桐木村的茶祖地位

武夷山茶树种植文化基本地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双星闪耀”。一星即上文所提大红袍茶树,它代表乌龙茶、岩茶之巅峰和典范;一星为武夷山桐木村之正山小种茶树,它代表世界红茶之祖先与根脉。这两种茶树,构成武夷山茶树种植文化地位的核心内容。——

武夷山桐木村成为红茶祖庭偶然当中体现着必然。桐木村也流传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同样发生在明朝。一天,一支来自北方的军队路过桐木村,天色已晚,山路难行,只好在当地宿营。这时,桐木村已经开始了半发酵乌龙茶的生产和制作。地头屋外的木板上铺满了正在晾晒的茶叶。士兵众多,疲惫不堪,就地取材,当夜就睡在了这些铺满茶叶的木板上。第二天部队继续行军,只留下被北方壮汉们压扁压烂的茶叶。当地茶农欲哭无泪,眼看着一年到手的收成将要变成垃圾。为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茶农们用松木枝条生火烤干被压烂的茶叶。松木的特殊清香融入到被压烂的、几乎提前全发酵的茶叶里,诞生了崭新的独特茶香。虽然当年那批茶叶被低价变卖,但第二年,喝过此茶的茶商小贩们都以高过乌龙茶数倍的价格来购买这种带有松木香全发酵的新茶。从此,“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一个全新的茶叶类别横空出世,随后几百年它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世界的行程,成为世界各地红茶的鼻祖。“正山”即桐木村所在地,“小种”即桐木村小株茶种。它的特点就是全发酵,茶汤红亮,口味带有松木清香。从这一传说可以窥见,红茶的诞生似乎是一种偶然情况,但其实偶然背后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桐木村独特的茶树种植环境和独特的茶树品种与红茶口味的必然联系。——

在整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当中,桐木村海拔偏高,气候偏寒,植物生长相对缓慢。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桐木村独特的茶树品种——小种茶的生长。小种茶因茶树外观小巧低矮而得名,但恰恰因为小种茶生长周期偏长,茶叶口味更加独特。而且在桐木村,植被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广,它处于九曲溪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土壤和水分污染少。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小种茶树和茶叶过硬的品质,所以即使是偶然性的事件导致了红茶的诞生,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桐木村绝佳生态环境所昭示的必然性。——

桐木村红茶诞生后,一经跨国传播,便焕发出超强的活力,甚至改变了世界历史。公元1692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那就是bohea,其意思就是武夷红茶。因为闽南厦门人称呼武夷茶的方言发音就是bohea。这个词印证了英国人1689年首先靠近厦门港装运武夷红茶的历史。18世纪中叶,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将所有茶树分为两种,一为绿茶,一为武夷茶。这个分类法至今植物学界都在沿用。这两种史实足以说明来自桐木村的武夷红茶诞生之后对世界强大的影响力。正是这样的影响力,支撑着桐木村茶树种植活动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桐木村是世界红茶茶祖之地,同时也是世界茶树种植茶祖之地。走向世界各国的武夷茶种其中绝大部分茶苗茶种都来自桐木村一带。在离桐木村不远的大安源及岚谷一带,仍能找到野生茶树。它们的特点是:灌木型、小叶类、原始野生状态,被当地人称作“菜茶”。这些荒郊野外的丛丛“菜茶”,就是武夷菜茶的原始种群,它们正是世界茶树最重要的祖先,它们印证了桐木村一带悠久的野生茶树生长和人工种茶历史。据著名茶学家林馥泉20世纪40年代调查,当时菜茶栽培面积约占茶山面积的85%。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菜茶都是武夷茶的种植基础。没有武夷菜茶,就不会产生武夷历史上形成的各类优质茶种。“武夷菜茶一般采用播种繁殖,由于茶树花粉的自然杂交容易产生变异,进而容易诞生新品种。如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等名茶均从武夷菜茶中选育出来。武夷菜茶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其中蕴存着无数优异的品种类型。武夷山种茶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选育优良茶树用于生产。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当地特有的茶树资源,选育出许多品质优异具有特色的武夷菜茶优良单株,单独繁殖栽培采制,反复对比选择,并冠以各种‘花名’,形成许多名丛。经历了10多个世纪,武夷山共创出了名丛千余种。”[5]因为上述原因,武夷山荣膺茶树“品种王国”之光荣。诸多名丛争奇斗艳,世代相传,提高了武夷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由此,再结合茶树种植与传播的历史事实,我们说桐木村一带的武夷菜茶为世界茶树品种之始祖,所言不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桐木村的茶祖地位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