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茶叶需要正确的冲泡方法,才能使茶叶的香韵散发极致。大红袍,这种不必多言而众人皆知的高贵品种更需要讲求冲泡技巧,其通常有有壶泡法和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宜杯泡。浸泡时间,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应适当调节茶量、水量、且清温度水冲泡和适宜品饮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半数量。
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一克茶叶20-25毫升水。
水温:应达初沸98摄氏度以上,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浸泡时间:第一次以1分钟,第二次1。5分钟,第三次2分钟较适宜,优质武夷岩茶可以冲泡六次以上。
冲泡方法:应注意沸水高冲,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壶、杯表面泡沫、净盖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品饮方法: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沏艳丽。橙黄或深橙黄色,水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是否一致。
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较低明显的苦涩味或杂味,茶汤虽吞下而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的感觉。
三泡:应重点放在韵字上下功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有一种天然韵味,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还未想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休十分讲究“岩骨”喉韵咀底,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品茶是一种精神感应,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很多朋友都讨论过,但是每个人对茶胆的解释都有自己的一套。我曾听过的茶胆有:
1)茶叶在壶或杯子形成圆状,如胆囊一样,所以称为茶胆。
2)冲泡手法不当,茶汤苦涩,如胆汁,故称茶胆。
3)泡工夫茶时茶叶的大,中,碎叶在壶里形成的结构,如果冲泡不当,茶叶的结构被冲破,造成茶汤苦涩,老茶客所说的冲破茶胆。
我比较支持第三的说法,在马来西亚潮州工夫茶客甚多。有幸请教一位老茶人(年纪不老,但家里三代做茶行),他泡的岩茶很浓厚,回甘强烈,茶碎放很多,但是一点也不涩,喝后回味无穷,请教原因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大关键是在于纳茶,茶纳得好,冲泡出来浓而不涩。先将茶碎,中叶,放入茶壶,分量大概壶的1/3或一半,摇动茶壶使茶叶之间的空间缩小,摇晃时壶嘴稍为向上,茶碎集中在壶的后半段,冲泡时不会诸塞茶壶。最后放入较大的叶片,再摇晃。这样便能使泡出来的茶汤浓厚而不苦涩。其二在于注水,注水时高冲,水流不可松散必须水流如柱,太急会使茶胆(纳茶时经营的茶叶结构)被冲破,导致苦涩;太慢的话冲力不足茶汤欠浓厚。注水的动作须一气呵成,不然茶胆被破坏的可能性会变高。简单的说,茶胆就是以泡茶的茶碎,在烘焙时茶芽,细叶容易折断,形成碎末,但这其貌不扬的茶碎才是差的精华,老茶人视之为宝物。茶胆处理得当,茶的精华会被充分的表现,处理不当则比得其反,茶汤苦涩难忍。所以在以前,茶胆与茶叶分开包装。烘焙茶叶后通常收集茶碎,包成小包装,顾客买茶时就会配搭茶胆一起出售。现在因不符合经济效益,和碎茶对新一代茶客不讨好,所以弃之不用,只有部分爱好者愿意维持这种传统做法。
听后,我惭愧万分,一向钟情于工夫茶艺,才发现对博大精深的潮州工夫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欢迎指教,讨论。
先去做事,回头再聊 2015-11-28 06:33 |
竹影 |
同意清河的说法 2015-11-28 08:28 |
天水茶 |
都说茶胆是功夫茶的灵魂,是茶香气和韵味的凝聚。我也支持第三种说法 2015-11-28 08:36 |
盈盈一水 |
第一次听到,学习。 2015-11-28 08:47 |
东山岩 |
清河描述的大体是老式潮州工夫茶的传统壶式泡法。 2015-11-28 09:07 |
兰衣 |
当然没人会单独买箱底的茶碎,都说了大叶和茶碎参着卖。 2015-11-28 10:13 |
清河猷熹 |
在我们潮汕,一般都认同第一种说法。第二种从未有人说过,应是讹传。至于第三种,其实说的重点是“冲破”,茶胆还是说冲泡形成的一个茶叶的一个结构,和第一种说法是一样的。其实茶胆不是说一定要大叶和碎叶互相掺和,即便全是条索细长的好叶,工夫茶也讲究泡成一个茶胆,这样会使茶叶均匀受热,茶汤醇厚。楼主所说的冲泡法,高冲是第一二冲所用的手法,茶胆形成之后,却切切不可当中高冲而下,那就真的是冲破茶胆,我们这里从小到大,教人冲茶,都是要在茶胆形成之后,沿杯避注水,如果是冲罐,则不能垂直高冲,否则茶胆中心被冲散,茶味便散了。 茶碎的说法却未曾听过,潮汕人出名勤俭,以前经济不好之时,茶碎不忍舍弃,会设法和好叶混在一起冲。至于茶碎较浓,难以泡好,倒是真的,如果说茶碎是精华,那我个人觉得就尚待商榷。纳茶法来说应该每一本工夫茶教科书都会这样教导吧,茶碎放下,主要还是在于不让它随茶汤流出,茶胆的作用,最主要的一个,还是在于让茶均匀出味,我理解如同一个太极球,温度水浸形成一个浑圆的流动空间,使茶叶逼出最好的汤水来。 2015-11-28 11:36 |
怒马 |
张新民兄是汕头研究饮食文化的佼佼者,他著有《茶胆》一文,颇多创见,虽然文中观点我不尽认同,但其思路让人激赏,特转来与各位茶友共享、讨论。 茶胆(上) 工夫茶作为乌龙茶的传统品饮方法,有着一套繁复的程式和技巧,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乌龙茶的精华浸泡出来。以入门手法“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来说,这样斟茶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使各个茶杯中的茶汤能够同量同色同味,并且不残留茶汤在壶里免得引起涩味。在这一意义上说,工夫茶的程式,是对泡茶技巧的总结和形容。 2015-11-28 11:47 |
怒马 |
茶胆(下) 关于投茶量,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更专业的术语,就是茶水比例,即每1克茶用多少克水泡饮。在国内多数地方,泡饮绿茶或红茶的茶水比例是1比50至80;在福建或台湾乌龙茶区,泡饮工夫茶的茶水比例一般是1比20;而潮汕工夫茶的茶水比例通常高于1比10。比如一个容量110毫升的标准三杯盖瓯,如果加入13克茶叶,那么茶水比例大约是1比8。实际泡饮时随着茶叶的吸水膨胀和茶胆的出现,加水量会越来越少,如果以能冲斟出三杯共60毫升茶汤计算,则这个茶水比例甚至可能高于1比5。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2015-11-28 11:48 |
怒马 |
怒马茶友原来是潮汕的茶友。 顺便补充:高冲不一定会冲破茶胆,注水时先底冲,然后慢慢拉高,水流不急,就不会冲破。 2015-11-28 11:55 |
清河猷熹 |
碎茶精华说是忽悠人的 ,无论什么茶,都是以整叶为上品。 2015-11-28 12:37 |
兰衣 |
学习 2015-11-28 12:59 |
善忆 |
学习!! 2015-11-28 13:14 |
竹茶 |
四碗发轻汗。。。 2015-11-28 13:45 |
清河猷熹 |
学习! 2015-11-28 13:50 |
清河猷熹 |
强烈赞同! 2015-11-28 14:02 |
竹影 |
茶胆,学习一下! 2015-11-28 15:52 |
茶壶里的猫 |
谢谢怒马茶友的讲解,学习了。 2015-11-28 17:59 |
玉玲珑 |
同意怒马友的看法。 其实很简单,茶胆就是瓯罐围护大量茶叶所形成的形状,不管是否有茶碎,茶量超过临界点所形成的形状都可以称之为茶胆。 茶胆的内质是由茶叶构成的,茶碎其实是茶胆的内质之一。 头一二道高冲是让水流激荡,让茶叶舒展均匀,并在有如太极球的水流流向冲击下形成一定形状,自然组合成茶胆的外中内三部分。 在传统潮州工夫茶的纳茶过程中,碎茶置于中间是人为形成的茶胆结构,水流激荡之后就是自然而成的茶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潮州工夫茶的茶胆有着天人合一的寓意,这就是潮州工夫茶使人为之着迷而经久不衰的魅力。 2015-11-28 18:30 |
凝香千盏 |
用紫砂壶,特别是自己喝的时候。 2015-11-28 18:42 |
广州一盏红 |
特别是传统的岩茶,用紫砂壶冲泡,感觉还是很好的 2015-11-28 18:44 |
只爱正岩 |
学习,再学习。 2015-11-28 18:51 |
清河猷熹 |
很好,学习了 2015-11-28 21:55 |
缙云兰舍 |
茶胆形成与纳茶是有关系的,正如张新民君所述,其实整个工夫茶的程式,都是为形成这个茶胆服务的。 2015-11-28 23:20 |
怒马 |
开始有一点概念了,谢谢怒兄分享。 2015-11-29 02:23 |
清河猷熹 |
个人觉得,泡茶技巧在于使茶叶的有效成分均匀析出,每出一水和上一水要承接,不可落差太大。只要操作得当,碎茶一样可以做到,倒不必一定要形成‘茶胆’。 2015-11-29 06:55 |
竹影 |
有竹锅这几句就够了 2015-11-29 13:14 |
天水茶 |
竹锅?花竹子?竹子?竹影? 2015-11-29 14:53 |
清河猷熹 |
又想到,因为有茶胆说,所以不喜欢用仿古泡岩茶,冲水入壶的位置好象也有考究 2015-11-29 14:56 |
天水茶 |
茶胆形成主要是沸水在容器中自然生成的一个松散形的状态,却不可用碗盖压,拍击茶碗有让茶叶空间变紧的效果,可以放进更多茶叶,投茶量大,茶胆才会形成,却不是单纯是为了“茶叶变实”的缘故。 2015-11-30 12:20 |
怒马 |
看了各位的讨论学习了,这次回家要请教一下老一辈的人看看。 2015-12-1 00:30 |
言茶 |
都是同一个人 2015-12-1 10:11 |
竹影 |
对了,花竹子说出的才是本质上的东西,赞一个 。个人认为其它的说法都属于形式上的追求,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2015-12-1 12:08 |
兰衣 |
都是同一棵竹 2015-12-1 12:08 |
兰衣 |
2015-12-1 13:46 |
snidt |
我有不同意见 至于说水的连接,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考究工夫茶的发展史,就会知道,在以前没有如此快捷方便的煮水法之前,茶胆对一个好的茶汤来讲是多么重要,因为在等水开的过程中,茶叶慢慢凉了,茶胆便可以快速出汤而茶味依然,而如果没有茶胆,则需长时间浸泡,这对茶汤味道影响必然很大。 2015-12-1 15:05 |
怒马 |
我还以为茶胆是中间那部分 2015-12-1 15:23 |
天水茶 |
原来如此。 2015-12-1 15:30 |
清河猷熹 |
看了怒马茶胆的图,发现茶叶间有很多空间,猜想就是为了水能渗透在茶胆里,在每一片茶叶表面流过,并让茶叶的溶出量更均匀。 2015-12-1 15:42 |
清河猷熹 |
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如果大家意见一致,那还要论坛作甚? 2015-12-1 16:24 |
兰衣 |
同意,盖碗是敞口,相对容易形成”茶胆”. 2015-12-1 16:51 |
竹影 |
首先纠正一个,不是用盖碗比 用冲罐容易形成茶胆,其实作为一个密闭空间,茶壶更容易形成茶胆。只不过盖碗可以像我的相片那样倒置出来看,而用壶的话,一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一旦倾倒茶叶,茶胆自然就破坏了。另外,是铁观音最容易形成茶胆,因为它的蜷曲条索遇水化开,很轻易会纠结,比单丛和岩茶更直观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如果我拿岩茶和单丛来泡,茶胆可以形成,但不能够倒置出来拍片演示。 对闽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区别,请参阅我所推荐的张新民君文章,在这里我就不再罗嗦。特别强调一点,张君文中指出,茶胆为何只在潮式工夫茶中流传,这个整个程式都是有关系的。至于说你要的证据和所谓的“权威”文字,我想,不一定要等到什么专家来出手,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个机会我们这些茶客,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品感一同创造。 做茶胆是潮汕工夫茶一种非常基本的技巧,并不神秘,也不高深,它只是人们在长期泡茶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就我个人而言 ,我已习惯,并且认为这样泡法茶会更好喝,大家其实也可以去试试,试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感受。 2015-12-2 09:50 |
怒马 |
学习 2015-12-2 10:29 |
ccf-tnt |
很好的讨论! 学习 2015-12-2 11:12 |
柒柒茶 |
“如果茶量太多,就会“胆大包壶”,整个冲罐会被茶叶撑紧撑满,出现水加不进汤出不来的情形。”–张君文章中有很详尽的描述,可再细读。 2015-12-2 12:11 |
怒马 |
看优秀文章,吸收精华,对自己是一种学习。 对优秀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立论,也是一种学习。 我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对于茶胆的概念,先从胆字辨析。 《说文》注:胆,连肝之府也。 茶胆,顾名思义,就是贮藏茶之精华的府地。 可见,茶胆就是由茶叶条索、碎茶及茶物质构成的一个有形的整体空间。 所谓茶胆,说其有形,必成囊状方能蓄物,欲成囊状,茶量必要达到一个临界点。说其整体,显而易见,单纯的碎茶不能综合体现茶质。 2015-12-2 12:32 |
凝香千盏 |
好好学习,顶一个 2015-12-2 14:19 |
东山岩 |
学习学习 2015-12-3 23:04 |
岩石 |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12-4 00:01 |
武夷岩茶茶痴 |
初学,受益非浅 2015-12-4 22:13 |
望月阁 |
明白了,谢谢。 2015-12-5 16:06 |
清河猷熹 |
我没证据,不过做了个试验,具体过程如下: 2015-12-5 20:11 |
广州一盏红 |
撑着。。。 2015-12-5 21:37 |
清河猷熹 |
想知道结果,兄先赞助两泡单丛撒! 2015-12-5 21:44 |
竹影 |
明天试试,先准备一些点心,把卫生间的门提前打开,把电话放在身边,然后开泡 2015-12-5 22:00 |
东山岩 |
我也想知道。 2015-12-5 22:06 |
清河猷熹 |
总觉得用盖杯的盖子压一下茶就会压破‘茶胆’的说法有点夸张,所以很想知道红兄把‘茶胆’翻乱重新泡的结果 2015-12-5 22:19 |
竹影 |
更加夸张 2015-12-5 22:20 |
竹影 |
《茶胆》一文的一句“茶胆很抽象,我们谈茶胆时还真不能拿出来大家一起观摩学习;但在泡茶实践中,茶胆又是一种确实存在的东西。”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2015-12-5 22:50 |
东山岩 |
太深奥了 都不敢路过了 2015-12-5 23:34 |
snidt |
刚才做了这个实验,按广兄的方法照样画了个葫芦。。。 材料:凤凰单丛,两个容量相等的小盖碗,茶海和茶杯。 1-按相等的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冲泡,其间不断留意“茶胆”的发展。 2015-12-6 00:08 |
清河猷熹 |
先想想要怎么写... 2015-12-6 00:38 |
清河猷熹 |
俺等了半个小时了。。 2015-12-6 00:40 |
东山岩 |
呵呵,可能破胆后的口感更刺激。 2015-12-6 00:43 |
凝香千盏 |
等结果等了一个晚上。。。 2015-12-6 09:13 |
东山岩 |
直冲茶心效果相当于破胆 猜想破胆后那水会很浓,但之后的一水落差会较大。如果每水都对着茶心冲,破不破胆区别应该不会太大。 2015-12-6 11:03 |
竹影 |
哈哈,我等清河兄写完再写,可以避免写错了被人拍砖的危险。 2015-12-6 12:46 |
广州一盏红 |
?清河兄跟我比耐心? 2015-12-6 19:37 |
广州一盏红 |
我的天!就为个‘破胆’,等到花儿也谢了 2015-12-6 20:45 |
竹影 |
先带好头盔,以免砖来时头破血流。 如63楼所描述,第3泡后加以翻弄使“茶胆”损坏。 2015-12-6 21:23 |
清河猷熹 |
泡了第四泡后,觉得两者差别实在不大,在翻弄茶叶,冲泡时用盖子压了几下。同样的用相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冲泡,这次找了依廷来试,结果是相同,茶胆没破损的茶水比较柔而已。如法泡到8水,结果还是一样。 2015-12-6 21:26 |
清河猷熹 |
结论: 好了。广兄清发表一下您的发现,然后对照一下,好让我学习。 带好头盔,穿好盔甲,小心撤退。。。 2015-12-6 21:31 |
清河猷熹 |
原来没有太大区别,看来我在68#楼猜的没错 2015-12-6 21:53 |
竹影 |
请问竹影叔,如果下水的冲力不强,缓缓的注水,是否也会冲破茶胆? 2015-12-6 21:56 |
清河猷熹 |
请问清河兄, 注水方式是定点?沿杯沿环注?还是直冲杯心.? 2015-12-6 21:59 |
snidt |
从照片上的高度和入水的力度看,每次冲水都会冲刷茶团中部,内部结构已被冲淡,所以是否打散破胆,不会有太大区别。 2015-12-6 22:14 |
竹影 |
沿杯沿环注,差不多满时注中心,冲力很小,没有高冲。请指教。 2015-12-6 22:51 |
清河猷熹 |
谢谢。 2015-12-6 22:53 |
清河猷熹 |
猷熹客气了!大家一起交流,我说的未必对!我们听听一盏红兄怎么说吧 2015-12-6 23:05 |
竹影 |
砖来了,防空! 2015-12-6 23:08 |
广州一盏红 |
学习!学习! 2015-12-6 23:20 |
清河猷熹 |
楼上两位辛苦了,各加5分,以资鼓励 2015-12-6 23:31 |
竹影 |
再看了清河兄的照片,我俩下的茶量不同,估计是结果有差异的原因。 2015-12-7 00:42 |
广州一盏红 |
学习,铁观音也可,明天有空拿铁观音试试。 2015-12-7 01:18 |
东山岩 |
不好意思,替俺老版更正一下是各加5米,以资鼓励,不是加分。 2015-12-7 01:23 |
东山岩 |
实践出真知啊… 2015-12-7 02:32 |
言茶 |
根据2位高人的方法自己尝试了一下,破胆的有苦涩味,很明显,没破胆的则无苦涩,可能我的舌头比较垃圾,错了别砸 2015-12-7 02:40 |
圆梦家园 |
谢谢东山兄更正,看来如今物质奖励更有吸引力 看了猷熹和一盏红兄的试验,忍不住自己也想试一下 2015-12-7 08:06 |
竹影 |
又骗了5个米。 2015-12-7 12:52 |
广州一盏红 |
今天上午用铁观音做了一下实验,每个盖碗十克茶,情况跟上面差不多, 2015-12-8 09:52 |
东山岩 |
以后试试前三水定点,四五六环杯,七水破胆 2015-12-8 10:44 |
天水茶 |
大家都来做实验。 2015-12-8 11:15 |
凝香千盏 |
欢迎兄接着骗,给茶米俺不吝啬,反正是南苑的 单丛和观音都有人试了,我就试南苑去年的特水吧 2015-12-8 11:41 |
竹影 |
有没有逆向思维想过,茶胆弄破后,如何冲泡才减少涩感和茶汤的浑浊? 现在都在做破坏实验,开个新课题:破胆之后如何进行挽救? 2015-12-8 13:03 |
凝香千盏 |
你们实验吧,这实验俺是不做了,一上午喝这么两泡浓茶。。。。。。 2015-12-8 13:14 |
东山岩 |
找谁呢? 2015-12-8 13:15 |
竹影 |
找赞助你茶的人,反正别找我 2015-12-8 13:19 |
东山岩 |
那就是我自己了 2015-12-8 14:11 |
竹影 |
天,杀鱼把鱼胆弄破了,再拿胶水粘回去?高难度哦。 2015-12-8 16:49 |
广州一盏红 |
86 鱼胆是补不回去了,但是可以用酒减轻残留的苦味儿啊。 如果好茶被弄破胆了,就设法把不快的口感尽量降低咯。 2015-12-8 16:54 |
凝香千盏 |
论坛上周流行词汇:破胆 2015-12-8 17:11 |
兰衣 |
吓着了吧,叫你不要看鬼片了。。 2015-12-8 22:14 |
我喝铁观音 |
最后也跑题了。。。 2015-12-9 09:26 |
东山岩 |
这是个好建议,省得先入为主,总想着‘胆’破了,不苦就涩,有心理暗示,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2015-12-9 12:16 |
竹影 |
请饮 2015-12-9 22:03 |
snidt |
在这方面,俺和花竹子空前一致 2015-12-10 16:50 |
兰衣 |
S兄难得上这样的茶,呵呵,俺对生茶从来兴趣浓厚 2015-12-10 16:51 |
兰衣 |
的确,的确! 对噱头之说也赞同,用小容器,加大投茶量,叶底抱成团,只要不对着中心高冲,就可以使茶团内外有温差。另外,如果盖杯中的茶太满,冲泡时用盖子轻轻压一下,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2015-12-10 17:13 |
竹影 |
风向好像转了。。。 2015-12-10 20:01 |
清河猷熹 |
久分必合,合久必分。。。 2015-12-10 22:13 |
东山岩 |
我喜欢用盖沿着碗边整理溢出的茶条,这应该不算破胆吧,有一次我这样做,被个朋友大声棒喝,茶胆没破,却差点吓破我的胆。 2015-12-10 22:37 |
凝香千盏 |
你的这位朋友太胆小了。 2015-12-11 01:12 |
清河猷熹 |
所谓的胆,应该有他的说法,针对的是一种文化或者某一茶类,也许胆仅限于潮州工夫茶。就像日本的茶道,这么多环节,很多我们看来也是噱头。 竹子和兰衣说的是普遍性,也就是去表求实,赞同 本来不同的茶类就有不同的泡法的,不能不加区别的互通 2015-12-11 11:06 |
岩茶专家 |
领导说话是有水平!呱叽一个 2015-12-11 11:38 |
竹影 |
是啊。领导要与众不同一点。 2015-12-11 13:00 |
清河猷熹 |
茶胆本来就是只有在潮州工夫茶中才有的一个概念。推之到别的泡茶方式,因为投茶量和口感轻重的关系,是没有这么一个概念的。初初看了一下上面众友的回贴,有点头晕……呵呵 我再次强调,其实茶胆不神秘不高深,这只是潮州工夫茶程式的一种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基础操作。所以说噱头我是不认同的,这就好像外国人看中国人拿筷子一样,我们自己肯定不会认为我们在故意玩什么花活,但是外国人会像上面噱头说的茶友那样,认为用叉勺直接可以干的事,你们东方人拿两根木头在那里舞来舞去,实在是可有可无,可是亲爱的同胞,我们认同吗? 胆破了可以再做一个,民国年间翁辉东已经有文字记载,上面的同学似乎都不愿意花点时间看看前人的研究成果。 2015-12-11 13:54 |
怒马 |
只要是破了胆,知不知道哪杯都不会影响评价的,特别是在两杯对比时。 2015-12-11 15:17 |
广州一盏红 |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12-11 15:47 |
双刃剑 |
有学习了新东西 2015-12-16 13:04 |
茗远 |
欢迎东山兄给俺们讲三国,但愿不是山寨版的易教授 2015-12-17 11:46 |
兰衣 |
昨天回家试验了一把 2015-12-17 14:08 |
茗远 |
俺讲的是山寨版的三国。。。 2015-12-17 22:20 |
东山岩 |
最好再讲讲三国版的山寨。 2015-12-17 22:42 |
广州一盏红 |
百谷虎 2015-12-18 13:09 |
东山岩 |
个人倒是觉得泡茶的方式,应根据茶的特点做相应的调整,不可墨守成规。至于是否形成所谓的‘茶胆’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冲泡,使茶内物质能够均匀析出,尽量使泡茶过程得到控制。 2015-1-8 18:52 |
waimoya |
找宝贝没找着,倒是把这老帖又看了一遍,有意思! 2015-11-17 22:33 |
竹影 |
你已与宝贝擦肩而过 2015-11-17 22:57 |
武夷岩茶茶痴 |
不枉一回~咱跟着竹版沾光 2015-11-17 23:43 |
HUHU123 |
宝贝啊宝贝,你在哪? 2015-11-18 07:01 |
竹影 |
开卷有益 2015-11-18 11:51 |
竹影 |
好文 受益匪浅 收藏一下 细细再读 2015-11-23 22:08 |
inspnovo |
呵呵 学习了 2015-11-28 15:30 |
飞鸟 |
学习了。。。 2015-12-9 13:29 |
oceanbay |
学习了。。。 2015-12-11 02:01 |
zanble |
茶碎叶不是废物,但也绝对不能称其为精华。碎叶往往集中在箱底,这种茶泡出来苦涩味较重,特别是浓香型凤凰单枞更是如此。 所谓茶胆,应该具备传统的潮汕功夫茶泡法加上传统型的茶叶,这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潮汕地区流行清香型铁观音,五泡之后基本无味,投茶量太多,对这种清香型铁观音来说,未必是好事,可能苦涩难忍而掩盖了茶叶本身的香气。如此追求茶胆,是本末倒置。对浓香型茶叶来说,或许茶胆有点意义。 我是地道的潮汕人,但我认为传统的潮汕功夫茶泡法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一向反对把茶叶复杂化,还是简单一点吧,既要讲究科学的冲泡方法,但也不要太过神化。太过刻意,品茶将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2015-12-11 11:18 |
DHPAO |
赞同! 2015-12-11 11:39 |
竹影 |
深受启发 2015-7-25 23:25 |
九头乌鸦 |
茶汤浑浊应该不是用盖碗盖子搅来搅去搅出来的吧 茶汤冷却后会有冷后浑的现象,一般好茶的茶汤都是很清澈的 2015-7-27 10:29 |
只爱正岩 |
我没用岩茶试过 有时发呆 2015-7-27 23:29 |
九头乌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