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香间的舞蹈——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国兴采编:袁茵 林航 摄影:邵长泉;1985年,王国兴从福安茶校茶叶专业毕业,回到了茶乡武夷山,先后在星村茶叶站、茶科所供职,演绎着武夷岩茶,用心为人,用心做茶.
星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门口还有两只向我们摇尾巴的大狗。
主人却不普通,是有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闪光头衔的王国兴。他也正是我们此次拜访的对象。
茶叶专业科班出生的王国兴话不多,就像外形质朴的武夷岩茶,毫无夸张、华丽之感。
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家中,茶是少不了的。
落座,上茶。
第一泡茶就是纯种大红袍——奇丹.话题便由此说开来.1985年,王国兴从福安茶校茶叶专业毕业,回到了茶乡武夷山,先后在星村茶叶站、茶科所供职.在茶科所的那段时间里,身为副所长的王国兴参与了大红袍的母树大红袍的采制.据他回忆,每到春茶采摘季节,根据母树大红袍茶青采摘的时间先后,专家、科技人员分组采出数量有限的茶青,经过精心制作,制作出大红袍.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母树大红袍停采留养.他们当年的工作也因而成为无可演绎的神圣职责,封存在大红袍不断成长的历史中.王国兴回忆起当年喝大红袍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头天没喝完的大红袍,放到第二天仍有幽幽冷香。
对于现在有着众多说法的纯种大红袍,王国兴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观点。他说,1996年,还在茶科所工作的他就参与了省名丛推广品种的选育工作。当时认定的省名丛推广品种为12个,其中包括北斗、白牡丹等。而大红袍至今仍未列入省名丛推广品种,因此将北斗当成纯种大红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闽籍台湾著名茶学家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林馥泉的《武夷茶的制造与运销》一书也可佐证。
说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头衔,就无法避免传统与继承这个话题。据王国兴介绍,按照80年代的收购标准,共分六级十二等,一般岩上的茶都在五等以上,而现在的特级大致相当于当时的四等.当年收购的多为毛茶,而精制出的茶多为中火.不像现在,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分成轻火、中火、足火。
王国兴一直在做茶,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于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他只是轻轻一笑,解释说,在我看来茶人和茶商是有本质区别的。茶人找自己喜欢的茶,茶商找别人喜欢的茶.茶人可以完全不考虑市场,不顾及消费者,想的只是做出自己心目中的一泡好茶。而一旦有了品牌,就无可避免的要走入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商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卖出去。
细思量:何为茶人,何者茶商?茶叶作为关乎中国老百姓日用的消费品,茶商古则有之。然而,中国传统文化,衰落于晚清,大伤元气于五四,继而在文革被连根拔去.中国人从此成为了无根的人.近年随着中华国运日开,传统文化处于蓬勃复兴之中。茶叶作为传统产业,自然得传统之气息为先且厚,当代茶文化已经接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祖气,打通茶艺与茶道任督二脉,茶文化的从业者,醉心于茶道,堪称茶人。但在面对市场时,计较于蝇头小利之中,实际利益之考量又是许多茶商经商处事的圭臬.何时方可茶通天下?
二十余载与茶相伴,王国兴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演绎着武夷岩茶,用心为人,用心做茶.我们相信:茗香间的舞蹈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