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
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
茶树形状呈灌木型,树冠半开展,高1.50米左右,主干尚粗大,直径达5.5厘米,树皮暗灰色;分枝尚密。芽叶特征明显,叶稍向上斜生,叶长5.3厘米,宽2.8厘米,长宽比为1.9;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翻;色深绿、光亮;肉稍厚、质脆;叶缘锯齿浅而明显,有20-25对;侧脉细而明显,有5-7对。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嫩芽梢尚壮,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3%、茶多酚24.8%、儿芽素总量18.2%、咖啡碱4.2%。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萌芽开采期尚迟;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产量不高。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品质表现特别而优良,外形上呈直条形,紧结重实,色泽绿褐油润。香气馥郁,具有浓郁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上醇厚浓爽回甘,两腮留香,岩韵显露,耐冲泡,历经七次冲泡仍然香味明显。汤色金黄、清澈、明艳,给人以富有光泽、靓丽的视觉感受。叶底叶张完整、均匀,质感软绵,绿叶红镶边。
原产天心岩九龙窠,为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悬崖上有抗战期间崇安县长吴石仙手书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相传清代中期就有大红袍名,但据天心寺僧人所云在明代就有红袍茶名。在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誉满中外。长期以来,民间把大红袍尊为“茶王”和神物,因此,有关大红袍的各种记述和传说很多,其中有的纯属神话传说,有的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现在市场上的大红袍是在1985年经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繁殖成功,品质与母株相似。
水仙
无性系。小乔木型,大中叶类,晚生种。三倍体。 水仙种,原产于福建省建阳市水湖乡大湖村,已有一百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南部,台湾省有引种。20世纪60年代后,福建全省和浙江、广东、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有引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09-1985。较早移植到武夷山,由于产量高,质量好,现成为武夷岩茶的当家茶树品种之一。
其树高大,枝干直立,树高最大者有3米以上,树冠5米、主干11厘米。分枝稀疏,主干较明显,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肉特厚。叶长椭圆或椭圆形,最长可达11厘米,宽8厘米;一般的叶长10厘米,宽5厘米。叶面平滑,浓绿有油光,叶脉粗而隐,为8~12对,边缘锯齿较深。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厚、硬脆。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较肥壮,节间长,普通的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g。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稀,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且稳定,每亩产乌龙茶125kg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6%、茶多酚25.1%、咖啡碱4.1%。开花期早,花多,花朵大,红白色,花冠直径3.7-4.4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不结果。该品种青壮龄盛采期产量较高,故群众说“水仙后劲较足”。越冬芽的鱼叶于四月上旬开展,五月上旬开采,较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叶有三种,叶大者发芽早,稍细长者发芽较迟,叶近园者发芽最迟。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江南茶区。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种植。增加种植密度,及时定剪3-4次,促进分枝,提高发芽密度。
成品茶外形上呈条形,肥壮紧结、叶端扭曲,色泽绿褐油润或灰褐油润,均带宝色。条形壮实是武夷水仙的外形特征,给人以粗犷、有力的感觉。香气具天然兰花香,香幽久远,岩韵明显。滋味上浓郁醇厚,俗称“醇不过水仙”,甘滑清爽,回甘持久,较耐冲泡。汤色金黄、清澈、透明、亮泽。叶底叶质柔软,富有弹性,叶色黄亮,红镶边。
肉桂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肉桂,原是武夷花名,为武夷名丛之一,原产地武夷山慧苑岩、马枕峰。因品质好,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人大力推广种植,现已成为武夷岩茶当家茶树品种之一。
树型半开披展,稍直立,枝条向上伸展略扩张,分枝尚粗、尚密。树高者达1.6米,冠1米,干粗3厘米。叶片水平着生,平均叶长6.6-12厘米,平均叶宽2.2-4.7厘米,长宽比为3.0;叶长椭圆形,尖端钝,基部渐斜或稍钝;叶缘略向面上卷、较光滑,略具波状,齿浅细,有20-24对;叶肉质厚尚软;侧脉细而明显,有5-10对;叶色绿或浓绿;枝叶颇密,叶厚而脆呈浓绿色,叶片光滑,叶缘内翻成瓦筒状,叶尖较纯,椭圆形。叶脉细而隐。嫩芽梢鲜绿毫少,持嫩性尚好,育芽能力强,新梢长势旺,持嫩性较强,产量尚高;以生长在沙壤土者品质较优。花甚多,花朵小。越冬芽的鱼叶于三月下旬开展,五月上旬开采,十月下旬休眠。抗逆性强,耐寒耐旱,病虫害较少,常量尚高。
成品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青褐鲜润。部分叶背有青蛙皮小白点,干闻桂皮香香显。冲泡时香极高锐,浓郁持久似桂皮香,有诱人之感,香气久泡尤存,此为肉桂品质的明显特征,俗称“香不过肉桂”。味鲜滑甘润,滋味强度高,汤水也有桂皮香,咽后齿颊留香,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风格突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异高香品种。汤色橙黄清澈至金黄、透亮。叶底匀整软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武夷肉桂的品质特征在于“锐”,即其茶香气及滋味辛、烈、冲的刺激感受。
白鸡冠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白鸡冠得名早于大红袍,在明代已有传闻,其原产地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但近年在武夷宫文公祠后山也有发现。据调查,两处茶树性状相似。
白鸡冠其名是由茶树特征而来。武夷山茶树中,除白鸡冠外,叶子都是墨绿色,茶芽光洁明亮没有绒毛。而白鸡冠的叶子在萌芽初展之时,新叶薄软如绸,色泽浅绿微黄,与树上浓绿的老叶形成鲜明的两色对比,而且茶芽毛茸茸地卷曲,远看活象白鸡头上淡黄色的鸡冠,故称白鸡冠。
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皮色灰白,粗糙;分枝较多,生长茂盛,枝条下直上曲,节距较短,为1.2-1.5厘米。叶片长8.2 cm,长椭圆形,老叶色浓绿;叶缘略向面翻,叶尖端略钝;锯齿密而钝;叶肉隆起,主脉粗而显,侧脉细,有5-8对。幼叶浅绿而微黄,叶面开展,色素无光,春梢顶芽弯,茸毫显露似鸡冠,白鸡冠一名亦由此而来。叶面开展,叶肉与叶脉之间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稀浅钝,主脉粗显,叶尖渐尖或稍钝。芽叶肥壮、黄绿色,叶背茸毛厚密。花冠直径3.8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碱2.9%。制乌龙茶,品质优异,品种特有香型突出。蝙蝠洞、白蛇洞齐名白鸡冠,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茶农多有栽培,适栽武夷山茶区。
成品茶品质表现外形上条索紧实,色泽黄褐。外形色泽是辨认白鸡冠的明显特征。香气清香扑鼻,香高细长,悠扬而不飘。滋味鲜醇而清爽,回甘快。汤色呈橙红或橙黄色。叶底叶张薄、软、亮,浅黄绿色,红边明显。
像其它名丛一样,白鸡冠也以治病如神而闻名。相传明代有一知府携眷至武夷下榻武夷宫。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无效。有一寺僧奉茶一杯,知府啜之,觉味特佳,遂授其子,子病即愈此茶即白鸡冠,于是知府进茶于帝,帝尝之大悦,朝廷敕寺僧待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以御茶进贡,至清亦然。
现在市场上的白鸡冠也是经无性繁殖培育的茶叶,茶香清雅高远,茶韵回甘爽口,不愧名丛之称。
水金龟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地武夷山天心岩杜葛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
茶树树皮灰白,植株较高大,树枝半开张,分枝较密,枝条略有弯曲,枝干着生角达70度,枝叶着生角为70-80度。芽叶特征:叶长圆形,叶大7.2厘米,长椭圆形,质薄而脆,叶平展,叶色绿,有光泽,茸毛较少,节间较短,叶面微隆起或平,叶缘平或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稍钝,叶齿稍锐浅密。主脉稍粗露,侧脉细而明显,有8-10对;锯齿深而疏,有21-29对不等;芽叶生育力较强,嫩梢淡绿,粗壮毫显,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28.8%、咖啡碱3.9%。属迟熟品种。花冠直径3.8 cm,7—8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成品茶品质表现条索紧实,色泽灰褐有光泽。香高细长,久闻香不释手。滋味醇厚甘爽,回味持久,岩韵显露。汤色呈橙红色,有一种热烈的感觉。叶底叶张匀整软亮,叶色黄绿,红边明显。
水金龟茶得名经历却颇有戏剧性。茶树原产于天心岩杜葛寨下,为天心寺庙产。有一天大雨如注,冲塌峰顶茶园边沿,使茶树被冲至兰谷岩牛栏坑的沟边。磊石寺方丈在大雨后的牛栏坑沟边发现这株茶树,因它枝条交错有格,远看像一只大金龟趴在水边,所以取名水金龟,并加以悉心种植。然而天心寺僧人怒告磊石寺侵占他们的茶树,于是在1919-1920年两寺为水金龟茶树的产权归属大打官司,从县衙直告到省衙,耗资讼费数千两。最后判决,认为该茶树移植非人为偷取乃天然所成,终判为兰谷岩磊石寺所有。
铁罗汉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地为武夷山慧苑岩内鬼洞内,竹窠岩长窠内和马头岩也有与其性状相同的茶树品种。
茶树形状为灌木状;树枝半开展,高大而茂盛;树皮粗糙,色灰黄;分枝稍稀,枝干细直,与主干成40度角。芽叶特征明显,叶稍向上斜生,长8.1厘米,宽3.3厘米,长宽比约为2.5;椭圆形或近椭圆形,叶片平展,先端渐尖而钝,尖端下垂;叶缘锯齿尚明显,有28对;叶肉隆起略皱;叶面油绿;侧脉粗显,有8对。幼梢肥嫩,黄绿色;毫尚多且粗显;嫩叶柔软如棉。花期迟,通常于十二月初开花。萌芽期较迟,属中迟芽种,产量高。
成品茶品质表现上外形呈直条形,紧结,色泽青褐有光泽。色泽青褐是铁罗汉突出的品质特征之一。香气表现为有特别的品种香,香气深沉含蓄,具天然花香。滋味醇厚浓爽,回甘持久,极耐冲泡。汤色橙黄或金黄明亮,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叶底叶张匀整,叶质柔软,绿叶红镶边。
据史料记载,此茶为武夷岩茶中成名最早的名丛,清代郭伯苍《闽产录异》记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原茶生长在慧苑岩内鬼洞(又称蜂窠坑)中,仅方圆丈余的狭窄隙地。两边是高耸的岩壁,有小涧流水滋润茶树。铁罗汉树丛较高,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此茶得名亦与寺庙僧人有关。据说武夷山慧苑寺僧人积慧,身壮肤黑,人称铁罗汉,此人精通制茶技术,有一日在慧苑岩上发现一株独特的茶树遂采摘嫩叶精制成茶,极具岩骨花香之韵,众人便亦称此茶为铁罗汉。
铁罗汉茶治病亦有奇效,在十九世纪中叶,闽南惠安茶商施大成开设“集泉茶庄”经营武夷岩茶,正值1890-1931年间惠安县两次发生瘟疫,患者喝茶庄的铁罗汉茶后,竟不药而愈,真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一般,从此铁罗汉名声大振。
现代铁罗汉亦如大红袍一样,经无性繁殖成功,可批量供应市场。
半天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原名半天鹞,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相传“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时飞鸟由他山喙衔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岩主因权属一度公庭讼陈,诉讼费耗金千余”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栽培。
茶树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7.0cm,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浓绿或绿,叶身稍内折,叶主脉粗显,叶面微隆起,叶缘平,叶齿稍钝浅稀,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红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0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30.5%、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似密香,滋味浓厚回甘。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金观音(204)
又名茗科1号,选育号204。无性系、灌木类、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1978~1999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2000年4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2000001。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7。1999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2004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0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品种。
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厚脆,芽叶紫红色、茸毛少。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2%、儿茶素总量15.1%、咖啡碱3.7%。芽叶紫红色,嫩梢肥壮,发芽密,且整齐,适宜机采。**优势强,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父母本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70%以上。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品种特征明显,制优率高,色泽褐润,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因而在武夷山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曾获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暨凯捷杯茶王赛金奖、中国太姥杯茶叶品质大奖赛金奖、省名茶奖。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3.9%、氨基酸3.5%、咖啡碱4.5%、水浸出物46.0%。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扦插繁殖力强,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黄观音(105)
又名茗科2号,选育号105。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1990年选出,1977~1997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1998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8002。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5。1999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2002年11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99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品种。制乌龙茶,品种特征极明显,制优率高,条索紧结,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芬芳,有黄金桂“透天香”的特征,滋味醇厚甘爽。
叶椭圆或长椭圆,叶色黄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尚厚脆,芽叶茸毛少。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3%、儿茶素总量12.6%、咖啡碱3.5%。芽叶黄绿色,发芽密。**优势强,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父母本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50%以上。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芬芳,具“通天香”,滋味醇厚甘爽,融有父母本的香味特征,趋向父本。曾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省名茶奖。制绿茶、红茶,条索细秀,花香显,味醇厚。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1.9%、氨基酸3.5%、咖啡碱3.6%、水浸出物42.8%。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扦插繁殖力特强。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丹桂(304)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该茶树品种为肉桂的近亲,系从武夷肉桂的自然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香、早生、高产的乌龙茶新品种(闽审茶1998003)。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栅状组织两层,一芽三叶百芽重66.0克,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嫩梢叶色稍黄绿,茸毛少。茶树生长势旺盛,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春梢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4月上旬为一芽三叶盛期。丹桂制乌龙茶品种特征明显,高香,回甘尚足,有特殊花香,滋味醇厚有甘韵,且制优率高。该品种已获省级名茶奖,“中茶杯”全国名优乌龙茶评比一等奖,国际名茶金奖等多项奖。产量高,比肉桂、黄旦、铁观音高20%以上。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好,因此扦插成活率与定植成活率高。 “丹桂的选育与推广”获得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白牡丹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又名武夷白牡丹,原产福建省武夷山马头岩,兰谷岩也有齐名之树,已有近百年栽培史。有一定面积栽培,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岩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9cm,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稍内折,叶缘稍平或微波,叶齿浅稍锐密,叶尖钝尖,有小浅裂。芽叶淡紫绿色。花冠直径5.5cm多为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处,制乌龙茶,风致优秀,条索紧结,色泽褐润,香气浓郁幽长似兰花香,滋味醇厚甘甜。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较强。
白瑞香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一定面积栽培。
茶树植株较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上斜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带微紫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2.8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亩产乌龙毛茶可达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2.3%、咖啡碱3.4%。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醇厚似粽叶味,韵味足。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合栽种在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环境的乌龙茶茶区。
栽培时要选择原种健壮的母树剪穗扦插,培育壮苗。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种植,增施有机肥。幼龄期茶园铺草覆盖,及时定剪,培养丰产树冠。乌龙茶按照“小至中开面”鲜叶标准采摘,一般在5月中旬开采,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悦茗香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1981~1993年从福建安溪县引进的赤叶观音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1994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4001。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6。1993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2004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该品种茶树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尚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近倒卵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软。4月上旬一芽三叶期,乌龙茶开采期在4月底至5月初。芽叶生育力强,芽叶淡紫绿色,茸毛少,百芽重60.0克,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氨基酸2.6%、茶多酚23.4%、咖啡碱3.0%。适制乌龙茶。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铁观音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50%以上。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24.5%、氨基酸4.4%、咖啡碱4.2%、水浸出物41.8%。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扦插繁殖力强。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在新茶园栽培上每亩植3000~4000株,加强病虫害防治;幼龄期不早采、强采,以“中开面”采为主,采养结合。
奇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为福建省地方品种,奇兰为系列品种,包括白奇兰、竹叶奇兰等。植株中等大小,树干直立,树姿半开张,分枝颇盛,质脆易折,叶片呈水平状或下垂状着生。叶较细长,叶色绿或黄绿,叶面微隆起,有光泽,多数叶身稍内折,芽叶绿色或黄绿色,叶尖小并带斜势,主脉细而不显,锯齿深密。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褐黄乌润,具奇兰类品种特征香型,香气清幽,回甘明显悠长,品种特征明显,适栽于福建乌龙茶区,在武夷山也有较广的种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
梅占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混倍体。
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
植株较高,只略低于水仙。高者可达1.6米,冠1.1米,分枝颇盛。树姿直立少曲折,主干明显,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大叶类中芽种,越冬芽的鱼叶开展期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开采,十月下旬休眠。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深于肉桂,清于铁观音。富光泽,叶面不平,两缘外展稍朝天,尖端钝圆而略长,锯边呈细浅,却锐坚。叶身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厚脆。芽叶绿色,茸毛较少,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03.0g。茶树开花多,结实少,花蕊甚多,开花期迟,以十二月中旬花期开最盛。花冠直径4.1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差,所以制作乌龙茶时应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发酵充分,青辛味散发转为清香。一芽三叶盛期4月中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8.1%、咖啡碱4.4%,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成品茶品质特征茶条壮实、长大、梗肥、节间长,色泽褐绿稍带暗红色,红点明,汤色涂黄或橙黄,味厚香醇。制成成品岩茶比较粗紧,茶水橙黄色,味浓厚耐泡。香形辛锐,但不够细长,品种特性明显。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成活率高,适栽江南茶区。该品种为适制性广的高产良种,一年可采五轮,在一般肥管条件下,亩产乌龙茶干茶达100公斤以上,高者可达200—350公斤。福建省最早实现亩产500公斤的福安茶场的丰产园,就是梅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