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才是未来,没你的只是余生。”这样深情的话,适合说给自己的爱人听,也是那些痴迷武夷岩茶的茶客们最真实的表白。有太多把“未来”做成“余生”的茶类,产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武夷岩茶,我们只膜拜它的未来,不想将就它的余生。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
茶企,踏实卖茶
2007年的普洱事件、“金骏眉”红茶现象、白茶热潮……似乎在每一次的行业事件面前,茶叶企业都是最首当其冲的一方。在任何事件发生之时、过去之后,一定要顶得住茶客们的声讨。事件进行之时,要满足茶客的一切诉求。无论曾经有着怎样的坚持,许多企业都很难独善其身,都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牵扯其中。事件之后,既要及时有效地调整企业的策略方向,又要抗得住舆论压力和茶客们的声讨。在整个产业链中,茶叶企业一直处于尴尬无奈的境地。
目光聚焦于武夷山的茶企,整个武夷山最大的茶企武夷星,每年的纳税总额几乎占整个武夷山全部茶企的一半,在整个产业当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除此之外的其它茶企,例如最为著名的瑞泉、曦瓜、戏球等企业,前身都只是茶农的作坊。在当下和未来的这个茶业市场上扮演怎样的角色,与他们而言是很大的挑战。而那些武夷山遍地皆是的小茶叶作坊,更不足以应对市场的任何。
至始而终,武夷山的众多茶企都不擅长做宣传或营销。从产业整体长期的良性发展而言,脚踏实地的卖茶才最靠得住。
茶农,本分做茶
历史以来,武夷山的天心村、星村镇等都是武夷山的重要产茶村。虽然现在旅游业已经超过茶叶产值成为武夷山最大的支柱产业,但是,做茶才是家家户户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和营生。在这里还不是双遗产地之前,就已经遍植茶树,飘满茶香。
如今,对于武夷山的茶农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举足无措的阶段。2005年之前,除潮汕外武夷岩茶几乎无人问津。这其中十年的时间,武夷岩茶的茶农们经历过祖辈们从未见识过的岩茶大热。原来只需要本本分分的做好茶,按照既有的老路子销给老主顾们,一个茶季也就安妥的结束。现在一年到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商、茶客,已成茶农所累。这其中,某些心怀鬼胎的外来者,搅乱了这里的宁静。这片秀水丹山滋养的原本本分善良的茶农,迷失者大有人在。
关于未来的发展,武夷山的茶农们也一直在努力的进行着各种尝试。武夷山黄村的茗川世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算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全村158户农户的抱团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解决了单个农户棘手的茶叶销路的问题。然而,仅仅依靠村民们自身的力量仍然很难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这就要求全行业各环节相关人员都纳入进来,形成全面的合力。
他们,原本就只是以茶为生的农民,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对他们有太多的苛责。本本分分的做好茶,才是根本。
专家,严格把关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特别丰富。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武夷莱,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品种,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崇安茶厂开始,武夷山从未少过茶叶专家的身影。吴觉农、庄晚芳、陈椽、林馥泉、姚月明、张天福……一个个声震中国茶叶界的专家,都曾在武夷山驻足学习研究。
茶专家之于武夷山,始终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当下,茶专家对武夷山整个行业的价值,更重要的依然是在品种资源的保护和茶园生态的管理。不仅是武夷岩茶,整个茶行业都不缺讲故事、谈营销的专家,我们缺的是在茶园可持续开发利用上身体力行的专家。
生态良好的茶园,是质量稳定可靠的茶叶的基础。在茶叶品质标准的制定以及把关上,茶叶专家的大概也需要把关更严一些。每年,在武夷山举办的茶叶质量评比性质的比赛不下五场,且场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可否认,这样的赛事在武夷山总体茶叶品质的提高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意图通过这样的赛事制造某些噱头,继而进行某种营销的可能性,让赛事效果大打折扣。相关行业专家和负责人对此类事件的把控,在未来,一定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的说来,武夷岩茶的未来需要整个行业的精确定位、分工和精诚协作。只有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大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未来,大包大揽的粗狂形经营方式一定行不通。每一个流程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负责,这也是行业发展成熟的表现。另外,行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规范的标准化产品,才能有足够打动消费者的品质和价格透明度,也才能形成持久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或许,当茶回归到只是茶的时候,整个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期望在未来,茶不再有礼品、奢侈品等的代名词,而仅是平常百姓家里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喝掉,才是其价值所在,才是所有从业者工作意义所在。这,不仅是武夷岩茶,也是整个中国茶行业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