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生产,是一路从全手工,往半手工到完全可以机械化生产的方向进行的。当我们在享受着劳动力解放的同时,却不经怀念起以前的“苦日子”,又重操旧业,大宣扬传统手工,才能将岩茶的气质打造完美。
传统手工岩茶的味道,着实独特出众。而机械化生产才是推动岩茶发展的动力,才能让大家喝到武夷岩茶,享受众乐乐。
我们总是怀念以前,却忘了社会是进步的。
盲目的怀旧情结,是心灵砒霜。
手工与机械化生产的岩茶
有哪些不一样?
手工茶和机械化生产的茶,自然是有着很多的不同。就因为大有不同,才大有文章在。当然,在观念上偏袒哪一方都是不太好的,自然的接纳和顺应自然发展才好。局下,两者又有哪些不同呢?
【1】制作流程
在制作流程上,除了采用的用具不同以外,需要提及的两大要点是:
①青叶采摘标准的把控
岩茶制作对于青叶的成熟度有着严格的要求(理论上很严格)。手工采摘能够更加严格的保证采摘标准(采工们如果都听话,按要求采摘)。而机器采摘,对于青叶采摘标准不可控,青叶老嫩程度的不统一,会增加后期制作的难度。在品质保证上,风险略大于前者。
②制作过程中,对青叶状态的把控
手工制作,在各个环节中,对青叶变化的把控都相对简单些。这是因为茶量少、茶叶的变化都在制茶者的眼鼻之下,能够灵活的把控制茶程序的快慢及程度。而用机械制茶时,制茶者需要隔着机械“对话”茶叶,茶叶量又大,就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2】产量
全手工制茶耗时、耗力,产量却是极低的。一个茶季下来也是做不了多少茶的。
而机械化制茶完全可以做到量产,在武夷山原生茶农、茶厂,都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全手工生产为辅。
【3】品质
一般而言,品质差异是有的,但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特征进行区分。能看得出来?喝得出来吗?这个就全看喝茶人道行深不深了。有三点可以作为参考:
香气更香、清爽。
条索相对粗松、色泽偏青褐。
可能容易带有焦锅味。
现下,更多人会用半手工做法做些高端茶,例如山场特别优良、品种特别优良、产量又低的茶叶。以此做精、做出色,作为“看家茶”、“珍藏茶”。
【4】理念
手工与机械,往往从理念上就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内容。手作,常常和传统、匠心之类联系在一起,更玩味、走心。小众茶,只售有缘人。机械,更能满足大众需求。
【5】成本及其他投入
毋庸置疑的是,手工茶的成本及其他投入要高于机械制作。所以,在定价这方面,撇去品牌价值、服务等因素,相同等级的茶品,手工的往往要高于机械制作的茶。
正确认识生产方式的变化
那么,重点来了。
身为喝茶人,一定不能被某一方给带跑了!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只喝对的茶,不盲目跟从。身为卖茶人,也一定要不偏不倚,只卖对的,不吹嘘、不夸大!
因为,我们要正确认识它们的存在!
【1】岩茶品质优劣依旧用口感说话
在喝茶这件事上,小部分人会对茶的方方面面进行“吹毛求疵”,不止于口感表现。再一小部分人有着某些特别的情结,比如偏好手作茶、有机茶、正岩茶、特定山场茶,口感与之相比是相对次要的。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口感才是检验岩茶品质优劣的真理!
所以,要卖好价钱,卖工艺、山场、制作方式,口感好不好是前提。要买好茶,先论口感,再问工艺、山场、制作方式,总是不会错的!
【2】机械化生产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伟人邓小平曾经留下一句至理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岩茶的发展来说,没有机械化生产的推进,而只沉浸在手工才能做好茶的愚昧里,只能是固步自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闻名、能喝到武夷岩茶,并乐衷推崇,就是对机械化生产的必然性和正确性的肯定。
【3】传统手工生产更具备传承价值
传统手工生产,现下更能体现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在生产机械的改造创新上,指导意义非凡。在武夷山,一心专注手工茶的人少之甚少,或许称不上“匠人”,但“匠心”是有的。偶然喝过他们的手作茶,不论好坏,总有种特别自然的味道,这大概,也是走心的味道。
PS:手作与机制
一、毛茶区别
手工的较粗松,没有机器制作的紧结,黄片偏多。
手工的可能存在杀青不足,有青叶,或者杀青太过,有焦糊味。
手工的叶底片绿,机器偏黄(因为手工炒是一点点炒,机器炒是大桶炒,量大,会闷,会偏黄)
手工的毛茶,冲泡时上面会浮一层细细的茶渣渣。
二、精茶区别
难度系数相当大。但是不论是否正岩茶,水感都相当细腻。没有做坏的情况下,叶底、香气、滋味都十分的活!(香、清、甘、活)
喝茶,不应该止于某些框框条条,手作也好,机制也罢。好坏都是不可控的。
喝茶,真的只喝口感而已,其他,全凭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