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早年大多数的茶树品种都源自福建,且多在清朝中叶至民国初期所引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来自安溪县的铁观音品种“红心歪尾桃”与“硬枝红心”,以及来自永春县的佛手茶等。
充满浓浓宗教意味的“佛手”,指的不仅是芸香科中一种清香名贵的水果,也是葫芦科的一种常见蔬果,更是大叶种的一个茶树品种。尽管三者分属全然不同的植物,却都由于形似佛手而得名。
佛手柑属芸香科柑橘属,有佛手、五指香橼、五指柑等多种别名,果实形如千指佛手,大多作为药用或观赏;佛手瓜为葫芦科佛手瓜属,为台湾常见的蔬果。至于佛手茶,又称香橼种或雪梨,叶片硕大有如佛手。也有人说茶品冲泡后,带有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而得名,独特的茶香则称为“佛手韵”。由于价格名贵等同黄金,又有“金佛手”之称。
佛手茶最早源于福建安溪,而且尽管与佛手柑不同,二者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传说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有高僧大道和尚云游四方、遍访名刹,驻留安溪骑虎岩寺,有感于居民少药且求治心切,而潜心研究佛药。由于寺院周围原本就栽有大量佛手柑果树,因此某日突然福至心灵,将大叶乌龙茶树嫁接在佛手果树枝上,于康熙29年(公元1700年)育成佛手茶,当时主要做为消积去郁的禅药。
骑虎岩位于安溪县虎邱金榜村,自县城开车约一个半小时。由于骑虎岩寺始建于南宋理宗绍定5年(公元1232年),因此坊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佛手茶最早应来自南宋年间,甚至还有源自北宋的说法。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对的。今天前往骑虎岩古刹,仍可以看到当年首次接植成功的两株母树生气盎然地张开大如手掌的茶叶。见证当年的功德。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705年),骑虎岩寺有僧人将茶苗携往永春县达埔镇的狮峰岩寺,大量栽植做为礼佛或寺院僧人与求医问药的香客信士饮用。流传至今成了永春的主力茶种,堪称是佛手茶的第二故乡了。
佛手茶约在清末民初的日据时期,由福建永春传入台湾,先后在新北市的坪林、石碇等地种植,大多为红芽种。由于抗逆性较一般中叶种茶树稍强,很快就在台湾土地上落地生根,此后又陆续从坪林传至南投竹山、嘉义阿里山、台东鹿野等地,只是种植的面积并不多,成了台湾较为稀少但质优价昂的茶品。
以条型包种茶为主流的新北市坪林与石碇,所制作的佛手茶大多以条型为主。而阿里山与台东县鹿野乡,则多为球型佛手茶。至于在南投县竹山镇,茶农却是将佛手茶杀菁烘焙后,再以自创的渥堆工序制作威“台湾黑茶”,并经存放一年后再紧压为圆茶饼。
阿里山的佛手茶大多种植在海拔约1350米的隙顶与石檩附近,长年的落雾使得当地的佛手茶枝芽软而叶片肥厚,因此往往会垂下枝叶而无法长高。茶园主人说若不修剪,垂下的枝叶就会落地生根,再长出新的茶树,生命力十分强韧。
阿里山佛手通常刚开面就采摘,采下的叶芽较嫩,因此所制成的茶品,颗粒比其它地区要小得多。茶汤则十分柔软、入口爽滑,比一般乌龙茶刺激性低,而且经碳焙2次至3次后的佛手成茶,都得再经一道去梗的工序,外观十分紧结而亮眼,饮之仿佛有佛手柑烤过的香味,在口腔内停留很久,最是迷人。
台东鹿野佛手茶则系于1986年自坪林引进,大多为红芽种。经过茶农的努力,今天所制作的佛手茶品香气独特,入口不涩,且无刺激性,俨然成为地方特色茶。成茶的茶叶外形紧结卷曲、肥壮重实,与永春佛手同时冲泡作比较,发现无论发酵程度或焙火,永春佛手茶都与今天的安溪铁观音类似,外观也呈现较为青绿的球状。而鹿野佛手茶明显呈现中发酵,且焙火较重的深褐色,至于幽雅的“佛手韵”则不相上下。
佛手茶品种依春芽颜色区分,可大致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台湾则以闽南语称为“红叶”与“青叶”,而以红芽为佳。永春县栽种的多为红芽佛手,鲜叶大如掌而呈椭圆形,主脉弯曲,叶肉肥厚,泛有黄绿油光。
永春佛手茶外形呈卷曲的球形,当地茶人普遍形容如海蛎干,条索粗壮、色泽褐绿明亮。以小壶冲泡后但见汤色泛着黄绿清澈的油光,并缓缓释出一股馥郁幽芳,冉冉飘逸扩散,仿佛正有十几颗佛手柑,在室内散发着绵延不绝的清香,慢慢沁入心腑。轻啜入口入喉,甘醇的口感在舌尖与喉间回吐的熟韵交会舞动,直教人拍案惊呼,而绿叶镶红边的叶底在壶内仍有蠢蠢欲动的余韵,可说视觉的美感、嗅觉的意境、味觉的澎湃都兼具了。
佛手茶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大致相同,不过针对佛手叶面的诸多特色,在正常温湿条件下萎凋宜轻不宜重,摇青时间与摊置厚度不宜过长过厚。发酵适度、香气达到高峰时,即进行高温杀青。经过揉捻、初烘、初包揉后,也针对佛手叶张大的特点,复烘复包揉达三至四次以上,明显较一般乌龙茶次数为多。
提到永春,就不能不提到祖籍永春的国际级大诗人佘光中。2003年余光中返乡永春,在品饮永春佛手茶后,挥毫写下了“永春佛手茶,乌龙茶中极品”与“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字句。
佛手茶近年在台湾名气响亮,除了佛法山开山住持圣轮法师在2008年底前往永春,自筹28万元资金保护近50亩狮峰岩寺老佛手茶园,并在2009年参加首届“海峡两岸佛手禅茶高峰会”获奖外,也在台湾首创佛手茶竞赛,引起广泛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