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瀹“金兰”“银凤”
凝紫叠翠的武夷山,烂石沃壤,孕育了岩茶的神奇。无论土生土长,还是南种北移,从古至今,经“天人合一”——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的改造,形成了多如繁星的“花名”,“四大名枞”则为其中的佼佼者。名枞之所以“名”,因其声名在外,众所周知,欲品易得,而其它一些“花名”,常常耳闻却难目睹,更遑论品赏,是为可遇不可求。兴许是口福,恰恰在茶友的小店中“偶遇”了两只“花名”——金边奇兰和银凤,欣喜之情不言自表。这一“金”一“银”,就品名而言,一为名花,盖以茶品香气见长;一为神鸟,盖以茶树树型名之。二者虽不可等而视之,但其韵其质令人印象深刻,都具有鲜明的品种香,因而姑且“拉郎配”,并延请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陈郁榕老师来一同冲瀹赏鉴。
金边奇兰
奇兰本产自安溪及闽南乌龙茶茶区有竹叶奇兰、金边奇兰、慢奇兰、白奇兰、黄奇兰、早奇兰、小叶奇兰等品种,用它所制的乌龙茶以清高似兰花之香著称,如漳州平和的白芽奇兰。上世纪90年代,金边奇兰由南往北“迁徙”,栽植于武夷山,经十多年的进化而融进了许多当地的“本土气息”,成为武夷茶“花名”中一员,并且在闽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熏陶”下,形成独特的品质风格。这泡金边奇兰便是采制于该良种茶树。
它条索紧结稍壮实,乌黑油润,节间较长,全然不同于它生活在南边的“姐妹”那样有着圆结砂绿的颗粒,它似乎来得更飘逸些。
先是醒茶,以最快的速度将茶汤滤出,淋洗茗杯。热嗅,一股高扬的花香从盖杯中溢出,优雅清纯,香如幽兰。
第二道,注入沸水,静置几秒后出汤。花香袭人,浓郁稍锐,并溶解在橙黄略深的茶汤中。轻啜茶汤,滋味浓厚稍有回甘,香气仿佛在口中丝丝化开。
第三、第四道,冲泡静置时间与第二道大致相同。品种香仍然保持地很到位,既非内敛,又非张扬,不愧为“君子”。汤色则更显清澈明亮,滋味基本维持在第二道的水平,持久耐泡。
第五道时,兰花香仍然明显,汤色橙黄清澈,滋味有所减淡,但不失醇和,舌根感到有几分清甜。
第六、第七道,相应地延长出汤时间,以便于茶更充分地浸出。揭盖后,嗅到的依然是不曾减弱的兰香,浅橙黄的汤色愈发显得澄净。
至第八道,清杯盖、杯底还隐隐留有兰香,茶汤始有水味出现。
翻看叶底,它“继承”了岩茶“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搓捻起来,匀齐柔软。
欣瀹“金兰”“银凤”
银凤
银凤,望文生义,银色凤鸟,一个富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寓意的花名,名字来源大概与茶树叶色和树型有关,是武夷山土生土长的菜茶品种。其叶厚而脆呈浓绿色,叶片光滑,呈椭圆形。边缘锯齿较深,叶脉细而隐,萌芽力强。花甚多,发芽偏迟。
一如闽北乌龙茶大同小异的外形,条索紧结,在白瓷赏茶盘衬托下,乌润带褐。
煮水冲瀹,因其炭火烘焙,花果香较显,隐隐约约地带着一种大气。
润茶烫杯后,注水冲泡第二道。细嗅杯盖,花果香细腻,疏林薄雾般柔和。汤色橙黄略深,澄澈透明。微含茶汤,品种与生俱来的香气溶在口中,浸润喉间。
细细回味着茶香,咀嚼着茶味,迎来了第三道。启盖后,轻柔的花果香萦绕杯沿,使人宁静冲淡。舌头搅动茶汤,浓酽顺滑。汤色较之前道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样的香、味、汤色一直保持到第五道。
很巧的是,它与金边奇兰似乎有一种默契。同样到了第六、第七道时,还是“笃定”地保留着让人感到愉悦的品种风格,虽然滋味上有所式微,香气却始终如一。实属难得。
沉浸在清水中的叶底,匀齐而红边明显,或隐或现地透着几缕清香。
欣瀹“金兰”“银凤”
专家建议:莫把酵味作花香
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有时做青程度会稍微过度。虽然在闻香时也会有花香,但花香不纯正,酵味和品种香、花香会混杂在一起。因此,在品鉴乌龙茶时,应仔细分辨,莫把酵味作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