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林馥泉调查证实,九龙窠石刻大红袍实为名丛“奇丹”,并非大红袍。那么为什么会在不是大红袍生长地刻上大红袍摩崖石刻呢?原因是天心庙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刻意选择在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而为之。此石刻大约于1941-1944年之间刻制,由时任崇安县县长吴石仙所题字,石匠黄华友于1940-1941年开始凿刻搭步台阶,1944-1945年之间年完成大红袍石刻,报酬是30方大米(每方13.5斤),由天心庙支付。
而真本大红袍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一说在北斗峰(系40年代初,当时中央茶叶研究所在北斗峰采集而得)。二说在火焰峰(系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确定的),三说九龙襄(现石刻之处),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为弄清大红袍真正生长地,在50年代初期姚月明、叶鸣高、陈书省专门对大红袍进行了调查,并看到了三处大红袍茶树并采集过标本,可惜在“文革”中遗失,据说三地大红袍茶树特征略有不同。
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茶叶专家在武夷山九龙窠、火焰峰、北斗峰三处对真本大红袍做进一步细致调查,希望采用科学手段进行剪穗培育。他们发现当时火焰峰的大红袍母本茶树已衰败不堪近于死亡状态,树丛被野草淹没,出于保护原因未能剪穗。而北斗峰、九龙窠岩脚下的两株大红袍茶树也已极其衰老。姚月明、叶鸣高和陈书省三人小心翼翼地从北斗峰、九龙窠这两处大红袍母本上各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的后面,经过两年多的培育仅存活两棵,由吴觉农先生分别命名为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不幸的是,1958年武夷山在原实验场地址修建机场,这几棵珍贵的茶苗不幸被拔除。
1967年至1969年间,由于“文革”原因姚月明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在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然没有放弃大红袍的培育,偷偷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培育大红袍,前后多次上九龙窠和北斗峰,共约剪穗10余穗,并辟园培育,同时继续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北斗的命名,将北斗峰剪穗的称北斗一号,九龙窠剪穗的称北斗二号。经过一年的培育,北斗二号茶树不幸死亡,仅成活北斗一号3株。
此后又经过数年的努力,总共繁殖了北斗一号300多株,并陆续移种到各大名山名岩中,同时恢复了原名“大红袍”。
20世纪80年代,大红袍开始供应外销,但产量甚少。那时福建省外贸公司把姚月明培植的北斗一号岩茶重新命名为外销大红袍,每斤价格580元,而内销大红袍每斤定价为380元,那时的茅台酒也不过是10多元钱一瓶,足见北斗一号之名贵。当时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肉桂”树苗非常抢手,每株肉桂茶树苗0.03元,而北斗一号的茶苗每株竟然可以卖到0.3元,是肉桂茶树苗的十倍。由于姚月明与大红袍的这层特殊关系,市场上曾一度出现过由他签名监制的大红袍,而由姚月明签名制作的大红袍每年也就20多斤,价格要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数十倍,且奇货可居,成为各地茶商争相抢购的奇货,许多岩茶爱好者为能够得到一盒由姚月明签名的大红袍为荣。
经过几十年的试验、培育、制作,现已有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山岩中,“北斗一号”制优率高,香气滋味均与真本无二。有专家曾经用十年的时间,采用北斗一号与奇丹进行品质对照,其结果是北斗一号的品质优势均高于奇丹。由于多年习惯于北斗这个名称,又因在“九龙天心岩”上有大红袍摩崖石刻这一金字招牌,人们反而忘记了这是由真本大红袍培育的后代,所以北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日,并已经成了品质优良的名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