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侨务部门工作的朋友,送给我两小包“海堤”铁罗汉,这是他多年前访问雅加达时当地华人的赠予。这款茶,唛号是AT106,是老牌国企中茶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茶” )打造的经典之一,也是畅销不衰的侨销茶爆款。与市面上通行的包装规格(8克或10克泡袋装)不同,它系纸包,一包5克, 12包一盒。四方周正、齐整划一的茶包,印着青绿褐红的武夷山冰,简单朴素,古早味十足。
在肉桂水仙主导的岩茶消费潮流,能遇到一泡“出身”很正的铁罗汉已属难得,更何况还是老茶-从生产日期算起,它足足有12年的茶龄!
肉桂水仙的强势崛起,让”四大名丛”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些不明就里的茶商茶客,称其为”小品种茶” ,就连武夷岩茶“代名词”大红抱也沦为近乎卑微的附庸。名丛昔日的风华绝代,变成如今的叹息无奈,令人拒腕。
然而,在南洋华人华侨心目中,铁罗汉堪比“救命药”。据马华作家朵拉回忆, “每当头疼脑热的时候,家人就会打开一块四四方方的茶,黑乎乎的,倒在杯里,加点盐,浪烫热水冲开,盖要密,要绝,闷十分钟。
颜色墨黑的茶汤,喝下后,盖杯子蒙头睡一觉,再起来就一身汗,病就好了。”
其实,铁罗汉在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药用,最有名的当属惠安集泉茶庄的铁罗汉,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居家必备良药,并随着下南洋的风帆漂流到异国他乡,而AT106也正是为此而生的。厦茶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说, AT106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一经问世,就在东南亚地区畅销。一包陈年的铁罗汉,不只是家乡的味道,还是专治水土不服的良药。东南亚气候湿热,当地华人华侨都有泡饮陈茶的习惯。所以,铁罗汉更多时候是出现在药店的抽屉里。”茶作药用,这一最原始的利用方式,在闺南、南洋一带人们的生活中保留至今。
12年的陈期,对于普洱生茶来说,也许只是中期茶而已。但,在乌龙茶的“生命周期”中,鳞得上名副其实的老茶了。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淌,给每一枚茶条都留下印迹。陈年的气息,略带梅子香,透过包裹茶叶的毛边纸,一层一层向外散逸,让外包纸也微微地泛着黄。这有如器物的包浆,被老茶客们形象地称为“出油”.
逐层打开封绒,茶祭露出了真容,虽有“老气” ,却崭新如初。条索匀整紧结,基本保持着出厂时的状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厦茶,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茶叶出口创汇的重任,从茶叶收购、精制、储运都有着一套完备的规范,尤以拼配技术最见工夫。拼配是成就一款茶品经典风味特质的核心奥秘,它能让表现平平的茶变得个性突出,起到场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的作用。
其实,茶叶拼配技术由来已久。台湾史学家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可见,连先生也是一位岩茶的品鉴行家。
茶条的色泽,蕴含着焙火的初始信息。轻火功,色泽多呈绿褐,中火及以上的火功,色泽则较深,为深褐、乌黑。这款铁罗汉,色乌亮润泽,火功应是中火以上。武夷岩茶,素以焙法甲天下,这门绝活在厦茶的茶师手上得到了完整地传承。
有如烹调,焙火不足则生、青,过足则老、焦。经验丰富的茶师,很懂得掌控火候,能恰到好处地驾驭火功,把茶焙透焙熟,可避免茶叶返青变质,是为销往海外的漫长旅途而设计,因而包括“铁罗汉” “铁观音” “枝春” “三印水仙”等多款明星侨销茶皆是出自这项技艺。闽南地区及南洋的老茶客心心念念的老味道,就是紫绕于齿颊间的”火味”
一轮年的岁月,让茶早已褪尽了炽盛的火气,历练出成熟的厚味。茶汤橙红,清澈透亮,似是诗人刘大白笔下秋晚江上的脉脉斜阳,称艳鲜丽。甘醇柔滑的汤感,交织着浓郁的陈香及优雅的药香,两种香型都很纯净清晰,此起彼伏,交替出现。徐徐咽下,绵柔甘滑,熨帖得仿佛是融化了,喉廊阵爽润。
许多茶客之所以钟情老茶,除了凝结在它们身上的时间外,更多的是开绒苏醒时的芳华重现:它完全没有辜负人们的美好期待!
第二、三冲,陈香药香齐头并进。香入汤中,细品,又带着些许轻柔的花香。入口醇厚甘润,鲜活稠滑的汤感,牵引着味蕾翩翩起舞。饮罢,杯底香留,温香熟美。
“香、清、甘、活”这四字真言,在它身上具足,若用“天生丽质”来形容,恐怕也不足为过吧。
添水续泡,握杯再啜。它的陈香陈醇,很是让我感动,它还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去年的夏天。因随“闽茶海丝行”代表团出访,便有幸来到马六甲这座美丽的古城游赏。在清波荡漾的马六甲河畔,我邂逅了陈年“海堤”铁罗汉的芳韵。
那是一幢两层的白墙红砖小楼,非常典型的南洋建筑。它原是城中的古建,如今古厝新生,经保护性开发利用,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知名艺术机构-朵云轩在马六甲的艺术交流中心。600多年前,郑和便是从楼前的问岸边踏入这片土地。所以,这幢小楼叫郑和·朵云轩艺术馆。
馆主黄文庆先生,祖籍厦门同安,旅居大马已整整15年。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他,有感于马六甲这座城市与中国深厚的渊源及这里浓厚的多元文化气息, 2014年,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这家艺术馆,助推中马两国的文艺交流。当他得知代表团来自家乡福建,脸上难掩激动,热情地邀我们进馆“呷”茶。主客围桌而坐,在一泡陈年铁罗汉的甘醇中,共叙乡情。他坦言,他并不懂铁罗汉到底好在哪里,就是觉得它好喝。作为一个老厦门,从小到大,喝的茶都是这种味道,是“熟悉的家乡味道” 。所以, “只要一喝它,感觉就回到家乡了”。原来,他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故土乡园,不管走得多远,茶都是通往家的“路”
后来,在厦茶负责产品研发的同学告诉我,许多南洋华人华侨都将陈年铁罗汉视若珍宝,年份越古早越珍贵,平日里都舍不得喝,除非有贵客来访。蓦然,我深感到乡情的重量,那是一种与生俱来、溶于血脉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