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赞誉下的北苑贡茶为何会流芳千古

宋朝的人爱喝茶,至帝王,至大臣,至百姓。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宋人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而茶事的文学和美学,也在这个时代被推向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诸多文献中都飘荡着北苑茶的芳香,对茶的盛赞数不胜数,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得知,宋代的茶中,北苑为最。

茶诗之风盛行

宋·周绛《西溪丛语》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为北苑,又为最。”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之赞誉;明·保乔远在《闽书》说:“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以建安北苑为第一,而今武夷贵矣。”闽北茶谚云:“药不经樟树不灵,茶不过武夷不香。” 建茶,指建州之茶,茶树遍布建州、南剑州、邵武军等三府各县,其地即现在的南平地区,俗称“闽北”。宋宣和年间状元黄裳在《茶苑》诗中指出“莫道南芽非北苑,须知山脉是东溪”。明确指出建茶产地范围和地理条件,其时闽北茶均以建茶名闻于世,北苑茶是以地名命名而已。

从宋朝的大量茶诗中,不难看出北苑茶是最为珍贵的,因其一直以来都是进贡给皇家的贡品。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歌颂过北苑贡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在全朝上下的茶文化熏陶下,人们对于北苑贡茶一直都是处于一种向往的心态。

北宋真宗咸平(公元998-1003年)年间,福建转运使丁谓造“龙凤初出世,名誉满京华”,龙团凤饼为文人学士咏赞建茶之代称。微宗赵信为了使“绅之上,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以建州北苑为背景,写了《大观茶论》。在文中写道:“本朝之米,岁修建茶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皇帝的赞赏,使建茶得至高的荣誉,进一步推动了建茶的发展。北苑龙凤茶发展的同时,壑源亦出团茶,四方有名。

由于北苑贡茶精美而良好的品质以及统治阶级的极力追捧,它不仅成为宋代茶业繁盛的物质性标志,而且也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推动着宋代饮茶风尚与文化潮流。北苑茶文化成为宋代茶文化中大有可观的一环,从古代诗人的字里行间即能体现。

以茶映射繁荣

古有“四艺”怡情,现茶事也多为消遣闲情雅致,北苑茶文化不仅是地域性的特色文化,而且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引颈着整个宋朝茶文化出现和美兴盛。宋代时候,文人雅士们,为了喝好茶,想出了许多花样,同时也开发了各种茶具。文人聚在一起,就要喝酒品茗,吟诗作赋,笔墨丹青是不可缺少的,当茶与诗,茶与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算得上雅致之极。其中若是有北苑茶的身影,更为品味和尊贵的象征。

北宋·苏轼所写的《行香子·茶词》说:“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干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这是一首描写酒和茶的诗句,主要在赞美皇帝赏赐的密云龙贡茶。上片写酒席宴会以君王赏赐的密云龙招待宾客,下片写品茶后众人醉意尽扫而飘然欲仙的神奇境界。诗词的大致意思是:华丽的宴席刚刚结束,可愉悦的兴致仍然那么的浓厚。喝完酒之后兴致就更加浓厚了。宴席上的朋友都在夸赞这皇帝赐予的御茶,拆开封印。仔细端详这芳香四溢的茶饼用金线捆扎,十分精美。

还有北宋词人黄庭坚在《满庭芳·茶》咏茶:“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该词文笔清新,赞贡茶之神韵。先从茶的名贵说起,采摘十分讲究,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干工”,制成的方圆茶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

“碎身粉骨”二句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又赞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意,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湖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说明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这些对于茶事的描绘和品茶的描写,无不体现出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反映出宋代文化生活的繁荣。

待客“以别庶饮”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待遇较为丰厚。宋代皇帝经常将贡茶赐给大臣们和皇亲国戚,借此表示皇恩浩荡以及自己的爱惜人才之心。并且,只有与皇室走得近的功臣、重臣才能有幸得到赐茶之恩。因此,能得到宫廷的赐茶,是值得士大夫大肆颂咏一番的,因为得之荣幸。

欧阳修曾有幸获得宋仁宗赏赐的一饼小龙团茶而感恩至极,倍加珍惜。欧阳修一生嗜茶,为后世留下许多茶诗和茶文,他有诗句日:“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欧阳公毕生引以为傲的是,他不仅在金銮殿上品尝过贡茶,还得过仁宗皇帝赐予的一饼小龙团茶,他在后来为蔡襄(茶录)所作序言中说得很详细:“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

欧阳公在朝为官二十余载,才获此恩赐,这在他的饮茶史上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珍贵的恩赐是他企盼多年才得到的,所以他格外珍爱,舍不得品饮,“至今藏之”,只是偶尔捧玩而已。

欧阳修为蔡襄《茶录)写序是在嘉九年(1064),由此推算,当时这一饼御赐小龙团已经珍藏了两年。欧阳公和东坡公品著都推崇小龙团,当年蔡襄所制贡茶在朝廷中被视为珍品,成为茶之至尊。

彼时,贡茶也是走亲访友特别尊贵的礼物。北宋诗人王安石曾将皇上赐予的龙凤团茶的一部分寄给弟弟,并作诗《寄茶与平甫》:“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以茶之贵重衬托出兄弟之情深。从“蓝月亮完全落入九天”来判断,应该是皇帝赐的龙凤茶。

对于北宋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北苑贡茶是皇帝对他们多年来鞠躬尽瘁的肯定。与此同时,北苑贡茶也是宋代人际交往中最珍贵、最雅致的赠品。

借茶托物抒情

宋代文化繁荣、理学昌盛,文人更注重内心的塑造和道德修行的培养。文人志士对茶文化的传承,增加了旷远寂静的感觉,宋代的文人志士赋予了北苑贡茶丰富的文化品格,以茶为媚介,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咏茶也成为了他们热衷于哲思的修身方式。

以苏轼脍炙人口的《望江南·超然台》为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诗是苏轼暮春时节登上超然台有感而发,作者通过自己新火煮新茶,借茶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茶抒情,苏轼是集大成者。苏轼与茶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在他的咏茶诗词里,茶是优裕闲适生活的标志,是困顿仕途中的安慰,是真垫深厚友谊的纽带,亦是创作灵感兴会的媒介。苏轼的咏茶诗词还是反映民间疾苦,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载体,一把利刃。他以对茶的挚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也喜欢借茶诗寄托心情,在《鹧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里写到:“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写于深秋某日,以秋景寄离愁,凄婉情深。上阙写诗人昨晚以酒作乐,借助酒精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而她马上又领悟到灯火阑珊处,酒后更喜团茶的清苦,这是诗人对人生的领悟:从今往后,喝酒就随意了,不必强迫自己买醉。想来,还是要经常喝茶,敲开一块茶饼,湖一壶水,坐看庭前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斯人已去,生者当坚强。诗句看似凄婉情深,又不同于一般的怨妇,她在词的最后给自己加油,要摆正心态,学学陶渊明,隐居田园。东篱菊花盛开的景象,与开头“寒日萧萧”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为宋茶中的“霸主”,北苑茶在诗人的笔下出场率甚高,正是他们在品赏北苑茶的同时,静思玄想,或契阔长谈,才有所感悟,通过诗歌抒发高洁的志向和人生的哲理,以及自身品格修养的理性锻炼,在一品一饮中寻找自然、淡泊、淳朴的心灵乐士。北苑茶也完成了从物质性向精神性的质的超越。

独领宋茶风骚的北苑贡茶

北苑贡茶,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特产的历史名茶,始于唐盛于宋,历经了五代闽、宋、元、明四个朝代,历代朝廷都在建安北苑(今建)建立“龙焙”,并遣使臣督造贡茶,持续御贡458年,名冠天下,曾经独领风骚数百年

北苑产茶溯源

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南朝萧齐年间(公元420-589年),建州已广泛种茶并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唐代陆羽的《茶经》(公元758年左右),就有关于建瓯茶叶的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建州的地域基本是今天的南平市,唐代建瓯为建州的州治,陆羽说的建州就是指当今的建瓯。从东汉到唐朝建贩分别称过建安县、建安郡,唐代隶属建州,到了宋朝,建瓯分为建安、瓯宁两个县,隶属建宁府,宋时凤山是隶属建安县的,历代州治、府治,路治都是设在建瓯,1913年建安、瓯宁两县合并,成立建瓯县。

到了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常衮来福建任观察使,改革了建安的制茶工艺,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常衮“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串。”这就是所谓的研膏茶。研膏茶属于团茶(也称片茶)。唐朝末年,建州张廷晖,在凤山开辟了方园三十里的茶园。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后,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张廷晖把凤山这片茶园送给了官家。由于闽国的地域是以福建为境,而凤山在福建的北部,便把凤山这片地方称为北苑,由此北苑才开始见称。

北苑贡茶的辉煌历史

五代时期,王延政在建安称帝后,把建安的茶园全部占为官有,官家茶园在建安有了较大的规模。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每年春茶开采之季,官家都要从所辖的六个县派数干役夫前往建安采造官茶。

闽国灭亡后,南唐后主李煌派官员到建安凤山监制“建茶进御”,凤山北苑茶焙是被指定为专制“龙茶”的茶焙。南唐时建州已有官焙、私焙总计1336所,其中官焙有38所。建安官焙和北苑龙焙主要制作研膏茶,茶叶采制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工序,茶芽蒸后,碾成膏状,然后压成茶饼、茶饼中间留有孔洞、焙干后,十余饼串为一串。后来北苑又制成了腊面茶。腊面茶是通过揉压,去掉部分茶汁,减少了苦涩味,腊面茶的质地较细,表面光润如腊,所以赐以“腊面”之称。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派遣官员到建安北苑专门监制龙凤贡茶。把使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刻上龙、凤、花、草图案,显示了皇帝的专贵,及其与平民的区别。龙凤茶开始进贡的数量不是很多,至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每年进贡龙凤不过四十饼,约五斤。

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丁谓担任福建转运使,并负责监造北苑龙凤御茶,突出抓了早、快、新。据他自己记载,“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从采茶到入贡不过十几天时间,欧阳修的诗句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社前茶就是在社日前采制的茶,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北苑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先声夺人,在众多茶品中独占头魁。丁谓撰写的《北苑别录》极力宣扬了经其监制的北苑龙凤茶.北苑茶知名度倍增,誉满京华,号为珍品。丁谓时每年进贡龙凤茶每种五斤,而的乳以下的品种每年上贡则达18465斤。丁谓后,建安年产茶发展到三十万斤。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过去八饼为一斤的茶饼(大团茶),改为二十饼为一斤的小茶饼(小团茶),茶饼的直径一寸五分左右,茶饼的表面印上精致的龙、花、草等图案,茶饼除圆形的外,还有椭圆形、四方形、棱形的。蔡襄采用鲜嫩的茶芽作原料,并改造了制作工艺。北苑茶不论在质量上,还是社会声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北宋高承在《事物纪源》中说:“团茶为茶之至精,而小团又(大)团茶之精者”,《宣和北苑贡茶录》中则说:“蔡君漠将嘈,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责之。自小团出,而龙凤(大团)遂为次矣”“欧阳修评价说,蔡襄始造小龙芽以进,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蔡襄之后,负责监制北苑贡茶的官员都力图刻意求新花样不断翻新,品质不断提高。

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继小龙凤团后,又创制了密云龙品种,此后又有了瑞云翔龙、上品拣芽、贡新铸、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白茶、长寿玉圭、太平嘉端等等。北宋时北苑茶每个品种上贡时限为五年,五年后就不再加工和上贡。《宋史》载:“大观以后制愈精,数愈多,胯式屡变,而品不一。”最盛的时候,北苑一年上贡茶的品种多达四十多种。

北苑贡茶之所以能力压群芳,名冠天下,还因为它在采造过程刻意求精。据《东溪试茶录》记载,制作龙凤团茶总的要求:“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宋徽宗皇帝写的《大观茶论》“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宋徽宗对北苑贡茶“甘香重滑”的品质特征给予高度赞赏,并提出了“清和澹静”的茶道精髓。

北苑茶艺最为精妙的要数分茶。分茶技艺大约始于唐未宋初,到元末明初时仍很盛行。北宋初年,陶谷在《茗录》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七,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陶谷所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表演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宪击拂”用团饼茶研末,以沸水冲点搅动,此时,盏面上的茶乳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纹来,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

北苑贡茶的衰落

随着宋朝的衰败,到了元代,北苑茶也日渐衰落。导致衰落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蒸青散茶,在全国被饮茶者接受而逐渐兴起。散茶的制造工艺是蒸青、操捻、烘千,比团茶简单。茶味真纯,茶香自然,饮用方便,价格也比较便宜,而团茶的制作极度糜费,最盛时造一斤茶饼,要花六百多个茶工。饮茶时又要炙茶、碾茶、罗茶,忙好一阵子。二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官方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处又创建了“御茶园”,专制贡茶进贡朝廷。同时,元代的饮茶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武夷茶则乘时而起,与北苑茶争名斗艳。三是明朝洪武二+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北苑龙凤团茶,改贡散茶,由此北苑龙凤团茶结束了从南唐末期到明朝初期持续了458年的贡茶地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宋诗赞誉下的北苑贡茶为何会流芳千古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