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武夷岩茶迎来了长足发展。根据岩茶内在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趋势,大致分成5个时代: 1.0时代:种茶阶段 专业上,此阶段叫“茶树栽培管理”,从事开山、选种、种植、修剪、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基础性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夷山市为了建设“东方茶都”,茶园从几万亩发展到大几万亩。而2006年以来的十多年间,武夷岩茶行情大涨,茶园面积逐年增多,普通山场的茶叶供大于求,现在面积已经足够支撑茶产业的发展。 主角:茶农。 工作地点:茶山上。 表现形式:出汗劳作。 使用工具:手工操作使用扁担、锄头、修剪刀等,机械化则使用耕作机、修剪机、运输车等。 技术难度:一颗星 学术水平:种茶看似普通劳动,其实也有科技含量,要把茶叶种得好,要学习《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树病虫害防治》等,最高水平可开辟有机茶园。 2.0时代:毛茶制作阶段 武夷岩茶制茶工艺,传承至今超过三百年。程序为:采摘—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制成品达到有香有味耐泡,味正舒爽无涩,真正进入技术层面。 中国近代十大茶人之一的制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一语道出其制作达到茶叶制法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主角:做青师傅。 工作地点:茶工厂。 表现形式:手工制茶或者机器操作。 使用工具:手工使用水筛、青架、揉篱等,机械化则使用采茶机、萎凋机、做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 技术难度:两颗星 学术水平:生产要请制茶师傅,学制茶要拜师傅,出现行业大师。此阶段要学习《制茶学》。 3.0时代:精制之炭焙阶段 毛茶成为成品茶需要精制,而精制过程中最核心的工艺为焙火。炭焙是焙火最高技术,分为四道工序:走火焙、吃火、炖火和补火。焙火后,有轻火、中轻火、中火、中足火、足火、高火、急火、病火等不同火功。 学做茶(做青技术)三年入门,而熟练掌握炭焙要十年功夫。武夷山茶人流传着顺口溜: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焙茶师傅要根据岩茶特性及市场需求,灵活运用焙火技术,才能焙出特有的香气口感。要想炭焙出一泡好茶,打焙,披灰,上焙,翻焙,试茶,下焙,每个步骤都要精通,都是做好岩茶的必经之路。 主角:焙茶师傅。 工作地点:炭焙间。 表现形式:不仅出汗劳作,还要耐高温、吸灰尘、吸一氧化碳。 使用工具:焙笼、软篓、焙刀、焙铲、披灰刀、测温器等。 技术难度:三颗星 学术水平:焙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读,都是师傅口授心传,可以学《茶叶审评与品饮》。 4.0时代:科学仓储阶段 由于茶园面积扩大,出现茶叶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受经济下行影响,大量茶叶被滞留在武夷山。如何科学仓储、保值增值以及有效流通茶叶,迫在眉睫。 一年之中,武夷山的春季和初夏时节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梅雨季节的6月份,空气湿度可达83%,盛夏间或出现雷阵雨和台风带来的降雨。这个季节的茶叶海绵组织非常发达,茶鲜叶水分含量非常高,成茶后水分蒸发殆尽,但表面上的孔隙依旧存在,很容易吸附水分和气体。茶叶在湿度较大的时间段容易吸潮返青。同时,在常规仓库里没有专业湿度、温度、氧气控制,茶叶在湿、热、氧的作用下,慢慢转化成陈年老茶,失去新茶特征,丢失大量喜欢新茶的客户;即使是老客户,部分口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岩茶需要传统炭焙使岩韵突出,同时退火到位,饮后不上火。这些,需要在合适的仓储条件下实现。 主角:茶行老板、茶叶科技人员。 工作地点:仓库。 表现形式:科技及茶叶管理,微域气象应用。 使用工具:气象监测仪器、大数据分析等。 技术难度:四颗星 学术水平:仓管员不但要懂得茶叶生物化学成分,还要研究其在仓储过程中如何转化。老板要读《仓库管理系统》《茶叶生物化学》等。 5.0时代:品牌时代 品牌是营销的利器。无论是公共品牌,还是茶企品牌,茶叶都要从产品时代走向品牌时代。虽然一批批老茶企倒下,新茶企站起来,但茶叶品牌的数量依然会持续增长,并且会不断分化,比如茶企品牌、茶馆品牌、茶艺服务品牌等。 主角:茶行老板、投资商、营销团队。 工作地点:茶叶市场。 表现形式:商业战争。 使用工具:大脑、电脑。 技术难度:五颗星 学术水平:茶叶品牌宣传是智慧的比拼,归根结底是大脑与大脑的竞争,而不仅仅是实力的对垒。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建议学学《茶叶营销学》《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等。 (徐茂兴) |
武夷岩茶的1.0到5.0时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武夷岩茶的1.0到5.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