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树大红袍的存疑与思考

大红袍是由天心寺僧发现,多年以来一直被天心寺僧严加保护,其真正的生长地一直是天心寺的秘密。

为什么被严加保护了近200余年的大红袍茶树,自1945年开始突然在九龙窠高调亮相,并以“大红袍”摩崖石刻方式公开面向世人展示,这里面应该有其原因的。

九龙窠摩崖石刻系天心寺僧人为之,寺僧是怕游人乱采真本出于保护真本大红袍的原因,刻意选择在较难攀登的九龙窠天心岩之半崖处刻上了“大红袍”三个字,以假乱真。

选择在九龙窠天心岩这个地点石刻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在九龙窠确实生长着一株真本大红袍茶树,不过不是在半岩上,而是在岩脚下。

虽然有人知道九龙棄附近有真本大红袍存在,但是详细生长地点却并不清楚。寺僧选择在较难攀登的天心岩之半岩上刻字,其用意是掩人耳目,保护岩脚下很容易被采摘到的真本大红袍茶树。
母树大红袍
天心岩上的茶树真名其实叫奇丹,并非大红袍。但是由于真本大红袍一直被“天心寺”僧人严加保护,外人几乎无人知道其准确的生长地点,也就无人能识,又加上有县官吴石仙的题刻,一直以来人们就把“九龙襄天心岩”上的这几株茶树当成了真品大红袍而流传至今。

经过现代茶叶学家、茶叶专家调查,九龙寨上原有大红袍4株,均系从武夷山菜茶有性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单株。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建九龙窠名丛园时,在大红袍原连接石砌处砌石补土,又补种了两株,使九龙集大红袍由原来的4株变成了现在的6株。

后又经过对这6株茶树研究分析,证实生长在九龙集天心岩之半崖上的6棵茶树是由三个不同品系组成的,而在三个品系中均各有其名,却偏偏没有一株叫大红袍的茶树。

这6株茶树的叶形、成熟期都不一样,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茶树算起,其排列形式为:上面四株为1号、2号、3号、4号,中层一株为5号,底层一株为6号。

①1号和5号茶树:对夹叶,节间短,小时型呈椭圆,叶质细嫩,叶齿粗而深,叶边呈波浪式。一般在5月18日左右开始采摘,成熟期最迟,为迟芽晚生种。

②2号和6号茶树:对夹叶状,节间短,小叶型呈椭圆,叶质细嫩,叶齿细不明显,叶边平,成熟期居中,一般在每年的5月10日左右开始采摘。

③3号和4号茶树:对卖叶状,节间短,叶小,窄长,叶面光泽,叶齿浅,叶边平。

成熟期早,一般在每年的5月6日左右开始采摘。

通过对各编号茶树的分析结果,说明了九龙集上的六棵大红袍茶树由三个不同的品系组成,分别为奇丹、奇种、雀舌(据说雀舌为后补种品种,本作者不能确认)。

九龙窠这6株大红袍茶树已经成了武夷岩茶的象征,其意义已远非茶树自身的价值所能衡量的。

为了加强保护和管理九龙集半岩上的6棵大红袍茶树,武夷山政府已于1995年5月下发“武政综145号文件”停止对九龙窠上的6株大红袍茶树进行采摘。

我们都知道,在武夷山传统的五大名丛中,大红袍名列第一,其他四个品种均以单株形式真实的存在,而且每株茶从均有自己独立的名称。

如果九龙棄上的6棵茶树就是传说中真正的大红袍,那么排在五大名丛之首的大红袍茶叶就是以拼配形式出现的,这让我们国人难以接受。

可事实是,现在的武夷山根本就没有一株叫大红袍的茶树,这其中之意怎能不令人疑惑。

把九龙集上的6棵茶树当成大红袍不免有点牵强,我认为既然大红袍是五大名丛之首,历史上就一定有其真实身份存在。

从清代就已经证实,大红袍作为佛家专用“佛茶”,主要由武夷山寺僧管理,由于大红袍过于稀缺就显得特别珍贵,出于保护原因一般只有培植它的寺僧才知道其确切的生长区域,这是寺中秘密,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

虽然“九龙窠”摩崖石刻系“天心寺”僧人所为,也确实有一棵大红袍真本生长在“九龙窠”,却与现在摩崖石刻上的6棵茶树所处的位置不符,一株在半岩之上,一株却在岩角之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九龙窠天心岩上的4棵茶树过去一直是存在的,据测算距今有近366年的历史,据考证它过去的真实名字叫“奇丹”,而真正赋予它“大红袍”名称的时间是1945年,在这之前的大红袍茶叶并不是指现在“九龙窠”半岩上的6棵茶树,应该是另有所指。

可以这样解释,是“天心寺僧人为保护真正的大红袍而故意采取了一种瞒天过海的行为,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茶学家林馥泉1941年的调查,和一些古籍资料上所述,真本大红袍应该分别生长在“九龙窠、火焰峰、北斗峰、天游峰、珠帘洞”等区域,这一点比较经得起推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关于母树大红袍的存疑与思考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