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顾渚紫笋、阳羡茶,我与西安的马老师一同来到湖州。
此番到来,未及顾得上旅途劳累,晚间即行拜访湖州茶界老者寇丹先生。由湖州大茶兄陪伴,来到寇老居处的淡茶斋,春寒之中期待热茶。
于寇老之淡茶斋,再次相聚甚感欢慰。其房间布置简单明了,却有浓重的茶的气息。素心兰开得正好,似在空谷之中。“君子养得好兰”,去年寇老在武夷山发现的董家素兰,在湖州已经越来越好,正是应了这句话。
茶人相聚,繁文缛节尽皆不用;一片温和,百般情怀,只在茶汤之中了。
寇老多年来为茶文化鼓呼奔走,愈老愈显精神,也许正应了茶的效用。去年他在广州发现了几款老茶,正好此际可以让我们结下茶缘。
对于陈年老茶,既不必过分排斥,亦不必吹捧追逐,以包容之心、平和之意加以品饮,这应该是对茶的最好态度。
第一泡,我们品饮的是20年的陈年碧螺春。很多人以为这样的绿茶已经不能饮用,但此茶若存放得当,在岁月流转的背后,却渐渐生成它独特的另一面。今天有幸得遇,当精心对待。茶叶陈放于小瓷罐之中,细察千茶已经转为黑褐,间杂金黄。条索卷曲细嫩,完全不似绿茶的生动翠绿。在多年的陈放之后,茶所蕴含的物质以另一种方式慢慢氧化转变。
这一泡茶,用的是梅花盖杯。温杯烫盏,以过滤的纯净水冲泡,借以体验其全部的滋味。中温水不到1分钟出汤。盛在白色瓷杯中的茶汤,已经是黄橙之色,汤水透澈柔亮。细闻之下,茶汤表面的香气却显得辛辣起来。待汤水人口,却柔和得近乎无形。细细体验茶汤,似带有奶香,如雪糕之甜。这是经时间陈化的滋味吧。
因为是绿茶的缘故,所以并不耐泡,四泡之后,滋味已经淡却。而细品,却仍有丝丝甘甜,正应了“淡茶斋”的主题。
舌面略有涩,疑陈茶曾遇潮故。
饮用陈茶确实能让人很快打嗝,但亦因各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配同的茶点也很有意思,说是陈放了15年的佛手柑,我们笑言,真是喝陈茶配老果。果肉已经转为黑红色,呈胶质状,显得浓稠而富有黏性。
这还不是最特别的,寇老今天特别欢喜,拿出了另一道更加特别的红茶茶品。这道陈年茶品,据说有着30年的时光。是已经有30年历史的正山小种红茶,陈放于另一个瓷罐里的。大茶兄特地带来了珍藏的好壶,准备品饮此款正山小种红茶。细嗅正山小种红茶干茶几近无香,投于温热过的紫砂壶中,嗅之略有陈茶之味。
正山小种红茶经过多年的陈放,茶叶条索外形接近于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黑褐,或许是当年的焙火更为沉重的原因。
由大茶兄来冲泡这泡陈年正山小种红茶,用时略短。出汤之后,其茶汤清亮褐红。入口,却发现正山小种红茶茶汤的滋味变得特别,原来正山小种红茶的桂圆汤香气已经转为豆香的柔和,而茶汤中渐见酸、甜、辣的复杂滋味。这一道的正山小种红茶陈茶,其特别之处即它的“辛辣”,可见正山小种红茶茶性在漫长的时间之后变化之大。
这道正山小种红茶经过连续六七道的冲饮,每一道皆有其沉重与甘香;品饮之间,越觉得温暖起来。
寇老对于茶的研究,既重于茶学,亦重于实际的品鉴。他相信,在没有品饮某类茶的实际经验前,偏执依靠固有的理论,难免会陷入自己设下的误区。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喝到某类茶,没有用心去求证、研究,怎么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论呢?所以,当有些人以决断的论调来定义某一类茶的特性时,他则持谨慎求真的治学态度。
趁着正山小种红茶陈茶茶气浓重,来自西安的马守仁老师于现场吹箫一曲助兴。箫声清高悠扬,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正山小种红茶陈茶之后,品饮有“活化石”之称的崖柏,以木为茶,其性则以刚烈辛辣见长,与老茶相益,自是珍贵。一次难得的品饮缘分,口中舌底生津,清甘幽长。
茶歇,欣赏寇老珍藏于家中的各式茶具,其中极具特色的则是他的各式壶铭。这些壶铭,传神而富有个性,在茶人中,也唯有寇老才能写就。
马老师随后以《淡茶斋箫色》赋曰:“三月下江南,苕溪访寇丹。铭壶多野趣,崖柏瀹甘泉。箫声叩古木,对坐且参禅。”
七十有六的寇老可谓真名士,性情坦荡,学识渊博,但于家中却是有名的“贤夫婿”,他笑着坦称自己常为老伴做饭,因此每次茶会常是他那匆忙而急促的行踪。
临别,寇老执意将我们送到楼底下,交代走好。回望他于灯下,兀自喃喃:一期一会!
每一次相会都只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便越觉得前路更加惆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