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以来,武夷山的茶叶生产在新工艺、新技术的引领下,出现了崭新的繁荣局面。武夷山的僧道们控制着武夷山茶产,并带动着周边的茶叶生产,加上山中土气宜茶,就形成了“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的茶叶生产繁荣局面。并使武夷山的星村、下梅、赤石成为著名的茶叶集散地。每年茶上市吸引无数茶商到此采购,甚至周边县市、邻近省份也把茶运到这里销售,所谓“茶不到武夷不香”。
武夷山居于茶叶集散中心的地位,大大方便了当地茶农,他们当年生产的茶叶能够很快销售出去,有利于刺激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开放的茶叶市场,形成竞争的氛围也促进茶农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市场持续的繁荣。
明末清初每临茶季纷至踏来的茶商中,数闽南茶商最为著名,由于本地茶产素为寺僧操持,寺僧中有许多闽南人,并聘用许多闽南籍茶师,特别是明未清初许多闽南人内迁此地,因此闽南籍茶商便有语言相通,乡情易沟通的优势。再者本地人素不善商贾,惮于远行,茶叶的销售自然依赖外地人,特别是闽南人的经营。更重要的是加上闽南海商在远东和东南亚海上贸易上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明末清初闽南商人形成的内陆茶商、行商、海商、海外华商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武夷茶的输出。
良好的茶叶市场环境和海外贸易网络的形成,使得桐木村正正山小种红茶一一出现,便能够迅速进入星村市场,并很快被兼做海外贸易的闽南商人采购去,通过这些闽南商人与刚好进人远:东、对东方一切物产既陌生又好奇的荷兰商人贸易,正山小种红茶一诞生就这样既迅速又幸运地到达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