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南方嘉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马古道、丝茶之路以及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莫不与茶相关相联。“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当时茶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
关键词:茶;茶贸易;饮品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1.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1-035-03收稿日期:2015-01-01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唐·元稹
丝绸、茶叶、瓷器,是我国早期输出贸易的三大传统商品。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茶马交易的集散地。茶贸易和茶文化的历史积淀相当丰厚。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药性属微寒,偏于平、凉。按中医理论,寒凉的药物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与茶的传统功效基本相符。茶的味觉以苦为主,兼有“甘”等其他味性,如《新修草本》中对茶有“甘、苦、微寒、无毒”描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作:“苦、甘、微寒、无毒”。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苦味多泻,由此可知茶叶属于攻补兼备的中药。茶的功效中,属于攻补兼备的功效主要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通便、利水、祛痰、祛风解表等,而补的功效体现为:止渴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极少有副作用。
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由贡茶而演化成的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力和金钱求其极品,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 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
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悖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文人嗜茶者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
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
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
茶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正如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所言: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陈,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中国的茶叶传遍世界各地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品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世界茶叶消费主要散布正在亚洲和非洲,美洲、大洋州和欧洲也有肯定数量的消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按2004年各洲的茶叶产量计算,亚洲、非洲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1%,非洲占15.6% ,南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茶叶产量所占比例较少。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一不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随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使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世界各地茶的饮用
中国
虽然中国生产大量红茶用于出口,但中国最流行的茶叶仍为绿茶和花茶。泡茶的方式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改变,在一些地方,所用的茶壶与西方人普遍使用的茶壶相同,而在其他地方,茶具是由一只小茶壶(最好的是宜兴紫砂壶)和无柄小茶杯组成。冲泡一杯茶的传统方法是把茶叶放于盖碗中冲泡。
在家里,茶总是用来招待客人,而在餐馆,首先端上桌的是一壶茶——餐前饮用可帮助客人提神解乏,餐后饮用有助于消化。在工作场所,工厂和办公室的每层楼都有蒸汽水壶,每张桌上都准备好了用于冲泡的袋泡茶。野外工作的工人们整天都带着装满茶水的葫芦或罐子,以用来提神解乏。在西藏,茶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品,因此每天都要精心准备。在泡制茶时,首先要研碎一块紧压绿茶,放入水中煮沸几分钟后,滤去茶渣,把茶汤倒入酥油筒内,加入花生仁、核桃末、盐等,然后上下舂打,充分融和,使酥油成糊状,即可饮用。泡制的这种茶叫做酥油茶,它有时是倒入一个茶壶中,放在火上进行保温,在吃大麦或玉米做成的扁饼时取来饮用。
日本
日本人喜爱的茶仍然是传统的绿茶(特别是早上以及餐后作为一种助消化的饮料),无数的男人和妇女参加各种茶艺学校学习茶道。教授茶艺的老师在全日本举办讨论会以及开设课程传授如何正确地冲泡茶和饮用,以及如何搭配典型的喝茶时间所吃的食物。
印度
茶在印度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或者按照英国的方式饮用,或者在茶叶中加入水、牛奶及香料一起煮沸。街头小摊上经常出售有大量糖和牛奶的浓茶,并且在印度拥挤的火车上以及车站,茶是放在大茶壶中进行保温的,用陶土制的茶杯用以盛装茶水供应给顾客,饮用完以后,茶杯可打碎扔掉。
伊朗和阿富汗
茶在这两个国家是全国性的饮料。绿茶是作为解渴饮料饮用,而红茶则作为暖饮料,这两种茶在泡制时都要加入大量的糖。在家里以及茶房中,饮茶者总是双腿交叉地坐在地板的垫子上,从色泽明亮的瓷壶中呷啜着他们的茶。
英国
茶一直深受英国人喜爱。现在平均每个英国人一天大约饮用3.32杯。一些人以至少一杯茶作为一天生活的开始,而且在工作时也饮茶——上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有时在午餐时间。午茶是英国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国,很少有人在晚上喝茶,而且英国茶叶委员会为了鼓励餐馆在餐后供应茶以作为咖啡的健康替代品。
美国
虽然美国被普遍认为是喝咖啡的国家,但在10年前开始了一场饮茶革命,几乎与英国人对茶兴趣的重新激发同时发生,发生这场革命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健康更为深切的关心,同时也被饮茶特有的怀旧性质所吸引。
现在,每天超过1.25亿的美国人喝各种不同形式的茶——热红茶、冰茶、即饮瓶装或听装茶。美国的专业茶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精力充沛和热情洋溢的美国人正在开设茶坊。
茶,南方嘉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马古道、丝茶之路以及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莫不与茶相关相联。“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当时茶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