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岩茶在2011年规定所有的产自武夷山的岩茶统一称作大红袍,名丛白鸡冠分别属于武夷岩茶十大名丛、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同时也属于武夷山大红袍。
白鸡冠产自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其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白鸡冠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研究发现,白鸡冠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具有药理作用。饮用白鸡冠,通常会出现周身煦暖、手心出汗、排尿量大、身心通泰等状况,这恰恰验证了白鸡冠可调气、行气通脉的特殊功效。关于它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有一天,他的岳父过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
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
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物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茶“白鸡冠”。
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岩茶在2011年规定所有的产自武夷山的岩茶统一称作大红袍,名丛白鸡冠分别属于武夷岩茶十大名丛、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同时也属于武夷山大红袍。
扩展阅读
白鸡冠的身世可追溯至明代,同样早于大红袍,但与其他三位高手大哥相比,白鸡冠则更像一个内敛秀气的小弟弟,没有浓烈的脾性,没有力拔山兮的气势,但其以柔克刚,于清风细雨中见杀气的鲜明侠性却丝毫不亚于几位大哥。
性状:白鸡冠为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晚生种茶树,叶呈椭圆形,老叶色深绿i叶缘略向面翻,叶尖略钝;锯齿密而钝;叶肉隆起,主脉粗而显。幼叶淡绿,与浓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盛产期约在四月下旬。原产于武夷山天心寺后山金鸡洞。(另一说在隐屏峰蝙蝠涧。)
工艺:今年的白鸡冠从5月20日左右开始采摘,由于发芽率不齐,一般春茶会采两次,时间间隔在5天左右。因为白鸡冠属清香型的茶,相对于其他名枞,滋味比较单薄,叶底和干茶观赏性好。因此白鸡冠的焙火一般不会焙足火,大多数人只用木炭焙7个小时左右。
品鉴:白鸡冠的干茶不像别的武夷岩茶那样焦黑,而是灰褐中有隐隐的黑绿,但以灰褐为主。条索也不像别的岩茶那样粗壮。汤色也和别的武夷岩茶不一样。不是武夷岩茶惯常的琥珀色,而是明艳动人的金黄色。滋味幽香清醇似兰花香、喉韵甘冽,饮后满口生津,岩韵显。舒展开的叶底黄中透绿,绿中泛白,叶芽弯翘着,又有白茸隐隐其上,形态优美。
传说:相传明朝年间,武夷山慧苑寺一个叫圆慧的僧人从一只山鹰嘴下救下一窝小白锦鸡,但雌白锦鸡因与山鹰抵抗,伤势过重死了,僧人就把白锦鸡埋在茶园里。
来年春天,埋白锦鸡的地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来,叶子淡淡的,绿中带白,叶子片片往上向内卷起,形似鸡冠。僧人把茶叶采下带回庙里精心制作,从此视为珍宝。
一年,建宁知府带着眷属游览武夷山,时正值盛夏,他的公子突然腹痛难忍,圆慧得知此事,拿出视为珍宝的茶叶泡给公子喝。一会工夫,公子的肚子就不痛了,知府惊讶之余也上前啜了一口,只觉口中留兰香,周身凉爽,暑气全消,实在舒服。知府问圆慧这茶叫什么名字,圆慧想起埋锦鸡的事,便笑答:“白鸡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