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顺、刘锋:武夷岩茶“双刘”的不同传承之道

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

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

师傅,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及他们挑选出来的一名弟子,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内,向武夷岩茶的爱好者们,展示他们最本真、最优秀的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

在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体系里,有着“三刘”一说。这“三刘”分别是刘国英、刘宝顺、刘锋,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湛的三位,当年曾有媒体将他们的风格分别用代表着“儒、释、道”来戏分,足可见三者同是制茶大师,又如岩茶魅力般风格不同。 在上一篇“传承者”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对刘国英师徒有所了解,这里将对刘宝顺师徒和刘锋师徒做介绍。

同为武夷山“三刘”中的两位,但刘宝顺和刘锋无论在性格、做茶风格,还是平时的行事风格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刘宝顺制的茶,严格遵循传统,甚至主销区都是武夷岩茶的传统消费区广东潮汕地区;而刘锋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以敢于进行各种新鲜尝试而出名。具体到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两位的理解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却又异曲同工。

刘宝顺+刘仕章:性格腼腆,做茶严苛

刘宝顺:55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33年,农艺师,1985年从福安农校茶叶专业毕业,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1989年至1994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

刘仕章:1982年出生,2001年宁德地区农业学校毕业,从事武夷山岩茶制作16年。

性格的腼腆和做茶的严苛,是刘宝顺和刘仕章师徒身上最具识别性的标签。

刘宝顺,名气大,却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极低,近年来多数出现在一些培训和授课的场合。在这些场合被学员提问时,他也总是言简意赅,甚至惜字如金。而他做茶的严苛态度,却经由他的茶享誉武夷山,也受到对茶的消费要求极为严格的广东潮汕地区茶友们多年的认可。

刘宝顺的特别,还在他的茶厂。青砖原木、自然古朴的建筑风格,在旗山园区中既显得传统,又低调,厂区的整洁程度,也是让每一位到过他厂里的人无不感慨的。

“工具的摆放、青叶的堆放、地面的清扫等,师父一直都严格要求。不管是做青还是精制,厂房的地板上都不能遗漏有一片茶叶。‘对茶要有恭敬心’,不能是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徒弟刘仕章讲着师父刘宝顺对茶厂卫生的要求,“师父经常说,地都扫不清楚,还做什么茶?所以,扫地的活儿我们看到就做,从来没有半点马虎。”在刘仕章的话里,刘宝顺对茶的认真和对徒弟的严格可见一斑。

在师徒关系之外,刘宝顺和刘仕章还有着叔侄的亲缘。在刘仕章厂房的大厅里,刘氏一家的全家福挂在很显眼的位置,照片上四世同堂的一家人友善和睦。

除刘宝顺外,武夷岩茶泰斗级人物姚月明先生在世的时候,刘仕章也曾跟随姚老学习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这样的际遇是让人艳羡的。“师承姚老的那三四年,让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做茶的技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在大厅的另一面墙上,姚老指导刘仕章做茶的照片一张张挂得工整。

“武夷岩茶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去做赚钱的民宿,整个兰汤村就只有我们一家在做茶。那时候做茶是真的在坚持,而且标准也从来没有降低过。做茶是整个行业的‘传承’,但是具体到我就是‘祖传’。”刘仕章说。

也许是在这个“祖传”做茶的家庭氛围里耳濡目染,刘仕章做茶的天分显而易见。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程序里,正常学习摇青的时间是2个月,最少也是10—30天,刘仕章说他正正经经学了两个傍晚,不到十个小时。而对于传说中初制阶段最难的“开青”工艺,他说自己不记得怎么学的,也就会了。这些似乎在证明:手艺可以遗传、天赋可以继承的悖论。但在师父面前,他从来不敢炫耀,因为师父相信:世上就没有不勤奋能成功的事!

“以前每年春茶做手工茶,我和叔叔一人炒一人揉,这样平均每天都做出30-50斤的全手工茶。直到现在,叔叔50多岁了还是每年坚持做手工茶。刚开始学手工做茶的事,一件件都记着。”回忆起和师父一起做茶的事,刘仕章说一切如昨,历历在目。“揉茶时产生的水蒸气非常烫,刚学做茶时手被烫出泡都是家常便饭。”

对于武夷岩茶春茶初制阶段连续22天左右、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劳动强度,刘仕章并不觉得辛苦。他说,现在的做茶条件和以前比,是不敢说半个苦字的。

讲起武夷岩茶传统技艺的传承,师父刘宝顺说:既然是传承人,要以传统技艺的传承为主,而不以产品的包装反客为主。外在要简单,越简单越好,内在要有底气,越深厚越好。徒弟刘仕章说: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优秀存在,才会有传承人和传承弟子,茶和技艺才是根本。

刘锋和刘峥:创新和实践的担当

刘锋:56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3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坚持培育茶树品种30多年。

刘峥:32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15年。

刘锋和刘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他们所制作丰富的茶品系列里,也体现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培育的茶树新品种里。

在武夷山的所有“非遗”传承人当中,刘锋的超强动手能力绝不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武夷岩茶。

在制茶之外,他算得上是武夷山的非著名雕刻师。据说当年他自己雕刻的石头比茶叶还抢手;他还是一个为了修一根家里的水管,专门买了一套八万多专业设备的修理工;他更是自己厂房的设计师及建筑工人;他紧跟新的社交媒体步伐,微博、微信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他的传承者,亦是他的儿子刘峥眼里,父亲是榜样,是上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17岁开始做茶,先后在五夫茶叶站、兴田茶叶站、武夷茶叶站,从收购到选育,从制作到审评,从经营到科研,十多年的一线苦干,他经历了几乎当代武夷山茶叶的发展的所有历程,这些为他之后在武夷岩茶制作和研究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刘锋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新鲜的事情,我一直有兴趣。”

1992年,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铺开的时候,他创办了仙凡岩茶厂,赚到了第一桶金;从1980年在兴田茶叶站开始,他就对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不辞劳苦地坚持育种。他育出的优良品种和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结合,在各种名优茶评选中屡屡斩获名次;岩茶(乌龙茶)做好了,他又开始试制绿茶、红茶、白茶、甚至还有冰茶的制作改良工艺;在武夷山星村镇白云岩脚下,刘锋自家茶厂旁边,他用白鸡冠的茶树和其他品种种出了一个“茶”字,这片茶园已经成为茶友们的武夷山茶园打卡处之一。

刘峥是刘锋的儿子,是年轻一辈的茶人里集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且行动力强于一身的一位。面对探访,从制作到市场,从传统茶文化到跨界文化,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当被夸表达好时,刘峥很认真的说:“‘能言’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我们这一代想要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是必须要学会表达。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从来,我父亲都告诫我‘实干里出真知’的道理。”

“在17岁之前,父母是一点都没想到我会对做茶感兴趣的,真实情况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心疼守茶店管经营的妈妈,才开始认真喝茶,接触茶,然后在父亲的带领下慢慢喜欢上茶,再然后开始学审评、学初制、精制各个环节。”讲自己如何开始做茶,刘峥毫不避讳当初的一切。

在刘峥的认识里,传承就是传统的东西传下来,创新的东西顶上去。“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有根,没有创新的东西,就没有未来。”他这样告诉大红袍官网的编辑,“理解好手工做武夷岩茶,就是现在做好机械制茶的根本。但,无论手工和机械,身体力行都是必须的。”在他对于父亲的继承中,最大的继承不仅是父亲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和热情,更是那份踏实和肯干。

“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是我们这一辈年轻的武夷茶人都在学习和坚持做的,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大家的认识都基本相同。如果一定要讲自己的不同,那我就是’秤不离身’。葫芦娃的法宝是葫芦,我的法宝是秤,审评和拼配离不了它。”刘峥说,估计这也与夜晚有关系,他说自己是夜猫子,凌晨之后才是他的工作时间。

早在2009年,茶厂大小事务已全部由刘峥打理,不过在岩茶生产季,父亲刘锋依然还活跃在生产一线。“每年厂里的第一桶茶一定是父亲做的,做茶时他依然是灵魂人物。”刘峥说。事实上,刘锋每年茶季做的远不于此,每年面对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岩茶制作的岩茶粉们,他都会敞开茶厂的大门,亲自教授。

对于刘锋来说,他将他为之奋斗半生的事业传给了儿子,而对于刘峥来说,将这份事业继承和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了他的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刘宝顺、刘锋:武夷岩茶“双刘”的不同传承之道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