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陆文学自传~,他不仅积累和完成了《茶经》的初稿,而且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卷、《占梦》三卷等,在朝野产生了-定的影响,皇帝征召他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皆不就。
德宗建中初,陆羽离开湖州,移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东冈、洪州〈今江西南昌)玉芝观,继人湖南幕府,与孟郊、权德舆、戴叔伦等交游唱和。贞元五年(789)之前,又人李齐物之子、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居东园。后又返回江南,曾居苏州,最后返回湖州青塘别业。贞元二十年(804)卒,终年七十‘二岁,葬于抒山,其墓与饺然塔相伴。-说陆羽晚’年叶落归根,回到故乡竟陵,卒后葬于其”本师智积之塔”之侧。
陆羽一生,”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武夷山大红袍岩茶术尤著”,”为当时闻人”,生前身后,影响颇广。在题赠陆羽的诗中,耿漳就说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仙”;其死后约二十年,李肇《国史补》就记载当时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库画陆羽之像,祀为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神,”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若不利,辄灌注之”。而关于陆羽品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鉴水的神异故事也开始流传开来,”百工技艺,各祀其祖”,其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圣的地位便随之确立了。《茶经》是陆羽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茶经》成书的时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上元元年(760)、广德二年(764)、大历十年(775)、建中元年(780),各有依据,而又不元偏颇。
第一种说法,主要依据是上元二年《陆文学自传》所列著作中已经有了《茶经》三卷;{新唐书》本传称其”上元初,更隐若溪”,”(.蜀门著书”;日本学者布目潮润考察《茶经》所载产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州县地名都是758 ~ 761年所改,从而推断完成于761年之前,亦颇有说服力。
第二种说法,主要依据是《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经•四之器》记载风炉上有”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也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 763年)的次年,当然这也可以作为一次修改的证据;同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中关于常伯熊”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及李季卿宣慰江南(765 ~ 766)的记述,说明《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经~(或作《武夷山大红袍岩茶论~)已完成初稿并广泛流行。
第三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应邀参与《韵海镜源》的编篡,接触到大量文献资料,有助于补充修订《茶经》中关于历史、文学、医药、人物的内容。
第四种说法,指的是《茶经》的正式刊行时间。主要依据是此后陆羽移居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但是这些地方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叶生产情况并未像以前陆羽曾经考察过的其他地方一样,详细地记人《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经•八之出》的小注中,说明未曾再经修订,即使曾经修订也未能刊刻行世。
综合来看,{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经》在完成初稿的近二十年中,一直处在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的过程之中,而且初稿和修改稿都曾在社会上流传,”远近倾慕”,影响颇广,从而使其得以在积累和传播中臻于完备,完成其经典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