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岩茶大红袍早在南朝时期就有茶事传说,唐代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孙樵于元和年间(806—820)送茶与崔刑部书中称晚甘侯:“乘雷而摘,拜水而和……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同是唐代的徐夤称武夷茶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代武夷茶被列为贡品,武夷山中时兴斗茶、分茶游艺,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详细记录了当时斗茶的情景,“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苟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茶比作仙茶。元代在九曲溪四曲南畔设立的“焙茶局”(御茶园),时有场工250户,专制龙团凤饼充贡,每年惊蛰,当地县丞都要亲临御茶园“喊山台”祭神,“喊山”仪式便始于此间,此后武夷茶入贡近300年,成为元、明两代贡茶中心。明代朱元璋颁布“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武夷茶岩茶大红袍茶农着力更改工艺,形成炒青绿茶,促进茶叶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武夷山民创制出小种红茶,到17世纪达到全盛时期,扬名四海。随后武夷茶农又创制出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武夷岩茶制作工艺高超,为乌龙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是乌龙茶系列中的珍品。清康熙年间浙江文人王草堂的《茶说》中详细记录的武夷山中的制茶工艺,这是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说明乌龙茶工艺源于武夷山。中国六大茶类武夷山产有其四,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编修的《台湾通史》记载:在清嘉庆年间(1796年),武夷山天心岩茶树传入台湾的文山、冻顶山,并最终成为台湾农业的一大产业。因此,武夷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代武夷山茶业的发展
清代以来至民国年间,武夷茶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村,后移至星村、赤石街。当时山上号称99座茶厂,山下60多家茶行(庄),茶市期间,下梅、赤石码头日行舟300艘,转运不绝,足见当年茶业兴盛。经营茶者有山西晋商,闽南、潮汕、广州三邦。茶路南下往厦门、广州、港澳台及东南亚诸国。北上由崇安入江西,至武昌,樊城,降州(今晋城),经潞安(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大同、天镇至张家口、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经戈壁沙漠到今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武夷山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乔家大院》即以这段历史为题材创作。特别是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武夷茶(主要是红茶)早在1607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经印尼输往欧洲,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把饮武夷茶作为集会宴会的一种高尚礼节,并迅速推广到各阶层中。1711年英国诗人波普称中国茶为“武夷”。从此,“武夷”成为中国茶的总称。拜伦在《唐璜》中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是那么地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诗中足见武夷红茶的魅力。260多年前瑞典“哥德堡号”沉船,在打捞出的370吨茶叶中,大部分是武夷茶岩茶大红袍。
随着外销的不断增加,种茶有利可图。史载武夷山“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幕效,漫山遍野,逾种逾多”,星村、下梅成为茶市中心,全盛时“商贾云集,穷岸僻经,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公元1751年前后,崇安输出茶叶已达10万担以上,值银200万两。下梅邹元老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获茶利百万,“在下梅购地建宅七十多栋,所居成市”。正山小种中心产区桐木村在咸丰同治年间有家“梁品记”茶庄,生产正宗的正山货,品质优异,卖价最高,其家族经营红茶获利巨万。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福钧化装潜入中国,从武夷山盗取了大量的茶种、种茶和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促进了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沉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茶界专家及有志于茶叶人士,不顾日寇封锁、岩茶销路阻断的困境,负笈提囊、翻山越岭来到武夷山,先后有张天福、吴觉农、庄晚芳、王泽农、庄任、童依云、林馥泉、吴振铎、陈舜年等,历经十几年苦心经营“福建示范茶厂”、筹办“茶叶研究所”,设计了“9.18”揉茶机,中国茶叶生产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期间,武夷茶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1954年,在茶叶泰斗张天福指导下,创办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推动了福建茶产业的发展。
当代武夷茶岩茶大红袍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岩茶辉煌不减。改革开放后,岩茶产量逐年增加,影响进一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母树大红袍无性繁育成功,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树保持了母树大红袍原本的品质特征,结束了长期以来世人只能观其形,难以品其味的历史。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实施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大红袍被国家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20多年的推广,武夷山大红袍得到很大的发展,被茶界公认为“中国十大名茶”;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市);2006年,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根据传统制作技艺标准选定14位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实行市领导、市直部门挂点茶企业制度,建立茶企业发展例会制度,出台了《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依托、以提质为核心、以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茶旅结合、茶旅互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整合营销模式,拓展销售市场,全市茶产业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精心策划品牌营销。近年来,武夷山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茶品牌的策划和营销,茶产业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拍摄《武夷山茶文化》专题,大型高清数字电影《茶王》等。组织开展了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系列茶业营销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泉州、哈尔滨、济南等地开展茶业促销活动,通过茶艺茶歌舞表演、广场品茗、吉祥物展示等独具特色的活动宣传大红袍品牌,并在各地成立了大红袍推广中心。近年来,先后策划了北京端午门母树大红袍入藏国家博物馆、大红袍茶叶赠送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等活动,系列大红袍品牌营销活动的广泛开展,扩大了国茶大红袍的市场影响力。
严把产品质量鉴定。武夷山严格按照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运作,鼓励茶企业创建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基地,全市10万亩茶园,全部是无公害茶园。在茶叶产品出厂前,质监所严格采取对每批、每次茶产品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后,签署意见,确保武夷岩茶大红袍等产品能符合武夷岩茶国家实物标准样而进入市场。目前,全市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近200家。
强化茶叶市场管理。对全市数百家茶企业和经营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茶叶流通市场正常运行。定期收集整理和发布武夷岩茶市场信息,引导茶企业、茶农做好销售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维护岩茶市场秩序,加强茶叶市场规范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督促企业自律。在度假区设立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鉴定工作站,为广大游客提供监测服务,积极推行武夷茶质量放心店建设,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武夷茶放心店”。
积极开展茶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国际禅茶文化节等开展茶产业和茶文化交流活动,武夷山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组织民间开展斗茶赛等活动,促进了茶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茶叶制作技艺,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文化内涵。随着茶叶品质的不断提升,茶叶市场价格近几年来持续走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武夷山注重打造大红袍茶品牌,制定大红袍国家标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基地、科学管理、标准生产,发展有机茶,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市新增茶园面积3982亩,茶园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4700吨,其中茶叶出口量1580吨。茶叶市场价比上年增长30%,总产值达1.9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9%,茶叶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0%,茶产业成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了以星愿、永生、苑芳等为龙头的茶企业249家、初制厂400多家,涉茶人员达5万余人,全国销售网点3600多个。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入选 “2007年中国茶业行业百强”。戏球、苑芳等企业分别获得ISO9001和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产品称号等,武夷星大红袍还被列入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国三绿工程十大畅销茶”,福建品牌农业金奖。仅2007年,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在各种茶事赛事活动中获得茶王称号56个、金奖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