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读者对大红袍官网m.dhpao.com的支持与互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特推出《武夷岩茶大红袍知识问答》,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踊跃提问,共同普及茶文化知识。
问:武夷岩茶大红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哪里?
—郑州,悠然春晓
道:目前发现的最早以文字记载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是唐朝人孙樵,他在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的《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盍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元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此外,关于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说在汉代早已出现。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00年“祀武夷君用干鱼”,以安抚闽越族人。当汉武帝得到武夷岩茶大红袍,饮后大加赞赏,誉之“真乃清白之士也”、“殊令人爱”。大文学家苏东坡据此撰写了散文《叶嘉传》。苏先生把武夷岩茶大红袍拟人化“叶嘉”,意为叶子嘉美。文曰:“叶嘉,闽人也,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文中对叶嘉的长地、气质、形态、色泽及受武帝赞赏等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刻画。
问:什么是“发酵茶”?
—北京,孙先生
道:各地方做茶习惯大不相同,称呼也不同,茶叶依发酵的程度来分类茶,可分为不发酵茶、发酵茶。发酵茶中又有轻发酵茶、半发酵茶、重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等等。如此看来绿茶是不发酵茶,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而黄、黑、白、青、红茶都是发酵茶,只是发酵程度不同。
问:今年去武夷山旅游带了一些茶叶,怕茶叶在存放过程中吸有异味,应怎样处理和预防呢?
—福州,味觉
道:茶叶有很强的吸附性,因此在存放茶时最好不要把茶叶贮放于有异味的环境中,包装物料也不可有异味,同时茶叶的包装需密封,减少与外界环境接触,一般选用紧密的罐装,内置塑料袋扎紧即可,分装成小泡袋就更不怕吸收异味了。
问:如何区别真茶与假茶?
—哈尔滨,福缘堂
道:真茶与假茶既有形态特征上的区别,又有生化特征上的差异。真茶与假茶的鉴别一般用看、闻、摸、尝的方法。
凡具有茶叶固有的清香者为真茶,凡带有青腥气或有异味者为假茶,用火灼烧时气味更易辨别。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摊开观察,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乌绿为真茶。如果闻香观色难以判断,那么可以取少量茶叶放入杯中,加水冲泡从展开的叶片上来辨别。茶叶叶片锯齿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茶叶叶片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侧脉延伸至离边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性的网络系统。而其他植物叶片的侧脉,多呈羽状分布,直通叶片边缘。
问:宋元时期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什么形态?
—昆明,浮生若茶
道:宋元两代武夷岩茶大红袍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1302)朝廷于九曲溪畔设立御茶园。宋代制成精致的龙团凤饼茶。宋代隐居、游历武夷山的文人墨客日众,茶事兴盛。当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名曰龙团凤饼茶,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采摘要精细如鹰爪,采后要拣剔去杂,蒸青到适度,榨去油脂,研之为膏,压入模成团饼,再温火焙干。模中刻有龙凤,故曰“龙凤茶”。元代前期仍制龙团凤饼茶,后期改制为蒸青散茶。蒸青散茶是先将采摘的茶叶洗净,放入甑中蒸熟,干燥,多为片形。
问:武夷岩茶大红袍和日本茶道有什么关系?
—武汉,富荣茗苑
道:公元804年,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二十三人乘船入唐,因遇飓风在海上漂流34天后在赤岸海口登陆,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救援,后乘船前往福州,取道闽北北上长安,也把武夷山的茶俗、茶文化带回了日本。
南宋开庆年间,日僧南浦昭明到径山研习禅茶之道,把产自武夷山下建窑的兔毫盏(被称为天目茶碗)带回日本,为日本茶道的道具提供了范本,大大地丰富了日本茶道的道具审美。日本国博物馆收藏的稀世宝藏“曜变天目”即产自武夷山建窑,也佐证了日本茶道与武夷岩茶大红袍禅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
日本的抹茶道至今仍沿袭宋代建茶点茶、分茶的演绎程序。在明末清初,随福清隐元禅师东渡传入日本的煎茶道“普茶料理”与今天武夷山一带民间的摆茶、配茶茶俗也有着惊人的相似。
问:为什么说武夷山是功夫茶的发源地?
—南京,闲茶人等
道:功夫茶指的是乌龙茶冲泡品饮之技法。此法随同乌龙茶形成而发端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出现之后,其佳品为数极少。《随见录》云:“武夷岩茶大红袍……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这说明当时武夷岩茶大红袍“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工夫茶”为茶品。同时看出当时武夷岩茶总量也不多,所以品饮时极为珍重,只用小壶小杯,而且讲究冲泡品饮技巧。清代钱塘才子袁枚写道:“丙午秋(1786年),余游武夷,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袁枚《随园食单》)这当是最早的功夫品法。此法很快传至富庶的漳泉,并延至潮汕等地,有闲之士则增繁添序,演绎出了“潮汕功夫茶”。汕头茶人郭马风说:清人俞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在潮州兴宁县任典史,其《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成书于1801年间。由此可见俞蛟成书时间比袁枚游武夷山至少迟了15年,且俞蛟书中说,潮汕泡茶时“投闽茶于壶内冲之”、“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金强二枚”。当地人士郭马风之文及陈镜雄、徐少娜所编《潮汕工夫茶说》都如此说,说明武夷山功夫茶是后来漳泉、潮汕等地功夫茶之雏形。
问:什么叫野茶?
—广州,憩园
道:野茶是武夷山最原始生态、最有机的茶种,有的是抛荒后任其自然生长的茶树。因为长年自然生长在武夷山的深山丛林中,无法人工种植,采摘极为不便,故野茶的产量稀少。正是因为生长环境自然独特,野茶混合了多种不同的茶叶特征,给人一种很奇特的味道。用岩茶工艺加工的野茶,别具风味,属于岩茶中的奇葩。
问:母树大红袍有什么价值?
—西安,华夏茶族
道:在经济上,1998年在首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有中国“豪宅教父”之称的澳洲许荣茂先生,以15.68万元的高价在拍卖中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2005年4月13日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拍出19.8万元,2005年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又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2003年6月18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夷山市支公司与武夷山市政府正式签订保单,以一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保险方式承保6株大红袍母树。这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名茶责任保险中投下的最大保额。
文化上,2006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报,武夷山大红袍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停止采摘。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在国家博物馆近万件各类藏品中,除此前曾收藏的古代茶具用品及清代宫廷内的普洱茶饼外,此次由武夷山市政府捐赠的大红袍母树茶叶系该馆入藏的唯一现代茶叶。
旅游价值上,母树大红袍是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景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非常可观,这既带动了武夷岩茶大红袍文化的推广,同时促进了武夷岩茶大红袍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