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寺与大红袍的历史渊源

在武夷山,茶的踪迹,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脉络几乎重合。大红袍茶因山水而来,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之奇观,生出诸多不同的香气。

“千载儒释道 万古山水茶”这两句中,“茶”是最后一字,缓缓道来,正是前面九字精、气、神的最终结晶。在这里,大红袍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谜的关键还在于山水人文之中。

白云深处小结茅庐。

描写白云的诗句大多很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在武夷山景区北端,一座寺庙巧借山岩筑寺,取“白云”为名,恰似一团云雾悬绕于山腰之际,比之诗句更多几分意境

寺庙座落于白云岩—双乳峰景区。在寺中凭栏南眺,可一览武夷九曲平川、群峰秀色。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登此写道:“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歭,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至尽。”视野极为开阔。从星村大桥过来,顺山路往东北行五里后抵白云岩脚下,过半山亭,续登即到。

白云禅寺原名白云庵,宋代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之一的学者吕祖谦曾在白云岩结庐修学,留有“东莱先生讲学处”遗迹。白云寺沿一条狭长岩罅修建,尽头为山门,倒序连接大殿和膳房。各殿的后半身藏于岩洞中,前一半则利用山势以杉木支架,远远望去有如空中楼阁。寺内有弥勒殿、三宝殿、观音阁、祖师坛,相传观音阁每天早晚都有白云从中涌出,胜似仙境。

寺庙的闻名还得益于一种名叫“金佛大红袍茶”的禅茶,是寺中的供佛茶。《武夷大观》中有首《金佛茶》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后世认为讲的就是白云庵禅师慈觉和尚以茶礼佛、幽居灵岩的寺院生活。昔时,有位悟禅者,到武夷山悟禅拜访慈觉和尚,一杯供佛茶入口,含笑悟禅。相传,朱熹还曾将此茶赠与陆游。

从白云禅寺的后门可望见三教峰、猫耳石等名胜,寺院大殿佛龛的后壁上,有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岩上摩刻的“大观”两字。白云岩上还有一处白云洞,传说《封神演义》一书中提及的夜游神乔坤,曾在此修养,从此自称为武夷山白云洞“散人”。

在寺院北面的尽头有一处岩洞稍为宽敞,这里也被称为“极乐国”。洞临崖而存,崖下即是深渊,无栏杆可倚,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险境。胆大者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方能爬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曾半历其境,并动笔记下这段惊险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洞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师祖舍利塔”一座,可容纳多人,端坐于洞中,可静心悟惮,也可俯看星村烟火,一览美景。据说寺中主持白云师太年届八十,还常于山洞中打坐,往来动作轻捷,闲庭信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白云禅寺与大红袍的历史渊源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