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

道教第十六洞天—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三十里,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武夷山发脉于西南白塔山,由笔架山一带巡通百里,周围凡百二十里,东抵崇溪,北为黄龙溪,西至将村里,南至南原,四面皆溪壑,不与外山连属,向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在六朝时,顾野王于陈天嘉年间(560-565>奉使到武夷,叹为“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真人世之所罕见”。秦汉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栖息,诗人墨客所吟咏。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诗文词赋和摩崖石刻,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武夷之名,始见《史记·封禅书》。另外,《列仙传》以及《异仙录》都有所记。《异仙录》云: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日:“余为武夷君,统录群汕,受馆J几此”,山因此得名。武夷山,山水秀丽,有所谓“三三”“六六”之胜。三三者九曲溪,发源于三保山,人武夷,折为九曲,盘绕山中者约二十里,澄碧清澈,六六者,即大王峰、玉女峰、接笋峰、天游峰等三十六峰。群峰秀拔奇伟,千姿百态,游人至此,目不暇接。此外,武夷山还有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名胜。

武夷山为道教第十六洞天。旧志云: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俊亭峰(一名铁佛嶂),建慢亭彩屋,设宝座,施红云姻、紫霞褥,呼乡人为曾孙。宋白玉婚诗云:“人间几度曾孙老,推有青山自古今。”相传:汉时有张该坐化于大王峰;魏时有王子鸯与张湛等十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晋、唐年间有许错v詹真人、孔庄叶三仙女,宋有白玉蟾、当道人、李陶真,元有金志阳,明有蔡双髻等均来此山修仙成道。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后随父回原籍,毅然求道,师事陈楠,修炼于武夷山,’云游东南,从学者甚众,南宋嘉定十年(1217),收彭相、留元长等为弟子,传道教化。在福州一带,设立的祈被靖庐,使全真道南宗一派初具规模。白玉蟾才华横溢,率性放荡,诗词书画、内炼斋酸无一不能,并撰有《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留元长等记其言为《海琼问道集》。白玉蟾内炼法分炼形、炼气、炼神三重,以凝神聚气为入手,重在炼神修性,谓“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他以“精”“气”“神”三者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对元以后道教内炼方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后人尊他为南五祖之一。

白玉蟾居武夷山时,曾结茅庵于驻云堂,又重建止止庵,并任止止庵住持。在《修真十书武夷集》里还收有他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记。

史载,唐天宝年间(742 – 756)武夷山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元宗李璟为其弟良佐“辞荣入道”,在观修持,因册封为演道冲和先生,又将天宝殿移建,名日“会仙观”。宋时“会仙观”改名冲佑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增修屋字三百余间,并赐额“冲佑诏广观”,中为三清殿,前有汉祀亭、拜章台、玉皇阁、法堂、道院、堂祠、庵、仓无一不备,使冲佑观得以名列南宋九大名观之列。 “大宋嘉熙六年,··一命道士二十一人于冲佑观,启建灵宝道场三昼夜,设醛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诞集嘉祥。”明万历三十年(isoz)五月,皇帝救谕武夷山冲佑观住持及道众:“联惟道藏一书,乃黄帝、老子以来诸高士名流玄言法旨,以清静慈简为宗,“二爱命所司印造全藏四百八十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诸道观用广其传,凡尔羽流,其焚香讽诵,信受奉行”(见《五夷山志》)。

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之说,如会真观、元元道院、云窝道院、溪北天游观、石鼓道院、灵峰观、青微太和宫、止止庵、武夷宫、桃源洞等等,均为武夷山著名的道观,因历经变乱,多数宫观均已废吧、现在仅武夷宫和桃源洞存其旧貌。

武夷宫内现有端座宏伟的三清殿,殿后立有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所刻“神道碑”,殿左右各一亭,山门外为一汉白玉牌楼,整个建筑宏伟壮观。明刘侃“渴武夷宫”诗云:? “古坛余汉祀,仙境有秦封”。可见武夷宫自秦汉以来,就为人们祀天之所。明张凤翼《朱邑侯复武夷宫田始末记》说:武夷宫自唐以来,历代皆有赐田,共计一万一千余亩,数量之巨实已惊人。道士衣食杂用,宫观之修葺,游人供给,均足有余。难怪张凤翼说:“武夷名山甲天下,而武夷宫之巨丽亦甲于天下。”在明前期樱寇乱华,各个寺观均因供军需而倒闭,唯武夷宫实力雄厚,,得以独存。但因管理不善,甚至毁坏了许多观屋,遂使武夷宫萧条冷落。明穆宗隆庆辛未(1571年),邑侯朱公来茫其宫,使宫观毁者复修,祠堂又建、舍馆缮修,供帐具备。吴瞻淇在宿武夷宫后感慨地写道:“武夷宫口万松声,已现仙家物外情。”、“一宿更堪尘世隔,何须峰顶问吹笙。”(以上均见《武夷山志》)

桃源洞,原名小桃源,石崖相倚成门,复履石橙、宛转而人,穷极幽深。内平旷,有fl一二十亩,四面环山。南为苍屏,北为三层,东为玉版,西为天壶。若置身于内,回视无门径,故人们疑为武陵挑源,因得名日小桃源。宋詹复咏小桃源诗日:“道士不知兴废事,又来溪上种桃花”。可见桃源洞在宋代道士们的辛勤维护下已享有盛名。到明代,桃源洞亦然莺啼林秀,一片峥嵘景象。明谢肇浙《游武夷山记》中写道:“茅屋数间,以养蜂、蒸竹…小涧屈曲里许,流水踪玲,桃花夹之。”明吴拭《小桃源访刘道人》诗说“一楼心炼精魄。春田自耕刘,衣食无需索。”反映了道教徒在当时自耕自食,劳动自养,建设桃源洞,栖心修道的情景。明张于垒《武夷游记中》说:“夫武夷人间也,然至此则疑其仙矣。”当游人至此休息,品尝武夷名茶,领略桃花源风光时,或许人们会产生此地并非仙境,而又不是人间,天上人间,一时难辨之感。

关于文人对武夷山题词或撰文赞美者历代不乏其人,如唐朝的陆羽、李商隐,宋朝的白玉蟾、朱熹、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以来的戚继光、王守仁等。尤其是诗人墨客的摩崖诗章,琳榔连篇,处处可见,给人一种“飘飘乎欲仙”之感。

武夷山为仙人之窟宅,胜游之名区。展视可做数十処名山,缩之只为一幅小图画,离奇诡橘,非思议之所能及。武夷山做为道教三十六洞夭之一的“升真元化洞天”,在道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五代杜光庭《洞夭记》即有所载,《武夷山志》对历代道教在武夷山活动的情况记载更详,南宋著名的道士白玉蟾于此隐居修道。武夷山道教,在道教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旅游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貌,以饱广大旅游者的眼福,为我国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道教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