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发展总论

  武夷岩茶大红袍早已名动海内外,然而对其品牌概念、品牌名称的来源等却一直众说纷纭,这对其品牌的构建和传播很不利。作为地域性品牌的代言形象,大红袍品牌的创建是其有着先天的品牌优势,也是武夷山人的选择。

一、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概念

1、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概念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概念包含着四层含义。

第一,大红袍是茶树的一个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属于武夷岩茶

的一种,是品质特优的“名枞”。大红袍茶树品种源于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九龙窠绝壁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该品种(母树)已有至少360多年,20世纪90年代由这几株母树大红袍培育出的大红袍茶树在武夷山开始大面积种植。根据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大红袍是从武夷名枞中单列出来的名枞。大红袍茶树是无性繁殖,无代数差异。2012年4月1日,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大红袍正式成为省级审定通过的茶树品种。

第二,大红袍是商品茶,就是把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用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有的加工手法制作而成的成品茶叶。如今市场上的商品大红袍有纯种大红袍和拼配大红袍两种。      

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品系扦插繁育栽培后,单独采制,并根据大红袍特有的加工手法制作而成的大红袍茶叶。1985年武夷山茶科所的陈德华从福建省茶科所引回人工繁殖而成,并逐步推广,由这些茶树采摘、制作的成品茶叶就是纯种大红袍,也叫正本大红袍。

拼配大红袍,是根据不同茶叶品种之间优势互补的原理,用大红袍、水仙、肉桂等达到一定品质,具有不同特色的优质名茶品种,按照最佳口感比例进行拼配、制作出的基本达到母树大红袍口感和韵味的茶。拼配大红袍原料选材要求很高,非正岩茶叶不可,制作手法及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大红袍以拼配为主。

第三,“武夷山大红袍”是商业品牌,为武夷岩茶的公共品牌。“武夷山大红袍”2001年成为正式商标,200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对其地理标志认证标准进行了修订,即只要符合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6)的都可以称为“武夷山大红袍”。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第四,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统一形象代言。2006年5月,武夷山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对母树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只将其作为武夷岩茶的文化象征。同时,把“大红袍”包装成一个“典型”,作为武夷山地域茶叶品牌进行推广,以带动整个武夷山茶业的发展,如今的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

2、武夷岩茶大红袍名称的来源

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称,能引起顾客的美好联想,从而提高产品知名度与竞争力。茶叶是悠久历史又很时尚的奢侈消费品,茶品牌名称既要表现茶产品的品质还要富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并满足人们的遐想。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神话传说”说:关于大红袍传说的文字记载早些年版本众多,说法笼统。上世纪90年代初,武夷山市政府召集本地对大红袍熟悉的茶叶科研及茶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关于大红袍的资料,据曾参与这项工作的黄贤庚回忆,1991年他们把关于大红袍的传说认定为“皇后治病说”加“状元报恩说”,当时印成了一本红色的小册子,不过这一说法并未传播开来,这本小册子也早已不见踪迹,甚至连参与者本人也没有。直到2006年有“大红袍之父”之誉的陈德华发表了《论中国茶王—武夷山大红袍》一文,文中系统地收集了关于大红袍的很多传说,并把这些传说整理成“状元报恩说”、“官员解袍说”、“猴子采茶说”、“神仙栽种说”“寺僧治病说”、“皇帝御赐说”、“皇后治病说(太子救母说)”等七种说法,但这些说法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出处。陈德华关于大红袍名称由来的提法到现在还被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这一条目所采纳。2007年,杨江帆在《茶语三千话嘉木—中国名优茶文化掌故》(以下《茶语》)一书中记载了五个大红袍茶文化掌故:“仙人赠送说”,“神鸟衔来说”,“老汉介绍说”,“茶仙所赐说”,“猴穿红衣说”,这些掌故的时间笼统地表述为“很久很久以前”“传说1000多年前”。

在所有大红袍的传说中,“状元报恩说”流传最广,信众最多,只是不同版本中的时间、人物有异。早些年的资料中该人物以“一个书生”指代,时间五花八门,大多写“古时候”或“无从考证”,个别有明确时代的也不尽统一,最早写到唐代,最晚到乾隆时期。直到2008年这个传说被定格为事实。2008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茶禅文化节”在武夷山召开,组委会在网络上发布“武夷山禅茶文化大事记”,其中写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1】这个有名有姓有确切年份的故事如今就写在天心禅寺名迹介绍通道“天心禅茶大红袍溯源”栏里,也已经逐渐被各界所默认。至此,大红袍的来源从传说变成了一个言之凿凿的历史事件,这一说法在2012年被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所采纳。

2009年3月16日国学网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游赏武夷山 拜谒大红袍 重温大明史》的文章。文章在假定“状元报恩说”的前提下,把历史上这个时间福建出现过、且经过武夷山去赶考的状元一一排除,最后确认大红袍传说中的人物确为丁显,时间应是明代洪武乙丑至永乐十四年(1385~1416年)。这篇文章于2010年10月21日被武夷山市委报道组转载。

由此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源从多个版本的“传说”演变为统一口径的事实。

第二,茶叶外形推测说。大红袍的名称来源的另一说法来自对其茶叶外形的推测:当大红袍茶树春芽萌发时,嫩梢芽叶肥嫩壮秀、色地呈紫红色,远远望去满树红艳,有如一团火焰,因而得名。这一说法最早是茶学家林馥泉提出的。1941年林馥泉曾到天心永乐禅寺查访大红袍,在他后来写成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提到“原天心寺僧称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而得名”。这一说法在杨江帆的《茶语》中也有,作者也认可此说法。其他在武夷山长期从事茶叶研究的专家如高级农艺师姚月明、叶启桐等人也认可这一说法。(如图:大红袍嫩芽)

也有不少茶叶专家认为大红袍茶叶的嫩叶的确呈紫红色,但还没到红如火焰的地步,况且在武夷山的茶叶品种中,大红袍的嫩叶并不算最红的,据此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可靠。

经调查发现,对大红袍比较熟悉的研究者、茶叶生产者一般都比较认可茶树外形说,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科学,合乎事实。

二、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的确立

武夷山岩茶品牌林立但名牌不凸显,无法产生品牌聚集效应,众多小品牌无序纷争减弱了各自的竞争力,阻碍了岩茶产业的发展。武夷岩茶必须打响一个公共品牌,以此来带动武夷岩茶的整体发展,成了20世纪初武夷山市政府和茶业界的共识。2006年初,市政府确立了以“武夷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它茶叶品牌共同发展闽北茶产业的思路。

早期的大红袍茶指采摘自大红袍母树而加工制作的茶叶。根据林馥泉、姚月明等人的记载,早期的大红袍不限于九龙窠的这几株,在其他几个地方都有,但现在没有确切的记载。

现代商品大红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纯种大红袍的成功培育和拼配大红袍的成功研制都在这一时期),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武夷山众多的茶叶品种及漫长的茶叶发展史来看,大红袍量少且历史短暂。尽管如此,武夷山市政府还是竭力将大红袍推为主导品牌,主要是因为其知名度高、文化深厚、市场影响力大,受众认可度高。

1、大红袍的知名度高

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认识到或记忆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大红袍这一名称带有极强的视觉性和故事性,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顺口入耳,容易记忆,且易与其它品牌区分,这些都符合品牌名称显耀性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大红袍品牌有着名副其实的内涵。

(1)作为贡茶的大红袍。大红袍名气响源于它贡茶的身份。当今市场上的名优茶大多都曾有过贡茶的荣耀史。贡茶并非终身制,随着时代发展及帝王、当权者喜好的不同,以及茶叶品质的不稳定,名优茶成为贡茶基本上都只是在某些历史阶段,而武夷岩茶大红袍自成为贡茶后就未中断过。

据《武夷山志》及武夷山一些茶叶大家族的族谱等史料记载,大红袍从有史料记载以来到民国之前一直是皇室御用的供茶。清史记载,大红袍年贡八两,乾隆皇帝称赞其为最好的贡茶。

民国时,大红袍是国民党高层专享的特权品。1932年,国民党蒋鼎文将军慕名想喝大红袍,就在大红袍母树附近盖了一所房子并派兵看管。部队撤走后由天心寺的和尚看管,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派人看管。1995年,蒋鼎文建的房子失火烧毁,但看管大红袍母树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2】现在武夷山当地一些老人对此仍有记忆。2012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有个江苏涟水的女孩特意来到武夷山展馆,说是替爷爷去看大红袍,“爷爷90多岁了,是顾祝同的子弟兵。早年间他随长官到武夷山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曾在九龙窠看护大红袍两年。”【3】关于部队看守一事,黄贤庚、陈德华等人都有印象,在他们的论著中也都有提及。1941-1945年吴觉农奉命在崇安(武夷山)筹建茶叶研究所,并被任命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兼任所长,显示了当局对武夷岩茶的重视。

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福建省代表范式人等人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时,曾将武夷山大红袍带往延安。建国后,制成的大红袍要送到北京给毛主席。

建国后,大红袍的采制及保管仍严格保密。建国初,大红袍母树归武夷山综合农场管理,当时对每一个参加大红袍采制茶的人都要进行严格的政审,采摘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采摘母树大红袍的时候会同时采摘其他名茶共十样,匿名编号,然后由高级制茶师用制作大红袍的手法把这十样茶分别加工制作,逐一品鉴、标记、确认,再对真正的大红袍成品茶进行称重、分装、记录、盖章封存(要同时有5个监管人的私章),最后存入保险柜中,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管理班子监管。大红袍茶叶制好后要先送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司令员的叶飞处,由他亲自品尝,认定符合要求后才密封起来,派专人到北京送给毛主席。【4】后来因为大红袍茶叶太少,毛主席批示以后就留在当地。此后这几株大红袍母树由崇安县政府委托综合农场采摘、制作,因其格外珍贵,只供非常重要的客人品尝。每次取茶叶及取多少都要有政府的文件和市委书记的批示,在监管人员的监督下启封、取茶并将剩余茶叶封存、记录。

1989年武夷山撤县(崇安县)并市(武夷山市)后,每年的大红袍由专人制成茶后送由市委市政府保管。

2006年10月初,武夷星制作的大红袍成为钓鱼台特供茶,具有现代“贡茶”的意义。

(2)身价不菲的大红袍。早期的大红袍主要指那几株母树所采摘自制的茶叶,品质优、产量少,极其金贵。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载,当年的大红袍每市斤64银元,折合大米4OOO斤,这在当时堪比黄金贵。1995年,福建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l公斤纯种大红袍,转销国内外。

上世纪90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后开始在武夷山岩茶中心地带大面积种植,为了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打出名声,武夷山政府牵头进行了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主席曾以4两大红袍赠送董建华,董取出20克拍卖,拍得3万港币。【5】。此后大红袍茶叶在各地茶业展览会上进行了6次拍卖。

 

2003年6月18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夷山市支公司与武夷山市政府签订合同,以产品责任保险的方式承保武夷山岩茶之王“大红袍”母树1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名茶责任保险中最大的保额。2007年10月10日,最后一次采自母树的20克成品大红袍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这些品牌推广活动让大红袍频频成为全国媒体的焦点,迅速提高了大红袍的知名度。

2、大红袍的品质优异

不论古今,也不论母树大红袍或现代商品大红袍,受到市场青睐都是源于其优异的茶叶品质。

母树大红袍因其品质优异成为皇家特供茶,也是公认的武夷茶王。茶叶专家普遍认为,母树大红袍是从武夷山本地的菜茶中变异出来优质品种,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结果。

商品大红袍的品质保证。无性繁殖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再变异,纯种大红袍由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而来,有着品系与生俱来的优势。拼配大红袍在拼配时选料讲究、拼配工艺严谨、纯熟,加之有国家地理标识和商标双重标准把关,这些都保证了其优异的品质。拼配大红袍的主要原料是肉桂和水仙,这两种茶本就是武夷岩茶的名枞,元代在武夷山设立御茶园,当时向朝廷特供的就是以肉桂和水仙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近代以来,以肉桂和水仙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多次在全国名茶评奖中获奖就是明证。

 

资料来源:周玉璠等.闽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07—221      

在这些全国性的茶叶评奖活动中,武夷岩茶从全国众多名优茶中脱颖而出,得到专家及市场的肯定,也间接说明拼配大红袍的品质优异。这些评选活动进行时,商品大红袍还未在市场上流通,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品大红袍进入市场后直接参加了一些国内外大型茶叶评选,基本上每次都能获得金奖,可见,大红袍的优异品质是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并得到市场认可的。

3、大红袍品牌的文化附加值高

如今,喝茶不仅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还要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社交上的尊重以及群体认同感等,即“文化味”要浓。

大红袍母树旁的半崖上写着 “大红袍”三个字,是1945年时任县长吴石仙所写,后来请石匠黄华友刻到悬崖上。在武夷山众多名茶和众多摩崖石刻中,大红袍是唯一在摩崖石刻上有题名并被记载下来的。

大红袍历来以神秘、高贵著称,它有许多传说,每个传说都是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每一个传说都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和传奇性而令人感动、被人记住,这些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其品牌的优越感。“状元报恩说”这一典故极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儒家思想,积极上进、感恩图报,中状元,报恩这些历来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大红袍的“状元报恩说”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这个故事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教化意愿,又符合老百姓的接受心理,无论故事还是对故事深层次审美剖析都是美谈佳话,这大大提升了大红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

4、武夷山人的民意选择

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的统一形象代言是武夷山人的民意所向。2004年9月9日,武夷山市抽调农办、茶管办、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局、林业局以及农艺师等人员组成茶产业发展调研小组,重点针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为期半年的调研,有走访座谈和网络调研两种形式。走访座谈从9月10日至10月下旬,主要是到市茶产业重点乡(镇)、街道及市重点茶企调研,召开座谈会,与茶农、茶企业家、专家、茶经销商等沟通、咨询,广泛吸纳他们的意见。网络调研从12月2日至16日在“数字武夷”政务网上发起武夷山茶产业发展问卷调查活动,有226人参与投票,参与人员包括武夷山市、福建省、国内的茶企业家、行政人员、游客等。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志认为必须统一到主打‘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中来,并以此为品牌龙头,带动其它品牌共同发展”【6】。

为了整合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形象,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断然决定不再采摘也不再单独炒作母树大红袍,而是将其作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形象进行整体包装推广。

此后,大红袍这块金字招牌很快被树立了起来,由武夷山政府牵头,茶企、茶农、茶商统一宣传口径,高举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的旗帜,充分发挥其品牌价值,带动整个武夷岩茶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游赏武夷山 拜谒大红袍 重温大明史[EB/OL]. http://www.docin.com/p-528916758.html.2009-03-25

【2】【4】林治.画说大红袍[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1:170,17

【3】陈建平.茶香茶韵醉京城―武夷山大红袍赴京参加全国“非遗”大展花絮[J].中国烟酒茶,2012(4):118

【5】中南茗海大红袍现世 引起社会各界争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15-09/08/c_122005043.htm. 2015-09-08

【6】加快发展武夷岩茶产业——武夷山2005年第一季度市委中心组学习实录[EB/OL].http://www.wuyishan.gov.cn/Articles/20100122/20100122112547469.html.2005-03-01

【作者简介】

杨芝宁(1979—),女,陕西凤翔人,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品牌传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发展总论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