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
岩茶茶汤的“浓”和“厚”
竟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又get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赚到啦!
那…
它两有啥不一样咧?
与“茶汤浓”对应的为“茶汤淡”。茶汤的浓淡,基本上和岩茶品质是没多大关系的,通常所有岩茶的茶汤都能够泡浓,影响茶汤浓淡的因素更多的是浸泡时间的长短与投茶量的多少。
以同一款岩茶(大红袍)为例:
1、在投茶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你浸泡时间长,茶汤就浓;浸泡时间短暂,茶汤就淡。
2、或者是在浸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投茶量多的茶汤就浓;投茶量少的茶汤就会淡一些。
3、再或者是浸泡时间长、投茶量多,茶汤不浓才奇怪咧;浸泡时间短、投茶量少,茶汤能不淡嘛…
茶友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调整茶水比例或浸泡时间的方式,来调整岩茶茶汤的浓淡哟!
与“茶汤厚”对应的为“茶汤薄”。茶汤的厚薄与岩茶的品质就有很大的关系啦!毕竟不是所有的岩茶茶汤都能达到“厚重”的。
在新出台的首部福建省地方标准《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里,关于“厚重”的解释是:武夷岩茶茶汤在口腔味蕾上所呈现的浓稠、饱满、有力度的感觉(额…貌似有点抽象了哈)。
用比较接地气的话形容:茶汤厚,就跟喝牛奶的感受类似,口腔会感觉比较粘稠,有质感;茶汤薄,就跟喝白开水的感受类似,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停留在口腔里。
那岩茶里的什么因素会影响茶汤的厚薄呢?
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的成分之一,果胶物质含量高,可使茶叶条索紧结,外观油润,汤甘甜而味厚。当然影响因素远不止这个,通常来说,山场好、工艺好的岩茶,茶汤就显得厚重;要是山场不好、制作工艺不达标,那么茶汤就显得更薄一些。甚至有的时候,泡茶人的冲泡技术也会对茶汤的厚薄产生影响喔。
简言之,茶汤的“厚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茶汤的“浓淡”却是可以自己掌控(DIY)的。
看武夷岩茶大红袍茶汤识别茶叶的品质
武夷岩茶汤色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从不同角度看都有“金圈”,这是多种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对汤色起主导作用的两种成分。
岩茶的发酵程度和火功会直接影响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成分,进而影响岩茶汤色。
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茶汤颜色较深、较红;
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茶汤颜色较浅、较黄。
当茶红素与茶黄素之比过高时,茶汤颜色过红,亮度偏暗,会导致审评时得分不高;当茶红素含量太低,会导致茶汤滋味青涩;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太高,又会导致茶汤浅薄,鲜爽度较差,使品质得分不高。
其中对岩茶品质至关重要的是茶黄素,它由多种化合物组成,是形成茶汤收敛性的主要成分之一,对茶汤的亮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岩茶茶汤“橙黄明亮”的成分也以茶黄素为主,以适量的茶红素与儿茶素轻度氧化产物以及黄酮等成分为辅。相较于茶黄素,茶红素的组成更为复杂,其成分的分子量也远远大于茶黄素,其中除了儿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产物外,也有儿茶素氧化产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等非酶促反应的产物。
岩茶茶汤的清与浊也可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因素。毛茶或低火茶,汤色常常浑浊,并不能代表茶叶品质的好坏;如果足火岩茶的汤色浑浊则说明茶叶品质较差。返青的岩茶内质析出时会出现茶汤浑浊现象。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明陈放后的岩茶茶汤会转成深红色。陈年岩茶的汤色主要是由茶褐色造成的。茶褐素的组成相当复杂,主要是由茶黄素、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而成,会使茶汤变得深红。
所以岩茶的好坏,汤色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并不可以用其单独的来判断。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
茶的滋味类型有很多,不能单纯以“苦、涩、鲜、甜”来分类,因为茶的滋味是复合的,每种茶都含有这几种滋味,只不过多多少少而已。通常我们在感受茶汤的时候,会用“饱满”和“浓淡”来形容,那么,这两者是一回事吗?又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一:什么是“浓淡度”?
浓淡是指某种味的强度。茶汤的浓淡一般与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等有关系。投茶量越大、水温越高、茶叶的浸泡时间越长等因素,都可以让茶汤变浓,但它只是增加其浓度,而不会增添其他味道。
问题二:什么是“饱满度”?
茶汤的“饱满度”,又可以指茶汤的“厚薄”,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主要表现是茶汤进入嘴里,感受到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并且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
由此可见,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浓淡不代表茶叶的品质,但饱满则直接跟品质挂钩了。那么,影响茶汤“饱满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影响茶汤“饱满度”的因素
好茶是好原料和好工艺共同决定的。
01原料对茶汤品质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越好,树龄越悠久,采摘次数越少,茶叶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水溶性果胶含量越高,茶汤饱满度就越高。
因为历经几百甚至几千年的生长,树大根系发达,能够汲取土壤中较多养料,为茶叶积蓄丰厚茶质,茶叶中的多酚类、氨基酸类、咖啡碱类等物质含量较多。且茶树几乎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自然生长。以此种茶叶为原料,经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茶品,冲泡后茶汤饱满度较高。
02工艺对茶汤品质有什么影响?
真正决定口感的,是后期的制作工艺。茶汤的“饱满度”由其内在物质成分决定的,元素分解、转化、聚合的越多,茶汤就更醇厚。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充分促进茶叶元素的转化,那么则出现茶汤滋味淡薄、不耐泡。
如何判断茶汤的“饱满度”
01舌腔的反应
判断茶汤“饱满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喝一口。
饱满度较好的茶,茶汤入口,茶香与茶汤相融,汤水顺滑、韵味度、持久度相对较高,茶汤在口腔中有厚重感。
而饱满度较差的茶,茶汤入口,茶滋味淡且伴随着水味,感觉就像喝水,只是水中略有茶味儿。
02看色泽
厚的汤感有丰盈之感,像是有满满的胶原蛋白,使汤色呈现饱和度极高,并且透亮;而薄一些的汤看起来会比较轻盈。
03看茶汤的流动
用玻璃茶器盛茶,轻轻晃动茶汤,便可观察茶汤的厚薄。厚一些的茶汤抱团集中往一个方向较小幅度的晃动,而薄一些的茶汤则容易涣散开且动静相对较大的摇摆。
要品茶没有捷径。要真正理解茶汤的浓淡、厚薄,还是要多喝多品,就能分辨其中细微的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