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战——茶叶的明争暗斗

关于斗茶,宋人唐庚在《斗茶记》里写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戊,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由此有人以为,斗茶始于爱茶至极的宋徽宗。其实,斗茶之风始于唐代而风行于宋。古代的斗茶,是茶农茶商为了选择出最佳的贡茶而开展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茗战”。自唐朝起,斗茶之风渐渐传续下来,先于贡茶之地,后于宫廷、富豪、文人雅士之间,再到黎民百姓,至宋代已是蔚然成风,“茗园赌市”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画的正是这档宋代旧事。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1155年,卒干1218年,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亦被称“暗门刘”)。他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而又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刘松年一生画过不少茶画,虽然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我有限的视野里只见到了《撵茶图》、《卢仝烹茶图》和《茗园赌市图》——但他依然是古代茶画里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关键词。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茗园赌市图》,要算一幅人物画了。画中,有四人提茶瓶的男子正在斗茶,而这四人却各具情状:一人似已喝完。正在凝神细品,一人正在举碗而喝,一人正在擦拭衣服,一人正往茶碗里注茶汤。四人之右侧,有一茶贩,立于茶担一侧,左手放在茶担上,右手罩在嘴角,似在吆喝,茶担上的“上等江茶”四字隐约可见。莫非,这是江南一带的民俗图?茶贩之右侧,是一手拎壶一手携一稚童的妇人,且走且观斗茶。还有一位被吸引的茶客,在图之左侧驻足回头观望。这八个人里。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悉数亮相,一个也不少,但他们各具特色的表情,却都落在了斗茶上。如此一来,一幅鲜活饱满、生动逼真的宋代街头民间茗园的斗茶图就淋漓尽致地出现在面前。

所以说。《茗园赌市图》更像是一幅风俗画,有着年画的气息。

其实,就有论者认为,《茗园赌市图》是首次反映我国民间俗饮的茶画——依我看,它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它还传达出了这样一条文化信息:茶回到了民间,回到了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中间。在此之前的茶画里,茶是身份的象征,是避世的工具,而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里,茶有着烟火气息,是底层生活里令人无比快乐的元素之一。

当然,这快乐是因为一次小小的“赌”。

这里的赌绝非财徒之行为,不像是当代某些贪官携公款去澳门的那种赌,而是一种犹如文人雅士般儒雅的艺术行为。也许,从本质上讲,这可能是产茶的茶夫与贩茶的商人联手的心计,通过先品后销的营销格局,从而达到自己产品的品赏与推销,然而在茶史上,这却是一门延续数千年的文艺活动。当这种实实在在的文艺活动出现在丹青世界里,就成了妙趣横生的“明争暗斗”。

宋末元初浪迹山水间的画家钱选,曾仿作过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但还却美其名日《品茶图》。名为“品”而实为“斗”,而且斗得还颇有动作的节奏感。再后来的赵孟叛,亦做过《斗茶图》。有趣的是,赵孟瓶的《斗茶图》与钱选的《品茶图》几乎如出一辙,除了右上方那个侧目而视之外的茶人之外,其它的动作与神情,像是钱选的翻版。

再往后,斗茶之画几近绝迹了。

我不知道,当代画家里有没有以此为题的?想来也少了。因为斗茶之风都雪泥鸿爪了,谁还愿意情画这些购画之人不尽知晓的事呢?追求速度与利益的这个时代,让画家的笔也功利了起来,也让时茶叶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商业化了,哪像古代的斗茶,尚有一息文艺的脉象。每每想到这些,我不禁唏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茗战——茶叶的明争暗斗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