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福建云端茶乡——周宁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范仲淹笔下,是一幅唯美生动的采茶景象。尽管隔着干年的时光,仿佛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缠绕的云雾与潮湿的空气。诗里的画境,也是茶乡周宁的真实写照。

它隐于闽东大山深处,平均海拔800米 ,坐拥干米以上的山峰288座。海洋性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雨水与充足的水汽,山高云深,雨沛雾重,宛若仙境,滋养了高山云雾茶馥郁悠长、醇厚甘甜的特质,已故的茶界泰斗张天福曾赞普道:”高山明珠,茶中珍品”。

循着茶香,由福建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寻找福建最美茶乡”摄影大套采风团走进周宁,开启问茶揽胜之旅。当我们走进这座“云端之城”时,盛夏的炎热顿时敛迹,拂面的柔风里只有心旷神怡的舒爽。

如同“诗无达话” ,品读周宁的方式,可以是很多元的:或闲游青青茶山,在云纱雾慢中穿行,感受茶园与山杏的律动;或徜徉鲤鱼溪鲜,溪水露据,任柔波轻抚,时有锦鲤来戏,人鱼同乐,怡然自得;或漫步荷塘,在蛙声虫鸣中,静待日出莲开;或走访古村雷寨,追寻古老茶人往事,感受田园村居生活的恬然;或朝圣古刹,在晨钟暮鼓、炉姻茶香中洗心涤虑

这种美,平凡而质朴,却直抵心灵,而幸福的模样也全都写在了茶乡人的脸上。

浦源村

鲤鱼溪的四季,就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盛夏,最美不过荷叶田田,蛙声一片。于是,我们周宁“寻找最美茶乡”之旅便在熹微的晨光里徐徐展开。人们都说荷塘月色,美轮美奂,殊不知荷塘日出,也别有一番韵味。我们大清早来荷塘,就是为了迎接第一缕阳光。

清晨,小城还沉浸在梦乡中,我们就已经驱车来到距离县城约6公里的浦源村口。推开车门,百亩清荷,在眼前蔓延开来。此番美景,令人神清气爽,一扫早起的疲惫。

天刚蒙蒙亮,早已有三五游客, “隐没”在荷塘里了。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是来看日出的。晨风微凉,轻抚面颊。沿着木栈道漫步,蛙声阵阵,一一风荷举,清荷吐芬,沁人心脾。远远近近,层层叠叠,如碧波荡漾。

莲花素来高洁,深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正所谓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大片荷花簇翔,就感觉遨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而粉红的小荷,就像少女的粉,,教人心生爱怜。耳畔,时有“嗡嚼”的蜜蜂,在花间采蜜,似是在演奏一首晨曲。

“快看!太阳要出来啦! “在不远处,有人兴奋地喊道。

只见荷塘尽头的天边,露出了一抹鱼肚白。渐渐地,鱼肚白周围被镇上了金边,继而变得火红,缓缓弥散,变浓变深。“味擦,咔擦…早就严正以待的摄影而们,纷纷按下快门。在他们看来,漫长的等待,只为这一瞬动心的定格。

不一会儿,天边完全被照亮,初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把金光西向了荷塘。”惺忪”的荷花次第苏醒,原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在朝踐里悄然绽放,沐浴在一片灿烂中,粉嫩的莲瓣更是显得澄净易透。日出莲开,使人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人的诗意,此时此刻,竟是如此的鲜活!

玛坑乡

玛坑乡的千亩生态观光茶园可谓“教科书式”的茶园。茶园坐落于玛坑衬与首章村之间,蜿蜒盘旋的山路把我们带到了它的面前。登上观景台,凭栏远眺,脚下的层层茶田,如同 薄,图圈圆圆地荡开,直到远处绵延的群山。

依山就势而造的茶园,是茶农在山林间的杰作。若从”上帝的视角看,层层叠叠的茶园更像一枚校印在大地上的指纹,婉转生动。正当我们想要走进茶园的怀抱时,耳边飘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只见四个穿着汉服的女孩,提着采茶簧,步履轻盈地朝我们走来。习习山风,拂动衣快,粉红淡绿,青丝藏眉,优然间有种穿越之感。

原来是玛坑乡副乡长陈志香带着闺蜜们来了!她们之所以穿古装,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茶园之美。”们乡的茶园面积是周宁最大的,约1.8万亩,曾入选宁德,十佳美丽浇园乡镇。”陈志香满是自豪地说。

这片茶园称得上玛坑乃至周宁的范本。所产之茶,除满足消费需习外,更大的价值还在于“眼球经济。”置身于茶园,可登临享台,沐山风,饱览无边山色;可游赏流连,用镜头发现美捕捉美;可采茶乐活,亦可闲坐品茗,无不闲适惬意。

当茶园邂逅古刹,可以美丽,也可以佛系。与观光茶园同属玛坑乡环形旅游圈的方广寺也是经典的打卡胜地。若说干亩茶园展现的是玛坑的生态之美,那么,方广寺则是厚重的人文历史。

方广寺始建于南末,是全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丛林。在长达700多年的岁月中,几经兴废。它深藏于山,周遭茂林修竹掩映,是一处清幽的心灵栖怠地。在佛殿僧堂,或焚香礼佛,或打坐诵经,或品茗观想,晨钟碧鼓,佛音黄唱,茶香禅意,会慢慢潦荡去心灵的铅华与尘埃,回归清净与安宁。县茶业管理局有关人员介绍说,玛坑乡依托良好的生态,深入挖掘整合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将品种改良、茶园改造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茶旅一体化” ,延伸茶产业链。

玛坑是周宁亲业的缩影。在周宁这座”云端菜乡” ,共散落着10.7万亩的茶山,创造了8.62亿元的财富,造福着70%的农户。茶,正是周宁人强村富民的希望所在。

咸村镇

看罢茶山,不妨再到畲寨去体验一番最炫民族风。

云门村是周宁唯一的纯畲族聚居村落。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绝大多数备人居住在闽东、浙南的山区。他们自称“山哈” , “哈”在番语“客”的音译, “山哈”即住在山里的客人。

还未到村口,老远就能管见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山赛门,鹅卵石砌成的基座,架着飞檐斗拱,映衬着绵绵青山,显得雄伟却又不失秀丽。

云门村因云门禅寺而得名。据村史记载,明时禅寺因僧侣香客众多,粮食蔬菜供不应求。为了扩大耕地面积,需要招工垦地。考虑再三,住持相中了吃苦耐劳、淳朴忠厚的審民,便派人到附近一带招募。经介绍,罗源县(今属福州)八角井坝头里村的畲民蓝元正带族人来应招。完工后,他们回到家乡,而云门寺的清山秀水良田沃壤却令蓝元正念念不志。1582年,元正携家小举家迁徙,在寺600米处的山坡上构屋定居,他也因此成为开基始祖。后来,宁德、福安的蓝姓子孙也相继迁入,垦殖耕种,自给自足,窗村便由此形成,

时过境迁,如今禅寺庭院被辟为菜地,当年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盛景早已不再。然而,寺旁的云门村却是一派欣欣向荣。

修缮一新的村寨,齐整的梯田、茶园与果园,都被群山揽入宽阔的“臂弯” ,婉转多情。有村民个绍说,云门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崎呕的村道,横互的大山,把村子和村民都牢牢地“绑”住了。从2015年起,云门村开始拥抱“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围绕民族特色,在保护与传承畲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内涵,打造了畲寨门、观景长廊、凤凰休憩园、番族民俗展示馆、环村步游道等旅游景点。而每逢“三月三”、“乌饭节”等畲族传统节日,穿着鲜艳亮丽“凤凰装”的村民们更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喧腾中。

凤凰到此,吉祥如意。凤凰是畲族古老的图腾,承载着最温暖的民族记忆。云门村的蜕变,不正是“凤凰涅槃”么?畲赛宁静, “山哈”乐呵呵。

纯池镇

纯池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不是古村古宅古廊桥,而是前溪村的荒野茶。在山地众多的周宁,两个直线距离并不算远的地方,被崇山峻岭一栏,就成曲线或弧线,路程便要成倍增加。山路七拐八弯,把摄影师们甩得几近翻江倒海。开了近2小时的车程,我们下车,伸伸懒腰透透气。

明朗剔透的睛空,飘着几抹淡云。四周山林,葱老寂静,林间茶园,错落有致。明丽的山色,清新的空气,让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

这时,一辆白色越野车在路边停住。一个干练的中年人,微笑地朝我们走来,他便是荒野茶园的主人吕明海。”天儿热,喝口水解解渴! ”下车吕总就热情地递来矿泉水,满口的”京片子” ,让我们误以为是跟吕总来体验茶山游的游客。

人工载培管理的茶树,因被抛荒而回归自然生长的状态。少了人为的介入,强大的顶端优势让它们一个劲地向上疯长,足足有两人多高!

于是,当我们拾阶而上时,仿佛步入了一个奇幻的秘境。相邻的茶丛间,繁茂的枝叶交错生长成天然的拱门,把天空遮了个严实,只有些许阳光从枝極间漏下,满地碎影。较之常规茶园,采荒野茶不只是要仰望,还要“扳倒” ,也就是要用手把枝条扳下来才能采得到,福県的茶农把这样的茶形象地称之为“扳倒茶”

据介绍,荒野茶原属前溪村村民,茶园面积共有400多亩,均为1976年前后所植,品种多为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是适制红绿茶的良种。1999年,因修建芹山水库,村民们都迁走了,茶树无人看管,就成荒野茶了。制茶世家出身的吕东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同家里的几个兄弟到北京开茶行。 2013年底,因回乡修查家族祠堂,他才获知前溪村竟蕴藏着大片抛荒茶: “这些(树)平均高度都在3-4米,第一眼看到时,就感到很震撼!”

2014年,他将这些一度被遗忘的荒野茶进行更新复壮,为了方便采摘,还在茶园里修建了石阶步道。此外,他还村里建设了800多亩标准化生态茶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产茶致富。

“原先茶青多用来做绿茶,大约每厅两三块(钱) ,现在一斤可以卖到十多块。”他说,这些年白茶热持续升温,尤其是荒野茶的走俏,使周宁也分享了其中的红利。“像前溪村这样成规模、树龄在40年以上的老茶树,在整个闻东地区都不多见。更重要的是,独特的高山小气候,天然的原生态,使此处的荒野茶具有难以复制的醇厚甘與。

秋茶又要开始了。

七步镇

你曾试过站在30多米高的玻璃栈道欣赏茶山吗?你曾试过在茶园里玩蹦极吗?你曾试过用声音“喊”起泉水吗…这些原本存在于游乐场的项目,却被“移植”到距离县城以东20多公里的七步镇苏家山村

这是一片茶山上的乐园。在500亩有机茶园中,除了可零距离拥抱茶山美景,还可以亲子游、玩转茶山。

一走进茶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五彩斑斓的玻璃栈道在茶园里“穿行”,令人耳目一新。这象长83米、隔空31米的玻璃栈道,就像一条彩带,被拂在青山绿水间

站在玻璃栈道上眺望,茶园葱郁,清新的雾岚在小楼和木屋间缠绕。远处,谷深林密,蜂峦绵延。而行走在上面,脚下是一览无余的茶山美景,但心跳却在不断加速。这是我们第一次以“上帝的视角”看茶园,虽有“跟软”的感觉,但玻璃下茶树却惹人喜爱,让人隔着玻璃也能感觉到它们的“笑屬” .

然而,在20多年前苏家山村的地却只是种土豆。这一切的锐变,始于乡贤苏文达爱乡爱茶的情怀。苏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苏被丹介绍说, 2007年,在上海拼搏多年的苏文达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搞养殖,并开垦了村里度荒废的茶园。次年,他便着手筹建有机茶园。从茶园建设之初,就对水、空气、土壤农残等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无农残后才种上茶树。同时,他还有意识地选择了如梅占、金牡丹、紫玫瑰等高香型茶树良种,来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名优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许多茶区都如火如茶地开展了乡村旅游建设,具有良好茶业基础的苏家山村自然也躬逢其时。苏家山先后投入了几百万元来构建并完善观光茶园。

“茶旅融合的模式新时代茶园建设的方向。”苏筱丹介绍说,在茶园里,游客们可体验采茶、制茶、品茶以及认养茶树等,还可以玩蹲极、喊泉、滑素、钓鱼等,尽情地玩转茶山。此外,这也是一次亲情亲子之旅。全家人走近茶,亲近茶,特别是小朋友,能从中学到知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苏家山的茶乐园以其独特的风光、完善的设施、极强的互动性,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感觉真的很棒!心情不好或者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来喊一喊,感觉会放松很多,而且茶园的景色也不错,空气也很清新,令人倍感舒爽。”一名刚体验过喊泉的游客兴致勃勃地说。

据介绍,茶园的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400万元。同时,茶园还吸纳了80多名农村劳动力,或入股,或管理茶园,在茶厂务工,或参与游乐项目管理,年均收入达3万元。今年,这处观光茶园创建了3A级景区,而苏家山村也因此荣腐”2018年省级乡村振兴的示范村”称号。这一位于革命老区的基点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鲤鱼溪

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年年有余、多子多福、大吉大利等多重吉祥寓意,在周宁,就有一个敬睡如神的浦源村,村里有条鲤鱼溪。溪水淙凉,五弯六曲,穿村而过,蜿蜒600多米,其清澈见底,可水深到膝,数干尾彩色斑斓的锦锂来回穿梭嬉戏。

鲤鱼溪发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藏,数十条山洞水,自上而下,轻抚浦源村。村里大多数为明清时代的木制老宅,古朴典雅。当地摄影师叶先设介绍说,这里上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有的都有三四百年历史,但依然整洁坚固,还住着村民。

溪畔的郑氏宗祠是浦源村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构造如船形,而“船头”面向村里,就像一艘返航的船。与常见的宗祠不同,门口“郑氏宗祠”四字为竖写。据说,古代只有皇亲国威的宗祠才会有这样的规制。目前,它是华东地区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宗祠。

走进宗祠,宽敞明亮的祠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宗祠正厅和两侧厢廊都依次排列着历代珍藏的宗族祖牌。祖牌顶部为缕空龙头木刻,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此外,还有各色圖歡榴联,有不少是当时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所赠,鑫金溢彩,气派不减当年。

走出宗祠,溪水潺漫,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往事,而溪中的锦锂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古村历久弥新的活力。它们听到有人声,见到有人影,就会三五成群地聚拢而来,追逐嬉戏,惬意悠游,争相抢食,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之感。

当我们途经碎石小径时,遇见一位阿婆,她笑容慈样。据她说,从前在溪边洗菜,鲤鱼都会游过来舔吸手中新鲜菜。”那时(我的)手指白白嫩嫩的,都被鱼儿赫得痒痒的。”谈起与鱼同乐的往事,她至今仍记忆犹新。的确,在每一个浦源村人的记忆中总是会有人鱼相亲的一环。

人鱼同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鲤鱼溪的魅力,也是浦源村人古老的智慧。 800年来,村民们世世代代与鲤鱼朝夕相处,默默相守,鲤鱼亲近地就像是自己的家人,感情深厚。

当鱼儿老去或者受伤病逝时,村民们就像敬祖奉神一样,为鱼举办隆重的“鱼祭”。仪式上,村民把衰亡或遭遇意外的鲤鱼放在祭台上,敬香、上酒、礼拜,并由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读祭文。随后,再虔诚地把鱼埋葬村口的“鱼冢”里,家旁有两株天的古柳杉世代守护着。

浦源村爱鱼护鱼的习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以“鱼冢、鱼、鱼祭文”为核心的护鱼礼俗,举世无双。2005年,它还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访福建云端茶乡——周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