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

在武夷山,山幽水长读不尽……

一再读它的山色,坐花观岚,望见它突出林端的半壁,被云收入怀中;一再读它的水曲,水婉转于低处,出入山轴,垂竿探入的清流,把石卵和野花轻抚;一再读它的洞穴,穿古越今,道人藏蜕于此,诗哲面壁于此,风声夹着书声涂染于此;一再读它的岩石,有净身的沙弥,打坐的老僧,面对黄昏的苍鹰,模糊的身影,置于物像之外,探入虚空;一再读片叶,用唇齿去读,愁肠去读,遁世之心去读,读它的晴朗的花香,烟雨的痕迹,若骨的韵味……

我的老乡,唐光启(885-888年)进士徐黄也曾游历过武夷山,写下《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枕轻酒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可见武夷茶在唐代就已有裁制并作为馈赠珍品,隐约浮现出那个时代茶人的风姿。

今年我来到武夷山市,读到的第一位茶人叫金日良,他一副短打的着装,精神盥铄,聪明精悍,喜欢收藏书法和绘画作品,是一位有品位的茶人。他的茶会所就叫”金日良若”,中式装修,清静而优雅。山有魂,林有气,岩有韵,水有灵,云有仙,好茶人置身其中,多少也沾染了一些高迈的气质。在茶业行情火爆的那几年,茶叶不够卖,许多客户找上门,可是金日良每年只生产一定数量的茶。客人数落他死脑,,不会做生意,周围的人说他傻,他也只是笑一笑。他动手为我泡了去年制作的“金不换”和”山洞深”,顿时,茶香四溢,喝在口里,确实感觉到茶人所描述的那种喉韵清冽、甘润,際之有骨,酿正而厚,有梅的清逸,兰的幽馨,果的甜润,乳的绵柔。

“只有我自己的茶山,我才能真正的保证品质。”金日良说,茶等于食品,重在食材,比如一条死鱼你肯定做不出活鱼的滋味。

茶也是一样,假如实质欠好,再怎么制作也不会变的好喝,我好奇地问他这两款茶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他笑了笑说:“好茶不怕山涧深,喝健康,金不换”。

读武夷山的茶人不得不读姚月明,他是最受武夷山茶人尊重的一位。武夷山这一方茶叶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学人。

几乎全国所有茶叶权威都在此呆过。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武夷呆过10年之久。吴先生去世后,全国茶叶界制茶权威陈禄教授、栽培专家庄晚芳教授、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长住过。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导师。

在安徽大学,姚月明是陈椒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时,陈教授建议他留校任教,年轻的姚月明认为,要认识茶,就得到它生长的地方去。于是他到了蒙安茶场。这里清冷幽静的山地,一径矮灌比肩牵连,有雾岗缠绵其间,有粉蝶魁触翻飞,一处清泉绕过,轻风催发嫩芽。在这样的天地中,茶深得自然安蓄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了好品格,也激发出无限的禅机。在姚月明看来,茶住的地方是人类最初的家园,是最美的地方。茶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走过四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一路走来不亢不卑,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像一位青衣学士,谦卑而又含蓄,恬谈而又丰富,但却清朗倜傥,永远年轻,充满了朝气。它精神的家园,却高离在上,以睿眼相望人间,用永恒的绿包容岁月,和谐世人。

他决定要此生长做武夷茶人!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

1953-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拟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乃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培育出来后沿用吴党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微乎其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今,武夷山许多茶农都种植了大红袍。由于姚老与大红抱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亲手监制的大红抱还是要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签名制作的大红袍也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一辈子安贫乐道的姚老于2006年去世,在武夷山做了半个多世纪的茶。他的福荫泽被后人,武夷岩茶的悠长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到下一代武夷茶人的身体和灵魂,甘泽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

我的采访从刘国英开始,源于他备受赞誉的“空谷幽兰”,更源于他是姚月明的嫡系传人。这泡“空谷幽兰”十多年前福州一次大师云集的茶叶品监活动上,他拿出这泡芬叶请专家点评。开汤冲泡,先是一股犹如太阳艰晒的岩石突遇一场大雨,岩石上沸腾而起的那种气息扑面而来,那就是岩韵啊。紧接着,一缕幽香弥漫开来,好似空谷中芳草勃发,香響凝袅,清韵四溢。楼下的一位老者忍不住询问:“楼上何来兰花香气? “茶界名人陈郁格感叹道: “20多年都没喝到香气这么绝佳的若茶了,就叫’空谷幽兰吧。

, 在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体系里,有着“三刘”一说。这“三刘”分别是刘国英、刘宝顺、刘锋,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湛的三位,当年曾有媒体将他们的风格分别用代表着“懦、释、道”来戏分,足可见三者同是制茶大师,又风格独显。刘国英是武夷山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茶叶专家,他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是我插队同学的学生,我可是作为一个”1师权”的身份来采访他的。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还是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的会长。

刘国英那间古色古香的茶室,摆设着一些红木家具,在那张雕刻精美、包浆温润的老挝红酸枝的茶几旁,我们围盘而坐,端杯品茗。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福建省红木家具同业协会会长黄福华的紫糖木桌泡茶的场景,坊间有句俚语:坐小叶紫檀,喝空谷幽兰。刘国英理着平头,戴着眼镜,几分儒雅,依然透着茶人的睿智。在武夷山茶界高手如林、万千品牌中,“空谷幽兰”一骑绝尘,得益于刘国英的匠心独运。他“无意做最大,用心做最好”,从1998年他创办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研究所至今,他一直在“最好”的方阵中前行。刘国英的山场在马枕峰下,此地是”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是武夷岩茶二大当家品种之一的肉桂的发源地,按武夷山人的话说是”血统纯正啊!

清未建安县有一位才子,名叫蒋衡,由于生长在茶乡,爱喝茶,善品茶,他写了一篇赞美武夷茶的传记《晚甘传》。武夷山的岩主、茶农、僧道、羽土读了《晚甘侯传)之后,都十分赞赏其文采和见识,凡是寺林开设茶宴或茶赛会,都会邀请蒋蘅赴会,一时间,蒋蘅成了武夷名人。

有一年初夏,蠕龙岩主要给他制作的茶命名,便请菜衡来到蟠龙岩,同时还有慧苑寺住持和尚和马枕峰的岩芬主。主人端出一套品饮乌龙茶的茶具,选取新制蟠龙茶,选用蟠龙岩的泉水,运用传统的冲泡方法为客人献茶。转葡接过茶盅,一股天然的岩香扑鼻而来。慧苑寺住持过茶盅也闻到一股浓烈的茶香,便说:”好香的茶,带着自然的茶香。”主人听后微笑地点点头。蒋蘅轻啜细品,顿觉茶香辛锐,口齿清香凉爽。

蒋衢说: “这种茶的品质和武夷茶有所区别。”主人说:“蒋先生的确精到,此茶是从媚龙岩的奇种选育而成,的确与众不同。”蒋衡接着说: “媚龙茶品质有明显的肉桂香味,而且带有乳味,香气郁。”主人恭敬说: “此茶还未定茶名,你品过许多武夷名茶,请给定个名。

马枕峰茶主说: “就名媚龙茶”。蒋薇说:”不,这茶不能以岩名命名,而应以其品质命名,我看叫肉桂较为适合。”烯龙岩生立即说: “好,肉桂是名贵药材,以肉桂命名,显得此茶这名贵。”嗣后,蒋衡在写《茶歌》中赞颂了肉桂的品质:“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

肉桂作为武夷山茶叶之名丛,早在清朝就已成名,宝珠若茶厂以落衝《茶歇》中的桂微辛谐音“桂威率”命名肉桂更是浑然天成。宝珠岩茶厂现掌门人陈挡龙介绍: “桂威辛是陈家四代人,经过近百年摸索积累,制作出的一泡有独特风格的肉桂极品。

陈姓在天心岩茶村是大族,晚清时期由江西上饶迁入。陈增龙出生制茶世家,本族太爷陈书省是武夷山著名的岩茶审评大师;茶叶专家姚月明生前常说:“凡是武夷山的做茶人,如果不知道陈书省者,则会被人笑。”其父亲陈仅河(陈仅样、陈仅福、陈仪生)四兄弟是当地有名的制茶大师。

陈挡龙生于1983年,2001年毕业于福安茶校。从茶的历程至今已有十八年。从小耳闻目染,深谙制茶之真谛,加之聪明勤劳、谦虚好学、善于摸索和总结提升,制得一手好茶,连续七年在各级组织的斗茶赛中获得三个状元、四个金奖。武夷山新一代茶人里极具影响力的“后生”。他的父亲陈仅河大名鼎鼎,也是姚月明的嫡传弟子,他的茶室里还挂着一张姚月明手书的”岩谷花香”四个字。那么,陈增龙也算是姚派第三代传人。

桂威辛是岩语与武夷山天心村宝珠岩茶厂合作的一款极品桂。宝珠茶厂坐落在武夷街道天心岩茶村中央的一个巷子里, 不!

山不露水,质朴如茶。

宝珠岩茶厂由来已久,早在民国时期就以生产优质岩茶在当显露。《武夷山市志》载,民国30年宝珠岩茶厂优质岩茶产量29公斤。至今仍保留有1932年闻北分区苏维埃政府财委会主席夏)签发的“茶票” ,宝珠岩茶厂在武夷山是个有悠久历史的老茶坊。

它的原料来自九龙寶百年老茶山,即是众所周知茶叶名丛“大袍”原生地。九龙棄位于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峡谷两侧壁连绵,适迤起伏,形如九条龙,故名。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凉,山峰岩盤之间,有幽洞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茶园大部在岩盤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 t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该地区岩茶独特的韵味。

九龙寞内若丛遍地,桂威辛茶叶原料来源的老茶树,便是大丝袍的百年邻居。老茶树与母树大红袍同呼吸共成长,一百年的阳光雨露,一百年的时光流转,这里的茶树宛若饱经风霜的老人,充涛了植物的智慧,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亦能与周遭的生命和谐共处。

读大王峰,抬高我的仰望又浓缩了我身体里的山水;读玉女峰,放纵了我的苦恋又收走了我的心神。读姚月明,读金日良,该刘国英,读仪河、堵龙,读古今中外的茶人…

而我读武夷,将一株大红袍做为引言,从季节最深处读出一首好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夷山 » 品读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