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红茶的采摘

九哥阅读(4)

正山小种红茶之所以成名,不仅归功于其制作工艺技术,还与它的采摘技术是离不开的。正山小种红茶的采摘分为四种。每一种采摘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感兴趣的朋友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幼龄茶树的采摘:春茶按照标准的采摘方式,留二、三叶。采摘一芽一、二叶。夏天留二叶及秋天留一叶,采摘一芽一、二叶的方式。要以采顶养边及采高养低和采密养稀的原则。

2、成年的茶树采摘:一般以采摘为主。采留结合或者及时开采的原则。采摘的时候一般都是全年留鱼叶。或者春、夏留鱼叶。秋茶留一叶。按照标准的采留方法原则采摘。

3、机械采茶:一般有茶机或者平旋转刀切割两种。这两种的机械采摘的茶质量都比较好,操作也比较方便。

4、鲜叶管理:采摘完后要及时的将其送到茶叶加工厂去精心保管。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且周围的环境必须是通风干净。

正山小种红茶的泡法,正山小种红茶怎么泡

九哥阅读(4)

大家知道正山小种红茶具有很不错的保健功效,而且冲泡出来的茶香含有花香的香气,滋味甘醇。不过有了好的茶叶,没有准确的冲泡方法可是达不到效果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的泡法吧。 

正山小种红茶的泡法流程

备具:首先准备好瓷质茶壶、茶杯(青花瓷或白瓷茶具),茶巾,茶匙、热水壶等。

烧水:将热水壶中的水烧热到沸腾状态。

温具:将烧沸的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也可以当做洗杯,然后将水倒掉。

冲泡:用茶匙将正山小种红茶拨入适量到茶壶中,然后将烧沸的热水用悬壶高冲的方法倒入茶壶中,使得茶叶可以滚动起来,达到茶汤均匀的效果。

分茶:冲泡好后将茶水分入个茶杯中进行品饮。

上面就是冲泡正山小种红茶的方法,其中泡茶的过程以三至五分钟为宜。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正山小种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滋味醇厚,回味绵长。细细品味,让人身心舒畅,闻其香,让人感到清新飘逸之感。

正山小种红茶储藏方法,正山小种红茶的保存

九哥阅读(3)

正山小种红茶是我国最早出品的红茶品种,同时也是红茶中的始祖,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的,其香味非常的浓烈浑厚。福建省武夷山为正山小种红茶的主产地。,其为全发酵茶,那么要如何储藏正山小种红茶比较好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正上小种的储藏方法吧。

正山小种红茶的储藏方法

与其他的茶叶品种相比,保存起来相对会显得简单些,通常情况下是将其放置在密封、避光的地方,同时我们知道不论是那种茶叶都会比较容易受潮,所以存放的地方要选择干燥通风些的比较好。在其他方面的要求不会很高,相对于其他茶叶来说相对算简单的。

正山小种红茶越陈越香

同时因为正山小种红茶是发酵茶的缘故,在随着储藏时间的不断增加,其冲泡成茶汤的味道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存储一两年后正山小种红茶的味道会转换为干果的香味,冲泡出来的茶品的滋味会更加的甘醇;超过三年以上的话,其味道会更加的好。在储藏正山小种红茶是做到密封性好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到越陈越香的效果。
 

扩展阅读——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保存的问答

俗话说“茶要新,酒要陈,方能品尽世间醇。”对于一个喜爱茶的人而言,总有几种贮藏方式使之津津乐道。有的茶友认为,正山小种红茶最难得的就是它的清新之味和自然之味,保鲜是关键,不仅如此,还不能让其它的异物之味将其污染,所以要做好隔离“娇藏”;有的茶友则喜好老茶那纳尽世间滋味的陈香,觉得本是自然之物,当然就以最自然的“放养”即可那到底茶是娇藏的好,还是放养的优呢?
 
茶痴:国内一家冰箱公司今年推出的一款62升全速冻制冷正山小种红茶冰箱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目前。很多电器商都盯上了“正山小种红茶专业贮藏”这一市场,冷冻、保鲜、干燥、真空等电器设备的家庭装、大容量店铺专用分类明细,那么正山小种红茶到底应该如何保存才对呢?
 
泱泱大国:正山小种红茶在储存过程中,其色、香、味会不断地陈化而降低品质,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因素都是影响其变化的根本,所以只要做好防潮湿、防高温、防光照、防氧化、防吸附这5项事宜。正山小种红茶就可以很好地保存了。
 
摩廖:没错,正山小种红茶其实真的很“娇贵”的,怕光、怕湿、怕热…-一所以想保存好它的新鲜真的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用心。尤其现在很多正山小种红茶价格不菲,如果因为没有好好保存而使其走味,真的会令人很遗憾。
 
正山小种红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正山小种红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正山小种红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训、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正山小种红茶含水量超过10%时,正山小种红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武夷茶老侯:正山小种红茶极易吸湿、吸收异味,同时在高温、阳光照射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会加速正山小种红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正山小种红茶都会发生陈化变质。要使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首先要使其本身干燥(含水量应低于6%),接下来就如之前茶友说的,将其置于低温、避光、去氧、密封的环境里。
 
茶痴:看来正山小种红茶贮藏的学问门道还真的不少,那就家庭收藏正山小种红茶这方面而言。是不是真的需要购买各式“藏茶电器”才能保存得好呢?
 
泱泱大国:家庭里保存正山小种红茶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塑料袋、纸盒最次。保存正山小种红茶的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
 
盛好的正山小种红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该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还要注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正山小种红茶不能混在一起保存,也不能用生石灰作吸湿剂。
 
晨晨:所谓藏茶,藏的是何种茶是关键。像铁观音(清香型)、绿茶等,为了保持其鲜爽的口感,则应该将其采取冷冻或冷藏的方式。但是茶本身极易吸味,家庭的冰箱各种食物混杂,容易“串昧”,当然能有独立的冰箱收藏最好了。而其它不需要冷藏的正山小种红茶,也怕遭遇如“串味”、受潮这些事情。所以能有专业的设备将其保存当然能让我们享有高品质的正山小种红茶。
 
武夷茶老侯:家庭藏茶的量通常不大,没有必要用坛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正山小种红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封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封好袋口。另一个办法是把正山小种红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正山小种红茶品质保持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正山小种红茶盒少装一些正山小种红茶,每次取用后注意盖紧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适宜用玻璃瓶保存。)
 
买回的小包装茶,无论是复合薄膜袋装茶或是听罐包装茶。都必须放在能保持干燥的地方。如果是散装茶,可用干净白纸包好,置于有食品干燥剂的罐、坛中,坛口盖密。如正山小种红茶数量少而且很干燥。也可用二层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年基本不变质。总而言之,保存正山小种红茶的条件:一是要干燥。二是最好低温(5℃左右)。
 
其实家庭里还有一个地方是正山小种红茶藏身的绝妙之处,那就是书橱上方。有一定的高度,避免了阳光直射,且周围环境干燥无异味。一些喜爱“老茶”的朋友,不妨将正山小种红茶放置在洁净干燥的瓷罐里再放于书橱顶上,让茶慢慢陈化。
 
茶痴:无论是将正山小种红茶“娇藏”还是“放养”,都是为了保持正山小种红茶的优异品质,让我们品尝到来自自然的滋味要是发现正山小种红茶贮藏时有一些不当而影响到了正山小种红茶怎么办呢?
 
晨晨:盛夏多雨,正山小种红茶如保管不善,吸水受潮。轻者失香,重者霉变。此时,如把受潮正山小种红茶放在阳光下曝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破坏正山小种红茶中的各种成分,影响正山小种红茶的外形和色、香、味。正确的方法是。把受潮的正山小种红茶放在干净的铁锅或烘箱中用微火低温烘烤,边烤边翻动正山小种红茶,直至正山小种红茶干燥发出香味,便已妙手回春。
 
武夷茶老侯:日前,有关部门对正山小种红茶的QS认证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和检查,并要求生产商要注明正山小种红茶的保质期。尽管引起了广大茶友的讨论,但是我认为正山小种红茶毕竟属于食用饮品,尽管种类繁多,差异很大,但是入口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以新鲜食,变而不取。”由于保存不当或是储藏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变化,都会使其滋生一些有害物质,不宜食用。
 
感谢大家对“三人行”的支持,下期“三人行”,我们将和大家一同讨论需不需要“洗茶”,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做客“三人行”,年底将收获大惊喜哦!

 

寻宝桐木关——再探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

九哥阅读(4)

有人说咖啡与红茶是白领丽人的标志饮品。尽管不大认同,却无法否认包括我自己都是喜欢在office里捧杯袋泡红茶整理情绪的那类人。也许是早已习惯了立顿等商业红茶的味,所以当某天在死党那儿喝了正山小种红茶时,一瞬间抓住我的,除了惊异,更多的是那不可思议的颠覆性认知。原来,红茶可以是这样的;原来,红茶可以不加奶;原来,红茶可以有桂圆的味道;原来,红茶可以汤明如镜;好多的原来,细问之下,原来,这就是红茶的鼻祖,乃死党在武夷山出差时偶获。对我这种茶迷,好茶即是召唤。邀上一众茶友,就来次武夷寻茶之旅。————

这样的人员配置是为了不落下寻访过程中的任何精彩瞬间。尽管大家职业年纪悬殊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好茶!
 
桐木关寻茶序幕————

 
来过很多次武夷山,有自己来度假,有出差开会,也有给各地友人做陪的,却从没想过会为了红茶而呼朋唤友地杀到此地。好在不是旅游旺季,宾馆并不难找,但房价也不便宜。因为皆是好茶之人,所以这行李往房里一丢,拦了辆面的就往茶叶市场跑。正山小种红茶在这并不难找,但冲泡之下,索然没有先前的感觉。到底是旅游景区,这儿的茶叶都是卖游客的。果然如南茶所说,不爬山涉水,不经历一番艰辛,岂能一睹绝世好茶的芳容?既然今日与好茶无缘,无论如何也得有美食相伴。因为先前来了多次,对武夷山的薰鹅是久闻其名,但跟团走总是尝不到它。这次连本带利来了顿薰鹅啤酒大餐。没想到,刚刚失落的茶心竟然被这熏香和辛辣的完美结合品给极大地抚慰了一下。谁也没想到,精心设计的寻茶之旅的第一个亮点居然是只鹅!
 
好一个桐木关
 
也许是惦记着正山小种,也许是宾馆的床让我感到难以亲近。习惯晚起的我早上六点不到就从被窝里蹦出来,打点好行装,催着同伴上路了。目的地很明确,就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关。
 
桐木关距武夷山风景区约40公里 ,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带。因为是世界自然双遗产保护区,进出设有关卡,旅行团队无法进入,所以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山而上,两岸青山峻岭,流水潺潺。山是一样的山,但这儿没有中心景区的喧闹,听见的除了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只剩那林中的百鸟朝凤曲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水流声。直想请司机大哥稍停片刻,正踌躇间,“快看!”小吕哥的叫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左前方。车厢内出现5秒钟的沉默,连呼吸声都快消失了。眼前的景致实在是惊艳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我失态地喊停车子,抓起镜头就跳下了车。平日里,由于职业的关系,走了不少地方,将不少美景装在胶卷里捎回家。但此时,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因为眼前的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代表作,山水在这里交融得没有丝毫缝隙。无论我的镜头从哪个角度切割这里,都将是对这儿的亵渎。在我的词典里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能准确地描述桐木关的美景,它的魅力未但在于山的秀美,水的妩媚,更在于那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朴与羞涩。当时,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儿的茶必为人间佳品。不为别的,就为此超凡脱俗的明静与宁臆。————
 
武夷山的茶马之路
 
从这儿往北,不用多久就可以到达华东第一峰黄冈山,而明清时期这里因为出产桐油,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桐籽树,所以被称为桐木关。尽管如今这儿人烟罕至,但当年这里却是福建北部与江西东北部的交通、商贸要道和军事要冲。特别是在清代,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乾隆年间,全国甚至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福建的出口物资只能通过内陆运输到广州。今日我们脚下宽阔平整的公路当年却是马帮走的马道。————

 
我坐在山边的角落,享受着山泉与落石合奏的交响乐,仰望着云朵飘忽的蓝天,想象着同一个天空下,同一座山峰旁响彻着驼铃的马帮,想象着茶马小道的繁荣与喧嚣,想象着这里每年出产的20万斤红茶就这样在马背上驮出了福建,运往广州,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大陆。如今,世界自然遗产的光环使这里在旅游开发浪潮的侵袭中幸免于难。只有少数因为过路、科考,或像我们这样嗜茶的才来往其间,在这山、这水、这路中。——————
 
由不得我多想,南茶的友人江元勋已站在我们面前。江兄是一个典型的山中茶人,黑壮的身材,经典的山人笑容。南茶介绍说此君即为正山小种的传人,一旁的小吕哥随即补充说明,茶界泰斗张天福只写过三幅“制茶世家”的字,一幅在台湾,一幅在福州的茉莉花茶世家,最后一幅就在此君家中。不知犹可,知道了,我可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见见江家的制茶工坊,找找正山小种的过去。我是个习惯旅行前做足功课的人,所以出发前,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在图书馆里啃资料。从图书馆里出来时,我总有种直觉,这儿的茶会有很精彩的故事,这儿的山里应该埋藏着茶以外的内涵。————

 
传家之宝
 
虽然我们来的时候早已过了制茶期,但南茶还是说服江兄带我们去见识江家历代的传家之宝。五十好几的南茶像个孩子似的非让我们猜将见到的是什么宝贝。瞧他那藐视我们的神态!于是乎,我们一路走一路将与茶有关的器物数了个遍。于是乎,空旷清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就回荡着四个茶疯子荒谬绝伦、是茶非茶的论道。可直到我们走到江家老屋前,都还没猜到江家的传家之宝是什么?这不免有些令人沮丧,而且难以下台。还说是茶迷呢!好在南茶仅存的良知帮我们找了个台阶:“说了是传家之宝,都传了几百年了,能这么容易猜到吗?”所以,猜不到不表示不专业,不表示没常识!闻言,深感安慰。但传家之宝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居然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座乌黑发亮的老屋!将信将疑地在屋外兜了一圈,老屋紧挨着溪涧,约50米长,20米宽,两层构造,外表没有任何装饰,怎么看怎么就是个普通的乡村木屋!江家居然说这就是传家之宝?困惑间,江兄已经打开大锁,推开吱啦响的木门请我们入内了。
 
一个几乎要绝迹的木制工坊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垛垛还未劈好的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松木整齐地堆放在进门左侧50平方米的区域。古朴硕大的炉台合着直冲屋顶的烟囱在屋堂中央显得格外晃眼。现代化的机械制茶设备在这个制作坊里明显处于弱势,零星的几台被挤在角落的房间里。江兄告诉我们,正山小种红茶世代都在这种木制工坊里制作。“现在大部分茶厂都实现了现代化规模生产,为什么你们还沿用古法制茶呢?”我忍不住直接就将心中的疑问倒出。江兄倒也不甚介意,领着我们上了二楼,临溪的一边,一道长长的走廊,挂着铜锁的房间一字排开。“做茶时,这平台,这过道都用来晾晒茶青。”江兄一边开门,一边道破天机,“我们曾经试过用机械加工小种红茶,很神奇,离开了这木屋,用机器做的正山小种毫无神韵可言。所以即使到现在,正山小种的大部分制作工序都是在这儿完成的。”说法有点神,但因为自己不是制茶的专家,也无法深究这是何原由。看这木屋,确实有好些个年头了。因为正山小种要用松木来薰,所以这里的每块木板都被烟熏得乌黑发亮。二楼的这些个房间则正是用来薰茶叶的。推开房门,我有一种进入干蒸桑拿房的错觉,不同的是地上铺的是一整大片竹席,而正山小种的玄机就在这竹席之下。翻开竹席,原来松木炭就隐藏在此!做茶的时候,将小种茶放置在竹炭上烘烤,茶叶吸收了松木的香气,就有了正山烟小种红茶特有的松香味。————
 
品味桐木关正山小种
 
午饭过后,我们寻茶之旅的重头戏终于开锣了。江兄捧着三大盘红茶走进评茶室时,我们四人都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动。这么大老远的,这么颠簸,就为了它!要品好茶就要懂茶。因此对我这种初识红茶的低级茶友,还是有必要进行普及教育的。尽管来之前作了资料收集,但真实的茶摆在面前,让你摸得着,喝得到 ,又有老茶人挨个儿讲解,却是完全的另一码事。外形上看,正山小种与其他红茶还是略有不同,更细、更黑、更小,难怪最早国人都称红茶为“乌丹”“乌茶”,真的“乌”得可以。从品种上分,正山小种又分为烟小种与正山小种两类。当地人称烟小种为西方口味茶,因为中国人一般很难接受烟熏得味道,但老外喜欢,所以这种茶叶都是出口的。虽说如此,我们四个人还是不想就此放过它,品了一小口。要不是主人家在场,真是喝不下去。不但苦,还有股说不上的霉味,搞不懂老外怎么喜欢这味道?中西文化差异原来还可以体现在这?另外一种就是吸引我跑这来的有桂圆味道的正山小种了,当地人称为东方口味茶。确实,沸水冲泡后,满屋飘香,淡淡的,甜甜的,清清的桂圆香味夹杂着一种小时候的味道,心中的正山小红终于出现了。有着桂圆的清甜,却没有桂圆汤水的腻味;有着悠长难散的清香,却没有难以容忍的焦味;有着清澈透亮的金汤,却没有丝毫的混沌。就这样,我们坐在江兄茶厂的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冲泡着正山小种,没有交谈,大伙都在心里数着,第十泡了,不走水……第十三泡了,味还在……十六泡!十六泡有余香的正山小种让我们醉在了桐木关的山水茶间。
 
告别江兄,踏上回程,望着沿途山边的正山小种茶树,惦记着这里茶树的幸福,因为这里完整的生态链,茶树得以幸免加诸在它们身上的各种农药。感谢那块世界自然遗产的牌子,这里的人和茶都保留了那自然古朴的生存方式,拥有这一切的它们是幸福的,而能有幸来此一游的我们也同样参与了这份幸福。
 
链接:
 
红茶之漂洋过海播香韵
 
记得大学那会儿班上有个英国外教就特爱饮茶,而且是每天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茶的那种。当时班上就有个东北学生特纳闷:这英佬的胃怎就这么强,空腹喝茶居然没胃病?搞得后来外教专门花了一节课给我们讲英国人的茶道。原来英国人一日三茶,喝的都是熟透了不伤胃的红茶。英佬很自豪地夸赞他们是个严肃、规律而理性的民族。因此他们定时每日醒来喝晨茶,上午十点半饮上午茶,下午四点一杯下午茶。尽管事隔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英国外教夸他们的茶道时的神态,他的眼神里闪的东西分明是一个民族的光芒。可惜那会儿对茶没研究,否则一定告诉他,红茶那可是咱老祖宗发明的!
 
这是事实!尽管红茶起源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现有的众多史料中,我们还是知道了最迟在明代,桐木关这里已经出现了小种红茶。而且,现今世界四大红茶之一,与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齐名的安徽祁门功夫红茶也是从这里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1876年,一个在福建任内罢官的官员余干臣返回安徽老家时,将桐木关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红茶成功。由此才出现了祁门红茶。
 
我国的茶叶最早是在公元五世纪末向海外传播的。而在欧洲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中国茶的却是到了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威尼斯作家拉姆斯奥所写的《航海旅行记》中才提到中国茶。尽管还不大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将茶叶输往欧洲,但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的茶叶是经由荷兰人从海上带回欧洲。而它得以进入欧洲上流社会,则是得缘于1662年葡萄牙的凯萨林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那时,中国的红茶和茶具是公主的嫁妆。婚后,公主在皇室中推崇以茶代酒。由此,英国上流社会开始风行饮茶。
 
英国人饮茶始于十七世纪初,到了十七世纪中叶,茶叶已在伦敦市场上出售,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已有了饮茶习惯。1688年以后,英国饮茶者日益增多,到十七世纪末茶叶不仅是家庭饮料,饮茶已成为商业等领域接洽业务的一种媒介。十八世纪以后,大众化的茶馆在伦敦蓬勃兴起。至十八世纪末,伦敦共有茶馆2000家,还有许多供政客名流议论国是、青年人跳舞、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茶园”,甚至寺院中也开辟不少茶室。于是,不仅上层贵族日益嗜茶成癖,其他各阶级人士也逐渐掌握了茶艺。
 
英国人饮茶极有规律,清晨空腹而饮称为床茶;下午喝一次称为“午后茶”或“下午茶”;晚餐后喝一次称为“晚饭茶”。但是各个时间饮的茶中,以“午后茶”最重要,即使遇上办公或会议,也要暂时停下来去饮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饮“午后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同样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据说饮下午茶的开头人是一个名叫柏福的公爵夫人,后来上流社会纷纷仿效,遂成定俗。现在,午后茶已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到英国去的旅游者也喜欢领略一下饮午后茶的有趣风情。在英国旅行,住在旅馆,每日早上,服务生都会静悄悄地把早茶送到你的房间,由于他们配有房间的钥匙,所以,他们连门都不用敲,就轻轻地把装满茶具的托盘放在床前。如此一来,客人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可爱的红茶。
 
红茶是英国人的至爱,方法是先把茶叶捣碎,加进玫瑰、薄荷等。即使饮纯红茶,也要加鲜奶或鲜柠檬。喝茶时一定要先倒一点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后再冲入热茶,再加一点糖。饮茶的用具都很精美,讲究用上釉的陶器或瓷器,不喜欢用银壶或不锈钢的茶壶,因为其不能保持温度,而锡壶、铁壶又嫌有损茶味,而且饮茶时习惯由女人来倒茶。英国午后茶何时开始,有各种不同说法,1711年文艺评论家艾迪生说:“生活有规律的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黄油面包、喝茶。”1712年3月的《旁观者》杂志刊载了一位贵妇人的日记,日记记述了许多饶有趣味的事情。但其中最有趣的是上层社会一日两餐,上午10点吃早饭,下午3点吃正餐,并且每日早饭都喝茶。有意思的是,每天饮茶吃早餐之前都在床上吃巧克力,这就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早茶习惯”。一天数次饮茶是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1840年以后,喝下午茶的习惯在中产阶层中流行开来。之所以需要下午茶,是因为上班路途遥远以及瓦斯灯的普及而使晚餐时间推迟的缘故。
 
由于以茶为中心的情趣的流行,使英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十六世纪后半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早餐是三片牛肉,而到了十八世纪初则变成了以黄油面包和喝茶为早餐的习惯。英国是传统饮茶的国家,当今虽然受到多种新颖饮料的竞争,但茶仍是英国第一大饮料,其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44.5%,而且有80%的英国人有饮茶习惯,因此饮茶可算是英国的“国饮”。————

正山小种红茶能否随意泡

九哥阅读(5)

过去没有这么多的好茶来泡,所以,千方百计地研究如何把一

泡不怎么好的茶,泡出美轮美奂的感觉来,可研究到最后,无论多少花招,还是被一泡正山小种红茶王打倒。一切花招是那么经不起比较,遂萌生了随意泡正山小种红茶的想法。

丢掉所有繁杂的工具。用最简单的泡法,去欣赏正山小种红茶茶汤的美丽。

苏 箫: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正山小种红茶的泡法”,感觉很奇怪,怎么会有人为单独的某种茶指定程序泡法呢?

记得以前有过正山小种红茶是否可以随意泡的争论:当时一方观点是:茶,不可以随意泡,随意泡这样说,是神话茶叶;另外一方的观点是区别对待,正山小种好茶,随意泡。就可以正常发挥,品质较差的正山小种红茶,应该适当讲究泡法,扬善除恶。

刘 远:

不错,茶的品质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可是追求茶的泡法有时确实能改变自己的感觉,进而影响到品茶的口感,毕竟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的。我在泡铁观音时基本是完全按照自己熟悉的步骤来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品出香和甘,也曾试过随意泡正山小种红茶,也许只是感觉,也许方法不当,总是不能如意。

清 溪:

我的观点是:以不变(一种泡茶方法)应万变(不同的茶叶)。

一直以来不爱喝红茶。刘远给了点正山小种,喝了几次没感觉,但一次酒足饭饱后,云里雾里地随便冲了一泡,越喝越好喝,这次反倒感觉上产生了质变,现在比较爱喝红茶(严格说是正山小种)。这可能也是一种茶缘,不可强求。

苏 箫:

用平常心泡茶是一个观念。

因为喝茶非常感性,加上各人对好茶的认识并不一致,泡茶不能邯郸学步。程式过于固化,不一定适合所泡的茶,最终却是舍本逐末。

这是一个本末的关系,茶是本。泡是末;茶汤是目的,冲泡是手段。说开了,问题很大很多。比如什么水、什么器、多少的量、怎样的投法,还有什么器泡什么茶、一壶不事二茶、称质量、测水温……这样还喝不喝茶了?

抛开专业的因素,说白了,茶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成为茶的奴仆。

喝茶。心态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其次是当时的生理状况和条件。愁苦的时候,一桌满汉全席,可能毫无胃口;开心的时候,一个馒头,就津津有味。温饱的状态,满房子的好茶,茶王不过如此;海里游泳上来,一杯清水,就满口甘甜。

所以我理解一人兄说的随意泡茶是形式,平常心泡茶是根本。可以随意泡茶,但却有些扩大化了。比如“盖住杯子一分钟跟不盖杯子的三分钟,也许就是一样的味道”这个一般来说,滋味是肯定不同的。

能用平常心泡茶,是一种修为。茶喝得越多,操守越难……

总结:

很多人问,怎么学会喝正山小种红茶?大多数人为繁琐的;中泡而眼花缭乱望而却步。

本文的宗旨就是在告诉初学者,不要被那些花拳绣腿搞晕了头,是好茶,随便泡就适合你,你就会发现茶真的是好喝。如果遇到不太好的茶,可能别人泡得比你泡得好喝,那就是技巧。

通常,喝茶水平很高的人泡正山小种红茶,你看他举重若轻,感觉很随意,因为他对茶性很熟悉;还有就是不怎么会喝茶的人也很简单随意,因为他对茶性一无所知。泡茶肯定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往往是经过总结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得来的。

我在这里倡导大家随意泡茶,是对没有太多泡茶经验的人的一种方法。因为我觉得,一种不认识的正山小种红茶拿到面前,很难说要怎么泡才好喝,所以就只好随意泡了;一种很熟悉的茶,因为已经知道了茶的特性了,也可以随意泡。一比较你就会发现,随意泡的效果不会差多少。

正山小种红茶提倡随意泡。可以养成很客观地分析一种茶叶的习惯。如果太讲究了,有时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感觉。

平常心泡讲究的是心境平常,对待茶叶无论优劣,心态都要平常。用平常心泡茶的好处就是在没有条件喝茶的时候,你可以获得喝茶的茶意,因为你具备了喝茶的平常心。

福建茶叶简史

九哥阅读(4)

福建的地貌形似一片肥硕的茶叶,境内多山。一面是北上,但武夷山脉宛若一道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福建与中原的交流;另一面是沿闽江顺流而下,到达闽东南沿海,再通往更为辽阔的太平洋。

一群来自北方的商人,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在闽北的崇山峻岭间打通了一条北上直通内陆的万里茶路,源源不断地把福建茶叶运到俄罗斯乃至更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福建早在唐代就开辟了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明末清初辟厦门港;清中期,福州、厦门等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清代光绪后期,福州“闽海关”、厦门“厦海关”、宁德三都澳“福海关”成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

东印度公司海洋馆卖中国茶的商店

从闽江源头的武夷山,到东南沿海的泉州、厦门、福州和宁德,它们构成了闽茶对外传播的全部历史,对福建的对外贸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承载着茶文化交流的本原。

穿越漫漫茶路,万里赴商机。路有多漫长,茶香便能飘多远;海有多辽阔,茶香便能飘多远。

武夷茶路 情连世界

据《武夷山市志·卷七》所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种名茶作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 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

当时外销的武夷茶,主要是桐木关所产的红茶,后来则扩大到星村等周边地区,统称为小种红茶,而将桐木关产的红茶称之为。稍后一段时间,武夷茶的外贸扩大到以天心岩为中心地区所产的青茶(乌龙茶),称之为岩茶,亦有少量绿茶,统称为武夷茶,英文译为BOHEA,质量较好者称为GONGFU。

武夷茶外销的初期,红茶主要输往欧洲、蒙古、俄罗斯以及美国;青茶则主要输往东南亚地区,后来扩大到日本。随着外销地区的逐步扩展,武夷茶的产量也逐渐增 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从陆路走的外销茶约10000普特(1普特=16.8公斤)。到道光十年(公元1820年)年就达 到30000普特。1840年“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外销量增加到1350万公斤,1878年,进一步激增至4000万公斤,占了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1/3。

南北茶商,打通武夷茶路 

从事武夷茶外贸的商人,最初主要是山西茶帮和江西茶帮,随后便有闽南和广东茶帮,后来亦有一些外国商人直接来武夷收茶办厂。最著名的要数俄商,五口通商后在闽北一带办了好几个砖茶厂,大量运往欧洲和俄罗斯。不过,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外销茶商一数山西茶帮,二就是闽南茶帮。

在山西茶帮中,最大的是常家茶商。山西的地方史料中记载,从事大规模茶叶对外贸易且常到武夷山来购茶的,主要是常氏家族中以常万达为代表的“北常”。北常 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6年)始,就以大德玉商号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常氏不断增设商号。今天 在常家大院中,还有很多印着“大德玉”商号的茶罐、装茶的箱袋、运茶的车辆等等。虽说北常经营的项目不止一个,但武夷茶为常家成为晋中首富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而常家的事业,也在恰克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闽南茶帮经营武夷茶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山西茶帮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北方的蒙古、俄罗斯,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红茶及砖茶。而闽南茶帮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南洋诸 岛国及我国港澳市场。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乌龙茶。其中最为著名的也许是惠安的施集泉茶庄。施集泉茶庄经销的茶主要是“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仙种”及“雪花”、“雪梨”等名丛品种。

充满艰辛的漫漫茶路

今天的人们,说起当年武夷茶外销的情况,不过三言两语。然而谁能知道,要将一担茶运送到目的地,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充满了多少艰难辛苦?

武夷茶的外销运输路线,大致分为陆上和水上两条路线。陆路主要是往北,一般是从武夷山启程,过分水关到江西的铅山。在铅山装船,沿信江过鄱阳湖,经九江, 过长江转汉水至湖北襄樊起岸,然后经河南到山西大同、张家口,再出关穿过蒙古草原到达恰克图。水路主要是往南,一般是从下梅、赤石码头装船,沿溪入闽江到 福州码头,再出海到广州,改装大船,或到南洋,或到欧美诸国。五国通商后,因福建有厦门、泉州和福州3个口岸,武夷茶就不绕广州而从“海上茶路”直接出口 了。

20世纪前的中国,交通极为落后,没有任何机械化运输工具,陆路全靠人力和畜力。常家大院里陈列着一些当时运茶的工具。一种是单人推的木制独轮小车,前窄 后宽,约能装100公斤,俗称“鸡公车”,适合在狭窄弯曲的山路使用。另一种是骡马拉的平板木轮大车,能装上千斤东西,适合在平原地区的大道上使用。当年 从武夷山到江西铅山的那一段,因为全是山路,就只能用“鸡公车”。从襄樊起岸后,才能用骡马大车。除此外,还有一些肩挑背扛的图片,说明在运茶过程中,有 相当一部分路段只能使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肩挑背扛翻越陡峭山路的辛苦自不用说,即使到了北方平原地区,用上了骡马大车,运茶的人也并不轻松。尤其过了张 家口,一眼望去全是茫茫草原和荒漠,几百里地没有人烟。有时还有狂风暴沙,劈头盖脸打下来,想躲都没地方去。而最可怕的是,万一遇上劫匪,不但千辛万苦挣 来的钱保不住,连小命都有可能丢掉。为了记住这种艰难,常家商号创始人在建设大院时,特意在书房的门楣上画了一组彩图,从挑担、推车、赶马及至骆驼运茶, 以此告诫后代,创业是如何的不易。

水路运输虽说要比陆路省力气,但也并非都一帆风顺。从武夷山到福州,溪流两岸崇山峻岭,水面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到处礁石,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撞个船 翻人亡。尤其是春夏雨季,建溪隔三岔五就要发一次洪水。洪水在峡谷中翻涌腾跃。但为了及时将新茶运抵市场,仍有许多商家冒着危险,在风浪上颠簸奔走。

尽管路上充满如此风险,武夷茶的外贸却没有因此停止,虽然数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起起落落,但总是源源不断地翻过山野,越过重洋,传向四面八方。

泉州:刺桐城外的高樯大舶

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打造不出一个世界闻名的良港?显然可以。泉州这条长长的海岸线上,三弯十八港有如众星捧月,组成了泉州港。

南宋末年,泉州超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晋江安海《嘉坡店古今》载:“苏光国……不慕举业,专事航务。贾舶输出泉货陶瓷、丝绸、漆器、茶叶、 荔枝及各色地道药材,与诸番贸易珠贝、玳瑁、犀角、玛瑙、乳香、檀香、苏木、胡椒、吉贝等数十种。遇顺风往返一百二十余日。每岁放舶三次,可获利千缗,人 慕不及也。”

这一段来自民间的真实记载中,依次为陶瓷、丝绸、漆器、茶叶……茶叶被排在了第四位。第四位虽然不算太靠前,但看看前三位,均为中国独有的产品,而且在福建

也有着重要生产基地,便可明白,茶叶在普通商人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了。

我们无法考证的事实

1974年7月15日,一艘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船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艘在古刺桐港出土的宋代沉船,一出土即轰动世界。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木质海船。复原后长34米,宽11米,深3.27米,可载重200多吨。从宋代古船的船仓中发掘有香料、唐宋古钱、陶瓷器和其他珍贵文物。

在出土的陶瓷器中,瓷器43件,陶器428件(片),大多数具有宋代特征,如建窑的黑釉碗、德化窑的白釉碗和粉盒、泉州东门窑和晋江磁灶窑的青釉、青白釉 碗等器物。特别是小口短颈高身陶瓶,它的造型与泉州开元寺、泉州府后山遗址宋代文化层的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安县岭兜窑,是专门烧制这类器物的窑口。显而易 见,在饮茶成风的宋朝,这些陶瓷器并不只是用来喝酒的。

如果这些陶瓷器是用来饮茶的,那饮的是什么茶呢?

泉州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当时福建还有闻名的北苑贡茶和方山露芽,特别是北苑贡茶,最高峰时其品种达40多个,品目达100多种。由此种种,均可以证明在当时茶叶已经是火热的贸易物品。而在福建,它的出海通道只有泉州一处。

有多少茶叶从泉州出海?数量多少?价格几何?其实,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考证的事实。只是随着茶文化无形的浸润,如今的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摸索出几丝痕迹?

海上丝路的另一个解读

近年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文化学者所关注,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 化史迹和遗物。被确认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 证”。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普世价值,用费孝通先生的语言表达是泉州人有“各美其美”的开放心胸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用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的语言表达,则是泉州人有“海洋的性格”,有“美人之美”的保存维护不同文化基因火种的观念。

在“海丝”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怎么能少了清源山上的名茶呢?何融融老先生连续3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封了100多年的 历史角落里挖出来晒太阳,并使之在清源山巅上“复活”。还有蔡襄大人,教给当地茶农较为先进的制茶技术,大大提高了清源茶的品质。今天,如果有机会,可以 学学风雅的蔡襄大人。在清源山顶煮一壶山泉水,品古茗论新道!

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南海商船,载运外销的茶叶,已与瓷器数量齐观,素来以泉府绸、刺桐缎驰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茶瓷之路”了。这也为30年后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创造了条件。

厦门:被大炮轰出来的港口

厦门在宋代被称为嘉禾屿,元代设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有海必有港,地理条件优越的厦门岛自然也有海港。但在明朝以前,厦门港只是一个军事重地,几乎没有对外贸易。直到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不丹建立东洋贸 易据点,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但这种贸易只是小范围的,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史料上记载:康熙 二十八年(公元1690年)委托厦门商馆代买的茶叶仅有150担。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是唯一允许外国船只停泊的港口。所以厦门港的商贸得不到什 么发展。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厦门,被大炮轰出了一个对外贸易交流的港口。厦门港对福建茶的促进

18世纪的中国,茶叶的出口交易,只在广州一处,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有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7次船,交4处税。

五口通商以后,武夷茶主要沿崇阳溪,经建溪入闽江直达福州再转运他地,既可直接通过海路运抵闽南各港口,又可直抵汕头、广州、港澳等地,这样既缩短了行 程,又节省了费用,茶商获利更厚。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万担,约占当年全国年出口总量的1/3。这期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 的以武夷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区和以安溪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区。当时有诗歌描述茶商频繁往来武夷的盛况称:“腰缠百万赴武夷,主客联欢入大关,一事相传堪 告语,竹梢夺得锦标还。”“雨前雨后到南台,夏广潮汕一路开,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致使地处武夷茶运销之黄金水道建溪、闽江及沿水各县,因 茶叶可顺流而下的便利,发展很快。1874~1875年,美国由厦门运回的乌龙茶达34.7万千克。1858~1864年,单由厦门口岸输出的乌龙茶就有 181万~317.5万千克。可以说,19世纪是武夷茶(包括绿茶和乌龙茶)风靡欧美的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使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大炮轰开的厦门港,极大地促进了福建茶业的发展,直接地促使茶叶从业者对茶树品种、茶叶品质进行改良。安溪乌龙茶、福鼎政和的白茶,都在之后一段时间出现飞跃式的进步。

福州:独领风骚闽海关

我们先来说一座楼,一座有140多年历史的旧楼,已经在2006年被拆除、还没选好原样重建的老房子。它就是闽海关旧办公楼。

闽海关旧办公楼坐落于福州海关埕,建于186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福州等五口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国在福州仓山泛船 浦建立闽海关(俗称洋关),负责福州关区(即泉州湾以北的广大区域)内轮船运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转口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闽海关的所在地是闽江北港白龙江的深水区域,能停泊较大的船舶,江岸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建设用地。闽海关选址于此。深得地利之优势。自闽海关在此建关后, 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泛船浦,连原来散布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很快地,泛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这个街区与稍后开发 的天安山西洋居住文化区、山下大桥南传统街区共同构成了今天的福州仓山区。

从一座老房子入手,我们将如何解读福州港口的茶叶贸易?在近现代茶业发展历程中,福州究竟有何地位?

仓山“万国建筑”里的茶事风云

福州自清·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开放茶叶贸易后,两年内茶叶出口就超过广州,贸易额神速攀升,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不相上下的繁荣口岸。据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统计,当年福州外贸总值占全国的13%左右,仅次于上海(65%)列第二名。

仓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洋人的炮火打开口岸,随之而来的便 是商人,他们的主要目标便是福建的茶叶。这时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业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茶叶其实并不占多少优势。即便如此,清政府依然千方百计地勒 索商人。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伦敦市面平常工夫茶每磅仅售4便士A4便士半,折银闽茶每担只能5两至5两半方能与之竞争,而福建茶叶其厘税两 项每百斤先需银4,4两,其他成本更不要计算了。于是经营闽茶的中外茶商纷纷歇业或倒闭,至1890年,福州“洋商之办茶者,上年共有7家,今年则概行歇 矣”。

那一段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

茉莉花茶为何那么香

说福州茶,不能不说到茉莉花茶。福州茉花茶与闽海关又有什么渊源呢?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长乐帮茶号生成、大生福、李祥春等窖制茉莉花茶 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加工总量超过2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那是茉莉花茶崛起 的黄金年代。即使是在中国茶叶出口下降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依然有着良好的国内市场。清末开始,北京涌现出不少经营福州茉莉花茶的茶庄,如前门大街由福州人 开设的庆林春茶庄、东四大街由安徽人开的吴裕泰茶庄、天津正兴德茶庄等等。有人说, “吴裕泰”、“正兴德”、“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庄所卖的茉莉花茶“京味”足。其实,“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可以说,闽海关对于茉莉花茶香飘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宁德:百年“福海关”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随着国门被迫逐步打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快就被强行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范畴。已经日暮途穷的清政府为了增加国家的关税收入,不 得不因应中外各方的要求,不断增加开放沿海口岸的数量。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闽东三都澳的三都岛正式开通了 “福海关”。从那时起至今的110年中,三都澳便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海上茶叶之港”。

外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

地处海峡西岸的闽东区域,背山面海,物产丰饶,自古海洋贸易繁荣,其中以盛产优质茶叶而最享誉中外。而且,本地域之北西南3个方向,环绕险峻山岭而致使交通极为不便的现实,则又决定了其历来外销茶货只有通过海洋畅运才是最为便捷的途径。

西方是17世纪以来才流行认识和饮用中国茶叶的,这与郑和下西洋所带出的大宗中国茶叶息息相关,而郑和远航活动所带出的大量茶叶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从历史 记载来看,明初东南各地已经成名的好茶,品类已经极为繁多。所以,郑和船队运往海外的大宗茶叶可供选择的,自然不出江浙茶、浙东茶和闽茶3种。三都澳临近 福州,具有极为优良的港湾条件,且有着丰富的茶货资源。如果以郑和曾经驻泊于三都澳修治舰船这个事实来说,则三都澳周边的优质茶货必然被列入采购重点。因此,闽东的茶叶在郑和时代就已经大量销往海外了。

“福海关”的辉煌

在闽东的沿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汊林立,这就为本地域发展海洋茶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以温州和福州之间的海峡西岸而言之,诸如沙埕、赤岸、三沙、赛歧和三都澳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良港的形成,甚至可以说其成名的主因,皆为有赖于历来大宗茶货的外运与外销。

三都澳的良港特征,遍寻于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三都澳历来被人们誉为“五邑咽喉”,其港阔水深,口小腹大,碧波万顷,几乎辐射包容了闽东所有的重要产茶区。

清政府于当时在三都澳开埠“福海关”,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更是得到了列强的欢迎和捧场。为了能够争相购买到这里的优质廉价茶叶,英、美、意、俄、日、 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迅速在三都岛建立了各自的茶叶公司和商行等机构。在最初的几年间,就先后有多达20多家的外国茶叶公司和商行在三都岛设 立了子公司和代表处。“福海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副其实的茶贸大商港。

历经动荡,难复昔日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澳茶叶贸易的繁荣遭来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轮番海空轰炸和侵略破坏。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军舰和陆战队600余名进攻三 都镇。攻上三都岛的日本侵略军对三都镇及其周边海域实行了“三光”政策。顿时,三都镇成为一片废墟,岛上的“福海关”自然也荡然无存,未能幸免。

自“福海关”被日军炸毁以后,其原有的海关职能,曾经一度被迫取消而并入福州的“闽海关”。但是,三都澳的茶叶出口依然以福安的赛岐和福鼎的沙埕作为替代 港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内外各地。抗战胜利后,三都岛重新开关,茶叶贸易曾经得到快速的恢复。但是,由于内战等因素,三都岛海关没有恢复到昔日的繁荣景象。

综合有关史料记载:自“福海关”始,到并入“闽海关”,乃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间虽经历了社会的持续动荡、多次的改朝换代和8年的艰苦抗日战争,但 三都澳出口茶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统计当时整个福建省乃至全国每年的茶叶出口总量,不管是相对数量还是所占比值,三都澳出口茶叶所占比例居前的地位都是始 终不可替代的。以“福海关”开埠到1919年为例,三都澳各年茶叶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量中所占有的具体比值,竟然达到了年平均占有率的7.25%。

在三都岛旧海关存在的前后半个世纪中,其以茶叶贸易大港的事实完成了自身的历史定位,它与福州的“闽海关”和厦门的“厦海关”一起扮演着福建省最重要的茶叶贸易港角色。

武夷山茶二代传奇

九哥阅读(5)

数十万年前,大地无意的一次悸动,成就了这一条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脉,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也是一奈孕育闽茶文化的文化血脉。奇秀峻伟的碧水 丹山,蒙山川灵气之所钟,化育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它们是世界鸟龙茶和红茶的鼻祖。

这是一片神 奇的热土。如果说山峰赋予了它美感,溪涧赋予了它灵性,那么茶则赋予了它灵魂,就在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如画景致里,不仅芳丛遍野,还祖祖辈翠 地生活着这么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民,他们充分发挥看与生俱来的智慧,尽情挥洒着不畏艰辛的汗水,用一双老茧满布的手和一片鲜嫩清香的叶书写了一部彪炳千秋的 武夷茶史。

当无情的岁月匆匆流过时,固然会染白他们的双鬓,也会深刻他们的面庞,但是有种叫做传承的东西却丝毫没有因暗换的流年而黯 淡。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持,也是一种去粗取精的延续。这些武夷老茶师的后代――被称之为“茶二代”的新一代武夷茶师,遗传了父辈们爱茶的基因和质朴的 茶德,从父辈们手里接过制茶绝活的衣钵,立志在这片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做着和他们父辈同样的事,甚至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志在千里。在传承与 发扬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入高新科技与管理科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厚积薄发,把武夷茶的香韵扩散到更远的角落。

黄圣辉:“瑞泉”要做百年老字号

 

走进中国岩茶第一村一天心村,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式农家,整整齐齐。门前屋后,花团锦簇。村道宽敞平坦,干净整洁。村中一幢装饰成清式古宅模样的农家格外引人注目,全部采用原木材料,二楼有一整排的美人靠,醒目的招牌上写着“瑞泉岩茶”。

茶厂是去年底刚装修完的,全新的茶房却丝毫没有掩盖“瑞泉”品牌在武夷山久远的历史。明末清初,黄氏祖先便在武夷山产茶区潜心研究,开始介入武夷岩茶。 他们的祖先“士汉”公设立百年品牌――瑞泉岩茶厂。经过历代瑞泉人的精心研究和不断实践,“瑞泉”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最传统、最完整、最精细的岩茶制作工 艺。接待我们的是瑞泉岩茶厂的总经理黄圣辉。他已是家族第12代子孙,承载着家族300多年的积淀与传奇,这位年轻的掌门人表现出的是对“瑞泉”未来的自 信与责任。

早年的黄圣辉曾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开阔眼界,并因此与“紫藤”结下不解之缘。通过紫藤在马来西亚的20多家茶叶连锁店,黄 圣辉大力推广武夷岩茶,从2001年至今,瑞泉岩茶在海外的销售量逐年扩大,并拓展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在这10年间,黄圣辉发现, 人们从只把茶当水喝到如今能对一泡茶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转变让他对“瑞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定位――只做中高端的茶品。黄圣辉说,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 武夷岩茶一直是作为贡品,扮演的就是今天的中高端茶品的角色。随着岩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天会做好茶的企业很多,但黄圣辉敢把自己的品牌直接定位在中高端 的等级上,却绝不是说说而已。“首先,中高端的产品原料来源是否够‘正’、加工工艺是否够‘精’、包装是否与茶叶品质相匹配等等,所有的环节都不是一朝一 夕可以完成的。而今天的瑞泉有近千亩正岩茶山,其中瑞泉岩下、‘三坑两涧’就有500亩,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只是还需要做得更细一些;其次,一个中高端品 牌的塑造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并且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家族世代制茶,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是瑞泉始终坚持的原则。做中高端的产品和品牌到最后就是要关注 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做精致,少了任何~个环节,中高端的定位都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黄圣辉有着其他^无可比拟的底气。

在 年过花甲的父亲黄贤义的指导下,黄圣辉和他的两个弟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今天的瑞泉已经发展成为武夷山岩茶企业的一面招牌。然而,随着这几年岩茶势头向 好,新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包括外来资本的介入,让一些当地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进行企业化的运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面对这些后来居上者, 黄圣辉淡定地说,做企业有很多种方式,有些是以做生意的理念来做,那么在市场好的时候,迅速扩大生产,拓展销售渠道,以量取胜,这无可厚非。但企业要想做 得长久,一定要有文化的融合。没有文化的融合是做不好企业的。所以“瑞泉”是抱着做百年老字号的理念在做企业。“瑞泉”已经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别人不可 模仿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坚守祖辈留下的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目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茶园管理、茶厂建设上,先保证茶叶的品质。在保证品质的前 提下,“瑞泉”也走出了一条和普通品牌门面店不同的营销模式,它已经在深圳、太原、北京、上海等地以合作的形式,进驻了一些茶会所和其它高端休闲会所,合 作的前提是每年在茶厂15000斤茶产量的范围内下订单,“好东西一定不是无限量的,既然选择了做中高端的产品,就是选择了以质取胜。”

在武夷山的景区内,有几幢正在装修的白墙砖房,这就是瑞泉正在着力打造的私人茶叶博物馆,博物馆具有明显的武夷建筑风格。黄圣辉介绍说,3000多平方 米的面积,将建成集制作、观赏、体验、品评于一体的花园式场所。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就是回归传统,完全按清代的岩茶制作环境、制作工艺,特别是在武夷山已经 面临失传的纯手工技艺。除了纯手工技艺以外,我们也向游客展示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将两者做一个对比,全面展示出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沿革,让游客知道岩茶的 制作工艺有多繁琐,有多困难,切实感受武夷岩茶的博大精深。

采访结束后,黄圣辉说要带我们去看看宝贝。带着一丝好奇,我们跟着他来到 了位于茶厂三楼的陈列室。原来。里面满当当地陈列着他搜集来的民间宝贝,大到雕工精美的千工床,小到精巧的化妆漆盒,每一件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问他是 否是因为博物馆的需要所以搜集这些物件。他说:“如果博物馆建成后用得上就用,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看到了就想把它留下来,不管是否值钱。老东西总是越来越 少的,能留一件是一件吧。”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流淌在黄家人的血液里。

300多年来,瑞泉人秉承着强烈的传统使命感。把传统岩茶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而黄圣辉和他的兄弟们要做的则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企业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瑞泉”在下一个百年里延续辉煌。

梁天雄:坚持传统才能走得更远

说起目前市场上最红的茶非金骏眉莫属。说到金骏眉又不得不提第一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师傅。如今,位于桐木村的梁家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前来 的茶友,尽管客源不断,但今天的茶叶市场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于是,和很多制茶家族一样,梁师傅找来自己的小儿子梁天雄。“怎么把我们家的 好茶卖出去,把‘骏眉梁’的品牌做大做强,就看你的了。”一句简单的话,把原本并不从事茶行业的梁天雄推到了市场的最前沿。

梁天雄原 来一直在桐木村部工作,当了13年的村干部。去年刚选上村长,3个月后,他辞职,带着父亲的期许和“骏眉梁”的金字招牌,一头扎进了方兴未艾的茶行业里。 虽然没有太多从业经验,但从小对小种茶耳濡目染的梁天雄敢闯敢拼,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他说,过去,茶叶都以零售为主,来一个客人 卖一点茶叶。去年茶厂开始发展专卖,省外主要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专卖店兼总代理。目前,北至东北,南至广东市场,都已经有了“骏眉梁”的专卖店。在比较 大的区域,如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就以经销商的形式推广。除了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在“骏眉梁”的品牌下,还逐步形成了从传统正山小种到金骏眉、银骏 眉、大小赤甘、老丛小种等多个产品系列。

梁天雄说,“很多代理商会找到我们,都是冲着金骏眉来的,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最多、最好的 金骏眉。”他笑着说,“可是稍微了解一点金骏眉的人都知道,金骏眉的制作有多精细,市场再好,它的产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每次和代理商谈合作的第一句话就是 告诉他们,我们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货源,没有品质保证的量产绝对不可能有长期的合作。”从去年底开始,厂里的金骏眉就断货了,要等今年的新茶出来,梁天雄 这么和我们说,也是这么告诉每一家代理商的。

可以说。是金骏眉的红火让梁天雄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但他却似乎并没有被这股热潮烧 晕了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还是要立足于传统工艺,推广传统的正山小种为主,不能把金银骏眉当成主打产品。目前,骏德茶厂每年坚持做大约2万斤的传统 正山小种。而包括金银骏眉在内的无烟工艺红茶产量还不到总量的10%。梁天雄说,保证传统正山小种的量一是可以存到第二年拼配新茶,提升口感;二是传统的 工艺已经流传400年了,肯定有历史赋予的优势存在,否则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金骏眉可以卖出好价钱,可谁能保证它能火多久?400年吗?这只 能交给历史去评判。”

采访间歇,梁天雄让我们品尝一款去年的老丛小种,非常耐泡,七泡后叶面才会展开,茶汤带着明显的“丛”味。这是 我们在骏德茶厂喝到的第二款新品种红茶,上一次是两年前的金玫瑰,那清幽的香气毫不逊色于金骏眉,至今还是梁家的“特产”。梁天雄说因为父亲长期在村办茶 厂从事审评、拼配的工作,负责收购300多户农家的毛茶,每家每户的茶都要喝,喝完定级别、定价格。因此他对桐木每一片山场,特别是独具口感的山场记忆深 刻。无烟工艺诞生之后。他就用某一片特殊山场的原料,做出了金玫瑰。“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需要机缘巧合,包括金骏眉。我觉得它的诞生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 价格高了多少,而是对采摘和烘干两个环节工艺的改革,引发了无烟工艺的产生,并由此丰富了武夷山的红茶市场。”梁天雄认为。在坚持传统工艺为主的基础上, 发展无烟创新工艺品种。可以让人们在品尝各式风味的红茶同时,体验到武夷山红茶工艺的魅力。

这个茶季,除了正常的生产,梁骏德师傅还 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天梦开始了“过红锅”的试验。“过红锅”也是传统正山小种制作技艺中的工序之一,只是随着产量的增长,现在即使在桐木也已经很少有人会操 作。梁天雄说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是和茶有关的事就十分来劲。他笑着说,不管产品试验效果如何,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希望在下半年能在桐木 里找一个地方建厂。还要把已经略显狭小的“骏眉梁”的形象店重新升级。

问他做村官和做茶商有何区别。他说因为茶,他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茶桌上,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喝一泡茶,理解一泡茶。“单这一点,我就坚信自己选择做茶是对的。”

伍建明:性格决定了我不是个中庸的人

在桐木上百家的大小茶厂中,伍建明和他的“茗红”不是太引人瞩目,但这家才刚刚成立两年的红茶企业,已经拥有了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而目前武夷 山有此两项认证的企业只有4家。同时,“茗红”还拥有茶叶进出口经营权,武夷山有自主出口权限的企业只有5家。这些看似只有上了规模的大企业才需要具备的 软件,却被伍建明认为会对企业未来的运作起很大的作用。谈吐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眼前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他对做茶、做企业有着和一般人不一样的 思考与探索。

2002年。伍建明退伍回到家乡桐木,和很多对正山小种有着深深眷恋的桐木人一样,他决心投身家乡的红茶事业。2003 年,他进入了元正茶业有限公司,勤奋好学的他一头就扎进了正山小种的世界里,开始钻研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小种红茶知识。2004年,伍建明开始负责公司 里面有关出口报关、企业软件如体系认证、立项文件等材料的处理和申报。这两年时间,伍建明不管是在产品知识还是在业务技能上,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做企业的经验。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化、现代化的硬件,科学有效的软件体系才是保证 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壮大的利器。所以在“茗红”的发展之初,伍建明就为其“装备”起了如此多的软件。“这些软件配备会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2006年,他离开元正,赴位于广州的美国青龙股份公司担任中国茶叶采购代表。采购的工作让伍建明走遍了中国各个产茶县区,接 触到了红茶以外的更多茶类,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同时还吸收了美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的经验。2007年,伍建明代表美国青龙股份在浙江湖州市长兴 县注册成立“七碗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次年3月,怀揣着当年立志创一番事业的梦想,成家后的他又再次回到桐木,成立了“茗红”茶业有限公司。

13万启动资金,一间铁皮厂房,伍建明深知自己的实力在今天鱼龙混杂的市场,还不足以去拓展自身的渠道和品牌,所以他首先把企业的重心放在了生产上。今 年,他已经有了200万的资本准备建一个可观赏、能留得住客人的厂房。一切才刚刚开始,伍建明说还不敢给自己定多大的目标,包括对“茗红”这个品牌的定 位,都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下一步他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目前的产品结构,接着再做一些品牌的包装出来。“我在部队里当的是侦察兵,所以做事情特别讲究 步骤。”他笑着说。

伍建明虽然没有可炫耀的世家制茶背景,却征战过国内外的茶叶市场,又有着现代的营销理念,这在目前以家族企业为主 打的桐木茶界里。显得很特别。他和许多年龄相仿的桐木制茶人私下都是很好的朋友。闲暇时他喜欢和朋友喝茶聊天,聊各自对市场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在争执中 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会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思路。”在尚未明朗的红茶市场环境下,伍建明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去年只做了50多斤的金骏眉,比如他 今年开始尝试做桐木的岩茶。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可能赚个盆满钵满,也可能满盘皆输,伍建明说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中庸的人。“现在我把竞争对手定义在桐木 以外的红茶,目前中国的红茶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打开,潜力还很大,桐木的茶企都应该先去占领外面的市场,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强,这样每家企业在未来才更有发展 的空间和机会。”

伍建明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心里很是欣慰,就如同“茗红”的成长,他笑着说“茗红”就是自己的第 三个孩子。如今,对茶,他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对市场,他学会了在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在红茶发展的巅峰期,尽可能地寻求外力 和团队的合作,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陈孝文:我们只有正岩茶

 

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名单公布,陈孝文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位列其中,身披红绶带的他一脸稚气,很难想像这位80后的年轻人8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茶,如今,他已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慧苑岩茶”的掌舵人。

陈孝文的祖辈是武夷山天心村的普通茶农,世代栽种、制作岩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父亲陈墩水在上世纪80年代便在武夷山桂林村(现武夷山天心岩茶 村)创立了当时第一家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条龙的民营企业――慧苑茶厂,这也是武夷山最早的明星茶企,茶厂成立后,率先实现了武夷岩茶的民营精制,慧苑 茶厂的茶也第一批走出了武夷山,行销全国。在父辈们的精心耕耘下,今天的慧苑茶厂已经成为天心村最知名的茶厂之一,成为很多爱茶人探访岩茶时一定要到的地 方。

我第一次和一群茶友慕名前往慧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他父亲一贯严肃的神情不同,陈孝文总是笑眯眯的。对陌生的朋友还略显些腼腆, 不过只要熟悉了,性格随和的他很快就能大家打成一片,这或许就是80后年轻人的性格使然吧。200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从小浸淫在武夷茶香中的他 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随父亲做茶。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人,祖辈们百年以来对传统武夷岩茶的坚守与热爱已经深深地镌刻在陈孝文的心里。他清楚地知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想做出一泡好的岩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把“慧苑”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必须先从修炼自己的内功开始。“我的父辈祖辈们一直坚持品质为本, 现在能来我们家收茶的茶客,对岩茶都很了解,水平者研艮高。虽然很早就和父亲学茶,但学茶和做企业不一样,还有很西要从头学起,没有不断地学习就没有竞争 力。”

从父亲手里接过祖业,陈孝文创立了武夷山市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从源头开始保证慧苑岩茶的传统品质。在茶山管理上,他率先 施行了对山场的生态保护,慧苑的山场绝大多数都在景区内,只有石板山路可以到达。陈孝文亲自上山管理茶园,山场使用的都是有机肥,不但使茶叶有机质含量 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让茶山可以持续发展。如今。茶园的管理已经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陈孝文转而把精力转移到了茶叶的制作上,他和自己的父辈们一 样,始终坚持单季(春季)手工采茶、做青、炭火复焙。被选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对年轻的他来说也是个极大的鼓舞。今年, 陈孝文准备征一块地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厂房。个性开朗却实在的他最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制作出更好的、更稳定、更传统的岩茶注定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职责。

随着这几年武夷岩茶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岩茶的市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陈孝文以其对岩茶独到的理解,为“慧苑”制定了一条“管理+品牌”的发展路 线,在坚持茶叶传统品质的基础上,走出去打市场,以“正岩茶”的定位打造全新的“慧苑岩茶”。“我们只有正岩茶”――这是陈孝文对“慧苑”品牌全新的诠 释。

最近一次去慧苑茶厂正值5月初的茶季,茶厂二楼被装饰成了一个落地玻璃的透明茶室,隔壁是样品陈列室和专业的审评室。见到陈孝文 的时候,他刚补眠起床,茶季做茶一般都要通宵,到早上7点左右,一脸惺忪的他见到我们却依旧是笑眯眯的。不一会,父亲就叫他去审评室试茶,是昨晚刚做出来 的毛茶,父子俩在审评桌前一泡泡认真地看、闻、喝,陈孝文对每一泡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父亲在一旁不语,脸上却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临行前,做茶人最怕的雨又下了起来,陈孝文已经顾不上送我们,因为茶厂前面的空地上还晾着早上刚采下来的茶青,他飞奔出门,把十几平方米正晾着鲜叶的白 布快速揉成一个大包袱,近百斤的重量就这么往肩上一扛。又飞奔回厂。这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已经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秉承着一股“艺精于德”的 执著信念,他也必将比他的祖辈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刘仕章:期待每一泡好茶诞生

每一个到过武夷山的人,都体会过随心随性纵情山水间的舒适和惬意,而我却独爱一个叫兰汤的小村子,它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像极了一幅清雅的山水画。 而每到茶季,兰汤更是四处弥漫着醉人的茶香,我会选择一家驴友客栈住下。因为隔壁就是刘仕章的家兼茶厂,随时都可以去他家看茶、喝茶,多晚都不用担心。

在“茶二代”里,刘仕章是性格最安静的一个,和很多做茶人聊起茶就一副“大师”的模样不同,刘仕章更像是文静的书生。他话不多,从来不会对自己的茶夸夸 其谈,也不会对岩茶的文化和历史高谈阔论。每次一起喝茶,他会先问我们,想喝什么样的?然后从隔壁仓库里取一泡茶,默默地泡茶。让我们自己去喝、去品。

刘仕章出身制茶世家,1996年就开始接触岩茶的制作,2002年,他从福安农业技术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之后,就在幔亭茶业做茶,2006年回到兰汤,独立办厂。成为武夷山新一代茶人的代表。

从刘仕章2006年办厂至今的几年时间,其实也是武夷岩茶逐渐兴起的几年,一些当地茶企在“热浪”中J顷势而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知名度也逐步提 升。面对周遭的剧变,刘仕章和他的兰汤茶厂显得格外低调。他说自己独立做茶不过4年时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达不到能迅速扩大的程度,“既然办厂了当 然是想着它能发展、壮大,但发展的前提是现在认真、用心做好每一泡茶。”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他总是淡淡一笑。

5月初是岩茶初制的时 间,也是武夷山的茶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到刘仕章家的时候,一楼茶厂里的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声,手工做青间里,三四位上了年纪的师傅正在手工摇青,一个偌 大的竹匾在他们的手中有节奏地摇动着,上面的青叶随之翻滚。刘仕章说在武夷山,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才会手工摇青,摇的力度、间隔的时间完全凭经验,没有 十几年的功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隔壁的机械摇青间里,刘仕章隔一段时间就对墙上的温度计做一次记录,再根据记录的时间打开摇青机。凭着手感判断青叶的走水 程度。摇青间的温度控制在28℃左右,旁边还搁着一个炭盆。不一会儿,我们已经冒出细汗,刘仕章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做茶人。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体验 过茶叶诞生的艰辛,才能更珍惜每一泡茶,喝懂每一泡茶。

零点刚过,尽管生产还在继续,但他执意要请我们去渡假区吃夜宵,“不吃点东西,很难坚持到明天早上啊,也要给做茶的师傅们带点回来。”夜宵回来。一批做青完成的茶叶准备开始杀青。刘仕章又开始忙碌起来。

第二天清晨。我在隔壁客栈的露台上看到了刚刚结束一夜工作的刘仕章,他在自家院子里,正斜倚在一张长凳上休息。对他来说,一夜工作的结束就意味着又一批好茶的诞生,“做茶的辛苦只有做茶人知道,但期待一泡好茶诞生的美妙感觉也只有用心做茶的人才能体会到。”

武夷山下梅村——万里茶路再出发

九哥阅读(4)

20 1 4年1 1月1 6日~1 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路”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路’’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村的民居沿水而建,路旁商号林立。从这个小村庄输出的源源不断的茶叶,滋养了半壁的欧亚大陆。百年前的茶庄,今天依然有迹可循。邹氏家祠里,大茶商邹茂章的后人依然经营着祖传的“景隆号”大红袍0 201 4年1 1月,沉寂了许久的下梅村,借着武夷山茶博会的时机迎来了“万里茶路’’中蒙俄联盟城市的远方客人。

 

“万里茶路”,起于武夷山下梅,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俄罗斯边境口岸恰克图,总长约5000公里。此后继续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程1.3万公里。

 

    在下梅,一个村庄的兴盛史,便是~条茶道的开拓史。在武夷山众多的产茶村庄里,下梅村的兴起,更多的是幸运。

 

 

 

“在当时,比起附近的星村和赤石,下梅的茶产量并不高,交通运输条件也不是最佳。他们会在这里落脚,可能是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也有可能是老夭爷眷顾下梅这个小村子。”武夷山市文体新局的文物保护专家赵建平这样讲。

 

据《崇安县志》载:  “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崇安县志里客观地记录着当年下梅村茶叶贸易的活跃。清朝,一群商业嗅觉敏锐的晋商南下武夷,寻求贩茶的商机0 1r也1门在下梅停留,设立票号,并和当地富商邹氏合作经营。由此,影响欧亚大陆近两个世纪的“万里茶路”正式开启。

 

开辟于1 7世纪的“万里茶路”,因其巨大的经济意义及商品负载量,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并被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万里茶路’’再发现

 

“万里茶路”,这条贯穿中蒙俄三国、繁荣了两个世纪的著名国际商道,成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从福建乃至中国传出的茶文化,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在第三届“万里茶路”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说:  “万里茶路是密切联系俄罗斯、蒙古和中国三个国家的通道。在这条路线上,三个国家虽然文化差别很大,但都足因为茶联系到了一起。在贸易和交流过程中,俄罗斯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影响了东欧人的饮食文化,渐渐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湖南大学的陈翠副教授刚刚完成关于中国茶与茶文化在东欧国家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研究,他说:“东欧人嗜酒,饮食口味重,以肉食为主。而茶文化在东欧的传播,带给了他们清醒的聚会时间,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和娱乐生活,更深远地促成了男女平等和民主思想的发展。而且东方茶文化中的意境与西方的科学精神融合,又产生了新的反应。”

 

在当今,复兴这条跨越世纪的“万里茶路”,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201 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把“万里茶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与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习近平主席去年3月访俄演讲时的高度评价和出访中亚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今年8月在蒙古乌兰巴托举办的‘万里茶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等,重新激活了中蒙俄‘世纪动脉’,重新唤起了中蒙俄的茶道记忆。联通中蒙俄三国、  ‘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茶路’有望得‘道’复生、得‘道’复兴,  ‘万里茶路’步人了新的历史阶段。”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说。

 


旅游新契机

“茶文化是非常特殊的,需要比较舒适、温馨的环境。所以既然是来参加与茶有关的活动,我期待的就不是多么沉重的话题,而是好的天气,好的气氛,来这里的人能够感到舒服、开心。”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坦言,武夷山满足了他关于茶的所有期待。

 

“这一两年来,来下梅村找寻“万里茶路”记忆的人数骤然增多,其中不乏外籍人士。”在下梅的自家老宅院里,邹氏嫡系第二十八代传人、武夷山邹氏宗亲会会长邹远波说。与之呼应的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茶商家族格里布申家族后裔、格里布申家族基金会主席本杰明-杜邦来,他表示,除了武夷山的风光,  “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的历史也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在第三届“万里茶路”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沿线城市共同发出了《传承万里茶路文化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合作倡议。根据该倡议,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一致间意把旅游资源优势、地缘毗邻优势转化为旅游合作优势,联合开辟精品线路,畅通绿色通道,搭建协作平台,加快建设“万里茶路”国际旅游黄金带。

 

武夷山作为“万里茶路”起点城市,作为全国四个双遗产地之一,将凸显“万里茶路”的助推力,迎来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从有关部门获悉,持续受到广泛关注的“1元门票游武夷”活动,继201 4年9月结束后,将于1 1月2 1日再度开启,并将持续5个月。福建省旅游局局长朱华表示,“一元票”积极实践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经济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将于201 5年正式开通的途经武夷山的合(肥)福(州)高速铁路,无疑将进一步拉近武夷山与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台北等中心城市的距离。迈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福建武夷山,也逐渐以更开放、自信的心态开展多种有效尝试。

两款桐木关小种红茶的对比品鉴

九哥阅读(4)

即便是四季温暖的南方,小雪节气里,依然难逃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寒凉。数日的“不见天日”,濡湿阴冷的气息在屋子里凝集不散,身体对温热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往年的岩茶此时己消耗殆尽,刚下焙笼的岩茶因为火气未褪,并不在最佳饮用期。苦恼之时,便惊喜地收到友遥寄而来的两款桐木红茶,雪中送炭大抵就是这样。于是,小雪后的日子满心充盈着温热。————

“天气渐凉,知友嗜暖,遂寄今年所藏红茶与友共享,望驱寒凉,留温热。”友心细,于茶较我有着更多一分的探究功夫,隽秀文字写就的信笺里清楚交待着茶的种种。————

静气凝神,砂铫煮水,白瓷瀹茶。为了能更好的发现两款茶最细微的不同,选择同样的方式同时开汤冲泡。每款茶都取5克,每一次冲泡水温都控制在95℃,每一道茶汤都尽量保证香气、色泽和滋味出色发挥。

两款红茶,一款最传统,一款最创新。

“最传统”是因为这茶保留了正山小种红茶最传统的一道工艺——过红锅, “最创新”是因为这属于全发酵的红茶却有着酷似卷曲形绿茶的外形,也因此有着特别的名字——妃子笑。————

“过红锅”本是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序,通过在锅中高温迅速翻炒,旨在破坏发酵叶中酶类活性,终止发酵,固化茶叶品质。这样的工序技术性强,依靠长久的实际操作经验,费时费力,现在几乎只存在于书本的记录之中。不曾想,竞有此殊缘遇到。————

浮想的罅隙,水已三沸,收起思绪,潜心人茶。盏中的茶条索匀整,壮实紧结,是生长环境优良的表现。趁着盏的余温,干茶的松烟香清晰纯正。第一至第四道的汤色橙亮如琥珀,随着杯盖和杯盏中的松烟香由浓变弱,幽幽的花香则慢慢显现,汤水稠厚醇和,顺滑人口,滋味由桂圆味逐渐的转为丝丝甘甜。富于层次变化的茶汤,在第六道后归于平淡,水味渐显。

操持传统,并非泥古不化,因时因地制宜也是必要, “妃子笑”就属此类。绿茶的外形,红茶的韵味,馥郁的花果香,醇厚的汤水,悠长的余韵,集众美妙滋味于一身的这茶,催生人探秘的心境。干茶色泽呈深青绿色的“坠金环”,汤色却是比“过红锅”来的红滟,香气以熟花果香为主,滋味也较浓酽。该是第七、八道后了,茶汤滋味才开始变淡。仔细观察舒展后的叶底,是与“过红锅”相似的柔软肥厚,发酵度也极接近。由此推敲起来,工艺的不同对两款茶的表现.该是起着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便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盐野米松在自己所著的《留住手艺》中这样说。和很多行当一样,做茶也是一门靠手来记忆的活计。每一款诚心而作的茶,品饮者都当用心礼遇,都当对制作者满怀敬意。

幽静的桐木村,炒茶师傅的双手灵巧舞动,满头汗珠浑然不觉。茶毕,味不散,醉在记忆里。————

吴甲选回忆父亲吴觉农与正山小种红茶的渊源

九哥阅读(4)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因独特的丹霞地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素有“碧水丹山”之称。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为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武夷茶自传颂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桐木村作为世界的发源地,其长期以来,就以独特的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加工技术、品种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红茶史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半个多世纪前,我从先父吴觉农先生口中就听说过“正山小种”之名。那是在抗日战争中期,茶叶作为当时中国主要出口的产品和抗战经济的重要支柱,因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爆发而出口停顿,我父亲为了给抗战胜利后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准备,在重庆开设了复旦大学茶叶系,以后又带领一批茶叶专家到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创办了第一所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在那里结识了“正山小种”的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先生,并从此交往不断,续写了三代人的情谊。

正山小种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类,父亲生前十分关注。早在武夷山设立研究所期间,就通过举办培训班,进行品种改良,改进工艺等措施,致力恢复提高正山小种的生产水平。80年代中期茶叶市场疲软滞销,我父亲又通过书信往来,鼓励以江素生为代表的桐木茶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正山小种做精做细。

金骏眉红茶的成功研发问世,标志着中国红茶又一次地走向辉煌。它实现了几代茶人的夙愿,填补?中国顶级红茶的空白,为中国红茶的振兴和发展科立了标杆。正山小种红茶有着光辉的过去,金骏眉作为正山小种红茶继承、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产物,也必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衷心祝愿金骏眉能以骏马的雄姿、眉黛的秀雅,名闻世界,漂香五洲四海,扬我中华之茶魂。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表现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3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