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第一峰》

九哥阅读(5)

 这才是山,不是北方的山,断壁、危岩,光秃秃的,像一尊尊缺乏生机耄耋之年的老者;这是南方的山,秀丽、挺拔、雄浑、苍茫,像一个个葳蕤盎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乍进武夷山,只觉得千山万壑向我涌来,心,早就像一只追云逐日的雄鹰,扑进了武夷山第一峰的怀抱。

  汽车像一只甲虫一样在群山中穿梭爬行,进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那连绵起伏的云峰恰似一群群腾云驾雾的神兽向我扑来。深涧处,那一尘不染的溪流在弹奏着森林圆舞曲,成群结队的马尾松、木荷等阔叶树在森林中赛跑,桂花探头探脑地伸出白色的小嘴,吐出阵阵浓浓的幽香;一排排婷婷玉立的绿竹,像多情的南方姑娘抛来层层绿色的秋波,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南方铁杉用斑驳的苔藓向我讲述着怎样侥幸地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

  在这些植物们当中,数不清的猴子在无忧无虑地荡秋千,有时向游人伸出毛茸茸的小手乞些糖果。五颜六色的鸟儿在林间呼朋引伴地追逐,间有几只胆小的鹿张着一张湿漉漉的面孔,四下张望着。想那密林深处,定有猛兽们在跳着弱肉强食的舞蹈,还有各种各样的蛇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展示着生命飞天的图腾。据导游小姐讲,这里周围是两万多公顷浩若烟海的原始森林,千米以上的大小山峰数百座,主峰海拔2158米,是树的世界、鸟的天堂、兽的乐园、蛇的王国。

  窄窄的石子公路像一条蜿蜒的大蟒蛇,一会儿爬向一个山岗,一会儿又伸向一条又深又狭的山谷。汽车此刻像一只蚂蚁在蛇身上爬行。极目远眺,只见一团团云雾从云窝里爬出来,伸个懒腰,不一会儿便凝聚成一条条喷云吐雾的巨龙,将一座座山峰围住,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群山分解成汹涌澎湃的黛色山浪。从车窗向下望去,大有“车在青山顶上行”的感觉。但见万丈深壑中云雾缭绕,那参天的古树变得犹如小草般大小,那一大片、一大片深浅相间的绿竹恰似农家小院里的小草垛,层层向山顶排去,汽车像飘浮在云海中的一条小船。我被眼前这波澜壮阔画卷震撼了,想那峰巅之上,望长天浩荡,心驰万仞,神鹜八荒,又是一幅怎样的雄壮呢?

  汽车继续向主峰一公尺、一公尺地蠕动,四周的树木已越来越矮了,原来那些高大的植物都消失了,一株株的黄山松在这里都成了侏儒,树干畸形地弯曲着,显得那样无奈。及至汽车爬到武夷山主峰停下来时,我的心也像外面的气候一样,一下子冰冷起来,这是一片很开阔的山峰,东西长约2公里,这里除了立有几块“黄岗山”、“武夷山第一峰”的标志性碑刻外,几乎没有一丝生机,那漫天的荒草举着一面面灰白色的旗帜,许多树木都过早地夭折了,一块块光秃秃的石头,裸露着生命亿万斯年的孤独,展示着造山运动漫漫洪荒的悲凉,哪里有什么雄伟壮丽的景观呢?

  站在号称“华东屋脊”的武夷山第一峰上,我没有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的感受,也没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愉悦,更没有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我只感受到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迁、棋山烂柯的孤独、人生须臾的无奈,真正体验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天籁至境,使自己那颗在滚滚红尘中已千疮百孔、麻木蒙尘的心灵混沌初开、豁然开朗。

  曾几何时,我也曾有过鹏程万里的凌云壮志、马革裹尸的浩然之气,深为自己没有指点江山的机遇,而发出了生不逢时、“大道如青天,独我不得出”的慨叹。为此,我曾在醉乡里与曹孟德对酒当歌,也曾面对一池春水陷入了痛苦彷徨,但当我站在武夷山主峰上被肆虐的寒风撕咬着衣角,被漫天的云雾蒙蔽双眼时,我终于领悟到“高处不胜寒”的凄楚,原来,“餐霞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只是世人自欺欺人的幻境;“羽化升仙”的境界只是道人乌托邦式的追求;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理想,只是寒儒诗人怀才不遇的愤青发泄;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雄才大略,只是改革家画饼充饥、一厢情愿的政治憧憬;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远大抱负,也不过是历代读书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无限渴望,对登龙入阁、拜相封侯的狂热追求。回望山峰四周那些熙熙者为名、攘攘者为利的游人,他们中也许有“虎口拔牙、刃口舔血”的强者,也许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庸人,也许有“上屋抽梯、落井下石”的宵小,也许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君子,我不知道他们站在群峰至尊的主峰上,是否已忘却官场上的争斗、商场上的撕杀、情场上的博弈,抛却尘世中的万千烦恼,将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了武夷山的山石草木绿水中。其实,人生百年,不过三万六千天,生命的计时放在浩瀚的时间流里,更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正所谓人生如朝露易晞,世事如白云苍狗,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富贵与贫贱只是霄壤云泥,又何必为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而戴上患得患失的人生枷锁呢?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谐,才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下山时,心早已变成了一尾游鱼,在九曲溪清澈的溪水中快乐地逍遥游。

 

品茗武夷山 岩茶飘香一场醉《茶·健康天地》

九哥阅读(5)

 游武夷,白日登临天游峰、泛舟九曲溪、凝望“大红袍”、漫步古汉城……心胸顿时开阔透亮,意趣盎然,全然是快意人生的另一种境界。而享受武夷夜生活,最具情趣的。便是悠然品茶。

  洗去旅途的疲顿与乏困,顿时身心愉悦、轻盈欲跃。走出寄居的酒店,度假区霓虹灯如大海的星星渔火,温馨可人。此刻,去古玩一条街。沉浸于几千年前闽北建盏等器皿物具、铜镜古钱的氛围;或去酒肆点些溪鱼野味,再佐以“天游红”酒。深酌浅吟;还可以去逛逛土特产长街:笋干、香菇、熏鹅、稻香鲤鱼……琳琅满目。要不,随大伙去观看各类艺术演出,异乡情调的甚至还有东北“二人转”。且歌且舞……

  但真正懂得武夷山闲趣的游人,首选的肯定是:品茶去!

  武夷山品茶的地方多。我说的不是名声在外的“御茶园”,固然那里有盛行海内外的武夷茶艺表演。名扬八方的武夷山艺术团的茶歌茶舞。但我说的,是游人悠然品茶的情趣。

  武夷山最多的当然是茶楼,琴筝悠扬茶香悠远的去处。身穿绸缎旗袍、身段窈窕的茶艺小姐步履轻盈,手上的茶托盘安放的仿佛不止是茶,还有九曲溪的微波、黄冈峰的雾岚……宛如春风拂面,万千暖意。沏一壶“大红袍”,茶艺小姐柳眉轻扬,双眸似水,十指若葱。轻启芬唇,口吐莲花。茶香悠悠。人生漫漫,所有的烦恼与尘世的俗念,此刻竟然全部忘却——抛到遥远的伶仃洋去了……更妙者,耳畔此刻飘扬起的,是一曲古筝《空山鸟语》:轻盈、悠远……再看看左右旅伴,早已是眉目朦胧,醉意惺忪。脸面上只写着两个字:幸福。茶香还在眉尖心头缭绕,我终于迈出茶楼,月浮星沉,时针已经指向深夜……明天还有新的旅程呢。茶楼是去武夷山悠然品茶的“主流”去处,这里茶艺小姐品茶泡茶艺术水准非同一般,往往藏有超一流高等。据说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在武夷山拍摄时,一千人马忙得脚不沾地,日月不辨。一日,张导演却如同泥牛入海,踪迹全无……原来,喜爱香茗的张导演于一茶楼沏茶细品。且与茶艺小姐谈茶论艺,好不热闹。一时间传为佳话。若是好运,游人逛到这家茶楼,遇到这位茶艺小姐,也是撞得了头彩。

  再就是茶店,岩茶名扬天下,到了武夷,不品岩茶。犹如到北京没有登长城一样。武夷茶店大都有一绝:闽北多产的红豆杉根雕茶几。这茶几一是庞大,重者以吨论;二是雕刻精美绝伦。茶客们欣赏的首先是茶几的品质:这茶几乃是茶店的看家之宝。随便一件,都以十万元论价。二三十万元一件的,毫不惊人。茶店品茶,茶艺当然不及茶楼。但这里却另有绝招:一是自家产的看家茶——有点索性茶名就叫“某莱看家茶”。二是岩茶名枞里的小品种,如。石乳”、“兰香”等等。武夷山岩茶由于地理特性,小品种茶比比皆是,至今还在批量生产的,也有大几百种。各小品种岩茶自有独到的风味与妙处,这一点令懂行的游人茶客闻香止步,知茶而下车,为的是:品茶去!否则,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怎么第一次到武夷山,喝到岩茶,此生就与岩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了呢。她在东京开了岩茶房,十几年来年年带来数百人的旅游团。

  在武夷山,你如果看到曾无数次来武夷山,如今还常来常往,且沉浸于碧水丹山、茶香悠然者。其必定深知小品种岩茶的绝妙处。

  武夷悠然品茶,还有一个好去处:非茶店,非茶楼,却也与茶万分密切——譬如土特产店,等等。度假区有家“乡土食坊”,主营的却是茶。一对农民夫妻,男是制茶高手,且有自家茶山;女是看店能人,真诚善良。曾有来自厦门的铁观音茶高手,闻名而来,与女主人龙小妹拼茶。男人在著名的天心村赛茶,龙小妹只是谦顺地一笑,遂与客人比茶。一时间茶香弥漫,杯盖翻飞:铁观音茶香里漂浮着岩茶的芬芳,岩茶的香气里涌动着铁观音的芬芳。高手遇到强人,互相敬重,客人佩服地与龙小妹久久握手,相约鹭岛再敬之以佳茶。

  在这样的地方品茶,不仅悠闲恬淡,还别有一番感悟。悠然中,有一份奋发,一种情怀,如岩茶的韵味久久不能弥散。

  阅读链接:武夷山茶畅销欧美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

  武夷山物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江南著名的粮区、林区、茶叶产区。武夷岩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名丛“肉桂”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6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世间极品。全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茶8万多担,半数以上出口外销。

闽茶开启中国茶业合作共赢时代《海峡茶道》

九哥阅读(6)

闽豫两地,南北相隔甚远。尽管如此,两地却有着一个同样的产业符号与文化符号——茶。最重要的是,闽豫两地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同源同宗,同是灿烂辉煌的中华茶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豫南的信阳是中国最北的茶区之一,而属于华南茶区的福建则是中国最南的茶区之一。豫闽两地同有着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也有着坚实的茶产业基础。随着近些年来两省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茶业作为闽豫两地共有的优势产业,无疑已经成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与健康产业。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之一,福建拥有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精湛的制茶工艺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这为闽茶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茶产业正在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于去年6月13日启动的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及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作出了贡献。至今,它已经在台湾、上海等地,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专业论坛及招商加盟等主题活动,逐步搭建起政府、行业、企业、媒体联合推动茶产业发展平台。4月27日,它又走进中原,来到河南信阳,举办“闽豫茶产业高峰论坛”,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主题,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业的合作大计,并围绕茶产业发展开展系列合作,携手开拓闽豫茶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并借助“闽茶中国行”品牌,将闽茶朝更广阔的市场推进,实现闽茶新跨越!

  信阳论茶

  恰逢第十九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期间,“闽茶中国行”今年的首站选择走进河南信阳,与信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叶商会、河南省茶叶协会共同主办,《海峡茶道》杂志社承办了“闽豫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叶的发展大计,携手开启闽豫茶业合作的新篇章。

  4月27日上午8时许,信阳市百花之声国际会议厅热闹非凡,来自河南与福建两省的各级领导、两地的茶叶协会组织、优秀茶叶企业代表和茶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林万植和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继敬在致辞中都表示,近年来闽豫两地的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加深两地企业对彼此茶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使两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成为闽豫茶产业互动往来的重要桥梁。随后,福建省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孙威江和信阳农专教授郭桂义在各自的演讲中从两省茶叶品种和加工技术的角度,向来宾们详细介绍了闽豫茶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与未来合作发展的空间;来自福建的优秀茶商代表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王文礼、厦门华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福建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和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作为跨区域合作典范的企业代表,从自身的经验经历出发,深度剖析了闽豫两省跨地域合作的可行性,为两地茶产区如何在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献计献策。

  来自河南的优秀茶商代表五云集团董事长陈世强、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则从企业发展、流通领域和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对福建企业进军中原和闽豫两地的合作表示了肯定与信心。

  观点

  亢崇仁:我国茶叶生产布局已经呈现出南茶北移,东茶西移,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大趋势,这为河南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越,茶叶品质好,发展潜力大、消费市场广,是茶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区。福建地处沿海,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与河南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自去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我们要逐步把开放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东部沿海和南部的其它省区,加强联系与沟通,扩大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不断优化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王文礼:河南是全国最大的人口大省,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使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家抢占之地。信阳则拥有信阳毛尖、信阳红等名优茶,拥有广大的优质茶生产资源,是我们规模茶企补充资源的宝地。而安溪铁观音茶企的经营理念、销售渠道等优势,可以为信阳的茶企、茶农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今中原市场的崛起,为两地茶企带来了逐鹿中原、辐射全国的巨大商机。在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的会员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品牌企业在河南地区开设专营店,八马、凤山、华祥苑、中闽魏氏、华虹、日春等国内知名茶叶品牌都开设数十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肖文华:从去年开始的“信阳红风暴”已经在中国茶市掀起了一股热潮。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整个国家的战略,这个地区的发展机遇是茶企需要特别关注的,选择这个机遇可能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华祥苑要走向全国,更要看清楚每个阶段在哪里发展会更好。我们选择河南信阳作为华祥苑走出福建的第一站,从茶山建设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以华祥苑的品牌把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推向全国,逐步实现企业多茶类、全茶类发展的理念。

  李志鸿:台湾高优精致农业的发展希望和远景,也是台湾农民的第二春天,主力发展要在大陆,唯有大陆才有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才有广大的市场,加上政府非常重视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出台很多优惠政策,营造和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良好难得的际遇,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任何产业发展除了竞争更强调整合,必须不断整合有利务件和优势才能提升竞争力,才能扩大和永续经营。现在两岸农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若能有效整合,定能实现双赢共富而大有作为。

  陈世强:中国每年产茶约130万吨,产茶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叶的流通与销售却一直处在困局之中:一方面是茶叶种植环节的产量快速提升,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茶叶消费需求量快速增长而中间的流通环节却并不畅通,二者矛盾的交织又制约了种植环节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正在建设中的信阳国际茶城应运而生,并首创性地提出了“茶产业聚集、茶产业升级和茶产业集成”的概念,力求破解世界范围内的茶叶流通与销售困局,从而加快推动茶产业现代物流建设的步伐,最终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目的。

  中原劲吹“福建凤”

  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十九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上,来自福建品牌茶叶企业的精彩亮相,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闽茶热”。

  4月27日,华祥苑信阳分公司及信阳旗舰店双双宣布开业,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莅临茶博会现场,为华祥苑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新品“天子”和“君子”发布助阵。

  4月28日,红、白、乌、绿、花五大茶类的闽茶品牌茶企集体亮相,成为展会最受关注的焦点,115个展位,占总展位数的26%,福建茶企成为博览会上外省第一大展团,并设立了唯一一个外省展区。八马、华祥苑、品品香、元正、安溪铁观音集团等多家福建著名茶企纷纷向信阳市民展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丰富的茶类品鉴让参会宾客们应接不暇,精彩纷呈的功夫茶艺表演更是让信阳市民流连忘返。 来自福建的优良茶类品种水仙茶也第一次抱团走出福建进行推广。南平、龙岩、泉州、莆田、漳州等地的水仙组成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集体亮相信阳茶展,让到场嘉宾一次品个遍。联盟的负责人介绍,水仙原本多是作为外销茶,2003年后逐渐转向内销市场。这几年,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以抱团作战的形式,在省内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打开了水仙市场,水仙的茶叶价格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次信阳茶博会还引来了台商的关注,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也第一次组团参展。游济民理事长在接受采时说,河南地处中原地区,认识台湾茶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特意组团来参展,就是想来看看中原市场对乌龙茶的接受程度。“通过这几天和当地茶商沟通交流,走访了茶市之后,我发现河南的消费者正在慢慢认识和接受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明年开始取消台湾茶叶进入大陆的关税,两岸的贸易政策越来越明朗,我相信以后不管是台湾茶叶还是台商投资都会慢慢向大陆转移,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临会场,在福建馆,卢书记走进一家家闽茶茶企的展位,不断勉励在座的茶界企业家。他表示,福建的茶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品牌化,闽豫两省在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方面要不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闽茶在展会上的精彩反映出的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通过品牌带动、技术创新和渠道拓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全国业界发展的标杆。如今,福建茶企向全国市场输出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产品,还有品牌、技术、管理和渠道,承担起弘扬振兴中国茶文化的重任,在与全国茶产区的合作中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信阳茶产业已有2300多年历史,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2010年却被信阳茶界称为“元年”,这一变迁与福建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信阳毛尖一年中只在春季采摘,茶业亩产量非常低。2009年,当地茶业界经过分析后认为,茶叶一年可以采好几季,但夏秋季采摘的茶叶维持不了信阳毛尖的品质,可以尝试着做红茶。取经福建,成为信阳茶业界的共识,他们三次到中国红茶的发源地福建学习、取经,结合“闽红”、“祁红”等红茶制作工艺,在2010年研发出了“信阳红”,并在全国迅速走红。“信阳红”的开发,改变了当地只产绿茶的历史,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每年增收20亿元。去年,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与信阳市口河区签约,斥资1.5亿在信阳建设40D0亩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茶园管理、现代化生产线,建设实验室、化验室,启动了品牌推广活动,很快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系教授郭桂义说,信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但也面临着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深度开发不足等诸多瓶颈,福建茶企的到来,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带来良机。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教授孙威江也表示,闽豫茶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科技创新与教育、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闽茶的品牌和市场推广做得很好,政府助推与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们而言是相当宝贵的。本次茶博会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家闽茶茶企的参与,相信对两地茶产业的互动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信阳市副市长张继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闽豫两地茶产业合作表示了坚定的信心。

  感受握指成拳的力量

  福建作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的产茶大省,无论是茶叶品种的推陈出新还是茶叶企业的营销推广,都走在中国茶业的前列。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福建茶产业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积极推广闽茶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为闽茶企业探寻新的发展渠道和空间。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更美好的前景,福建茶产业大胆地喊出了“做好福建茶、做好中国茶”的响亮口号。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共同主办的大型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应运而生。

  去年6月,“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在台湾南投县举办闽台茶业高峰论坛。

  去年8月,“闽茶中国行”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启动了上海站活动,举办“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动式论坛活动。

  今年,“闽茶中国行”除了在信阳外,还将在北京举办一系列活动。

  “闽茶中国行”的意义在于福建省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媒体紧密携手,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被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传承中华的精英文化作贡献。这也是农业主管部门借助媒体平台沟通信息、引导舆论、凝聚力量以促进“三农”发展,媒体探索践行“三贴近”原则,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的有力举措。

  除了社会各方的合力协作,福建的茶企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也越来越注重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茶企们不再单兵作战,而是积极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机制,以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等综合性、权威性的组织为纽带,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会与企业一起,共同服务于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摸索出一条助推产业发展的服务方式。

  2010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此次信阳茶业博览会共有82家企业来信阳参展,两省还共同举办了豫闽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两省的茶产业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

  “今年将以河南作为发展重点”、“今年在河南将再开30家店”、“将在河南建立分公司”……在采访中,品牌茶企的负责人纷纷表示,今年在河南市场的扩张速度将明显高于往年。据了解,安溪铁观音集团于今年1月份与河南信阳的龙头茶企——五云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安溪铁观音集团副董事长王大庆介绍,合作双方在协议中约定,“凤山”安溪铁观音和“龙潭”信阳毛尖、信阳红,将分别进入对方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在这两家品牌茶叶企业的销售终端,都可以买到顶级的安溪铁观音和信阳毛尖、信阳红。福建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也表示,企业将会与河南当地的连锁品牌进行合作,会考虑进行渠道整合,让各自的品牌产品进入彼此的销售终端。

  企业之间的联合平台也在逐渐形成。去年11月,29家安溪铁观音规模企业联合成立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成立产业战略联盟,加强行业自律,树立抱团意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4月25日,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举行了“安溪铁观音进驻欧洲签约仪式”,八马、华祥苑、中闽魏氏、三和、坪山五家品牌企业抱团到欧洲开设营销中心,吹响了进驻欧洲号角。五家企业计划在三年内,无偿出资3000万元以上,在欧洲市场推广宣传铁观音。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水潮对记者说:安溪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不管是茶园总面积,年茶叶产量,还是茶叶总产值,收益人口,茶叶产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第一位。这十几年,安溪县政府锲而不舍地推动铁观音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希望对其它茶产区的发展有所帮助,不同茶类品种的相互促进,共同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神秘的中国茶《南北桥》

九哥阅读(4)

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南方嘉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马古道、丝茶之路以及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莫不与茶相关相联。“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当时茶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

  关键词:茶;茶贸易;饮品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1.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1-035-03收稿日期:2015-01-01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唐·元稹

  丝绸、茶叶、瓷器,是我国早期输出贸易的三大传统商品。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茶马交易的集散地。茶贸易和茶文化的历史积淀相当丰厚。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药性属微寒,偏于平、凉。按中医理论,寒凉的药物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与茶的传统功效基本相符。茶的味觉以苦为主,兼有“甘”等其他味性,如《新修草本》中对茶有“甘、苦、微寒、无毒”描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作:“苦、甘、微寒、无毒”。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苦味多泻,由此可知茶叶属于攻补兼备的中药。茶的功效中,属于攻补兼备的功效主要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通便、利水、祛痰、祛风解表等,而补的功效体现为:止渴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极少有副作用。

  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由贡茶而演化成的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力和金钱求其极品,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 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

  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悖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文人嗜茶者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

  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

  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

  茶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正如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所言: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陈,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中国的茶叶传遍世界各地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品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世界茶叶消费主要散布正在亚洲和非洲,美洲、大洋州和欧洲也有肯定数量的消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按2004年各洲的茶叶产量计算,亚洲、非洲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1%,非洲占15.6% ,南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茶叶产量所占比例较少。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一不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随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使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世界各地茶的饮用

  中国

  虽然中国生产大量红茶用于出口,但中国最流行的茶叶仍为绿茶和花茶。泡茶的方式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改变,在一些地方,所用的茶壶与西方人普遍使用的茶壶相同,而在其他地方,茶具是由一只小茶壶(最好的是宜兴紫砂壶)和无柄小茶杯组成。冲泡一杯茶的传统方法是把茶叶放于盖碗中冲泡。

  在家里,茶总是用来招待客人,而在餐馆,首先端上桌的是一壶茶——餐前饮用可帮助客人提神解乏,餐后饮用有助于消化。在工作场所,工厂和办公室的每层楼都有蒸汽水壶,每张桌上都准备好了用于冲泡的袋泡茶。野外工作的工人们整天都带着装满茶水的葫芦或罐子,以用来提神解乏。在西藏,茶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品,因此每天都要精心准备。在泡制茶时,首先要研碎一块紧压绿茶,放入水中煮沸几分钟后,滤去茶渣,把茶汤倒入酥油筒内,加入花生仁、核桃末、盐等,然后上下舂打,充分融和,使酥油成糊状,即可饮用。泡制的这种茶叫做酥油茶,它有时是倒入一个茶壶中,放在火上进行保温,在吃大麦或玉米做成的扁饼时取来饮用。

  日本

  日本人喜爱的茶仍然是传统的绿茶(特别是早上以及餐后作为一种助消化的饮料),无数的男人和妇女参加各种茶艺学校学习茶道。教授茶艺的老师在全日本举办讨论会以及开设课程传授如何正确地冲泡茶和饮用,以及如何搭配典型的喝茶时间所吃的食物。

  印度

  茶在印度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或者按照英国的方式饮用,或者在茶叶中加入水、牛奶及香料一起煮沸。街头小摊上经常出售有大量糖和牛奶的浓茶,并且在印度拥挤的火车上以及车站,茶是放在大茶壶中进行保温的,用陶土制的茶杯用以盛装茶水供应给顾客,饮用完以后,茶杯可打碎扔掉。

  伊朗和阿富汗

  茶在这两个国家是全国性的饮料。绿茶是作为解渴饮料饮用,而红茶则作为暖饮料,这两种茶在泡制时都要加入大量的糖。在家里以及茶房中,饮茶者总是双腿交叉地坐在地板的垫子上,从色泽明亮的瓷壶中呷啜着他们的茶。

  英国

  茶一直深受英国人喜爱。现在平均每个英国人一天大约饮用3.32杯。一些人以至少一杯茶作为一天生活的开始,而且在工作时也饮茶——上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有时在午餐时间。午茶是英国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国,很少有人在晚上喝茶,而且英国茶叶委员会为了鼓励餐馆在餐后供应茶以作为咖啡的健康替代品。

  美国

  虽然美国被普遍认为是喝咖啡的国家,但在10年前开始了一场饮茶革命,几乎与英国人对茶兴趣的重新激发同时发生,发生这场革命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健康更为深切的关心,同时也被饮茶特有的怀旧性质所吸引。

  现在,每天超过1.25亿的美国人喝各种不同形式的茶——热红茶、冰茶、即饮瓶装或听装茶。美国的专业茶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精力充沛和热情洋溢的美国人正在开设茶坊。

  茶,南方嘉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马古道、丝茶之路以及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莫不与茶相关相联。“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当时茶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

历史悠久的中国茶膳《茶·健康天地》

九哥阅读(4)

茶膳是将茶作为菜肴和饭食的烹制与食用方法的总和,是一种大众化的茶叶消费新方式,是茶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壶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习俗。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茶膳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东早茶进军全国大城市;台湾有茶宴全席以及茶果冻、茶水羹、得意茶叶蛋、乌龙茶烧鸡、泡沫红茶、李白茶酒等:北京有迎宾茶等特色茶宴,以及茗缘贡茶、银针庆有余、玉露凝雪、沱茶鸡等50多道茶菜和茶饺等多种茶饭;香港有五夷岩茶和鲍鱼角、茉莉香片炒海米、水仙上汤泡炸豆腐等茶菜和多家茶艺馆;北京还出现了专门经营茶膳的饭店;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有狮峰野鸭、脆炸龙井、双龙抢珠等茶菜、茶食等等。

现代茶膳具有配套发展的特点。茶膳形式,按消费方式划分,有家庭茶膳、旅行休闲茶膳和餐厅茶膳三种。

一般情况下,餐厅茶膳内容比较丰富,可分为:

一、茶膳早茶。供应热饮和冷饮: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茶粥、皮蛋粥、八宝粥、茶饺、虾饺、炸元宵、炸春卷等。

二、茶膳快餐或套餐。供应茶饺、茶面、茶鸡玉屑。配以一碗汤,或一杯茶,一听茶饮料。

三、茶膳自助餐。可供应各种茶菜、茶饭、茶点、热茶、茶饮料、茶冰淇淋,还可自制香茶沙拉、茶酒等。

四、家常茶菜茶饭。如茶笋、炸雀舌、茶香排骨、松针枣、怡红快绿、白玉拥翠、春芽龙须、茶粥、龙须茶面、茶鸡玉屑等。

五、特色茶宴。如婚礼茶宴、生辰茶宴、庆功茶宴、春茶宴等。

茶膳在普通中餐的基础上,采用优质茶叶烹制茶肴和主食,具有以下特点:

一、讲求精巧、口感清淡。茶膳以精为贵,以清淡为要。比如春芽龙须这道菜,选用当天采摘的绿豆芽,掐头去尾,掺以当年采摘的水发春茶芽(去掉茶梗及杂叶),微咸、清香、白绿相间,用精致小木盆上菜,深受顾客喜爱。茶膳口味多酥脆型、滑爽型、清淡型,每道菜都加以点饰。

二、有益健康。茶膳选用春插入茶入饭,茶菜中不少原材料来自山野。春茶和山野茶都不施用化肥,而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

三、融餐饮、文化于一体。比如:“恰红快绿”这道菜的创意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银针庆有余”则把“年年有余”的中国民俗与明前银针茶融于茶菜中。又比如。茶膳使用八仙桌椅、木制餐具,在用传统茶艺表演为客人品尝茶膳助兴时,可以播放专门编配的茶曲,使客人在传统民族文化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氛围中,既饱口福,又饱眼富将餐饮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的层次。

四、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茶膳顺应人们日益增强的返朴归真、注重保健、崇尚文化品位等消费新需求,从几元钱的茶粥、茶面到上千元的茶宴都能供应,又确有新意。因而适应面较广。北京已有1万多顾客品尝过茶膳。而且。茶膳原材料资源十分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广泛的开发价值和商业前景。

茶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改进。从长远看,应确立并实行综合开发,特色取胜的发展方针,在近期,应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重在特色与茶膳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口味清淡,制作精巧和富有文化内涵、富有人情味等特点,使茶膳真正成为特色中餐。

第二,积极宣传引导消费。采用多种消费中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茶膳有益健康”,“茶膳是高品位的消费”,“发展茶膳,利国利家”等。

第三,使茶膳进入家庭并走向国际。

画家心中的茶与壶《茶·健康天地》

九哥阅读(6)

从嘈杂的市中心驱车往滇池方向前进,刚进入滇池度假区耳根立刻清净了许多,公路两旁绿树连片鲜花环绕,阵阵悦耳的鸟鸣从风中传来,在昆明滇池度假区有一大片傍水而建的仿古建筑群,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楼宇之中找到隐身于此的茶画画家——张利烽。

  穿过几道花园式的小长廊后,便有一缕茶香隐隐飘过,沁人心脾的香气溢满了整个院落,让人忍不住有一探究竟的冲动,直觉告诉我,要找的人一定就在这里。古朴典雅的小屋,有种清丽雅致的韵味,明静而幽雅的屋内有人在茶台前专心的泡茶,走进细看,泡茶的正是画家张利烽先生。

  见我们到来,张利烽连忙放下手中抱着的紫砂壶,热情的邀请我们落座,张利烽来自山东,现长居云南,专注于茶文化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一双有神的眼睛嵌在他那张英气勃勃的脸上,显得特别亲切。他是画家,但他懂茶,更一瞳紫砂壶,在他的静远堂里随处都可欣赏到他的茶画,书法家的墨宝,大师级的紫砂壶,釉润似玉的瓷器和上好的普洱茶。在绘画创作与陶刻之余,张利烽喜欢喝茶,他总说:“茶是一种媒介,让人平静的媒介。”他爱喝普洱茶,更爱养紫砂壶,茶桌子上摆着大大小小十多只紫砂壶都是他正在养的“小孩子”,茶水每浇透一只壶拭,生怕茶垢影响了养壶的品质。我仔细翻看,发现静远堂里的每一只壶都大有来头,一面壶身上有张利烽的茶画,另一面壶身上便是鲍志强、查元康等大师级人物篆刻的书法、绘画。

  细品壶身上的茶画,紫砂的质感配合独具特色的画风,于方寸之间开阖出天高云阔的空间感,任意的点抹,衣角带际,风起云动。所绘人物的神情则安之若素,可谓动静相宜,入木三分。我轻轻旋转养好的紫砂壶壶盖,发现壶盖与壶口间不但非常严密,而且特别顺滑,毫无阻涩的感觉。此刻我终于了解人们常说的话:“养一把好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朴质可爱,所谓壶重养养出神,是养壶之道对于茶饮之道甚重。”

  静远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摆放的文房雅玩,都是他用心创作的艺术品,小到瓷杯壁上游水的鱼儿,大到墙上的巨幅画作。一楼是平日与朋友喝茶闲谈,养壶静心的休闲之处,靠墙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很多紫砂壶、紫砂摆件和瓷器。二楼被他设计为一个迷你画廊,墙上有条不紊的挂满了茶画与诸位大师的书法画作,三楼便是他的私人创作空间,一张硕大的桌子上整齐的摆放着文房四宝,简单而充满诗意。

  寻访古茶山是张利烽工作之余最喜欢的事情。备受普洱茶文化濡染的他,将茶画搬到了包装茶饼的棉纸上,略显粗糙的手工棉纸,被他用国画、漫画和茶糅于一体,画面原始的朴拙气韵与意趣并重的笔墨,呈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原生态。张利烽说:“从五年前来到云南茶区的那一天起,我就爱上了这片朴实无华的土地,我的爱人是云南人,我把家安在这。文人的气是养出来的,喝茶能让人平静,心灵得以寄托,我喜爱普洱茶文化中蕴含的寓意,也喜爱存茶,粗略估算了一下,我现在存放的普洱茶已经有十多吨了呢。”

  穿梭于都市繁忙生活之间的人们,总向往于纷扰的生活之中抽身一刻,悠然漫步于那片静谧属于自己的原野,像静远堂的主人一样,在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怀揣一把好壶,伴着茶香闭目养神,耳畔飘过阵阵悠扬的琴声。

中华茶苑茶名趣谈《养生月刊》

九哥阅读(5)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的专著。中国茶叶种类之齐全,茶叶花色品种之繁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产茶国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当您手捧一杯香茗悠闲地品尝时,您可曾想到各种茶叶的名称是如何命名的呢?

  茶叶的名称命名方法很多,有以形态特征命名的,如毛峰、龙须、紫笋、雀舌、瓜片、银钩、仙人掌、雪莲、松针、云雾、眉茶、珠茶、银针、毛尖、银猴、峨蕊、翠螺、银梭、剑毫、银峰等;有以色、香、味的特点命名的:如以色泽命名的茶有蒙顶黄芽、温州黄汤、敬亭绿雪、仙居碧绿、白毫银针、绿牡丹、井岗翠绿、恩施玉露、安吉白片等;以香气命名的茶有舒城小兰花、武夷肉桂、云南十里香(又名宝洪茶)、竹筒香茶、黄金桂、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白兰花茶、玫瑰花茶等;以滋味命名的茶有江华苦茶、南安石亭绿、安溪桃仁等;有以茶树品种来命名的茶,如奇兰、乌龙、梅占、水仙、黄棪、铁观音、毛蟹、佛手等;茶名中加进产地的茶叶,其数量相当多,如西湖龙井,太平猴魁、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休宁松萝、庐山云雾、南京雨花茶、信阳毛尖、顾渚紫笋、六安瓜片、麻姑茶、古丈毛尖、涌溪火青、凤凰水仙、南糯白毫、普洱茶、狗牯脑茶、六堡茶、古劳茶、海马宫茶等:有根据民间传说而起名的茶,如周打铁茶、大红袍、水金龟、龙舞茶、水仙茸勾茶等;有经名人品赏后由名人命名的茶,如清康熙皇帝巡视江南时亲自定名的洞庭碧螺春,陈毅元帅视察四川时所起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以纪念与某茶有关的古人或名人而以古人或名人的名字命名的茶,如文君嫩绿(卓文君)、昭君毛尖(王昭君)、西施银芽(古代美女西施)、太白银毫(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老竹大方(明代僧人大方)、和森茗翠f革命先驱蔡和森)、沫若香茗(郭沫若)、觉农舜毫(当代茶圣吴觉农)等;有以采制季节不同或采摘茶树鲜叶的时间不同而命名的茶,如春茶、夏茶、秋茶、明前茶(清明前的茶)、雨前茶(谷雨前的茶),云南的春蕊、春尖,福建安溪的秋香、冬片:有以茶叶不同的销路而命名的茶,如内销茶、外销茶、边销茶(一般把黑茶制成的紧压茶称为边销茶)、侨销茶等;有因制作工艺技术不同而命名的茶,如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紧压茶、罐装茶、固形茶等;有以形状似砖块茶名中带有“砖”字的茶,如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米砖茶、青砖茶、康砖茶等。

  有时虽然茶类不同,但也可能有相似或相同的名称,如绿茶中的云南沱茶和黑茶中的普洱沱茶;绿茶中的双龙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绿茶中的信阳毛尖、都匀毛尖,黄茶中的鹿苑毛尖和沩山白毛尖;绿茶有绿牡丹,白茶有白牡丹;黑茶有普洱茶,绿茶则有普洱方茶;绿茶有莲芯,青茶也有莲芯;红茶有龙须茶,清茶则有八角亭龙须茶。

  中华茶苑茶名可谓千变万化,五彩缤纷。品味茶名得本身就是一种茶文化的熏陶和茶文化精神的享受。

喝对茶养生,喝错茶伤身

九哥阅读(6)

 

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养生手段。传说神农日尝百毒,结果毒性发作,倒在地上。这时候刚好身边有一棵小树,叶子散发着清香,于是他就吃了几片叶子。结果毒性就解了。这个小树就是茶树。所以自古就有“茶解百毒”之说。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喝茶,退休以后有时间了。尤其是他看了很多茶可以养生的书以后,更是饮水必有茶。可是喝了一段时间,不但没有其他茶友身体健康神清气爽的感觉,反而经常不舒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最喜欢喝的茶是龙井和铁观音,而且口味很重,泡得非常浓。龙井是绿茶,铁观音是乌龙茶,这两种茶都是寒性的,如果老是喝这两种浓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会伤脾,脾伤了自然会生湿。

怎样喝茶才健康呢?

一是要分季节:春夏两季,可以喝一点绿茶和乌龙茶,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秋冬季节则适合喝一点红茶或者普洱茶,这两种茶是温热性质的,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

二是要分年龄:尤其是老年人,红茶、普洱茶可以适当多喝一点,绿茶、乌龙茶要少喝一点,尤其是乌龙茶,因为它的茶汤本来就比较浓,注意要少喝一点。

三是要冲泡有法:按照书本或者茶艺师推荐的比例冲泡最好,老年人可适当淡一些,尤其是新茶寒性更强,因为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所以新茶虽香,但只宜轻品,不宜畅饮。

还有的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喜欢喝上一大杯浓茶来醒酒,这确实有一定的醒酒效果,但酒后喝茶危害也很大。因为喝酒以后刺激心脏,心跳加快,大脑兴奋,而浓茶有着同样的效果,醉酒喝茶,对心脏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喝酒后,酒精进入胃以后直接进入血液,然后再进入肝脏中转化成乙醛,再转化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由肾脏排出体外。二氧化碳和水是正常的代谢产物,所以对肾没什么危害,而喝浓茶醒酒则跳过了这一步。茶中的茶碱有利尿的作用,可以使人体内的乙醛直接经由肾排出体外,从而起到快速醒酒的作用。而乙醛对肾是有害的,经常酒后喝浓茶。会引起肾功能障碍。

所以醒酒最好还是喝一些醒酒汤,当然,不要过量饮酒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茶中自有茶风骨《海峡茶道》

九哥阅读(5)

 

饮茶十余载来,听过太多和茶有关的故事,闲扯也好,胡侃也罢,千百年来流传在茶客谈资里的也不乏一些耐人寻味的典故。一次在成都茶馆听一花白胡子老者说书,把其中的一则摘录如下,引出今天商界中流传的谚语——“永久的品牌,才是生存的根本。”

民国年间,广州有一人凉茶世家,姓雄名宽,此人师承父辈,把祖传的凉茶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雄老板晚年事业得意,唯一遗憾是有个不成器的儿子雄阿满,此人终日游手好闲,不踏实,善使,聪明。

时年汽水由南洋传入广州,雄阿满从小受社会追逐时髦的影响爱上了汽水,而对家传凉茶非常鄙夷,雄老板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年复一年,雄老爷预感自己体况日下,于是把儿子叫到身前问他:如果他撒手去了,留下两份家产,一为祖传凉茶配方,二为万贯家产,任其选一。雄阿满不出意料地挑选后者,熊老爷叹息一声。

不久雄老爷撒手而去了,熊阿满分得了万贯家产,于是把雄家凉茶铺,别出心裁地改成了雄氏汽水店。街坊邻居喝惯了凉茶,当然抵制这种洋货,加之汽水店入市较晚,失了先机,境况不言而喻,不久连父亲留下的家底都给赔光了,这时雄阿满想起祖辈的风光,不免心中懊悔。

一日,家里来了一老农装束之人,自称受人所托,二话不说留下一张字条,既走。雄阿满展开一看顿时泪流满面,时隔半年以后,广州城里的雄氏凉茶重又开张,市民争相涌入,店铺老板正是当年的雄阿满,原来父亲知雄阿满日后定有此劫,遂将其家传秘方使一乡下心腹佣人保管,告之日后待熊阿满家途败落,可将此做锦囊计相受,助其回天矣!

听完故事的人对雄阿满或者赞其知错能改,或者唾其败家子一个,而说书的老者则唏嘘感曰:“茶中自有茶风骨。”这句话令我迄今记忆犹新,这风骨可以指一个品牌,也可以指人。是谓品牌不端不能直立于世,人品不端也难堂堂正正。

茶的前世今生

九哥阅读(6)

 

相传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的用途是药,后来发展成为饮料。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前2737年,神农氏上山采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口干舌燥,于是他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他习惯性地捡起树叶放进嘴里。只一会儿,神农氏就觉得身体舒畅,口舌生香。

《神农·食经》说:“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说:“槚,苦茶。”华佗《食论》说:“苦茶久食盏思。”郭璞《尔雅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早舜荈,蜀人名之苦茶。”《桐君录》说:“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这都是关于茶的记载。

茶出三峡

有人依据“茶禅一味”的说法,认为茶风得益于佛教东传。这是一种误解。即便茶与佛教有一定的纠葛,那也是东汉以后的事。茶为饮,最早应得益于三峡的巫风。

唐朝时期,湖北天门出了个叫陆羽的人。陆羽写了第一本关于茶的著作——《茶经》,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据《茶经——之源》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日茶,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曰藓。《茶经·八之出》记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在古代,三峡茶的品质居于“茶经·八之出”的第一位。唐时峡州,即今之宜昌,辖夷陵、宜都、远安、长阳、巴东五县郡,都是出产名茶之地。

三峡地区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为巫人聚居之地,巫风炽盛。先秦文献中记载巫师采药之事,独见于巫山一带。巫师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于是将茶叶煮汗,作为预防疾病的药,久而久之,形成生活习惯。古时医巫师不分,于是茶也就成了巫师手中驱邪祛病的神茶、神水,以至用于祭神。

有人依据“茶禅一味”的说法,认为茶风得益于佛教东传。这是一种误解。即便茶与佛教有一定的纠葛,那也是东汉以后的事。茶为饮,最早应得益于三峡的巫风。

茶为辞赋

中孚禅师仅给李白送去数十片,可见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贵;李白的足迹遍及南北,对茶亦见多识广,独对王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睐,足以证明三峡地区茶叶品质的魅力。

回归到远古的峡州,进入诗人的诗词,三峡品茶的神韵扑面而来。自古诗家多茶客,峡州茶虽地处偏远,却早早地走进了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之中。刘禹锡目睹峡州采茶景致,歌道:“何处人间似仙境,青山携妓采茶时。”郑谷游历三峡时,曾亲自品尝了峡州茶,即兴赋诗《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前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菊里休夸乌嘴香,入座半瓶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李白的诗作中咏酒诗占一半多,颂茶的诗只有一首,而这首诗赞颂的正是峡州茶。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李白有一位远在三峡地区玉泉寺为僧的族侄,将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带到金陵栖霞寺。李白饮后诗兴勃发,挥毫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并附诗序:“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掌,号为仙人掌茶。”诗云:“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之见,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中孚禅师仅给李白送去数十片,可见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贵,李白的足迹遍及南北,对茶亦见多识广,独对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睐,足以证明三峡地区茶叶品质的魅力。

茶传西藏

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飞来一只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的栏杆角上啼啭。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

西藏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

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飞来一只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的栏杆角上啼啭。松芒布杰派人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他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觉得很是清香。于是,他派人加水煮沸,竟是上好的饮料。病好后,他派人寻找这种奇妙的树,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

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远播异国

“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

吾武夷岩茶,早在唐代就成为贡品。元代,朝廷在武夷山设御茶园,专制贡茶。明末清初,武夷山首制乌龙茶,成为乌龙茶的发祥地。17世纪,武夷岩茶从澳门,经爪哇,输往欧洲,成为当地皇室贵族的饮品。

武夷红茶早在明末出现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武夷红茶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妆。从此喝红茶在英国上流社会走俏,并逐步辐射到民众布衣。

2002年3月,法国《历史》爆出惊人秘密:福钧窃取中国茶叶机密——1848年7月3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迭尔豪西侯爵于命令福钧:“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在东印度公司,福钧每年接受500英磅的报酬,充当起茶叶间谍的角色。

1848年9月,福钧抵达上海,然后到黄山,尔后到宁波。在1848年12月15日写给驻印总督的信中,他高兴地报告:“我已弄到大量的茶种和茶树苗。”此后,他携随从到了武夷山,住宿在一些寺庙里,打听茶道的秘密,还了解到使绿茶变成红茶的过程。同时,他还为打通武夷山红茶的运输通道出主意,并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到达加尔各答。

3年后,福钧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在印茶的挤压下,武夷红茶的出口市场日益萎缩,到了1939年时福建武夷红茶的出口降到最低点,只有约2万5千担。

回到英国后,福钧发表了他的旅行手记,丝毫也未透露与他的间谍使命有关的细节。他从手记的版税中又获了利。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09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