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的茶诗

九哥阅读(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茶诗,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与饮茶、品茶、茶事,或对茶进行说理议论的一类诗。《中国茶文化经典》对茶诗进行了统计,具体数字如下:两晋茶诗共4首,唐、五代共有茶诗148首,宋朝茶诗759首,金、元茶诗共132首,明朝茶诗共242首,清茶诗共510首。
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如何利用茶叶,有关饮茶的记载亦不晚于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一文里有“烹茶尽具”的句子,此后,中华民族就正式开始了茶文化的记载。《艺林汇考》卷七云:“茶之用始于汉;著《茶经》始于陆羽;榷茶始于张滂;《尔雅》中有苦荼,茶之名始见于此;《吴志》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饮茶始见于此。”这些记载开始了中国皇家茶文化的记录。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与文人融为一体,自从茶事进入文坛,又经茶圣陆羽、皎然、颜真卿等名流不断奖掖推崇以后,以茶为题材的诗歌大增。尤其有很多诗是关于武夷山岩茶、红茶、大红袍的。从上面列举的茶诗统计数字来看,宋代虽然不是诗歌之盛世,却是饮茶诗之盛世。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中“诗史”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在诗歌里描绘政治、经济、民俗等社会生活的画面,把宋代繁荣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摄入笔端。而茶文化作为宋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会被诗人们忽略。
蔡镇楚先生在《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一文中称茶诗为“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之一”,此语道出了诗歌与茶品之融合的精髓。北宋的文人士子多向往置身于自然、融合于自然的生活,在松间月下、溪畔花丛的品茗就成了宋代文人追求的雅趣,饮茶让宋朝文人忘却了人世间的名利之争,使得身心从内到外地与自然合而为一,既陶冶了情致,又健康了身体,再用诗句记录饮茶时的情怀,故成为一代文人风流倜傥的标志。而养尊处优的宋代皇帝们,得天下之名茶,他们喜欢武夷山的大红袍,自然会是这种饮茶作诗之雅趣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所以他们也留下了一些饮茶诗,来充分地表现宋代皇室对茶文化的钟爱。

北宋的宋太宗赵匡义(939-977)就是一位特别爱好饮茶的皇帝,他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在建安北苑贡院设置专门监制龙凤贡茶的机构,专供皇家饮用,因此有了“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之说。宋太宗留下了两首饮茶诗,诗中表现的是与一老僧对坐饮茶的情致:

秋锁烟岚日未曦,道情欲话老僧期。旋烹茶灶心先喜,摇撼松风睡思迟。鹤唳九宵堪入画,云平三界化无私。真宗相教非虚说,对境成空是我师。(《缘识五十首》之四十六)

患脚法师不解走,少年心尽爱花柳。争知道味却无言,时得茶香全胜酒。(《缘识六十一首》之三十六)

从这两首茶诗,不仅可以看出宋太宗对饮茶的喜爱,更表现出宋太宗对于茶饮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与情调相融合的深刻体悟:他认识到“茶香胜酒”,茶香中不仅有酒的醇风,更能让人心境空灵、“对境成空”,得到心灵上的滋养。于是饮茶者茶未饮已心生喜悦,闻得茶香更是如登仙界,饮茶时如果再与老僧一起观赏“秋锁烟岚”的山林风光,谈论“云平三界”“真宗相教”之出世玄理,此中滋味,只能心领神会了。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更是一位极爱饮茶的帝王,他不仅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来评论茶之高低、细微差异,还在皇家的宴会上亲自为大臣们烹茶。蔡京在《保和殿曲宴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场面:“宣和元年皇上召臣蔡京、臣王黼,臣燕王俣、臣楚王似……宴保和殿……赐茶至全真阁上,御手注汤,擎出乳花盈面。臣等惶恐前曰:‘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莫敢饮之。”宋徽宗还留有一首饮茶诗,诗中表现出宋徽宗对于茶品极高的鉴赏功力:
风霜正腊辰,早见几枝新。预荷东皇化,偷回北苑春。旗枪虽不类,荈孽似堪伦。已有清荣谕,终难混棘蓁。(《北苑春》)

诗中所提到的旗枪、孽、预荷都是当时有名的贡茶,是宋代文人极喜爱的茶品种。旗枪是扁形炒青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和余杭、富阳、萧山等地,因该茶经开水冲泡后,叶如旗杆,芽似枪头,故有“旗枪”一名。而蔡京所提出的“乳花盈面”则是指宋徽宗赵佶所喜爱的一种“白茶”,白茶为福建的福鼎、松溪、政和、建阳等地所产的名茶,白茶选用白毫多的芽叶,鲜叶要求有“三白”,即嫩芽及两片嫩叶均有白毫显露,成茶满披茸毛,色白如银,故名白茶。赵佶认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冲调时雪白的茶叶在茶具里上下翻腾,产生乳花般的醉人效果。

宋高宗赵构(1107-1187)也是一位茶品的热爱者,大概是受其父宋徽宗的影响,宋高宗对茶极其热爱,也对饮茶有着极高的要求。赵构沉溺于南宋的绮靡生活中,不思收复失地,但内心却纠结难以释怀,在他的两首茶诗里,表现出精神上的消沉:
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
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言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赐僧守璋二首》)

在这两首赵构与僧人对饮名茗的诗句里,可以看出赵构很羡慕置身于山野、品茶参禅的僧人,他羡慕这种“静中心地凉”的超然,更喜爱这种“长松修竹翠”的自然风光,独坐在其中,让山泉水煮成的清茶浸润着心灵,在这茶香缕缕、清幽淡雅的意境中思悟着人生和禅理。正如冯文开所言:“就是因为茶中有禅意,他们濡染于禅,息心于禅,就是把茶作为因来进入禅境。茶中之禅,它既有禅的内容又超越了禅的宗教功能……获得一份‘菩提’去掉‘烦恼’,求得心灵的安适与超越,摆脱人生困厄或宦海沉浮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在失去平衡的人生天平上,文士希望通过饮茶这一活动把失重的心灵重新支撑起来。”

南宋的宋度宗赵禥(1240-1274)虽然在历史上不是一位知名的皇帝,却是一位爱茶的皇帝,他的一首茶诗写出了秋季赏花品茶的情趣:
西风欹翠盖,晓露红裳。艳红酣霁圃,冷翠媚秋池。声幽梧桐叶,香冷菊花风。院子供新茗,园丁献异花。(《题诸色扇二首之一》)

很显然,这首秋色满纸的诗作让人感到秋的艳丽与寂冷,在此菊香阵阵的秋景之中,皇家庭园里茶香四溢、异花开放,便把秋色的凄凉压去了不少。尤其是“新茗”一词,说明宋度宗饮的可能是秋天产下的茶叶,这种秋茶相比春茶来说,更具有一番不同的韵味。古人说“春茶苦,夏菜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事实上,秋茶的汤色、滋味间于春茶和夏茶之间,香气平和,叶底柔软常有铜绿色,叶片轻薄瘦小,对夹叶较多,叶缘锯齿明显,别有一番不同的造型与香型,也算得上是色香味俱佳。宋度宗在这淡淡的菊香中,品着淡淡的秋茶,看着眼前的残荷落红,倒也别有一番情致。

从上述皇帝的饮茶诗中可以看出,品茶是宋代皇宫与市井文人共同的一种重要生活内容,也是他们一种独特的审美品味。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就是追求心志的宁静致远,在宁静致远中体味人生百态。因此饮茶、品茶、赏茶的客观行为就成了人类这个主观个体陶冶情操的途径,在对茶的直观品味中领会茶的内在神韵,引发怀古感今之幽思,就会使胸怀澄澈,使生命意味升华,从而感悟“含道映物”,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地,茶就成了人与天地交融的一个媒质。因此,宋代皇帝饮茶诗就有了如下三种审美意义:

1茶中有静

饮茶需要心静,饮茶人必须耐心地筛选茶叶、茶具和茶水,精心烹煮,缓缓等待,慢慢品尝,所以饮茶就有了磨炼心性、修养性情的意味。况且饮茶人还很注重选择饮茶的环境,他们往往置于月下、松间、花丛、溪边、竹林等幽静之处,伴随着琴声和天籁之声而从容品茶,把天地万物作为一种精神标志而伴着清茶一起吸纳于胸中。因此品茶本身就具有一种超然物外、接纳自然的态度,并象征着性情的高雅和对自然的崇尚。品茶人并不是用茶水来解渴,更不是用茶来消磨生命,而是在品茶的过程中,体会着庄子所言“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的静神为美、静神为养的养生之道。故宋高宗赵构云:“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就是这种“虚”与“静”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2茶中有禅

在古人看来,茶树与草药都是有灵性的植物,《东溪试茶录》有云:“茶于草木为灵最矣”;陆羽《茶经·茶之源》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来佳茗似佳人”,“不是膏油首面新”。茶君子们称茶为“灵芽”、“香芽”、“金芽”、“灵草”、“瑞草”等,因此,品茶之事常与神仙、道士等隐居者联系在一起。品茶时可以品味天地之奥妙,品茶时可以陶冶内在之灵性,品茶成了饮茶人的一种玄机。在幽香而清淡的茶味里,在似梦似幻的冥想中,在若有若无的清风里,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功名利禄化成了一场云烟,人间烦忧成了一缕空气,茶里有了天地大化的禅机。正如冯文开所讲:“独饮是在孤独中体味茶的神韵,由茶及己。对嚷是在对话、轻言、密语、谈私中进入茶的胜境,体会饮茶的情趣;聚饮是在活泼、畅怀、舒啸中得到品茶的乐趣。茶中之禅浸透了文士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乃至行为方式。文士在茶中致力于获得心灵的超越,在茶境中追求适意。文士饮茶一面看出他们委顺于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一面在茶中得到空静澄明、了无挂碍、人生空幻的禅悦之境。另外,他们在缕缕情香中获得一种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超然平淡的心态,一种逍遥闲适之情趣。”所以,宋太宗赵匡义的“鹤唳九宵堪入画,云平三界化无私。真宗相教非虚说,对境成空是我师”表现的正是这种茶中所包含的禅机。伴随着茶香,于不知不觉之中,饮茶人的心灵已登临三界,与仙人为伍,与天地遨游,此情此景,正如朱熹《茶灶》诗所言:“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3茶中有精神

唐代诗僧皎然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这首诗俗称“七碗茶”诗,是说饮茶可以荡涤人的烦忧,使人精神爽朗,产生如飞雨洒轻尘之轻快感。从客观效果来看,饮茶确实有提神醒脑之功用,又可以温胃养肝,净化人的血液,所以长期饮茶能使人心绪宁静,身体通透,精神振作,四肢轻松。因此陆羽《茶经》中引壶居士《食忌》言曰“苦茶久食羽化”,又引陶弘景《杂录》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都说明饮茶通过优化身体条件,从而达到静化精神的作用。因此,茶就成了一种古朴宁静、优美空灵的自然世界的具体物质,所以饮茶才在宋代文人中蔚然成风,品茶也成了文人间联络感情、沟通心灵的最佳方式,即使贵为天子的宋徽宗赵佶也要以茶为宴,亲为大臣烹茶而一展茶技,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总之,茶在文人雅士的面前,仿佛幻化成了他们的人格精神,并使文人雅士对此有强烈的依恋性。在茶的世界中,文人们以一种洒脱豁达、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投身其中,茶是文人们排谴心中世俗的郁闷、人伦阻碍的有效良方,更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所在与象征。以此而生的茶道是自然之精华与人类自身的一种高雅的契合,而茶诗正是这种大美之道的具体写照。茶诗融合了茶的芬芳与诗的高雅,更有一种别样的情趣在其中。宋代的皇帝们深谙茶道,又拥有天下的极品茶,所以他们可以借茶悟道,借茶抒情,借茶诗来表现他们独特的人生感受。现在有很多人依然会在品味过武夷山岩茶大红袍后留下诗句,大概也是这种文化的继承吧。

 

武夷山风景历史文化简介

九哥阅读(6)

武夷山脉绵延数百里,自北向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在福建省西部,把江西省和福建省划分开。它的主峰黄岗山海拔 2158米,是我国东南最高峰。在山脉的北端,有一座秀丽的山城,以前的名为崇安县,1989年后改名为武夷山市。久享盛名的武夷山风景区位于市区南面大约15公里处。这里碧水丹山,地貌景观奇特,三教争辉,人文景观独胜, 1982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国少有的“世界双遗”风景区之一。

武夷山最为令人称道的是这里堪称造物主的杰作。武夷山风景区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称号。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山与水的奇妙结合。景区内山石耸立,奇伟秀丽,著名的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等。清澈碧绿的九曲溪水环山而流,山回溪折,峰随溪转,构成了一幅灵秀生动的天然画廊。

这样的雄奇的山水杰作来自于远古时期的地质构造变化。大约六亿年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被人们称之为“华夏古陆”的一块陆地渐渐隆起,范围包括现在浙江南部、福建全省和广东一部分,而其周围仍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武夷山脉的位置就处在这块“古陆”的西北部海岸边。一直到了大约距今三亿六千万年的时候,因为世界性的造山运动,武夷山一带,普遍发生了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体。这些地方是生成武夷山岩茶茶叶树的绝佳之地。这之后后又经过多个地质时期,在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武夷山脉两侧形成许多碧波荡漾的山间湖泊,湖泊中沉积起来的红色岩层,构成了现今遍布武夷山脉的几十个红色盆地。

这些红色盆地中最为瑰丽多姿的就是武夷山风景区,这里又称为小武夷,以区别于绵长的武夷山脉。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这一带的东部形成了曲折多弯的溪流,柱状、锥状的峰峦,以及岩壁陡峭的悬崖,而在西部则出现了长达几十公里的大裂谷和断块山脊,这是一种典型的丹霞地貌。在我国同类地貌中,武夷山的山体最为秀丽、类型最多、山水结合最好、景观最集中、视域景观最佳,因此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武夷山的山水景观,自古就闻名遐迩。从古至今,有名人咏赞,如南朝的江淹,唐朝李商隐,北宋苏轼、范仲淹,南宋李纲、辛弃疾、陆游,朱熹等,明代的徐霞客等。进入近现代,参观游览写下赞颂大红袍诗句的人就更多了。

领略武夷风光,选择游览路线颇有学问。可以登山临水,譬如登上著名的天游峰,俯瞰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奔腾而来,环绕脚下群山,合流而东注于海,景观壮丽。但最佳的方案是在九曲溪中泛舟看山,清流澄碧,两岸多峰岩、摩崖、古迹。

九曲风光名胜,举其要者,一曲有大王峰、幔亭峰;二曲有玉女峰、镜台、仙榜岩;三曲有仙游岩、小藏峰,小藏峰等危岩峭壁上的架壑船棺最集中,在此举头观赏,位置最佳,也有人把此处的架壑船棺称为虹桥板;四曲有大藏峰、仙钓台、金鸡洞,此处也有虹桥板;五曲有隐屏峰、接笋峰、武夷精舍、云窝;六曲有天游峰、晒布岩;七曲有三仰峰;八曲有象鼻岩、人面石;九曲有齐云峰、孔雀开屏石等。

九曲的次序是逆流而数的,即最上游为第九曲,顺流而下,依次为八曲、七曲……二曲、一曲。有些前人为了能慢慢地从容游览,往往逆流泛舟,从一曲游览到九曲。如徐霞客游武夷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途中遇到奇岩怪石,名峰古洞,乃不辞万险,攀跻奋登,甚至扪萝悬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得深趣,非亲历其境,不能体验。

武夷山除了风景秀丽,出产红茶、岩茶之外,这里自古还是福建先民活动的重要区域,留传有许多先民的传奇故事。传说在汉代以前,武夷山有位仙人武夷君。汉武帝的时候,曾专门派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当时用来陈列祭品行祭礼的是一块近乎方正的巨石,后人称其为汉祀坛,现位于幔亭峰下,可坐数十人。

关于武夷君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远古时武夷山这个地方住着武族和夷族两个大的部落,他们分别是彭祖的大儿子彭武和二儿子彭夷的子孙。这两个部落因为争夺风水宝地而连年征战。后来有一位白发老翁自天而降,劝和了同根而生的这两族人,还送他们一只金鸡报晓,让他们闻鸡而起,勤劳开发武夷山区。这位劝说成功的白发老翁就是武夷君。现在我们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观点来看关于武夷君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福建远古时期闽族或闽越族先民的活动。

前面是关于武夷山闽族先民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闽族也曾经历过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例如坐落在闽东福鼎县境的太姥山,坐落在闽南漳浦县境的南太武,乃至坐落在粤东潮汕境内的草太武,都是闽族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遗迹。依据就是在福建闽方言中,“母”、“姥”、“武”音义相通,“太姥”、“太武”都指的是闽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作为氏族领袖的一位老祖母。从福鼎、漳浦和潮汕都有“太姥”、“太武”活动的遗迹来看,当时闽族的活动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位于闽北的武夷山也在古闽族的活动范围之内。从由一位老祖母充当闽族氏族的领袖,到武夷君成为武夷山众仙之首,标志着闽族已然由母系氏族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阶段。现在看起来,武夷君应是该父系氏族社会的一位特别能干的部落首领,由于贡献大,威望高,被神化成为众仙之首。

到了秦汉时期的闽越国,积累了闽、越两族社会发展的成果,是闽族与来自浙江的越族结合的产物。闽越国又吸收了中原华夏族的先进文化,国势曾经相当强大,居然能够与正当全盛时期的汉武帝中央王朝抗衡。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武夷山风景区南20公里的兴田镇城村,发掘出闽越国的都城,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其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群,占地面积数万平方米,殿堂、庭院、厢房、天井、回廊、祭坛等王城应有的设施齐备,布局井然,反映了汉代福建先民达到的文化水平。现在,城村汉城遗址已经成为武夷山世界遗产的重要内容。

另外能够反映出福建先民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另一颇具神秘色彩的是架壑船棺。其年代距今约3000多年,大抵船棺葬是石器时期福建先民的葬俗。船棺是武夷山先民的一种葬具,以整根楠木刳成,分底和盖两部分,棺中有人字形麻丝、竹席、棉布、细棕和龟足木盘等随葬品。葬洞为自然崖洞或悬崖裂隙,一般是一洞葬一棺或数棺。安置船棺的崖洞高悬在九曲溪两岸悬崖峭壁之上,古往今来引起多少游人的好奇和惊叹!人们难以想像,在生产力极其原始落后的情况下,先人们是如何用神力把庞大的船棺放到那么高的崖洞中。因后人猜测那是仙人用的舟船,故此又将船棺称为仙橹、仙舟。

除去武夷山有悠久的先民文化外,这里还是闽学的摇篮。武夷山可说是理学大师朱熹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朱熹故居紫阳楼遗址,有他就读或讲学过的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有他创办的寒泉精舍、朱子社仓,他经常行走的巷子则称为朱子巷。还有他为先师刘子羽撰写并手书的“刘公神道碑”一方,碑文长达3725字,是迄今传世的朱熹手迹中字数最多的书法作品。九曲溪两岸及武夷景区各地还有数百方摩崖石刻,内有朱熹手书的10余方。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父亲朱松为官福建,朱熹即诞生于其父尤溪县尉任上。后其父因积极主张抗金而被罢官,闲居尤溪,后移家建瓯,不久病故,临终将年仅十四岁的朱熹托付给老友刘子羽。刘子羽在自己的家乡崇安(即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给朱熹筑房安家,并教他读书。所以,朱熹的少年时期是在五夫里度过的。

五夫里地处武夷山南麓,距市区51公里,民风古朴,环境幽雅,有“莲花之乡”美称。当时五夫里出了一批名儒,如刘子羽、刘子羽之弟刘子,以及胡宪等,都是传承二程理学很有成就的人,也都是朱熹的至交好友。朱熹幼受父亲教育熏陶,在五夫里又师从二刘、胡宪等,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后来他一生讲学传道,把二程理学发展到顶峰,形成朱子理学。由于朱熹71年生命历程中,将近70年的时间生活在福建,其老师和弟子又多为福建人,故朱子理学又称闽学。朱熹在武夷山求学、讲学、著述长达40余年,这里是他思想发展成熟之地,又是他聚徒讲学培养后学的地方,可说是闽学摇篮。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学习、经行的有关建筑和事物,现在都成了珍贵的文物古迹。在武夷景区,大王峰东南麓有朱熹纪念馆,其址原为朱熹曾经主持过的冲佑观,又称万年宫。四曲北岸隐屏峰下有武夷精舍,旧名紫阳书院、文公祠。这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建的一处书院。初建时有仁智堂、观善斋、寒栖馆等,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群。朱熹在这里讲学著书十多年,吸引了各处学者纷至沓来受业。入室弟子如蔡元定、蔡沈、黄等,后来都学业大成,对发扬和传播朱子理学卓有成绩。有的弟子为了“继志传道”,相继在九曲溪沿岸择地筑室,读书讲学,如游九言的水云寮,刘的云庄山房,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源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使武夷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有“道南理窟”、 “天南道国”之誉。清代康熙皇帝并为武夷精舍赐“学达性天”匾额。

除了儒门闽学特别辉煌外,武夷山的道教佛教之盛,也颇为可观。

在武夷山道教的历史非常悠久,彭祖、武夷君等神仙传说,都具有道教的色彩。所谓“武夷山上有仙灵”、“三三六六疑道语”,可以说整个武夷山都笼罩在道教的氛围中。但直至晋代才有正规的道教宫观,留存至今的一座晋代道院位于大王峰下水光石后,名为止止庵。自晋至唐宋,止止庵盛况空前,多有名道在此修炼,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曾住持此庵的白玉蟾。白玉蟾有文才,著述丰富,是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他的门下形成较大教团,徒众甚盛,影响深广。明清以后,止止庵逐渐衰落,民国三十年曾一度改为“墨三图书馆”(墨三是曾任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的顾祝同的表字),后来进一步圮废,如今只剩有遗址。

山中较有名的道院还有三清殿、凝云道院。三清殿始建于唐代,位于大王峰下,原属万年宫古建筑群之一部分。民国时改为中山堂。现在收归道教,重新修缮,力图恢复旧观。凝云道院建于明代,位于山北马头岩。原来规模盛大,内有凝云阁、涌翠台、息机窝、鸣球亭、莲池、橘隐石等,占地十亩。林则徐曾为题匾。1949年后被作为民居使用,1993年始复为道观。

宋朝皇帝好道,分派道士到名山洞府投送金龙玉简,武夷山为十洞府之一,故称投龙洞。投龙洞是大王峰顶一处宽约1米的石罅。北宋中期,50余年间遣使投送金龙玉简20余次,可见当时的崇道气氛。

此外,还有建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宫观遗址64处,遍布于武夷山景区各处。昔日兴隆热闹,如今只遗存一些基址残垣、石灶、石臼和斧凿痕迹,供人参观遣兴。这些宫观的兴衰是武夷山道教史的缩影。

佛教在武夷山兴起较迟。现存比较有影响的寺院,一为建于明代的白云禅寺,一为建于清代的妙莲寺。白云禅寺位于九曲溪北灵峰白云岩,原名白云庵,最初是宋代著名学者吕祖谦结庐讲学之所,明末改建成佛寺,内有三宝殿、观音殿、祖师坛等,殿阁半藏于岩洞中,另一半依山势用杉木支撑。妙莲寺位于莲花峰山崖,山门前有两块岩石,状似莲花,因而得名。此寺建筑巧借莲花峰岩洞特点,上为毗卢殿,下为观音殿和僧房,其后是三宝殿。殿藏于岩中,不施片瓦,风雨不侵,是典型的崖寺。1988年重新修葺开放。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武夷山山水奇秀,更加有闽学诸贤的住留史迹,还有一系列仙踪禅影,无怪乎名冠东南。

武夷山影响深远的还有武夷山的茶艺。

在宋朝以前中国主要产茶区仍在北方和江淮一带,讲究茶艺的是北方和江淮的士大夫。宋代以后,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产茶区域也逐渐推向浙江、江西、福建。建州武夷山以其适宜种茶的优越地理条件,后来居上,茶园遍布,茶场众多。

宋时制茶工场称为“焙”。五代时建州的官焙有38处,合私焙共有1336处之多,而武夷山的北苑焙茶艺最精,每年茶叶最早生发,叶芽极其肥嫩,茶味甲于诸焙,成为进贡佳品。

宋代在福建做过官的几位名臣如丁谓、蔡襄等人,都极力经营建州茶特别是北苑茶。蔡襄还作有《北苑十咏》,是关于北苑产茶、制茶、试茶、贡茶的情形。又著《茶录》,辨析茶品之高下。按照蔡襄的说法,武夷北苑茶之最上乘者,色尚青白,有真香,味甘滑,其色、香、味都独具风格。

当时流行把茶加工成扁圆的茶饼。因北苑的茶饼主要进贡给皇帝,所以称为“龙团凤饼”。史载宋仁宗、宋徽宗都很喜欢北苑的贡茶,宋徽宗还专门写了篇《大观茶论》加以推崇。一经皇帝夸赞,武夷北苑岩茶遂名冠天下,他处之茶莫敢与其争高。

明末清初,武夷山率先制作成功乌龙茶。红茶是把茶叶完全烘焙成熟,绿茶是不加烘焙,而乌龙茶则把茶叶烘焙得半熟,兼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这是茶中的新品种。

武夷山人还根据一些岩茶的特征,选择、培育名丛一千多个,其中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声誉最高。其中大红袍素有“茶王”之称,是茶中极品。它生长于武夷山九龙窠峭壁上,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成品茶之色、香、味均为乌龙茶之首。

武夷山有着秀美的风景,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不愧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岩茶: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号:

福建武夷山简介

九哥阅读(7)

 

福建省的武夷山,是指绵延闽赣两省交界的武夷山脉,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而作为旅游胜地的武夷山则是狭义的武夷山,方圆约70平方公里,在崇安县(1989年改称为武夷山市)境内,是指黄岗山东坡下那一片红色砂砾岩的丘陵地带。这些地带很适合种植岩茶茶树。

武夷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彭祖率大儿子子彭武、小儿子彭夷挥锄拓土开居之后,其子孙们凭着百折不挠的意志繁衍出古闽越和闽越族部落的悠久历史。距今近4000年的悬崖峭壁上的架壑船棺和虹桥板是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见证,汉代闽越王城遗址,证明2200年前这里曾是闽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秦汉时期,武夷山被朝廷封为名山,以后逐步成为文人墨客和禅家弟子的盘桓之地。武夷山,儒、道、佛三教并存,这在名山大川中是不多见的。自孔孟二程之后,南宋的朱熹集儒学之大成,朱夫子曾在这里开设学院并执教、著述50年,创建了朱子理学体系,把中国儒家文化推向了又一个崭新的高峰;武夷君创教于汉朝之前,而汉武帝时期,道教在这里开辟出“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的洞天福地;由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的佛教在武夷山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武夷山有大量儒、道、佛三教的建筑,儒教建筑有武夷精合、阳明书院,留云书屋等,道教建筑有武夷宫、天游观、桃源观,佛教建筑有天心寺、白云寺、莲花寺等。除此之外,还有宋代一条街、御茶园、朱熹纪念馆、人体展博馆等众多的古今建筑。除此之外,许多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如李商隐、范仲淹、陆游、徐霞客、戚继光等。此外,北宋词人柳永、南宋学者胡国安、抗金名将吴阶等都诞生于此地。方志敏、周建屏、粟裕、张云逸、秦基伟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出生入死;至于近现代与当代涉足这里的政要名人,更是难计其数…… 武夷山有着繁盛珍贵的草木、丰富的动物资源、博大的人文渊源与三教文化,这里有千载的摩崖石刻,古朴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人杰地灵,既让人刮目相看,又令人叹为观止。

在武夷山游览,游者会不知不觉沉迷于它奇异的山色。武夷山由巨石构成,山即石,石即山,作为重要景点的有36峰99岩。石山林林总总,拔地而起,壁立千仞,是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最高的是700余米的三仰峰,虽不及泰山的二分之一,也不及华山的三分之一,但三峰奇叠,仰首向东,是拍摄武夷全景的最佳位置,给人以欲冲霄汉之感,再加上山体嶙峋、险绝笔陡,就更加气势不凡了。号称群峰之首的大王峰上宽下敛,正看形同王冠,侧观犹如寿翁额头,四周悬崖峭壁,仅南侧一裂罅可通行,中有岩洞石泉,顶端平坦宽阔且古木参天,是综览武夷山水的绝妙之处。玉女峰俏丽秀媚,宛若妙龄少女,临溪挺立百多米高,是景区标志性的石峰,有诗赞曰:“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烟明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精华,峰上的红茶茶树更为有名。云窝观景别具一格。游览此峰,入云窝上仙掌岩,过石缝穿石门,经茶洞仙浴潭,观司马泉看伏虎岩;左折而攀石阶数百,右转悬险跌宕迭上,一路崎岖一路景致,令人目不暇接,飘飘欲仙;峰顶天游观斗拱飞檐傲然高突,殿内武夷君和彭氏神像慈眉善目,楼上楼下人来人往,甚为喧闹;于此处凭栏远眺,蓝天苍茫,左顾右盼中有如走进了蓬莱仙境,又似遨游于天宫琼阁…… 武夷山的主色调都是内含铁质的红色或紫赤色,给人一种既原始与神秘,又热烈和深邃的感觉。在山之顶,在地之谷,甚至在悬崖峭壁之上,红色中或苍松翠竹,或荆棘丛草,或奇花异卉,随处又有葱绿,随处可感觉到有生命在颤动,这就更显出此地奇中含秀与险而不荒的万般妩媚,叫人不得不陶醉而流连忘返! 山胜水更媚。一曲二曲,河宽水大;竹筏竞发;棹歌响起,欢声笑语;男女同嬉,水花飞溅;三曲四曲,大多迂回险滩,水急浪高,令人望而生畏,两岸巨峰怪石罗列,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五曲六曲,大折弯后穿峡而出,水时急时缓,声时响时沉,岸上的天柱峰巍峨陡峭,接笋峰险峻绝伦,隐屏峰披翠挂红,晒布岩褶皱千层,天游峰直插云霄,响声岩石刻毕现,确实蔚为壮观;七曲,弯折渐宽,远处的品字岩像三位老者在窃窃私语中注视着双乳峰迷人的俏态,近处的纱帽岩如一位小青年在指点着水边的磨盘巨石;八曲,宽窄无规则,流水急速,有象鼻岩、鼓楼岩、骆驼峰、猫儿石、人面石等景观,其中酷似一对雌雄水龟的石头甚为奇特;九曲,河面宽阔,清澈见底,水流平缓,游动的鱼儿和色彩纷呈的卵石清晰可数。

此景此情,难怪抗倭名将戚继光会有“他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的慨叹啊!武夷山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旅游胜地,更有著名的大红袍茶树,的确值得一番游览啊!

饮茶与长寿

九哥阅读(7)

 

近年来,国际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六种具有保健作用的饮品,其中,茶居第一,红酒第二。饮茶本为中国传统养生的一种方法,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民间俗语还有“米寿八十八,茶寿百零八”一说。中国古代称人的寿命为天年。从历代记录的文献资料上看,中国古代学者对人类天年的数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记录于《黄帝内经》,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说“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一则记录于《尚书》,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书中说“以百二十岁为寿”。民间俗语中说的“茶寿百零八”一说正介于上述两种说法之间,应该不无道理。这三个数字,如果从现在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卫生统计等来看,大体与实际情况相当,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许数字还可以再提高些。

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普遍规律,不以钱财身份地位而有不同,但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古代的医学、药学与道家经典中,更是常提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之类的字眼。其实,所有人都知道,神仙之说纯属子虚乌有,而另外一个“长生不老”的状态却还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绝对的长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它违反了生物学的普遍规律,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最大去追求长寿与健康,那到还是可以的。

实际上,长寿又和健康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虽然人类的寿命有一百岁与百二十岁一说,到实际生活中,因各种疾病的摧残,生活的压力,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因素,绝大部分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由此可知,如何防止疾病保健是延长人类寿命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中国的医学著作中,有一系列学问是专门讲防病保健的,即近年大为流行的“养生学”。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追求养生、健康,如张悟本、李一之流能在一段时间内大为流行,如日中天,就是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说实话,人生在世,谁不想长寿健康呢?注重养生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说到养生,最简单、最容易、最实惠、最合理的莫过于饮茶了。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专门谈及茶能养生的著作。例如,在中医药文献中,如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说,茶可“祛宿疾,当眼前无疾”,尤其武夷山大红袍更有好的效果;典籍中,如清俞洵庆《荷廊笔记》中提出,茶可“养生益寿”;茶书中,如明《茶录》称,茶可“抖擞精神,病魔敛迹”;诗词类书中,如苏轼名句“何须为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关于茶能养生,国外很多著作也专有论述,如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其《吃茶养生记》中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

除了古代对于茶能养生有专门论述外,现代的科学实验提供的资料也能证明这一点:浙大医学院药理实验室用4组果蝇来做实验,想要证实饮茶可以从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环节来达到长寿,分为对照、龙井、红茶、炒青四组。实验结果证明:三种茶均可延长果蝇的寿命,其平均寿命延长率约在16%~20%之间。浙大农学院通过多种实验模型,想从茶叶的化学成分入手,研究表明茶多酚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竟达90%以上,明显高于维生素E与维生素C。武夷山岩茶的茶多酚含量很高,而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延缓细胞衰老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是有重大作用的;此外,儿茶素可以使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也具有抵抗心、脑等器官缺氧并防衰老等效应。

除去实验外,临床上也能证实:饮红茶及服用红茶的各种有效成分,均能有效地防治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这种病目前是当今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虽然完全不同,心血管疾病以循环系统现象为主,脑血管疾病则以神经系统现象为主。但是,血栓形成、供血不足、血管硬化等病理却是共同的,而且这些病还可能都与高血脂、肥胖病、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有关。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明,茶对上述各类疾病的多个环节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如果将茶中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其中的茶多酚(其中约20%是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具有降压、降脂、降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突变、抗辐射、抗癌、抗血管硬化以及杀菌、消炎、增强毛细血管等功能。此外,茶中的甾醇(如菠菜甾醇等)、卵磷脂、肌醇、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都有保健抗老功能。

大量的民间经验能够证实饮茶的确有助于人类的长寿与保健。现在的情况也能证明,一般看法认为,寒带人的寿命比热带人的寿命长,但是地处热带的广东省却是我国长寿省之一,学界普遍认为这与他们的嗜茶有关。此外,世界上著名的长寿之乡有五个:前苏联的山中乐土景洲和厄瓜多尔的圣谷毕路卡帮、巴基斯坦的世外桃源罕萨、我国的南疆与广西的巴马县,这些长寿之乡各有特点,但中国的寿星们长期嗜茶却是共性的。南疆的维族同胞,每日三餐都要喝用茶叶、桂皮和胡椒煮成的香茶;而巴马县总结的长寿秘诀,就是“粗茶淡饭,饮茶不断”。由此可见,饮茶确实能起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茶叶能成为奢侈品吗

九哥阅读(7)

 

近年来,中国人在境外已成为奢侈品消费主力军,有资料预测,2012年中国将替代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领域开始进军奢侈品市场,力图创出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但是,现在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品牌都是国外的,有人认为目前国内最有希望诞生奢侈品牌的产业是茶叶。

中国自古就有民间俗语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知,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茶的地位并不高,是与“厨房调味必需品”等而视之的。但是,这并不包括武夷山的顶级大红袍。但是在古代,茶的身份有时却非常特殊,身价甚至可以与黄金相比,成为深受上流社会追捧的“杯中之物”,称为“茶奢”。茶成为奢侈品,是古已有之的事。帝王将相喜茶,即出现了茶奢:唐朝的“茶奢”是阳羡茶,天子未尝,百草不敢先开花;宋朝的“茶奢”是龙团凤饼,徽宗为之援笔染翰著《大观茶论》;元朝有御茶园。此外,皇家还有顶级的“茶奢”制造工坊;清乾隆皇帝嗜茶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龙颜大悦地御赐了18棵龙井茶树……不仅茶的故乡如此,茶在西洋也是这样。17世纪,中国武夷茶远渡英伦,英国皇室视若隋珠和璧,弥足珍贵,非王公贵族不能饮,精美侈丽的茶具更显茶的奢华。可见,古代,茶就曾经是奢侈品。

随着时间的流变,经历朝历代的变化,茶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不再是,至少不完全是“茶奢”了。不过,在当代,茶又开始出现日益“贵族化”的趋势,黑茶、普洱茶、金骏眉、金针梅、武夷岩茶等,轮番上阵,相继蹿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天价神话,让不少大众嗜茶的人“伤不起”。尽管如此,高品质的天价茶依然是有价亦有市,价愈高,愈不乏人问津。

但是这种天价茶与奢侈品不能混为一谈。没错,这二者——天价茶与奢侈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高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与正统的奢侈品不同,天价茶的高价并非都与品质成正比,更多的时候它是炒作后盲目跟风的产物,这就如同美丽而脆弱的肥皂泡一样。一戳即破,昙花一现,最终狂热终将被理性战胜,这些高家茶就会变成明日黄花。奢侈品则不然。它是非生活必需品,独特、珍稀是其最主要特点,它首先是与高品质、名牌、高品位、优秀理念等密切关联,高价位只是一个则居于末次的条件。换言之,高价只是奢侈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奢侈品一定是天价,但天价的不一定是奢侈品。由此观之,天价茶并不能和“茶奢”简单划等号。

其实,同所有奢侈品一样,“茶奢”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除了茶自身最基本的作用外,它还能彰显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与品位,满足极个性的需求。现如今,一些品牌茶企开始尝试打造“茶奢”,将高品质的茶叶品类定位为奢侈品,除了包装高档、消费群体高端、价格不菲等之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奢侈品展,想要在公众心目中逐步树立起奢侈品的形象。

然而。这样做就能将茶称为奢侈品吗?中国的茶叶要想成为奢侈品,除了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外,还需要有品牌,推广高端茶品牌文化,这样茶才能在奢侈品道路上上更进一步。武夷山大红袍或者将会成长为中国茶业的一个奢侈品品牌。

第二届茶通超人大赛

九哥阅读(9)

 

2007年4月27日-29日,第二届“茶通超人大赛”在武夷山如期举行,来自北京和武夷山的品茗高手在武夷山碧水丹山间品茶论道,争夺茶通超人的称号。本次大赛共有有六名选手参加,北京选手叶启康和耿冰,武夷山茶人刘国英、李方、游玉琼,还有获得第一届茶通超人称号的张根。比赛分为五轮淘汰制,选手要在几轮的竞技中要经过品茗、闻香、吃茶点等方式进行对决。

第一轮
时间:4月27日下午

地点:星村三号码头

对决:
北京:耿冰、叶启唐、张根

武夷山:刘国英、游玉琼、李方

比拼:
1.尝茶找茶

比赛内容:只能喝茶不能看茶,北京的选手要从四十泡茶中寻找出最初喝的那泡茶。
比赛结果:张根胜。

2.闻香找茶

比赛内容:只有一个刚泡过茶的空杯,武夷山选手通过闻茶叶的挂杯香从四十泡茶中寻找出最初闻的那泡茶。
比赛结果。刘国英胜。

3.机制茶OR手工茶

比赛内容:分辨用盖碗泡出机制茶与手工茶。
比赛结果:游玉琼胜出。
本轮挑战技巧:

这一轮比拼主要是考验挑战者的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以及对气味、口感的辨识程度,只有正确辨识最初闻到、尝到的香气和口感,才可能在经历四十泡茶之后准确进行选择。

挑战指数:

四十挑一有些高难度,要从四十种茶叶中找出最初的那泡就不太容易,但可以从四泡、八泡开始练习起,锻炼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第二轮

比拼:
1.辨红茶

比赛内容:在杯里加入牛奶和柠檬之后冲入祁门红茶,辨别红茶的产地和名称。
比赛结果:张根胜。

2.辨绿茶

比赛内容:用陕西的紫阳毛尖煮粥,通过喝粥辨别绿茶的产地和名称。
比赛结果:李方胜。

3.辨产地名称

比赛内容:用四个茶杯分别放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武夷金眉、西湖龙井的叶底,分辨茶叶的产地和名称。
比赛结果:游玉琼胜。

4.闻末辨茶

比赛内容:通过闻茶末分辨茶叶的产地和名称。
比赛结果:刘国英胜。
本轮挑战技巧:

这一轮挑战考验的是挑战者对各茶类的了解程度。红茶、绿茶、乌龙茶……唯有遍尝好茶,才能在牛奶、柠檬等其他味道干扰的情况下,仍能准确辨识。

挑战指数:

无论哪种茶类下面都包括无数个茶种,能分清一种茶类已属不易,何况要在牛奶、柠檬的干扰下。更别说煮粥了,相信大多数人是只知粥味不知茶香了。

第三轮
时间:4月28日上午

地点:大王峰脚下武夷宫的草地上

对决:游玉琼VS刘国英,张根VS李方

比拼:
1.评水泡茶

比赛内容:同种茶叶,分别用山泉水、纯净水、自来水冲泡,要求选手指出哪泡茶是由哪种水冲泡,并说出理由和感受。
比赛结果:刘国英胜。

2.评茶辨时

比赛内容:选用同种茶叶,但分别在春分、清明、谷雨时采摘,要求选手进行分辨并说出理由。
比赛结果:张根胜。

3.辨别岩茶

比赛内容:分别冲泡武夷山的水仙、肉桂、水金龟、铁罗汉,要求选手进行分辨。
比赛结果:李方胜。

本轮挑战技巧:

这一轮比拼考验的是挑战者的专业水平,无论是辨水、辨时还是辨茶,都是对挑战者全方位的考验。

挑战指数:

好茶配好水,好茶分好时。说出哪种水好容易,分辨出是哪种水难;说出何时的茶容易,分辨出何时的茶难。喝到这份上,也算是喝到茶之精髓了。

第四轮

时间:4月28日中午

地点:茶魂(天游入口)

比拼:
1闻香辨茶

比赛内容:随手泡煮白鸡冠和安溪铁观音,通过闻香进行辨别。
比赛结果:李方胜两局,晋级决赛。

2.喝普洱辨时间

比赛内容:分别冲泡1年、5年、10年的普洱,只能喝茶汤。进行辨别。
比赛结果:刘国英胜出,晋级决赛。

本轮挑战技巧:

这一轮比拼选择的是比较相似的两种茶和不同存放时间的茶叶,考验的依旧是挑战者嗅觉和味觉上的辨识度。

挑战指数:

虽然挑战接近尾声。但本轮应该算是全部比赛中较为简单的比拼。相信稍有资历的茶客都能作出准确辨识。

第五轮:决战玉女峰

时间:4月29日早上

地点:玉女峰脚下

比赛内容:从全国各地挑选的50种不同的茶叶中任意挑选20种茶叶进行冲泡,只能喝茶汤,进行辨别,辨别出1种得1分,先得到10分的一方即为冠军。

比赛结果:武夷山市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方以10比6的总比分获得冠军。

比拼点评:

如果说第一轮比拼给挑战者做的是选择题,那么决战一役给挑战者留下的就是一道填空题,没有选择,背水一战。

茶人及饮茶之乐

九哥阅读(8)

 

“茶人”这两个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茶人队伍不断扩展,茶人的内涵也在扩大。茶人是一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统称,各行各业的爱茶者均可称为茶人,历代为茶产业、茶文化作出贡献和有所建树的前辈和长者,也是当之无愧的茶人。茶人中懂得茶之诸法、树茶学丰碑的陆羽被尊称为茶圣,至今无人超越;超然物外连饮七碗品得茶趣的卢仝类人物皆为茶仙。唐以后,历代都有有名望的茶人,例如唐朝的皎然、陆 羽、刘禹锡、白居易、卢仝 、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宋朝的欧阳修、梅尧臣 、 范仲淹、 苏轼 、蔡襄 、曾几 、苏辙、黄庭坚、杨万里、 赵佶 、陆游等;明朝的文征明 、徐献忠、钱椿年 、许次纾 、顾元庆 、田艺蘅等;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渔 、杜睿 、施闰章、袁枚 、郑板桥等。他们都喜欢喝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岩茶。

茶人爱茶,乐趣诸多,至少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清饮之乐。俗语云:酒能乱性,茶可清心。中国的传统文人极为喜爱清饮之乐,现代深得清饮之乐的鲁迅先生,留有经典名句:“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对于茶人来说,只要有好茶好水,清饮就是唾手可得的乐趣。或家居独饮,或夫妻、父子对饮,或三两知己共饮,细品慢酌,乐趣无穷。尤其是品饮武夷山红茶,更令人乐趣无限。

清饮既是日常家居小事,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个嗜茶之人,不光自己饮茶,还在春茶上市季节,邀请全国德高望重、上了年纪的官员、长者进京喝茶,实不愧为雅事一桩。现今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都要举办新春茶话会,既是联谊,又倡导清廉之风。

近几年,大众越来越关注健康,很多人开始喜欢喝茶。如今许多大都市里都茶馆林立,遗憾的是,大多数茶馆装修豪华,消费较高,但消费者也大多喝茶之意不在茶,少有为茶人所向往的、幽静高雅的清饮场所。其实,对于真正的茶人而言,在意的不是豪华的装修,真正重要的是整洁清静的环境和好茶好水。只要能有好水配上武夷山大红袍,就无所求了。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多种观念激烈碰撞的大变革时期,物欲横流、浮躁已成为时代的通病,很多红男绿女迷失在灯红酒绿之中。而只有耐得寂寞才能成为贤达,只要重视修身养性,人人都可成为贤达之士。很多茶人能够通过清饮之乐经得住种种诱惑,耐得寂寞,潜心于事业或学问之中,学有所成,业有所成,从而使得个人才华得到最大发挥,实乃清饮之乐中的至乐。

其次是交友之乐。能够以茶会友是茶人的一大乐趣。旧时茶人常在茶馆品茗叙旧,如今除一些高雅的茶馆外,各种茶文化活动繁多,海内外茶友常可叙会。杭州还有一个公益性的“老茶缘”活动场所,茶友们欢聚一堂,或品茗聊天,或切磋茶学、茶艺,其乐融融。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人大多尊崇传统文化,重视情谊。如今酒席饭局多,人们所求的大多又是升官发财,或求人帮忙解困,太多功利,少有友情,只是“酒肉朋友”。茶友则不同,相邀喝茶,多聚友谊,少有私欲,因此轻松愉快,友谊日增。这种茶文会友的高雅之乐,非局外人所能体会。沏上一杯武夷山岩茶,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三是赏壶之乐。品茶离不开茶具,茶具中除瓷杯、玻璃杯、盖碗等普通茶具外,最可赏玩收藏的当属紫砂壶了,古往今来制壶、藏壶、赏壶的名人大家不胜枚举。已故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园林建筑家、散文家陈从周先生曾有言曰“手握一壶,摩挲自乐”,相信这是很多茶人赏壶玩壶的心得之语。已故著名画家、藏壶家唐云先生府上,案头、书柜里放着多把名壶,有好茶时,放进壶里冲泡,执壶品饮,怡然自得。许多爱茶赏壶之人都会有醉心于心爱之物,自得其乐的超然心境。

第四是茶艺之乐。近年来,国内很多茶文化雅会和茶馆里,都会有茶艺表演,台港海外则历史更早。茶艺表演以女士、小姐居多,这些训练有素的表演者,一招一式都透露出美感。茶艺表演场上和茶馆里端庄大方的茶小姐,是茶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通晓茶文化、能背诵《茶经》的茶小姐,更是茶中仙子。很多茶艺表演,环境优雅,丝竹声声,歌舞相伴,茶香沁人。表演者和观赏者无不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兴味盎然,乐趣无穷。

第五是撰文著书之乐。茶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乎是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中国的茶史丰富完整,茶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其中不乏诗书风流的文人雅士,茶人茶事都有据可考,例如唐代茶圣陆羽留下的《茶经》至今仍散发着灿烂光辉。自从《茶经》问世以来,历代茶文、茶书不绝于世。现代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关于茶叶的茶文茶书更是数以百计,且有年年增长之势,出书的数量远远超出烟、酒、咖啡等品,这是其它植物和食品无法媲美的。茶人之所以乐于著书立说,大概是在茶香氤氲中品出了心得,品出了哲理,一旦升华为一种精神理念,就会顺理成章地诉诸于笔端,这也是茶人的最大乐趣之一。

茶饮本是生理之事,饮茶之乐则是心理的,茶人乐趣多,心平气和,除了乐趣之外,尤其是喝武夷山岩茶还有益于养生长寿,可谓一举多得。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马来西亚的茶文化

九哥阅读(9)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香。的确,茶行茶叶贯穿了整个华人的历史。在中国南部大批华人迁移至东南亚时,茶也一直陪伴海外华人度过许多悲欢岁月。武夷山岩茶也一直陪伴着海外华人。

马来西亚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国古代的皇帝神农氏,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憩息时,几片树叶随风掉落在正在烹煮的开水中。当神农氏饮下那锅水时,发现味道鲜美,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由此,茶便被发现了。在异国他乡听到源自中国的文化起源,令人感慨万千。

在马来西亚茶行货架上摆放着的不同种类的茶叶罐背后隐藏着的不仅是茶行各自的故事,也交织着华人在马来西亚生活、奋斗的历史,折射出华人社会文化的璀璨光芒。

在马来西亚有很多老茶行,有的装潢淳朴自然,有的设计新颖华丽,有的古朴典雅……无论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怀旧风味。

在马来西亚,由于该国并不生产茶,茶的来源都必须依靠中国进口,而海外华人因通商语言及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因而目前许多茶行都由华人经营。
中国的茶不仅能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还衍生出许多与茶的故事。

早期的马来西亚茶行,都是由老板自己一人四处招徕生意。如果茶行规模大,还会驾着车子到各州行销;而一些小型茶行,就是踩着三轮车到附近的茶室兜售茶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处于闭门式经济模式,若要与外国通商,就得靠一年两次的春秋交易会,而且所有物品都由国营机构掌管。当时马来西亚的茶行由七间茶行组成一间称为貌畅的公司,作为总代表与当时中国唯一的福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买卖。采购武夷山的红茶、岩茶、大红袍。貌畅公司一直成为马来西亚茶行进口茶叶的代表,市场的茶叶都由七间大茶行垄断。当时,所有的茶叶都通过海运,经过几个星期,到达新加坡港口。在那里,质好的茶叶会先被一些新加坡茶行挑选,剩下来的才会到达马来西亚本地。大茶行拿到茶叶后,就以散装方式出售茶叶给中小型茶行以及杂货店,再由他们自行包装,再销售到消费市场上。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放开,才改为各个茶行独自到中国采购茶叶,大大缩减了中间环节。早期,马来西亚的茶行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都以木箱为主,而且数量不多,与现在每个月至少一个货柜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茶叶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不仅包含了茶叶商业的历史,还包含了中国南下的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商界闯下一番事业辉煌历史。中国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基本上都是赤手空拳,不惧劳苦,通过几代人的拼搏,打下了殷实的家业。难怪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中流传有一个说法:“喝下一口茶时,想想背后的故事和先人种下的福根,那杯茶就会变得分外有意思。”

马来西亚的品牌茶——独树香

“独树香”是马来西亚的知名品牌茶,原是乌龙茶类,它的创始人,是一位早年从中国福建来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名叫李统溪。“独树香”的独家焙制,是李统溪经过多年的试验才成功焙制出适合本地消费口味的茶叶。

1920年20来岁的李统溪从中国福建南下马来亚,在茶行里当了个小员工。由于他天生对茶叶充满好奇,久而久之,就磨练出对茶的敏锐性。不久,他自己出来开茶行,出售各种类的茶叶。当时茶叶非常耐泡,很多客人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茶店老板对这种现象很头疼。 李统溪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研制不同茶叶。经过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其中的秘诀,使一包茶只能泡四、五次。这就是“独树香”的来源。这个新的发现受到大部份茶室的欢迎,以至目前有许多茶室、海鲜楼都冲泡“独树香”。后来,经过旁人的拨点,李统溪发现小包装茶的形式能解决更多问题。于是,他反复观察研究本地人的口味和饮茶习惯,终于研制出第一批十五克装的包装茶。后来很多顾客反映茶味太浓,于是他又再试着将份量减至一半,即现在七点五克的半包装茶。从此,“独树香”就以这一小包装闯进各大茶楼,成为普通大众饮用的茶。“独树香”这一品牌在一九六三年正式注册为商标,沿用迄今。在品茶的同时,他们还赠送茶壶与茶杯给茶馆,加上一罐罐铁制茶罐放置在显而易见的茶水台上,使许多人对“独树香”保留着强烈的印象。如今李统溪已逝世多年,目前,该茶行由他的两名孙子掌管。

现如今,许多马来西亚人都爱喝一壶中国茶,也尝试居家自饮,不知不觉中,向来被称为“老人饮料”的茶,已走进现代家庭,成为马来西亚人生活良伴之一。

目前,马来西亚的茶馆随处可见。很多雅舍般的茶馆非常吸引人。茶已经不再是日常饮料,来这些茶馆品茶的客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一解文化乡愁的空间;希望能在这里感受到一丝丝的华人的文化气息;追求中国艺术的美感。沏上一杯武夷山岩茶,或者红茶,或者大红袍,浓郁的茶香是他们熟悉的味道,茶,是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当然,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当属那份中华文化的情怀。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小记

九哥阅读(11)

 

武夷山,山胜水秀,集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于一身。很多游客游览武夷山,都是在导游的引领下,坐大巴、食套餐、照照相、匆匆游览。沿着几条既定的路线,游览之后再买几本介绍这里人文景观的书籍,就算是到此一游了。但真正的游览武夷山,应该慢慢地由外到内欣赏她的全部,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领略到武夷山的魅力。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双遗产,这里有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也有先贤们留下的杰作。因为是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双遗产,武夷山不仅是有自然胜境,也成为人们一个绝佳的避风港:不但可以远离尘嚣,还可以远离战争。因为加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后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条款:战争不能轰炸双世遗,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来到武夷山,最好住在武夷山庄。这里是一个没有围墙栅栏旅客栖居的家。大王峰是她坚强的靠山、崇阳溪是她无尽的温柔。清晨时分,推开窗户,迎面扑来的就是清晨清新的空气。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梁南齐”建筑大师们大手笔设计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百位国家领导人亲手种植的树正茁壮成长。这些是其他的国宾馆无可比拟的。每一棵树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I心仪的故事,都有伟人与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一些伟人已经逝去,可这树却在坚强地活着,如同他们留下的光辉在影响着后来的人。

这里还有朱熹先生留下的诸多遗迹。朱老夫子喜欢喝武夷山岩茶,是他撑起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半壁江山,他的宋明理学统治了中国思想界800多年。在武夷四曲响声岩壁处,有朱老先生亲手所书的“逝者如斯”四个大字,令人感慨岁月的流逝,犹如白驹过隙,大千世界,能够在千年之后仍传有其名的人已经不多,何况朱老先生这样大的名气,是其他人很难与之比肩的。除了14岁时托孤到武夷山的朱熹,武夷山千古刘芳的名人还有就在本地出生的柳永,柳永童年和青少年都生活在武夷山。历史总是喜欢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虽然是不经意的。这两位名人,一个是严肃冷峻、克己复礼、半圣半仙的礼教偶像,一个是风流倜傥、晓风残月、半狂半傲的“白衣卿相”。我们不知道,是这两位“水火不相容”的人物让这人间胜境扬名历史,还是武夷山因为他们而更加驰名?

除去文化名人外,武夷山还有历史悠久的闽越古城,传说越王勾践的后裔与越国臣民,在吴越战争越国战败后辗转来到福建武夷山一带的山区,定居下来,

并逐渐形成一个闽越人的部落。此后这些人繁衍生息,建立了恢宏文化的政权。直到公元前110年,闽越王余善擅自称帝,汉武帝派兵灭掉闽越国,将闽越国人全部迁往江淮地区,恢宏一时的闽越王城,在汉兵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变成了一片废墟。现在这里有着巍峨的仿汉博物馆,有狭长的青石甬道,厚实高大的外墙,有着繁复精致的雕刻。走进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院子,坐在院井中,来一泡武夷岩茶。你聆听到的也许是历史的旷音。告诉你这里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怎样的荣耀。

武夷山还有许多牌坊,每一个牌坊都有着一个说不尽的故事。你可以选择到一个人迹稀少的溪畔,躺在遍布的鹅卵石上,静静地远眺武夷胜景,要么思索你人生的全部,要么什么也不要思索,静静地躺他一个晌午,你也许会感到晃然已过一个世纪。

旅游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探索。武夷山市许多有待开发的景点和原始森林及不被人注意的处女地,也许那才是人们心中真正朝圣的地方。这些未开发的景点能让人们沉浸于平静或沉寂中,慢慢体味人生。

武夷山还有许多不经意留下的,却是经典的、传世的建筑作品。武夷山的景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而把因旅游开发而应配套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疏密有间地分布于各个景点,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得体。那亭、楼、阁、台、轩、山庄、山房都具有武夷山的乡土气息,并且其建筑物的格局、格调、体量与山水的自然环境统一协识的基础上并得以装饰及改造。这些远比大都市中试图传世的普通建筑要美多了。

武夷山的雨最美。总是细而绵密不断,时而似有,时而似无。雨中的武夷山变幻莫测,山的形迹全被雨雾掩盖,若隐若现,如淡淡的水墨画。山上绿树耸天,藤条郁郁葱葱,茶树的叶子被雨水冲刷得格外的绿。山涧中的水流,在嶙峋的岩石中逶迤穿过,钢铁般坚硬的石崖被无数次水流刻下了深深的沟,岁月无情,流水有意,正是这涓涓水流,无数的水流创造了碧波荡漾、千回百转的九曲神溪。

武夷山的美那样纯净,那样澄澈,那样柔和,涤荡着人的心,令人如痴如醉。武夷山的红茶、岩茶、大红袍又是那么迷人,使人回味悠长。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胜景与摄影

九哥阅读(13)

 

武夷山,三国时别名正平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有秀丽的风景,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这里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这里有绵延达2000年之久的、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圣地。

武夷山境内群山重叠,降水量多,湿度大,雾天长。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雾气、云海的形成。所以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站在天游峰顶部就会看到美丽的武夷山云海的全景。武夷山青山绿水,植被在丹霞地貌的映衬下,越发显得郁郁葱葱。武夷山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 登山可览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异石,可睹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之美。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孕育了灵气。也正因此,武夷山岩茶具有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还有先人留下的众多文化遗存:有朱熹、游酢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有历代摩崖石刻,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等等。这些遗存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武夷山山水形胜,这里成为很多摄影大师偏爱的地方。武夷山的水很有特点,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利用逆光,突出表现强劲水流的刚毅性格。2.在景深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快门速度,锁定瀑布流水冲击力度,使画面产生震撼力。3.利用散射光,(在阴天情况下)表现水的质感及柔美的姿态。采用小光圈慢速度,使流水如轻纱。4.在光比强烈的情况下拍摄大场景通常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可通过确保流水质感及暗部主要层次,来突出局部主体,强化流水与环境的关系。5.在光比大,倒易率失效,曝光速度降不下的情况下,可加用ND镜来控制曝光量,用PL镜调整偏振光,消除水面的反光点,增强水面色饱和度。

拍摄武夷松柏的时候,需要巧妙运用透视关系,在二维空间的作品上增加深度感,使作品成为三维图像。一幅有深度空间的三维图像能成功展现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深度空间与浅度空间在摄影中的运用,可以强化景物的深度、立体感。要运用好深度空间对景物的描写,必须了解空气透视。由于大气的透明度,空气介质与尘埃的关系,使深度空间物体模糊不清,距离越远清晰度越差,但它却能有效地隔离山峦、树木植被,突出间距感,这就是空气透视的表现。要把握空气透视对景观的影响,才能创造性地表现三维空间。

秋天,武夷山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更是成为摄影家们最佳的创作天堂。三三秀水、九十九岩、七十二洞穴、六六群峰、神秘船棺;天游峰上的日出、云海;闽北独特的民族风俗等等,都是取景框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随意的拍摄都能形成完美的构图,绝妙的摄影作品信手拈来。
秋意正浓的武夷山,别有一番道不出的情致。而武夷山的大红袍的传说更是增添了神奇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