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红茶的产生、发展和流行

九哥阅读(4)

红茶的起源,来自正山小种。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研究认为:“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后叶色红变而产生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

正山小种红茶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武夷山(原崇安)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由河南同始人闽,后迁居江墩,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据其24代传人江元勋先生讲述: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强行驻扎茶坊,睡在工场,把随带装备堆放在茶青上。江公心急如焚,这可是一家的生计所在啊!待官兵开拔后,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组织家人赶忙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于是,便把烘好的茶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之后,正山小种红茶便越做越兴旺。这一说法已记录于《中国茶经》之上。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摇篮”。清代刘靖在《片刻余闲集》(1732)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因此,工夫红茶始创于福建,以后传播江西、安徽等地。

当代茶圣吴觉农所著《茶经述评》详细记载了红茶的传播,是南武夷山(崇安)向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至,最后传到祁门,产生祁门红茶。安徽祁门生产的红茶,是1875年由安徽籍官员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将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去,在至德尧渡街设立红茶庄试制成功后,翌年又在祁门历口设分庄试制,以后逐渐扩大生产,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

后来,我国红茶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云南的滇红、湖北的宣红、福建的三红(政和功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江西的宁红、广东的英红、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等,深受国外饮茶爱好者的赞赏。20世纪20年代,印度等国开始将茶叶切碎加工发展红碎茶,产销量逐年增加,最终成为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主要茶类。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试制红碎茶。

国内关于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最早的记载

吴觉农先生著的《茶经述评》曾查阅了全国2000多州县志中有关茶叶的记载,在提到红茶产生的年代时写道:“在现产红茶的各省各县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最早记述红茶的有下列各县:

(1)湖南《巴陵县志》(清同治十一年)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2)湖南《安化县志》(清同治十年)载:咸丰七年(1857)戊辰九月,知县陶燮厘定红茶章程。

(3)湖北《崇阳县志》(清同治五年)载:道光季年(约1850),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炮(同炒),雨天用炭烘干。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4)江西《义宁州志》(清同治十年义宁州治所在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1821一1850),宁茶名益著。

以上所能查到的有红茶生产的记载全部在道光年间及其后,也即在红茶外销大盛,供不应求之际仿制的。如安化红茶系粤商所倡制,据《同治安化县志》(1871)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色封箱,客有冒称武夷茶以求售者。”

其实关于国内红茶最早的记载当属《清代通史》,该书卷二第847页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工夫红茶与白毫、小种红茶都是武夷红茶的品种,该记载把国内关于武夷小种红茶产生的年代提前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之前。

这段记载表明了明崇祯十三年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远销至英国,这是最早进入英国的红茶。

巴尔扎克与正山小种红茶的故事

九哥阅读(5)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对中国的崇拜,更是达到了神乎其神,无以复加的地步。

有一天,巴尔扎克招待亲朋好友,他神情庄严地端出一个雅致的木匣,小心翼翼地从木匣里取出一只绣着“九叠纹”汉字的黄绫绸包,一层一层地打开绸布,拿着一小杯金黄色的优质红茶。

“诸位,这是中国某地的特产极品茶,一年仅产几百克,专供大清皇帝专供。”巴尔扎克神秘地说,“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由一群妙龄少女采摘和加工制作,并且一路歌舞送到皇帝御前。”

宾客们听得如痴如醉。

“大清皇帝舍不得独饮,馈赠了几十克给俄国沙皇。途中武装护送,以防止被歹徒劫掠,好不容易才到沙皇手上。”巴尔扎克越讲越神秘,“沙皇再分赐给诸位大臣和外国使节。我通过法国驻俄国使节,几经辗转才搞到这一丁点儿。”

“啊哟,好名贵呀!”宾客们听得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巴尔扎克继续滔滔不绝地说:“别看它茶少,但有神效,绝不可放怀畅饮。假如连喝三杯,必盲一目;连饮六杯,则双目失明……”

吹得高朋满座,将信将疑,俯首帖耳,不敢多喝一口。

巴尔扎克的确是夸得过分了。他手上的红茶,就是产的。

不过,巴尔扎克讲得也是有根有据的,请看《武夷山市志》(1994)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俄国大使巴尔扎克,H.de斯塔尔科,在恰克图以貂皮,麝香等物,从蒙古商人门塞手中换得武夷茶64斤带回彼得堡,献给沙皇,从此沙皇及朝廷贵族便爱上武夷茶。随后俄国就从中国进口茶叶。清康熙三年(1664),俄国商人向英国国王送了一普特中国武夷红茶,受到皇室的青睐。

正山小种中英文名称的历史追溯

九哥阅读(4)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有的认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有的认为应该更早,众说不一。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林业高级工程师邹新球先生《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研究认为:它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他的依据:一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的说法;三是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四是国内外关于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他的研究结沦得到多数业内内人士的认同。

“正山小种,国外卖”是原来武夷山的一大怪。首开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海上贸易之路的是荷兰人。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真正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带去作为嫁妆的几箱正山小种红茶。从此,喝武夷红茶成了皇室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把饮用红茶引入上流社会,武夷红茶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

由于饮茶风日盛,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水火不容。英国制定航海法,规定外国进口货物到自己属地包括美国,只能由英国船只载运,这就导致英荷海战两度发生。战争以英国的最终胜利宣告结束。从此,国际茶叶贸易改由英国垄断。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政府授予茶叶专营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这个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贸易和对欧洲往来货运的垄断权。”由于进口茶叶成本昂贵,英国加重征收茶叶赋税,最高时竞达119%,遂有“掷银三块,饮茶一盅”之说。

1773年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茶党,将停泊在港的东印度公司船上的茶叶倾人海中。这件事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但是事隔11年后,独立了的美国派出第一艘“中国皇后号”快船驶向中国,从此武夷红茶进入北美市场。有资料显示,鸦片战争前的80年间,仅广州港就有5100多艘外国商船前来交易。载着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门银、黄金,抢购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1745年1月11日,瑞典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在距离家乡大约900米的海面上触礁沉没,损失惨重。后来,人们从船上捞起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哥德堡号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号”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甚至有所获利。

根据邹星球先生的计算,武夷红茶在18世纪末出口最高年份达到60万担,加上其他产区的红茶,最高年份达到165万担,每担大约可售30两白银。茶叶贸易给大清帝国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要求采用白银交换,以致外国商船驶往中国装载的90%都是白银。当时,世界上80武夷红茶因“味香醇厚,价格最翔,压倒群茗”,随着茶叶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各地茶商纷人武夷,使得周边地区大量仿制武夷红茶。清王梓《茶说》载:“岭邑近多裁植,运至星村墟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为区别外产仿制品与桐木产正品的不同,将桐木产的红茶称为“正山小种”。非桐木产的仿制品称为“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烟小种”。

所谓“正山”乃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其涵盖范围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至江西船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敦百叶坪,东至武夷山大安村,西至光泽司前干坑,西南至邵武龙湖观音坑,方圆60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该地区“因土壤之宜,品质之美,终未能攘而夺之”。产于政和、福安、屏南、古田、沙要及江西铅山等地,仿制正山小种工艺生产的红茶,因质地相对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坦洋、屏南、政和、沙县、古田等红茶的出现,改变了夷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名称在对外销售中渐渐不再使用,则单独称“正山小种”。因正山小种红茶是经过松材薫焙工艺而成,福州地方口音对松明发Le的音,以松材薫央常则发LeXun的音,称产于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为LeXun小种红茶。1853年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国外便以福州地方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Lapsang即为LeXun的谐青。福建师大文学院苏文普教授研究认为:“立顿红茶‘立顿’,就是用‘’LeXun’的谐音命名的。”至今为止,正山小种出口一直使用Lapsang Souchong或Lapsang souchong或Lapsang Blacktea名称。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出现于1878年。

英国福钧偷走了正山小种红茶加工与种植技术

九哥阅读(4)

正山小种红茶种植加工技术流传海外

英国为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和已经丧失的长期经营中国茶叶进口的垄断权,一方面生产鸦片,倾销中国,遭到有识中国人的抵制,林则徐虎门销烟,堵住了英国人的财路。于是爆发了鸦片战争。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五口通商。其中福建占了两个口岸一厦门和福州,这是英国人最希望得到的。另一方面成立茶叶委员会,着手在印度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不过始终没有成功。他们生产的茶叶质量太差,根本无法与中国红茶匹敌。于是,便派经济间谍潜入中国进行盗窃。法国2002年3月出版的《历史》月刊披露了一个惊天秘密:英国罗伯特•福钧当年窃取了武夷红茶制茶技术。

福钧何许人也?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植物学家福钧1880年逝世于此。福钧(Fortune)译罗伯特•福琼(Rorbert Fortune 1813-1880),也有译复庆(For-tune)。在1842-1845年间,他曾作为伦敦园艺会领导人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比较了解,回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标本。福钧于1843年7月在武夷山采集植物标本时,对武夷山九曲风光十分迷恋,绘有一张九曲风光图,在国际植物学杂志上破例发表。

像这样一个戴有植物学家头衔的英国绅士,人们很难把他和间谍挂起钩来。1848年7月3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命令福钧:“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发展在喜马拉雅山的茶叶生产。”福钧在东印度公司付

给他550英镑报酬的诱惑驱使下,撕下绅士的外衣,充当起了经济间谍的角色。

1848年9月福钧抵达上海,然后到黄山,尔后又到了宁波。1848年12月15日在写给驻印总督的信中,他高兴地报告:“我已弄到大量的茶种和茶树苗”。1849年2月问,福钧又秘密潜入武夷山,住宿在一些寺庙里,打听了解红茶生产的过程和核心制作技术,还为打通武夷山红茶到福州的运输通道出主意,并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于1851年3月16日乘坐满载茶种和茶苗的船只抵达加尔各答。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印度成功制作出“武夷红茶”,至此,被称为“近五千年历史的诀窍”的武夷红茶种植加工技术流传到海外。由于印度茶叶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产量的急剧上升,武夷红茶的出口

市场日益萎缩,1939年武夷红茶的出口降到最低点,大约只有25000担。而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了1903年这个比率却上升到了59%,使中国茶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昔日武夷红茶一统天下的风光不再。

福钧回到英国后,发表了他的旅行手记,删去了原稿中与他间谍使命有关的细节。他从手记的出版中获了利。福钧晚年默默无闻。英国王室没有给他颁发勋章,也没有让他从英国带来的贸易收益中提成。但他的日子过的并不拮据。现在,在中国,只有杭州茶叶研究中心才能看到福钧写的书,但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他曾在中国充当英国间谍,偷走了我们的茶。

正山小种红茶的兴与衰

九哥阅读(4)

正山小种红茶传人欧洲,最初只是作为东方的一种珍奇物产,专供宫廷贵族、商人等上流社会人士享用,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流行。因而,销量有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林业高级工程师邹新球先生研究推算认为:17世纪末,荷兰、英国两国家年进口量约3万磅,折合中国计算单位为22500斤,只相当于750亩茶山的生产量。

1684年清政府正式取消海禁,英国经过二次英荷大战,掌握了海上霸权,与荷兰垄断的东方茶叶贸易开展竞争。加之英国皇室对红茶的推崇,英国社会上下饮茶之风盛行。另外通过殖民活动,又把饮茶之风向世界更大范围扩大传播。与此同时,茶价大为降低,满足了平民百姓的一般需求,使得正山小种红茶的贸易量开始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在18世纪的后50年,正山小种红茶的出口量较前50年大幅增加,1792年达1835万斤,是上世纪末年均出口量的815倍,独统天下。这是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贸易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随着茶叶出口量的不断增加,武夷山“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漫山遍野,茶愈种愈多。

19世纪是中国红茶迅猛发展的时期。在19世纪中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达到鼎盛。1838年仅自广州口岸出口的武夷茶就达3000万斤;以当时红茶平均口80%的比例计算,正山小种占2400万斤。据史料记载,这期间武夷山桐木村正山范围内,以茶为厂(户)的有六七百户,每年生产正山小种红茶有3000多万斤,大小茶庄、茶行约有二三十家,茶树种植如火如荼,每年茶季南江西到武夷山来的采茶、制茶工人,超过万人。

19世纪末,武夷正山小种由盛转向衰弱,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19世纪初的道光年问,由于红茶的需求急剧扩大,一些绿茶产区也开始改制红茶,先后出现了江西、湖南、湖北红茶产区,接着19世纪70年代安徽祁门红茶产区出现,各地都创出自己的品牌。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从上世纪为中国红茶总称的地位跌落,在中国外销红茶中的比例不断下滑,影响逐渐降低。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杂,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创造了工夫红茶。随后,闽东红茶产区崛起,不仅产量超过闽北,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提高。工夫红茶的出现,标志着武夷红茶在省内的影响也在逐渐降低。三是印度、锡兰红茶的崛起,对正山小种红茶的影响。印锡茶出产的初期成本高昂,茶质不佳,很难打开局面。但南于印锡茶业几乎为英人资本经营,实为英国茶业。而英商掌握着市场,控制着外销大权,由于华茶对外销的依赖,英商一方面肆意压低茶价。另一方面,英国对华实行歧视性关税,打击华茶。在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苛捐杂税,加重茶叶负担。内忧外患下的国内茶叶以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大规模先进的资本主义产生产方式竞争,华茶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仅60年的时间,印度红茶输出便在1900年首次超过华茶,结束了300多年来华茶的垄断地位。此后锡兰急起直追,1917年锡兰茶压倒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茶叶输出国,最多的一年1920年竟是华茶输出量的4.5倍。1918年爪哇位列中国之上,成为世界茶叶输出国三大巨头之一。1918年,印茶是华茶输出的6倍,占世界茶叶总输出的45.89%,而华茶仅占7.57%。

19世纪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带来的影响,使武夷红茶生产在19世纪后半期快速跌落。虽然19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外销达到鼎盛,但茶价从7O年代起便日益跌落。光绪中期“福州茶商多至亏本”,1887年福州附近100斤袋茶售价只7~8元,尚不够工钱。1889年最为亏本,有300元之谱,许多人完全破产。光绪末年,闽北茶区“多有枯枝,蔓草荒芜,人懈芟除,隙地之处,兼栽蕃薯”,“茶园十荒其八”。

清光绪后,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在《武夷山市志》中,有若干

年份的记载,兹录于下:

清光绪六年(1880):桐小红茶(包括正山小种15万公斤,价值15万元)

民国3年(1914):数万公斤

民国5年(1916):2.5万公斤

民国28年(1939):4万公斤

民国30年(1941):0.05万公斤

民国36年(1947):1.25万公斤

民国37年(1948):0.15万公斤

由此可见,由光绪入民国,武夷红茶产量大幅跌落,其在茶叶市场的影响日渐低微。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得到逐渐恢复。到:1992年,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年生产量已达41万斤,且全部出口。进入21世纪,武夷山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和世界各国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历史名茶武夷正山小种又声名鹊起。据武夷山市茶叶资源普查的结果,2009年,桐木村茶园已达6806亩,年产正山小种干毛茶59.12万斤,超历史最高水平。

立顿红茶名称源于正山小种名称

九哥阅读(4)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有的认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有的认为应该更早,众说不一。研究认为:正山小种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判断依据如下:

一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
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的说法;
三是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四是国内外关于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他的研究结沦得到多数业内内人士的认同。

“正山小种,国外卖”是原来武夷山的一大怪。首开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海上贸易之路的是荷兰人。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真正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带去作为嫁妆的几箱正山小种红茶。从此,喝武夷红茶成了皇室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把饮用红茶引入上流社会,武夷红茶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

由于饮茶风日盛,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水火不容。英国制定航海法,规定外国进口货物到自己属地包括美国,只能由英国船只载运,这就导致英荷海战两度发生。战争以英国的最终胜利宣告结束。从此,国际茶叶贸易改由英国垄断。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政府授予茶叶专营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这个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贸易和对欧洲往来货运的垄断权。”由于进口茶叶成本昂贵,英国加重征收茶叶赋税,最高时竞达119%,遂有“掷银三块,饮茶一盅”之说。

1773年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茶党,将停泊在港的东印度公司船上的茶叶倾人海中。这件事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但是事隔11年后,独立了的美国派出第一艘“中国皇后号”快船驶向中国,从此武夷红茶进入北美市场。有资料显示,鸦片战争前的80年间,仅广州港就有5100多艘外国商船前来交易。载着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门银、黄金,抢购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1745年1月11日,瑞典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在距离家乡大约900米的海面上触礁沉没,损失惨重。后来,人们从船上捞起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哥德堡号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号”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甚至有所获利。

根据史料计算,武夷红茶在18世纪末出口最高年份达到60万担,加上其他产区的红茶,最高年份达到165万担,每担大约可售30两白银。茶叶贸易给大清帝国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要求采用白银交换,以致外国商船驶往中国装载的90%都是白银。当时,世界上80武夷红茶因“味香醇厚,价格最翔,压倒群茗”,随着茶叶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各地茶商纷人武夷,使得周边地区大量仿制武夷红茶。清王梓《茶说》载:“岭邑近多裁植,运至星村墟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为区别外产仿制品与桐木产正品的不同,将桐木产的红茶称为“正山小种”。非桐木产的仿制品称为“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烟小种”。

所谓“正山”乃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其涵盖范围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至江西船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敦百叶坪,东至武夷山大安村,西至光泽司前干坑,西南至邵武龙湖观音坑,方圆60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该地区“因土壤之宜,品质之美,终未能攘而夺之”。产于政和、福安、屏南、古田、沙要及江西铅山等地,仿制正山小种工艺生产的红茶,因质地相对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坦洋、屏南、政和、沙县、古田等红茶的出现,改变了夷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名称在对外销售中渐渐不再使用,则单独称“正山小种”。因正山小种红茶是经过松材薫焙工艺而成,福州地方口音对松明发Le的音,以松材薫央常则发LeXun的音,称产于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为LeXun小种红茶。1853年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国外便以福州地方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Lapsang即为LeXun的谐青。福建师大文学院苏文普教授研究认为:“立顿红茶‘立顿’,就是用‘’LeXun’的谐音命名的。”至今为止,正山小种出口一直使用Lapsang Souchong或Lapsang Souchong或Lapsang Blacktea名称。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出现于1878年。

揭开世界生物之窗——桐木、挂墩、大竹岚的神

九哥阅读(4)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所谓神秘,内含神奇,隐秘之意。探寻红茶秘密一直是西方的梦寐以求。作为红茶贸易源头的桐木村,则一直是外国人寻奇探幽的目的地。据载早在1699年红茶贸易开始大发展的时期,英国人杰克明•萨姆(JcaminTham)进人武夷山桐木一带采集植物标本,表面看他是一般的生物学家,传教士,但往往在这些身份的掩盖下进行探寻红茶秘密的活动。但探寻红茶的初衷却又引出了另一个结果,这里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物种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1823年法国神父罗文正在挂墩建立教堂,采集了31000多号珍稀植物标本。还有美国人F.P.Metcalf(时任协和大学生物系教师)、奥地利人H.Hand Mazz,其中采集植物标本最著名的则是1843年和1848年两次到武夷山把红茶秘密窃出的英国人福琼(R.Fortune)。采集动物标本最著名的则是曾在四川宝兴发现中国大熊猫和鸽子树珙桐的法国传教士大卫(谭微道,P.A.David),他在1873年来到挂墩采集大量动物标本,回国后发表若干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新种,标本现存于巴黎自然博物馆。崇安桐木挂墩因此开始闻名于世。大卫之后,还有曾在福州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J.D.LaTou-he,于1896-1898年间多次到挂墩采集动物标本,还把挂墩周围最高的一座山峰命名为大卫山(Mt David)。他们还在三港、挂墩设置教堂,这些教堂常常成为收购标本的转运站。——

稍后进人桐木采集动植物标本的还有英国医生斯坦利(A.Stan-Len),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学者波普(CliffordHPope),英国标本商史密思(F•T•Smith},德国昆虫学家克拉帕利希(K1ap-perich)。在这些采集的标本中,先后发现了近千种动植物新种,遂使桐木,挂墩,大竹岚地区成为蜚声国际著名的“生物之窗”。桐木及周围地区在1979年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关概况

九哥阅读(4)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部最高段,北纬27°35’~27°55’,东经117°24’~117°53’之间。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市县境内,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56527.4公顷,平均海拔1200米。

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素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它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个国家重点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地的保护区,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工国”和“昆虫世界”之称。——

1.自然条件该区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北东向和北曲向的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组成山岭的岩石主要是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根据科学考察,尚未发现武夷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同时从武夷山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如银杏、南方铁杉、香榧等以及丰富的物种来看,又从另一个侧面推断出这里未受冰川直接侵袭,这与武夷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高山深谷的复杂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2.植物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知植物种类达3728种,拥有28种濒危、渐危植物,如南方铁杉、银杏等;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如南方红豆杉、水松等。该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渗透十分明显,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巾,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苑属、香茅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但这里大概已是它们分布的南缘。还有一些典型的古热带科如山榄科、棕榈科、芭蕉科、姜科、天南星科也北上到此扎根。这些南北植物云集于此,儿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

在植物区系分区上,显示出保护区古地理环境演变的特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仅保留原生类型,而且面积也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居首位,森林覆盖率高达96.3%。地势的高低悬殊影响水热变化而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带,从而成为研究整个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及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山地矮曲林带、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带在这里依次分布。——

3.生物模式标本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为生态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者——野生动物提供了保护条件和良好的栖息场所以及丰富的食物。据统计,保护区中约有哺乳动物100余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近1/3,仅在挂墩地区就有160余种,集中了全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鹗、竹啄木鸟、挂墩鸦雀、白额山鹧鸪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赤尾噪鹛、滇绿鹛等,为挂墩特有种,故人称“鸟的王国”。两栖和爬行动物约100余种,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所以这里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鱼类也有30余种,昆虫的丰富程度也是我国其他地区少有的,全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仅在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就达300多个科,占全国昆虫总科数的1/3。有5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有101.种国际候鸟保护网动物,1978年还发现过濒临灭绝物种华南虎的踪迹。

保护区中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及大量新种的发现,使得这个地区在19世纪中叶就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动物模式标本产地。一百多年来,中外省物学家已先后在此发现1000多种生物新种(包括新亚种模式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及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及有关研究单位都相继来此采集生物标本,进行科学考察。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详细介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地跨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市(县),江西省铅山县处,总面积为56527.4公顷,主峰黄岗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介于北纬27°33″~27°54″ ,东经117°27 ″~117°51″之间,其最高峰海拔2157.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是整个华东六省一市地区的最高山峰,号称“华东屋脊”。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江西省一个重要的保护区。武夷山,是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重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其中江西省境内的景点正在规划之中。——

中文名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外文名Wuy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主 峰黄岗山(海拔2157.8米)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位 置武夷山市、铅山县交界处

所属地区福建省、江西省

面 积56527.4公顷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1历史沿革编辑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张)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美国人Jcaminfham第一个进入武夷山桐木村一带采集植物标本。

 

1845年,外国生物学家开始入区采集植物标本,l873年法国神甫入区采集的标本使武夷山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978年10月,以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为首的一批生物学家,提出《关于建立大竹岚、挂墩自然保护区的紧急呼吁》。

1979年4月16日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同年7月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992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估》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

1997年,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ll个关键地区之一。

1999年12月,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本区成为中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中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1]

2地理环境编辑地理位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的最高部位,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中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2]

地形地貌区内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组成山岭的岩石主要是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2]

气候特征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约12℃~13℃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2]

3保护目标编辑保护对象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保护对象为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2]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植物从武夷山采到的动物标本中已发现600多个新种,

根据科学考察,尚未发现武夷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武夷山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香榧等以及丰富的物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苑属、香茅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5%。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 [3]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还有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

与温带生态系统相比,由细齿柃木、短柱柃、马银花、檵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草本植物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萁和狗脊。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主要以黄山松等针叶树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等阔叶树种混交。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等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 [3]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苔草属。

保护区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木耳等,都是富含营养的美味菌类。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是名贵的药用菌。还有许多真菌是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动物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资源,武夷山秀美风景。

保护区中约有哺乳动物100余种,占中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中国总数的近1/3。仅在挂墩地区就有160余种,集中了全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3以上。

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鸮、竹啄木鸟、挂墩鸦雀、白额山鹧鸪等;还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赤尾噪鹛、滇绿鹛等,两栖和爬行动物约100余种,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

鱼类也有30余种,保护区中昆虫的丰富程度也是中国其他地区少有的,中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估计可达2万余种之多,仅在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就达300多个科,占中国昆虫总科数的1/3。

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金猫、大灵猫、穿山甲、猕猴、云豹、毛冠鹿、短尾猴、小灵猫、黄腹角雉、鬣羚等。——

4旅游资源编辑保护区内主要有八大生态景观:海蜃云低黄岗巅,万亩竹海起峰烟;惊世无双阔叶林,华南虎啸踪迹迷。金斑喙凤舞翩跹,天地精华聚红岩;天然氧吧桃源峪,正山小种世纪茗。

其中区内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雄伟奇特的千里大峡谷景观和别具一格的气象景观,既有华东屋脊观黄岗草甸之雄伟,又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万亩大竹岚;既可探寻桃源幽谷,又可沐浴挂墩飞瀑。[5]

5管理状况编辑机构设置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福建省林业厅,为财政核拨的正处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0人,现有编制内人员65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8人。保护区设立党委,有党员66人。

“桐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还增挂“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林业公路养路段、森防检疫站、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所等5个机构。

保护成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30年来,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已实现连续22年无森林火灾。全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3%,比建区初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增长了22.4%,动植物资源得到良好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在科普宣传和科研工作中取得重要成绩,积极探索“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换取90%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经验,寻找到适合武夷山保护区的联合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建设道路。

6所获荣誉编辑保护区管理局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林业厅的表彰。

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四部委联合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

2002年,森林防火工作成绩突出,获得林业部、人事部嘉奖。

2002年,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的嘉奖。

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2000-2002年度文明单位”。

2004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森林保护十佳集体”。

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七部委联合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首批51个“生态示范保护区”之一。

2006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

2007年,被福建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福建省林业厅授予“1986-2006二十年无火灾单位”。

2008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七部委联合开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荣获福建省第一名。[6]

7生态价值编辑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是中国的保护区,而且是世界的保护区。

一是世界知名。保护区腹地挂墩和大竹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便是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一百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已先后在此发现的生物新种模式标本近1000种(包括新亚种)。

二是生态功能发挥很充分。它直接保护了武夷山风景区的精华九曲溪,是闽江和赣江的分水岭、闽江的主要源头和集水区之一。

“桐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三是重要的科研平台。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和国内保护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区。武夷山保护区在海峡西岸乃至中国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福建林业的名片。

交通状况编辑区内交通较为便利,有主干线3条47公罩,支线10条82公里。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三港,往东途经星村镇折北至武夷山市,全程65公里;往南途经建阳市黄坑镇折西至邵武市全程78公里,到达光泽县114公里。依托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大市场,保护区外围航空、铁路、公路等通往中国各地的交通网络发达。——

祖耕荣复活了桐木红茶

九哥阅读(5)

武夷山茶界说起祖耕荣,无人不晓。如今的武夷山茶业界,祖耕荣成了明星人物。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为桐木红茶拿到了两张“王牌”:一张是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通过德国BCS组织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另一张是该品牌红茶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原产地域标识。从而救活了濒临破产的元勋茶厂,同时也使桐木红茶重新焕发光彩。

武夷山元勋茶厂是桐木农民江元勋于1998年创办的企业,办厂的初衷是想利用桐木的特有优势,打出红茶品牌来。桐木农民有种茶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习惯于传统制作方法,因而红茶一直卖不上价。江元勋做了多年茶叶,深感其苦。因此决意办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龙头茶厂,引进先进制作方法,提高红茶质量,让红茶上一个档次。但是想想容易,真要做起来便困难重重。江元勋经过一番努力,是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红茶。可是,等他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人认账。上海人喝红茶,但他们只认滇红祁红还有英国红茶(其实是印度红茶);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喝红茶的,可是如今他们对桐木红茶也生疏了。江元勋磨破嘴皮,跑烂脚皮,也没有多在效果。无奈之下,只得改产乌龙茶。可是桐木乌龙茶的质量,无法与传统的岩茶产地相比,搞了两年,整整积压了25吨在仓库里。再加上积压的红茶,江元勋气都喘不过来了。

问题其实很简单。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要打响一个品牌,除了本身的质量因素外,还要靠种种促俏手段,包括广告炒作等等。但促销是城要钱的。假如元勋茶厂是个很有实力的大企业,他当然可以拿出一大笔资金来做广告,甚至可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节目时里天天重复。桐木红茶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可这一招不要说元勋茶厂做不到,其它的武夷山茶厂目前也做不到。那该怎么办呢?江元勋没辙了。

不过,他很幸运,关键时刻碰上了高人。2000年初春时节,祖耕荣来了。当然,他不是以乡镇党委副书记身份,而是给江元勋当营销助理来的。说是厂长助理,但江元勋在心里还是把他当领导看,许多心里话没有马上跟他说。祖耕荣是聪明人,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茶农们才会服你。他对江元勋说:“别的就不说了,采茶季节就到,我们的机器要运转起来。”

江元勋愁眉苦脸的说:“仓库里不积压着几十吨呢。再生产了放哪里?何况,我也没有钱了。”

“没钱不要紧,我们一起想办法。”

祖耕荣说完就赶到城里,找到农业银行行长。他想,行长跟他是朋友,凭他的面子,贷个几十万没问题。果然,他一提贷款的事,行长就满口答应:“你来了,总要给你的。不过,”行长口气一转:“手续可得办清楚。”“什么手续?”“要有东西抵押。比如,房产什么的。”

这一说。祖耕荣楞了,元勋茶厂是个小茶厂,又在桐木村,根本就没有值钱的房产。而他自己,住的是公房,不能抵押。“能不能通融一下,以我个人名义,到时还不了就扣我工资。”

行长笑了:“用你的工资抵押只能贷3万。”

3万怎能解决问题?祖耕荣还想磨蹭,行长却滴水不漏了。这也难怪他,几十万的资金,不能不慎重。但是行长提醒他:“如果有别的诚信企业担保也行。”

这一说,祖耕荣灵起来,他想起内兄刚花几十万盖了一座楼房,就找他去吧。内兄是个爽快人,一听说后,马上拿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许可证交给祖耕荣。祖耕荣很快就贷到了19万元钱。元勋茶厂停了许久的机器,呼隆隆地响了起来。

等茶厂生产走上正轨,祖耕荣立马着手解决桐木红茶打入国际市场问题。经过调查研究,他建议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的名义,独立向德国BCS有机食品保证公司申请有机茶认证。如能取得这项认证,桐木茶厂的红茶就可以直接进入欧盟市场。江元勋此时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当即全力支持,并委托他主抓这项工作。

祖耕荣后来回忆起办理认证工作的过程时,深有感触。“那一阵子,我跑上跑下,真是累极了。桐木距城区有八十公里,路况又不好,坐班车要颠簸上3个小时。有时刚刚回到城里,第二天又要赶下去。光这样跑还好,最头痛的是申请认证时的手续,麻烦极了。写报告,填表格,送样品,还要翻译成德文,还要找专家,前前后后好几次。弄到后来,差一点自己都没信心了。”

不过,最后事情还是办成了。德国方面终于派专家前来元勋茶厂实地考察。当他们看到桐木一带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的高山峻岭,清清冽冽的溪涧流水,沁人肺腑的湿润空气,一个个都陶醉了。经过对环境以及茶厂设备条件的全面检测,最后确定元勋茶厂生产的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以及奇品乌龙茶为有机茶,保护区内3000亩茶园为有机茶园,另有附近的1500亩为过渡茶园。

2001年6月,元勋茶厂拿到了正式认证的证书。别小看这一本小小证书,可是福建省目前唯一取的茶叶直销欧洲的“通行证”。凭着这一通行证,不仅销光了当年生产的100吨红茶,还解决了积压乌龙茶的出路。企业一下就活起来了。在元勋茶厂的带动下,桐木村茶业也红火了。茶农生产的茶青收购价从一千克2元提升到3元,仅此一项,就为桐木农民人均增收270元。

不久后,祖耕荣又帮助元勋茶厂从国家质检局取得了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域保护标识。进一步提高了桐木红茶的身价。如今的桐木红茶,再也不是“长在深山无人知”,而是“如茗美人不愁嫁”。欧盟国家及国内要货订单络绎不绝。为了进一步提高元勋茶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祖耕荣带着江元勋,找到市委书记张建光,向他专题汇报茶厂情况,并提出重建茶厂设想。第二天,张建光率领有关单位领导,赶到桐木现场办公,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问题。一年之后,元勋茶厂正式迁入占地4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一个面貌全新,充满现代气息的企业,就这样从深山沟里崛起了。

这之后,武夷山市委又先后向该企业派驻了市人事局科长傅华生市政府办干部彭厚斌二位民营企业助理。在他们的支持下,2003年元勋企业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005年获福建省2003–2004年度“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6年“元正牌”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目前,元勋企业60%红茶出口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

元勋企业的成功,是各级政府关心、南平机制给力的结果。

当代茶圣吴觉农与正山小种

九哥阅读(4)

吴觉农1897年4月14日诞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城(今上虞市丰惠镇)西大街吴家。乳名吴龙山,入学时取名吴荣堂,在浙江甲等农业专科学校更名吴觉农。以后,曾使用过“荣堂”、“咏堂”、“池尹天”、“克刚”、“Y.D”等笔名。其父郑忠孝(1853-1916),上虞县郑家堡人,家境贫寒,成年后,在四明山区的梁弄镇作雇工,过而立之年,尚娶妻。因此,入赘两大街吴家。与夫人吴阿凤生育三女二子,长女秀梅,长子燕山,次女秀姑,从父姓郑;幼女文桂,幼子龙山,从母姓吴。吴觉农系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1919年留日,是我国第一位去国外攻读茶学的学生。留日期间,他以大量事实撰写了《茶叶原产地考》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引起各方重视。他是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一生著作甚丰,其《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为我国茶业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

1941年吴觉农带领巾国茶叶公司技术处大批人员离开重庆,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浙江衢州万川设立“东南茶叶改良总场”,任场长。该场后改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吴觉农任所长。临行前,救国会沈钧儒托吴觉农到东南后,要设法营救国会重要成员吴大琨。吴大琨是1939年受上海人民之委托,到新四军驻地慰问,被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军队所绑架,皖南事变后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吴觉农到衢州后,多方活动找到孙晓村,得知集中营已迁至建阳的徐市。吴觉农利用第三战区高级参议的关系,得到顾祝同批准,让吴觉农以叔侄名义保释吴大琨。

1942年春,因日军大肆进攻浙赣铁路沿线,“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几度选址,最后迁至福建崇安(今武夷山)赤石街。该处原为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所在地。崇安与建阳毗邻,与当时为了营救吴大琨不无关系。是年,吴大琨保释,“狱后,由吴觉农介绍到建阳同立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

吴觉农育有二子(吴重远、吴甲选),二女(吴谷茗、吴肖茗),全家是:1942年由香港经上海到崇安的。:194G年上半年,崇安茶叶研究所工作结束后,吴觉农携家乘车至杭州转上海。在武夷山头尾工作生活了5年。

吴觉农在崇安(武夷山)工作期间,以茶树更新改造、茶业复兴为己任。他在:1942年9月18日研究所纪念日上《关于本所的工作方针》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茶业的历史是最久的……但是后来因为其他产茶国家的研究改良,天天有进步……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尤当迎头赶上,需要更切,希望更大……”他广泛深人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的历史资料、自然地理数据,编制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刊登在:1943年崇安茶叶研究所《茶叶研究丛刊》第2号上,为武夷茶区茶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上海市茶叶学会编的《吴觉农年谱》载::1945年吴觉农在《三年来茶树更新工作之检讨》中云:“从1942–1945年,以300万元经费,维护10万余亩之茶园,更新1000万余丛之茶树,茶叶研究所还是作出很大的贡献。”“不惟如是,茶树更新之推行,并已收获若干无形之效果:一是使茶业工作者益增茶业复兴之信念;二是便利新茶政之推行;三是一部分茶农也获得了更新的新知识,将会产生大效益。此三者,实较有形之收获,价值尤为巨大。”

 

桐木村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由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先生负责基地的管理。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设立茶叶研究所,接管张天福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是年,在桐木庙湾、阴坑一带建立品种园,连同原桐木“正山小种示范基地”都交南江润梅先生负责管理。吴觉农每次进山都住在江润梅家,两人交往甚密一1972年l0月15日江润梅先生去世。临终前交代其子江素生:“知道吴觉农先生在哪里?一定要去找他,他能帮助正山小种重振雄风但由于受当时各种因素所限,一直没有取得联系。

1985年茶叶严重滞销。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准备砍掉设在崇安的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加工计划。当地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让桐术村打报告,然后层层上转,最后转给吴觉农。吴觉农作了批复。

江素生回忆说:“当时村干部给我说,吴觉农在报告上批了字,大体内容是:‘正山小种品质好,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还足有竞争力的。40年代在我手上想、恢复,但没有恢复起来,希望你努力,提高品质,做细作精,顺问江润梅还在否?’原件交到县了,我只抄了个吴觉农的地址:‘北京东门北河沿大街二十号’。随后,村里让我写信给吴觉农。10天后收到吴觉农的回信和他在信封背面手绘家宅方位图,村委会决定派我和我弟江素忠进京找吴觉农。江素忠因在南京走散,由我一人北上。l985年l2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见到吴觉农。吴觉农看了我带去的正山小种说:‘太粗了!正山小种可以做出好茶,你们要搞新产品开发,搞小包装,组织茶业产销合作社,把茶叶做精。’并介绍我去认识福建茶业进出口公司庄任,庄任后来义转介绍给姚月明(原武夷茶场场长,现已故)教我们怎么提高品质,做精细茶。”

江素生老人还回忆说:“我喜欢诗,这之后还常把写的诗寄给吴觉农看,吴觉农还把叶圣陶、夏衍写的诗寄给我,让我学习。”

从此,吴、江两家又恢复了联系,频频通信往来。据江素生老人说:“从1985年开始,吴觉农先生先后给我写了几十封信,其中两封信还被收入吴觉农纪念馆。1989年10月28日吴觉农逝世,北京治丧委员会还发通知给我们。吴觉农去世一周年,我和江素忠还应邀出席了在浙江上虞举行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当选理事。”

2007年9月19日,吴觉农次子吴甲选先生应邀前来武夷山参加首届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节,期间还专程到桐木看望江氏家人,并题写了“茶谊三代,情义无穷”8个字送给正山茶业董事长江元勋留念。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表现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08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