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关附近的平坑顶山古茶树的性状及品质特征

九哥阅读(4)

福建是中国古老的茶区,武夷山是福建茶叶源地之一,早于汉朝就有茶叶传播到省外,明朝武夷山的星村相木关国家自然保护区(今生物世界遗产地)是世界最早创制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

在世界上中国茶叶最早也是以“武夷茶”为命名,十八世纪中期,西欧把茶称为“武夷”。在世界茶植物学分类命名的四大类中,亦以“武夷菜茶”为“武究变种”之代表,武夷山茶树以“武夷菜茶”为主,其变异品种有数百种。这些都表明,武夷山是我国著名“茶树隔离分布”重要茶区之一。_

为了深入探讨武夷山茶数物种起源和武夷菜茶的遗传变异,我们于2007年5月17日组织了武夷山古茶树考察组,专程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平坑顶山考察了三百多年的古茶树。现就生长的地理、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群落、古茶树的生物特性、特征,古茶树制成茶品质特征和正山小种红茶内合化学等情况简单报告如下:

一、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1、平坑顶山的地理环境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平坑顶位于武夷山脉2185米的主峰——黄岗山麓(中国大陆东南最高峰)星村桐木关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所在地的西南面,离武夷山世界生物采集地一挂墩约10多公里处,平坑顶山麓是武夷山市星村与建阳市的黄坑镇坳头村村毗邻的高地。从坳头村出发到平坑顶山巅(发现古茶4树处)有1.5小时的行程。这里约位于东经117°39’47″北纬27°41’16″,该村海拔1000米,平坑顶海拔1600米。该山东邻百叶坪,西靠光泽县界,北望桐木关,南近黄坑、观音坪,该山四处群峰起伏,原始森林覆盖,其全山山势陡峭,山间羊肠崎岖小山径,盘缠于山脊或山间侧畔,从山脚攀登上山顶大古茶树的崎岖山径东多为悬崖陡坡,西靠峭壁,考察组真有“登山难,难于上青天”之感。考察组成员身临险境,许多成员从没有登过如此的陡山,在当地村干部茶农的帮助下终于登临目的地。这里的土壤属于针阔混交林下的黄土壤为主,由于原始森林覆盖度大,枯枝残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形成,土壤富含化学物质。pH4.2~5.5,土层较深,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约在7%~9%,全氮量为0.35%~0.38%,腐殖质占全土的3%~4%,土壤结构疏松,排水性良好,极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2、平坑顶的多样性生物

平坑顶山距武夷世界生物采集地——俗称“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约20公里左右。挂墩山介于武夷山自然博物馆与坳头之间,是近、现代世界生物学家到武夷山采集生物(动、植物、昆虫、蛇类……)标本的采集地。挂墩山到坳头一带延绵数公里是世界上稀有的、多样性的生物集中地。区内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67科、1028属、2466种主要植物,从冰川时期的低等植物的厥类、到高等植物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的针叶林、中山矮曲林、中山草甸、竹林等。分布1600米上下的平坑顶山植被为混交林,以马尾松、竹林为优势树种。植物有松科、山茶科、壳斗科、杜鹃花科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半灌木、草类植物。主要动物有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57种,昆虫新种799种主要分布野生动物有黑熊、苏门羚、金猫、短尾猴、野猪、荆胸蛙及丰富的鸟类、蛇类资源。被誉为“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区是小种红茶的主产区,茶园多分布于海拔700~1200米,像平坑顶高海拔地带尚有茶园分布,而且有大古茶树,这在福建是少有的。

3、平坑顶山的气候条件

这里具山多、林多、云多、雾多、雨多的特点。层山绿树环抱,属于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3.7℃(8~15℃),年降雨号2403.4毫米,主要集中于3~10月茶树生长旺季。年相对湿度平均85%,年雾日240天左右,年蒸发量710.9毫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暖和,目照较短,雨量充沛,逐年多有云雾缭绕,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内含物的积累,制成正山小种红茶独具浓郁的“高山韵”,桂圆干的香气,醇厚的滋味。——

二、平坑顶山古茶树的生物特性和茶叶品质

1、平坑顶山A株古茶树的生物特征

平坑顶山上有一片人工栽培型的老茶园_茶园之上有抛荒的数株栽培型的古茶树。我们观察记载了A、B两株。A株古茶树,生长于山凹左侧荒坡上,为武夷菜茶变异种,植株有如“大龙伞”,整株茶树树型灌木状,呈披张型,分支多达17枝,分枝部位较低,分枝枝径2~6厘米。为六七十年前砍伐后留下的树桩,直径约为22厘米,砍后重长的茶树最大主干离地10厘米处直径亦有9厘米,树高为310厘米,树幅达482厘米,叶片长×宽=12厘米×4厘米,叶缘锯齿稍钝,叶齿26~35对,叶型长椭圆形,叶尖稍钝,叶脉9~13对,叶面隆起,叶柄长0.4~0.5厘米,节间2~2.8厘米。新梢叶色深绿,新稍长(一芽四叶)8~9厘米。牙尖茸毛不明显,茎带灰色,新梢枝茎浅棕色或灰白色,考察时茶树已结有小茶籽。

2、平坑顶B株古茶树的生物特征

在A株下方山凹中发现的B株古茶树,其树冠似孔雀开屏、树势生物特征与A株有类似之处,它同为武夷菜茶变种,同为砍后重长的植株,分枝部位亦低,主干枝、支干枝亦多。主干直径为10厘米,树高274厘米,树幅478厘米。其生物特征:树型为灌木状披张型,叶片(长×宽)2.6厘米×6厘米至5厘米X12.5厘米;叶缘亦为锯齿状,叶齿l9~29对,叶形长椭圆形,叶尖稍钝,叶脉9~16对,叶面有隆起,深绿色,叶柄长0.5厘米,节间3.7厘米,叶色深绿,新梢长(一芽四叶)9.5厘米,叶尖茸毛不明显,新梢基部浅棕色,有小茶籽。——

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与茶

九哥阅读(4)

夫武夷之在闽,殆与岱宗之在鲁,太华之在秦,嵩少之在豫,岣嵝之在荆,峨嵋之在蜀,天台、雁荡之在浙,黄山、白岳之在徽,罗浮之在粤左,匡阜之在西江,同为一方之表镇而群山之眉目也。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原序》在《武夷山志》开篇的原序中,董天工将武夷山与天下诸多名山类比,称其为“一方之表镇而群山之眉目”。他又进一步设问:有佛乎?曰:“有。”有仙乎?曰:“有。”天地间无独必有对,有吾儒必有二氏。吾儒阳而二氏阴。阳悬象于天,阴成形于地。

据史料记载,董天工为武夷山曹墩人,清乾隆间拔贡,曾任福建宁德、河北新化县司铎,山东观城县知县。从其身份属性来看,乃是封建王朝官僚体系中的一员,因而在其整理编辑的《武夷山志》中,代表着封建正统的儒学,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王朝国家认可和扶持的释家和道家,都获得了相应的位置,这事实上也是为武夷山“为一方之表镇”找到了相应的文化表述。而在武夷山当地,民间则流传着众多神仙人物的传说,如彭祖、皇太姥、武夷君、刘少公、十三仙、(孔、庄、叶)三女仙、葛真人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彭祖。相传彭祖曾隐居于此地,并与其两个儿子长子武、次子夷一起开发闽北山区,这也是关于武夷山名称由来的影响最广的传说。作为一部包罗万象、内容芜杂的志书,董天工广泛收集了当地的诸多民间传说与神仙列传,《方外》中对彭祖有如下记载:

彭祖姓錢名铿,相传古陆终氏第三子也,亦谓之中黄君。传称其尝进雉羹于尧,尧封之彭城,故称彭祖。又有日商贤大夫,即所谓老彭,隐居是山,善养生术,寿七百七十七岁。子二:曰武日夷,同居于此。或日山因是得名。

佃在汶一段记载后面,董天工紧接着又加了一段自己的评述:

彭祖之事,幻妄不经。灵均《天问》所云:“彭铿斟雉帝何享?寿命永多夫长?正以其事为不足凭。后世尚奇,反口拾而为《列仙传》,谬矣!其传中六十七妻等事,尤不雅驯。

《武夷山志》作为一个文本,经过了当地文人(董天工及山志中收录的诸多文赋的作者)的搜集、裁剪、资料选择与编排书写,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功能与目的之社会记忆。最后,因为这些功能和目的,它在社会权力支持下被保存及流传。在文本的选材、制造和利用、保存的过程中,都蕴含着文本作者与读者在其时代和社会背景中的相关情感与意图。因此,作为《武夷山志》中记载的一种传说,彭祖之重要意义在于以“彭祖”这一既在中国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具有明确的地域标志的文化符号,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建构和凝聚了当地人的认同。

另据武夷山市《平川彭氏家谱》记载,彭祖“因慕闽地不死国,遂挂冠辟谷,隐于荆南山,生二子,长日武,次日夷,兄弟开辟荆南山,相传五十余乡,子孙世居焉,故俗呼荆南山为武夷山”。

除了彭祖之外,当地另一位影响较大的神话人物为武夷君。董天工同样也将其收录进了《方外》的“列仙”中:

相传昔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汉武帝时谴使祀之。宋绍圣三年,祷雨获应,现相云中,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进封真君,端平元年加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进封显道普利,嘉熙元年又加冲云字云。

清董天工所著之《武夷山志》乃是在历代山志的基础上修编而来,文本中几处不同的地方均保留有历代山志中关于“武夷君”的记载,其内容基本相同。如下文:

按《神仙传•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昔有神仙降此山,曰:‘予武夷君矣,统录地仙,受馆于此。’”后人因名曰武夷。

在武夷山流传的民间传说中,当地人也将武夷君视为彭祖的两个儿子。“相传长寿之神彭祖(筏铿)隐居于此,与两个儿子彭武、彭夷开发蛮荒大山,后人称其定居之地为武夷山,把二兄弟神化为武夷君。”

上述几段文字记载的史料与笔者在当地听到的口述传说基本一致,这是一种典型的“英雄祖先历史”。事实上,以不同凡俗的神异叙事来记载英雄之诞生及其事功,借此强化这个记忆并赋予其神圣性,这是各地对其祖源记忆的一种普遍性策略。然而,“武夷君”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朝廷官方与底层民众的积极互动。通过朝廷的祭祀与加封,传说中虚无缥缈的神异祖先在现实的官方神系中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由此神异性权威与科层制权威重叠交加,使武夷君同时具备了官方神与民间神的双重身份。因此,无论是在地方知识精英的文化表述中,还是在当地乡民的口述传说中,彭祖或武夷君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从另一方面来看,汉武帝刘彻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的行为,其实也是对地方文化符号的利用,以达到㈠怀柔”的目的。此后,汉朝廷将这一带区域隶属会稽郡。另外,从武夷山所处地理位置来看,闽北山区处于帝国的东南边缘,远离中原文化中心。

福建境内的最早居民及开发闽北山区的先驱为闽越族人,而非中原汉人,汉人是在东汉末年才逐渐迁人闽地的。因此,通过“彭祖”和“武夷君”徙边的叙事,并利用官方的封祀将其纳入帝国神祈体系内,事实上是要将闽北山区包括在中原正统的“炎黄子孙”这一国族范围之内。但这种对正统血缘的隐喻,也正说明了闽北处于帝国边缘的模糊地位。

宋朝文人苏轼在其《叶嘉传》中,以拟人手法描写武夷茶,其中也.提到了武夷茶进贡和汉帝品饮武夷茶的情景。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日: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不必盛于中士,当饮其惠矣。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日: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日: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嘉以皂囊上封事,天子见之日: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日: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挺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嵁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日: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主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因诫小黄门监之。有顷报日:嘉之所为,犹若粗竦然。上日: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嘉为之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上乃勒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这篇文章亦真亦幻,人与茶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究竟是在写茶还是在写人』苏轼把武夷茶取名为叶嘉,寓意“叶子嘉美”,并写道叶嘉的祖上“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汉帝得知武夷山有好茶,即令建州太守搜寻并将之纳为贡品。汉帝见到叶嘉,非常高兴,

日:“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并有意试探叶嘉,要用当时的饮茶之法将叶嘉放进锅里煮。叶嘉入朝后,虽然遭到一些嫉妒、攻击,但汉帝品之,深感其佳。“朝廷宾客,遇会宴亭,未始不推于嘉。”事实上,将武夷茶拟人的写法,最早见于唐朝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在此文中,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消灭闽越国,焚闽越国都城(今武夷山城村尚存遗址),迁军民于江淮之间;后又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祀武夷君用乾鱼”,借以安抚当地民众。南唐李后主曾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供皇帝享用的龙焙,于是建安有了龙焙的专焙。

从闽北山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来看,汉朝是闽北山区经济开发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早在秦统一中国时,武夷山已被纳入闽中郡的管辖范围,但这并不表明福建已经进入与中原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至汉武帝时,仍“以闽越僻外”,诏迁其民于江淮,以虚其地。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久,逃避迁移的人即返回,继续开发福建的部分地区。比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东汉末年——部分汉族移民入闽之后。汉族移民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带着中原的先进技术、工具,从闽江上游山区进入福建定居,闽北山区成为福建的第一个开发区。

从当地的社区发展史来看,崇安县最初形成雏形是在后唐时期。后唐(923–936)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的邑人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以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筑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

宋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等六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等七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个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

由此可见,从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正是闽北山区由地处帝国边缘的荒僻之地逐步被开发并纳入到中央王朝金字塔式的统辖系统内的一段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原移民不断迁入闽北山区,与当地闽越族人杂居,也将中原的生产技术、文化、礼教观念等带到了闽北山区。

在中原文化进入闽北地区这一历史过程中,当地特产武夷茶也由一种生长于僻远之地的“生茶”经由历代文人的“书写”而逐步转化为“熟茶”。武夷茶由“生茶”到“熟茶”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历代中央政权不断扩张其控制范围,不断将帝国边陲“文而化之”的过程。

苏轼曾在另一首《荔枝叹》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轼在诗后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日:“君谟士人也。何至做此事!”按据山志注:“王明府梓日:考建安北苑设官焙自唐历宋,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产本无多也。初贡武夷者为平章高兴,而旧志云自蔡襄始矣,冤矣!”大小龙团为宋朝时贡茶,官焙设在建瓯,因此一般大小龙团与武夷茶并无多大关系。

武夷茶人贡史实,见《武夷山志》御茶园之设,载之甚详。“元至元十六年,浙江省平章高兴武夷,制石乳数斤人献。十九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茶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造焙局,称为御茶园。”

布迪厄在他的实践理论中指出,自从王朝国家(dynasticstate)的建立以来,就发生了一个长期的不同种类的权力或者说资本的集中化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导致公共权威的私人垄断(即由国王垄断),同时,国王垄断的这一公共权威外在于并优越于所有其他私人权威(地主、市民阶层的权威)。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此一特征尤其明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作为“天子”掌握着一切公共资源,统治着他的臣民,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进贡给皇帝的贡品则集中体现了皇帝的垄断权威。向中央王朝进贡地方土特产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所谓“土特”,即是能代表一方特色,为当地所独有,且质量上乘、技艺精湛。常见的作为贡品的土特产包括人参、茶叶、马匹、丝绸、瓷器等。各级地方进贡的贡品,是地方的荣耀和地方官的政绩表现。倘若贡品受到皇帝的青睐,督办此贡品的官员则极有可能得到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崇安县(武夷山)的地方官员将本地的土特产品武夷茶,作为本人的政绩展示和可能获得的晋升的资本,向朝廷进贡——虽然当地文人“至今谈及,辄称丁、蔡,君子举动可不慎欤!”事实上,这样做对地方官员本身没有一点损失和危险,而一旦成功,他们将有可能在每年的征收贡品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通过进贡,武夷茶也由一种地方性的土特产成为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国家资源,崇安县也由处于帝国东南边缘的一个县城治所,而与中央王朝发生了直接联系。

明清两朝,崇安县的建制仍沿袭宋制。

民国初期,崇安县曾先后隶属于北路道和建安道。民国十二至二十一年,崇安县直接隶属于福建省。后分别隶属于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和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十九年五月至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全境绝大部分地区行使权力,隶属于闽赣省(之前为赣东北省、闽浙赣省)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划归崇安四区的文仙乡。次年1月,县属的四区星村镇黎源乡与建阳长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头一带(面积约288亩),划归建阳。1954年8月,崇安四区的澄溪划入建阳。1957年2月,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划人浦城。同年9月,浦城的樟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划归崇安县。

崇安县自北宋设县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建制隶属沿革如表1.1所示。

17世纪武夷红茶的对外贸易和外销路线

九哥阅读(4)

(一)17世纪武夷红茶的对外贸易

陶德臣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茶叶外销可分二个阶段,清代前比较复杂……以红茶为主,清代以降……,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又以红茶为主,绿茶,1706年以后除继续出口红茶以外开始出口绿茶。”《清代通史》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绿茶(有大珠茶,小珠茶,熙春茶,雨前茶属之,婺源茶、屯溪茶、楝培茶、松萝茶、包种茶、押冬茶等)始传人英国。威廉.马克斯《茶叶全书》也记载:“1715年,英人始饮绿茶。”说明1706年以前英国只有红茶,绿茶尚未传人。因此可以认为清代在17世纪外销出口欧洲的基本上都是武夷红茶。

虽然1610年荷兰人已把武夷红茶最先运到欧洲并在1640年又把红茶传到英国,但在17世纪中叶以前红茶尚未进人大量贸易阶段。当时欧洲商船回国只是捎带一茶叶,由于红茶价格异常昂贵,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说法,所以武夷红茶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在皇室、贵族等上层人物之间。红茶初传入英国时,还有一些医学者及慈善家反对饮茶,也影了普及。加之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了近30年的海禁,这些因素无疑对红茶的贸易和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加上茶叶外销、传播也有一个过程,所以进出口的茶叶数量甚少,这从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人手中购得二磅武夷红茶进献给凯瑟琳.皇后,然后每磅获得奖金50先令,1666年又用50金磅17先令购买22磅12盎司中国红茶进献皇后,从中可看出它稀少和贵重的程度。

武夷红茶作为一种商品大批量输入欧洲则是1666年从福建开始。1667年1月25日荷印总督在写给董事会的信中提到“去年我们(荷人)在福建被迫接受大量茶叶,数量太多,我们无法在公司内处理,因此决定将一大部分运到祖国(荷兰)”。这里从福建一年输出的“大量茶叶”没有具体数字。我们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1685年4月6日写信给公司总督:“鉴于私人通过各种途径携带的茶叶数量如此之多,我们决定,从此以后公司应把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加以重视。……我们要定购2万磅新鲜的上等茶叶”,中推测在17世纪末,荷兰进口的茶叶每年约在2万磅(150担)左右,鉴于荷兰人这一时期主要是与福建贸易,这些茶叶主要是武夷红茶。

至于英国进口武夷红茶的数量,萧致治先生的研究表明:1615一1664年间的50年里,英国从未见过具体进口数量,但从1664一1684年的20年间共进口茶叶5697磅,平均每年仅进口271磅,17世纪最后一个5年的平均进口是11428.2磅(85.7担)。进口的这些茶都是武夷红茶。

综合荷、英两国在17世纪末年进口武夷红茶的数量约3万(225担)。荷、英两国作为欧洲与华茶的主要贸易国。这一数字基本体现武夷红茶在17世纪末年输出的数量。

(二)17世纪武夷红茶的外销路线

17世纪武夷红茶的外销路线主要都是由闽商通过海上与欧洲商船进行贸易,然后由欧洲商船把红茶运往欧洲。虽然明清两代对海外交通都采取了“禁海”的做法,如明洪武四年(1371)宣布“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不得“私通海外诸国”的禁令,洪武十四年和二十三年,又分别下令严禁交通外邦,到了洪武二十七年,进而下令禁止民间使用“蕃香蕃货”。清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56—1684)年间实行了28年的海禁,清乾隆朝从1757年起又实行了第二次海禁。这些海禁的禁令虽然严厉,但向来是有名无实。如明初实行“禁海”,是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强调全由官方包办。同时明王朝为了发展官方贸易,不断派遣使臣分赴海外,永乐年间(1408—1424)遣使出国更为突出,如永乐三年开始,派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西洋,前后达27年(1405—1482);永乐十五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奉使到忽鲁漠斯,他的船队曾途经泉州,郑和本人并到泉州东郊灵山去朝谒了圣墓。

由于海外贸易利益丰厚,既然允许官方进行海外贸易,则难免官商勾结,继而海上走私猖獗,《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书载:“明代海外贸易方式新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私商活沃海上。当时虽然海禁甚严,但物质交流,有利可图,私商的海外贸易却越来越发展,明中叶以后,基本上压倒了官方贸易,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流。”这些私商海上贸易的特点是官商勾结,他们无视禁海的政令,私造违禁的“双桅海船”,大搞海上“走私”贸易。海上经常出现成队的中国走私帆船。“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前后,中国帆船驶往马尼拉进行贸易的,已年达三十多只”。

这些海外贸易往往使用中国铜钱结算,如《瀛涯胜览》载: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苏曼殊全集》中的《南洋话》记载:“(爪哇)万历时华人往来通商者始众,出人俱用元通钱。”

明末泉州的私商中最著名的有李且、黄程、张琏、郑芝龙等。如郑芝龙曾经是一个操纵泉州海外“走私”贸易的大海商,他“独有南海之利。商舶出人诸国者,得芝龙符令,乃行”。在郑成功抗清期间,郑芝龙的商船,仍可领取盖上“石井郑氏”印记的牌照,前往海外贸易。

明清两代虽都实行过“海禁”,但闽商与南洋的海上贸易都从未中断过。这些闽南“私商”把茶叶源源不断地从厦门港运往南洋贸易。那么最初的茶叶海外贸易为什么不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著名的东方大港泉州港始发呢?原因是明代以后,泉州港的海外交通即已逐步走向衰落。造成明清时期泉州港地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明清二代封建王朝对海外交通都采取了“禁”的做法,这就大大限制了泉州港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二是元末明初泉州地区遭受了破坏性的战乱。元末在泉州的色目人的武装叛乱与混战(1357——366)使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三是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泉州从洪武三年(1370)起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屡遭倭寇骚扰,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范围和规模越来越缩小了;四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取代了泉州港历来由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格局。新殖民主义开辟的印度洋新航线,改变了泉州港贸易的对象租方式。泉州港的地位日益下降,造成明代泉州港官方贸易的衰落,而民间贸易却日益兴盛,这又使漳州月港[嘉靖四十四年(1,565),改制升为“海澄县”]兴起。月港的兴起,还与这一时期清政府封闭广州港有关。《福建简史》载:“明政府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在广州一带加强海禁,甚至一个时期封闭了广州港。这样一来,东南亚各国能够到中国来的船,都转移到漳州地面私自驻泊,于是利归于闽,而广之市片萧然矣。”但月港港道很浅而厦门港(原称中左所)港阔水深,在明万历年问兴起。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王朝派宦官高案到中左所督征税务。逐渐泉州港作为对外通商港口的地位就被厦门港所取代。

1610年荷兰人首次把闽南人从厦门运到巴城的武夷红茶运往欧洲。在l8世纪20年代以前,荷兰人主要以巴达维亚为据点,同中国到达的帆船进行易货贸易,茶叶是其主要货品。欧洲的茶叶多由荷兰人供应。虽然1644年英国人已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专门运销武夷茶,但他们主要还是从荷兰人手中转购的。

清政府在1656—1684年间实行了近30年的海禁,对武夷茶的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影响,但武夷茶的海上贸易并未禁绝,荷兰人仍从海上购得大量福建茶叶。这些福建茶叶都是从厦门运出的,厦门人把茶叶叫“te”,于是荷兰人就把“te”字传到欧洲,因为整个欧洲除俄国和葡萄牙之外的各国,都是从荷兰人手中买到第一批茶叶的,所以他们也都使用这个名字。如英文称茶为tea,法国叫茶为the,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各称为tee、te,这些都出自于我国闽南地区对茶的读音,这也说明欧洲的茶叶最初即从闽南海路传出。

1684年清政府解除第一次海禁,允许对外贸易,并设立闽、江、浙、粤海关。1689年英国首次从厦门港直接进口武夷红茶。

当时厦门港输出的茶叶主要来自闽北武夷,武夷红茶香高味醇,质量好,深受英国人的喜欢,由此确定了武夷红茶在英国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以至后来出现英国商人非武夷茶不买的现象,“懋迁各物内以闽茶为主要之物”。

在17世纪初至1684年止,武夷红茶外销路线都是闽商从武夷山内河运至福州,再转运至厦门,然后从厦门把茶运至印尼与荷商贸易,由荷商再运往欧洲。1684年以后,厦门港首开与外商直接贸易之新纪元,武夷红茶开始从厦门港直接出口。

二、18世纪武夷红茶大发展时期的对外贸易和外销路线

(一)18世纪武夷红茶的对外贸易

18世纪是武夷红茶大发展时期,由于红茶消费的最大国家英国的普通人饮用红茶越来越多,同时茶叶贸易在英、荷、丹麦、法国、瑞典间的激烈竞争导致茶价一降再降,反而促进茶叶的需要量增加,茶叶贸易大幅上升。18世纪初武夷红茶的输出已达百万斤,武夷正山小种的产量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除在武夷山市其他地区扩大外,周边县市也开始生产红茶,此时的茶叶产区已经沿闽江上游的建溪向富屯溪、沙溪毗邻诸县扩展。这时武夷红茶的概念已超出武夷山,应冠以福建武夷红茶,但武夷山仍是最重要的红茶产区。因为国内其他省的红茶均是19世纪初以后才出现,所以18世纪是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

本世纪从1706年起,除继续出口红茶外,开始出口绿茶。

红茶的品种是武夷茶、工夫茶、小种红茶、白毫茶。日本角山荣先生在他的研究文章中专门就这一时期西传的武夷红茶4个品种进行了解释:白毫是用带有嫩胎毛的新芽制作而成,在红茶中质量最好价钱最高;小种红茶是仅次于白毫的上等红茶,工夫红茶是武夷红茶中的一个品种茶,这3种红茶出口数量较少,最大量的是武夷红茶。

关于18世纪前50年武夷红茶出口的数量,现根据日本角山荣先生的统计:1721——1750年的30年问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进口武夷红茶18828551磅,平均每年进口627618磅(4708担)。

工夫、小种、白毫共2804891磅,平均每年进口93496磅(701担)。以上红茶合计年进口5409担。

18世纪后50年武夷红茶的出口量据萧致治先生的研究: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自华输出红茶156000担(20794800磅),占当年华红茶出口的85%,是前50年平均数的28.8倍,由此推算1792年武夷红茶出口约18.35万担。是上世纪末年平均出口量的815倍。

根据庄国土先生的研究:从17001795年,荷兰人运到欧洲的中国茶叶大约在178万担左右。整个18世纪,英船从中国输出的茶叶估计在400万担左右,法国、丹麦、瑞典在18世纪运出中国茶叶143万担。以上合计在18世纪共输出华茶721万担,以红茶占80%,共输出红茶576.8万担,平均每年输出红茶5.768万担。另据陶德臣先生的估算,俄国在18世纪共进口茶叶733881担,平均每年7339担。占欧洲进口红茶和砖茶各占一半,平均每年红茶进口约3700担,加上俄罗斯的数字,17世纪平均每年输出武夷红茶约6万担。

红茶的多种泡法与茶具茶叶的选择

九哥阅读(4)

(一)茶叶的选购

茶叶的选购是泡一.壶好红茶的关键。茶叶的选购要注意几个原则。

1.注意包装注意包装上的制造日期,不要购买制造日期超过一年半的茶叶,注意包装是否完好,以免茶叶受潮。

2.注意新鲜度新鲜的红茶具有清香味,正常的茶叶含水量为5%,手捏即成粉末,若不易粉碎即已受潮。一次购买不要太多,最好少购多次,以保持新鲜。

3.根据红茶特点选购:大叶的条型茶适合清饮,细小的茶叶适合奶饮。味道浓烈的茶适合煮奶茶,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C.T.C红茶,而大吉岭红茶、祁门红茶、乌沃红茶均适合清饮。正山小种红茶是高档红茶,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是这样介绍正山小种的:“小种茶……汤色浓而呈糖浆状,稍有烟味,最著名者为正山小种茶,常用以加香于高价及精细之拼和茶,叶色纯黑稍卷曲。”因此正山小种既宜冲泡纯红茶,也宜泡奶茶,而烟正山小种红茶更适宜冲泡奶红茶。

(二)茶具的选择

1.红茶的茶壶茶壶的材质品种很多,以瓷制或银制最佳,陶瓷制的保温性能佳,且制作精美,富于艺术价值;银壶具有“安妮女王”风格,为红茶增添豪华的色彩;现今玻璃壶也相当普遍,但保温性差;至于铁制茶壶绝不适合用来泡红茶,因为铁制壶会与红茶中的多酚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使红茶的汤色变黑,口味也变差。

茶壶的容量一般选斗个双杯组即500毫升,的茶壶配两个200毫升的杯,或再选一个6杯组即1000毫升的茶壶配6个150毫升的杯为妤。茶壶的造型以矮胖略呈圆形为佳,据认为新鲜的热水注入壶中时,上下层的茶叶发生对流运动,这样才能使红茶的美味完全释放出来。

2.红茶的茶杯和茶托红茶杯的标准容量为。200毫升,较咖啡专用杯大些;也有更大些的,但现在也常见两者通用。杯壁选择厚些的为好,因为热腾腾的红茶在加入牛奶后,温度多少会下降些,厚点的茶杯比较有保温的作用。红茶杯以瓷制为佳,茶杯内侧最好纯白,才能衬托出红茶鲜艳明亮的汤色。为避免热茶杯直接端着太烫手要配托盘,同时茶杯还要带有把手。

3.糖罐早期欧美人在喝红茶时通常加入砂糖,因此装砂糖的糖罐是少不得的茶具,即使现代人怕胖不在茶内加糖,糖罐也可当作桌上的摆设。

4.广口奶罐与糖罐的大小相似使用前最好先用热水烫过,再加入奶以保持牛奶温度。

5.量匙用以准确掌握茶叶用量。中等茶匙一匙约为3克,即为泡一杯茶所需的量。

6.茶滤主要用于过弥茶壶斑茶人杆时的茶渣。

7.茶叶罐装散茶用,要求密闭性要好,现以金属材质最普遍。

(三)红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热饮的如皇家红茶、热油奶茶、锡兰奶茶、莱式奶茶,有冷饮的如冰红茶。茉莉蜜茶、薄荷茶、水淇淋奶茶等,但最基础的,最能体现红茶真正的味道与香气的,还是喝纯红茶或者奶红茶。但不是说有了价格不菲的茶叶及茶壶就可冲杯味道甘醇,色、香,味俱全的红茶。想获得一杯好红茶,在预先了解茶叶的种类、特性和保存方法以后。还需了解正确的冲泡方法。

1.怎样泡一杯纯红茶

(1)将新鲜的水煮开。泡红茶的水要用含钙镁低的“软水”。水质新鲜,无色无味且含气量高的水最适宜甩来泡茶,如山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纯净水亦可,而家中的自来水由中有添加氯,宜在容器中静置一夜,待氯气散失再用。两度煮沸腾的水,保温瓶内的水,持续沸腾的水,由于水中的空气已减少,继续使用都会使红茶特有的芳香及色泽降低,都不宜使用,新鲜水沸腾后持续半分钟使用最佳。

(2)预热茶壶和茶杯。红茶诱人的香气主橐是借着热气散发出来的,煮沸的水若直接注入冰冷的茶壶。泡好后再倒人冰冷的茶杯,热度会因此大为降低,香味即不能发挥出来。故在冲泡前应先将茶壶以热水烫过,井在茶杯中盛以热水,使茶叶快冲泡好时将杯中的水倒掉,再注人泡好的茶汤。

(3)取适量的红茶置入茶壶。原则上一杯一匙茶叶。一个两杯组的茶壶放人两匙(6克)的红茶叶,条形茶可冲泡2~3次,红碎茶或袋装茶只能冲泡一次。正山小种红茶最适合于泡纯红茶直接清饮,它具有香醇可人的滋味和鲜亮的汤色,可以冲泡3~4次。

(4)将煮沸的热水注入茶壶。将煮沸的水一次倒人茶壶,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高沸点化合物较多,并且氧化聚合的茶多酚更多,需要高温冲泡。沸水人壶后焖约3~4分钟,若冲泡时间过久,则茶叶中的单宁酸和儿茶素会全部释放出来,使茶汤变得苦涩,若冲泡时间太短,茶叶中的氨基酸释放量不足,则泡不出红茶香甜。颗粒小的红碎茶冲泡时间较短,1~2分钟即可。

(5)在茶杯口放置茶滤,以过滤茶叶渣,把泡好的热红茶经茶滤倒人杯中,就可享用到一杯纯正热红茶的芳醇滋味和诱人的汤色。

热红茶适合于在寒冷的冬季饮用,同时它又是各种花式红茶的基础。如著名的皇家红茶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它的冲泡步骤是:

一是先泡好一杯热红茶,在杯上摆放一支小匙,然后在小匙上放一颗方糖。

二是将白兰地浇在方糖上,使之充分吸收。

三是在方糖上点火,使白兰地徐徐燃烧,让方糖溶解,待白兰地的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将小匙放人茶杯内搅拌均匀。在寒冷的冬夜,空气中弥漫着白兰地醉人的醇芳,随着酒味的消失,方糖燃烧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焦甜味,伴和着红茶的醇香,使这道皇家红茶更雍容华贵,口味更为华美。

2.怎样泡一杯奶红茶

(1)将新鲜的水煮开。

(2)预热茶壶和茶杯,奶缸也需先预热。

(3)取适量的红茶置入茶壶。茶叶量可比泡纯红茶的量适当多些,使茶汤更浓些,加入牛奶后口感更好。正山烟小种红茶非常适合冲泡奶红茶。

(4)将煮沸的热水注入茶壶。要掌握好沸水的份量,两杯组

的壶一次性注入的沸水是360~380毫升,部分的水被茶叶吸收后,剩下的约320毫升左右的茶汤,倒入200毫升的茶杯,每杯约160毫升的茶汤,余的容量正好加入适量的牛奶,沸水人壶后焖约3~4分钟。

(5)把茶经茶滤注入茶杯。

(6)取适量的牛奶注入杯中。

英国式的饮用奶红茶是先将牛奶注入茶杯不能相反,现在更多的人是先倒入红茶再添加通量的奶,这样可先欣赏茶色,或可先啜一口红茶,体验热红茶的原味,当然先加奶还是后加奶还是按自己的习惯。牛奶一般选用市场上卖的纯牛奶即可牛奶加入的量一般为茶杯容量的五分之一。一般滋味浓烈的茶,都带有一些涩感,加人适量的牛奶之后,牛奶中的蛋白质会糖,口感会更好。加奶茶的茶汤要泡浓些。好喝的奶红茶,优质的红茶是最主要的,用桐木的烟正山小种红茶冲泡的奶红茶芳香无比,口感迷人,您一旦喝上了它,就难以忘怀。在冬季的早餐里,喝上热腾腾的一大杯香浓味美的奶茶,既暖身又止饥,令人格外惬意满足。

3•热红茶的冷饮红茶向来热饮,但在炎炎夏日,饮一杯冰红茶却极为解渴降火气,令您暑意全消。

(1)怎样泡一杯冰红茶。按前面介绍的步骤泡一壶热红茶,但浓度要加倍,一般6克的茶叶注沸水160~180毫升。取一高脚杯,装入七八分满的碎冰块,再依各人喜好倒入适量的糖浆,糖浆的做法是将100克精白糖和180毫升的水放人小锅中加热,待白糖全溶解后让它自然冷却再放人冰箱中保存备用。将红茶急速倒入冰杯中,以长匙稍微搅拌一下,便完成一杯晶莹爽口的冰红茶,饮用时再加入一片柠檬口味则更好。

泡一杯好的冰红茶要点是防止在冲泡时产生白霜化。它是在冲泡冰红茶的冷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变白变浊的现象,防止白霜化的要点是注人热红茶时要急速无阻碍倒入,如果茶滤被茶渣堵塞,茶汤流出受阻,就会产生白浊现象,将糖浆先注人冰块杯中亦可防止白霜化产生。

白霜化对品质没有影响,喝起来的口感也没有,什么不同。在白霜化的冰红茶里,加入适量的牛奶做出来的冰奶茶也不失为补救的办法。

(2)怎样泡一杯冰淇淋红茶。在闷热的夏日,人们毫无食欲时,冰淇淋与红茶的组合无疑是个好的选择,它的主要步骤是:

①在冲泡好的热红茶里慢慢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后,让其自然冷

却。

②准备半高脚杯的冰块,将上述准备好的红茶倒人冰块,杯

内至七分满。

③在冰红茶上面加一球冰淇淋,这里不宜使用口感

过重或颜色过深的冰淇淋,以免破坏红茶的香味及色泽。

④最后

将牛奶缓缓倒入冰淇淋之上。

茶汤欣赏会时不说话

九哥阅读(4)

茶汤欣赏会是专心欣赏茶汤的一种聚会,通常称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为什么说是专心欣赏茶汤而不是说喝茶呢?因为这时的茶汤是被视为一件茶道艺术的作品,是要欣赏的,而不只是被漫不经心地喝掉。一方面是泡茶的人要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一方面是喝它的人要将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享用。

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有了这个观念,马上对茶汤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会只觉得茶汤有什么好斟酌的,了不起绿茶、红茶之别罢了,这时如果还要探讨茶道,就会往泡茶上去找寻,就会有泡茶服装、肢体表现,还有搭配的音乐与舞蹈。也就是因为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所以茶文化一直停留在泡茶的阶段,进不到茶汤里,进不到品饮阶段,进不到茶汤作品欣赏的层次。如果是这样,那茶文化、茶道所关注的都尚未落实到茶汤上,也就是说尚未及于“茶”,那不是很糟糕吗?就像去音乐厅欣赏钢琴演奏,如果没弄懂钢琴能表现怎样的音乐之美,一定是坐立不安。会喝茶的人可以将茶汤的香、味、美感说个一百点,我们将这一百点告诉喝茶的人,大家在喝茶时就会停留在茶汤久久,会跟茶多聊一会儿。就这么一个工夫,茶文化与茶道就可以进到茶文化与茶道的核心所在。

喝茶的重点在茶汤,茶汤又有那么多的嗅觉、味觉、茶性等美感要体悟,那么多品种、海拔、制作、水质、冲泡等的内涵要阅读,除了专心之外是无暇与旁人说话的,连与邻座的人讨论杯子的点滴都嫌走了神。

泡茶老师在泡茶席上介绍茶的产地、销售的价格、冲泡的方法,这是属于上课的性质。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呢?茶道艺术家只需要引导大家关注他的泡茶用水、每道茶所使用的水温、选用的壶具、置茶量与浸泡时间。他慎重拨出茶叶让大家欣赏茶的外观,但不说出茶名。不预告茶的香型与口感,不述说此茶之得之不易处。茶道艺术家没有说些什么,但大家对茶、对茶道艺术家如何对待这壶茶都历历在心,等把茶喝了,大家相互一看,会心地说:我喝懂了。

不是说茶汤欣赏会时不准说话,而是茶道艺术家要专心泡茶、专心奉茶,喝茶的人要专注每项泡茶过程的美妙处,专注欣赏与享用茶汤的香味性,不想有其他的干扰。音乐厅上不是连曲目都不报告吗?有的听众连节目单上的曲目都不要看,因为等一下就要接触到乐曲的本身了,要它的名称做什么?直接欣赏茶,将它含在口腔里,不受名称带来的限制,反而体会更多。

对茶的品种、山头、海拔、制作、冲泡没有了解是阻挡不了对茶汤的欣赏的。比如,我不知道画家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用的是什么油彩与画布,但直接面对画作,看得高兴得不得了。隔壁的那个人就一直追问着导览员什么叫印象派,莫内是谁,为什么这张画是画在木板上?我觉得他吵死了,打扰了我看画的心情。

探访桐木关

九哥阅读(4)

十来年前,殷慧芬参加《中国作家》“武夷山笔会”,带回一罐产自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喝时打开,茶香悠然飘来。那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冲泡后,在透明的公道杯中汤色金亮。啜一口,茶味浓醇温润,香气高长,有松烟香,含在口腔,又觉松烟香中有桂圆香味。因为难忘这茶的香气,我后来写过一篇《正山小种及其它》,称正山小种为红茶中的珍品。——

甲午仲秋,茶友徐谦邀我上武夷。还没出发,我就特别提出要去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关。

桐木关,桐木关

武夷山桐木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经批准,游人一般不能进入。幸亏徐谦的好友、80后茶人林振华常年在那里做茶,与那里熟,得知我想去,提前办妥了一切手续。——

一早,林振华开车带我们去桐木关。桐木关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生态环境极好。林振华说,实行全封闭管理,就是为了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

访茶是我来桐木关的主因。在一幢似被废弃的三层旧木楼前,林振华说,这叫“青楼”,早些年建的,传统正山小种的晾晒萎凋、揉捻熏焙都在这“青楼”完成。——

我们沿木梯上楼,年旷时久,木梯发出吱吱嘎嘎声响。上了楼,走在光线明亮的长长走道上,林振华说:“每当做茶时,这里全是晾晒的茶叶。”走道的另一侧,一间间屋子里黑洞洞一片,凭着门窗的亮光,见地上有篾席铺设,篾席之下的木条铺板有缝隙,再下面便是烟道。当年古法制作正山小种,燃烧的松枝熏烟就在烟道里腾升,通过木板缝隙熏焙篾席上的茶叶。——

门口堆有竹匾、茶箩、木锅、揉捻机……有的竹匾已呈油黑的包浆,据说是清代的,上面有字,用了百余年。木锅是揉青用的,林振华见我有些懵然,俯下身,在木锅上示范如何揉青。

墙上,一张“传统正山小种红茶制做流程”图,告诉了我做正山小种茶历经的各个工艺。只是现在,烟熏传统工艺做的人已不多,不少“青楼”已弃之不用。但林振华还在这样做。——

与林振华合作做传统正山小种的伙伴叫徐善维,绰号“猴哥”。离开“青楼”后,我们去“猴哥”那里喝茶。“猴哥”去外地谈业务了,他家人在。林振华往茶桌前一坐,烧水、烫盏、温茶,像到了自己家里。他请喝的正是他做的正山小种。那滋味与多年前殷慧芬带回的那罐一样,茶香极为地道。唯一的区别是此茶的条索未经紧压,外形与水仙、肉桂相似,并不纤瘦,色泽却依旧黑亮。冲泡后茶汤也金黄透亮,带着松烟味桂圆味的茶香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到了桐木关,桐木关卡是必去的,因为闽赣界线在那里,看得见武夷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157.8米的黄冈山桐木关,桐木关。从“猴哥”家里出来,我们驱车一路往北,经过骏德茶厂、正山堂等著名企业,林振华向我介绍当年江元勋、梁骏德他们研制名茶金骏眉的故事:“在桐木关,说起他们,有口皆碑。你看见路边的垃圾回收桶了吗?这就是江元勋为保护桐木关的自然环境免费提供的。”那垃圾回收桶上果然印有“正山堂”字样。好茶源于好环境、好生态。桐木关的茶人深谙此理。——

桐木关卡是武夷山脉的一个断裂垭口,海拔高1100米。昔日闽赣古道曾贯穿其间,被称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极其雄奇壮观。再过去的黄冈山桐木关,桐木关,华东第一高峰。我遥望逶迤群山,情怀顿觉豪迈。

傍晚,一阵大雨。雨后,山色更美,空气更新鲜。

夜宿桐木关,很静,只有桐木溪水流声。

翌日清晨,除潺潺溪水声外,还听见林间鸟叫声。晨雾萦绕的桐木关虽稍觉凉意却如世外桃源一般。我们去附近三港散步,桐木村的村委会就在三港。一个建于上世纪初的天主教堂引起众人热议。这里的教堂和挂墩的传教点,是西方人在深山采集标本的落脚点。徐谦和林振华告诉我,现在陈列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金斑喙凤蝶”的珍稀标本就采自挂墩,当年英国人福琼还窃取了正山小种茶籽,致使以后有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因为生态环境好,挂墩从19世纪起就是倍受全球生物界瞩目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桐木关也有 “三坑两涧”,三坑为“阴坑、紫坑、茶东坑”。早餐后,我们去阴坑茶山。因为山路崎岖,林振华为我准备了拐杖。攀登至半山,眼前一片竹林,林间一块岩石像是专门为我们置放的茶桌,山涧清流淙淙,对面起伏的茶山郁绿一片,空气异常清新。林振华说:“休息一下。”他取出随身携带气炉、杯盏放在石桌上,手持水壶去涧流汲水,然后点燃气炉,在高山竹林间煮茶。——

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听着仲秋山风拂动翠竹,闻着绵蔓茶树散发幽香,喝着山泉水,品着桐木关的野生菜茶,过一段竹林七贤般的闲逸生活。茶滋味难忘,那情那景更难忘。

离开桐木关的时候,我有点难舍。车过“猴哥”家时,林振华停车说要去取那包用传统古老方法制作的正山小种。他说:“楼老师说那茶好喝,那就带走,让桐木关的茶香飘得更远。”

望着这位武夷山年轻的制茶工程师,我不由想,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不仅养育好茶,也养育一代又一代纯朴的茶人。——

茶叶保存方法的争论——应该娇藏还是粗放

九哥阅读(4)

俗话说“茶要新,酒要陈,方能品尽世间醇。”对于一个喜爱茶的人而言,总有几种贮藏方式使之津津乐道。有的茶友认为,茶叶最难得的就是它的清新之味和自然 之味,保鲜是关键,不仅如此,还不能让其它的异物之味将其污染,所以要做好隔离“娇藏”;有的茶友则喜好老茶那纳尽世间滋味的陈香,觉得本是自然之物,当 然就以最自然的“放养”即可那到底茶是娇藏的好,还是放养的优呢?

卦卦:国内一家冰箱公司今年推出的一款62升全速冻制冷茶叶冰箱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目前。很多电器商都盯上了“茶叶专业贮藏”这一市场,冷冻、保鲜、干燥、真空等电器设备的家庭装、大容量店铺专用分类明细,那么茶叶到底应该如何保存才对呢?

泱泱大国: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其色、香、味会不断地陈化而降低品质,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因素都是影响其变化的根本,所以只要做好防潮湿、防高温、防光照、防氧化、防吸附这5项事宜。茶叶就可以很好地保存了。

摩廖:没错,茶叶其实真的很“娇贵”的,怕光、怕湿、怕热…-一所以想保存好它的新鲜真的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用心。尤其现在很多茶叶价格不菲,如果因为没有好好保存而使其走味,真的会令人很遗憾。

茶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训、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且听风呤:茶叶极易吸湿、吸收异味,同时在高温、阳光照射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会加速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茶叶都会发生陈化变质。要使茶叶的品质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首先要使其本身干燥(含水量应低于6%),接下来就如之前茶友说的,将其置于低温、避光、去氧、密封的环境里。

卦卦:看来茶叶贮藏的学问门道还真的不少,那就家庭收藏茶叶这方面而言。是不是真的需要购买各式“藏茶电器”才能保存得好呢?

泱泱大国:家庭里保存茶叶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塑料袋、纸盒最次。保存茶叶的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

盛好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该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还要注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茶叶不能混在一起保存,也不能用生石灰作吸湿剂。

廖廖:所谓藏茶,藏的是何种茶是关键。像铁观音(清香型)、绿茶等,为了保持其鲜爽的口感,则应该将其采取冷冻或冷藏的方式。但是茶本身极易吸味,家庭的冰箱各种食物混杂,容易“串昧”,当然能有独立的冰箱收藏最好了。而其它不需要冷藏的茶叶,也怕遭遇如“串味”、受潮这些事情。所以能有专业的设备将其保存当然能让我们享有高品质的茶叶。

且听风呤:家庭藏茶的量通常不大,没有必要用坛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封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封好袋口。另一个办法是把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茶叶品质保持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茶叶盒少装一些茶叶,每次取用后注意盖紧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适宜用玻璃瓶保存。)

买回的小包装茶,无论是复合薄膜袋装茶或是听罐包装茶。都必须放在能保持干燥的地方。如果是散装茶,可用干净白纸包好,置于有食品干燥剂的罐、坛中,坛口盖密。如茶叶数量少而且很干燥。也可用二层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年基本不变质。总而言之,保存茶叶的条件:一是要干燥。二是最好低温(5℃左右)。

其实家庭里还有一个地方是茶叶藏身的绝妙之处,那就是书橱上方。有一定的高度,避免了阳光直射,且周围环境干燥无异味。一些喜爱“老茶”的朋友,不妨将茶叶放置在洁净干燥的瓷罐里再放于书橱顶上,让茶慢慢陈化。

卦卦:无论是将茶叶“娇藏”还是“放养”,都是为了保持茶叶的优异品质,让我们品尝到来自自然的滋味要是发现茶叶贮藏时有一些不当而影响到了茶叶怎么办呢?

廖廖:盛夏多雨,茶叶如保管不善,吸水受潮。轻者失香,重者霉变。此时,如把受潮茶叶放在阳光下曝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破坏茶叶中的各种成分,影响茶叶的外形和色、香、味。正确的方法是。把受潮的茶叶放在干净的铁锅或烘箱中用微火低温烘烤,边烤边翻动茶叶,直至茶叶干燥发出香味,便已妙手回春。

且听风呤:日前,有关部门对茶叶的QS认证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和检查,并要求生产商要注明茶叶的保质期。尽管引起了广大茶友的讨论,但是我认为茶叶毕竟属于食用饮品,尽管种类繁多,差异很大,但是入口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以新鲜食,变而不取。”由于保存不当或是储藏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变化,都会使其滋生一些有害物质,不宜食用。

感谢大家对“三人行”的支持,下期“三人行”,我们将和大家一同讨论需不需要“洗茶”,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做客“三人行”,年底将收获大惊喜哦!

茶叶到底是否应该注意保质期?

九哥阅读(4)

茶叶被国家列入食品种类,要求必须具有保质期。但是,由于目前大多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的级别、价钱、保质期也未必准确,因此“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话题。各种茶叶保质期各不相同,有的厂商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保质期之说”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

通过电话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质期也作出了限定。除了全发酵产品普洱茶难制定保质期标准外,其它类茶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来操作,否则过了保质期,茶叶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质和韵味,若受潮发霉还对人体有害。

主持:卦卦

嘉宾:钟月玲(中医师营养师) 彭佳(乌龙茶发烧友) 叙红茶(宜兴茶友)

卦卦:到商场、超市买东西,大家都会细心地查看保质期,食品更甚。但是买茶的时候,大家对保质期似乎就不那么在乎了。是不是对茶而言,“保质期”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重要呢?

钟月玲:我想这还是由于消费习惯所造成的,传统的“三年陈作宝,七年陈成药”的观念,让大家模糊了茶叶应该有的保质期概念。茶叶既然是食品,它就应该有保存期限和存储方法。所谓的保质期是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这是生产商对消费者负责的一个态度,我想这和市面上大热的“陈茶”应该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彭佳:从食品卫生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也赞同茶叶应该有保质期。不过不同的茶叶保质期也不一样。目前,国家已经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质期也作出了限定,但对普洱茶没有制定标准,因为它是发酵产品,很难制定保质期标准。一般来说,绿茶的保质期不超过一年半,但如果保存不当,受潮引起含水量超标的话可能两个月就过期了。而像云南的普洱茶、少数民族的砖茶却越陈越香,保质期可达10年~20年。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质。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绿茶是不是变红,汤色变褐、暗;滋味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是否下降。另外,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冲饮。过了保质期或者存放不适当,茶叶会霉变,茶叶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质和韵味,如果受潮发霉还对人体有害。

叙红茶:我倒是觉得以一般食品的卫生标准来给茶叶制定保质期不是很妥当。为什么茶叶保质期一说曾一度成为坊间的“笑话”?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茶叶种类太多了,每种茶都有它的特点和品饮习惯。如果说普洱茶因为它是发酵产品,很难制定保质期标准。那么乌龙茶呢?它是半发酵的,也存在着变化啊。刚刚彭佳不也说了,武夷岩茶隔年更好。之前也有新闻称,打捞上来的沉船中惊现几百年前的茶叶,还开品鉴会品尝“百年老茶”,这样说来,给茶叶制定保质期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饮茶要新,喝酒要陈”。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饮茶的生活总结。但并非陈茶就一定差,有的茶叶品种适当贮存一段时间反而显得更好,例如西湖龙井、旗枪、洞庭碧螺春等等,如果能在石灰缸中存放1个月~2个月,效果更佳;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不仅不会变质,甚至能提高茶叶品质。

卦卦:看来对茶叶出产设置保质期,还真的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先做一个现场调查好了:几位在买茶的时候会关注保质期吗?

钟月玲:看在哪里购买了,要是在批发市场里购买散装的茶叶,让商家现场包装的话,就不会注意,但是在商超里或正规的茶叶专卖店,就会注意一下生产日期。

彭佳:说来惭愧,还真的没有怎么注意,购买茶叶的时候一般就是先试茶,品尝过后觉得没有问题就购买了。不过在超市里买“立顿”的时候,我倒是会看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叙红茶:和她们差不多,基本不看。我买茶一般都定点,和老板说一下要新茶还是陈茶,什么标准的就行了。

卦卦:看来不少消费音对茶叶的保质期这一问题不怎么重视,那是不是像之前几位讨论的这样,关注一下茶叶是什么时间面世的可能更实际一些呢?

钟月玲:我还是觉得应该慢慢树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当然不是简单地看看保质期这方面。茶叶一直披着“绿色健康”的外衣,但毕竟它还是食品,是食品就会因为存储时问过长而产生变质和腐坏的可能,即使是普洱茶、黑茶这种能够存放很久的茶品,还是有变质的可能。很多数据都表明,普洱茶、砖茶等的“发金花”要注意,因为在发酵的过程中在生成有益菌的同时,有害菌也在滋生。如果这“金花”里有黄菌霉素,那你还会喝吗?

或许我们不应该简单而又强制地给茶叶设置一个“保质期”,但是关注茶叶在生产、销售及保存等环节的健康卫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彭佳:饮茶饮健康。那这健康的产品应该有什么样的保障呢?我们买“立顿”之类的袋泡茶会看看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那为什么购买别的茶叶商品时就忽略了呢?生产、消费习惯在引导之后是可以更正的,当大家都正视茶叶的食品健康卫生标准的时候,茶叶才会是名副其实的健康饮品。

叙红茶:我个人倒是认为茶叶保质期的概念很难推广。如果说要规范茶叶食品健康卫生应该先从规范茶叶批发市场散装茶叶开始,那些产品几乎是“三无”产品,连产地和生产企业都没有,更不用说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了。而这种“一刀切”的保质期规定和不少茶种的品饮方式相对立,无疑会侵害到生产企业、商家的利益,推广实施是很有难度的。 茶叶是健康绿色的饮品代表,它的食品卫生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热议。

找出泡茶点,热泡冷泡两相宜

九哥阅读(4)

泡一壶好茶,就似在炮制一件艺术品,那些高深莫测的手法常令人眼花缭乱,泡出的茶亦让人销魂不已。

曾有人说过,泡茶如做题,可套用公式,也可灵活应用。用不同方式泡茶,和泡茶时细微的变化,都能让茶汤的口感与功效出现天壤之别。

如今的泡茶技法,已超出循规蹈矩的精准步骤,有传承的复古,也有创新的时尚。不过玩泡茶的乐趣,就是图个新鲜的体验感,找到个人心中的最佳“出茶点”,好比get到兴奋点一样,不过可别玩坏了哦!

大碗泡茶也销魂

闲来无事,渴而思茶。一人独饮,摆出全套茶器的架势,似乎略显浮夸。对于懒人来说,总想省事,想到台湾的碗泡茶十分便利且流行,便搜出大陶碗试泡乌龙。

碗泡茶,跟我们喝汤时每个人拿着汤碗从大碗里分汤是一个道理,无需出汤,将茶汤舀出品饮,随饮随注,煞是有味。

茶在碗中,就像围观茶叶“泡澡”,叶片缓缓展开,好似打个呵欠舒展身姿,甚是可爱。

传大碗泡茶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唐宋那时的“点茶法”。何为“点茶”?宋人喝茶,喜欢将茶叶研成末,再用开水冲泡。“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就叫做“点茶”。而“点茶”点出花纹的高超技艺,又叫“分茶”。

你以为只有咖啡才能做出美丽的拉花?早在千年前,宋朝人就把拉花这技艺玩得炉火纯青。茶末与开水,也能在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若点茶古风依旧,把当今的星巴克与之PK,还不知谁胜谁负呢。

北宋《清异录》就记述了大碗点茶中的技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唐宋人要是知道现在点茶技艺失传,一定痛心得捶胸顿足。好在这种大茶碗又重出“江湖”,掀起复古风潮。

唐代分的是沫茶,现代冲泡的是散茶。由于碗的空间较大,茶叶比在盖碗或者茶壶里更好展开。在足够空间中形成的茶汤风味,和在局促空间中形成的茶汤会有区别,茶叶舒展自如,汤味更加柔顺自然。

在冲泡上,以碗开汤,以匙分茶,也更简便。在品饮上,碗茶散热快不易闷馊,宜冲点细芽观赏叶形。匙能分茶亦能闻香,在茶席上饶有情趣。

碗泡茶的精髓,在于时间与温度的拿捏,观察茶叶散开的程度和茶汤的颜色来判断茶是否泡好了。惯用碗泡茶法的饮茶人说,在泡茶时,茶水的比例、出汤的手法,似乎无迹可寻,只有沉下去自己才能渐渐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

碗泡茶看似随意,但多人分茶时,还需注意分寸。首先,茶勺盛茶时,不要随意搅动茶汤,那样既破坏茶气也不礼貌;其次,茶勺最好保持45度角入茶汤,这样既能保证入汤速度,动作也美观;第三,茶勺里的茶汤不要又倒回茶碗里,既不卫生也不雅观;第四,茶汤出碗时把茶勺在碗边轻轻撇一下,可撇掉茶勺下方的水滴,避免滴入客人杯中,但重复多次的话也就不雅观了。

再者,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合碗泡。碗泡的区别在出汤慢,降温快,茶气易散,不聚香,所以首选注重口感的茶类,如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都适合。

偏爱碗泡茶的人似乎会觉得,碗泡茶比起小壶功夫茶来说,更有种豪气万千的感觉,茶没有经过复杂的多次程序处理,茶的滋味更加接近纯然。

泡茶前的提香“神器”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即事》白居易

看见明月在天,便坐了一个通宵没有合眼。听见风声大作,便睡了一整天没有醒来。屋子里充满煎药的香气,手笼带着暖意,烘焙茶叶之时,看淡淡烟雾升起。白居易的《即事》,反应了他乐于享受不被打扰的田园生活。有酒有茶的,当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小焙笼焙茶提香,与今日自家磨咖啡豆有那么点异曲同工,晒晒朋友圈,还能收获不少赞。

泡茶前提香,早在唐宋就有迹可循,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里就有茶焙,但是宋代烤的是茶饼。

在当代,除了用小焙笼,还有用棉纸包着,放在明火上烤一烤。其实,这样的玩法很适合情侣,两个人默默相对,一人手执棉纸一端,慢慢烘焙,眉目传情,很走心。

私家焙茶,是为了去除茶叶久存的陈味与水分。还有人喜欢有火香的茶,所以精益求精的玩家希望DIY能搞定。

自家整个迷你小焙笼,袖珍可爱,还特有逼格,显得主人特别会玩茶。容量小,一次焙二两,自饮或招待三五好友足够。没事烘烘茶,茶香满屋,也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有了迷你小焙笼,分分钟都能让你变焙茶大师!把清香型铁观音变成浓香型铁观音需要几个步骤?一个!设定好时间和温度,轻松完成。随手冲泡,汤色明亮,韵味十足。

朋友圈里人家晒烘焙蛋糕,你晒烘焙茶,立刻胜出,又能刷出成就感与存在感。

对于茶友来说,迷你焙笼就像一个“过家家”的DIY玩具,逢年过节的茶礼,都能亲力亲为,贴上个私房茶礼的标签,显得心意十足。要的就是这份自己动手的体验和成就感,连茶汤都格外有味!

“快活”一下的冷泡茶

冷泡茶可谓是颠覆传统“热水热茶”的模式。其实,这个“冷”除了水是冷的,其实茶也应是“高冷”的。就好像是一位“高冷”的女神,要想把她“泡”出真香真味来,可得用些时间和耐心。

一瓶冷泡茶,需要4至8小时炮制,所谓“冷水泡茶 慢慢浓”。有人说喝冷泡茶,贴近如今追求的“慢生活”理念。其实不然,热水泡茶还需烧水、冲泡、分茶、等待,这一招一式中,似乎才更贴合慢生活。

而上班族、学生族、开车族,只要将茶往矿泉水里一丢,睡一夜醒来便能随身携带了。经过数小时的冷泡,最终为的就是那一时“快活”。

中国的茶文化中,茶都是用热水泡的,并且对泡茶之水的温度十分讲究。因为只有这样,茶才能散发出香气和产生美妙的滋味(热的化学原理)。而现在流行冷泡,什么茶都冷泡,却不知,有些茶根本就冷泡不出茶的味道。

在日本,冷泡茶还有一个别称叫“水云茶”。日本人习惯喝冰水,故以冷水泡茶也不稀罕。然而国人现在凑什么热闹呢?什么茶都拿来冷泡,你问过茶的感受吗?

茶有性格,不能随便乱泡。一般来说,冷泡茶应尽量选择含磷量较低的低发酵茶。以最常见的茶品来说,绿茶发酵程度较低,乌龙茶次之,发酵程度较高的是红茶、普洱茶等。

根据不同茶叶,冷泡也要来个“私人定制”,浸泡时间各不相同。例如乌龙、高山茶最好浸泡三四个小时,而有些绿茶泡个二三十分钟就出味了。

网络上都在说冷泡茶益处多多,实际真如此吗?可别被忽悠喽!冷水对茶叶破坏小,保证了有效成分的完整性,因此在咖啡因的释出方面,也同样高于热泡茶。不想失眠数星星,可千万别晚上喝冷泡茶!

说到泡茶,人们总爱拿水做文章。用于冷泡的水又有什么讲究呢?

理论上这与热泡没什么差别。茶圣陆羽早在唐代就对此进行过一些探索,总结出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经验。用科学研究结果来解释,就是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水中的矿物质与水的酸碱性。

陆羽的经验,大概因为山上的水没有经过地底层,融入的矿物质较少,所以硬度低。而井水则经过地层,融入矿物质,因而硬度较高。如此看来,《红楼梦》里妙玉用梅花上的积雪泡茶,也并非矫情,从科学上也能找出一定道理。

现在的饮用水五花八门,矿泉水、纯净水、山泉水、自来水……不少水品牌总是爱标榜自己的“高大上”,什么王室贵族饮用水、冰川矿泉水、x万年冰岩雪水、天然钒离子水……名头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单从饮用来看,喝多了也不一定会长寿,但用来泡茶,还能泡出点差别。

最粗略简单判断是否适合冷泡茶,就是看它取自何处。标榜富含很多矿物质的水,往往是硬水,不适合泡茶。采自山上或冰川的流动水源,基本上是活性软水,对茶多酚的破坏性也小。

不过一瓶冷泡茶,不是任性的土豪,也无需下如此大血本,否则就是喧宾夺主。对于冷泡茶,偶尔“快活”一下就好,要领悟茶的“真身”,还是热泡着喝吧!

从拼山场到众筹,茶叶营销在变革中前行

九哥阅读(3)

在国内茶界,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品牌意识的强化,茶叶市场出现了各种好玩的营销形式和现象。每个行业都是在不断寻求突破中前进,茶行业也不例外。如何更具新意地突破,是个“好玩”的话题。

拼山场从“强调”到“低调”

所谓的山场,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茶叶的生长环境(其主要表现在土壤、海拔和地域小气候等方面)。任何一种茶都会受山场的影响,而其中岩茶、普洱等的山场特征又极具表现力。

古人很早就“强调”山场的重要性,比如陆羽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清代名僧释超全也指出:“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陆延灿的《续茶经》更开始为武夷山分山场:“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前几年,伴随着“金骏眉”的红极一时,“武夷岩茶”也进入如日中天的阶段。因为岩茶口感重视“岩韵”,而作为“岩韵”的诞生者“山场”就日渐广为认知。每个行业都有一群好玩的“发烧友”,仿如集邮般地追求各大山场的好茶。牛栏坑肉桂走红的故事很多,其中一则新闻让它的走红颇具戏剧色彩:福州一黄姓女士想给爱茶的丈夫煮茶叶蛋吃,找到了家里牛皮纸包的一袋茶叶,心想着如此简单的包装价格不会太高,而让她欣喜的是煮出来的茶叶蛋居然满屋飘香。她开心地等老公回来表扬她,结果是她丈夫气得直跺脚,想离婚的心有了。原来这包茶叶乃产自武夷的牛栏坑肉桂,价格及其昂贵还稀有。新闻让“牛栏坑肉桂”名声大噪,而“发烧友”们也迅速挖掘,追捧起各种“肉”,“竹肉”(竹窠肉桂)、“马肉”(马头岩肉桂)、“龙肉”(九龙窠肉桂)等等,物以稀为贵造就了近年价格不断飙升的局面。

而云南的普洱,有心人不仅要把班章封王,还要配个冰岛为后,于是王的邻居们就开始主动臣服,披上班章、冰岛的外衣,做王的子民。彼时,忽如一阵奇风来,冰岛班章遍地开。

其实,云南有太多好的山场,出来的茶叶也很棒。但是由于王、后的光芒太甚,很多古树茶只能活在它们的阴影下,披着王的外衣,让灵魂日渐孤独。

这个世界永远在追求平衡,随着狂热之风的平息,人们也越来越理智地看待山场。而在武夷山和云南茶区,“低调”山场的部队正异军突起。在岩茶方面,以山场主推产品的现象减少,“空谷幽兰”、“海西一号”、“国色天香”等个性岩茶产品开始走红,甚至淡化山场,强调产品本身品质。

对此,“国色天香”的创制者永霖指出,茶叶品质由多方面决定的,环环相扣:第一是生态环境,特别是土质:其次是优良茶树品种;第三是在初制加工技术中,做青叶水要走透,且要做熟:再者是精制加工炭焙技艺中,原料要焙透,让产品处于香和水的最佳结合点上;第五需强调合理的存放方式及环保包装:还有严格的茶园管理等等。所以一款好的产品,应该是多个点都面面俱到下的产物,而非山场就能决定。按照这五点要求制作的茶叶,应该进行严格划分,若审评达不到品质特征要求,即使山场再好也要退到下一个等级产品中,宁缺毋滥,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而云南普洱方面,“雨林古茶坊”等企业也强调塑造品牌为主,产品除了少数几款标明地名,其它茶品均强调个性,主打“艺名”。只有弱化共性,强调个性,产品才能在千军万马中独树一帜。

奉化的一位禅师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生活如是,商场如是。

众筹:筹人、筹资、筹未来

众筹,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工具,流行于各行各业。不同于传统的募捐、集资,也不单纯是团购,其核心在于参与者的存在感、认同度及互动性。众筹,“筹”的是人、是资、是智、是渠道,“玩”的是创意、跨界、资源、资本。

随着互联网的火热,加入众筹这种全新营销模式的茶企越来越多,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购买茶叶的方式,进而影响整个茶叶市场。茶产业和众筹联姻,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实践。

让你见证好茶的诞生

茶行业的众筹目前大部分还是以产品众筹为主。采用众筹模式的“包茶山、买茶园、聚茶旅”等项目在京东、淘宝、众筹网等平台上层出不穷。6月初,一款名为“漳平水仙创制百年纪念大饼”的众筹项目就在众筹网上线,向来以小众特色形象示人的漳平水仙也迈入了众筹的行列。此次众筹由华彩传媒与漳平水仙三代茶农张永泉共同策划发起,特别研制开发纪念版大饼供茶友品鉴、收藏。项目正式上线后,随即获得国内30多个城市282名茶友的高度认可和热情参与,最后完成预定筹资的742%。

谈及众筹的初衷,项目发起人胡家法表示,漳平水仙虽然是乌龙茶类中难得一见的紧压茶,但被做成300g的大饼却是首次。既然是首次,就想用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看看有多少人会对此感兴趣。事实也证明,众筹让爱茶之人直接参与到一个茶品的筹备、诞生和成长的全过程中,拉近了消费者和茶的距离,真正体验到了从事茶品生产、经营的乐趣。

此次众筹的超额完成,胡家法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项目需要有创新、有亮点,不能只是单纯的已有产品的团购;二是众筹文案要下功夫做,图文讲究,对通过手机浏览的参与者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三是对项目的推广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要借助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官方微博、QQ群等渠道有效开展矩阵传播推广:四是众筹总标的不宜过高(规定时间完不成则该项目会被判定失败),最低档金额单价不宜过高(网购消费茶品比较集中在300元以内),可以通过设定不同档次来满足大宗购买者需求;五是为了增加项目吸引力,在开展产品众筹的同时,还可以附加组织众筹者寻茶体验之旅、茶品品鉴会、支持1元抽奖档、有奖转发、征文大赛等关联内容。

茶品众筹表面上理解就是“各人出点钱一起折腾出一个产品”,但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突破传统门店销售瓶颈,为茶业品牌提升、产品开发销售、融资等寻找到了志同道合者。他们是项目的支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在众筹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出意见,在互动中享受“成就感”。

我写书,你出版

除了占多数的茶品众筹,也有人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开创了另类的众筹模式,甚至改变了一个传统出版行业略显苦逼的销售模式。

“茶业复兴”的创始人周重林更愿意把《茶叶江山》的运营叫做联合出版人模式,“去年《茶叶江山》出版前希望找20个联合出版人,没想到最后来了30个。最近的《茶叶战争》精装本也有12个联合出版人。今年我还有一本新书,可能会吸引来50个联合出版人。”他觉得联合出版人的出现不仅是对作者的一种信任和认可,他们又在付出不高代价的同时,参与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周重林很早就接触到众筹这种模式,在他看来,众筹就是“一群人以最小的成本做成一件事”。它更是一种解决方案,通过众筹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可以相互帮忙的人,而互联网让这种可能性增强。在去年的广州茶博会上,通过联合出版模式诞生的《茶叶江山》很快就销售4000本。联合出版人都把这本书的宣传推广当成自己的事,充分利用了每个人的影响力,最后都实现了超额回报。“按照二八定律,假如朋友圈有20%的人受你影响,就有可能把书卖了。在社交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影响力都了不得。你不能让参与的人有压力,得为他们考虑。”

传统的行业图书销售基本只在行业内,影响力有限,想通过销售赢利更是难上加难,但《茶叶江山》还未出版就通过创新的出版模式,迅速扩大了影响力,书还没上市就被订购2.5万册,众筹24小时突破6万元,提前40天完成既定目标,最终实现首印量接近4万册,进入了《中国新闻出版报》11月优秀畅销书榜总榜。

什么样的产品才适合做众筹?周重林觉得首先产品一定要有价值,不管是工艺创新,或者增强便捷性,还是针对特定市场进行研发,必须讲究产品的独特性,不能被短期模仿,不然很难在信息对称的网络时代获得成功。“比如我的写作内容和风格,别人就模仿不了。”他还以近期参与的某茶企茶膏众筹为例,一款故宫复刻版的茶膏是茶,又是文创产品,相较于家家都有的古树和班章,就显得很有特色很吸引人,所以两个星期就完成了预计半年的众筹计划。其次,众筹筹的是钱,要让参与者认同你,或者认同你的产品,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诞生过程中,再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他还认为未来众筹应该注重分级,几千、几万的众筹,“玩”的性质大,参与者对最后的结果比较无所谓。但如果上升到几十万,上百万,那就变成了生意,不仅要有参与感,还要有回报。虽然玩是一种精神,但必须要有载体,如何玩必须思考清楚。

总之,有创意的东西一定有市场,模仿别人一定是条死胡同。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表现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09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