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总书记对茶这一富民产业寄予厚望。近年来,为推动武夷山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市致力于培育龙头企业,茶农茶企也积极通过品牌建设谋长远发展。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金沟岭山场上,茶农范德兴正在自己的生态茶园里除草、松土,养护茶树。作为武夷山星村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范德兴非常重视茶品牌的建设。 为了打响合作社的品牌,获得客户的认可,范德兴和其他社员坚持从严把控茶叶品质,培育绿色的生态茶叶。 合作社的成立让茶农们感受到抱团取暖的优势,重视茶叶品质和品牌建设的思路让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20人拓展到现在的56人,茶农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践行乡村振兴。 据了解,多年我市来持续强化茶业品牌建设,2020年完成商品标授权许可企业76家,发放商品标标识20万枚。“正山小种”成功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0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700.17亿元,居全国茶叶类第2位。 如果说品牌价值关系着茶产业的知名度,那么龙头企业就相当于产业发展的领路人。去年11月,武夷山市积极引进中国茶叶连锁店龙头品牌八马茶业,目标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包剑武 胡宗榕 李健) |
我市加快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与数字化
近年来,我市在普及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快推进数字机械的推广与应用,有效落实茶叶生产标准,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品质,推动茶产业发展壮大。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主办的全国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培训班在南平举行。来自全国17个茶叶主产省份农机鉴定推广人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以及福建省各市县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和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户等100多人,来到星村镇大坪洲生态茶园,参观了开沟施肥一体机、新型茶叶采摘机、新型茶叶修剪机、山地轨道搬运机、植保无人机等系列茶叶生产机械的现场作业演示。 作为全省主要产茶区的武夷山,茶园面积14.8万亩,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武夷山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作为本次全国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培训活动的承办方,在生产机械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企业在植保、采摘、加工等环节都运用了先进的机具。 方舟介绍,他们企业在茶叶生产全程使用机械化,除了能降低生产成本外,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够很好地落实茶叶生产标准。就像这种茶叶采摘机,采摘的茶叶叶片基本上是完整的,而这正是得益于之前使用了树形修剪机器,让茶叶生长非常整齐。 据了解,我市在逐步提高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在茶叶加工环节中也在积极引进和推广数字化控制模块,通过智能控制,规范做青、烘干等加工环节工序,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加效益,壮大武夷茶产业。(朱贤为 徐超) |
生态茶园“绿富美”
青山披翠,一步一景。暮春时节的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风光秀丽,茶香悠悠。 “上个月月底,我们就开始规划设计,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生态观光茶园,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将在近期完成,方便游客游览。”29日,星村镇镇长黄宗强介绍,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燕子窠周边环境。 今年,武夷山市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助推燕子窠变身“绿富美”,走上茶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吸引八方游客。 2015年起,党的十九大代表、农业科学家廖红教授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武夷山茶园采用套种绿肥作物、合理施用茶树专用有机肥等新技术,探索建立生态茶园。星村镇燕子窠1000亩茶园成为试点,由此开启了蝶变之路。 “茶树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原先施肥提供的养分较为单一,施肥量也难把控,不仅影响茶叶生长,还破坏土壤。”武夷山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斌表示。杨文斌有部分茶园在燕子窠,经廖红教授指导,他在茶园茶树间轮种大豆和油菜,代替了传统施肥,减低化肥使用量,结果不但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还保留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 守护的是绿色,收获的是红利。燕子窠生态茶园带动了整个武夷山乃至全省推广绿色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辐射全省种植面积30万亩。杨文斌说:“我们星村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燕子窠生态茶园种植模式,目前合作社茶园面积4000多亩,年产生态茶15万公斤,社员收入平均增加了20%以上。”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每逢秋末冬初,茶农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茶山上金黄的油菜花和青翠的茶树相映成趣,似一幅色彩鲜明的美丽画卷。“绿富美”燕子窠正在“款款走来”。(林李冰) |
制茶高手“茗战”开启制茶季
随着春茶制茶季的到来,星村镇黄村村的茶人们为了更好的传承技艺,再次举办制茶大师赛,通过大赛促技艺提升,推动茶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4月18日,2021年星村镇“茶旅融合联发展”(茗川世府)制茶师大赛开赛, 22位制茶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用同一山场的茶青,将在24小时内制作出各自独具特色的成品茶样,争夺3名金牌制茶师、9名银牌制茶师奖项。
专家顾问团队要通过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要素对参赛茶样逐一进行审评,综合评分。制茶师大赛每年一届,已连续举行8年,成为当地茶农学习大师制茶经验,分享心得,提高制茶技艺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武夷山茶农、茶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规划了行动路径。本届赛事便是以“党建是魂,产业是根;文化传承,科技助力”为内核,以推动产业与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1 |
“喊山祭茶” 让茶旅深度融合
进入四月中下旬,又到了武夷山一年一度春茶开采的季节。当地的茶农都会举行传统习俗“喊山祭”,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近年来,这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参与感受,成为了武夷山传承、推广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16日上午,武夷山的茶业龙头企业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组织制茶人在御茶园举行传统习俗“喊山祭”,秉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传承古老的礼节仪式。 从茶农们质朴有力的“喊山”开始,宣告春茶季的正式到来。茶园里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虔诚的心祈福着,质朴却庄严的祭茶喊山,祭的是对茶山的敬畏与尊重,喊的是对茶叶收成的戚戚盼望。别具特色的开山活动和景色优美的茶园风光,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慕名而来。今年“喊山祭茶”活动就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参加,他们切身体验传统习俗,感受采茶制茶的过程,体会源远流长的传统茶文化。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首批的“茶文化艺术之乡”。喊山祭茶仪式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甚至更远的五代时期的南唐。每年的春茶开采,武夷山当地茶企、茶农都会自发组织到茶园祭茶,传承“喊山祭茶”这一民间传统习俗。武夷星公司“喊山祭茶”仪式已经持续举办十几年,在感恩这方水土的同时,让武夷茶文化在传承中更富表现力和生命力。(李健 徐超 兰锴珺) |
传承文化 保护生态 共促振兴
“采茶咯!”“采茶咯!”“采茶咯!” “武夷春暖月初圆, 采摘新芽献地仙。”4月7日,武夷山莲花峰下,伴随着一阵阵喊声,爱茶人一个接一个持香敬茶神,将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喊山祭茶”民俗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是时代青年,我们是匠心茶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们决心励志前行……”身着红色茶服,肩披印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绶带,青年茶人在“喊山祭茶”活动现场宣誓。 “举办‘喊山祭茶’活动,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茶人不要忘本、不要丢了传统文化,保护好自然生态,传承好制茶技艺。”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会长聂霖说。 一直以来,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黄以西始终关注、指导青年联合会举办的各项活动。“作为青年茶人,既要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怀善心行善举、守匠心担使命。”黄以西说,“让我感动的是,这些方面,他们做得很好。” 近年来,武夷山强化打造“喊山”文化IP,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助推乡村振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柯家耀表示,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连续举办“喊山祭茶”既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紧扣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非常难能可贵。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当天,青年茶人在燕子窠讨论交流生态茶园建设。“武夷山有好茶,是因为武夷山有好的生态、好的工艺。”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副会长、武夷山隆沁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学锋和青年茶人们已憧憬未来:守护好这片青山绿水,继承和发扬传统,匠心制茶。(裴礼辉 杨锦毅) |
佛国岩寻茶记
在武夷山北,有处佛国岩,岩不是很高,也不是很怪异,远远地看那岩,似有佛的端庄坐相,身躯上突下敛,呈现的是敬天畏地的谦卑状,即便是佛,在这山峦里盘坐,宝相庄严令人心生崇拜,再看那岩里透出的目光,总是向下看的,向下看的世象景观,就两种生命:一是那里的僧,二是那里的茶。僧与茶长相厮守在高大的岩石背景里,佛国境界是如此的清静,安宁。寺是有历史的,是僧的居所,供着香火,晨钟暮鼓之声,萦绕在这岩的周围,茶以四季的绿意,为佛国增添岩的生机,一年一场的枪旗争战,在佛国的茶坊里,供给了僧人们丰衣足食。 佛国寺的时光,一过就是三百年。今天想谒见佛国的佛,缘分已随满园茶丛而再生了,还真遇不到那尊心仪的佛呢。但是,那位名为云松的老僧,香客或茶人还是记得他的。云松是乾隆年间就在这驻足,放下包袱,艰辛创建佛寺的。佛国寺里,才有青灯古佛;佛国岩下,才闻钟鼓和鸣。 奇茗是佛国岩下茶园的不息生命群体。佛国里的茶,有岩之宝相护着,这茶自然有了佛的禅韵。我探寻佛国岩时进山的路,是择黄柏溪畔之竹坜小径拐入的,路皆石阶或弯曲山道,先行至弥陀岩寺,此寺虽荒芜,如今修葺一新,但门前半月池,已不及先前期水丰,毕竟有了些沧桑。再沿南面石阶上下数百层,便见平丘上有瓦屋数间,走近一看,土垒老墙仍在,这就是佛国寺遗址了。看那院墙门坊上,写着的“佛国岩”三字,字是繁体的,时间的印痕留下僧去寺空的寂然。 院里已不是佛的国了,而是岩茶作坊了。寺的消失,僧的离去,是时代使然。佛国寺与凡界世象共融了。 清末民初,山民生计维艰,虽与寺共处,但举力业茶,无心奉寺。民国三十几年时,佛国岩才欣逢茶界高人涉足。吴觉农、庄晚芳、张天福、林馥泉等一代茶界名流,看到佛国茶乡之佳境乐土,即安营扎寨于斯,开展武夷岩茶的栽培、加工技术革新,研究武夷岩茶的人文历史和营销。1939年,张天福在崇安设立福建示范茶厂,其中最主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就设立在佛国岩,在这里他研究出了第一代机械揉茶机,被命名为“9.18抗战揉茶机”。1942年,此处又被吴觉农等茶政官员改为“国民政府茶叶研究所”,隶属于中央财政部管理。佛国岩因此名气不小。 人民公社化时,佛国已不是“国”了,而是一个普通的生产队。没有几亩水田只有茶园的佛国社员们,吃不上粮食,茶叶再好,也填不饱肚子。 时代总在变革中前进。本世纪初,佛国岩欣逢盛世,岩茶生产的优势再度激活,岩茶产业的复兴,佛国岩的茶园也成了金银之地。爱岩茶的,人才辈出。在友人的推荐下,领我去探访“佛国岩”的新生代。应约而至时,才知道此“佛国岩”,是在旗山脚下的一处茶庄。茶庄主人姓余。初见这女掌柜时,就从她的店面形象和待客行为中,看出她的才能,心里生发出赞叹之意。她作为90后,就能撑起一座岩茶老字号企业。余掌柜是天心岩茶村茶农家的儿媳妇,家里就有佛国岩茶园,凡管茶园或生产的事,一应由丈夫去负责,自己则把“佛国岩”店门面装修得古色古香,注册了“开元昌”商标。她向我们解读含义:开,开拓;元,首先的,要做第一品牌;昌,昌隆兴盛。三个满满正能量的字。在“佛国岩”的展橱里,她把公公在人民公社时为生产队做茶获得的奖状,装裱成框,端端正正地摆在显眼处,供客人参观。多么有情怀的女孩啊,她用感恩之心来经营岩茶,凝聚了几代人的佛国岩乡愁,被她移到山下了,融合到当代茶人的事业理念中。 别看余掌柜年轻,她已入茶行业打拼多年,相当有茶叶经营的能力了。一片佛国里的茶叶,再不必用香火来供着,如今岩茶园托起的金山银山,“开元昌”以四方来财的优势资源,在这“佛国岩”里再次涅槃新生,岩茶坊里的传统制作工艺,无论是肉桂,还是老枞水仙,都带着佛国岩的原真品质,在余掌柜人气财气俱旺的茶席杯盏里,呈现岁月的回甘,品味岩韵的技艺。真诚纯朴的余掌柜,岩茶村的这位儿媳妇,她要把岩茶的财富故事,用新的发展理念继续写下去。
|
读陆羽《茶经》及联想
在饮茶蔚然成风的时代,不少人爱上茶文化,有的人还把学习研究陆羽《茶经》作为重要课题。 陆羽《茶经》是古今中外三大茶叶奇书的开山之作。日本人荣西(1141-1215年)著的《吃茶养生记》和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著的《茶叶全书》(1935年),都在陆羽之后。 《茶经》是文言文,读懂弄通决非易事。我先后买了几本有关《茶经》的书,包括《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但有些注释、译文也不尽一致,使人疑惑。后来岩茶泰斗姚月明送我一本中国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它对照了几个版本和有关书籍,除注释、译文外,还作有校记、述评,这对于阅读《茶经》、了解古今茶事有着重要帮助,于我受益匪浅。 要想深入学习茶文化,就必须认真研读这部茶叶开山之作。它不但再现了唐前茶史,而且从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等十个方面记录、阐述了当时茶事。有的说法对当今很有参考作用。如茶对原产地定论茶地之优次“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黄土”;煮茶之水选择“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前著名茶人茶事等等。但是,吴觉农认为由于条件限制,《茶经》中“有不清楚和不正确的地方”。我还发现今人对个别注释大相径庭,需要研究分析。在阅读《茶经》时,我联想到三个问题: 其一,“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这句话源自《茶经》“七之事”:“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说的是孙皓每举办飨宴,要在座的大臣必喝七升。当时博学多才的四朝重臣韦曜因不胜酒力,孙允许他只喝二升,其余则以茶代之。“以茶代酒”当由此而来。这也算是孙尊重老臣、文人的开明之举,故被沿用至今。韦后因秉笔直书,忤犯孙皓而被杀。 其二,王肃与武夷茶没有关系?王肃(501-464)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人,颇有才华。先事齐,后因父兄被杀,即投奔北魏。王肃很喜欢喝茶和莼羹,由于北魏属北方少数民族,多吃羊肉和喝酪浆,王肃也喜欢上了。《茶经·七之事》:“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这句话,有的书解释为“茶不配给酪浆做奴仆”,“茶给奶酪做奴仆的资格都不够”。《茶经述评》解释则相反:“茶不能屈于奶酪之下的”。总之说的是“王肃好茗饮”。 因此,清蒋蘅用拟人法写有《晚甘侯传》一文。文中写到:“晚甘侯,甘氏如萕,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很多人便以此文来证明“武夷茶起于南北朝”。但是,笔者考证,除此篇虚拟散文外,未见当时朝廷与武夷山联系,以及王肃论说、品饮武夷茶等记载,因此连作为传说都显不足。故本人撰文武夷茶传说于汉武帝间,更为恰当。 其三,陆羽曾到武夷山?由于《茶经》没有记述建州及武夷茶,只在《茶经》“八之出”中写到:“岭南,生福州、建州(唐代贞观、开元时,闽地属岭南道)、韶州、象州”,并说“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因而后人以此断言陆羽未到过建州及所辖的武夷山。清代陆廷灿对此也感到纳闷。 但是,宋人张君房编著的《云笈七签》卷中有陆羽《武夷山记》的记述,题为《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太子文学陆鸿渐所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故事脍炙人口,词曲悠婉悲凉。这就是武夷山“幔亭招宴”传说。唐李商隐《题武夷》:“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引的典故就是陆羽《武夷山记》。 据陆羽年表称,刻印出《茶经》后的唐建中四年(783),他51岁时离开湖州(今属浙江)移居信州(今属江西),“择地府城北广教寺(现为上饶一中校址)建宅隐居,次年山舍落成,羽环居植茶,晨昏培育。并凿石得泉,后世称陆羽泉。”距信州府只百公里之途的武夷山,已被敕封为“名山大川”,文人雅士络绎而至。陆羽当在居信州时游历武夷,并写下了令后人千般寻觅的《武夷山记》。 综观上述,说明陆羽曾到武夷山。但为何在他的《茶经》没有建茶和武夷茶评述呢?笔者从陆羽年谱及有关资料推算:陆羽当是在《茶经》刻印后才到武夷山的,故《茶经》上未能见到建茶及武夷茶的评述。 |
正山堂为世界制作好红茶
春季,武夷山桐木关内,茶山碧绿连绵,峰峦起伏满眼苍翠,茶芽正吐露着新一季的芬芳。正山堂茶业公司就位于这片绿色宝库深处。走进公司大门,迎面的墙上写着:“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 作为南平市红茶行业的龙头企业,自1997年开始,正山堂连续获得美国、德国、日本BCS有机产品认证,是福建省最早获得国际有机茶认证的企业。2020年2月份,正山堂又成功取得了“金骏眉”美国商标注册证书。 不忘初心,坚守茶人传承 作为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3%,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其主要产茶区平均海拔1000米。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正山小种红茶独特的品质。 56岁的江元勋,是桐木村土生土长的茶农,也是正山小种红茶第24代传人,见证了桐木村茶叶生产的兴衰历史。明朝中后期,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红茶,取名“正山小种”,开创世界红茶之源。17世纪初,正山小种传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亦成为世界名茶。 潮起潮落,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正山小种红茶好像重新走回了深闺。茶叶怎么卖、往哪卖、符不符合出口欧洲标准等诸多问题让茶农们陷入“迷茫”状态,正山小种红茶销售跌入最低谷。茶叶积压无人问津,茶青无人采摘,甚至有的村民开始砍茶树种毛竹。这是江元勋不愿意看到的。 世代制茶,家族传承,让江元勋对振兴桐木正山小种红茶有一份深入骨髓的使命与责任。他牢牢记着祖父临终前的那句话:“正山小种是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承下去。”在困境中,江元勋站了出来,自己创办了茶厂,收购茶农茶叶。前三年茶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江元勋却始终坚持,让亏损得到了有效遏止。而后,茶叶价格慢慢涨起,开始往上走,终于解决了茶农的出路问题。 如今,桐木村里越来越多人从事茶叶生产,众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和大学生也开始回乡就业创业。桐木村1800余人,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茶叶产业,依靠茶产业。 创新不止,复兴中国红茶 2005年,江元勋率领团队在传承四百余年的红茶文化与制作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研发出顶级红茶——金骏眉。金骏眉省去了“过红锅”和熏焙两道正山小种传统工艺,让茶品保有花果蜜香,改变了传统红茶“浓红苦涩”的特点。金骏眉红茶推向市场后,“清香甘醇”的品质特征,掀起清饮红茶消费热潮,带动了国内红茶产业复苏。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金骏眉红茶获得成功后,2010年,正山堂开始向全国各省输出创新红茶生产加工技术——骏眉工艺,与各省优质产区开展合作,打造各省名优红茶,助推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 在对外推广骏眉工艺和产品时,为了让各产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理解正山堂的工艺,同时,规范国内创新红茶市场被带动后,产品制作不一、品质良莠不齐、价格混乱等问题,2018年,正山堂参与起草、制定了跨省份、全国性的《骏眉红茶》团体标准。《骏眉红茶》团体标准清晰界定了“骏眉红茶”的定义、产品质量分类、加工工艺、感官品质及理化指标要求等内容,为骏眉红茶的生产及加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标准是国际通用语言,有了《骏眉红茶》团体标准,中国的红茶将有可能走上国际市场,与国外的大批量红茶进行规模、品质、文化、历史内涵方面的较量。余崇兴说,“基于全国九大产区,正山堂突破地域限制,推出了融合九大产区特点的红茶——骏眉中国,这款红茶产品有标准、有工艺、有品质、有规模,它是未来有可能代表中国红茶走向世界的一款产品。” 新生力量,奋进“茶业”新征程 “如何让年轻人更喜爱喝茶。”是正山堂面临的新课题,不过这个课题,江元勋已交给了正山小种第25代传人——儿子江志东。这位年轻人,接过了父辈的大旗,正在凝聚新的能量和势力…… 2020年初,因为一场措手不及的疫情,茶叶生产和销售都受到影响,正山堂在全国拥有1500多家门店,销售环节也受到了冲击。而在疫情造成的市场环境下,正山堂创造性地布局线上营销,摸索出了一条茶叶销售的新模式。 正山堂是进入电商较早的茶企。2011年,由江志东带领的正山堂年轻团队便意识到电子商务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始布局电商渠道,利用电子商务的创新模式,赋予传统茶行业新的发展生机。多年的精耕细作,正山堂电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连续6年“双十一”蝉联红茶销量冠军。 正是积累多年的电商经验,正山堂在疫情之初,便抽调了内部骨干成员,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更直观地、立体地呈现品牌及产品优势,带动茶叶销售。 短视频平台,整体的受众人群偏向年轻化,但在这个平台上,正山堂通过红茶知识与茶文化分享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传承了几千年的茶叶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消费环境之下,依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国盛茶兴”,在新时代背景下,茶业成了新兴产业,正山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承与创新,不断发展,“为世界制作好红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林李冰) |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我市组织茶叶包装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座谈,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好的推进武夷山茶产业扩链补链、高质量发展。副市长范震昆参加座谈。 会议强调,茶产业是武夷山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近年来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包装行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个性化、精细化成为武夷山茶叶包装新趋势。我市虽有近千家包装企业,但是大部分是小而散的包装门店,且存在过度包装等问题,不利于产业发展。 会议要求,茶叶包装协会要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抱团取暖、联合发展,鼓励包装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拓展市场。同时,积极培育造就和贮备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创新突破,增强企业竞争力。此外,要规范包装标识标签,坚决摒弃过度包装、虚假宣传等不良市场经营行为,共同维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吕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