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2019年第四届“武夷正岩杯”岩茶茶王赛授牌仪式在武夷山举行,共颁发70个奖项,其中“状元”3名、“榜眼”9名、“探花”22名、“进士”36名。 “武夷正岩杯”岩茶茶王赛由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和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主办,武夷街道岩茶协会、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承办,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赛事围绕促进茶人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制作技艺的总体目标,力争通过全面提升赛事规格水平,打响“武夷正岩”岩茶核心品牌,推动境内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本届“武夷正岩杯”岩茶茶王赛于10月9日启动收样,共收到1688个茶样,为历届参赛茶样数量之最。其中,肉桂590个、水仙540个、大红袍558个。经过专家审评组初评,筛选出水仙102个样、大红袍102个样、肉桂110个样进入复决赛。11月7日至9日,在武夷街道海丝广场举行的复决赛中,共角逐出肉桂、水仙、大红袍三个类别“状元”各1名、“榜眼”各3名、肉桂“探花”8名、水仙及大红袍“探花”各7名,“进士”各12名。(严 岚) |
第三届武夷山茶叶交易会现场交易茶叶2.1万斤
第三届武夷山茶叶交易会暨“仙店杯”民生茶斗茶赛11月2日—3日火热开场,现场实现茶业交易2万余斤,销售额达230万元。 作为茶叶生产、经营、消费、品茗为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交易会和民生茶斗茶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活动内容丰富。领导嘉宾与广大茶企、茶农和茶人朋友一边欣赏茶艺茶歌舞,一边品茗斗茶,共商茶事,交流经验,拓宽新思路。 本次斗茶赛选送茶样为大红袍、水仙、肉桂三个品种系列,共收到参赛茶样900多份,评出大红袍、肉桂、水仙“状元、金奖、银奖、优质奖”等奖项。 活动现场,仙店村“仙人茶叶合作社”共与5家茶企签订了采购和合作战略协议,销售茶叶2.1万斤,销售额达230万元。据悉,2019年1月至10月,仙店人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累计销售茶叶15万斤,销售额1400万元。 仙店村位于武夷山市南面,全村共有7000多亩茶山,多为高山云雾有机茶园。近年来,仙店村探索乡村转型发展之路,本着“民生茶、有机茶、放心茶”的理念,整合全村茶产业资源,抱团组建“仙店人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茶叶龙头企业,以斗茶赛为平台实行村企联动,带动茶农实现富民与强村双赢。2018年,仙店村实现村财收入131.1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万元。(李健 熊豪斌) |
第十二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开始收样
16日,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收样工作全面启动,凡在星村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茶企及拥有星村镇户籍身份的茶商和茶农均可参加。收样时间截止9月25日。 “中国茶乡杯”茶王赛旨在进一步弘扬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实行茶旅结合,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同时为茶企、茶商、茶叶爱好者、八方游客构建一个良好的茶叶平台。 本次茶王赛选送茶样分为肉桂、水仙、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含金骏眉)4个系列,参赛茶须为2019年生产的精制春茶。参赛者可参加多个系列送样,每名选手每个系列只可送一个茶样。(李茜) |
台湾茶人池宗宪热心宣传武夷茶
武夷山每年举办茶博会,他总是提前三天到达,足迹遍及武夷山许多的茶区、茶企业。他在武夷山一呆就是半个月,探望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叙说不完武夷茶事。 他就是台湾茶人池宗宪——茶人雅兴传媒CEO、马克波罗国际茶文创总监和中华茶人雅兴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长。当然,由于有了十几年来研究茶文化而编著的30多本论茶专著,在茶学与茶文化都有很深造诣,他首当其冲是著名学者。 初识50岁开外的池宗宪 ,觉得他特别随和,着装简约,戴副眼镜,骨子里透着一股涵养,这也许与他多年品茶有关吧。我们约在一茶馆靠窗的位置坐下,就着一处茶席、茶杯和茶壶,以茶为名,展开了武夷茶的话题。 他是这样解读武夷茶的:清、香、甘、活、醇有起、承、转、和之势,喝这样的茶能让人深邃;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享受,更有精神层面的教化,武夷茶从舌尖、舌背到喉咙的变化,像一位博士深厚的研读过程。 2000年他第一次叩访武夷山,那时,外界还很少有人关注武夷茶,武夷山大多数茶农对茶也并没有太多认知,他就迷上了武夷茶,开始乐此不疲地频繁往来于台湾、武夷山。三坑两涧,武夷岩茶最有名的山场,他每次来武夷山都必去踏访,他说,在那里,岩茶的韵味始终在。武夷山下梅、赤石、星村等当年武夷茶集散地存有武夷茶历史的角落,他都一一拜访过,并于2002年创作出第一本专著《武夷茶》。 池宗宪,也可称他老茶客,因他自幼即跟着捡茶的母亲认识了茶,从小痴迷中国茶文化。有多年传媒工作经验的他,由记者到总编辑,始终不改爱茶本色,喝茶一喝就是20年! 他说,写茶是他对自我的肯定。在茶艺馆里,在茶山,在茶的史料堆里,茶给了他无穷灵感,先后出版了《台湾茶街》《武夷茶》《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以及《一杯茶的生活哲学》等30多本论茶专书,每本都以茶命名,每本都记录了他对茶的肺腑之言,可见他爱茶心切。 而他最钟爱的是武夷茶,8次到访武夷山,与武夷山许多茶人茶企结下了不解之缘。 缘分到了,人就会找茶,茶也就会来找你,茶对了,人就对了。池宗宪说,“在香港元朗区一处茶仓库,意外发现一箱20世纪50年代的水仙,该茶保存如新,令饮者品一口就无法忘怀。后将此茶当传家宝,取茶名‘伴我一生’。”在巴黎一家茶行,他又看到武夷茶的外销包装,并写有“本茶庄主人亲赴武夷山精挑、烘焙武夷茶”字样。诸如此类,同时也可看出武夷茶当时风靡海内外的痕迹。1986年,他在报上撰写武夷茶王《大红袍》,把大红袍称之为一叶红袍一钱金。为了撰写此文,他曾暗下决心,终有一天,要到武夷山观赏这6株被世人传说得神乎其神的母树大红袍。 武夷茶名称叫法很迷人,正如池宗宪在《武夷茶》书中写的,“金柳条、金锁匙、金蝴蝶、金玉蟾……如此花花大观,这也是武夷茶难懂之处。半发酵的武夷茶,在岩岩峰峰产地里,孕育出多彩多姿的‘花名’,赋予武夷茶的历史无限延伸的‘情事’,实在令人回味!只要细细品尝武夷岩茶,峰峰相连,各具趣味,加上武夷茶耐存放,陈年武夷饶具风味,值得品茗者细水长流,好好领略。” 池宗宪不仅了解武夷茶几百个品种、几十种茶味、片片葱绿的武夷茶园,更使他难以忘怀的是武夷茶农的纯朴、好客的精神。(杨瑞荣) |
刘国英:专注的做茶师傅
每年采茶时节,刘国英都深入到茶叶生产第一线,从茶园开发到栽培管理,从初制加工到茶叶精制审评,从产品包装出厂到市场宣传推广,都亲力亲为。 这位不打折扣、十分正宗的做茶师傅,是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他制作的茶叶早在1989年至1991年就连续三次获得全市毛茶质量评比第一名,1998年创办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后又多次获得茶王、状元、金奖、特等奖等奖项。 2008年研发新产品“空谷幽兰”,成为武夷岩茶顶级茶的代表。岩上茶科所创办时(1998年初)就开始承接省农科院茶科所的新选茶树品种在武夷山的区域试验,2005年初引进第二批,2017年初引进第三批,总共引进了三批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为其新品种的申报审定提供大量的一线数据,并在武夷山推广种植了三万多亩的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黄玫瑰等早芽高香茶树优良新品种。 “不玄不能出品质”,刘国英说。挎上竹编茶篓,爬一段山坡,进入自家茶园,一百多亩的茶山,尽收眼底。群山环抱,正值风清气爽,加上砂粒土质,是形成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天然品味的最佳环境。 自从1987年茶叶本科毕业后,刘国英一直从事武夷茶的生产研究、培训指导和产业管理等工作。1998年创办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以来,传帮授艺培养了一大批的徒弟和茶叶实用技术型人才。2006年1月兼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至今,刘国英开展了一系列茶事活动和市场推广活动,为武夷茶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国英长期以来都在有规律地举办茶叶实用技术培训班和有关学校、机关单位的茶文化科普讲座,为全国各地的爱茶人在武夷山办的茶旅游学班和进修班授课十来期,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刘师傅”。每年带徒五至十多人,共传帮授艺培养出数百名茶叶加工师傅,成为在武夷山茶叶界带徒最多的一位“老”师傅。2014年荣获中国艺术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2001年,他发起和组织举办了每年一届的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至今共举办了九届,进一步促进了武夷茶品质的提高和弘扬了武夷传统茶文化。刘国英2005年任茶业公会会长后,又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政府主办的“烂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2006年中秋和国庆两节期间负责组织武夷山茶企业到北京参加武夷山市政府主办“大红袍宣传周”活动,开启了武夷茶市场行情的一路上扬;并陆续在福州、广州、上海、厦门等地都开展了大型的武夷茶宣传推广活动。每年还组织茶企业参加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省外各地的茶业博览会等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牵头主办了《问道武夷茶》月刊,开创了第一本武夷茶的宣传专刊。 他的努力,不仅让武夷岩茶美名扬,还让武夷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武夷山茶叶面积9.8万亩,年产量4500吨,毛茶产值1.5亿元,茶叶加工企业130家,销售等其他涉茶企业110多家,茶叶小作坊500多家。2016年武夷山市茶叶面积14.8万亩,增长了48%;年总产量7800吨,增长了73%;毛茶产值15亿元,增长了十多倍。 看着武夷茶产业正在逐步地做强做大,是刘国英最欣慰的事。 (庄惠) |
武夷茶人刘宝顺:传承技艺 丝路扬帆
大红袍是制作技艺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端茶,外交部长王毅称赞它为“天下第一”,与它的制作技艺也密不可分,那武夷茶的制作技艺有什么特点,最早的记载出又自哪里呢? 在旗山工业区的幔亭茶科所内,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刻一段清朝王草堂写的《茶说》碑文,与大红袍制作技艺密切相关。 刘宝顺介绍,王草堂《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说明在清代初年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半青半红”恰当地将武夷岩茶的“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形容出来。而武夷茶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也正是清朝。 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以及印英相对较近等原因,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淡出历史舞台。后因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武夷茶产量下降,1948年销量仅13000斤。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现今武夷茶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茶业已成武夷山支柱产业,前段时间,外交部长王毅点赞大红袍,称它为“天下第一”,为武夷茶的发展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张振城 胡宗榕 李健) |
“浪漫武夷 风雅茶韵”袅袅茶香飘羊城
16日,广州北京路茶香四溢,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 风雅茶韵”茶旅文化品牌宣介活动持续升温,《大红袍》《武夷品茶歌》等歌舞表演以及传统茶艺表演、岩茶大师专业解读茶文化等活动让广州市民体验原汁原味的武夷茶魅力,当一回九曲溪涧的山间茶人。 武夷山水一壶茶,广州是武夷山茶叶的重要输出地,武夷岩茶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IP深受广州市民喜爱。活动现场,看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表演,听着茗茶大师的专业介绍,市民们捧杯敬茶,众手传蛊,细细品饮武夷岩韵,感受不一样的饮茶体验。(吴骁 李芳平) |
《武夷茶人108》 将出版
由乡淙所著的《武夷茶人108》人物特写集,将在今年武夷山茶博会期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运用写实手法,联系历史典故、传说等风土人情,巧妙融入文学笔法,细致刻画了当代武夷茶人之风貌,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武夷山茶人世界。全书有三大看点: 一是更新了茶人的概念。不仅有茶农、茶商、茶客,而且有从事茶叶评审、茶教、茶科研、茶艺、茶道等茶叶达人。 二是人数众多。108位茶人取之茶寿之数字,涵盖了老中青的制茶人和喝茶人。既有大名鼎鼎的大茶企,也有默默无声的小作坊;既有赫赫有名的制茶大师,也有普普通通的爱茶人;既有历史悠久的岩茶世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制茶新秀。 三是知识性、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什么是岩茶,什么是正山小种红茶,什么是吴三地老丛水仙等等,一册在手,了然于胸。且对什么是茶道精神,以及茶人品格,也能略知一二。 (程正) |
南平市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交流协会成立
6月29日,南平市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交流协会成立大会在武夷山召开。80多名协会会员及茶业专家会聚一堂,共同见证南平市乌龙茶制作技艺在历史舞台上开启的新篇章。 闽北制茶技艺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的乌龙茶、红茶、白茶均起源于闽北武夷山麓。光绪年间,闽北乌龙茶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闽北乌龙茶制作更是向产能集体化、机械自动化方向发展,茶区的产量与生产效能成倍增长。为了更好地协调行业发展,南平市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交流协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正式成立。 该协会是一个立足于全市范围,由各县(市、区)从事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企业及匠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行业性社会组织。会上,会员们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监事长,并通过《南平市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交流协会章程》。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为协会授牌。 协会成立后将根植于闽北乌龙茶制作技艺的历史土壤,开展乌龙茶古法制茶技艺推广活动,传播手工制茶技艺文化;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研究闽北乌龙茶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工艺共性与差异,补充并整理记录闽北乌龙茶传统制作技术,提升乌龙茶制作工艺等工作。进一步推进闽北茶叶经济良性快速发展。 协会会长徐陵表示,茶叶天生注定了它不可能像可乐、啤酒那样,成为工业化流水线上的产品。这就需要茶人们坚守品质,传承发扬传统制作工艺,让乌龙茶的生命力历久弥新。这是协会成立的目的,也是要自觉担起的责任和使命。(徐园园) |
武夷山参加万里茶道申遗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讨会
6月14日,“万里茶道申遗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北京、福建、湖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围绕“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并为“万里茶道”沿线地区经济、文化、旅游合作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参会并发言。 会上,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彭秀莲介绍了武夷山近年来文旅发展情况和推动“万里茶道”申遗情况,发出倡议,万里茶道沿线城市都具备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特点,并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如何做好国内“万里茶道”城市复兴,需要“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和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起携手共建。并建议将“万里茶道”的文旅开发与当下的研学旅游结合、与文物保护结合、与节点城市联盟活动结合推动“万里茶道”文旅开发建设。 专家们也一致认同,“万里茶道”是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三国相依相邻地缘优势的产物,是三国发展战略的结晶,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示范和带动。用“万里茶道”这条纽带拉近所有节点城市的距离,利用文化交流活动复兴“万里茶道”,利用商业贸易拉动沿线城市经济繁荣。 会议期间,武夷山市政府和大同市政府交流互动。彭秀莲介绍武夷山“万里茶道”相关情况,大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明耀表示,希望今后以“万里茶道”为纽带,加强大同和武夷山两地的旅游、文化和经贸往来交流,并与其他沿线城市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为经济动脉,加强沟通联系,共同为“万里茶道”申遗努力。 博览会上,武夷山进行了“武夷山水”品牌推介,并接受中国商报山西记者站站长遆凤洲的采访。与大同市从事“中蒙俄经济走廊”贸易信息发布的综合平台农本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对接,邀请其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据了解,6月12日—16日第二届中蒙俄(大同)国际商品博览会暨经济合作发展论坛,由大同市人民政府、蒙古经济合作联合会、全俄工商业联合会主办,大同市商务局、大同市外事办、大同农本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更好地促进工业产业务实发展、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升级。“中蒙俄经济建设与万里茶道国际研讨会”作为博览会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围绕五个议题展开研讨和实地调研:一是大同与万里茶道的关系及其在万里茶道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大同如何借助其历史人文和地理优势,以万里茶道和晋商精神为纽带,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三是大同如何借助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城市(大同)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带动山西各个申遗点融入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圈;四是大同如何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拓展山西(大同)对外开放新空间,构建现代版的“万里茶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五是展示近年万里茶道、晋商精神和“一带一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朱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