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红茶交流节鸣锣在即

九哥阅读(4)

今年武夷红茶已制作完成。6月16至17日,地处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星村镇桐木村,将在第一时间举办红茶交流节。昨日,发起人、武夷山桐木茶厂厂长傅登明说,这是武夷山市农村基层第一个自发性的茶叶交流节庆,意义非同凡响。

傅登明介绍,正山小种红茶产业已成为桐木村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进一步弘扬红茶文化,溯本正源,向外界真实展现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原产地魅力,让百年红茶的传统工艺在良好传承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改善,并为茶农与各地茶企、茶商面对面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拓展销售渠道,让武夷红茶走进千家万户,年初就计划举办武夷红茶交流节。

4月以来,大家深入各村民小组与茶农真诚沟通,让村民真正理解,在家门口举办红茶交流节,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感知武夷红茶,吸引采购商每年都选择这两天来到桐木村,采购、宣传武夷红茶,并力争今后每年常态化举办。经过三港等6个村民小组协商,村民决定自发组织筹办红茶交流节,报名参赛茶农甚多。村两委表示支持,对交流节进行安全部署。届时,将有200多户茶农及全国各地应邀的采购商参加,评出的红茶状元及金奖,将由主办方全部收购。

今年武夷红茶交流节开幕前夕有一大亮点。5月底,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并在纽约第三届中国电影节上荣获“亚洲最受欢迎的女艺人”的著名影视明星方青卓,刚从上海正巧来到了武夷山。她虽然初来乍到,但喜欢武夷山的农家饭菜,喜欢武夷茶,更敬仰茶人对茶的珍惜和付出。她说,当年武夷红茶是英国女王喜爱的珍品,武夷红茶已有几代人的历史了,岁月往前走,但人的品味不会变。她希望全国女性都能体验“女王”的感觉,放松心情,享受人生,并希望武夷红茶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 (熊慎端)

深山聚珍奇 古茶香韵幽

九哥阅读(4)

武夷山市岚谷乡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南面的火石坑,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山林总面积996公顷。这里山高谷深,林木参天,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革命战争烽火岁月中,这一带是红军游击队常年活动区域,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如今,武夷山东润有机茶叶有限公司在群山丛林中,建有近千箱的养蜂区和拥有500亩古茶园生态基地,是人们追寻红色遗迹,开展户外徒步活动、野外写生和古茶园观光理想的胜地。

遍野清香古茶园

火石坑古茶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多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茶叶的对外贸易陆路与海路齐头并进,南茶北销的“万里茶道”延续着对外茶叶贸易的历史。

在中国对外茶叶贸易中,武夷岩茶独占鳌头。其中的野茶,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生长出“岩骨花香”的茶叶品质,深受中外茶商的欢迎。清朝中叶,武夷山崇安茶市、星村茶市、下梅茶市、赤石茶市相应崛起,茶商汇聚,茶叶贸易一派繁荣。在岚谷乡岚头村里洋自然村有位郑氏人家,还有吴屯乡上村村在此种玉米为生名叫王和凤的人家,他们看好火石坑这片远离村庄的高山野林,在此播仔种茶,经过百年岁月洗礼和茶树自然繁殖,造就了大片古茶园。

古茶园茶树为青一色奇种茶,可制成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拥有天然、绿色、健康的旷野本质。这些野生高山云雾茶凝岩韵香,是深受人们青睐的理想饮品。保留至今的古茶园依旧生机盎然,是研究茶文化的有价值的活版本。

红色记忆火石坑

火石坑有流溢着清香的古茶园,红色印迹也触目可寻。

火石坑是黄龙岩的前大门,这里曾设有瞭望哨卡,驻守着一个班的游击队员。1929年,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在黄龙岩顶凌霄寺成立。1935年,崇安县中心县委从敌人重点包围圈转移到北部的岚谷山区隐蔽。不久,闽北分区委机关也从坑口转移到岚谷区黄龙岩深山中隐蔽。1935年,中共闽北分区委在黄龙岩召开分区委扩大会议,决定转变政策以适应游击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提出转变策略的办法,对闽北各县特别是崇安坚持山地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36年,黄道在岚谷黄龙岩宣布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并成立了省军区、省革委会、肃反委员会、省工联等组织。1941年,王文波领导的闽北游击纵队领导机关也时常驻扎在黄龙岩。

武夷山东润有机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宇川的爷爷周如有,于1944年中秋节,参加王文波领导的游击队,随游老杨、何贵满等战友在火石坑、黄龙岩,江西五府山、毛楼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在火石坑的附近,有红军游击队墓地遗址,有游击队建造的兵工厂遗址,在遗址上发现的锡造炸弹,已送交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保藏并展出。在火石坑关口上,游击队员值班守卫的岗亭断墙根基清晰可见。这些浓郁的红色文化元素,对于开展不忘初心、发扬苏区精神的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原始生态聚珍奇

火石坑是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内多为高山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也孕育和保存有特色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生态系统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周宇川说,在这未被开发的原生态山野中,许多中草药遍地可见,常见的有夏枯草、车前草、黄精、钩儿茶、鸡血藤、银豆等。春天,这里竹海松涛,山花盛开,蜂飞蝶舞,清澈溪水在山涧中汩汩流淌,野生动物从你眼前自由自在地走过,漫山遍野堆蓝叠翠流溢着阵阵清香。这些未经雕琢的自然原生态,是开展环保教育、科学考察理想的胜地。

从岚谷乡横源村到黄龙岩火石坑古茶园有长达20公里路程,东润公司前期已投资百万元,完成了山道的基础建设,路面铺设还在后续中。这条山路,将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之路,生态考察之路,古茶园生态基地和养蜂基地观光之路,更是追寻红色记忆之路。(聂炳福)

深山飘来丛茶香

九哥阅读(4)

从武夷山市区往洋庄乡方向,中途往西一拐,沿着山间水泥路车行约20分钟,就抵达吴三地自然村然韵茶厂。“我家5000多公斤毛茶已制作完成,品质不错。辛苦的采摘做茶季终于结束了。”年轻的厂长占兴旺一见面说话开门见山,看得出心情愉悦。

浆溪村吴三地自然村属武夷山国家公园地理区域,山峦起伏,绿树青翠,不同植被带保护原始,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代表。因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60年以上老丛茶叶亩产量只有200公斤左右,但品质优异,是大自然的特别回馈。

占兴旺领着我们参观老丛茶园。他说,洋庄属省定老区贫困乡,在武夷山市农茶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闽北红色首府大安, 上世纪30年代的省委所在地坑口,均坐落在此。吴三地自然村虽然老丛水仙多,但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农民的日子过得十分不易,姑娘不愿嫁到这山旮旯,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占兴旺16岁就随打工潮到浙江温州摸爬滚打,吃了很多苦。6年后,家乡申报世界双遗产成功,茶旅产业风生水起,他回家当起了新生代茶人。

从初出茅芦到制茶师,占兴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一开始对茶行业一窍不通,他就四处讨教,结识了天心村颇有成就的茶人林小荣,并拜其为师。2007年,经师傅赐教指引,注册了然韵商标,2009年然韵厂名注册成功。占兴旺发誓要全心融入,把来自吴三地大自然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土生土长,拥有茶山100多亩,厂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且对故乡的点点滴滴详熟于心,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起近年来名声鹊起的吴三地,只因这里是老丛水仙发源地,被媒体广泛推介后,茶客慕名纷至沓来。全村60多户人都涉茶,当地产的老丛水仙呈现“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势。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今天的名声在外,占兴旺深深感到媒体宣传的强大推力。

占兴旺说,历史变迁的脚步这么快,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村民大多住上小洋楼,在市区或度假区开直营店,拥有小车、货车不再稀奇。不仅孔雀不再东南飞,本村大学生纷纷回村创业,就连外地人才也飞进吴三地。年轻人发挥知识特长,线上线下交易十分火热,结成百年之好的男女青年,齐心共创美好生活。

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占兴旺仍一心一意做好茶,回报消费者。经过多年摸索,对老丛水仙茶叶采制加工,占兴旺有独到见解。他说,坚持即采即做,才能保持大自然的韵味。从采摘到分拣、制作等环节,都有一个时间节点,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看青做青,看天做茶,否则虽有高山生态的独特环境,也不足以出好茶。品牌包装也需要十分讲究,采用墨绿色,彰显自然品位,坚持绿色发展。20多年来,占兴旺奉守“茶德为先”宗旨,绝不以茶欺人。一次,有位茶客上门花600元,买了半公斤野茶,回家品饮后,认为口感不适,物非所值,打来电话,很是郁闷。后来,他送给一老茶人品饮,“野味丛香十足”,那老者立即脱口而出,并问哪来的这等好茶,表示有多少他都要。据此,老茶人联系上占兴旺,并将剩余的10公斤丛味野茶全部包下。

脚踏实地的然韵茶厂,近年来获得一串串荣誉。2012年,第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名茶评比中获“首届水仙茶王”称号;2013年,在第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武夷山茶王拍卖会上获红茶金奖;2016年,在中蒙俄博物馆收藏武夷茶活动中,水仙茶叶被北京华宝斋书馆永久收藏……奋进新时代,品饮健康茶。占兴旺表示将恪守年轻茶人的茶德,传承好吴三地百年老丛制作工艺,让吴三地老丛声名远播,香飘四海。(熊慎端)

武夷山水武夷茶

九哥阅读(5)

武夷古属建州,武夷茶也称“建茶”,秦汉典籍谓之“建溪芽”。武夷茶远近闻名,虽然生在武夷山下,我却不懂它。在我的印象中,闽北人似乎没有品茶习惯,喝茶大多为解渴。

闽北农村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栽几丛茶树,主妇清明前后采来茶青,在煮饭的大铁锅里炒制烘焙,制成干茶,谓之土茶。讲究的人家把土茶盛在密封防潮的锡罐里;普通人家用泥瓦罐装茶,罐口封上厚厚的牛皮纸,用麻绳捆扎,看起来倒也雅致。

这罐茶得应付全家一年之需。平时家里来了客,或农活困顿、生病体虚之类,抓一把土茶,和着冰糖一起泡成滋补又解乏的冰糖茶,这是那个年代农家最美的盼望。淘气包能钻空子,每每想要解馋,便说自己困顿劳乏,总能从慈爱的祖母那里得到一杯冰糖茶。

闽北人泡茶照例不讲究,抓一把茶叶投入大瓦罐,开水冲泡之后,搁在饭桌的一角。小孩放学回家,大人下地归来,走到桌边,舀一碗茶水引颈牛饮,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喉头爽到心底。

沉寂了近千年的武夷茶又渐渐兴盛起来。

五代闽国(933年),张廷晖将北苑凤凰山一带茶园献给闽王,凤凰山成了御茶园。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苑设御焙,制作贡茶。北苑贡茶中龙凤团茶尤为出名,代表那个时代我国团茶制作的最高水平。

武夷茶的确辉煌过。

武夷茶离开武夷山,走出国门,经沙俄进入欧洲,受到欧洲上流社会追捧,功在晋商。

乾隆初年,大批晋商来武夷山购茶,武夷茶经鄱阳湖溯长江、汉水北上,从中俄边城恰克图进入俄国和东欧,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路”。

谈武夷茶的历史,绕不开“建安斗茶”。斗茶又称茗战,始于晚唐,是审评茶叶质量比试点茶技艺的一项民间活动。

斗茶程序复杂,从斗茶香、斗茶味到斗茶色、茶具,包罗茶的种种。每年新茶上市时节,参与斗茶的茶农将自家新制的龙凤茶饼碾成粉末,沏之以开水,比试茶汤。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茶录》)

武夷茶种类多,就品种而言,有肉桂、小种、水仙、梅占、赤甘等;按制作工艺,又有红茶、绿茶、白茶之分。不同的茶,生产工艺、冲泡方法和斗茶的评判规则全都不同。

好马配好鞍,好茶要有好的茶具与之相匹配,建窑出产的兔毫盏是建安茶的绝配。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朱琰《陶说》曰:“宋时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为上品。”

兔毫盏不同于其他茶器,其外形质朴,质地坚硬,底部露胎,上釉部分绀黑泛黄,温润如玉。银色的兔毫纹在盏内由底部向上呈放射状分布,轻轻扣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斗茶虽然起始于民间,却深受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青睐。经蔡襄、丁谓等人倡导,斗茶迅速蔓延至宫廷,并逐渐发展成大宋王朝上流社会鉴定茶品、玩赏茶具、切磋茶艺的盛会。

我与武夷茶结缘纯属偶然。二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们一行去桐木关旅行,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坳头村邂逅武夷茶,从此便爱上这茶。尽管不太懂茶,但我享受品茶的过程。

夜晚,我喜欢一个人呆在书房,泡一壶武夷红茶,坐在书桌前享受夜的静谧,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武夷红茶特有的淡淡的“桂圆香”从桌上的白瓷杯里溢出,混合着茶汤温热的水汽,在屋子里弥漫……

若要音乐,最好是古琴曲《文王操》《山居吟》之类。乐曲和着茶香,从灯光下悄悄滑过,轻轻滑向夜的深处……

琥珀色的茶汤从紫砂壶里缓缓注入白瓷杯,发出轻微的声响,溅起细碎的水花,淡淡的白沫荡漾在温润的瓷杯。灯光下,水雾飘渺,乐音袅袅,茶香迷漫……轻轻的,悄悄的,沁人心脾……这种境界,身虽静止,心却活跃。

道家哲人说“人生如茶,人淡如菊”。佛家却说“茶禅一味”。道家和佛家把品茶提到了文化的高度,上升为修行,他们在品茗中参禅悟道,感悟人生。

道家认为“浑沌的头道茶是茫然的少年,青涩味苦的二道茶是艰辛的壮年,纯厚甘美的三道茶是硕果累累的中年,清淡寡味的四道茶是寂寥的暮年。”精妙!花期不同,花香各异。的确,人生如茶,浓有浓的滋味,淡有淡的魅力。

我喝过乌龙、白茶,黑茶、绿茶……特别偏爱武夷红茶。“琥珀红、桂圆香”不是武夷红茶的全部,它的特征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海拔高度、光照条件、湿度温度、空气土质等),使武夷红茶呈现出丰富的口感和香型。

桐木关是武夷茶原产地,我曾多次去桐木旅行,去品茗,我喜欢武夷的山水武夷的茶。桐木关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腹地,那里的山与别处不同,林间溪流潺潺,鸟鸣啾啾。若在有夕阳相伴的傍晚,迎着习习山风,穿过缭绕的云雾,漫步在由枯枝败叶铺成的山道上,心情特别释放。

在乔木和灌木的混合林下,挤挤挨挨长满杂草,野花静静绽放在山岩,菌子悄悄探出石缝。即使在秋天,这里依然苍翠,漫山遍野勃勃生机。被秋风抹艳了的山林,被浓雾泡淡了的红的黄的青的树木,给连绵群山增添了色彩和诗意。

保护区内严禁砍伐和垦荒,为充分利用土地,有村民将茶种在了雨季崩塌后形成的坡地上,河谷荒滩和山岩上稍稍平坦的沟壑里,以及山间烂石砾壤中,都被种上了茶。嶙峋的山岩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树,好似盆景,可爱之极。

岩石砾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保护区海拔高、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茶独特的品质。“未染园”主人为了突显武夷茶的特质,根据山场特征给茶命名,他将生长在高海拔的小赤甘命名为“凌云气”,把长在溪涧旁的梅占叫“涧边生”,称生在岩缝里的大赤甘为“立根岩”。他说“立根岩”带着岩骨味儿,“凌云气”里有原始的木香,“涧边生”有山花的芬芳。我喝这几款茶的时候特别留心,努力找寻茶汤里的岩骨味和山花的芬芳。

武夷山深受儒、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滋养。武夷茶吸收了武夷山水之精华,带着自然的芬芳和宗教淡雅的禅意,心若细,若有缘,便能品出佛家的空灵、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美善。(叶忠惠)

茶叶世家 百年传承

九哥阅读(3)

4日,在武夷山市千之叶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茶厂内,制茶机器轰鸣,老茶人宁德茂及小儿子宁小辉通宵达旦地做茶,不时停下来耐心指导学徒们。“他们特地从江西、福州等地过来学制茶,要让他们学些真本事回去才行。”宁德茂说。

宁家自祖辈开始制茶,早年经营的宁泰茶行是武夷山著名的茶行之一,茶叶远销欧洲,盛极一时。“小时候,就看到爷爷摇青时能把茶叶摇得像飞龙一样扶摇直上。”宁小辉说。

而宁家的茶山则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宁家爷爷守护了半辈子的林场被拿来对外承包,茶山也在其中。宁家人担心旁人不懂爱惜,坏了一方水土,即便生活不易,仍毅然决然地筹资买下。

那时茶的地位和价值远不及如今。也谈不上有什么远见,宁德茂坦言当时倾尽所有,完全是因为全家人认定这是对的事,该做的事。

宁家茶山在武夷山市革命老区浆溪村,其间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植被丰富,处处可闻鸟语虫鸣。乡邻善待自然的风气世代传承,许多勤勤恳恳的老茶农和宁家人一样,如爱惜生命那般一生爱护茶山,也世代享受着大自然的回馈。宁家茶山至今留存最初样貌。

宁家制茶一直未断。宁德茂的父亲、自己、小儿子算是一脉相承的制茶人,而大儿子宁祯文、女儿宁柳妹则是“传茶人”。是的,好茶就应该传播出去,让全世界知道。

宁祯文数次将茶叶不计回报地寄往国外,希望对武夷山茶叶走出国门有所影响,不断付出终究会获得“回报”。2012年,朋友介绍了一位德国朋友盖哈德先生给他认识,说是对中国茶叶感兴趣,想学茶。宁祯文就带着他进茶园,展示古法制茶工艺,品尝古朴武夷茶。盖哈德拿着奇怪仪器对风土水源一通检测,以科学数据认定宁家茶山就是他想要的最佳源地,便问宁祯文:“我想在德国做一个欧洲的最高端茶馆,您愿意一起做吗?”就这样,宁家茶走出了国门。2016年,“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在德国成立。

随着茶馆“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名声日盛,人民日报刊文《德国老人的中国茶道》,德国电视台拿着宁家全家福向观众介绍,德国孔子学院数次发专刊,许多外国友人专程前往德国,只为一杯清茶。“在欧洲,还有这么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茶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事业中,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用宁祯文的话来说,遇到了许多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女儿宁柳妹是武夷山市新丰小学的一名教师。学校从2010年开始,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茶艺课的特色课程。生长在茶叶世家的宁柳妹主动申请教授这门课程,为此,她还特地系统学习了茶艺理论知识。她说,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茶艺课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茶艺熏陶,品茗赏艺,了解武夷茶文化的同时也能丰富知识和内涵。

“我和合伙人正努力把它推广到德、法、英等欧洲国家。”宁祯文说,在未来两三年内,他希望和德国合伙人一起,以中国茶道为主题,促成中德两国中小学生间的交换生项目。(徐园园 翁 兴 卓燕萍)

“科特派”助力武夷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九哥阅读(3)

3月26日,科技特派员徐斌一大早就来到了武夷山岩上茶业公司的制茶车间里,帮助厂里的制茶师检查制茶设备。徐斌是武夷山茶业局技术股股长,2017年,下派到这家茶企。眼前这台电脑做青程控仪,是去年这个时候徐斌引进到这家企业的。通过这台仪器,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和效益。制茶师王鑫就表示:人工节省了,我们原来一个人只能看6-8台摇青机,有了这套设备以后,一个人二十几台三十几台都可以同时操作了。

近段时间,徐斌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下派茶企中对接推广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推进示范点建设。去年,武夷山被农业部确定为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试点县,针对武夷山茶产业的实际情况,这个项目有4种技术模式,在和下派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之后,他们决定今年拿出一些茶园尝试“绿肥+有机肥”的模式。总经理黄旭飞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用菜籽饼跟有机肥,开沟30厘米的深度放下去,再覆盖土,十几年来都是这样做, 我们也准备拿一部分茶园出来尝试,看一下另一种的有机肥模式效果怎么样。”徐斌介绍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对于我们茶园土壤有机质提高和茶园品质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在推广一种油菜大豆轮作的模式,是跟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征集了一部分示范基地。

目前,武夷山市共派出科技特派员261人,其中高级职称101人,中级职称107,在茶产业领域派出57人。武夷山茶叶的采摘期即将到来,各茶企开始渐渐忙碌起来。科技特派员们活跃在茶厂、茶园,运用新技术、新观念,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徐斌、叶元高、徐茂兴等都是茶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员,下企业、进厂房、上茶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长期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他们都深有体会。他们表示:能够把一些好的信息、政策和技术带到基层去,既服务了茶企、服务了茶农,又能发挥我们自己特长,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徐超)

武夷山市将对高铁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九哥阅读(2)

3月26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吴伟带队开展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调研,以便下一步针对高铁沿线存在的环境卫生、立面改造、违章搭建、工业占地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提高站位,创新理念,有效联动,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全面铺开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调研组先后到崇安街道黄墩村(隧道口)、崩埂村(砖瓦厂及河对岸)、城西村溪东,武夷街道溪洲村、吴齐村,兴田镇南岸村、大渚村等整治点,现场查看,解决问题。高铁沿线乡镇、(街道)及行政村负责人汇报了各自辖区段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点存在问题,针对性整治方案,下一步工作计划,并明确时间点、责任人、整治目标。

根据省、南平市关于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决策部署,以实现辖区沿线环境整洁化、规范化、绿色化为目标,调研组对当前辖区高铁沿线环境存在问题逐一梳理,研究高铁沿线绿色植物新增、补植可行性,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垃圾清运、拆违控违等整治工作,还针对环境卫生、建筑物整治、立面整治、工地(闲置地)整治、乱堆乱放等问题,现场逐个点位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李芳平)

“万里茶道”申遗 让武夷茶香飘万里

九哥阅读(2)

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武夷山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万里茶道”有关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让武夷茶随着一带一路香飘万里。

“万里茶道”是中国继古代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该茶道从福建武夷山出发,经江西、山西、内蒙古等8省区,过蒙古、俄罗斯,绵延到中亚和欧洲等国,总行程超过1.3万公里。下梅村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如今还保存着邹氏家祠、景隆号码头等历史遗存。眼前的景隆号码头,曾经终日繁忙。

“万里茶道”是一条推动文化传承、共赢发展的经贸之路、文明之路。更是中国人与人为善,福建人敢拼会赢,武夷茶好品质口碑的真实体现。近年来,我市对“万里茶道”历史文化进行了积极研究、挖掘与保护,同时将其作为大武夷旅游的又一张文化品牌来经营打造。去年,到下梅村旅游的人数就达了10万人次。

据了解,早在2014年,省、南平和武夷山各方面就启动了“万里茶道”申遗的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年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工作要点》,就明确提出“支持武夷山‘万里茶道’申遗”。本次“万里茶道”申遗涉及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遗产点45处。未来8省区将积极推动“万里茶道”蒙古段、俄罗斯段的遗产考察,加快推进“万里茶道”申遗的国际合作。(徐超 张秋萍)

神茶清水武夷山之大红袍(上)

九哥阅读(2)

武夷山遥远而神幻,大红袍却随处可见。北京的街头,有专卖大红袍的门店,红招牌、红字,因着名字的喜庆、琅琅上口,让人一下子联想起韩再芬姐姐,转步甩袖,在悠扬的黄梅调里唱一出《女驸马》名段:“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金榜题名已为大喜,竟然还是个状元公,穿上了大红袍,世上能有什么比这个更牛叉、更福气、更幸运的呢?再把茶叶干脆叫大红袍,大吉大利、大红大紫,真是想不火都不行。

我对于茶道向来没有太多的研究,除非写小说,临时突击补一补。家居、访客,喝得最多的是绿茶,碧螺春、龙井、毛峰、毛尖,青碧澄明,有就喝,没有也不挂念。十五年前去海南兴隆,喝到了黑溜溜的苦丁茶,据说最能去火,买回来,却由于太苦,不能适应,后来全扔掉了。印象顶深。再要去哪里,我都不会跟风买茶叶了,讲的是随缘。朋友送的茶礼包,倒也源源不断。

无茶不欢,无茶不聚,我们是茶饮大国啊!

中国茶大体分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得最多的是前三种。普洱茶名义上属黑茶,不过它的绿茶、红茶也都有了。普洱热大概是 21 世纪初吧,记得那时和北大的陈晓明、张颐武等教授一块吃饭,他们点名要的都是普洱茶,没有二样。十多年来,我的饭局一半就是喝普洱。普洱茶汤色红亮,滋味厚醇,颊齿生香,可惜喝多了容易腻,需要佐以淡淡的绿茶、白茶来对冲。

最好的茶都长在深山之中。十大名茶里带着山名的在一半以上。武夷岩茶居其一,它是乌龙茶的代表、源头。大红袍堪称武夷岩茶中“皇冠上的明珠”。第一次喝大红袍,看它类似普洱茶,呈琥珀色,金光灿灿,我就当它是红茶了。没想过、也不知道这种茶和武夷山有什么联系。

茶是大师兄从福建带来的,一整箱的名品,肉桂、水仙、夜来香、醉海棠、白鸡冠、铁罗汉,甚至有金骏眉、银骏眉。课余,大师兄在群里吆喝,他的茶室开张,小茶杯依次摆开,茶案、茶壶、茶盅、盖碗,一应俱全,他取出一小袋茶叶,熟练地煮水、烫杯、泡茶、过滤、倒茶,很细心,很耐心,精致地过度光阴。

我们一小杯接一小杯,喝得东倒西歪。这种茶“味纯而近禅”,喝进去上下通明,消解斗志,喝再多,从无腻意。

大师兄谈天说地,句句不离茶,我们没有实地的体会,听得云里雾里,心中敬佩不已,想着自己何时能像他,做个茶博士。

武夷山茶博会,大师兄在老家招呼,我乘兴而去,跟着他在峡谷山涧穿行多天,把他几十年来在武夷山探索到的精华线路,浓缩为几日间的旅途,一口气逛到,这才发现大红袍和武夷山结合得如此紧密,武夷山因为有大红袍,才有了清贵的品质,有了魂,有了根,有了脚,插上翅膀,走遍世界,深入腹心,而区别于其他名山。

泰山胜于封禅,五台山胜于寺庙,武当山胜于道观,都是带了人气烟火的,需要大山衬托和护卫,它们不能走出大山,和外界直接相连。

武夷山例外,赤壁丹崖,山谷山腰种满茶树,沟谷深长、陡立,茶树低矮、繁旺,山养茶,茶养山,岩下是林,林下是石,云蒸雾罩,溪水潺潺。

在我有限的视界中,很少有像大红袍这样以茶汤的颜色来命名的茶叶了。

难道是这里火红的岩壤,才造就大红袍茶汤的红亮?连水塘上枯败的荷叶杆,都带着一抹红。九曲溪中的红眼鱼呢?眼睛和尾巴全红,鳞片似皮,软的,可吃。武夷山的土著们,皮肤也比别地的红。

一方水土养一方神灵,如果不是这种沙砾岩层沉积出的丹霞地貌,会孕育出长在其上的大红袍吗?(蒋泥)

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

九哥阅读(2)


市委书记林旭阳到场参观,并向吴觉农儿子吴甲选赠送了武夷山世遗铜牌


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3月18日开馆,这也是设立在上海的吴觉农纪念馆总馆的第一个分馆。

市委书记林旭阳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建斌专程来到馆内参观指导,并看望了吴觉农的儿子,现年92岁高龄的吴甲选老先生。

去年,武夷山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吴甲选作为主要嘉宾,向大家讲述了吴觉农与武夷茶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嘉宾,通过吴甲选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武夷山成功赢得了这场竞演,武夷茶文化也更加深入人心。为此,这次林旭阳特别向吴甲选赠送了武夷山世遗铜牌和《魅力中国城》竞演录像。

在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仪式上,副市长彭秀莲宣读了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贺信,贺信中说,吴觉农先生是中国茶业界的旗帜、伟大先驱,成立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对全面系统地收集、梳理吴觉农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件,进一步传承、弘扬茶人精神,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觉农纪念馆总馆馆长许四海在致辞中表示,吴觉农先生为武夷山的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科学与人文财富,武夷茶人受此恩泽,更应当秉承吴觉农先生的茶人思想“返本开新”,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茶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仪式上,吴觉农纪念馆总馆向武夷山馆赠送了吴觉农关于武夷山的书籍,吴甲选夫妇向武夷山馆赠送了吴觉农生前物品。

吴觉农儿子吴甲选说:“这次参观以后,我觉得非常满意,做得非常好。希望,(吴觉农)武夷山纪念馆能够激发年轻人,广大群众爱国、爱岗的热情。”

吴甲选妻子说:“我在馆内看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有一点感动的流泪了。能带动武夷山茶走向世界,这也是吴觉农老先生在天之灵,他一定非常高兴。”吴觉农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称为当代茶圣。他从事茶业工作70多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武夷山首创了茶叶研究所,其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3年,吴觉农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对武夷茶区环境、武夷茶业兴衰进行系统的概括和详实的说明,还陆续吸引了数十位我国著名的茶叶前辈到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工作,编撰整理了大量的茶叶研究成果和资料。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从2016年筹备至今,历时3年终于落成。

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馆长魏莉宁表示:“吴觉农提倡的茶人精神是爱国、奉献、团结、创新。我们只要实实在在把这四点做好,就能很好地把吴觉农茶人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希望,每个参观完吴觉农(武夷山)纪念馆的朋友们都能对吴觉农老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所收获。”(孙开彦  张筱惜  暨舰)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