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武夷岩茶“三香”,还真以为是武夷岩茶品种的不同香型,如花果香、桂圆干香和蜜香。而“小娄茶叶店”茶老板娄桐友所讲述的,却推开了我的另一扇心窗,让我看到武夷岩茶别样的“三香”,即品种香、山场香和工艺香。茶香里揉入品种、山场和工艺的元素,似乎有点牵强,但经他一分析,心中茅塞顿开。茶香有韵,而韵从何来?除茶品种本身所含香型韵味特征外,茶叶生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后期的工艺制作,也对茶香韵味有所影响。这样解释,武夷岩茶韵味凝聚着品种香、山场香、工艺香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品种香:品种香是武夷岩茶品种本身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香型特征。 武夷山是茶的故乡,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生态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丰富,许多茶品种在长期的自然杂交中产生基因重组突变,加之人工不断选育,才有如今千姿百态的优良茶品种,如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还有许多优良品种,如半天夭、白瑞香、玉麒麟、向天梅金钥匙等。在武夷岩茶区主栽的品种有:水仙、肉桂、黄旦、毛蟹、梅占、佛手、奇兰、丹桂、金牡丹等。现今已挖掘有记录能找到的茶叶品种多达几百种,据罗盛财编著的《武夷岩茶名丛录》里就有武夷原生名丛72个。各个品种香味独特,如名丛肉桂品种多有桂皮、陈皮、蜜桃香,玉麒麟则多为玫瑰花香,名丛水金龟有轻微的腊梅花香等等。 山场香:茶品种在生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独特香型。 武夷山正岩茶产区山脉特殊,植被茂盛,沟谷险要。空气湿度变化大,谷底多有红砾岩石、岩层。这些红砾岩石经过岁月的冲刷、分化与尘埃落叶混合搅拌形成特殊的沃土,植被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长比较容易出现生长假象。茶也不例外。在品质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口感,这种口感与高山茶相比差异大,茶滋味丰富,制成的乌龙茶多有水浓色润细幽幽、香高气爽回甘流的特征。如若茶叶生长环境受限,土质营养单一,山场香易显平淡,味不持久,茶不耐泡,山场香与正岩产区相比,显然逊色不少。 工艺香:茶叶在山场生长环境不足条件下通过工艺加以弥补的香型。 有的山场条件差,有的品种品质差,师傅都要凭着经验对茶青加以判断,运用工艺技术手段对茶香缺失加以改良或提升。例如品种毛蟹,叶片于其它品种比较叶质轻薄,但它叶枝细脆,叶与枝相比极度不匀,有典型的牙签梗现象。这种茶品种制作乌龙茶,手法极难把握,倒青走水太少,做青容易活青,造成整桶青叶不匀。倒青走水太多,做青时青桶都是叶片,简单的摇青方式,叶缘红镶边难起。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当时的情况,适当对其归堆发酵,待叶片回水后再做青延续。有的山场黄土层过厚。茶叶生长长势较好,叶枝旺盛,做青时出现活青现象整桶不匀或叶片受损苦水难以抽出,制成的毛茶取样冲泡苦麻不化,茶汤难以下咽。有经验的师傅会在炭焙过程中,凭着精湛的手艺,采用猛火定香、文火焙水的方式,反复数次改良精茶品质,以提高香型,弥补山场条件局限而产生的茶香不足。 武夷岩茶,韵凝“三香”。用心的茶人,才能悟出其中的妙理。品种香,其品种本身固有;山场香,茶树吸纳环境气息而凝聚其中;工艺香,茶叶的后期制作时用工艺手段加以弥补所至。人们在品茗闻香时,一般会为品种香而啧啧称赞,谁又会想到茶香里隐含着山场香和工艺香呢?(聂炳福) |
共推“万里茶道”申遗 复兴百年历史荣光
一片古老的“东方树叶”,走过风光旖旎的南国水乡、山河壮美的中原腹地、气象雄浑的塞外大漠,万里跋涉至欧洲大陆,编织起“万里茶道”的传奇之旅。 这条纵贯中蒙俄三国、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繁荣两个半世纪,留存大量珍贵文化遗产。 一缕茶香飘古今。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中,中蒙俄三国共同致力复兴这条古老的“万里茶道”,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万里茶道”沿线的闽赣湘鄂豫晋冀蒙8省区积极响应、主动融入。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建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内蒙古日报联合策划,邀请闽湘鄂蒙4省区代表委员展开了“万里茶道”上的对话,回望历史深处的荣光,探寻古老茶道的今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闽湘鄂3省代表再次联合发声,为共同推进“万里茶道”申遗献计献策—— “茶圣”陆羽、茶学家蔡襄、掌柜乔贵发同游“万里茶道”…… 阳春三月采茶忙。福建武夷山的空气里,弥漫着茶香茶味。 茶山之上,一位长衫老人熟稔地摘下一片嫩芽,细细闻之。 山路崎岖,一中年汉子快步而来,眉目间颇见风霜。见到老人便是深深一揖:“可是‘茶圣’陆羽先生?在下乔贵发,山西人氏。” 陆羽轻抚长须,笑道:“乔掌柜,我听闻过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掌柜乃晋商巨擘也。” 乔贵发爽朗一笑:“今日得知先生欲游‘万里茶道’,这茶道乃我晋商前辈筚路蓝缕开拓而成,故特地赶来为先生作一指引。” “两位且慢,容我带上建盏、建茗,边游边品茶边赏满园茶色,不亦乐乎?”北宋名臣、福建转运使、茶学家蔡襄款款走来。 “如此甚好!”陆羽大喜。 隐约茶歌声中,三人相携而去。 游历 筚路蓝缕,开创“万里茶道”世纪传奇 时间:1862年,清同治元年 武夷山下梅村。当溪穿村而过,两岸商铺比肩林立。只见家家户户采茶制茶,茶商往来奔走,好不热闹。 一路走、一路看,作为东道主,蔡襄向两位客人娓娓道来:下梅村是“万里茶道”的源头,山西榆次常氏、祁县乔氏和“大盛魁”等商号从下梅村大量收购茶叶,一路北上到达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转运至恰克图,卖给那里的俄罗斯商人。百余年来,晋商踏遍江南地区购茶,江南之茶源源不断输往边境,渐成今日之浩大规模。 见此情景,陆羽颇为欣喜:“千年流转,茶事兴盛,吾心甚慰。” “说起来,这都是托先生的福。”乔贵发接口道,“若不是千年前先生呕心沥血著《茶经》,创造茶学、茶艺、茶道,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哪得今日茶事兴旺。” 从下梅出发,陆羽、蔡襄、乔贵发三人与商队偕行,溯流而上。一路所见,果然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络绎不绝。 沿资江入洞庭。这一日,三人来到梅山(今湖南安化)境内。此地山峦重叠、溪谷纵横、森林茂盛、气候湿润,但见山崖水畔,茶树不种自生。 “好山好水产好茶。我记得此地盛产‘渠江薄片’,乃朝廷贡品。其香浓郁清正,悠远沁心。”蔡襄悠然道。 “先生说得是,梅山之黑茶,消食去腻,极受草原游牧民族喜爱,‘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乔贵发道。 说话间,当地人殷勤奉上新茶,但见茶汤橙黄透亮,赏心悦目,三人细细品茗,赞不绝口。 自洞庭下长江,三人溯江直抵汉口港。港口舟楫林立,密密麻麻,竟一眼望不到头。 见陆羽颇有讶异之色,乔贵发笑道:“先生有所不知。‘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这汉口本就水陆皆极为便利,更兼去岁开埠后,洋行纷至,大批购茶,十里帆樯依市立,九州之茶聚汉口,如今已成当今最大‘茶叶港’。” “原来如此!”陆羽了然。 顺汉水至襄樊(今湖北襄阳),舍舟登陆,贯河南入泽州,抵平遥、祁县、太谷、大同到张家口,直至归化……陆羽、蔡襄与乔贵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险,从江南水乡来到戈壁大漠,忽忽数月已过,三人皆是满面风霜。 这一日,终于来到恰克图。望向茫茫草原,陆羽感慨万千:“此番游历,雄奇壮阔,余愿已足。今日若再著《茶经》,当有这‘万里茶道’一席之地。” “先生所言甚是,《茶录》当为‘万里茶道’留下浓墨。”蔡襄附言。 观点 黄蕾: 众所周知,福建省南平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因茶结缘、香飘万里,这条始于17世纪中叶、繁荣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商道,是中蒙俄三国经贸、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福建人敢拼会赢的真实体现。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高度评价“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蒙古期间,又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我注意到,有学者提出,“万里茶道”是历史留给中国、蒙古、俄罗斯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是有利于建设现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人文资源。新时代,再续前缘,重振“万里茶道”,有利于唤醒中蒙俄三国人民共有的历史记忆,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文化交流。 鄢福初: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湖南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区之一。明太祖时,湖南茶叶被列为贡品,安化县产制的黑毛茶,成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清代继承并创新了明朝的“边茶”政策,由晋、陕、甘等省茶商到湖南安化、临湘等地长途贩运黑茶去西北、俄罗斯,晋商进一步巩固了湖南经汉口北上的茶叶运销道路,使湖南成为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今天的安化还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茶文化遗址。 以安化黑茶为代表的湖南茶叶通过“万里茶道”走出关外,满足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交流,对研究茶业发展史、交通运输史、东西文化交流史和国际贸易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湖南是“万里茶道”上具有独特遗产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段。 王远鹤: 咸宁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当时,仅2平方公里的咸宁赤壁羊楼洞小镇,就汇聚中外茶商200多家,年产砖茶2.4万吨。一块块芳香青砖茶,或乘车北上,铺就了悠悠“茶马古道”;或跨海远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亚非各国。目前,羊楼洞茶场仍是全国八大国有茶场之一,赵李桥茶厂青砖茶年产量不少于4000吨,“川”“生甡川”等品牌闻名全国。羊楼洞古镇也因此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跨国联合申遗,深化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 游历 时间:2019年,初春 倏忽又是百余年。当陆羽再次走进下梅村,景象已与百年前大为不同。 当溪依然,茶香依旧。一旁的乔贵发微微叹息:“吾祖祖辈辈开创的基业,竟一夕流散。” “兴衰荣辱,皆有定数。不必执着。”陆羽温言道,“乔掌柜且看,今日这许多游人纷至沓来,品茶赏茶、观光游玩,百姓皆因此有所收益,富庶自足,岂不是另一番兴盛景象?” “先生所言极是。”蔡襄道,“晋商虽远,但‘万里茶道’却未消亡。你看这古道、廊桥、驿站、茶市,这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俱镌刻在历史深处,亦不可磨灭。”“闽今日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茶为媒,借船出海,扬帆海上茶道,岂不别有一番风景?” “是啊。‘万里茶道’不单是商贸之道,更是开放之道、文化之道、友谊之道,珍贵异常。如今太平盛世,听闻中蒙俄三国多番商议,要联合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现百年前的荣光。”陆羽拈须而笑。 “此事我也有所耳闻。现如今,茶道沿线的闽、赣、湘、鄂、豫、晋、冀、蒙8地均有积极行动,合作频频。去岁秋就盛事不少,梅山举办了第六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武夷山举办了‘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武汉举办了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协调会,颇有成果。” “如此幸甚!”陆羽笑道。 “既如此,两位先生,何不再游‘万里茶道’,览今日之别样风情。” “正合吾意!”一声长笑,三人飘然远去。 观点 鄢福初: “万里茶道”申遗意义重大。如获成功,将使“万里茶道”成为中国继大运河、长安至天山丝绸之路后的第三条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届时,湖南将拥有除永顺土司城之外的第二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这对湖南的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发展都极具价值。今年的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万里茶道”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万里茶道”申遗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湖南共确定了8个申遗点,挖掘整理和保护修缮了一批茶文化遗存,围绕申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跨国联合申遗是一个艰巨浩大的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历时10余年之久。可以预见,“万里茶道”申遗也将是一个艰巨的长期过程,需要中蒙俄三国务实协作,更需要沿线8省区积极作为。就湖南而言,我们将扎实做好万里茶道文物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古茶道上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湖南与茶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经贸交流,为“万里茶道”申遗作出湖南贡献。 王远鹤: 20世纪初,在席卷全球的巨大社会变革中,受经济全球化、铁路兴起、战争影响等内外因交错作用下,“万里茶道”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这条古老商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蒙俄三国联合申遗,将不断赋予古老茶道新的内涵。“万里茶道”的申遗过程,就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使中蒙俄文化交流、旅游合作、经贸活动在“万里茶道”申遗中焕发光彩。 湖北是“万里茶道”的牵头省份,已牵头逐步建立起万里茶道(中国段)联合申遗联络协调机制。咸宁市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指导下,扎实推进“万里茶道”赤壁段申遗保护工作。组织编制了《赤壁市羊楼洞万里茶道申遗保护规划》,启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建设,对羊楼洞56栋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初步恢复了茶叶古镇的风貌;万里茶道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列入湖北省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引进卓尔集团开发羊楼洞古镇文化旅游项目,投资28亿元建设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复兴“万里茶道”,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茶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力度,加快打造百亿茶产业,抓好文旅产业开发,擦亮千年品牌,重焕茶道荣光。 黄蕾: 我认为,共推“万里茶道”申遗,一要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防止出现边申遗边消失的现象。二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心理准备。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申报用了8年时间,厦门鼓浪屿申遗用了9年时间。“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需要协调沟通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必须认真对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和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作为“万里茶道”的源头,武夷山区位独特。建议武夷山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推进与沿线重点国家和城市的茶旅、经贸、文化等合作,全力培育打造“万里茶道”文旅融合品牌,打造申遗特色,提升文物品质,为申遗加分。(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婷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
嘉叶山舍:一座有“温度”的茶庄园
远处是茶山的舒缓轮廓,近处是古朴的房屋掩映在树影之间,流水淙淙绕屋前,犹如走进了避世的岚山。这是坐落在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嘉叶山舍”福莲生态茶庄园。 “这座茶庄园,我们整整花了12年时间打造。”2月28日,坐在茶庄园的“空境山室”茶空间,在武夷岩茶的氤氲中,福莲茶业副总经理何世安将这座庄园的成长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说到庄园,我们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国外的葡萄酒庄园,而嘉叶山舍茶庄园,或多或少都有借鉴其中的一部分发展模式。茶庄园区别于经常听说的茶庄和茶园。茶庄又称茶店,一般指茶的销售场所;茶园则是茶的生产场所。而茶庄园则是一个集茶叶种植、岩茶生产加工和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庄园。 2003年,福莲茶业创始人魏元辰先生,因乐善好施帮助茶农而买下了这片地,随即邀请著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为茶园内的茶厂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茶厂还未建设,魏先生于2005年去世了。 魏元辰的女儿为完成父亲的愿望,海外归乡,把父亲注重健康生态的理念结合自己国外生活的经验,精心规划出一个体现青山绿水、茶文化、茶旅游、茶体验的生态茶庄园,堪称武夷山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探路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人们了解茶文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好去处。 2018年,福莲生态茶庄园里最重要的嘉叶山舍正式启动,并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此外,茶庄园有将现代工艺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制茶的茶厂;介绍茶文化的茶圣吴觉农纪念馆;供旅客品茗的茶室;茶主题的茶宿和餐厅,还有老板的私人博物馆以及各种珍贵树种。 旅客来到嘉叶山舍,不仅可以饮一杯正宗的武夷岩茶,还可以追寻杯中茗茶的本源。“我们的茶叶观光工厂,不是给你看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武夷山的自然和文化。什么是文化?就是一杯茶的沉淀。”何世安介绍说,庄园本身就是一个茶叶生产中心,旅客可以对采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到最后审评的全过程都有一个现场的了解。 来自北京的旅客东哥,曾两度来到庄园通宵参与制茶。“我喜欢茶,参与岩茶制作,也让我体会到了杯中茶香的来之不易。”东哥感叹道,他从未感受过如此沁人心脾的清香,做青车间的浓郁茶香,他很长时间都不会忘。 “用一杯有温度的茶,让来到这里的旅人茶友能够尘虑一时净,悠然山舍间。”何世安微笑道,当年创始人魏先生和现在掌门人的初衷就是想要坚守品牌初心,留住民族的根本,将中国传统技艺通过现代的美学诠释与技艺革新,使其重返当代生活。而嘉叶山舍也不负众望,去年荣登2018年亚太最美民宿排行榜TOP20排行榜第一。(林李冰) |
林小荣:岩茶世家传承人
武夷山天心村是正岩茶的核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发祥村。天心村90%以上的农户,一年到晚忙于茶事活动,涌现出不少岩茶世家。其中,武夷山岩茶世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林小荣一家,可谓名副其实。元宵节前,我们走进天心村林小荣的品茶室,在茶界泰斗张天福和茶界专家骆少君分别题写的九龙窠茶厂、武夷岩茶世家的牌匾下,拉起了家常。 据家谱记录,林小荣的曾祖父林义品1879年就投身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祖父林垂清、叔公林垂德、伯公林垂彪先后担任碧石茶厂、竹窠茶厂、三仰峰内外场等茶园管理与手工制作技艺负责人,受到武夷山茶圣吴觉农的理论指导,结下了深厚情谊。1940年,林垂清受聘崇安茶厂当技术指导。新中国成立后,林小荣的父亲林芳文跟爷爷从事生产队的茶叶生产和加工。1982年,已是做青师傅的林芳文自办岩茶坊,步入以茶兴业的路子。 “祖祖辈辈种茶、做茶、卖茶,茶就是天心村民的命根子。”耳濡目染,长期熏陶,自小跟武夷岩茶如影随形。从部队退伍回乡20多年,林小荣专心致志,早已熟练掌握了岩茶手工制作工艺,对武夷岩茶的总体状况可谓了如指掌,成为林氏百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对武夷岩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产自“三坑两涧”的肉桂品质最佳,林家祖辈留下的不少茶园就坐落在这片区域。但长期以来,先天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革开放后,武夷山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武夷岩茶真正迎来春天。林小荣先后注册成立了武夷山九龙窠岩茶厂、武夷山岩茶世家茶业有限公司,并以“溢韵”为品牌,拓展海内外市场,逐步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林小荣说,拥有岩茶世家的荣誉,是一代代人奋斗的结果,必须倍加珍惜。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天心村开始统计正岩茶产区每家每户的茶园分布以及生产数量,逐一落实到具体山头,要求品名与实际产品严格一致,不能在包装上虚假标注“马头岩肉桂”“牛栏坑肉桂”等字样。为了更好地解决溯源的品质问题,作为村主任,林小荣引导村集体申请注册正岩核心村天心村的国家地理标志。 多年来,林小荣视品牌为生命,做到一品一码、一品一检测报告,让消费者省去了淘茶的繁琐步骤,日积月累,茶友对九龙窠岩茶厂出品的岩茶十分放心。在九龙窠岩茶厂品茶厅,各种荣誉牌匾琳琅满目,金牌、茶王、状元等就有几十项,囊括武夷山市肉桂茶评比一等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大红袍、水仙金奖等,还多次获得茶王赛、民间斗茶赛的大红袍、水仙、肉桂金奖。该厂2003年就获准使用国家地理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并首批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被武夷山市政府评为诚信企业,其出品的大红袍在政府首次开展的采购质量评比中夺得第一名。 精心做好茶的同时,林小荣坚持学习,获得四川农林大学本科文凭。2015年至今,他当选南平市人大代表,他递交了关于茶产业发展的提案,提出突出特色障显个性,打造差异化,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变与不变辩证统一,茶文旅结合文化引领,局部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双推进等观点。他还是国家级评茶师、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武夷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一串串头衔,让他的茶事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每天忙忙碌碌的林小荣,肩负起岩茶世家传承人使命的同时,表示将继续带领天心村民踏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辈的传统,多做消费者喝得起的良心茶,守护着这片全人类共有同享的乌龙茶发源地。(熊慎端) |
一盏桐正红 三代匠人心——记武夷山桐正红茶发展史
爷孙三代在揉捻茶叶 2018年底,武夷山桐正茶业创始人李素军凭借传统技艺制出的桐木关红茶,从上海捧回了有中国茶行业品牌“奥斯卡”美誉的“金芽奖”奖杯。这,对他而言,地道的正山小种不仅仅是一杯简单的茶,还代表了李氏家族的传承。 桐木茶叟李土生 艰苦事茶数十载 李家世代居住在桐木关古王坑村,从爷爷辈开始均为茶农。李素军从小就随母亲上山采茶,看爷爷与父亲做茶。茶,是陪伴他成长最好的伙伴。 世代传承的手法,是制出好茶的密码。上世纪50年代,爷爷李土生师从古王坑人钟宝福,学习制作传统红茶。那时候,一个生产队有四间做红茶的“青楼”,可一次性消化1600斤茶青。工艺上也与现在有些不同,需经历采摘、看青、揉捻、发酵、打大焙、手工筛、打堆等一系列工序。当时生产力落后,制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整宿都没有时间睡觉。光“倒青”(萎凋)这一工序,就要耗费极大的体力。 做好的茶,由爷爷徒步挑到赤石收购站贩卖,一来一回就需要两天时间。直到1958年,桐木关的公路建成,爷爷才稍微轻松些,可以将茶叶挑到星村茶叶站,由政府统购统销。 二代传人李华 一生坚守倾情大山 “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桐木,离开过茶”,对于这片土地,李素军的父亲李华热爱且自豪。 李华16岁开始学做茶,师从李土生。爷爷的要求十分严格,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要求学到骨子里去。那时候,揉捻是通过水力揉捻机来实现的,而他一个人就要管理整个生产队的四台机器。 回忆起那段做茶的时光,李华认为是段“艰辛史”。那时候“青楼”烧的是柴火,毛巾捂住口,憋着一口气钻进去加柴,再跑出来透气,循环往复,每天都得不停地靠洗澡降温。 在“打大焙”的这道工艺上,加柴的量把握好,烧出来的火焰才是平火,否则不仅茶会受影响,还可能会把“青楼”烧着。因此要时刻盯住,手脚也要麻利。 直到1978年左右,青楼改制成明火U型火槽,烧火更加安全,制茶师傅才稍微松了口气。 1979年,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1年,李华担任保护区第一代护林员,与同伴一起每天巡山护林。随着年龄增长,如今李华转做“护林信息员”,继续坚守这片滋养世代茶人的风土。 新时代茶人李素军 探索红茶新工艺 “放弃繁华的大城市生活,回到桐木,我觉得我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十多年前,李素军接过接力棒,继承了家业,创建了桐正茶业。 李素军回家那两三年,桐木关内只做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许多茶客对烟熏味不太接受,正山小种红茶处于低谷期。2005年“金骏眉”的问世,在茶市中形成了一股红茶冲击波,开始有更多的人认识这一“东方神饮”。那看似普通的茶芽彻底改变了桐木村,改变了正山小种红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桐木关里,李素军是80后较早做茶并外出销售红茶的。爷爷和父亲对他严格要求,加之他肯钻研、有悟性,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正山小种的技术要领。 除了继承制茶技艺,李素军还会创新。“我们上一代人,为了方便评级统购统销,制作出来的口感相对统一。到了素军做茶,口感就丰富多样了。”李华说道。 李素军研制出以无烟正山小种为茶胚,茉莉花茶的传统窨制工艺窨制的茉莉红茶,开创了新的正山小种的诠释方式,一举拿下2017北京茉莉花茶节茉莉红创新奖。2016年制作的桐正壹号,在中蒙俄博物馆收藏武夷茶活动中脱颖而出,被蒙古国家博物馆收藏。 “作为后人,我想把桐正红茶打造成一个武夷山红茶产业化发展的企业,让更多的人喝上一杯地地道道的武夷山红茶。”对未来,李素军信心满满。(林李冰) |
武夷红茶标准样品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由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红茶》实物标准评审会于1月18日在我市举行。 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的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我局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和实物样品进行了审查和现场质询,一致同意通过对该标准样品的评审。 武夷红茶标准样品的研制使武夷红茶分等定级、质量判定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红茶》DB35/T1228 文字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我市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较好地实现了该研制项目的预定目标。 |
“大红袍·中华瑰宝 与世界相遇”武夷茶主题发布会在深圳举行
12月15日,“大红袍·中华瑰宝与世界相遇”武夷茶主题发布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专家、爱茶人士、媒体记者等参加发布会。 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范青致辞表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也是世界乌龙茶、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希望武夷山的优质资源能与深圳庞大的消费市场相结合,将武夷岩茶作为国茶的经典代表与名片,以更高的立意发声发力,将其推到更高的国际舞台。 “在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为自己是武夷岩茶的生产者和推广者而感到自豪。我们坚持用心制作每一片自然好茶,希望通过与深圳乃至全国的优质载体企业合作,将好的产品推向市场,展现大红袍的魅力。”武夷山兴久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说。 现场进行了以大红袍为主题的嘉宾对谈,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讲师石玉涛,CAG特约评论员王恺、腾蕾,洞箫大师潭宝硕等应邀出席,就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特点,茶和音乐、美食相结合,全球典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潭宝硕进行《茶山行》洞箫演绎,来自武夷山的专业茶艺师向来宾奉上醇厚的武夷岩茶,将发布会推向高潮。 在发布会现场,还举行了“2019国际美食家武夷行”启动仪式。国际美食家协会将于明年携手全球30多个成员国协会,走进武夷山,探寻武夷岩茶生长环境和制作技艺,深入体验武夷魅力。 “中国茶饮已得到越来越多外国美食爱好者的青睐。中国茶源远流长的底蕴所带来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而茶叶中的佼佼者,当属武夷山大红袍。让大红袍与世界相遇,也是我们推广中华美食文化的共同愿景。”国际美食家协会大中华区总会CAG理事秘书长李珩告诉记者。 本次发布会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武夷山市茶业局、广东省福建武夷山商会协办,武夷山兴久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美食家协会大中华区总会CAG承办。(张筱惜 吴骁) |
武夷山首个乡镇茶文化展示中心游客盈门
武夷山市首个乡镇茶文化展示中心——星村茶文化展示中心建成5年来,游客盈门,成为展示茶文化的靓丽窗口,推动了产茶乡镇的文化建设。 星村茶文化展示中心占地289平方米,建筑面积735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设茶文化展示厅、武夷竹刻制作技艺展示馆、信息中心及培训教室等功能区。中心周边分布茶文化活动中心、茶主题公园、停车位,总占地面积14亩,其中茶主题公园内种植樱花、紫薇、红叶石楠等众多珍贵树种及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武夷岩茶珍稀品种14个,集中展示了星村镇丰富的茶叶品种资源。 星村镇位于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地”核心区,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有“武夷岩茶第一镇”“福建产茶明星乡镇”之美誉。全镇现有茶山面积5.9万亩,大小茶厂1000多家,年产武夷岩茶6万担,产值6亿元,占武夷山市茶产业的1/3。全镇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达上万人,茶产业已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 “我们镇许多茶园周边生态环境良好,风景优美,交通便利,都具有开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的潜能。”星村镇党委书记郑颖培说,现在游客到星村码头乘坐竹筏,不少人顺路到茶文化展示中心走走,体验一下星村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魅力。 (熊慎端) |
武夷山茶人敢闯敢拼,几百年煮了一壶热血茶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首《爱拼才会赢》传唱大江南北,随之流传的还有福建人的拼搏精神。《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第二十期节目就将给大家带来福建武夷山茶人敢闯敢拼的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数百年来,武夷山优质的茶叶不知养活了多少当地茶农,然而却少有人知,这里的茶业也曾陷入过难以维系的困境。 这一切还要从清政府的南洋贸易禁令说起,由于清政府对南洋贸易的限制,武夷山茶的销路受阻,茶叶销售不出去,茶农也就没有了收入。当地茶农不明白,如此精湛的茶艺,如此上品的茶叶,怎么就养活不了武夷人了呢?如果他们另谋生路,那么传承百年的制茶技艺又由谁来传承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武夷茶人,其中也包含一户邹姓人家。邹家是当地有名的茶商,奈何时运不济,也面临茶叶滞销的危机。 面对困境,邹家人没有坐以待毙,邹家兄弟决心走出天心村,为邹家,也为武夷山茶寻求新的出路。兄弟们还立下“军令状”:“不把茶叶卖出去,我们绝不回来!” 这一走,前路漫漫,不知经历了多少的艰难曲折。凭着坚持做茶的决心,他们愣是开拓出了一条绵延至今的万里茶路,将茶叶卖到了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万里茶路已历经数百年,横跨亚欧大陆,然而武夷茶人依然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他们依旧守在起点,坚持做好茶! “茶”之大者,为国为民 那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在武夷山度过了一段峥嵘岁月,也是在这里,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那时吴觉农带领着一批爱国精英来到武夷山,建立起了茶叶研究所,并在这里开展茶叶栽培、制作等教学和生产活动,同时也致力于开拓茶叶对外贸易,以换取抗战所需要的物资。所有的这一切,只盼能通过茶叶为国家做出些许贡献。 随着战况愈发激烈,武夷山的形势也日渐危急。眼看日军步步逼近,所有人都劝吴觉农往西南撤,但他却依然决心坚守着茶叶研究所。他坚信,就算是茶叶,也可以为抗战尽一份力,他要将实业救国这条路走到底!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吴觉农一行人的努力,茶叶贸易终于迎来了高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茶叶贸易竟然突破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些武夷山茶人用茶换回了救国的子弹与枪炮,为前线送去了宝贵的战略物资。 吴觉农老先生曾给予武夷山茶人高度的赞誉,武夷山茶人也没有让吴觉农失望,他的茶厂至今依然被一代代武夷山茶人传承着。 虽千万人,吾独往矣 时光来到1987年,武夷山茶再次陷入销售惨淡的困境。不少武夷山人甚至起了砍茶树改种毛竹的念头。面包还是梦想?武夷山茶人再次面临生存抉择。冒着巨大的奉献,江元勋选择了后者。 江元勋是正山小种第24代传人,作为桐木村制茶世家的后人,他深知自己背负的责任就是要将武夷茶传承下去,因此他极力劝阻当地茶农砍茶树,他坚信凭着祖传的技艺一定能让武夷茶重回世界茶的巅峰。 就这样,他独自一人坚守着红茶制作的阵地,直到今天,他依然为此努力着。在本期节目中,他更是在现场许下豪言壮语:“我要为世界做最好的红茶,我要将世界茶的话语权拿回来!” 三代武夷山茶人,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将武夷山茶发扬光大。无论条件多么艰辛,也绝不放弃!敢闯敢拼,爱拼才会赢,这就是武夷山人! |
武夷山开启茶文化交流新篇章
清代古茶章、俄国茶饮、内蒙古龙纹鎏金紫铜茶壶……20日,在武夷山市博物馆内,游客们被万里茶道沿线省(区)的博物馆(院)馆藏文物深深吸引,不时发出感叹:“原来在古代,我国的茶叶贸易就如此兴盛!” 此次巡展由万里茶道沿线八省联合主办,旨在展示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文化交流历史,凸显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信息,进一步推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促进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焕发出新的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结束的茶博会期间,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也在武夷山召开。这是继2014年5月和11月武夷山两次承办万里茶道具有关键推进意义的会议后,开启的新一轮万里茶道保护申遗协调推进工作。会上,沿线八省(区)文物部门共同研究了万里茶道申遗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将继续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和帮助,力争将万里茶道早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各地将条件成熟的申遗点申报国保,有序开展中、蒙、俄三国跨国合作等。 武夷山茶产业在茶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末清初,晋商开辟了从武夷山下梅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它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武夷山市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成为连接“一带”与“一路”的重要联结点。 近年来,武夷山以茶为媒,积极与沿线城市互通互联,成功举办了多届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博览会、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中蒙俄博物馆收藏武夷茶等活动。争取到“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秘书处落户武夷山,着力抓好“万里茶道”文旅项目的策划和推介,下梅“万里茶道”旅游综合体完成主体投资变更,海丝文创园项目开工建设,不断完善下梅、五夫、星村等地茶旅设施建设和服务。 2014年,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下梅村召开,沿线50多个城市的代表参会。在这次会议上,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签署合作宣言,共同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万里茶道(武夷山)城市标志雕塑揭幕,再现了下梅当年“每日行筏三百艘”的繁荣景象。 2017年9月,武夷山市与德国境内最大的艺术茶馆之一“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签订推广合作协议,在该茶馆成立全球首个海外“武夷茶馆”和欧洲首个“武夷茶文化推广中心”。这对武夷茶进军欧洲茶叶市场,传播武夷山的茶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9月,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与武夷山大红袍企业家联合会签订了“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茶旅、经贸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万里茶道”南北城市各自优势,加快“万里茶道”国际交流。 17世纪末,武夷山与沿线城市共同造就了一条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茶道”。而今,武夷山正积极与沿线城市进行区域合作,传播茶文化,浓墨重彩地向海内外展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魅力。 (徐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