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电动自行车等“共享”概念已经广为流行,共享经济的新形态日益丰富。茶景村也将“共享”理念融入当地茶业发展中,当地首座共享茶厂在今年春茶采摘期间投入使用。 在上梅乡茶景村的共享茶厂内,村里聘请的制茶师傅熟练地进行晒青、揺青等茶叶加工工序,车间里机器轰鸣,茶香四溢。据了解,上梅乡茶景村地处武夷山市东部,距市区39公里,海拔800多米,是一个高山行政村,2019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目前全村有茶山1000多亩,年产茶青将近25万公斤,而村里的茶厂只有两家,远远满足不了茶农们的制茶需求,每逢制茶季,村里一些茶叶散户只能将茶青运往其他乡镇售卖,获得的利润较低,而共享茶厂的启用,给茶农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茶景村党总支部牢牢把握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和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利用闲置多年的茶景村小学,打造共享茶厂,通过设备共享、空间共享、技术共享的方式,为茶农提供代加工服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既统一规范标准、提升了茶叶附加值,方便散户茶农,在增加茶农收入的同时每年也可为村财增收约10万元,实现“一举多得”。(刘旻轩 丁昌旺) |
兴田镇举办第四届“南茶飘香”制茶能手大赛
日前,兴田镇举办第四届“南茶飘香”制茶能手大赛,兴田镇南岸村的茶农们现场制茶,交流切磋技艺,促进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发展,提高武夷岩茶品质,助推武夷岩茶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市政协副主席吴雄斌参加活动。 比赛现场,选手们领取统一的武夷岩茶青叶,经过翻、抖、摇、揉等各种技艺手法,完成杀青、摇青、揉捻等多道工序,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手工制茶的魅力。 在为期两天的赛事中,专业评审团将从茶叶的形状、色泽、均匀度、净度以及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方面,对选手们做出来的茶叶进行品鉴打分。 据了解,兴田镇现有茶山面积4万余亩,茶企茶厂300余家。南岸村作为镇里的茶产业大村之一,茶山总面积12000亩,茶企和茶厂有108家,全年总产量有300多万吨。该赛事为南岸村茶企、制茶人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引领广大茶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技氛围,连续四年的赛事活动为村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制茶人才队伍,推动制茶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村里的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何浩 吴明淞 柳婷) |
弥漫着传奇色彩的名丛
武夷岩茶中的单丛、名丛、花名,是蕴涵着传奇的佳品。喝时,滋味有所差别,听时,却朦朦胧胧,看时,茶树难以分辨。不须讳言,名丛确实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难于弄明白的茶文化现象。 名丛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武夷“菜茶”原生种众多变异的后代。有的叶如瓜子,故名瓜子金;有的叶呈圆形,得名金钱;有的香气悠长,享名千里香;有的主干苍劲,犹如国公鞭;有的茶枝柔软,好像坠柳条,等等。其中原因就是自花传粉、有性繁殖带来的结果。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这种现象,但是没有像武夷山那样,去给它命名封号,玩成文化,且文采飞扬。 武夷岩茶中到底有多少单丛、名丛、花名?林馥泉说,有一千多个,单慧苑上下厂就有830个。1943年,他入厂访问,只得280个。山中最有故事的名丛有五:一是大红袍,名声最大,享誉最高;二是铁罗汉,得名最早,药效最佳;三是白鸡冠,特征明显,最易辨别;四是半天腰,立地最险,难睹真容;五是水金龟,争讼最久,传为奇谈。 这其中概念复杂,就280个茶名中包括单丛、名丛、花名三个类:单丛,是指有特定茶树,采下单独制作的;名丛,是从单丛中遴选出来茶树,它高于单丛。旧时单丛、名丛,在春茶发芽开叶期,厂主或包头巡山时,在茶树挂上写有某某单丛、名丛的小竹片,采茶时把小竹片取下,连同茶青一并挑回。故挑青时要备几块白布,以便隔层之用(笔者亲见)。 至于花名,并无特定茶树,只是一些成品雅名。有些是出于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茶青,但制作出的茶品有所差别,就给它取个名称,这无可非议;有的是经过拼配,香气、滋味出现变化,号以新名,也说得过去。但有的人,把同一个堆头的茶,在“包装时,各加以名称,俗称花名,以眩惑顾客。”(林馥泉语),这就显得不地道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外行人也搞不清,但总的来说都是好茶。 如此繁多的名丛、单丛、花名,是岩茶辉煌时期的产物。厂家敢标新,就有人愿尝新;有人敢提价,就有人愿掏钱。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此茶长于岩崖下,少见太阳,名不见天,味特殊。”那有钱的闽南、潮州茶客心领神会,应曰:“钱,没要紧!”价格上升了;“这是石钟乳,靠这涓涓泉水滋润,味清雅”那追求享受的南洋客极为兴奋,“这株茶我包了”派员监视采制,悉数取走精茶和茶梗。时称此种买茶方式为“指株认购”,价格由卖家开,没商量。凡此不一而足。 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国初期,岩茶相当走红。量少、价高,有的上品几乎与白银、黄金等价。茶家们别出心裁出奇招、想点子,挑单株、选名丛、取花名,以谋更大利益,已成自然。岩茶几成奢侈品,大概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吧? 时武夷名茶价之高昂,从雁荡山文人蒋叔南的《武夷山游记》可窥见一斑。这是他亲身所历,耳闻目睹,记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名称各厂有异,“名目诡异,全山将达千种。”一旦立名,价便随起。天游道人语之:“大红袍价每两(老称)十六元”。他感叹“物以稀为贵,始信于然。”每斤价合256元,时大米价每担5.9元。按此结算,一斤大红袍,约等4300斤大米。在当时经济状况下,相当惊人。 不过那时的上流饮君品茶功夫确实高深,舌尖上的岩茶,辨别得致精入微,忽悠不了。特别是广东“潮州人最嗜之”“潮州人善贾多财,挥金不惜”。故“武夷岩茶遂巧立名目驾参著而上之也”。 转回来,还是说那些茶名。平心而论,取这么多雅致清丽、富寓文采的芳名,确实不易。你看那280个茶名中,带“香”的有13个,如正瑞香、金丁香等;带“白”字有14个,如白玉簪、白雪梨等;茶如琪花瑶草,带“草”字也有8个,如忘忧草、金钱草等。还有那东篱菊、隐士笔、莲花盏、瓶中梅,等等。无粗俗句、平庸词。比之有些地方的兽目茶、老婆茶等,雅多了。 我猜测,当时在取茶名时,肯定得益于文人的指点,否则也是俗不可耐。你看,当时把那个发芽特迟的茶,喻之为“不知春”,而有的地方则被讥之为“聋子茶”;把香气特高的茶,美其名“满山香”“千里香”,有个地方把高香茶,叫“吓煞人香”,方言“吓死人”,好在康熙皇帝将它改了个“碧螺春”雅号,从此名度日高,广受赞赏。文化这东西确实很厉害。 名丛之名,既要雅致,又要与茶关联,委实不易。据传当时也出现仿冒。那时没有商标法,无法维权。首创者见到被仿冒时,便在原先所取的茶名前面加个“正”字,如正萱草,正松萝,正玛瑙等。粗略一算,280个茶名中就有36个前面冠了个“正”字,以声明其为正宗,仿冒者只得另请高人再取雅号。 名丛的奇闻逸事不胜枚举,这就是武夷岩茶文化。1982年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文化部门组织刘希玲等人,搜集编写的《武夷山民间故事》、1992年陈斯福、陈金水主编的《福建茶叶民间传说》都有岩茶名丛的故事。 2013年,武夷山茶人罗盛财,多方寻觅,集得名丛70个,成了爱茶人的宝籍。但是推广有难度,因为名丛有个“怪脾气”,就是讲究好山场,否则就不显山露水,平庸无奇。这使业外人感到纳闷,从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想不到这等有文化的名丛,其名字却被有的人搞错了,把她写成“名枞”。经查几部字典,“枞”字注释为柳松、松树,还有姓氏、县名,均与茶不沾边。“名枞”实在无法代替“名丛”。 名丛,弥漫着文化色彩的武夷岩茶珍宝,当珍重之。(黄贤庚) |
“阳”肉桂与“阴”水仙
从树形上来分辨,肉桂茶树属于灌木型,中叶种;水仙茶树属于小乔木型,大叶种。这是肉桂与水仙的不同之处。 肉桂又称“玉桂”,是武夷名丛之一,因香气滋味似桂皮香,因此得名。肉桂原产于武夷山慧苑岩,也有说是产于马枕峰,现在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全境,有100多年栽培历史。据《崇安县新志》记载,肉桂在清朝中期就已负盛名;1985年,福建省茶树良种审定小组认定肉桂为省级良种。 肉桂品质优良,适宜在福建乌龙茶区种植。树姿较直立,枝叶颇密,叶片水平着生,叶子长椭圆形,叶色浓绿,叶身内折,叶尖较钝,叶质厚脆,叶面光滑,茸毛少,晚生种。肉桂最适合种在向阳的半山腰,每天光照(慢射光)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为最佳。此类山场种的肉桂,香高、味足有明显的辛辣感,充满“阳刚之气”。 肉桂成茶是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香味浓郁,是小开面采摘肉桂的茶树鲜叶,经晒青(萎凋)、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干、拣剃、走水焙、复焙等精制程序。其条索紧结卷曲、匀整壮实,色泽褐绿油润,红点明显;汤色橙黄清澈,具有馥郁持久的桂皮香,佳者辛辣感明显,带奶油香或水蜜桃香与花香形,滋味醇厚鲜爽;叶底黄亮柔软,红边明显,耐冲泡,久泡香气犹存。 水仙又称“闽北水仙”“福建水仙”和“水吉水仙”,主要以长穗扦插和少量播种繁殖,是三倍体植物,结果率低。原产于建阳县小湖乡大湖村,现在主要分布在省内建瓯、建阳、武夷山、漳平,广东、台湾等地区也有引种。据考证,水仙茶树种已有千年历史,到康熙年间开始广泛推广。1929年版的《建阳县志》对水仙作出这样的评价:“水仙茶质美而味厚”“果奇香为诸茶冠”。1984年,水仙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 水仙茶名的由来,可追溯到清代。相传,清代道光年间,福建泉州一个姓苏的人,居住在建阳县小湖乡大湖村。一天,他前往严义山砍柴,途经祝仙洞下时,发现一株粗壮的茶树,便将茶树挖回家种植在宅旁。第二年,采摘茶树鲜叶,用乌龙茶制法制成的茶香洌甘美,命名为“祝仙”。由于当地“祝”与“水”的发音相同,于是,此茶树就被称为“水仙”。 水仙茶树属于晚生种,品质优良,适宜在长江以南乌龙茶区、白茶区和红茶区推广。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枝干直立,分枝较稀,老枝灰白色,新梢红褐色;叶子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光滑,叶质厚脆,叶缘锯齿疏深,叶尖或尖长或圆钝,芽叶肥壮,叶底多茸毛。适宜制乌龙茶、白茶和红茶。 水仙性属阴,种植适应性广。成茶条索紧结壮实匀整,叶端扭曲,如蜻蜓头,色泽青褐油润;汤色橙黄浓艳,滋味醇厚,有明显的兰花香和棕叶味为佳,回甘爽口柔和;叶底厚软明净,绿叶红边,三分红七分绿。 |
弘扬茶文化 茶山春意浓
茶人们大喊“采茶咯” 东风随春归,碧水丹山育仙茗。随着春茶季的到来,3月30日,第五届武夷山青年茶人“喊山祭茶”民俗文化活动在武夷山莲花峰山脚下举行。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强宣布“喊山祭茶”仪式正式开始。 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敬献茶枝……当天的活动中,参加活动的茶人们,用虔诚的姿态与自然对话,感恩大自然的赐予。 喊山祭茶是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活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项独特的文化仪式。 早在唐代,徐寅就透过《尚书惠蜡面茶》诗中的句子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记录了武夷先人与茶相关的祭祀活动。 到了宋朝,“喊山”祭茶已基本成为惯例。北宋时期,在北苑贡茶园,由督造贡茶的官员与地方官员主持举行的每年茶山开采的惯例仪式即为“喊山祭祀”。 元代的武夷山御茶园继承并发扬了这个祭祀仪式。元代大德六年(1302)武夷山建立了“御茶园”,武夷茶入贡时间长达255年。御茶园喊山祭茶成为官方的一种成规的祭祀活动。每年惊蛰前后,当地的官员、茶园官吏等,率茶工茶农在喊山台下,一起喊山,祈求茶叶丰收,祈求茶神保佑茶事顺利、茶叶发芽茂盛、茶叶丰收。 福建省民宗厅原厅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志英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党和政府号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夷山的茶文化复兴、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把握和用好机遇,尊重、传承和利用好武夷山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使喊山祭茶成为富有武夷山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杨志英鼓励青年茶人励志传承,敢为争先,努力把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建设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茶文化推广平台、茶产业服务平台、茶科技创新平台,以武夷茶人的匠心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用心做好每一泡茶,用心泡好每一道茶,坚持德艺双馨,努力展示新时代武夷青年茶人的风采。 “作为青年茶人,既要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怀善心行善举、守匠心担使命。”5年前,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黄以西向青年联合会的青年茶人们提出,举办喊山祭茶活动,传承和弘扬武夷茶文化。“青年茶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奋发努力,通过‘喊山祭茶’等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黄以西说。 中共武夷山市委副书记、三茶专班领导小组组长裴福海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喊山祭茶”是武夷山古老的茶文化民俗,是武夷山非遗文化活动,旨在祈佑茶事顺利、希冀茶叶茂盛丰收。近年来该活动已经成为武夷山茶旅融合的代表性项目,今后也将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当代青年茶人的手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更好地统筹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活动承办方代表、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会长聂霖说,我们希望通过“喊山祭茶”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年茶人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发扬中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匠心,发挥青年茶人的责任与担当,一起推动武夷茶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青年茶人敬茶神,敬的是青山绿水的恩赐,敬的是一代又一代让武夷茶制作工艺日益完善的武夷茶人。 当天的“喊山祭茶”民俗文化活动在“采茶咯”“采茶咯”……的声音中落下了帷幕。而此时,武夷山中,茶正萌芽。(裴礼辉/文 杨锦毅/摄) |
所有茶叶都是苦的吗?
所有茶叶都是苦的吗?是的,所有茶叶!恰如一句老话:“不苦不涩,不是茶。”茶汤中的苦涩味由茶类、茶树品种、季节、制作工艺等综合决定的。 首先,茶的苦味来源于内含物质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茶多酚和氨基酸等。 其中,茶多酚带来的不只有苦,还有涩感。茶多酚类物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普遍带着苦味,其中尤以EGCG(全名叫“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苦味最重。EGCG是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的主要成分,在茶叶中的占比较大,对于苦味的贡献也大。茶叶所含的酚类物质中,儿茶素的含量最高,酯型儿茶素会呈现苦涩味。在茶汤入口之后,产生的苦涩味主要是因为酯型儿茶素与口腔粘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收敛性强。碱类物质也都带着苦味,由于浸出速度很快,通常前两泡茶中的含量较高。虽然占比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苦味的贡献却不低。茶汤中的苦味,主要由茶汤内的咖啡碱呈现。咖啡碱属于嘌呤类物质,在热水中易溶出,多次冲泡之后苦味会明显下降,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活跃大脑皮层细胞,对刺激胃液、胆汁分泌都有作用。有部分氨基酸也会呈现为苦味,人体必需的九种氨基酸除苏氨酸外,其它都是苦味的,包括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 从以上三类物质的本质可以看出,苦是茶的本味。 其次,茶汤会苦也与投茶量过多有关。只有茶汤变浓,才会尝到苦涩。如在容量只有100ml的泡茶杯中,塞进一大把茶叶,可想而知,什么样的茶叶可以忍住不去尽情地释放它的茶多酚呢? 最后,沸水泡茶也会导致茶汤苦涩,但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有些芽头细嫩的茶叶,是需要温度稍低的水去冲泡,滚开的沸水不仅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分,而且咖啡碱、茶多酚会很快浸出,使茶汤转化为苦涩。所以,并非只是茶叶苦,也有可能是冲泡方法不对。但很多发酵程度高的茶叶是需要100℃沸水去冲泡,若是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即便规定了水温的温度,降低了投茶的量度,甚至在技巧上调整了浸泡时间的长度,我们也永远无法改变茶中内含物质如咖啡碱、茶多酚、黄烷醇还有部分苦味氨基酸带来的苦。 既然茶叶中含有很多苦味物质,为什么茶汤喝起来不一定是苦的呢?因为茶叶中呈现苦的物质虽然存在,但不代表喝茶一定会感觉到苦,这与制作工艺和存放条件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引起苦涩的咖啡碱和茶多酚,与藏于其中的甜味茶氨酸和单双糖等物质相互匹敌,在协同作用之下才构成了品饮时的愉快感受,所以喝茶时不容易感受到苦味。 二、在六大茶类的制作过程中,发酵度各不相同。茶的发酵就是茶多酚的氧化过程,发酵程度越高,茶多酚氧化的程度也就越高,所带来的苦涩感就会随之下降。因此,六大茶类就有了不同的风味。部分茶类会通过发酵的工艺,把茶的苦感最小化,如半发酵的武夷岩茶和全发酵的红茶。 三、除了茶多酚的变化外,茶的其他内含物质也会在不同的场景中发生改变。比如茶氨酸,除了具有焦糖的香味和类似味精的鲜爽味之外,还对苦涩味有明显的“拮抗”(阻止抑制)缓解作用。比如果胶类物质,在使得茶汤粘稠度增加的同时,还有利于香甜感风味释放等。所以如果茶汤的苦涩感被完全拮抗,或是压制住,那么完全有可能感觉不到苦涩感。茶叶中含有的有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等物质会在口腔中产生苦味,这些成分的含量合适,对味蕾的刺激恰到好处时,苦味融化得快,表现在口感上就是“先苦后甜”。 如果有一款茶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似乎很矛盾。因此,什么样的茶不容易苦,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应该了解茶的采摘等级。从茶青的原料上看,春茶的茶多酚中更多的是简单儿茶素,苦涩感更低,而且采摘的等级越高,通常其他內质成分的含量也越高,对苦涩感的拮抗能力也越强。 其次,理解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在相同采摘等级的情况下,比如一芽两叶,做成红茶、白茶不容易苦,做成绿茶就容易苦。茶多酚的氧化比例更高,就最大限度降低了苦涩。 可以说,茶都是苦的,只是差异不同而已。 |
武夷山(厦门)山盟海誓文旅茶推介会在厦门举办
春风拂八闽,情暖山海间。3月12日,武夷山(厦门)山盟海誓文旅茶推介会在厦门拉开帷幕。厦门市思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通汕, 厦门市同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高润,我市领导谢启龙、王君、李翔及两地旅游界人士近百人欢聚一堂,共叙山海深情、共启协作新局。 悠杨的乐声响起,厦门知名乐队66号乐团的演唱拉开了推介会序幕。 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启龙,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峰先后致辞。谢启龙在致辞中说,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便来到武夷山,深情叮嘱:“这边是山,那边是海,多看一看。”今天,我们从福建山的那边,来到海的这边,跨越千里“山海相会”,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山海联动,资源共享,持续打响“山盟海誓”文旅品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抓好“旅游+”,不断丰富文旅业态。 推介会以“这边是山,那边是海”为主题,现场打造了武夷山碧水丹山和厦门海上鹭岛风情融合的360°沉浸式山海体验茶会,充分展现两个城市不同的人文风情,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武夷茶文化带到海上花园厦门。 活动现场,飞博共创创始人伊光旭道出了他作为南平人出“山”入“海”的故事;大武夷超级山径赛创始人袁媛从体育赛事的视角,讲述了她与武夷山结下的不解之缘;厦门鼓浪屿万石国画院院长石进旺展示了创作的《灵秀武夷甲天下》武夷画卷,以书画的形式和嘉宾们分享与武夷山的故事和回忆; 文旅茶会上,我市开展武夷山旅游资源、“茶乡疗愈”主题产品和旅游优惠政策的宣传推介,还给厦门市民带来了来自大山的茶叶蛋、武夷熏鹅、茶礼、茶点等地道美食。 推介会上,“这边是山,那边是海”武夷山(厦门)“山盟海誓”合作正式启动。武夷山市政府、厦门市思明区政府共同签署文旅战略合作协议,两地文旅部门和旅游企业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武夷山与厦门文旅产业“山海同行”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武夷山与厦门两地在资源共享、市场互动、旅客互往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徐超) |
福茶飘香
一只竹篓 将阳光与露水采摘 雷声滚滚溪流婉转 花香触摸岩石的骨骼 歌声从山间传来 万物和于野 在山林与山林之间 每一片茶叶都识得春风识得雨水 在神仙与凡人的交界处一个故事总会被讲起 关于幸福 |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顺利通过评审
7日,由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武夷岩茶标准样品”评审会在武夷山市举行,有关专家对本次复制的国家标准样品进行现场评审。这是继2002年8月首次研制了GSB16-1524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后,第六次复制。 在武夷星智能产品中心,来自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大连海关技术中心、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的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现场听取了“武夷岩茶标准样品”复制单位对复制报告和标准样品证书内容的介绍,对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实物样品进行了审查、现场品鉴和质询。经过严格认真的审评,评审组一致通过对该标准样品的评审。 茶产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武夷山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武夷岩茶标准样品的发布和实施,不仅有利于指导武夷岩茶生产企业连续保持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测,保证武夷岩茶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为茶叶检验机构感官评审和茶叶市场质量监管提供依据,规范市场秩序,引导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的鉴赏水平和辨识度,营造和谐良好的消费环境,更好地维护福建茶产业的整体形象。(张筱惜 吕峰) |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喝一杯岩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
武夷岩茶从采摘到烘干这“六道初制工艺”的干货,今天就继续了解一下武夷岩茶加工制作的另一大部分:精制工艺详解!
精制工艺分别有:毛拣→分筛→风选→复拣→拼堆→焙火→匀堆装箱等多道工序,精制完成即能提炼出岩茶的叶叶精华,激发其特有的岩骨花香。到了茶桌上,茶汤入喉,更是口口醇香、回味无穷。
毛拣
茶青经初制工艺加工后出来的毛茶,虽具备了特有的新鲜茶香味,但还是会残存着影响接下来分筛、风选和复拣这几道工序的不良物质:比如茶梗、舒展开的粗大松条以及黄片等等。
所以精制工艺的第一步就要毛拣,因为像茶梗这类连着茶芽、茶头的,相比起机械挑拣来说,人工挑选更精准更快速,所以这一步工序基本用不上机械。
分筛
分筛,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采用机械或手工操作的方式,分成若干号茶叶来进行筛选,选出若干长短不一、大小也不一样的茶来,我们称之为“筛号茶”。
一般筛号茶的命名都是由具体的竹筛筛底来定的,举个例子:4孔筛底5孔筛面的茶命名为4孔茶,接下来就以此类推啦。
机械操作会采用平圆筛将茶叶分成若干号,而手工操作则需要视情况而定选用几号竹筛,再经过接连几次的筛分才能把茶叶分成若干号。正因如此精致,一般大规模的生产都会选用高效率的机械操作方式。
风选
茶叶间的体积、重量、外形以及检风面的大小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悬浮速度也会有所差异,所以风选这道工艺就是“根据风力除杂”的办法来分选出大小不一的茶叶,同时还能去除掉茶叶中的夹杂物。
风选的机械操作我们可以分为: 第一口隔砂口(可以分出重质杂物)、第二口正口茶、第三口子口茶、第四口次子口茶,除了这些其余的都为茶片和轻质夹杂物。
而手工风选则是生活中常见的手拿簸簱上下抖动,抖出轻质夹杂物和较轻碎末茶片的方式。风选与分筛相同,一般大规模的生产用机械操作,而小生产则用手工操作。
复拣
经过前面几道工艺筛选出来的“各筛号茶”,我们还需要单独分开来进行再一次的挑拣。除了要重点挑拣出茶梗、松条和茶片等非茶类夹杂物,以确保成品达到国家标准外,还需要从茶叶的品种、等级以及参照武夷岩茶国标外型要求等来控制和把握好复拣时的轻重和净度。
拼堆
同一批次的茶叶,品质是统一的;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加工段产出的茶叶,品质却有可能大有不同。为了保证品质一样,这就需要通过机械或人工匀堆后,根据成品茶质量的要求来选配出规格不一的茶坯。最后按要求的比例进行拼堆,拼堆成品质统一、符合要求的成品茶。
焙火
焙火是能够改善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韵味的关键一步,它也被称为炖火、吃火。我们往往通过传统手工炭焙、烘干机机械烘焙或是电烤箱烘焙等方式来产生火功香,并去除掉茶叶中的青味、杂味以及苦涩味,使泡出的茶汤颜色更深、味道更浓厚,而这样精制焙火后的茶叶也会更耐泡些。
与初制工艺的做青一样,焙火也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含量。文火慢炖就是焙火的基本要求,因为不论火功的高低,都必须将茶叶焙透。
如果真要论火功的高低,我们就得根据茶叶的品种、质量、等级和销售需求等因素来掌握,也可以综合起烘焙的温度和时间来衡量。以烘焙温度为第一要素,相同温度下以时间为第二要素,及时调整好温度的高低并决定烘焙的用时,方可达到火功的最后要求。
匀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