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茶的兴盛之路离不开这些茶人

九哥阅读(11)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名丛之一。何谓名丛?这是一种古老的茶叶品种划分方法。宋代,皇家贡茶园设在建州的北苑,武夷山在贡茶采摘茶叶的区域内。当年的茶叶分类是按照叶子的特征来分类的:白叶茶、细叶茶、柑叶茶等等(《宋·东溪试茶录》)。

清代民国,武夷岩茶兴盛,每个山坑岩洞都分属各自的主人家所有,其中有寺庙、道观、书院和茶庄。他们经过长期选育,从当地菜茶(奇种)中区别培育出口感不同岩茶品种。喜爱武夷岩茶的文化人又热衷于给这些新品种取名:大红袍(叶面红色)、金柳条(叶子细长)、不知春(发芽很晚)等等,并称之为”名丛”。外地茶商对这些新品种趋之若鹜,每推出一款新茶,价钱必定翻番。久而久之,武夷岩茶的名丛竟有八百种之多.

肉桂茶原来叫做玉桂,据说原生地在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南的马枕峰上。马枕峰海拔600多米,是武夷山风景区第二高峰(武夷山风景区第一高峰是九曲溪北的三仰峰),也是九曲溪南最高峰,因为山头高大平坦,仿佛是天上掉一张巨大的书案,故又叫作“案山”。

据说,清末有一茶农进山采集草药,在山凹里发现一株茶。他采下几片嫩叶,放了口中细嚼,顿觉口齿留香,精神烁悦。因为此茶香气浓郁,有桂皮的辛辣味,文人品后就起了个“玉桂”的名字,意思是来自广寒宫(月亮)玉免守护的桂树皮味。当地口音中“玉”和“肉”音相近,玉桂叫作叫作就成”肉桂”了。

肉桂茶虽好,但培育茶苗十分困难。百年培育的结果,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只有五曲天游峰原武夷山茶科所茶品种园区区-亩多茶园。武夷山肉桂茶今天的产销兴旺,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是不可想象的。转机发生在1979年。

1978年,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来了三位新领导,副书记温秀清分管党政人事,副书记赵大炎担任县长,副书记陈国仁负责武夷山风景区。新任崇安县长的赵大炎出生在闽北邵武茶乡,从小就对武夷山和武夷岩茶情有独锤。主政中国名茶重镇崇安,又赶上了历史机遇期,让他心存诸多念想。在全面深入考察全县乡镇经济后,他决心以重振崇安茶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烧在茶业科研上。1979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气象鼓舞下,他找来县茶科所负责人陈德华等人,虚心请教科研人员对县里茶产业发展建议,研究决策武夷岩茶的发展大计。

陈德华(公元1941-2020年)出生于福州长乐,上世纪50年代在福安茶校接受茶业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分配到崇安县茶叶研究所,从此与武夷山水茶接下了一生情缘。年轻时期的陈德华怀着一颗科技报国之心,投身于武夷岩茶名丛品种资源的科研考察中。探索研究武夷岩茶品种保育和制茶工艺改良。几十年来,他在武夷山三三九曲六六三十六峰九九八十一岩洞中留下深深的足迹(为了寻找肉桂母树茶,他两次攀登马枕峰,是远近闻名的武夷岩茶专家(后来陈德华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是后话)。

陈德华平时不善言谈,说得少实干多。赵县长对武夷岩茶如数家珍,对崇安茶产业发展的热情期盼,即刻感染了陈德华,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先介绍了武夷岩茶发展的历史,强调武夷岩茶是个性化的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名茶。历史上的名丛有八百多个,去除重复的能够区分出来的至少有一二百个品种。大红袍就不用说了,历史上的四大名丛,十二金钗,今天依然能够找到。品种多虽然好,但是也造成了制作与销售的困难。现在中茶公司采购武夷岩茶,只分三类:武夷水仙、奇种、品种(所有名丛合堆》。如果能够培育出高香高产的新茶叶品种,就可以从质量和数量上促进武夷岩茶的发展。而眼前就有一个品种有可能突破,那就是肉桂茶。肉桂茶香高韵足,产量高,易制作,只要接触过此茶,没有不喜欢的。只是目前茶苗培育技术落后,发展缓慢。

陈德华所长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共鸣,经过多番讨论,一个振兴武夷山茶产业的大计逐渐成型了。赵县长汇同农业主管部门将各方的意见整理成系统规划,经过县党委常委研究,政府很快做出了决策。其主要精神是,以武夷山风景区园区清理为契机,加快位于六曲茶科所的搬迁建设,新址定在五曲元代御茶园;加快武夷岩茶名丛母树资源调查确认,在御茶园开发建设茶品种园;选派得力人员到福建省茶科所进修学习茶叶无性繁殖技术,专题攻克肉桂茶育苗问题;肉桂茶育苗成功后,适时选择茶叶种植生产队建设茶苗基地;尽快在全县大面积扩大肉桂茶叶种植。

县里的决定传达到茶科所,人心振奋,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陈德华回茶科所的路上,凝神沉思,“派什么人去省茶科所学习无性繁殖技术呢?”培育茶苗与其说是技术活,不如说是一个重体力的农活。这个人要有农业生产经验,要能吃苦,有责任心,而且够聪明又灵活。茶科所几十号员工像过电影一样从陈德华的头脑里行过。突然,思绪在一个年轻的农民面孔的人身上停了下来。就是他一一李秀华。

李秀华,1952年出生在福州长乐金峰镇仙高村。从小家境贫寒,母亲是福州知青,下放到金峰务农。李秀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到崇安县星村。他只读了一年书,就辍学务农。1971年,十九岁的秀华当上了村生产队队长。1978年春,李秀华到崇安探亲,正赶上县茶科所招收合同工。招工条件写明,干满两年,工作优秀者可以”农转非”转正成为正式茶工。当年,成为非农业人口,是亿万农民梦寐以求的大喜事呀!李秀华报名了,很快茶科所就通知他去签合同上班。

陈德华也很快就注意到这个不爱说话埋头苦干的小老乡。他有意安排一些比较艰苦的山场管理的任务给秀华,而每项工作他都做得清爽利落,让陈所长非常满意。李秀华为人踏实,表里如一,无论所领导和同事在不在场,他都一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一有时间,陈德华就会指导李秀华学习茶叶知识。

1979年春茶季节,李秀华初步掌握了武夷岩茶加工制作工艺,成了一名合格的茶工。可是,当陈德华兴奋地把选送他去省茶科所培训的决定告诉李秀华时,却意外地得知李秀华有想辞职的念头。原来,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在福建沿海吹起一股发财致富强劲热流。所谓窗户打开了,苍蝇蚊子也会随着新鲜空气飞进来。李秀华的家乡长乐县金峰镇和泉州石狮镇南北呼应刮来一阵走私贩私歪风。许多人靠走私一夜致富。家乡的小伙伴多次来信,希望他们信任的李队长回来领着村民发家致富过好日子。陈所长听后,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语重心长地对秀华说,还好你跟我商量,否则你会离开光明大道,走上一条邪路。走私贩私是犯法的,绝对不能长久。茶叶科研是条正路,历史上经济发展了必然带动茶市兴旺。你还年轻,进修的机会难得啊!

李秀华被陈所长的真情所打动,放弃了回金峰发财的念想,受领了参加培训进修的任务。1979年10月,可能是担心李秀华途径福州发生变故,陈德华亲自送李秀华到福州。望着李秀华乘坐的开往福安的班车走远了,陈德华才安心返回武夷山。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闽东北沿海城市一福安市社口镇。1245年(宋淳佑五年),宋理宗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设立福安县。这里是茶叶之乡,曾经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和红茶生产区。1935年8月,福建省茶科所的前身“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创立于福安县社口镇,张天福为第一任场主任。建在白云山麓的茶科所有世界上最大的乌龙茶叶品种园,培育出福云系列和以1、2、3号打头的优良茶叶品种,培养出大批优秀茶叶人才。放下行李,李秀华顾不上欣赏美景,一股脑投身到乌龙茶无性繁殖技术的学习中。指导他学习育茶苗技术的是陈德华的同班同学省茶科所培育组研究员黄修岩老师。二人十分投缘,于是一个教得仔细,一个学得认真。李秀华白天在大田里剪穗、扦插,晚上补习茶科学知识。很快就到了春节放年假的时候了。

 

1980年2月,李秀华从社口回崇安(武夷山)过年。假期一过,他就回武夷山六曲的茶科所上班。陈德华所长奇怪地问:“你怎么不回福安进修?”李秀华从容回答:“学会了,可以开始育苗了。”陈所长追问:“真的学会了?”“真的学会了!”李秀华自信地回答。

陈德华所长在送李秀华去培训进修前,已经想好了苗圃的地点,品种园的肉桂茶也不再采摘,只修顶,为获取苗穗做了充分的准备。既然李秀华学会了乌龙茶苗无性繁殖技术,那么就下达任务吧。所里决定在五曲御茶园新的岩茶品种园和六曲桃源洞两地各培育一万五千株肉桂茶苗。一场影响下世纪岩茶市场的驯育肉桂茶苗攻坚战打响了

茶苗培育分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茶叶果实一一茶籽直接种植在土壤中发芽长成茶苗。无性繁殖一是采用茶叶树枝压条方法育苗:选择茶树离地面较近的枝条,破损树皮,并将破损部分压入土壤中,埋好,以便生出不定根须。成苗后,剪断与母树连接部,即是茶苗。二是采用扦插方法育苗:剪下合适的茶叶枝条作为苗穗,整齐地扦插在事先平整的茶田里,经施肥浇水培育生出不定根须,长成茶苗。有性繁殖无法克服茶叶开花后自然杂交产生的变异,得不到较纯正的肉桂茶苗。压条方法受茶园限制,无法大量繁殖茶苗。李秀华他们要大面积培育肉桂茶苗,采用的是最科学的扦插育苗营养繁殖方法。

御茶园新的茶科所和品种园建设在九曲溪南原来部队疗养院警卫班的营区。部队疗养院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全部搬迁出了武夷山风景区。这里曾经是元代皇家御茶园遗址,是元朝初年高兴将军为忽必烈进贡武夷“石乳”建造的。时任江浙行省儒学提举的大书法家赵孟频应高兴父子之约,创作了《御茶园记》,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这里东面是美丽的玉女峰,西边是高耸的虎啸岩。园里有一口通仙井,历朝道士们都会取井里的阴水和九曲溪北通天井的阳水和合炼取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金丹。通仙井又称作“呼来泉”,旁边就是著名的喊山台。

据说,当年春季祭祀茶神,人们齐声呼喊“茶发芽”时,并里的水就会满了上来晚明文人钟惺写过一首《呼来泉》:“水爱灵芽听所需,每随茶候应传呼。从今不作官家物,台上犹能呼出无?”武夷岩茶品种园就是围着通仙并开垦出来的。每天阳光从玉女峰顶射入品种园,照在辛劳的茶工身上,照耀着武夷茶茁壮成长。桃源洞苗圃建在靠近九曲溪六曲的沙洲地上。宋朝朱嘉曾写过著名的《武夷棹歌》,歌中唱到:“六曲苍屏绕碧湾,劳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武夷肉桂茶苗将要大批从这诗情画意中走了出来。想起来就让人兴奋不已。

开垦平整好扦插床一一苗蛙,接着就是剪苗穗。剪苗穗可是一个技术活,开剪之前,李秀华先给茶工们上课讲解要领。从肉桂母树上选择长度25厘米左右,茎粗3厘米左右的红棕色或黄绿色的半木质化新枝,剪下来。再剪成标准的插穗。剪口必须光滑并与叶片成平行的斜面,而且不能损伤腋芽。

天游峰肉桂母树茶园早在1979年秋季,已经按照陈德华所长在要求进行了留养穗的修剪。如今生长茂盛的茶树正摇曳绿绿的枝条迎接李秀华他们的到来。于是,一批批合格的苗穗剪下山了。

李秀华先试扦插一批苗穗。不久发现茶叶苗穗生根不够理想,成活率不达标。经过仔细研究,他们认识到,武夷山的土壤与福安社口不同,御茶园和桃源洞两块苗圃土壤也不尽相同。苗穗扦插的角度需要调整,后期管理水土保持也需要因地制宜。问题找到了,扦插苗穗从此进行得比较顺利。

1981年春季,近3万棵肉桂茶苗按期出圃了。

陈德华多次陪同赵大炎县长和省政府部门负责领导视察肉桂茶叶苗圃。省科委程治才同志两次到武夷山茶区调研,每次必看肉桂茶苗。1981年,他带来了好消息。省科委同意支持武夷山发展肉桂茶生产,首批发展200亩,每亩省里补助400元人民币。

赵大炎县长即刻召集县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肉桂茶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在全县确定肉桂茶苗培育基地。当年,崇安县茶叶生产大户是武夷镇和星村镇。建国以来,星村大队在开荒种茶上,总是走在全县前头。涌现出游永生、彭德牛和虞德庆一批种茶能手。1979年,星村大队就派出村里多名妇女种茶能手到建瓯县东峰镇(原北苑皇家贡茶院)学习水仙茶扦插技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县政府最后决定由星村大队游永生书记来承担肉桂茶苗繁殖基地的任务。同时决定在200亩茶苗中,分配40亩给星村。县里要求茶科所全方位给与技术支持。陈德华所长也决定派出茶工李秀华负责住村指导,确保育苗任务万无一失。

星村曾经是武夷山三大茶市。明未清初,晋商在下梅建立的古茶市是武夷山通往欧洲万里茶路的起点;清末民国,赤石茶市众商云集,茶排如卸,人称“小香港”;而星村则是全世界著名的红茶市场,星村小种(正山小种)品质享誉全球,据说英国皇室每天早上第一泡红茶首选正山小种。星村人祖祖辈辈可以说是以茶为生,为茶而生的。

游永生书记非常兴奋地受领了任务,并把这种自豪感传至每个村民茶农。他们选择八曲双狮戏球为肉桂茶生产茶园,选择九曲桥头稻田地为肉桂茶苗围基地。很快,运输苗穗的竹排从九曲码头出发前往六曲茶科所苗圃。竹排上剪苗穗的妇女唱着茶歌,嬉笑打闹着,中流击水,好不热闹。突然,一个竹排翻到九曲溪中,几个人落水了。后面的竹排赶上来,救起了在水中挣扎的妇女。一场意外让游书记和村民们冷静下来。从此,茶苗基地发展中,大家不敢大意,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再也没有大的问题发生。

1982年,肉桂茶苗按时出圃了。星村大队因为卖肉桂茶苗,涌现出许多万元户。星村成了远近乡村羡慕的对象。肉桂茶苗供不应求也带来一些烦恼,主要表现在偷苗与护苗的斗争。游书记至今仍记得村里建起的看茶窝棚,以及村民们看茶苗的辛苦。

培育肉桂茶苗能够发家致富,引来一番投资潮。当年武夷山首富兰汤小队胡继文,人称“矮胡”。他有经济头脑,富有创业精神。胡先生看好肉桂茶苗种植这门生意,在政府部门鼓励和银行大力支持下,他投巨资在三姑建设了大规模的肉桂茶苗圃。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精神,疏于管理,结果苗穗成活率低,养育的茶苗太弱小,加上茶苗突然大增,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贪心的首富,培育肉桂茶苗竟然破产了。从此,“矮胡”退出了武夷山市场竞争的大舞台。

武夷肉桂茶的大规模种植经过了从周边向核心区域发展的过程。核心区三坑两涧由于历史上茶叶稀缺,毛茶供不应求。祖上留下的菜茶(奇种)、水仙和名丛,茶农们不愿意轻易挖走老树改种新苗。

1981年,马头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1986年,桂林村支书陈敦水在牛栏坑挖奇种,试种肉桂获得成功。1992年,桂林岩茶村,大面积改种肉桂茶开始了。与此同时,1986年至1987年武夷镇九龙山茶场陈泽财场长也领导茶工开垦新茶园近百亩,种植肉桂茶。从此,武夷山三三九曲、六六三十六峰、九九八十一岩洞都先后种植肉桂。进入新时代,才有家家卖“肉”,十二生肖齐上阵的热闹场面。

为了推广肉桂茶种植制作,陈德华所长还在茶科所办了多期制茶培训班,交流总结制茶经验。2020年在陈德华老师最后一次接受福州茶人何文明的采访中,他还兴致勃勃谈论肉桂茶采摘制作工艺。他告诉茶友们:“在正常情况下,肉桂小开面采摘制作的肉桂会有“奶油香’,而中开面采摘制作的肉桂会有“果香’(水蜜桃香),而近大开面采摘制作的肉桂,做青时绿叶红镶边,摇到三红七绿后,中足火炭焙后会有“桂皮香”,正岩山场的肉桂岩韵会更显。”

赵大炎、陈德华等人开创的武夷山肉桂发展事业不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作出贡献。

燕子窠肉桂的守护人

九哥阅读(7)

曾几何时,提到武夷山最知名的山场,一定离不开“三坑两涧”。现在,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最有名的岩茶山场,那必然是燕子窠。得天独厚的地理小气候,孕育出燕子窠独特的茶香滋味,但这并非被国家领导人和全国茶友“围观”的最重要原因。它的特别之处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猛虎嗅蔷薇的“细汉子”

燕子窠,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以北,三仰峰以西。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岩产区。与九龙案、竹案一样,以“案”定名的山场在地形、环境上与“坑”类似,但“案”比“坑”较小,且山场环境相对多变。

跟随着总书记的步伐,探访燕子窠生态茶园,满目绿色,工工整整,孕育着人的希望。茶园伴有水流,绵延的青山云雾缭绕,绿树翠竹之下是一哇哇翠美茶田。这里多产肉桂、水仙,品质优。沿茶园小路而上,两旁开满了黄澄澄的油菜花,它们将养分补给给茶树,以便更好迎接即将到来的采茶季。远远望去,还有茶园深处的杜鹃花、不知名小野花露出点点芳华,为这生态茶园增-山春色。

如今在武夷山拥有燕子窠山场的茶企,早已被翻了个遍。想要寻得一泡正宗的燕子窠肉桂品鉴,实属不易。看官最关心的,就是燕子襄的岩茶好喝否?在喝过以前,据品鉴过的茶友描述其“香味独特,外扬明显,且辨识度高,即使不是“老茶鬼”,也能深切感受到它的韵味”其中,又以肉桂独树一帜。是否果真如此呢?我们在福莲嘉叶的茶庄园内,终于喝上了“燕肉”。

[ 干茶 ]

干茶色泽黄褐,条索紧实粗壮

第1~2道:

香气:香气馥郁,桂皮香和花果香次第呈现

滋味:滋味厚重,落水香显。

汤色:橙红明亮。

第3~5道

香气:盖香花果香显。

滋味:顺滑臭口,收敛性强,回甘迅猛。

汤色:橙黄明亮。

第8道

香气:花果香稍带木质香,冷嗅时草木清香与独有的山场气息沁人心脾。

滋味:茶汤甜润,喉韵甘甜。

汤色:金黄明亮。

[ 叶底 ]

呈绿底红镶边,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 整体评价 ]

不似传统印象里辛锐高香的肉桂,但滋味醇厚。桂皮香和花果香显,茶香落水。收敛性强,回甘极猛,数冲之后,茶汤渐甜润,山场气息渐明显,品后口齿留香。比起如马头岩肉桂、牛栏坑肉桂给人“霸道总裁”的感觉,燕子窠肉桂则内敛许多,显得重内在而细水长流。特别迅速的回甘如口中鸣泉让人印象深刻。稳重的外表下,好似猛虎嗅蔷薇,阳刚中带着一丝细腻。

“科特派”附能的好茶

燕子,总让人想到吉祥的寓意,能给人们带来富贵。古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多次用各种文艺形式来表现歌颂燕子,而燕子勤劳的工匠精神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武夷山,不仅茶人做茶精益求精,还有一批“科技特派员”在这里播撒智慧的种子让茶叶变得更好喝。

正因为燕子窠,大家对生态茶园的概念更加清晰。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而是借神秘植物之力,使长出来的茶模样更俏,滋味更好,这样的“新科技”,在燕子窠试验成功

怎么在不过度施肥、不打或者少打农药的方式下生产出好茶?其实武夷山的茶农茶企一直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特别是有这样一家叫做福莲嘉叶的企业,早先年在山场管理上就坚持着不打药不施肥的生态管理模式。但是这个模式的最大难点就是产量太低。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家企业在武夷山结识了当时还在华南农业大学任职的廖红教授。在向廖教授请教专业知识的同时,廖教授被企业的不施肥不打药的健康理念感动。

2016年廖红教授到福建农林大学任职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于同年首次与福莲嘉叶在武夷山开启生态茶园实验。廖红带领团队来到武夷山,她提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这样不仅能抑制杂草,保住土壤养分,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在廖红带领下,越来越多茶农从怀疑到观望,从观望到尝试,武夷山生态茶园的面积也从零星到成片,从单一到辐射各地。

如今,大自然也开始以丰厚的收获回馈廖红团队和这方山水,在此技术的推广下,示范基地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这1000亩试验地正让10万亩茶园的茶农受益。

廖红与武夷山结缘,正是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而这一制度的发源地就在南平。作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的刘国英,他不为人知的十个身份也是首批科技特派员,当年他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茶农提高制作技艺。

20多年来,无数像廖红、刘国英一样的“科特派”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这是科技对乡村的反哺,也是绿叶对根的情义。

做好生态茶园“守护人”

多少耕耘,多少收获,从来都是田野里亘古不变的约定。端详脚下的土地,茶园土壤肥沃疏松,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天然的养分,岁月的痕迹在根部一览无余,将这时光的余味制成,气韵十足。茶园的生机,便是在“新科技”滋养下的新生嫩芽之上,通过科学和传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治理茶山,保证茶山的生态平衡。难怪产于燕子窠的肉桂“骨力”十足,得岩骨花香之实。

从茶园到茶杯,既依赖科技的力量,也不忘人的坚守。打造一杯有温度有人情的茶,仍是当地茶农永恒的守望。他们和土地保持着“商量”,用传统的劳作守护着这寸寸土地,培育着茶人尊重自然的根本。到了做茶这一步,也保持着最初的匠心“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无法取代”。

马上又将迎来武夷山的采茶制茶季。轻衫,斗笠,竹篓,还有淳朴灿烂的微笑,和微烫的阳光都会一齐出现在茶丛中。一季寒冬的静谧寂寥,随着采茶工们透迤而来,渐渐被打破,一场同时间展开的激烈竞赛,也在指尖上悄然开启·….

一年之中,春茶为贵。今年的茶青,仍在看涨。

燕子窠的名声鹊起,恰好在“打击天价茶”事件之后,大家把关注的目光从三坑两涧等核心山场转向了更大的范围,对武夷岩茶来说是件带来正能量的好事。不过这科技附能下的好茶,身价如何衡量?目前只能交给市场去检验。

过去茶产业关心的是茶产量,现在关心的是生态发展。行走在星村镇,时刻感受到生态种植给当地茶产业带来的变化。当地茶企也纷纷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做好生态茶

园的“守护人”。

“科特派”的影响,不仅仅只在一个燕子窠,“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这种有机管理模式需要被武夷山的各个茶企践行下去,注重科学管理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茶叶产量,做出好喝的茶。家家户户如此,对产业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意义。

武夷山市幔亭大红袍岩茶研究所

九哥阅读(12)

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旗山工业园区,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茶叶生产加工厂家,公司规模大,所生产的、大红袍等武夷岩茶在各种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深受广大茶客的喜爱。

公司简介

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占地8000平方米,按规范设立生产加工区、科研区、接待区、宿舍区、名枞品种园等配套功能区。该研究所拥有的茶园全部在武夷岩茶“名岩区”内,对茶园坚持实行“客土、施用有机肥”等传统耕作方式,并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岩茶真香、真味的物质基础;青砖原木、自然古朴的建筑风格是还原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要求的最佳环境;专业人员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武夷岩茶高品质执着追求,把现代技术、现代制茶设备与传统的制作工艺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把握每道制茶工序,是生产高品质武夷岩茶的保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压出汁液之后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表面就有光泽,而含有汁液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表面就皱缩;隔夜制造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就色黑,而当天制造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就色黄;蒸压坚实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表面就平正,而压得不实甚至任其自然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饼表面就凹凸不平。

产品概况

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叶品质好坏的鉴别,另有一套口诀。(可惜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圣陆羽没有记述下来,后人已无从知晓了。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所生产的“幔亭”品牌产品有“大红袍贡茶”、“武夷肉桂”、“老枞水仙”、“武夷大红梅”等精致包装系列以及散装武夷岩茶。产品主要销往闽南、广东、北京等地和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厚爱。

就这个意义上说,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叶和其他草木叶子是一样的。 武夷山幔亭茶叶研究所所长刘宝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1989至1994年任茶科所所长,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以质量为基础,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价格透明合理,在刘宝顺的经营下,诚信换来了企业的发展。幔亭每年制作茶叶量有限,往往供不应求。“幔亭”品牌的“大红袍贡茶”、“武夷肉桂”、“老枞水仙”等精致包装系列以及散装武夷岩茶,在国家和省级茶叶评比中多次获奖,产品销往闽南、广东、北京等地,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颇受消费者青睐。

“工夫茶”与“功夫茶”辨异

九哥阅读(12)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武夷肉桂茶的特色与品种特征

九哥阅读(10)

肉桂茶名称的含义

肉桂又名玉桂,一说原产慧苑岩,一说原产马枕峰。但不管如何,此茶为武夷原生树种无疑。肉桂茶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于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如今不仅成为武夷岩茶的最佳当家品种,而且也被外地广为引种。成为乌龙茶中的一支奇葩。在多次国家级名优茶评比中,肉桂茶作为岩茶典型代表参评,均获金奖。九十年代后武夷岩茶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之列,主要也就是依靠它的奇香异质。

肉桂的产地

肉桂产自于武夷山茶区,山区平均海拔650米,有红色砂岩风化的土壤,土质疏松,腐殖含量高,酸度适宜,雨量充沛,山间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岩泉终年滴流不绝。茶树即生长在山凹岩壑间,由于雾大,日照短,漫射光多,茶树叶质鲜嫩,含有较多的叶绿素。

肉桂茶的品质

干茶外形条索云整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干茶嗅之有甜香。

肉桂茶泡茶的品质

冲泡后之茶汤,特具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流香,茶汤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呈淡绿底红镶边,冲泡六七次仍有“岩韵”的肉桂香。

肉桂为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成品干茶,外观条索紧实扭曲,中等大小,色泽乌褐或蛙皮青,油亮有细白点。好的干茶常有一层极细白霜。肉桂的香气相当奇异,事实上,武夷山茶农之所以将其名为肉桂,是因为此茶的叶片和香气类似于武夷山中一种名为“玉桂”的桂科树。此树叶状如鸡卵,叶尖细长,叶肉肥厚,纵脉明显,蜡质感强。有一股浓郁的清香。山民常常采来用棉线穿成串,晾干后用作烹调佐料。有时也会挑到集市上出售。作调料时一般在热炒或者红烧时使用。先将干叶放火上焙烤片刻,香气溢出后再投入锅中。如今一些宾馆酒家也在使用。最有名的一道菜,可能要数桂香田螺。无论热炒,红烧,味道都极佳,犹其是那种奇特香味,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细辨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肉桂的香型与玉桂叶的香型的区别。玉桂的香是一种甜香,而肉桂的香是一种辛香。一些专家将其形容为“桂皮香”或者“姜母香”。除此之外,我还觉得,其实还有一点“菖蒲香”。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武夷山溪涧旁,到处都有生长。外形有点像阔叶兰草,但不是兰科而是天南星科。有一股辛烈的香气。民间常于端午节时采来,与艾草一起挂在门前驱秽避邪。而据科学研究,菖蒲可提取香精,根具有健胃作用。肉桂的香不仅奇特,而且极为高锐。冲泡后细细闻之,便会感到热气茵蕴中那股奇香,缕缕不绝,游丝般地直往脑门顶里钻,不觉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有的极品肉桂,每一道汤水的香型都有变化,相当迷人。正因为肉桂的香气特别强劲,胜过其它品种岩茶,所以又有人形容肉桂的香“霸气十足”。

目前武夷山市场上的肉桂成品茶,有浓香型和清香型两种。浓香型即是传统型。重发酵足火功。干茶外观色泽较深较黑,冲泡后的茶汤金黄带红,有焦糖味,香气沉郁持久。清香型则在传统工艺上进行一些改进,突出了肉桂的香气。冲泡后茶汤颜色淡黄,香气纯粹,特浓特锐。有一次我将小瓷杯中剩余的半杯茶汤,倒进一玻璃杯白开水中,居然香味犹存,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肉桂茶汤的滋味虽然在醇厚度方面略逊水仙,但也同样具有甘鲜滑爽的感觉。有的肉桂初入口时会有轻微苦涩,但是一般很快回甘,而且留韵长久,回味无穷。

武夷岩茶的正岩与半岩 以及三款正岩肉桂茶

九哥阅读(17)

 

正岩是指在武夷山内生长环境好的山岩,半岩为旅游风景区内,除核心景区外周边的景区。“三坑两涧”是正岩产区的代表为“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正岩主产地有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洲茶指河岸两旁,沙质土壤的茶园环境下生长的茶叶。外山,与正山相对,是旧时提法,指风景区以外的环境。

马头岩

正岩、半岩、外山岩石土壤及气候差异

1、光照

茶树喜光怕晒,生长需要阳光,但又不能过于强烈,喜欢漫射光。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而坑涧里的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而对于茶树,这样的光照时间最好不过了。外山和丹岩往往山场很开阔,不具有短日照的特点。

2、生态

三坑两涧区域植被丰富,苔藓、草本、木本等各种植物与茶树共同生长,与种类多样的动物、昆虫等共同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这样茶树不易滋生病虫害。外山和丹岩区域往往植被相对单一,乔木和竹子等植物较多,生态系统也很单一,易滋生病虫害。

 

3、土壤

三坑两涧区域土壤多为岩石(紫色砂砾岩)风化土,颜色棕红或棕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接近30%,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丹岩和外山多为壤土,且多为红壤,土壤砂砾含量低,较为紧实,孔隙度低。

4、水分

三坑两涧山场多与溪流相伴,水汽充足,保水效果好,基本不用人为灌溉。丹岩和外山区域山场多需要人为灌溉。

5、小气候

三坑两涧山场独特的山岩构造与土壤、溪流、植被、光照等自然条件共同营造了独特的小气候。在温度、湿度、生态的调控上,独一无二。

6、品种

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的王国,许多原生种就起源于三坑两涧区域,比如肉桂、铁罗汉、水金龟、大红袍等。同时三坑两涧区域同一个山场往往种植多个品种,比如牛栏坑,肉桂、水仙、奇种等几十个品种相间分布,这对于茶树生长和互补是有利的。外山丹岩区域往往同一片山场只种植一个品种。

三种正岩肉桂茶的对比

正岩肉桂茶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中的当家品种,也是最富有魅力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之一。

有许多人初次喝到正岩肉桂茶,就被它霸气的茶香所征服。其高锐的香气。明显的品种特征,的确让人回味不已。在许多茶人心里,有着许多对武夷肉桂茶独特的情结。

和所有的正岩武夷岩茶(大红袍)一样,正岩肉桂茶的品质与山场也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特意选择武夷山不同山场的三款肉桂茶(2008年春茶),分别为“马头岩肉桂茶”、“牛栏坑肉桂茶”、“普通正岩肉桂茶”。对嗜好正岩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人来说,“马头岩肉桂茶”、“牛栏坑肉桂茶”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他们口里,分别把它们昵称作“马肉”、“牛肉”,也代表了它们独特的品质。

这三款正岩肉桂茶,因为茶树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茶叶内质的差异,由不同的厂家所制作,也反映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与加工品质,抛开客观的因素,我们仍然可以从鉴品中去体会这三款正岩肉桂茶不同的个性与魅力。

[外形]

“马头岩肉桂茶”:条索紧细、匀齐,色泽乌黑;干茶香显,可感觉到火功为高火。

“牛栏坑肉桂茶”:条索肥壮紧实、匀齐,色泽乌黑带褐,干茶香悠远。火功为中高火。

“普通正岩肉桂茶”:条索紧细、略匀,色泽黑褐;干茶香平和,可感觉到退火已久。火功为中火。

[投茶量]7克,采用100毫升的小盖碗。

[审评方法]沸水冲泡,第一泡时长50秒,第二泡时长35秒,第三泡时长50秒。第四泡时长1分钟10秒,第五泡时长1分钟30秒,第六泡时长2分钟,第七泡时长2分钟30秒,第八泡时长3分钟。

[品鉴报告]

马头岩的正岩肉桂茶:

恰如一位女侠的气质,如果以武功来论,似乎出自武当太极门派,空灵柔和却深藏力度。空灵与活性是它的特征,柔转百折,却与大家闺秀不同,出自江湖中的气节,更有侠客的勇烈与坚贞,在这些气质之下,却又透露出其柔情温和的一面。

其茶柔和,山场气十足,而在这种山场的茶气之下,却能喝到它的甜柔。将茶投入温过盖碗中,一股浓郁的果蜜香上扬。

汤色深红浓稠,极为艳丽,而其茶汤顺滑甘柔,如饮糖水。在这种香甜之下,可以感受到它年轻的气息,火功没有退尽。

第一道入口,就能发现茶气明显。而身体各个细胞,似乎都被这款茶所冲透。细闻挂杯香气,香气馥郁,令人难忘。

二至四道,留在口颊中回甘清爽舒畅,在一种空灵之下,带着细柔的回味。

第四道之后茶汤略显疲软,冲击力变弱,但余香悠细,依旧口颊生津。

五至八道,因火功偏高,使得茶汤火味更为明显,之后茶汤略薄,仍旧有明显的活性。

叶底匀称,茶内质完好。

牛栏坑的正岩肉桂茶:

江湖霸主的气度,这样的一位霸主,不似那一类优雅的气质。而是独特的唯我独尊的气概,不去仰视他人,也无法掩饰自我的性格,爱憎分别,浓情密意。

被戏称为“牛肉”的牛栏坑正岩肉桂茶,被行家看成肉桂茶中的极品。这一款2008年的牛栏坑正岩肉桂茶,很多方面已经非常完美。特别在茶质内涵上,非常到位。相对于2007年同厂的那款牛栏坑肉桂茶来说,似乎在工艺上稍为逊色,最明显的欠缺就是茶汤中的苦味略重,不过其苦味在审评当中能迅速转化。

与其它两款茶对比。其茶气冲天,香高且锐,正岩肉桂茶的品种香非常明显。

汤色橙黄油亮而且清澈,入口汤水略粗,但其劲霸的气度却一下子冲顶而上,给全身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

茶汤略苦即化,而这种苦,却是它的质直本真,能够对身体带来特有的冲击,如果不具备这种特性,也许它的霸气还不足以体现。

第四道依然带着这样的微苦,显示其独有的功力,强劲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明显。口腔中的感觉被这款茶明显侵占。此时茶香更为浓密,茶气坚定。岩骨之气质深深隐藏在每一道茶汤之中。

细闻挂杯,感觉悠远绵长,尤其在第五道过后,其挂杯香仍然缠绵有力。

查看叶底,青褐油润,肥厚软亮,均匀一致。

仍耐;中泡,我们特地试验泡至十道,越到后面,其茶底质越加显现,甘甜之味与山场的独有气质相配合,令人感慨不已。

普通正岩肉桂茶

犹如一位老者,他经历了许多世事,经验老到,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缺点;他看透了风尘,隐居乡野,如果只是一面之缘,仍然难以感受到灰色眼神里的故事。

这是一款中规中矩的茶品,良好的香气与茶汤滋味,如果单独审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放在与上述两款茶当中审品,在骨感与茶气上,就明显略逊一筹了。

其茶带有明显的辛辣味,正岩肉桂茶特征明显,香气柔和,犹如一个老者的恬淡;茶的汤色橙红明澈,入口茶气依然持久,令人愉悦。从最初一直到最后,都能从茶汤之中喝到香甜的感觉,并且从这种香甜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正岩山场的岩骨之韵。而对这款茶的风格来说,更偏柔和与中庸。一至五道,在口腔中,其茶汤很有活性,说明茶应该是炭火焙制。

在挂杯香上,一至五道依然持久,香中带有甜味。

六道之后,茶汤之中水味已出,惜乎力度未能保持完美,在个性上略显不足。

最后查看叶底,柔软、黄亮,但发现正岩肉桂茶叶底的发酵程度与焙火程度有较大差别,应是拼配的痕迹。

 

大美山成“凹”出岩茶的姿态

九哥阅读(11)

武夷岩茶由于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加工工艺等特点,具有持久耐泡、经久耐藏愈藏愈香的特点。讲究头泡香,二泡水,三泡茶。意思是第一道主要闻茶叶的香气,第二道品茶的滋味,包括汤水中的香气、韵味,第三道品茶的香气滋味与第一道是否持恒一致。至于说,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那是潮汕功夫的说法,原因凤凰水仙头汤过于浓烈,一般不予饮用,二道以后才用于品尝。武夷岩茶品茶中尤其注重对“岩韵”的品尝,岩茶中特有的岩韵是一种乡土香,清代梁章钜归纳为“香、清、甘、活”四个字,这种感官感觉非得长期饮用才会敏锐。

绿茶、白茶、黄茶主重形重香,红茶、黑茶主重汤重味。岩茶主重“岩骨花香”,“岩骨”即“岩韵”,系重汤的表现,茶汤浓溶解于水的营养物质多,作用于人体的有效成分大。岩茶重汤还要耐泡持久,耐泡性是正宗岩茶始终表现。岩茶也重香,“花香”必不可缺的,过去岩茶香有兰花香、桂花香,时下由于引进许多新品种,岩茶的香气也丰富多彩,但仍然以花果香气为主。香气之中还有山场气息、品种香、工艺香、火功香。说明岩茶重味同时还是很注重香气,但滋味是第一位的,因为人们喝茶主要是通过喝茶汤来吸收茶中营养,所以古人对岩茶的表述十分精准—一“岩骨花香”。

武夷山三教同山儒释道,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清朝以前是道教和儒教名山,清朝以来为佛教名山。南宋时期,武夷山作为理学中心,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此产生并影响深远。朱熹在武夷讲学也深黯茶事,不但饮茶品茶,还种茶采茶,在其朱子语录中“以茶说理”,问:“物之甘者,吃过必酸;物之苦者,吃过却甘,此理如何?”答:“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他还讲武夷茶“如中庸之为德,进则为馆阁台士,退则为草泽高人”。道教方面,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三仰峰仙蜕岩修道。号称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主持止止庵更是一个茶痴,一生写过无数茶诗,“昧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阿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武夷山至今仍流存许多道家语言,以三六九为顺,六六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仍然是岩茶产地所在。人们遵循自然敬畏自然的许多做法流传至今,如祭茶仪式、民间仍以三六九为吉日。

 

清代以来佛教在此繁盛,和尚和道士—样也深爱武夷岩茶,永乐禅寺不但占有面积广大的茶园,著名的大红袍就是它的寺产,茶叶收入也是寺里的主要收入。武夷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人流带动物流,带动思想流,是一个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富之地。自古以来,从首称“碧水丹山”的江淹,到“甘晚侯”孙樵,到晚唐状元宰相徐寅,到丁谓蔡襄,到欧阳修、范仲淹、梅圣谕、到写《叶嘉传》的苏轼,到陆游、朱熹,到耶律楚材、萨都刺,到徐渭、徐勃,到许次纾,到戚继光,再到清代乾隆,到袁枚,到梁章钜,到连横,到郭沫若、方毅、赵朴初、贾平凹、莫言等等,和武夷岩茶结缘的历代名士高人不下千人,他们不但品饮岩茶而且写下诗词文章,赋予自己思想感情,以及对茶和茶道的认识见解,这在其他茶和产区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武夷茶道溶入道家尊崇自然的天地观,佛家众生相,又以儒家“中庸致和”为基础,有着浓厚人文哲学思想,种茶讲究取法自然,制茶讲究看青做青,品茶讲究体会真味,茶艺以品茶为主,重在“以茶入道”。

“凹”出岩茶的姿态

茶树喜阴,对水分要求较高,而武夷山则为茶提供了上佳的大环境。武夷山平均雨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7月份,尤其以4-6月份最多,符合茶叶的生长需求,下得非常“周到”。

武夷山拥有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大三溪流,其中两条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而保护区内大片茂密的森林,对茶区的水源供给、水土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

溪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与我断裂的地形,构成了各种“宜茶”的小环境和微域气候。茶叶恋“湿” ,在溪流经过的茶区时,激荡的无数的小浪花在上空交汇,当水汽达到饱和时,便会在茶区上空产生雾气,常年被这样的云雾笼罩着,别说茶,连我都有点“得道”的感觉。这样的云雾缭绕的小仙境遍布武夷茶区,不仅提高湿度,还能把直射光柔和成茶最爱的漫射光,促进茶树香气、滋味等内质的沉淀与积累,为岩茶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我的地貌岩茶我的“血液”岩茶连我的每寸“肌肤”都岩茶。茶经有云: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我经过风化的土壤多为烂石及砾壤,其中风化彻底的沙研岩土壤肥沃而通透性好,矿物含量极高,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大红袍母树的茶神地位

九哥阅读(22)

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无疑是武夷山的茶神,它反映了武夷茶种植文化历史形成的独特格局:至尊树种大红袍母树就像神一样,它俯瞰着芸芸众生,生长而且被供奉在武夷山水间。自然造化的灵气,凝聚于这六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老茶树之上。武夷山岩茶的其它品种,分明也分享了大红袍母树的灵韵。

大红袍母树具有图腾意义,它属于武夷岩茶文化最卓越的代表,是武夷岩茶文化的凝练与聚集,是武夷茶人心中的神灵。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zer)认为:“图腾(totem)便是一种类的自然物,野蛮人以为其物的每一个都与他有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因而加以迷信的崇敬。”[1]225野蛮人可以有图腾,文明的武夷茶人同样可以有图腾。那就是因为大红袍母树和武夷茶人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因为大红袍母树被赋予的精神价值,武夷茶人其实已经将大红袍视作他们的图腾。

“那些被崇拜的植物,就像被崇拜的人一样,被认为是具有特殊本领或品格的,抑或是具有巫术模拟性质的,抑或是曾有功于人类的。”[2]250大红袍之所以具备图腾崇拜意义,是因为它有特殊本领和品格。大红袍母树上所产之茶是岩茶中的极品,它在武夷茶王国中具有至尊地位。据历史记载,生长在武夷山的大红袍有数处:一为天心岩九龙窠,其旁有摩崖石刻标记,年产不到0.5公斤;二为天游岩,年产约“数十小两”;三为珠帘洞,清代嘉庆年间产茶约0.9公斤。[3]但多数认为天心岩九龙窠有“大红袍”石刻标记的为正本大红袍。据考察,天心岩九龙窠上的六株大红袍母树所产之不到1斤的茶叶,因为其冠绝天下的独特口味,因其稀缺性,历代以来不是平凡人能享用的。即使是天心禅寺亲自采摘过的僧人,恐怕也很少有亲自品茗的福分。这样的品格和身份造就了大红袍母树高山仰止的神性。

今天,大红袍母树继续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之上。在那云雾氤氲、花鸟应和的半山之所,大红袍母树就如六位女神,以流水飞瀑为友,以鸟语花香为伴,脚掩苍苔灵草,身披云霞雨雾,微笑在钟灵毓秀的碧水丹山间。人们来到九龙窠下,非得仰望才能一睹这六位女神的尊容,这似乎是冥冥中神的安排。人们真的把这六株母树当作神一样看待,给予她们神一样的礼遇。不再从母树采摘茶叶,把母树当作神一样进行保卫和守护。20世纪30年代,一支部队曾专门驻扎看护大红袍。40年代以后,专门受政府雇用的农夫一直驻守九龙窠,这样的看护形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六位茶树女神和她们的崇拜者还有守护者,相看两不厌,相聚到永远,长相厮守,这样浪漫的奇观恐怕只有在武夷山九龙窠才能见到。

六株母树繁育出数不清的大红袍茶树,带给武夷山享用不尽的财富,从这一点上来说,六株母树也配得上神的地位。百年以来,繁殖大红袍树种和扩大大红袍种植规模的梦想一直被许多人追逐,陈德华便是其中一个。20世纪60年代从农校毕业后,陈德华就怀揣这个梦想。80年代初的一天,“陈德华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奉命来到武夷山,对大红袍进行剪枝试验,陈德华趁机向同学提出,想要一枝做试验,但因大红袍母树的枝条太珍贵,老同学只得婉言拒绝。之后,陈德华始终惦记着那支被移植的枝条生长的情况,五年后,历史的机缘最终成就了他的愿望。刚好1985年,陈德华有一个机会去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成立40周年所庆,就要求他同学私下给他五根大红袍母树枝条。在陈德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通过无性繁殖技术精心培育,这五棵珍贵的枝条全部成活了。”[4]从此以后,大红袍开始了其生儿育女的崭新时期。从六棵到到十一棵,从几十棵到几千棵,从九龙窠的六株孤独母树到遍及武夷山的四万亩大红袍森林,二十多年时间过去,大红袍已经成为武夷茶种的至尊。无论数量和规模,还是品质或销售,其神一般的地位非其它茶树品种能够撼动。2006年,政府做出英明决定,对六株母树停采养护。由此,再也没人能享受到来自母树的茶叶,但是大红袍的精髓,那份岩骨花香,却遗传和保留在了遍及武夷山的每一棵大红袍茶树之中。神树的神韵在大面积传播,神树依旧矗立于九龙窠的岩壁之上,见证了自己生命的蓬勃发展和延续。

图腾意义、神秘色彩、神圣意味、至尊地位,大红袍母树在武夷山乃至整个中华茶文化中都具有特殊意义。在正式宣布停采母树枝条及茶叶之后的2007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了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宣布将大红袍茶叶作为藏品收藏。一向只看重文物重器的国家博物馆居然为几包茶叶折腰,这样的事实刷新了国家博物馆的收藏记录。国家博物馆之所以破天荒这么去做,其实要表达的正是对于大红袍母树神圣地位的尊重。

明朝,一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天心永乐禅寺,面色苍白,气息奄奄。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侣扶危济困,救助了落魄书生。几碗茶汤灌下去,不一会儿书生就有了生气,没几日竟好了。这茶汤就来自于九龙窠岩壁上的茶叶。恢复活力的书生进京赶考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际感念好心的僧人和救命的大红袍,专门经停武夷山九龙窠,将状元红袍披于母树之上。故事不胫而走,九龙窠上的茶树从此有了“大红袍”的姓名。这个关于大红袍得名由来的传说在武夷山可谓是家喻户晓。姑且不论传说的可靠性,我们在此传说中能明显感受到大红袍母树的无限灵性。当书生将状元大红袍盖在母树之上时,实际上宣示了一个神圣的加冕仪式,这六棵茶树也是茶树中的“状元”。如今,武夷山的大街小巷,村头镇尾,处处可见大红袍字样。在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中,更是将这六棵母树的传说进行精彩演绎。而在异域殊方的超市货架上,印有大红袍字样的茶罐醒目无比。从传说到现实,从母树到子树,从茶树到茶叶,其中最值得尊敬和纪念的正是那六位茶树女神。

武夷山是世界的茶心

九哥阅读(12)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福建武夷山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茶树种植中心。武夷山就是一个种植元点,由此元点出发,茶树种植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周边辐射,向世界延伸。在中国众多茶树种植基地中,没有哪一处对世界的影响有武夷山那么大,没有哪一处能形成“双星闪耀”的种植地位,没有哪一处能同时成为世界两大茶类(乌龙茶和红茶)的共同茶源,没有哪一处能同时连接起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并且成为其茶路起点,没有哪一处的茶树品种传播范围有如此之广。大红袍、桐木村、下梅村,这是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绕不开的巨大文化符号。而整个武夷山,就是同时收纳这些巨大符号的世界茶心。

从区域范围来看,武夷山风景区是武夷山市的茶叶种植中心,武夷山市是产茶大省福建省的茶叶种植中心。从全国范围来看,武夷山是中国茶叶种植中心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种植中心。从世界范围来看,武夷山市是中国茶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元点,是中国茶树走向世界的关键起点,它无疑也是世界茶树种植文化的中心。

茶心地位其实也意味着武夷山茶树种植的胸襟和气度,武夷山茶树种植不仅积极走出去,还积极引进来;不仅自己培育大量新品种,也积极引进新品种。武夷山茶树种植历代选育的名丛众多,达到近千种,为中国乃至世界茶树品种培育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些品种中包括当今的许多名牌茶品。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大红袍、肉 桂、老君眉、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水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红梅、铁观音、金锁匙、白牡丹等。伴随发展的需要,从清末开始,武夷山逐步引进外地茶树品种,进行搭配种植,推进武夷山茶区从单一栽种武夷菜茶转向多品种栽种。在引进茶树品种主要遵循三项原则:一、引进无性系茶树品种为主;二、引进适宜制作乌龙茶的茶树品种;三是引进适合武夷山当地生长环境的茶树品种。”[6]从清末到1949年,先后引进的品种主要有水仙、乌龙、梅占、佛手等。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引进的栽培品种主要有本山、桃仁、奇兰、福云6号、安徽楮叶种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主要有八仙茶、凤凰单丛等以及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新选育的推广品种为茗科2号(105)、茗科1号(204)、丹桂(304)、黄奇等以及台湾品种台茶12(金萱)、台茶13(翠玉)等。丰富多样的茶树品种,一方面烘托着武夷山正山小种、大红袍等茶品的至尊地位,另一方面又蕴育着新品牌诞生的无限可能。武夷山就在继承与发扬、保护与开发、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法中继续千年不衰的茶叶种植文化,保持其茶神、茶祖、茶心之地位。

一个武夷岩茶老师傅的岩茶知识问答

九哥阅读(9)

解永敏:您提到了茶树树龄,如今人们对古茶树追捧越来越热烈,茶树是不是越老越好?

杨闽忠:我的茶园里,最老的茶树是320年左右,其特点就是生津回甘老枞味。老枞味指的是木质味,与树龄有很大关系。在武夷名枞中,不是所有茶种都对树龄有要求,比如肉桂,新枞更是。至于水仙,则对茶树年龄有要求,老枞茶需70年以上,高枞茶需50年以上,新枞也需要30年左右。

丁爱波:那株300多年的老茶树每年能做多少茶叶?

杨闽忠:鲜料能产30斤左右,10斤制1斤,通过纯手工制作能做出3斤野生茶来。这是我产品线中最顶级的茶叶,1斤在2万块钱左右。 解永敏:手工制茶与机械化制茶有什么区别?

杨闽忠:纯手工的话,单就晾青环节来说5个人一天只能制作200斤,机械化1个人就能制6000斤。机械化制作的茶,桶里能堆积70公分厚的茶叶,这样制作的茶没有经过充分的呼吸,不是好茶,也配不上顶级的原料。我的茶园也有一些体验式项目,但游客只是摆摆样子合影留念,真让他们去制茶,那种劳动强度也受不了。为制出一批好茶,我曾五天五夜不眠不休。每年4月份到中秋节是我制茶的时间段,这几个月下来体重一般得减掉七八斤。做茶就是人和茶的较量,如今我对制茶算有了一定研究,一款茶拿在手里便能感知到它的状态。当然,要实现与茶的真正对话,还需要20年。

丁爱波:这听起来比较玄妙。 杨闽忠:不亲自做茶很难明白怎样表达茶,比如岩茶从晾青到摇青,每一步骤的茶是什么味道、什么时候最香,都要亲自体验了才能在冲泡的过程中把这种香气释放出来,才能知道表达出来的香对不对。做一批好茶,如同中一次大奖。 解永敏:这样制出的茶已经具备了一定收藏价值吧?

杨闽忠:是的,一款茶叶是否值得收藏,首先得看制茶者的手艺如何。

丁爱波:手工制茶的成本要高很多吧? 杨闽忠:是的,时间成本首先就很高。从4月份开始采摘,一直到中秋节成品茶才能做好。这期间,资金都沉淀在里面。再就是这几年采摘成本也在上升。在武夷山,我根本都雇佣不到采茶人,只好从江西雇了30多个妇女来采摘。以前80元一天,现在要涨到280元。

丁爱波:您制茶的手艺是家传的吗? 杨闽忠:不是,客观来说,岩茶制作工艺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失传的。我是跟台湾的一位曹师傅学的手艺。岩茶大师都在台湾,比如林馥泉、吴振铎、吴觉农,这些大师对岩茶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馥泉是我非常敬仰的大师,他上世纪40年代就对武夷山茶种资源、岩土情况做过调查,如今我们依然在享用着他的遗产。当然,这么多年来,武夷山的生态环境、茶种资源早已发生了变化,再用以前的数据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可惜的是,直到如今都没有相关部门对此做一个全面调查。

“大红袍”的真相 丁爱波:武夷岩茶,最出名的应该是大红袍,关于大红袍有着种种传说。抛开传说的浮云,大红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茶?

杨闽忠:正宗的大红袍母树有6棵,那6棵大红袍树耸立在九龙窠的岩石壁上,上面只有一点薄土层供它们吸取养分,其实也不好看,矮小,黄叶不少,而且叶片也不整齐,远不如成片的岩茶新品种“肉桂”好看。但游客不管茶树好看难看,只在“大红袍”几个刻字前留影,也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大红袍。不过,即使是在武夷山生活和工作的人,大多也只根据传说在编大红袍的故事。

解永敏:市面上的大红袍一斤有几十块钱的,也有上万元的,消费者如何辨别好与差?仅从价格上吗?

刘 敏:大红袍分类标准有很多种,例如茶树生长环境、等级、制作工艺等。不同标准对应不同类别,不同类别又分为不同等级,价格多元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闽忠: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大红袍”已不仅仅是一个茶种,而成了一个品牌。纯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一款叫做奇丹的茶种。丹指的是丹药,武夷山是道教盛地,炼丹与制茶有着微妙的文化关联。以茶种区分相比,商品大红袍和纯种大红袍的区别更为直白。目前,市面上的大红袍多为商品大红袍,纯种大红袍量很少。商品大红袍多用大红袍和水仙、肉桂等岩茶按严格拼配标准制作而成,这种拼配茶弥补了纯种大红袍制作和产量方面的局限性,有的消费者更喜欢喝拼配大红袍。因为拼配茶种是以大红袍为主,所以市场上就称之为“大红袍”。纯种大红袍则为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的价格区别很明显,物以稀为贵,纯种大红袍产量少,价格明显高于商品大红袍。而商品大红袍价格按品级就呈多元化,这也是大红袍价格相差大的主要原因。

解永敏:大红袍有岩骨花香的美誉,花香好理解,岩骨指的是什么?

杨闽忠:陆羽《茶经》所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个“岩”说的便是,大红袍生长在烂石之中。至于骨,在我看来骨是骨架,茶汤入口,如文章铺排,一瞬间便能将一碗茶的精神支撑起来。 农残、水与仪式感

丁爱波: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出口国,每年茶叶出口量占全世界总量接近20%,但有些外国人不愿意买我们的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药残留问题。

杨闽忠: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严重滞后。2010年,卫生部第三次食品标准大清理。截至2011年4月,已发布172项新国标,包括乳品安全标准68项、食品添加剂标准102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2项(包括66种农药残留限值),废止了食品中锌、铜、铁限量标准。但即使在此次标准大清理后,标龄在10年以上的现行标准仍占1/4左右,个别标准甚至已超过20年未修订,尤其是茶叶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手段严重滞后。标准的落后,便不能抑制人们的过度逐利,多打农药多增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解永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茶叶上有农药残留,泡茶的水如今也不干净了。

杨闽忠:以前都说泡茶最好的是扬子江中水,还有虎跑泉的泉水,可如今去那周边看看,污染同样严重。古人喝茶,讲究的要去深山中“买一眼泉”,这太潇洒,可如今哪有干净的泉水?喝茶已经不能像古人那么雅致了。古时候,泡茶要求的是活水,如今泡茶用的只能是纯净水。纯净水是死的,它一直摆在那里,我们连它死了多少天都不知道。

丁爱波:中国人喝茶几千年,文人墨客还有一套对茶的庄重仪礼,但发展到今天茶道似乎成了日本人的文化遗产。

杨闽忠:有些事情不能妄自菲薄,你说的仪式,在咱们这还有更细致、更复杂的。一次,我在一家茶楼喝茶,前后共有十八道程序,依次是: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三斟石乳、领略岩韵、自斟漫饮。你看,这里面的礼仪是不是也特别有文化?至于日本的茶道,我个人感觉有些过。你试试看,凝神静气一个多小时,再喝一口茶,谁都会感觉那就是琼汁甘露。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8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