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茶叶包装,才能泡出岩茶真味

九哥阅读(5)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红火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氣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很差,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匿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为什么又是武夷岩茶大红袍

九哥阅读(6)

2018年第八届全球茶友迎新茶会的主题是“岩骨花香-飘香五洲”,即在1月6日当天,全国20多座城市及四大洲六个国家同时开泡一杯武夷岩茶,品赏“岩韵”,传递祝福。

也許,有人会问,在名优茶品类如此丰富的福建,为何独钟武夷岩茶?

原因有四,有古亦有今,有内亦有外:

其一,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武夷茶备受历代文人雅±的喜爱。其二,在当代,武夷岩茶消费热持续升温,以其独特的山场气息和品种特色赢得越来越多茶客茶友的青睐。其三,从清代开始,武夷茶和瓷器一样,作为大宗商品,通过陆上的“世纪大动脉”中俄万里茶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武夷岩茶仍然慰藉着华人华侨们内心的乡愁。其四,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是中国福建呈现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这里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孕育了“岩骨花香”,不仅是福建也是中国乌龙茶的典型代表,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它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当然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海外分会场,除了提供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外,我们还为海外茶友们准备了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红茶、福安坦洋工夫、福建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最具代表性的闽茶品类。

古:文人雅士,激赏武夷茶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元至少是宋以前,武夷茶还名不经传。不过,翻阅故纸堆,还是有“珠玉”暗藏其中。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有个叫孙樵的职方员外郎,一下笔就给武夷茶“赐”了个文绉绉的雅号:晚甘侯。他把茶送给老朋友焦刑部分享,并写道: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晚甘侯”堪称武夷茶的雅号,清人蒋衡还为它立了传。直到现在,这个雅号还是叫得很响。

唐末五代的徐夤,是个地道的福建人,他也是武夷茶的“知音”。他在春暖花开时收到了尚书送的武夷蜡面茶,品过后,诗兴遄飞,赋诗云: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入宋后,距离武夷山不远的建瓯北苑凤凰山,成为赵宋王朝的皇家茶园, “龙团凤饼”则是皇室贵族阶层乐享的奢侈品,连宋徽宗也乐此不疲地握着茶筅在绀黑的建盏中点茶,还为北苑贡茶写了一部专著。同时,从文人士大夫到普通百姓,也都喜欢拿茶跟人一比高下。为此,朝廷高官范仲淹也忍不住要为斗茶点赞:“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大学士苏轼一边讽喻丁谓、蔡襄的不厚道,一边却难以抵抗武夷茶的魅力: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1301年,元朝政府在九曲溪第四曲的南畔兴建了皇家御茶园,专制贡茶,武夷茶正式成为御贡。在明清时代,武夷茶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道命令结束了团茶纳贡的历史,自此改制散茶。文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至清代,武夷茶的名气完全盖过了北苑茶:“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周亮工《闽小记》)

武夷茶最初是沿袭安徽黄山松萝茶(绿茶)制法的,在反复探索、改进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岩茶(乌龙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就岩茶来说,它的韵致令许多文人痴迷。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土慎品得很细致: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武夷三味》)。蒋蘅更是注意到岩茶特有的品种之味: “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武夷茶歌》)。

原本不怎么待见武夷茶的袁枚也成了岩茶的“死忠粉”: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随园食单·茶酒单》)。

他还兴致勃勃地为武夷茶赋诗《试茶》一首:

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

我来竟人茶世界,意颇狎视心迪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壶袖出弹丸小。

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

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蘖本寻常,化人之酒不轻设。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卤莽便失真。

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把“岩韵”说得最透的当属梁章钜。他说: “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日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归田琐记-品茶》)。

当然,岩茶的显赫声名还不少了“茶皇帝”乾隆的御笔: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清香至昧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冬夜煎茶》)。

今:“岩茶热”,还在持续升温

在“岩岩有茶,无岩不茶”的武夷山,传统上,依据山场的类型和特点,将岩茶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和外山,而评判标准又以“岩韵”之有无、显隐为核心。

早在清代,人们对岩茶的山场及品质高低有着清晰的认识。清崇安县令陆廷灿云:“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得天独厚的环境注定了正岩茶天生的尊贵血统,加之产量有限,价格自然高昂。而且,同是产自正岩的茶,因山场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产自“三坑两涧”的岩茶自然被茶客尤其是岩茶发烧友们奉为武夷正岩茶的“圭臬”,其独特的山场气息、纯正明显的“岩韵”及持久的回甘,备受追捧。

与岩茶如影随形的是功夫茶。自清代以来,茶客们就对它情有独钟。编修于乾隆年间的《龙溪县志》云: “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瑭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连横所著的《雅堂笔记·茗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当代,作为岩茶消费的主要市场,福州、厦门、漳州及广东潮汕、深圳、广州等地,茶客们在茶桌上喝得最多、谈得最多、微信朋友圈发得最多的也是岩茶,而且他们还喜欢在茶叙时,各带上几泡茶,像宋人一样,斗一斗,看看谁家的茶。当然,输赢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分享与品赏“岩韵”,且乐在其中。

放眼全国市场,武夷岩茶及福建白茶、云南古树普洱茶堪称茶市的三大“茗星”。走访各大茶城及茶店、茶馆,武夷岩茶一定是商家销售目录或点茶单上不可或缺的,而且价格不菲。就拿人气最火爆的“牛肉”(牛栏坑肉桂)来说吧,几乎每家茶店都声称有最正宗的“牛肉”,价格从2000~10000多元/斤不等,许多无“肉”不欢的茶客更是满心期待能亲赴一场“全肉宴”(不同山场出产的肉桂)。于是,在茶圈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 “厂里没有箱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制茶人;店里没有斤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說是武夷卖茶人;家中没有三两‘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爱茶人;身上没有泡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斗茶人。”

近年来的“岩茶热”,可见一斑,它的热度还将持续升温。

外:一杯武夷茶,连接中国与世界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及饮茶习惯也随着福建先民下南洋谋生而进入东南亚地区,且世代流传。同时,福建也是海外侨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全国重点的侨乡。闽侨在全球范围内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全球福建籍华人华侨达1590多万人,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80%集中在东南亚。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下南洋,各大华人茶行也随着兴起。至20世纪30年代,仅安溪人在东南亚开设的茶号就有一百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新加坡的“林金泰”、“源崇美”、“高铭发”等,马来西亚的“三阳”、“梅记”、“兴记”等茶行。他们销售的茶品,除了安溪铁观音,也少不了武夷岩茶,尤其是铁罗汉、水仙是东南亚闽籍华侨的至爱。

海内外闽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饮闽茶,是共同的生活习惯,而共同的茶香记忆生发了共同的乡愁。无需太多的言语,一杯味醇香隽的岩茶就是联络彼此感情、畅叙同胞情谊的最好纽带。

武夷茶的另一支,则是诞生于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约18~19世纪,在印度、锡兰红茶兴起前,它几乎是茶的代名词。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两国互市,边界分设中俄市场。恰克图在俄语中就意为“有茶的地方”。这条从武夷山下梅村出发,翻山越岭、绵延5000多公里的武夷“万里茶路”,源源不断地向俄国输送来自中国的健康之饮。直到今天,俄罗斯人仍然流连于茶炊里那温暖香甜的茶汤。

1607年,是荷兰人通过东印度公司首次把武夷茶运到欧洲。当武夷茶登陆欧洲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人则是疯狂地爱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琥珀色液体,并把对茶的嗜好变成一种优雅高尚的文化,当武夷茶走进欧洲乃至世界的其它国家时,又积极地与当地文化兼容并包,使饮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武夷茶甚至还引发了战争,著名的中英“鸦片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归根结底,就是茶叶的战争。

丝路帆远,茶香依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一杯中国茶,不仅仅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健康之饮及向世界输出的文化符号,还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芳香桥梁。握在金砖国家领导人手中那一盏盏香茗,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在过去的2017年中,最让爱茶人们骄傲的莫过于出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的中国茶以及如影随形、贯穿始终的中华茶文化元素。当然,还有令福建人自豪不已的多彩闽茶,其中就有武夷岩茶的“倩影”。

岩骨花香,飘香五洲。产自世界“双遗”武夷山的岩茶,是中国乌龙茶的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它更应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最直观、最具象、最温暖的语言。

武夷岩茶大红袍岩骨花香传神州

九哥阅读(6)

1月6日下午,2018年的第一个周六。北方的寒风萧瑟,南国的阴雨绵绵,都挡不住对一盏茶的向往,一年一度的《茶道》茗读会如约而至,全国30城茶友共进茶的饕餮盛宴。

往年茗读会会精心挑选福建各大茶类中的精品,岩茶、紅茶、铁观音、白茶、茉莉花茶等等,让全国茶友一次领略闽茶荟萃的无穷魅力。而今年的茶品集中到了武夷岩茶这当下最热门、价格相对也最高的茶上。其实,包括许多福建人在内,天下茶客对于武夷岩茶的“岩韵”的理解很多都是云里雾里,一款真正有“岩韵”的好茶究竟是什么样的?今年茗读会选用的六款岩茶,包括武艺岩茶的当家品种大红袍、肉桂、老丛水仙等,为“岩韵”做了最好的注解。

“岩韵”,是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才具有的特点,即岩骨花香。目前市面上岩茶制作的工艺参差不齐,有专攻花香,有专攻岩骨,二者兼有实属难得。花香易懂,是指茶香清正悠远、馥郁绵长。而对于岩骨,就比较难理解。乾隆皇帝说它是“气味清和兼骨鲠”。骨,既指明了岩茶生长在碧水丹山的谷壑坑涧之中产生的独特口感,又道出了只有依靠岩茶复杂的加工工艺才能将韵味呈现出来。

岩骨花香之胜,不可能因为一场茶会、六泡茶就能搞透彻,但2018年的《茶道》茗读会让五湖四海的茶友明白了一款好岩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黑龙江:穿越四季的茶会

哈尔滨,典型的塞外边疆之地,亦流行饮茶。商务宴会、好友畅谈,越来越多的在茶舍里举办。烧着热腾腾的水,沏着各式样的茶,窗外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屋里温暖如春、茶香缭绕。茶品得透彻,事儿自然也谈得畅快。

今年的茗读会,哈尔滨分会场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新年茶会——四序茶会;由茶席、古琴二胡演奏、禅舞与书法等形式组成,茶席上的四位司茶及在坐的二十位茶友,合计二十四人,代表一年当中的二十四节气,依据中国的五行哲学,四个主茶席呈现四季变化的景色,舞台上设有花香案,代表四季的四款岩茶,以感怀时节的变化。

春夏秋冬都在这一壶茶里,谈到东北不能不先提到冬天。而代表冬天茶席的名字叫冬节。冬是蕴之始,秋收冬藏。东北人的“藏”之道,蕴在寒冬,春始发,皓首白衣不惧寒。春,是生发的季节。春天茶席的名字叫春晖,在哈尔滨,“倒春寒”却要持续到农历五月份,约三五好友,清茶一盏,坐而论道。可赏雪落花开艳,可听古琴苍松鸣,自得壶中茶滋味。

夏天的茶席名为“夏声”,茶席上含苞待放的莲花,摆上盖碗儿,当茶汤淅淅沥沥的从碗儿淌入了公道杯中,剩下的就只是惬意了,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秋,收获的季节,舞台上拉着二胡《赛马》。秋天在东北是最忙碌的季节,东北因为季节的原因只能种一季庄稼。秋天的茶席名为“秋心”,喝到的岩茶清醇甘冽,犹如秋天的气候逐渐转凉了。

四季更替,周而复始,一场茶会,带我们领略四季的变化,大自然的生机,与自然同在的秩序;追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里,总是有一缕茶香缭绕。无论是诗书江南,还是放马塞外;无论是高山大原,还是旷野戈壁;也无论贫富贵贱,还是英雄巾帼。茶,总是无时无处不在。即有素手添杯的婉约优雅,也有大碗建盏的风骨洒脱。也许可以说,中国人的茶道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天,四序皆入味儿。

丽江:会喝好茶的幸福

丽江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一直都是普洱茶主要的集散地,当地人也好,游客也罢,几乎都是以品饮普洱茶为主,很少有人对武夷岩茶有研究和喜好。而在秋月堂堂主解方看来,“平湖秋月”作为丽江标志性的茶馆,宣传口号就是“不出丽江喝遍全国”。

丽江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是日的茗读会,为了让大家暖和些,堂主提前在茶室里生了一盆火。火盆是香格里拉藏族传统的尼西黑陶火盆,这在丽江也不多见的。有了一盆火,整个茶室里暖暖的。

茶会由解方的夫人艳子亲自冲泡,她是“中国茶馆十佳经理人”,经营管理茶馆十五年.培训过上千个员工和学员,是泡茶的老手。丽江城区的海拔两干四百多米,水的沸点只有八十六度,为了提升水温,艳子采用铁壶烧水,紫砂壶泡茶。六款岩茶每一个单品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大家平时喝岩茶的机会并不多,喝顶级岩茶的机会更是没有。喝完后大家都觉得非常过瘾,对岩茶的印象记忆深刻。用解方的话说,喝过好茶才知道好在哪里,在丽江像这样的“岩茶盛宴”实在难得。

岩茶香飘丽江,韵味长留古道。用鲁迅的话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幸福的感觉伴随着丽江下午茶时光,久久令人回味。

南京:正德正岩,扇结善缘

茶馆的新年历来是以茶款待好友,今年的迎新茶会虽因大雪的来临,略晚几日,却也因雪的到来更有计分温暖醉人之意。2018年的《茶道》茗读会南京站定在老崔茶馆正德书院店举行,茶艺师用传统的工夫茶艺向来宾展现武夷岩茶的魅力,解说与演绎的结合,使得南京的爱茶人进一步了解正确打开岩茶的方式。

开场的仪式感是为了今天茶会主角岩茶的登场,本次共设置了八组茶席。沸水高冲下岩茶散发的香气,或许你还在讲究着山场气,谈论着“牛肉”“马肉”,但本场茶会我们无问西东,只求静心为你泡好一杯茶。喝茶并没有那么复杂,不必过于苛求与拘束自己,自己觉得好,才是喝茶的真正状态。

在茶会上,诗是少不了的好伙伴。南京台城诗社的老师在大家一起品饮茶汤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散文诗,回味自己一生与茶的因缘。好茶配好诗,在音乐的伴奏下,精选一首余光中的经典诗篇,在味觉之外,更享品茶的听觉之美。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有因果,一场茶会,相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有缘人。牛首山佛顶寺的师傅与我们共同祈福新的一年,同时与台城书画院的书法老师,为到场的茶友们现场书写扇面。做扇(善)事,结善缘,一起动手穿扇骨,做一把与众不同的折扇,和朋友晒一晒自己的手工作品,相信这场茶会一定带给你不一样的记忆。

崇州:千年古刹,茶香味永

天目寺,始建于隋朝,在这个冬日显得既清净又温暖。2018年的《茶道》茗读会就在这千年古刹举行,由《茶道》成都、崇州、都江堰三个办事处联合主办。茶会共设14个茶席,茶客按抽签分别落座。

在静穆安详的气氛中,天目寺为大家祈福敬香,感激怀念,之后茶会的人们皆在各自的茶席上围炉而坐,香烟袅袅,同品一杯美茗。在茶席布局上,此次茗读会再度创新,从整齐划一的矩阵式分布,改变为错落有致的分散式布局。十多个茶席分别设置于小广场、小树林、小菜园、小凉亭等位置,或长桌、或圆桌,高低不同,更体现“回归自然”、“放低姿态”的茶人精神。大家围炉而坐,同品一杯美茗,更有古人品茶的意境——席外老松凛凛、修竹沙沙、寒梅瑟瑟;席内炉火灼灼、香烟袅袅、茶味浓浓。

茶会在全场巡香中正式开场,以大红袍开始第一泡。在15分钟的静心止语茶会中,茶客们收回散乱之心,专注一事,让内心稳定、柔和、平静、清凉。静静品茶,静静观心。大红袍、水仙、肉桂逐一登场。在席主的手中,她们打开尘封,借水苏醒,经岁月沉淀,尽显芳华。

一场精美绝伦的传统茶会,自然少不了地方传统文化节目。一把古琴、几把长壶、一招太极……茶香蕴藉、祝福满满、流溢四方。一场充满和谐和安详气息的茶会,饮茶的幸福感在茶人和孩童的脸上洋溢着。

陈郁榕,小品种岩茶的守护者

九哥阅读(6)

数年前,我曾经向一位茶圈前辈问起过,陈郁榕老师在福建乌龙茶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前辈是这样回答我的:“如果她对一款福建乌龙茶的意见和在场其他人都不同,那么这款茶将会重新评定也不足为奇。”末了,加了一句:“这个标准通吃闽北闽南”。

这或许是当时的前辈对陈郁榕老师这位著名茶人充盈着自我感受的描述,然而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震撼着我,因为此话,并不虚妄。

她是评茶界女能人,名字却被别人抢注商标

在我国林林总总的茶类中,福建乌龙茶是非常重要且很有魅力的一个分支。在这片盛产好茶的土地上,也走出了许多实在的茶人,陈郁榕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长期混迹于福建茶圈,你不会没听说过陈郁榕这个名字,她扎实的专业基础、审评功力,在福建乌龙茶行业中声名显赫,甚至连自己名字都曾被别家茶品牌注册。

而当你初识陈郁榕,就能感受到她的大气——言语温和,表述专业,谈吐很有道理气,无论你认识她与否,都会让你在潜意识中感觉到,今天遇到了一个评茶高手……

与所有的评茶师一样,陈郁榕也有嗅觉灵敏的“狗鼻”与味觉敏感的“猫嘴”。每次评茶,她只需轻轻地揭开杯盖,慢慢地凑近鼻子闻一闻,再嘬一小口茶汤,茶的等级心里便十有八九了。

这看似简单的一组动作,蕴藏着许多茶叶知识和评审技术,凝聚了她数十年的心血。正是丰富而充实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审茶功力。

她烧水,她洗杯,她曾只能喝尾水

陈郁榕,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祖籍江苏,1952年生于福建。她科班出身,1969年,年仅17岁的她到浦城县插队;1972年被选送到福建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茶叶收购站。从此,她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事茶生涯。

在茶叶收购站,她每天就做两件事,一是学习武夷岩茶制作,二是学习武夷岩茶审评技术。

在这一阶段的刚开始,陈郁榕其实是负责烧水、洗杯的。是的,作为才毕业的大学生,她没有资格参与评茶,只能每次都在师父陈书省、师兄陈平谱品茶完毕后,清理桌子时,才有机会喝剩下的尾水茶汤。但陈郁榕利用这些仅有的机会,认真向师傅、师兄讨教学习,积累经验。

“收购站的工作,磨炼了我的毅力,严谨和坚韧。”其中,1976年偶尔品到的一泡母树大红袍,让她失语:“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也正是这样至今难忘的经历,让她对茶永远保持探究的心。虚心好学的她,在当时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比别人长两倍的学徒生涯

1978年,她调回福建省茶叶公司,随后被派到茶乡安溪学习,在老茶师的带领下,她开始接触、学习闽南乌龙茶不同品种的初制和审评技术。

在这段时期,陈郁榕走遍闽南闽北大大小小的茶山,全面接触了福建乌龙茶。如果说,在武夷山期间,是锻炼学习的入门阶段,而到了安溪县学习,则是其乌龙茶学习审评技术的飞跃阶段。在千百次的审评实践中,陈郁榕逐渐完成了一代茶师的经验积累。

在安溪学习期间,陈郁榕进步神速,学习掌握到各品种的品质风格与审茶技术,并在闽南、闽北的茶人中渐渐崭露头角。

然而,在这期间她依然有着出“洋相”的经历,她曾盲目自信地把一泡毛蟹评为铁观音,而品种判定错误是技术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失误深深地刺痛了陈郁榕,她下定决心重新审视与学习自己的乌龙茶审评技术。

“经过这件事,一直到90年代我才敢说对审茶初有心得,从初到武夷山开始算起来,我的学徒生涯有足足15年,和一些同辈人比起来甚至长了两倍多。”这段漫长的学习时间里,陈郁榕一直很艰苦,只要不发烧,白天晚上都在品茶学习。

不施粉黛,不事张扬的“主角”

1999年,她由供销社党组调到福建省茶叶质检中心,做全省茶叶质检,直到2007年退休。在这期间,她曾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国家文字标准的制、修定以及实物样换配工作的负责人。

陈郁榕其人,不施粉黛,不事张扬。但她却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经验编撰成文,独著或合著了十多篇论文、书籍,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不仅如此,在评茶大赛众多的福建省,她还是审评台的常客,并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她判定严谨,在评茶过程中,讲究评其共性、辨其个性、论其优点,评其一般性、辨其特殊性。曾经在一次茶王赛事上,同一样品三人报名参赛,她最终的判定结果三人都在同一奖项内,可见她评茶技术是多么的成熟稳重。

这也能看出,这个茶人眼中如此明亮,清晰而具有责任感。 

她的“余热”正燃烧中

退休后,她把自身技术用到了极致,“因为终于能专心自己做茶了”。她开创了多款拼配茶,如“一冠难求”、“茉莉红”等。甚至连岩茶中出名的“空谷幽兰”,也是她取名的。

除了做茶,陈郁榕还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得到的技术,传授给下一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退休不久,她就一头扎到茶区,登上茶山,出现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目前,她培训过的学员已达数千人。

为推动小品种自掏腰包

除参与培训外,陈郁榕还对于整个乌龙茶生态,也是不遗余力地推广与保护,甚至自掏腰包。

她极力推广保护武夷山原生小品种岩茶,“武夷山有很多原生小品种岩茶,但是这些茶量少、制作难度大,很多茶农不愿意种,更愿意去栽种知名度更高的肉桂、水仙。我做了这么多年审评,知道很多小品种的口感滋味特别的好,如果岩茶体系里缺少了小品种,就失去了多彩多样的、武夷山传统的正味。”

因此,她自掏腰包,和当地茶农签订协议,推动对小品种岩茶的保护。“如果茶农愿意的话,我会每年给他们一些费用,让他们种着小品种,我每年来采收制作。或者把别人准备挖掉的小品种买回来,移栽到别的地方。”

茶人巾帼,千峰翠色

这些每年被采收制作的岩茶中,陈郁榕女士都会经过多次品鉴、对比,以极严苛的标准挑选出原料地道、工艺正宗的名岩小品种茶。这些茶,既要彰显独特的品种个性,也要能足够地诠释“岩骨花香”。

在今年制作出的一系列小品种茶中,最让陈女士满意的就是月桂、醉墨、白瑞香。这三款珍稀名丛皆为武夷山原生种,同武夷山的千峰百岩、傲世苍翠同生同长,于历史长河中演变出独特的香与韵。于是,成就了这盒由她本人监制的“千峰翠色”。

在制作工艺上,千峰翠色的三款茶焙火程度为中足火,吃“透”火工,在汤水、香气中,你能品到极致火工带来的醇厚滋味。

三个小品种风格各异,月桂柔美,如豆蔻年华、清爽甜美;白瑞香品级高,如名门闺秀、底蕴深厚;醉墨霸道,如女王绰姿,霸气天成。茶会中,若按照月桂、白瑞香、醉墨的顺序依次品饮,层层递进,会有惊艳感受!

名茶出自名寺,寺庙的历史蕴含茶叶历史

九哥阅读(5)

要说中国餐饮界,古往今来案例最多、成功率最高、知名度最广的背后推手,那当数乾隆爷无疑!

为此网友还制作了一份《乾隆迷路图》引起广泛转载,其依据就是全国几十种民间美食的雷同故事模板:“乾隆下江南走到XX迷路,饥肠辘辘,无意中走进一户人家,吃了XXX,赞不绝口”。 

一代路痴帝王竟无意间为我国美食界贡献颇丰。而对于中国茶界来说,让各地名茶得以闻名于世的终极幕后大BOSS,竟都出自寺庙。不信?不妨看看以下这19间寺庙与茶的故事。

【浙江地区】

浙江素称“丝茶之府”,自南北朝开始就一直有着进献贡茶的记录。同时,浙江地区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千年古刹,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龙井寺

始建于北宋乾祐二年,位于浙江杭州龙井村西北落晖坞内。

北宋元丰二年,辩才和尚退居龙井村寿圣院(广福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品茗诵经。狮峰龙井茶便是从那时开始出名的。为了缅怀这位辩才和尚对龙井茶的贡献,到目前为止,龙井寺仍旧开辟了专门的茶室,供来往茶客品茗之用。

灵隐寺

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著名的茶僧皎然,于灵隐寺戒坛依守直律师受戒。

皎然法师是茶圣陆羽的指导老师、学术伙伴,主要活动在中唐大历、贞元之间,不仅开创了茶诗千古佳作之先河,更是将茶与禅完美结合,堪称“中国茶道的始祖”。

径山寺

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浙江余杭径山镇径山。

法钦禅师,径山寺开山祖师,于五峰之巅手植茶树,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禅之昏寐,径山茶与禅的因缘已有1200余年。后有大慧禅师更是因地制宜把茶禅文化广为传播。

惠明寺

建于唐咸通二年,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城西南5公里。

惠明和尚建寺之初在寺周围辟地种茶,并制作了浙江传统名茶“惠明茶”,明成化年间被列为贡品。

【江苏地区】

江苏茶叶产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桐君录》(成书约在5世纪)。古籍里记叙的古茶园多为庙前屋后的零星小块茶园,比如以下两座寺庙,皆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大明寺

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

鉴真大师曾为大明寺主持,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这其间,茶文化也在日本扎了根,并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

水月禅寺

始建于梁大同四年,曾经历好几代废弃,现已重修,位于苏州吴中区西山镇飘渺峰。

根据《洞庭实录》记载,小青茶(又名小春茶),以水月寺得名为水月茶,宋成贡品,蜚声于世,引来了茶圣陆羽考察,后发展成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

【福建地区】

福建是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唐代就有采制武夷茶的记载,而武夷山也是重要的宗教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夷茶与历代高僧相依而生。

天心永乐禅寺

明嘉靖七年初建,称为山心永乐庵,清康熙年间改为“天心永乐禅寺”,位于福建武夷山景区中心。

扣冰和尚在此寺启悟,且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以冰水煮茶,以冰沐浴。如今,天心永乐禅寺正积极推行历史悠久的天心禅茶——扣冰茶,让“茶禅一味”这一饱含智慧的哲理为更多的世人受用。 

慧苑寺 

建于北宋,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境内。

慧苑寺有个名积慧的僧人极善制茶,因长得黝黑健壮,彪大魁梧,乡友称其为“铁罗汉”。

他在慧苑坑的蜂窠坑岩壁间发现一棵茶树,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散发奇特诱人的香味,此茶就是后世所称的四大名丛之一“铁罗汉”。

【安徽地区】 

安徽省茶类主要以绿茶为主,较为出名的名优茶如黄山毛峰、松萝茶皆与寺庙有着很深的缘分。

云谷寺

明朝天启年间建立,位于安徽黄山风景区东部,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

正志和尚(檗庵法师)原名熊开元,为江南黟县新任县官,因去黄山春游迷路,得以品饮黄山毛峰,感悟名茶之品格从而放弃仕途,选择了青灯古佛。

让福寺

建于明朝初年,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松萝山。

大方和尚,创制了松萝茶和大方茶。松萝茶,被誉作“中国最早的名茶之一”和“中国绿茶炒青型名茶的鼻祖”,色如翡翠、香如兰蕊。

“大方茶”名扬海内,清代被列为“贡茶”,是现在皖南所产“屯绿茶”的前身。

【湖北地区】

地处中原的湖北地区,也是著名的茶产区。

玉泉寺

相传东汉建安年间修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麓。

据《全唐诗》和《当阳县志》记载,玉泉寺的中孚禅师不仅喜爱品茗还会制茶。其所制茶叶扁形如掌、清香滑熟,并被作为礼品相赠诗人李白,后得名仙人掌茶并延续至今。

【四川地区】

四川地区古为蜀地,古蜀茶叶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巴蜀初期,茶文化源远流长。四川的峨眉山,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著名的名茶产区。

昭觉寺

唐朝贞观年间改建为佛刹,唐僖宗乾符四年改名为“昭觉”,位于成都市北郊5公里。

宋徽宗年间,克勤禅师担任该寺住持并提出了“禅茶一味”,在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甘露寺

始建年份不详,位于四川蒙顶山。

据《四川地方志》记载,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这是佛教僧众植茶的最早记录。

万年寺

东晋隆安五年创建,明万历二十八年重修时更名万年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

明代,觉空禅师在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蒋超《峨眉山志》提到该寺茶园:“明初赐有茶园……植茶万本,为云水常住之用。”寺院所种之茶,就是现今四川名茶竹叶青的前身。

黑水寺 

传说此寺创自晋代肇公,位于万年寺对面的二逗岩上。

据《峨眉志》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磨绝顶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黑水寺僧人在寺里广泛种茶,为四川名茶峨眉山峨蕊茶的前身。

【江西地区】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各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足见茶在寺庙中是很平常之物。

东林寺

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

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30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创制“五净心茶”(即现今的庐山云雾茶前身),推行佛教与茶道。

【云南地区】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资源丰富,茶叶产制历史悠久。许多历史上的地方名茶最初也是产自寺庙或由寺庙首创。

感通寺

始建于汉,重建于唐,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圣应峰南麓。

明代《茶苑》记载:“感通茶:感通寺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池第一。”感通茶在清末明初时已消失,后由下关茶厂研制恢复生产。

太平寺

建造年份不详,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

据《滇略》(顺宁杂著)记载:“太平寺为顺郡禅林第一寺,其岩谷间产有茶,即名太平茶。”可惜的是,现在太平茶早已失传。

【山东地区】

山东地区的饮茶历史,最早也是从寺庙开始。正是因为寺庙大兴禅宗且喜用茶提神,自此得以竞相效仿,形成了饮茶风俗。

灵岩寺

始建于东晋,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惟许饮茶。” 降魔禅师就是其主导人之一,自此饮茶风气传遍北方。这是目前所知饮茶生活进入僧人禅坐的最早记录。

“吃货”乾隆忙着寻找美食,高僧大德忙着品茶修行。从西汉时第一个种植茶叶的人——甘露禅师吴理真开始,茶便与宗教,尤其是佛教,有了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

看来“名山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想一探好茶前世今生的茶友们,不如循着高僧大德们的足迹,一品好茶背后的故事。

学会专业组的国家标准审评法(瞬间高大上)

九哥阅读(4)

 

按照国家审评标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审评器具,茶水比和冲泡时间,通常这个技能需要一个茶学系本科生花半年的时间学习才能掌握。审评在茶圈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专业得不能再专业的事情。

很难?没得玩儿了?就算它是天上的星星,小编今天也把它给你摘下来送给你。

这不,大红袍官网小编对茶叶审评的用具、流程进行了大整理,挑选出了一套适用范围很广的成品茶叶的审评流程: 标准审评杯碗,3g茶,1:50的茶水比冲泡。

参考国家审评标准,这套审评方式适用于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条形乌龙茶,如果不讲究,颗粒状的乌龙茶,如铁观音,也可以做的。下面小编从备具到流程一一解析,并附上注意事项,全部打包收纳好递到你手上。

无论作为茶界小白还是资深茶客,对这些国家标准审评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已经比小编早一步踏入审评大门那就请忽略咯,不然温故而知新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还没有的话,请与小编一起好好学习,审评的世界很大,这冰山一角也够得学。

好吧,阅读后请收藏。从今天起,你便能够更好地品饮茶叶,通俗地说,也能够变得更加高逼格咯!

Step one 茶具准备

纯白审评杯+碗,工具一秒就搞定

 

审评所用的茶具说来也很简单,只要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做就可以了,但提到国家标准,大家又会有些陌生。那么,小编现在就来为你逐一梳理出来,用具有:审评杯碗、评茶盘、分样盘、叶底盘、称量器、计时器、品茗杯、汤匙、网匙等。

用器很多,但为了日常也能操作,小编对器具做了微调,原理不变却更方便实用。调整后的器具有:

 审评杯碗:茶叶审评专用器具,成品茶审评标准是150ml审评杯,250ml审评碗;

茶荷:代替评茶盘、分样盘,方便观察干茶外形;

白色碟盘:代替叶底盘,方便观察叶底形态;

品茗杯:方便你品饮茶汤的;

茶匙:盛茶汤,避免茶水弄得到处都是,并且也是用来闻香气的利器;

电子称:让你的茶叶用量绝对符合标准,一丝都不能懈怠;

手机:手机跟审评有毛关系?要知道万能的手机是最方便的计时器,怎么调出来小编就不讲了。

小编也还是挺处女座的。~

Step two 审评开始

基本流程记在心,进阶的第一步

现在,小编先来给你简单地描述一下审评冲泡的流程。

第一,   先观察干茶。

看干茶,不是“干瞪眼”,要观察的东西很多。是否符合茶类的特定外形;外形是否漂亮,是否有非茶类夹杂物。

每个茶类对外形都有特点要求,西湖龙井的碗钉形,黄山毛峰的朵型,如果拿到的茶样跟标准的外形差很多就可以扣分。茶叶中不能有不属于茶叶的物质,如果看到鸡毛、钢丝、瓜子壳什么的,就要狂扣分了。

漂亮?你没有看错!漂亮是茶样审评中很重要的标准,一般漂亮的茶叶,其颜色、色泽、匀整度都很好,看起来赏心悦目,对于这类茶通常内质也不错。其实评茶师也是外貌协会的,哈哈。

 

第二, 用电子称称量出茶叶用量,一般为3g。

具体为什么是3g,小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只知道茶叶前辈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定了这个数量,记住就好!

 

第三,   把称量好的茶叶送入审评杯里,注入沸水,开始泡茶了。

 

第四,   注水的同时用计时器计时5分钟,如果是新嫩的绿茶,那么把冲泡时间调整成4分钟。

 

第五,   待5分钟后,一手扶住审评杯杯盖,一手把审评杯按照图片示例放置到审评碗里,请留意具体“造型”,不要随意乱摆。

 

第六,   审评杯中的茶汤倒尽后,看汤色。

茶汤颜色受空气中氧气影响,容易迅速变色。比如,刚冲泡出来的绿茶汤色是嫩绿色的,但静置一段时间后,茶汤转化淡黄色。因此在茶叶内质审评中看茶汤是第一步。

 

第七,   把审评杯打开一个小口闻香气;茶叶香气复杂,一般要闻三次才能判断一款茶的香气特点。

热闻,是否有杂异味。刚冲泡出来,趁茶杯还热的时候闻。当然不能温度过高,不然鼻子难受;

温闻,闻香气类型和浓郁程度。热闻后静置一段时间,到茶杯温热温热的时候去闻;

冷闻,喝完茶汤,茶杯冷至常温时,闻茶叶香气的持久性。

 

第八, 看完汤色,尝滋味。

5分钟冲泡出来的茶,浓度很高,通常超出日常饮用的浓度范围。小编劝你不能带着品鉴一款茶的心态去喝,你会哭的。尝一下,尝出味道就好了。那尝什么呢?

是否有不舒适的味道,如酸馊霉变的感觉,如果喝到就赶紧吐了。这不是评分的问题了,这是茶坏了。

强度,味道重不重,苦涩重不重,对口腔刺激明不明显。如果味道重,那就是重口味的一款茶了。如果味道很淡,那就要小心了,5分钟都没什么味,那正常冲泡也就只能是一杯白水的感觉了。

回甘生津,茶有苦涩感不怕,但要苦能回甘,涩能化,口腔还有能生津。但要问回甘生津是什么,那就去看看大红袍官网的茶百科吧。

传说大师能通过一口茶汤判断茶叶的年份,山头,品种以及生长情况,但这是大师级别的话题了。呵呵,小编也不太清楚,大家都还要加强学习才行哦。

 

第九, 也是最后一步了,把叶底放在盘子里观察。

看什么呢?茶叶的原料,看颜色,捏叶底的软硬,可判断茶叶原料的嫩度。

茶叶要讲究原料的嫩度,即使是黑茶,原料好的也是会更好喝。

叶色嫩绿嫩绿的,如果是发酵的茶,颜色深,但光感很好,油亮油亮,不发暗,用手捏感觉还有弹性,就是嫩度比较好的。

 

Step three 注意细节

知晓动作的讲究,其他都将变成将就

小编要表示自己是个好人,除了以上这种基本的流程以外,那些值得注意的温馨提示怎么能少呢?以下内容一定要铭记在心!

在往审评杯注水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倒计时了!

注水要达到审评杯的缺口处的下方,这才是1:50最完美的茶水比。

 

审评杯上面那个小洞一定要对着杯子把手的位置!严谨嘛!

 

在把审评杯的茶水往审评碗里倒完的最后时刻,要把审评杯拿起来在“抖两抖”,坚决要把茶水沥干净!

 

打开审评杯闻香气的时候,千万只能开一个小口放在鼻子边上,不然你的鼻子会被无情地“烧伤”的,虽然小编有点夸大其词,但也是为了你的鼻子好啊!

不要放过汤匙、杯盖、碗三个茶器的不同香气,它们都会有所不同,如果你能品到其中不同,必定加分不少哦!

刚才已经说过5分钟冲泡的茶汤浓度是很高的,其实你是可以只在口腔里感受一下之后吐掉,切记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喝掉,不要勉强自己嘛!

 

小编为大家透露专业组的国家标准审评法,是不是看起来如此厉害又好操作呢?修炼成功以后欢迎前来网站免费领茶样哦!

茶叶有白色霉点/泡沫/沉淀物可能反而是好茶哦

九哥阅读(6)

茶桌上坐得久了,你时常会发现更多关于茶的“神秘现象”。

不过先别忙着扎心、怀疑人生、或者痛骂奸商,这些小细节,也有可能是一个关于好茶的故事。

1、 “我的茶杯端走时,居然黏住了桌子!你说!是不是他们在茶里加了糖!!”

▲ 很多茶杯如果放在桌上停留的时间久一些,风干之后,你再拿起茶杯都会有黏桌的感觉,桌上也会留有略带黏性的茶渍。

真相:

这其实是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主要由糖类、蛋白质、果胶等构成)作祟,多糖类物质具有粘稠性,也是判断好茶的标准之一。

但多糖类物质的含量与茶树品种、茶梢成熟度、工艺中的变化、果胶的水溶性都会有关,因此不能一言蔽之。

但可以确定的是,此类物质会影响茶汤的厚度、滑口感和浓稠度,也会增加茶汤的甜香,是影响茶叶风味的一个重要的物质。

2、 “茶汤上面一层白雾?这真的不是灵异事件?”

 

真相:

茶汤面上浮现的一层白雾,一般是由于热空气和冷空气在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

只不过因为茶汤的密度较高,水蒸气产生后还不能像快速融入纯净水一样快速融入茶汤,而且茶汤颜色又较深,所以汤面一层白雾会看得非常清晰。

而白雾停留的时间长短,一般则与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高低有关,内含物质高的茶类,在冲泡时茶汤就会很稠,越稠的茶汤,雾气在茶汤表面停留的时间就会较长。

3、“茶叶上面看起来灰蒙蒙的、不那么油润,好像蒙了一层白霜!是不是发霉了?”

 

▲ 带白霜和不带白霜的六堡干茶对比

真相:

茶叶上的白霜要分好几种——

在绿茶中,一般烘青绿茶(比如: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会比炒青绿茶,更容易看得到起白霜的情况。不过也有例外,像太平猴魁也是烘青工艺,但就普遍油润,不太会起白霜,所以这个跟工艺和品种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而绿茶中的“白霜”,一般都是工艺中产生的碱类物质,很正常。

▲ 外形灰绿略起白霜的六安瓜片

而在需要长时间烘焙的茶叶中,比如说武夷岩茶,在新茶烘焙完成后,一些茶碱类物质被析出,也会有挂霜的情况出现,但这种霜,一般出现在新茶里,而且往往会因为时间或者腾挪的原因,反而消失掉。

还有一种,就是六堡茶上的白霜,这种往往跟其窖藏陈化的工艺、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

六堡茶在茶叶加水发酵蒸压后,其实发酵还没有结束,陈化过程中,茶叶依然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还在继续发酵。像陈年的六堡茶,有时会略有点灰润的霜,就是微生物继续作用、发酵的结果。

但是“颜色太白”的霜,就有可能跟特殊的菌群和储藏条件有关,至于茶叶本身有没有问题,还能否饮用,这个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 “无独有偶,那小青柑上的白霜呢?”

 

真相:

正常情况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果霜”。柿饼、果脯都吃过吧?记不记得上面也一层白白的?

而小青柑的果霜里,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是挥发油的析出物,有类似柠檬的香味,在柑橘类水果中(特别是其果皮)的含量较高。

由于柠檬烯易挥发,特别在密闭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存储,这些物质缓慢析出并氧化,于是就形成了“白霜“。

不过不是所有小青柑都可以挂霜,这个跟产地和工艺都有一定关系。而这种柠檬烯成分可镇咳、祛痰、抑菌,对慢性咽炎、鼻炎等呼吸道问题有一定缓解功能。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霉变的小青柑,外面也会有类似的白霜,或者霉菌隐藏在白霜中,这就需要大家擦亮眼睛,仔细分辨,到底是不是发了霉。

5、“茶汤里有泡沫!这到底是泡茶技巧太烂,还是农药的残留?”

真相:

对于干净丰富的茶泡沫,其实这是“茶皂素”引起的。茶皂素会因为水溶液震荡时,产生持久性的、类似肥皂溶液一样的泡沫。但含量极低,对滋味几乎没有影响。

而且茶皂素有阻碍胰脂肪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肠道对食物中的脂肪的吸收,有减肥的作用。此外,在抗菌、抗炎方面,也有一定生理活性。

当然,如果是看起来不那么干净舒服的泡沫,有可能是干茶中的杂质、或是碎茶末太多造成的。

6、“什么鬼!我的红茶放了一会儿居然变浑了,还有沉淀物!”

▲ 刚冲泡的茶汤和放置一小时后的茶汤

真相:

不要激动,这其实是一种“冷后浑”的正常现象——茶里的一些内含物质在高温时,会各自呈游离状态,融合于水中,所以汤色看起来清澈透亮;而在温度下降时,则形成络合物,并随着缔合度的不断加大,茶汤由清转浑。

事实上,如果这时你重新加热茶汤,它又会恢复清澈透亮。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红茶都会出现“冷后浑”的现象,“冷后浑”与红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都有关联。

7、“丢!茶里有毛!”

 

真相:

仔细观察一片茶叶牙尖,上面可能就覆盖着很多细小的茸毛,这叫“茶毫”

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会越多。所以,茶毫的多少也可以作为茶叶嫩度的一个指标。很多名茶,如毛尖茶、白毫银针之类,都会要求有茶毫。

而且根据茶叶工艺的不同,也会有“金毫”(比如工夫红茶)、“银毫”(白茶类)的颜色之分。

它是茶汤中含有丰富氨基酸的体现,而且会增进茶汤的香气滋味。所以,不要怕,放心喝吧。

8、 “惊!长了金色霉点的茶还敢卖高价!”

 

真相:

土货,快收起你义愤填膺的小拳头。这叫“金花”。

“金花”的学名是冠突散囊菌,一般是茯茶在特定温湿度的条件下,通过“发花”的特殊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而且这道工艺,还是国家的机密哦。

金花的存在,能分泌茶叶中的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质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从而口感上更加醇和爽口,甜滑回甘。并且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目前,国家标准中,茯茶是唯一对“冠突散囊菌”这项指标做出具体要求的黑茶类品种。不过这两年,其他的黑茶品类,也开始有发花工艺的出现。

9、“快来看看,这白色的又是什么新型有益菌种!”

武夷岩茶大红袍几百种品种名称释疑

九哥阅读(6)

武夷岩茶,是一个很难懂却又很好玩的茶类。

它的生长环境特殊,它的技艺繁杂,它的品种丰富。然而除了这些之外,岩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可谓“花枝招展”,那就是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品种名。

你曾经在武夷岩茶各种命名规则中头晕吗?看这篇文章就对了。

为何岩茶名字让我如此沉默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发生的时间就在前一周。

出差武夷山,深夜晚归。正欲回房抠脚,客栈前台小妹一声娇喘就过来了,“小哥哥,来喝茶呀!”

从眼光中明确地看出,小妹想推销茶了。也罢,正好多试一家的茶,万一有惊喜呢?果不其然,小妹掏出的是一泡武夷当家品种——肉桂。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家,有做什么本地的小品种吗?我想试试小品种。”

小妹顿觉卖茶有戏,很认真地回答:“嗯,我家本地小品种有啊!黄观音、金观音、梅占什么的都不错。”我皱了皱眉:“还有别的吗?”重点来了,小妹一脸天真烂漫:“有啊有啊,还有105啊,204啊……”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是喝肉桂吧。”

那么,问题来了——小妹究竟做错了什么,我要如此沉默?

这是一个有着数百近千名字的茶类

或许不少对武夷岩茶有了解的茶友已经明白了。小妹除了“小哥哥来喝茶”这句话没毛病外,其他回答都是很让人尴尬的。

首先,我问的是“本地小品种”,而黄观音、金观音、梅占都不是本地品种,其中黄观音、金观音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福建茶科所)的研究人员上世纪后期培育的新品种,而梅占则是从闽南引进的。

▲ 图为金观音,摄于武夷星茶业种质资源圃

小妹后面一句话就更让人尴尬了,因为“105”、“204”正对应的是黄观音与金观音在福建茶科所培育时的编号名。小妹把同一个茶换个名字又说了一遍或许自己还不知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窥探到,武夷岩茶命名规则繁多。光是品种分类就让人头晕,更别说,那些花枝招展的茶树花名了。

腊面、粟粒,这是历史上的武夷茶名

对于武夷岩茶的“名字们”,听得最多的应该是“正岩茶”、“外山茶”这些说法。这个概念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有提及,这里就不做阐述了。简短注释请见下图中原福建茶叶检测站站长陈郁榕所说的话:

▲ 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对于武夷茶本身的名字,历史上均有不同说法与变迁。据林馥泉所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记载,在唐代,由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得知,岩茶系“腊面”;在宋代,由苏轼咏茶诗即知,宋时有“粟粒”之称,还有龙团、乌馀,元代之石乳、京铤;明代之灵芽、仙萼之类。等等,多不胜数。

此皆系历代武夷名茶或贡品,在明代之前大都属于蒸青绿茶,不过它们却是发展武夷岩茶的基础。

现在的武夷岩茶,有这几种叫法

只要谈及武夷岩茶,就有许多个名字让你迷失在逻辑中。你有时会听到“这是菜茶不是引进种”;有时会听到“奇种出名丛”;有时会听到“大红袍就是奇丹”,甚至有时你只能听到诸如“104、205”等一串数字编号……

 

我们整理分类了一下这些“名字”的来源,让你心里稍微有个底。

1. 以原生品种论:本地菜茶(武夷山本地原生有性繁殖树种,如大红袍、铁罗汉等)、引进品种(从武夷山之外引进的品种,也有人俗称外来种,如铁观音、梅占等)、新品种(由福建茶科所培育,如黄观音、金观音、黄玫瑰等)。

2. 以采制等级论:奇种(正岩采摘的菜茶群体种)、名种(正岩之外采摘的岩茶)、小种(品质较名种更次的岩茶)。

3. 以品种质量论:单丛(菜茶中单独采制的品种茶)、名丛(有了命名并品质特别优秀的单丛)。

4. 以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论:品种名(历史流传下来的植物名)、花名(历史上茶农、茶商在包装茶叶时自我命名的茶叶名称,有部分与品种名是一致的)。

5. 以科研编号论:这里主要指福建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种代号,如黄观音就是105,金观音就是204。

最后要单独说的是你常听到人提起的小品种,其实小品种这个叫法有点特殊。用陈郁榕老师的话来说:“小品种,以前不存在的。这是近几年市场上才流行起来的叫法,老百姓把肉桂水仙大红袍之外的都称为小品种了。”

陈郁榕老师也表示,在学术界上虽然没有小品种这个名词,但是如今在市场的推动下,这个称呼也是可以引用的。只是按照专业的理解,并不是如老百姓俗称的除肉桂水仙外都叫小品种,“能叫小品种的,我理解是必须为武夷山菜茶群体种花名。”

肉桂是菜茶?水仙是外来种?岩茶命名关系解读

不仅叫法错综复杂,他们的关系也是如此。譬如奇种来自菜茶,名丛也演变自奇种,肉桂则曾属于名丛。而在武夷山与肉桂分庭抗礼的水仙,则是个来自建阳的外来品种。

所以,我们还得详细解读它们的关系。

遥想当年,第一次听说武夷菜茶,还以为它是最低档的茶叶名称,后来发现错大了。其实武夷菜茶是武夷山本地原生有性繁殖树种的通称,在各种分类中,武夷菜茶这个系列都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武夷菜茶的这个解释,又不仅仅是指岩茶。譬如现在大热的正山小种,就是属于武夷菜茶,同时历史上有名的武夷桃李园绿茶,也归属其中。

菜茶茶树有性繁殖的特性与武夷山千变万化的小气候,成就了它们各自令人惊奇的不同品质特征。这些长在正岩区域内又奇奇怪怪的菜茶品种,便被前人们称为奇种。

武夷山当地茶人们在漫长的种茶、制茶过程中,不断反复地在菜茶中拼比、选育优秀单株,称为单丛。他们根据这些单丛各自特色命名,而命名后的单丛中复选出品质最优秀者,是为名丛。

武夷山名丛数量过百,而在武夷茶树品种专家、高级农艺师罗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中,共收录70个名丛。在大红袍官网与罗盛财交谈时,他说道:“其实我当时共收集了130余个名丛名字,但是通过严肃的科学检测,发现其中一些属于同种不同名,其余一些缺少相关材料,因此只收录70种名丛。”

303、506……那些神秘代号究竟是啥?

“现在肉桂和水仙,在武夷山主栽60%-70%,其中水仙却并不是武夷山原生品种。”罗盛财如此说道,“最早有记载的发现外来品种大量出现是1943年,当时林馥泉调查后发现,包括建阳的水仙以及安溪的许多品种在武夷山大量生根发芽。”

“其实外来品种如此多,像水仙一样遍布武夷山的并不多。对于茶叶来说,适合环境、适合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外来品种不一定都能适合武夷山。一百多年下来,部分外来品种已经消失,留下的佛手、梅占、黄旦、乌龙系列等都控制在一定的种植程度内。”

在种质技术的推动下,福建茶科所科研人员运用人工杂交等方法,利用不同品种培育出一些品质稳定有特点,并适宜武夷山环境、工艺的优良性状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出现的时间大概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之间。

而这些新品种,为许多不熟悉岩茶的人留下了许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神秘代号”,也就是品种编号。这里,为大家翻译一下市场上常见的新品种编号:105——黄观音,又名茗科2号、204——金观音,又名茗科1号、220——金牡丹、303——九龙袍、304——丹桂、305——瑞香、506——黄玫瑰。

9个解释,那些千奇百怪的花名从何而来

在武夷岩茶名字中,最有意思的还是各种花名。有一些或许你很熟,而更多的,大概是你听也没听过的,譬如:素心兰、绿独占、千层莲、老君眉、洛阳锦、出林素、正罗衣、步步娇、正唐梅……

武夷茶单株选育命名的工作,从宋代就已开始,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提到:“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元代名丛有石乳,明代有白鸡冠,清代则有不知春、肉桂、木瓜、素心兰、老君眉、雪梅、红梅、大红袍、白桃仁等,清末民初则有水金龟。

关于这些好听得不像茶的花名来源,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记载,“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俗称为花名,以眩惑顾客,其名称之多,以数千记”。

罗盛财也对大红袍官网透露,当年茶人选择优良单株命名,大多是自家命名自家的并代代相传,所以武夷山会有部分不同名却同种的茶树。

据调查,仅慧苑一岩,就有830多个茶之花名。而这些花名的命名都是有规则的,在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中总结了总共9个不同的命名方式。

1. 以茶树生产环境而命名的,如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石角、九龙珠;

2. 以茶树形态而命名的,如醉贵妃、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醉八仙;

3. 以茶树叶形而命名的,如金瓜子、金钱、金柳条、倒叶柳、向天梅;

4. 以茶树叶色而命名的,如白吊兰、红海棠、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

5. 以茶树发芽迟早而命名的,如不知春、迎春柳;

6. 以传说栽种年代而命名,如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

7. 以成品茶香而命名的,如肉桂、白瑞香、夜来香、金丁香;

8. 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如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红孩儿、状元红;

9. 以区别名丛分离类型而命名的,如正太仓、付独占、正芍药、正柳条、正玉兰、正蔷薇。

这些”花名”加上它们的特征再配以典故、传说显得韵趣横生,更显得武夷茶文化的底蕴丰富。

还是那句话,武夷岩茶难懂又好玩,而它名字那些事,一篇文章并不能完全道清。但至少对于它们命名的那些基础规则与知识,你爱它就应该去了解。

八张图教你秒懂武夷岩茶

九哥阅读(8)

一、神马是武夷岩茶?

国标定义: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由当地传统树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经过武夷岩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二、武夷岩茶产地范围:

按国标来讲,岩茶产地范围包括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

按流行的山场观点,武夷岩茶依生态条件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外山茶。其中正岩区号称岩岩有茶,其中三坑两涧最为著名,其余坑涧也是各有特点。

三坑两涧。三坑: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两涧:悟源涧、流香涧。

三、武夷岩茶生长环境

日照:一年日照120天,无霜期272天。相当于平均每3天,就能晒到太阳~。

水量:年降水量1906毫米。武夷山的山泉水全山流淌,水质非常优质。

地貌和温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度。群峰相连,峡谷纵横。

火山岩:武夷山正岩区域8000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岩,经风化渗入土壤、湖水。正岩壤,土层厚,富钾锰,酸度适中、通气(水)性好,是生就岩韵之所在。

四、那些年我们喝过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不是一种,是一大类茶,家族庞大。根据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仅“慧苑岩”茶树品种有280种。

1.拼配大类

①(商品)大红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德华研制出了商品大红袍。它主要由纯种大红袍等武夷岩茶中质量优异者拼配而成。

②水仙系列:外形,条索壮结;滋味,浓爽鲜锐;叶底,嫩软亮。

③肉桂系列:色泽,油润、砂绿明;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软亮。

2.名丛系列:

名丛指自然质量优异,具独特风格的茶树单丛,是从大量“菜茶”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现有武夷岩茶中著名的四大名丛是(纯种)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

3.奇种:由当地的菜茶品种采制而成。

五、武夷岩茶工艺

康熙年间,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工艺成形,最终发展成为完善、复杂、技能高超的乌龙茶制茶工艺。传统武夷岩茶工艺,大致分为: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捡剔)。

采摘:立夏前后是武夷岩茶的最佳采摘季节,采摘的时间可以一直持续到小满。采摘时间大致从四月开始,不同品种采摘时间略有不同。采摘的茶叶严格执行开面采。

晒青:利用日光让茶叶失去一定水分,变软,促进多酚类物质变化和香气形成。现在也有室内加温萎凋。

摇青:摇青主要是让茶叶碰撞,茶叶边缘互相磨擦受损,使其发酵形成“绿叶红镶边”,而茶叶的香气也在摇青的过程中渐渐散发出来。

杀青:也叫炒青,在高温下破坏茶叶中的酶的活性,停止发酵,稳定做青的质量,还有让茶叶变得柔软,便于下一步揉捻。

揉捻:在揉捻机上将茶叶揉捻成条索。

焙火:武夷岩茶的焙火,不是简单的干燥。清代茶人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传统岩茶焙火要求极高,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每款茶的特点,前期加工程度,自己的风格决定如何焙火。

六、岩茶品饮

七、岩茶品鉴

香气:武夷岩茶首重香气,香气越好越是优质。其香气成分十分复杂,包含了发酵的香气,焙火工艺的果香,不同树种的品种香和山场的独特香气。品饮一款岩茶,不仅只是闻香气,连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都需要体会。

色泽:通常呈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具体根据焙火程度不同有差异。条索之表面,且须呈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水色:岩茶水色一般须呈橙黄至橙红色,清澈鲜丽,且须以冲泡至第三、四次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滋味: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稍有茶素之苦涩味,过后则渐渐生津,岩茶品质之好坏,几全部取决于气味之良劣。

冲饮:通常以能冲泡至五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

八、 涨姿势

1、“岩骨花香”一词最早自林馥泉先生所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对岩韵的形容,而非网上所说的唐代诗人徐夤。

2、大红袍母树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肉桂母树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一说在慧苑岩。

3、闽北产区的武夷岩茶年产总量1400万斤(2011年数据),武夷山岩茶总产量是600万斤。传统划分标准(比官方标准苛刻很多)的三坑两涧核心产区老茶园正岩茶产量才6000斤左右,且每年产的茶几乎90%都在开采前被预定。

4、2005年在武夷岩茶节上20g母树大红袍拍卖达20.8万。

5、市面大量售卖的是拼配出来的商品大红袍,纯种大红袍量少价高,母树大红袍在2007年就已经停止采摘了。

6、宋代的龙团凤饼和岩茶虽然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是完全不同的茶。龙团凤饼是绿茶,而武夷岩茶属于乌龙。     

图解武夷岩茶三百多种茶树品种资源宝库

九哥阅读(6)

当我徜徉在武夷山的这片茶树海洋中时,我的内心是膨胀的——三百多种国内外茶树品种、一万多个种质资源在我面前排列成行,让我尽收眼底。似乎在这一刻,我对武夷茶已经进入到种质研究的这个更高层逼格阶段。

“看,这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中二之魂在燃烧,这样的盛景让我没忍住对着摄影师科科豪迈的呼号,因为陪同的茶园管理者告诉我,目之所及便几乎能见到你普遍能听说的每一个武夷名丛。

“正好,你帮我认一下我正在拍的是什么品种,还有你身后、以及我身后的又分别是什么。”科科又是单纯的,单纯到真的以为我能分辨出它们谁是谁,即使曾有人给我讲解过,我也办不到。因为在这里,你每迈出一步都可能会面对和上一秒看到完全不同的茶树品种。

是的,我们正在武夷山品种最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圃中——这里养护收藏着武夷山最为全面的茶树种质,最宝贵的是其中有许多在岁月变迁中几被遗失湮灭的树种。

曾有当地人对我说,这里是武夷山最大、品种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末了,加了一句“没有之一”。

 

为什么三百余个种质资源就感觉这么吊?

“说得夸张点,掌握了足够多的茶树种质资源,你就掌握了产业的主动权。”在采访中,这个种质资源圃的“娘家人”——武夷星茶业相关人士透露说。

茶树的种质资源,无论在哪里都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更不用说在武夷山,这个被称为“茶树品种王国”的地方。因为要有一泡好茶,就需要每年进行适制性实验,不断探究武夷岩茶适制品种。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如果要做一锅菜,你的作料越多,味道上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某位武夷岩茶非遗大师也承认道:“武夷岩茶口感丰富多样,这就要求茶树品种必须丰富多样。”

早在1942年,茶叶专家林馥泉便调查出,武夷山中的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而不同的茶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口感特征,在武夷茶历史的演变中,各名丛都扮演了重要的地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品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武夷山,是否有一个成规模的种质资源基地,是衡量一个企业“牛X”与否的标准之一。但是,却没那么容易。

在武夷山茶科所做管护工作30余年的管大姐曾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由于管理复杂,技术含量高,在80年代,很多茶人想要自己建立资源库,都纷纷失败了。”即使技术进步的现在,大多种质资源库也不是半途夭折就是品种数量不多,能有几十上百种品种的,已是“国宝级”的存在。

而这个位于武夷山市旗山工业园区的种质资源圃,在武夷星茶业多年悉心的调教下,现在所拥有的品种数量已经高达三百余个。

如果加上自家管理的茶科所种质资源基地、九龙窠种质资源园,这样的种质资源库,在武夷山甚至全国都是霸主级的存在。

 

这里资源的丰富让人很扎心

不仅是制茶者对优秀众多的种质资源感兴趣,武夷岩茶的“老铁”们,也把这当成一个孜孜不倦的“玩”点。

“武夷岩茶,名丛众多,各领风骚。”这是老铁们的共识,能够对各大名丛品种有着扎实的认识,在“商业互吹”的时候,能够讲得出一二三,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想要一一拜访各大名丛,或许要翻遍武夷: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的大红袍、慧苑岩之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两旁悬崖峭壁的铁罗汉、隐屏峰蝙蝠洞(在武夷宫白蛇洞口和慧苑岩火焰峰下之外鬼洞亦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的白鸡冠、牛栏坑杜葛峰之半崖上的水金龟、三花峰之第三峰悬崖峭壁上的半天妖……

然而当这个风景秀丽而又密集收罗绝大部分品种的茶树资源圃出现,岩茶老铁们又坐不住了。

武夷山最大的种质资源基地的身份可不是白来的,在这个走一步换一个品种的地方,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容易出哲学问题的地方:“我是谁?”“我在哪?”“我看到的是什么?”……

可以这么说,如果要有人提出“这一排都是什么品种”的问题,在这个写满茶树编号的种质资源圃里 ,一百个岩茶老铁中有九十九个会懵逼到扎心。

 

为了大家,我们把最牛的茶园偷了

对于乐于为茶友们分享的大红袍官网来说:解决懵逼,刻不容缓。

是的,还是这个单纯的摄影师科科,在我们的怂恿下,半夜偷偷地摸进这片茶园,采集了数十个名丛品种的鲜叶标本(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武夷星茶业的“纵容”下进行的)。然后再由大红袍官网视觉组倾力奉献,以图片方式,从鲜叶的视觉辨认,到口感的特点解释,让老铁们直观地了解武夷茶不同品种的魅力。

其中的文字背书,是由这个种质资源圃的管理者——武夷星茶业种质资源部门,为大家做出的。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放出12个品种图,更多品种与内容,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注:所有鲜叶标本,均于2016年9月采自武夷山市旗山工业园区武夷星茶业种质资源圃

1.  肉桂

2.水仙

3. 铁罗汉

4. 半天妖(半天鹞)

5.水金龟

6.北斗

7.白牡丹

8.金罗汉

9.老君眉

10.瑞香

11.胭脂柳

12.正太阴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0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