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福建茶 放心喝

九哥阅读(7)

“福山福水泽福地,好山好水出好茶。福建茶品种多、品质好、品牌响……您可以放心喝,尽情喝……喝出健康、喝出幸福。”5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开幕式上,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向国内外宾朋发出了上述邀请。

5月的杭州繁花似锦,风景宜人。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茶叶盛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共有15个国家、国内21个茶叶主产省、1200余家品牌茶企参展。可以说,不仅是全中国,乃至是全世界的好茶都到齐了。

作为本届茶博会唯一的主宾省,福建展团以“清新福建·多彩闽茶”为主题,组织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12个区域公用品牌100多家茶叶企业参展。全省现场销售茶业1.2万公斤,交易额2342万元;意向交易量63.5万公斤,意向交易额达5.6亿元。福建展团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织奖”、安溪铁观音展示馆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设计奖”,在茶博会评出的108个金奖产品中,福建独占11席。

多彩闽茶向世人传达她的非凡魅力,在全面展示福建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名茶种类众多、茶叶品质优异的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闽茶缘何能多年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率先实现产值超千亿元

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福建全省茶园面积382万亩、居全国第五位,毛茶产量45.2万吨、毛茶产值235亿元、茶产业年综合产值937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福建茶产业将率先在全国实现超1000亿元产值的目标。闽茶为什么能够领先全国、率先实现千亿产值的目标?用副省长李德金的话说就是质量兴茶、品牌强茶。

闽中茶品天下高,福建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站得住、敲得响的首要原因是品质好。凡说国茶必提闽茶,这不仅因为闽茶产茶历史悠久,并首创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及再加工花茶,更是因为闽茶出众的品质。在本次茶博会上,来自福建的各个展台人头攒动,汇集了大量的人气。闽茶何以深入茶人之心,说白了就是品质上乘。福建依山傍海、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水、大气和生态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好山好水出好茶,为生产好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光有天赋异禀,闽茶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福建推广的优良品种,为生产好茶夯实了基础。目前,福建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同时,精细的茶园管理和精致的制作工艺,为生产好茶提供了条件。比如,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多达十几道,其中做青、焙火最为讲究、最见功夫,最见“工匠精神”。武夷岩茶之所以好,就在于对这两道工艺的高超把握。

说到国内茶企品牌,福建军团更是当之无愧的威武之师,在国内的影响力首屈一指。本次杭州之行,有100多家龙头企业参展,带来的不仅有各种品类的茶叶,全新的包装、各种茶叶衍生品琳琅满目,展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对茶生活、茶文化的全面推广。近两年在茶叙外交中屡有惊艳表现的华祥苑茶业,已经在墨西哥、英国等地开设了专卖店,今后会有更多的专卖店开到了国外。公司董事长肖文华告诉记者:“过去企业一直以原料出口为主,目前已经过度到品牌出口,我把它称之为质的时代。通过品牌输出、文化输出。提升中国茶在国外的认同感和认知。”

除了企业品牌,福建对于公共品牌的推广更是不遗余力。这两年火遍神州的福鼎白茶展位上,28家白茶龙头企业抱团参展。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振传谈到:“福鼎白茶生产企业总体来说,体量都还比较小。抱团参展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于国内外的各种茶博会、茶叶推荐活动,政府都积极搭建平台,让企业唱主角。特别是2016年以来,福建省开展了“闽茶海丝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茶叶经贸往来与茶文化交流合作,茶叶出口快速增长,去年全省茶叶出口2万吨、出口额达到2.4亿美元。

“茶八条”,助力闽茶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福建茶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领先,但也应该看到,全国各大茶区纷纷加大了茶产业发展和扶植力度,都将茶产业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利器。全国范围内的茶叶产能过剩、竞争日益加剧,根据统计2017年全国18个茶区拥有4500万亩茶园,开采3500万亩,干毛茶年产量260万吨,其中50万吨滞销,去库存压力巨大,一旦未开采的1000万亩也开采,那情势将更加紧迫。

茶,作为福建乡村振兴的增长点,做为现代特色农业的亮点,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位置?在本次国际茶博会上,福建正式发布了“茶八条”,从八个方面引导茶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持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福建省农业厅相关部门介绍,“茶八条”的主线条是绿色发展,从科学布局、生态保护、清洁加工、科技创新、质量管控等方面都实施绿色战略工程,确保放心茶、确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福建还将培育壮大龙头,组建福建茶产业绿色发展联盟。除外,还将深入开展“清新福建·多彩闽茶”、“闽茶海丝行”等主题宣传推介活动,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在公布的“茶八条”中,特别提到了“支持开展特色农业小镇、茶庄园、茶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近年来可谓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在本次茶博会上就特别举办了一场“2018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坷告诉记者,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乡村的好山好水好茶将更有魅力,城里人到乡村“品茶养生、养眼洗肺、解乏去累”的愿望将更加强烈,中国茶乡旅游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大会还发布了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开展的“茶乡旅游精品线路”首期“夏季避暑到茶乡”名单,全国共有117条线路参与评选,经过专家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游乐体验、硬件设施四方面的综合打分,最终共有20条线路获选,福建的“东方美人茶园二日游”、“武夷山风景区岩骨花香慢游道”同时入选。

东方美人茶园位于大田县屏山乡,这里是闽中南海拔最高的乡镇,主峰海拔1553.4米,森林覆盖率达77.72%。山岭起伏,层峦迭嶂,空气清新,山川秀美,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意境。这里种茶历史悠久,茶园生态保持良好,茶叶产品质量上乘,同时,借鉴台湾文创理念,突出“茶”主题,设立了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区,开展茶事、茶艺等体验活动。

武夷山岩骨花香慢游道,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北部,气候温和,冬暖夏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慢游道从水帘洞沿天车架、流香涧至大红袍,全长4.25公里。沿途不仅可以观赏历史悠久的古崖居遗构,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成的“盆栽式”茶园,更可目睹武夷岩茶之王——“大红袍”的风姿,亲身体验武夷岩茶独特的生长地理环境,品味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并感受仙山野趣的快乐。

三百亩生态茶山里的百岁香

九哥阅读(5)

五年前,第一次喝到百岁香。

学茶十年,尝过的茶味浮掠过干,至今,第一次尝到的百岁香茶味都鲜活,那是补充了味觉空白的独特茶味,专属于那片三百亩茶山的百岁香味。

深入到生长环境才能是最好的了解之道,于人于物皆如此。笃信这个道理,走一趟百岁香的茶山势在必行。戊戌年春五月,武夷山洋墩岩生态茶山行终成。洋墩岩,位于“岩茶第一镇”武夷山星村镇的前兰村,海拔700多米的山顶上。

上山那天,天气晴好。做茶的季节总是和天气抢饭吃,家家户户都抢着在好天气里多做些茶。原本只容一部车通行的山间安静小路,做茶季节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日子。一路上交汇车走走停停,从山脚到茶山原本+五分钟的路程走了尽半个小时。在丘陵地貌的武夷山,十五分钟的山路已足以“离尘”,将人群和杂音抛诸脑后。

这一路的风景或者说是自然风貌,也是从有人迹到荒芜,植被比预想的丰富许多。半山腰处有山泉水蓄起的水塘,一汪水澄碧安静,洗涤着入山时一颗慌张而喧嚣的心。继续前行,层层叠翠的竹林扑面而来,风里携着茶季漫山的茶香和竹子的青翠,浅浅一口,已心醉。

当甩过最后的几个大弯,掩映在一片茂林修竹里的茶厂出现在眼前。这片山头海拔最高的一个茶厂,被茶山包围,方圆三里人迹稀少。茶厂里飘出的几缕炊烟,将虚晃的大脑拉回烟火的人间。

“每年,也只有在做茶时候茶厂才这么热闹。平时,山上见不到几个人影。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刚来茶厂那时候,夜里我一个人都不敢开车下山。”茶厂管事的德哥是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退伍军人,带我们参观茶厂时,随意的和我们聊着。“刚你们也看到了,这一路,草木太多,在青桶里、楼梯间看到蛇都是常事。”闻蛇色变的我倒吸了一口冷气。

“前几天刚做出的几款百岁香毛茶,一起试试。”在一楼的评茶室里,茶山的主人豌豆姐带我们尝新鲜的百岁香毛茶。

百岁香喝了四五年,毛茶还是第一次喝。虽然夭气欠佳,但喝到的五款百岁香毛茶的质量都尚算稳定,和成品茶比起来,毛茶的香高锐而不腻味,清雅的兰花香带着甜味,茶汤的鲜爽度也极高,有木质感,尾水甜润,香气和滋味的品种特征都十分突出。

干茶香、杯盖香、挂杯香、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叶底的余味……我在每一口毛茶里,寻觅着百岁香成品茶影子。思考着毛茶到成品茶的滋味转化,精制焙火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天气、山场、制作者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毛茶不宜多饮,三巡后起身上山。茶山以丫字型将茶厂包围。正前方的山脚是一亩多地的老丛水仙,茶树树冠两米多高,顺着老丛水仙茶园旁的石阶向上一直到山顶是30多亩的肉桂。正后方连绵的山坡上是全部种植水仙,面积达110多亩,茶树树龄有40多年。左边的山坳里,顺着山体缓缓而上的一片茶山就是百岁香了。在洋墩岩300多亩的茶山里,这片60多亩的百岁香茶山位置最佳,两山之间,东南方向,缓坡向上。

百岁香,原产于慧苑坑,虽然母树尚存,但真正的百岁香茶味缺鲜少为人所知。在整个武夷山,洋墩岩的这60多亩是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一片,且树龄最老。

“接手这片茶山的时候,听村民讲这片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种下的茶树。”豌豆姐说,“拥有这片百岁香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这片百岁香是我们的义务,做好这杯百岁香是我们的责任。”对于这片让人艳羡的百岁香茶山,豌豆姐的态度严肃而认真。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待茶,茶以对应的滋味待你。一片优质的茶山,丰富的植被是基础和根本。茶山的不同,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植被多样性。然后,对茶山管理的态度也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走在这片茶山最大的感受是任意。除了山间那些十几年的大树外,茶山上的野草生长的姿态是任意的,虫子享用茶树鲜叶是恣意的,甚至对一些茶树的采摘依然是随性的。

“水仙今年应该也是够了,那些开面稍大的就不采了吧,好好养着也很好啊。”这是以豌豆姐为首的所有茶厂工作人员的态度。在走茶山的整个过程中,高大的松树、杉树、桂花树等装点着绵延的茶山天际线。

“这些树都是当年做茶厂的时候种下的,一晃都十几年了,每年上山都不觉得它们在长大,可是一眨眼也就一个人抱不住了。我没想过这片茶山每年能带给我多少的钱财,每年做出的茶只要能维护好这片茶山,我就心满意足了。所以,茶山从来不使用任何的化学农药和肥料,我们不需要拔苗助长,细水长流挺好的。”对这片茶山,豌豆姐的感情是实实在在。“我不怎么懂茶,只是固执地认为这片茶山好好的存在才是我最大的财富。”豌豆姐說,看着这片茶山美好的样子,让她觉得安心。

夕阳的余晖里,她垫着脚尖眺望茶山的样子很美。

专注武夷岩茶小品种茶 一路走来不寂寞

九哥阅读(3)

高颖,一位喜欢旗袍和岩茶的气质茶人,在事茶之前,她就像是武夷岩茶中的许多小品种茶,可谓是身在深山人不识,一旦与人结缘即透露出特有的那种香和韵。早在十多年前,岩茶市场还未红火时,高颖便与茶邂逅,与“岩茶”结下情缘,一个人一年内驱车3万多公里,几乎跑遍了福建所有茶山,十几年间,对岩茶更是有了深入地了解。在她看来, “不只是‘三坑两涧’可出佳品,但凡土壤矿物含量丰富,小气候适宜,皆可出好岩茶。”

武夷岩茶的变与不变

2011年,高颖开始经营自己的茶空间,每到产茶季,她必到茶山亲自督采和监制,对有把握且有特点的茶甚至会按照自己的理解亲自上阵焙火,时常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茶来。

“岩茶与其他茶类不同,它的采摘只有春天一季,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开始,至5月20日结束。”“每个品种的适采期也比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岩茶要求茶青新鲜,一天中也只有上午9~11时及下午2~5时为最佳,因此,对于武夷山茶农来说。每年的春季无疑是在‘抢茶’。”加上茶青“无表面水,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的要求,岩茶每棵茶树的产量并不多, “老枞茶树一棵每年最多做出3斤茶叶,一亩茶园一年也就产出50~80斤茶叶。”高颖说,她今年收了360斤牛肉的青叶,只做出了30斤的精茶。因此, “高档大红袍价格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斤1.8万元来算,一泡就是300多元,跟奢侈品差不多。”

对高颖而言,岩茶值得用一生的真心来对待,“岩茶的香气、滋味的转变,是其他茶叶无可比拟的。它的韵味,是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都在变化。”这样的变化,令她着迷。她说, “采摘的天气不同,做茶师傅的手艺不一样,出来的茶叶韵味就大不同”,“同一片茶树,相隔两天采摘,同一个师傅做,早两天的茶叶更嫩,香气更好,但后一天滋味更厚重”。

在岩茶精制的工艺中,最长的竟需炭火焙12个小时,以焙掉青臭与苦涩,焙出香久益清、味久醇厚,焙出沉稳雄实, “也只有丹霞风貌中的武夷名丛,才能经住如此炭火考验,成就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七泡过后仍有余香的特点,铸造口感润滑、内质鲜活、荡气回肠的岩茶风骨。”

初识岩茶的人难免觉得岩茶太苦、太涩,有些人因此打住,也就此与岩茶的情缘失之交臂,高颖说,“一旦你用真心去喝它,慢慢度过了那个‘忌口期’,你就会爱不释口,渐渐喜欢上岩茶的香和味,它的回甘和它的岩韵;喝久了,你会感到岩茶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它的‘活’,不变的永远是它的‘韵一,。

一泡好的岩茶,当是“清、香、甘、活”俱全,外形条索肥壮、匀整,内质馥郁隽永,花香果香曼妙,汤色澄黄透亮,口感浓醇甘滑,喉底回甘悠长,岩韵十足。“另外,好的肉桂是可以喝到水蜜桃香、兰花香等等,老枞水仙典型的有木质香、粽叶香、鲜苔味。”

名丛与小品种皆是岩韵之所在

有道武夷山“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除了滋味丰富外,武夷岩茶的种类繁多也让许多茶人不惜投入毕生精力去探寻。据调查,仅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其中半天腰、铁罗汉、白鸡冠和水金龟并称为“四大名丛”,为岩茶中的臻品。普通名丛有十里香、金鑰匙、不知春、吊金钟、金柳条等,单丛有奇兰、肉桂、水仙、乌龙、梅占、雪梨、桃仁、毛猴等等。品种不同,韵味也不同,大红袍醇厚甘爽,肉桂辛香锐气,水仙柔顺温婉……即便是同一品种,朝向、光照、采摘时间等条件不同,滋味也会呈现万千变化。 “顶级山场的牛栏坑,山岗采摘的与山谷采摘的,滋味也不尽相同,山岗阳光足,香气滋味更霸气。”

这些年,高颖一次次亲赴茶山,尝试不同品种不同山场不同天气的茶青,和资深制茶师傅一起研究,只为一窥武夷岩茶之岩韵的奥妙。除了风光无限的“名门”名丛,那些为数众多的小品种虽还不为众人所知,但却越来越吸引高颖的目光。在她看来,在武夷岩茶的市场概念当中,那些尚未引人侧目的“小茶”,诸如“不见天”、 “不知春”等品种,也许正因为“不见”与“不知”而自芳深山、独雅幽谷,反而更加贴合岩韵之韵。

高颖坦言,这些所谓的“小品种”并不寂寞,寂寞的是品茶的人,身为茶人更应该为自己的“不识”而感到单调与乏味。也许是气质相近,也许是茶缘相投,近年来,高颖越发迷恋的这些“小种茶”的气与质。她不遗余力地将这些闻所未闻的小名丛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进深山、访茶农,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收购这些“名不经传”的品种,并精心整理包装让这些小品种得以走向台前。有同行笑言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她却笑言,也许是自己和这些小种茶一样不被人识,所以才彼此珍爱、相互提掖,这样的相遇,又岂是一味地追求世俗眼中的名门与名丛所能及的?

岩茶大师刘锋养成记 成就大师的初心是“爱茶”

九哥阅读(4)

说到武夷山的制茶技艺高手,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非遗传承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就是这样一位技艺广受肯定、为人备受尊重的手艺人。

不管是这些年的茶界传说“王威王”,还是“金佛”、 “千年拜”茶等等,很多刘锋的铁杆粉丝聊起他家的茶都如数家珍,这些产品的品种居然都不是肉桂、水仙、大红袍等大宗品种,而是刘锋与其子刘峥陆续选育的品种。在武夷山,制茶牛人大有人在,但像他们这样自己选育、培育品种的却很少,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适制再到量产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本,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所以可以这么说,刘锋是武夷岩茶兼具选育与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另辟蹊径,当家品种自己选育

刘锋高中毕业以后便开始了以茶为伍的生涯,从1980年进入五夫茶叶站开始,就一路从兴田茶叶站、武夷茶叶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再到武夷山市茶叶局,开启数十年的茶叶研学之路。

在茶叶站工作是个铁饭碗,多数人的状态是做完自己的工作,早早回家休息,而年轻时的刘锋却把自己的休闲时间花在了选育茶树品种、跟茶师学习制茶工艺上。 “当时我的工作让我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很多技艺高超的茶师,谁的茶做的好,我就跟谁学,甚至细到哪个环节做得最好,我就学他的这个环节,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就形成了自己的制茶技艺和风格了。”作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的技艺是集百家所长所练就。

也正是因为当时茶师们对刘锋的倾囊相授,使他后来在教授、传播岩茶制作技艺时也能做到毫无保留,成为备受尊重的制茶大师。这些年伴随着岩茶的大热,来武夷山求学岩茶的人越来越多,而刘锋对求学者也是毫无保留的教授。有一个茶季,武夷山来了一整个茶学班的学生,刘锋厂里分了两个学习的名额,结果去别的茶厂有的还在停留在看的阶段,而到他厂里的学员俩第一天就可以上手20万一桶的鲜叶,还边做边教,后来很多学生都跑到他厂里来学习。

“金佛”是刘锋选育品种的代表作,从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接触选育技术时,他便有意识地开始在武夷山漫山遍野地寻找奇种单株培育试制,经过多年的努力,1992年,他将其中表现最稳定、品质最好的命名为“金佛”,并将少量试制的成品推向市场。当时刘锋承包了茶科所御茶园的茶铺做门店,他的妻子郑雪娇负责茶叶经营,金佛一经推出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好惊讶:你这茶怎么这么……“贵”!3800一斤?要知道当时的行情是敢叫100-斤的茶叶都是天价了。而事实证明, “金佛”物有所值,刘锋不仅卖了,而且越卖越好。

刘锋创办了自己的茶厂后,更是将茶厂附近的茶园开辟成品种园,继续种植之前从各大山头单株选育和授粉培育的各个品种,每一年对各类品种进行制作研究。在刘峥长大后,刘锋便带着他一起选育品种,刘锋父子对每年茶树的生长情况、制作品种等情况要进行大量的记载和统计,但一个品种能真正推向市场,期间难度不说,过程更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年,他们当年选育的品种逐步进入了稳定期,不断创新的产品更是在茶圈里引起反响无数,而我们只能看见他们人前的风光,而这过程需要多大的毅力来承载这程心路,则是他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成就大师的初心是“爱茶”

在采访刘锋制茶的历史渊源时,他强调了“喜爱”的重要性,因为喜欢茶叶,他才能全身心投入钻研,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茶上,最终成制茶大师。刘锋不仅因为爱茶而将茶叶做到顶级,只有他感兴趣的并投入的事情,他都能做到极致。刘锋曾一度喜爱做手工艺品,特别是根雕,购买了各种专业的器具,一有空就全身心投入其中,很陕,他便能雕刻出十分精美生动的木雕,很多游客在厂里看到了都会询价,刘锋除了小部分愿意让客人带走外,大部分都留着自己收藏。其中一件雕刻成“小狗”的木雕,一位游客因为在白天磨了半天没买成,居然在半夜潜入厂里偷走,后来报警才知道对方是因为太喜欢而出此下策,想象着一个为爱而偷的“贼”,不情不愿地归还自己的“赃物”的样子,虽然做法不对,不过这画面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而刘锋这种对茶叶的喜爱也同时影响了他的孩子刘峥,让刘峥的学茶之路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说道: “我从学习到接管家业的过程其实挺顺利的,能这么快掌握做茶技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承袭了我父亲对茶叶的喜爱。我在17岁以前还是很贪玩的,几乎很少接触茶,但是当我下定决心学茶时,我就开始不停地喝茶,每天从早喝到晚,喝了一年下来,便逐渐对茶有些感觉,喝完后再去做茶,做完茶再回头喝茶,这样一来一回,很多问题自然就摸索明白了,我对茶的喜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记得2005年的春节期间,工人们都回家过年,我一个人呆在厂里看厂,水管因为霜冻爆裂,想喝茶得自己去外面的井里打,那个晚上特别冷,我原本想歇一天不喝茶,结果躺到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半夜起来提了桶水,暖暖地喝了泡茶,这才能安心地睡觉,那时我便发现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出于对茶叶的喜爱,刘锋不仅学育种,更带着刘峥研究用不同的品种试制成红茶绿茶白茶等等,并推层出新地研发相应的产品,而经过多年的各种尝试,他们一起将选育的不同品種,结合各大茶类制作技艺研发、集各茶类口感于一身的“王威王”便应运而生,瞬间在茶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刘锋两父子一时声名大振,吸引无数茶友前往武夷山拜访学习。

在刘锋的悉心调教下,刘峥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他在“金佛”的基础推出了升级版的“金佛甘露”,不仅品种、山场有了更显著的提升,他还在“金佛”的基础上,稍微降低了“金佛甘露”的火功,抓住了更多年轻人的口味, “我希望能够做出让更多年轻人、乃至全国更大范围的茶友们能接受的茶,‘金佛甘露’正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敢于并乐于尝试一直是刘家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因为喜欢,所以上心嘛,这些年,哪些年份好,我们家那么多品种哪一年做得好不好,我和父亲都能记住并清晰地罗列。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能够喜欢上茶,就像父亲对我的影响一样,如果说我最想把什么传承给孩子,那应该就是这份对茶叶的‘爱’吧,只有感兴趣,他才会心甘情愿去做辛苦的事情,他才能将茶做好。”刘峥希望将父亲对茶叶的这份热情一直传承下去,这是父亲走上茶叶之路的初心,也是家族茶业延续的精神支柱。

如今,刘锋在制茶方面的技艺和做人做事的口碑,让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即使技艺过人,他也永远保持着谦卑的学习心态。在茶友交流的过程中,刘锋时常让来访者为公司、茶叶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他和刘峥则会根据内容分析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作,一直以来,他透过“茶”这片树叶,向世人展示的专注和胸怀都深刻地诠释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大师风范。

从茶韵说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韵

九哥阅读(4)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茶人,对“岩韵”精辟的论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福建省乌龙茶的佼佼者,其取胜在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这在国内,或者说全世界也可以是任何高贵的茶叶所不能及的。所说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并不是文人一种夸词。如以近代名词来解释,所谓“山川精英秀气”和“岩骨花香”实在是“自然环境”四字,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当然是很重要。

茶韵

韵者、味也。简而言之,茶韵即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或风韵。大凡茶人善于品茗者,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如: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铁观音有香高而秀,密底兰香的“观音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广东凤凰水仙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有香气清鲜而持久,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苦尽甘来乃品饮功夫茶之韵。品味和鉴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既是茶人的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考验茶人修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文士,便不可能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不能实现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愉悦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雅兴风流,是中国茶文化最有韵味的篇章。

中国茶韵古已有之。“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误用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代在武夷品茶颇得岩韵的陈雨诗云:“毫尖似雪细于丝,活水须烹品色时。只许素人来共啜,莫教肉鄙酒徒知”。由茶及人,又由人及茶,循环往复,而韵高致清,这就是古代的“茶韵”。

谈论茶文化时,“韵”字不一而足,有“岩韵”、“音韵”、“风韵”、“喉韵”、“山韵”“韵致”等等,既流行于品茗者的口头语,更见于诗文典籍。除“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其是近人移花接木的伪托唐人评语之外,早在宋代就有宋庠《谢故人惠建茗》“左金历沸香殊有韵,走瓷涵绿更怀空。”赵佶《大观茶论》的“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元代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中曾写到“风韵美,唤醒睡希夷”、“风韵煞,到底属陶家”。李正民《以山泉水煎茶》:“石鼎煎来甘有味,乳花浮处色尢鲜。”乳,清冽的泉水。后人以“石乳”赋于武夷茶之名。明代李时勉《章郎中送茶》“玉堂曾是夸风韵,何以陶潜乐醉眠”。许次纾《茶疏》“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上品”。清代的“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更钟情于茶韵,“滋因赓韵识造诣,弗在瀹瓯及烹鼎”。他的确饮过武夷接笋茶之后,赞岩茶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诗中“骨鲠”;骨指品质,气概,引申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有骨气,侠骨;鲠指卡喉的鱼骨,比喻心中有话,急需向人述说“岩韵”,而鲠在喉中,非吐出不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黄山志》上有“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黄山云雾茶”。《武夷山志》也记载:“武夷岩茶纯远而逸,致韵双发”。这类例证不胜枚举。

中国茶韵涵盖着茶俗、茶道、茶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当代茶学专家余悦教授引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语,这些话正可作为“茶韵”的注脚。

岩韵

武夷之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宋”。武夷山茶僧诗人释超全《茶歌》云:景泰年间茶的韵味是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制茶工艺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各种名茶韵味的形成。这种效应是与茶树品种本身的遗传性,栽培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栽培的措施,制茶工艺中的制作手法分不开的。

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福建乌龙茶》说:乌龙茶的制茶工艺,源于武夷岩茶,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熏陶,遂使武夷岩茶品质具有特殊的“岩韵”。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夷岩茶之所以名闻天下,声誉日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处于“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茶韵,独称“岩韵”。

岩茶,顾名思义,即武夷大山岩和岩面上生长的茶。古代称浓茶或称酽茶,酽与岩同意,岩茶含有浓茶之意。当代茶学专家阮浩耕教授指出: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油润;香气浓郁、清高,滋味醇厚、回甘,茶汤澄清、明亮,使武夷岩茶具有独特“岩韵”,是乌龙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如是说。可知,武夷岩茶的岩韵,就是武夷茶的茶韵,中国茶叶的风韵,“岩韵”代表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古代文士名人对武夷茶的品质,推崇备至。如清代袁枚(1716-1789)有一段游武夷品岩茶的韵事:“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当代书法家潘主澜《武夷岩茶》诗云:“岩茶风韵不寻常,活甘清香细品尝。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去端详”。《归田琐记》是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的佳作。

梁章钜(1775-1849)七十岁时,游武夷,住宿天游观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把武夷岩茶的风韵,归纳为“活、甘、清、香”四字真谛。在《品茶》中记述着与静参羽士论茶谓至茶品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耳。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武夷是以“石为神韵,水为灵韵”的名山。武夷茶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在于吸收大山灵气。以山中水瀹山中茶,古人早已得武夷岩茶之韵味矣。中国茶艺大师台湾蔡荣章教授的业师林馥泉,1941年曾随吴觉农在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工作,认为武夷产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谓岩韵,岩韵即灵气,精英。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产生的感觉,就是茶人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灵气、风土,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这就是岩韵。

武夷岩茶的“岩韵”来自“山川精英”、“岩骨花香”和“清冽石泉”,也就是来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因岩茶为武夷名胜区特产,必须缘岩栽种,所谓“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按《诗经》:“万邦之方”,毛传云,方,则也。“臻臻于卫”今多用作达到的意思。方,指武夷山“渐臻佳境”,武夷茶则达到山川精英秀气所钟,从栽植瀹饮都离不了水,强调山中清冽之泉瀹以山中岩茶,始显独特的“岩韵”。

岩茶品质定性。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为了标示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将“方臻山中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冽之胜”,栽在唐代诗人徐寅头上,“(武夷岩茶)素以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神往。”(见《漫话武夷茶文化》中《岩骨花香之神韵》)将当代茶叶大师的“岩韵”定义,伪托为徐寅的评语“提早比古”地,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爱好品茶啜茗的人,大都有过饮后余味回甘的美感,精神亢奋,疲劳顿消。烦闷涤除,思爽过寐,故有“疏香皓齿余味,更觉鹤通杳冥”(唐·温庭筠)之时,齿颊留下的茶香余味,令人感到心灵通向仙境,便有“两腋清风生,我欲上篷莱”(宋·白玉蟾)诗人们所领略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品饮,最讲究岩韵。因乌龙茶制法介于红、绿茶之间,真有了“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其品质风格,具有红、绿茶之长,无红、绿茶之短,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则有不同风韵。

品尝铁观音的“音韵”,岩茶的“岩韵”,风趣无穷。然有人说“岩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使初尝武夷岩茶者,望茶兴叹,这对武夷岩茶的推广有何益处。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有很多评述。一般来说,不外乎外形粗壮乌润,泡后呈现“绿茶红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等等。但高明的评茶专家却认为上等岩茶(包括大红袍)贵在具有天然真味,即岩茶特有的韵味,叫做“岩韵”。

品饮武夷岩茶时,首先是闻香。闻茶香,名人有名人的感受;“茶香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其香如梅之清雅,兰之芳馨,果之甜润,桂之馥郁,令人舌本留甘,齿颊留芳,沁人心脾”。这些都是前人对武夷茶以及武夷岩茶的香韵耐人寻味的评语。

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说:品饮岩茶首重“岩韵”,岩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醒醐;香薄兰芷”之感,正所谓“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

从福建人喝茶说好茶的内在价值

九哥阅读(4)

闽茶这些年成为业界翘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茶好,得益于福建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良好生态环境与闽人制茶的精神,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未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显。再过几年,茶产业哪怕从名优茶的采摘开始,都更需要机械化的研发与操作。种植过程中,有前瞻性的茶园规划与后期的茶园现代化管理,可以保证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品质与产出比。水土保持、植被多样化与立体化、绿篱、健康土壤、生态平衡等问题会更加重要。有机种植或符合欧盟等国出口标准的高端茶品,其市场前景广阔。有利于茶品质提升的国际性认证,则需要政府力量支持、协会牵头与企业的主动性。在工艺流程中,清洁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会越来越高,更加精细化的人工智能在制茶环节会更大程度介入,福建更可以走在前面。在武夷山,已经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尝试。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的大生产并不排斥,就如艺术品在当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地位一样,匠人精神会更被人尊重,来自天地自然的茶,更与手工传统有着天生密切的关联, “非遗”不应停留在企业产值的指标上,更应该在手工含金量与老一輩经验传递之下实现它的真正生命价值。百年之功,对现实与未耒都有重要影响。

茶给人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其健康价值,无论企业规模如何,必须有这样的第一条标准。市场对健康的要求会越来越严苛,从种植环节开始、制作到销售终端的包装、后期存储环境等等,都是保证健康价值的链条。不是你宣传有多好,而是口碑有多好,最能决定消费者否决权的就是茶的健康价值了。

不要着急于一时的价格,虚火之中,更需要闽人以过往的踏实精神,最会做生意的福建人,其实一直有一股韧劲与踏实的精神,能抓住一切机会,有胜于他人的营销策略。他们有“很精明”的商业动机,但须保持商业的清誉与品牌的内在价值。越来越发达的商业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未来能占领前端的,必须是立意长远的人。

人们都佩服福建人会制茶、会泡茶、会品茶。所以,闽人一定能在茶的本味中,实现闽茶的最大价值。

福建茶产业的振兴之道

九哥阅读(4)

福建茶历史悠久,源于汉朝,至宋朝时,在国内已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18世纪从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花茶各显优势,推动了茶业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如是说。山清水秀的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

今年2月颁布的《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指出,福建要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武夷岩茶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划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多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优势茶类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闽南安溪铁观音乌龙茶、闽北武夷岩茶乌龙茶区、闽东绿(红)茶区以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

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香气馥郁、岩韵明显,二者相对稳定地占据着各自的市场份额。此外,三明针螺型绿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福州茉莉花茶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加工工艺,也各自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福建是世界公认的红茶之祖,以产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为代表小种红茶,以及以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与政和工夫等传统三大工夫为代表的工夫红茶,是红茶里的优秀茶类,有着忠实的消费者。红茶“新宠”金骏眉在2007年投放市场之后,迅速成为高端红茶的象征被广泛接受,拉动了国内红茶市场的复兴。

为了扩大闽茶文化内涵,福建发挥与台湾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的优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促进两岸茶叶交流合作。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现有茶园5.5万亩,入园茶企业48家,涉及台商近500人,被誉为“祖国大陆的阿里山”。

另外,政府还鼓励茶区新品種选育,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级、省级审定的茶树新品种,分别给予选育单位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如今全省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平均茶叶亩产为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福建省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茶叶质量的安全问题,我省从2008年起连续10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重点支持安溪、武夷山、福鼎、福安等多个茶业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的茶叶主产区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茶业,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采取了“6+1”模式,即种树、留草、疏水、培肥、改土、筑路+绿色防控,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域小气候,改善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增强茶树防御病虫害能力,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为了提升茶叶加工能力工程,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扶持数百家茶叶企业采购单台价格在3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设备,购置茶叶初制、精制或深加工成套生产线,配置高端检测仪器设备,开展设备升级换代,提高茶叶卫生质量水平。

在建设现代茶庄园方面,2013年我省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开展现代茶庄园试点建设工作,首批在武夷星、华祥苑、品品香等1 0家茶叶企业(含大田九道山现代茶庄园),建设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具有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现代茶庄园,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茶业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福建农业厅多次开展“倡导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加快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行动,督促茶农实施生态、农艺、物理、生物等综合治理措施,修复茶园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系统,每年建设一批不用化学农药示范茶园,力争到2022年基本实现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打造茶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福建省还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监管整治力度,推进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从源头抓起,让茶叶实现“一品一码”、标识销售、全程追溯。“采取源头管理、过程监控、产品溯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得以切实提高,可以说福建茶是安全茶、健康茶、放心茶。”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黄华康说。

目前,我省茶叶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经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农业厅为龙头企业、示范社统一购买可追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统一购置配备专用的追溯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并组织茶叶类龙头企业、示范社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关配套设备操作与使用的培训。

另外,政府将持续推进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并设立省级现代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将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纳入扶持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茶叶行业协会建立茶叶生产担保基金,为成员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县级财政为茶叶生产担保基金注入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目前,福安、永春、大田、漳平、华安等多个市(县)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自2008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以来,茶叶产业一直是福建省的重点产业,为了促进生态茶园建设,福建省政府释放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如今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60万亩、毛茶产量40万吨的基础上。目前,以安溪县为代表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庄园正逐步完善,未来,福建省将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建设。

注重品牌创建、品牌宣传是福建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福建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站得住、叫得响的重要原因。在打造品牌方面,福建省有效地将地域品牌提升与企业品牌创建相结合,通过扩大地域品牌影响力带动企业品牌的创建,而众多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壮大,又极大地支撑起地域品牌的整体形象。

在宣传品牌方面,福建茶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持续加大特色产业的宣传力度。组织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全国绿博会等知名展会,持续开展各式宣传活动,不断提升闽茶的知名度、影响力。自2016年5月以来,福建已组织多次“闽茶海丝行”活动,远赴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开展茶文化宣传推介、经贸洽谈活动,签订经贸合同14亿元、合作意向25亿元,搭起了福建茶企与“海丝”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平台。

为了加大地域品牌的建设,支持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优势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对工商部门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财政给予了一次性30万元的鼓励;为了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上市,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茶叶类龙头企业,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目前,福建省已形成诸多颇具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近年来,龙头企业队伍不断扩大,成为茶产业的最大发展动力之一。天福茗茶、八马、华祥苑、武夷星、品品香、春伦等茶叶龙头企业在茶叶精制加工方面为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在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的深加工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8年,全省将全力培育1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10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精制和深加工企业,建成100条茶叶精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将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十二条措施的通知》给予技改资金补助。

未来,福建茶产业将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为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力争在2018年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干亿元,形成现代化茶产业体系,为闽茶走出中国,成就世界级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夯实基础。

武夷岩茶大红袍 缘何香飘九洲?

九哥阅读(4)

“采茶咯!”4月19日,武夷山各乡镇茶农再次迎来了春茶礼赞,举办喊山祭茶仪式,意味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一武夷岩茶全面开采,迎来为时近一个月的做茶季。这是武夷山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

这是今年第一次上武夷山。一切是熟悉的,又是崭新的。

四月初的武夷山,昼夜温差很大,夜间最低气温只15度左右,白天最高气温逼近30度。山上的茶,在一片苍翠宁静的山林,继续蓄涵着养分,不急不慢的生长。尤其是那些长在坑涧和岩凹里的茶树,自在享受着山间的清泉和凉意。

在武夷岩茶大火的今天,武夷山俨然是喝茶者心中的神秘之地,不是一生而是每年必须朝圣的圣地。再来看一组数字,2017年,武夷山区域内干毛茶总产量19900吨,茶叶一产产值20.23亿元;2017年,整个武夷山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47亿元,茶业占了近半壁江山。在总人口23万多的武夷山市,茶行业从业人员8万多人,超过三分之一。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茶叶被列为七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干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在武夷山,要想给这些指标打个分数,茶产业无疑占有很大的权重。采茶季里,记者探访了这个美丽又忙碌的茶乡,探询“岩骨花香”香飘九洲的岩茶热奥秘。

三产融合走出产业新路

在所有被人们所知的行业里,茶行业极具特殊性。在源头上,它属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经过加工生产到达消费者手中或服务于消费者时,它又具備了第二、三产业的属性。茶行业天然地将第一、二、三行业集于一身,具备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为了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武夷山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将重点放在促进武夷山茶和旅游两大品牌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升级上,以茶元素与旅游结合进行深度开发。

此次探访武夷山,最触动我们的是武夷山岩茶产业发展开始走上一条三产融合之道,茶旅小镇便是武夷山茶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武夷山一年的旅游人数有1000多万,主景区人数有300-400万,我们希望通过茶旅小镇项目,将这些资源做更好的转化,同时也改变整个武夷山产业的布局格局,打破一直以来零散分散、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未来,茶旅小镇也不尽是武夷山岩茶和红茶的集散地和消费体验地,它将汇聚中国的六大茶类,希望打造出一个现代化中国茶都新面貌。”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顾问江书华介绍。

茶旅小镇项目位于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在武夷山景区北侧,2017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总投资150亿元。茶旅小镇突出“中国茶都,世界茶源之旅”的功能定位,规划宜居养生板块、茶旅体验板块、办公体验板块以及交易展示板块。项目一期将建设茶叶交易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会展中心,预计明年完成。

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则是一处已经相对成熟的茶旅项目。武夷茶文化博览馆、茶叶精加工自动生产流水线、名丛园、传统手工制茶作坊、茗香湖中庭水景、茶人之家、曲韵廊、品茗阁、茗战厅、茶馆、产品展示厅……这个占地面积170亩的项目以“茶”为主题。设计了很多参观点和游客休闲、体验点,2015年荣获“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称号,201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光园的门票每人120元,如今每天接待能力超过2000人次。

2009年推出的以武夷山茶文化为表现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也是武夷山将茶和文化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每年观众超过70万人。除开以上这些实例,在政策方面,武夷山政府也给出了明确的指令。“十三五”规划中,武夷山提出打造1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4条茶文化旅游线路。

“控制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武夷山茶产业正围绕这“十八字”目标,开启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生态茶山的持续建设

武夷山茶产业顺利走上三产融合的产业新路,是多年来坚持生态茶山持续建设的有利结果。武夷山的生态,和一连串国家级的头衔相关联。

武夷山,这一处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灵秀山水,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十个以上的响亮头衔。

每一个头衔都在重申着一件事—一品牌,由生态带来。

无可比拟的生态成就了武夷山,同时,也造就了武夷山的茶。

2018年1月,武夷山市召开干人誓师大会,开展新一轮的违规违法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全面整治行政区域范围内违法违规开垦的和复种的茶山,同时鼓励群众举报,并予以奖励;对于已发现未整改或2017年以后参与违规开垦茶山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这被认为是武夷山市多年来最严厉、最全面的违规违法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

武夷山到底有多少茶山?从2013年开始,全武夷山全辖区范围内已禁止开垦茶园。根据武夷山市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市茶山面积总体控制在15万亩以内。

时间再往前推。早在2008年,武夷山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市林业局、市茶业局就联合出台加强茶园开发的管理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文件。制定了十种地形地貌区域内禁开和限制开垦茶山,这里包括茶客们耳熟能详的武夷岩茶核心产区和桐木关红茶原产地、武夷山主要河流如九曲溪、崇阳溪干支流两岸以及边坡大于25度的山体全部禁止开垦。

“2008年正是武夷岩茶价格高走的时间,控制面积和提高产量、产值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点,即使是在现在,许多地方的‘扶贫’方针依然是鼓励开茶山,在10年前就提出‘控制茶山、保持生态’的构想,是需要非常大的魄力。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无药无肥’(化学农药和化肥)在整个武夷山的推广,没有生态就没有好质量,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这是武夷山政府一直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武夷山的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绩。”武夷山市市长谢启龙说。

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武夷山积极引导茶企业、茶农对老茶山进行生态改造,做到“头戴帽、腰绑带、脚穿鞋”,即山顶上有常绿阔叶林涵养水土,半山腰和山脚下也要有森林带分布,增强茶山水土保持能力。据统计,2017年武夷山全域共完成9万多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乡村山不见树、田不见稻、房前屋后不见菜不可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良好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武夷山是盆栽型茶园的典范,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这一切。没有绿水青山,就不会有武夷岩茶。”和茶产业打了十多年交道的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顾问江书华说。

在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片片茶山套种着绿化树种,红豆杉、银杏、野鸦椿、桂花树等随处可见。茶山套种绿化树会吸引众多鸟类前来栖息,鸟儿不仅给茶叶捉虫,还给茶山带来了天然肥料,虽然产量少了一些,但是茶山不用农药、肥料,茶叶品质提升了,是最大的品牌效应,效益自然也增加了。

区域品牌的规范和提升

生态美了,如何兼顾百姓富?不能再新开垦茶园的武夷山人,在品质、品牌上下足了功夫。

最近,武夷山市茶业局官方微信推送的一条《2018年武夷茶采制时间、标准参照表》,刷爆了茶农的朋友圈。这是茶业局通过多年记录整理出的,列出了20多个品种的参考标准。比如,今年的水仙建议在4月27日—5月7日采摘,肉桂的采摘期是5月1日—5月8日,雀舌则是5月10日—5月20日比较合适。武夷山茶树品种繁多,比如按地域、环境不同就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外山,采制过程中一些细微的差别就会导致茶叶品质的不同,因此,需要在采制过程中进行指导。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武夷山还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武夷岩茶、武夷红茶标准样品,引导和支持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政府要做产业的先驱者,要起到良好引领和导向作用,绝对不仅限于发现问题和治理问题。茶产业,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农业,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滞后性严重,茶产业都无法避免。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必须要走在前面很多,尽政府所能的去扬长避短。这其中最可行的就是‘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老百姓来说只有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对他才有教育意义。当我们了解了老百姓的心理,工作也就更容易开展。”对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江书华有着更多的思考。

茶叶品质的提升,更需要人才的支撑。去年年底,武夷山建立起茶叶专家人才库,经过严格资质审核、实操考核,29位茶人首批入选武夷山茶叶专家人才库审评型子库。

2018年1月,专家人才库第一次工作培训会议召开,请来国内乌龙茶界的专家上课。有人评价,这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懂茶的一批“学员”,因为入选了专家人才库的他们可以说是武夷岩茶的“顶级高手”。

“武夷山茶叶专家人才库今后还将针对性地建立加工型、文化型、综合管理型子库,成熟一个,建立一个。他们将成为武夷山茶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茶事活动等各种形式去指导、规范整个武夷山茶行业从事人员,助力茶产业发展。”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介绍。

与此同时,在武夷山茶产业规划中,围绕人才建设将开展“百千万”培训行动,着力轮训100名专家人才,1000名企业管理骨干和10000名茶业从业人员。

“武夷山每个人都是茶的宣传者,每年组织2-4次的全面的培训,除了茶业从业人员外培训对象还包括党政干部、旅游行业人员、学生等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同时加强科研的力度,与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茶叶品种、延伸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邓崇慧局长详细地介绍“百千万”活动的细节。

如今,武夷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40个,知名商标120个。2017年,武夷山成功申报武夷岩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夷岩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武夷岩茶亮相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首个境外“武夷茶馆”落地德国……

近日,武夷山又传来好消息。国家质检总局近日正式批准武夷山市筹建全国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完成后,该示范区将在专家组审核验收后,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命名。

“整體来看,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是稳步向好的,随着市场调节因素的影响,有出现类似‘天价茶’、‘伪冒茶’的现象存在。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坚守正道,整个行业没有偏离方向。武夷岩茶的喜好度起来的慢,回落的慢,市场周期较其他茶类来的长,所以不容易培养消费者,一旦培养起来忠诚度是相当高的。我一直认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潜力很大。武夷岩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生态保护,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在市场的规范,也在核心企业的坚守。”武夷山市副市长伍洲说。

茶中之王大红袍的草木茶心

九哥阅读(4)

又是周末,轻松散漫的氛围在空气中蔓延着,在他人的繁华时刻,我却只想赶回家,泡上一盏茶,在香气馥郁中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最近迷上了素有“ 茶中之王”美誉的“大红袍”,单这名字便足够吸引我。

有关“大红袍”的来历,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有的说,这株茶树生于悬崖峭壁,人们无法攀登,于是有位茶农便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让此猴穿着红衣登上悬崖,采下芽叶,制成香茗,故称“大红袍”。还有的说,清代有位县官,得了一种病,虽广求四方名医,均无法治愈。后来,天心寺有位和尚采得此茶,制好后送给县官,此茶味极美,县官只饮数次,病即痊愈。县官请来僧人,问何处得此仙茗,僧人告之。于是,县官便亲临茶崖,将自己的红袍披在茶树上,并焚香礼拜。后来便称此茶为“大红袍”。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传说,想象在一片绿色中,一抹灵动的红带来一捧香茗,这香茗一定也有着令人着迷的味道。

迫不及待地冲上一泡,汤色金黄明艳,香气清高,啜一口,滋味鲜醇,果然不愧为“茶中之王”,想这小小的茶树,朝可得旭日之沐浴,午有岩石遮阴挡阳,终年可得一线山泉滴灌,品这茶香,恨不得变作一颗茶树。

在朋友看来,不过是一个茶杯,一只壶,美好的周末,不去逛街不肯约会实在是“不能理解”。不是爱茶之人,她怎能体会这陷在茶中的幸福呢?端起茶杯坐在窗前,看窗外一排排的夜光灯,有时能够忽然想起黑白照片上的样貌,甚至还能哼上两句童时的歌谣;有时会想起地下通道里卖唱的那个少年,不知今天他又要奏哪首曲子。有时只是呆坐,看对过的老头悠闲散步的身影;看那个总是头发凌乱、满脸焦躁的主妇;看那些淘气的小坏蛋又在捉弄那只可怜的野猫……林林总总这么些。每次泡上一壶茶,端起茶杯,总是能够听到生活的回声,体味到它化不开的余味。茶香满室的时候,生活的每个转过的身影都那么容易捕捉,远远地望着就仿佛能够看到水池里还未盛开的花苞,想起棉花糖那种逐渐丰满的甜,听到爆米花那种渐渐喷香的脆。

交错而过的时光,能够那么轻易地摊开一幅画卷,我想都是这茶的功劳吧,如果非要解释缘由,那么就用“境由心造”这四个字吧,其实很早就有人给出了答案,“草木本有心”,又怎能不是“茶”呢?

论大红袍四种传说的对错与母树大红袍的真假

九哥阅读(4)

四种大红袍传说淮对谁错——

“状元报恩说”最合情理

在对于“大红袍”传说的众说纷纭中,几种影响较大的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说”、“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猴子采摘说”、“县长命名说”等几个脚本。

脚本一: “皇后治病说”

“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脚本二: “县丞祭茶说”

“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脚本三:“猴子采茶说”

“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说”严重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脚本四:“状元报恩说”

这是几个脚本中最令人信服的,说的是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为追杀建文帝,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胡潆到武夷山时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印证理由一:红袍含义

大红袍,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明朝洪武时期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其中“绯”就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印证理由二:存世时间

“县长命名说”中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因此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公元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 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印证理由三:史料考究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 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明史·胡潆传》记载明成祖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

上文也记载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更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印证理由四:圣旨敕封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民国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 “状元报恩说”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书面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综合“状元报恩说”和上述考证结果,“大红袍”是否受过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终于真相大白。

大红袍母树的真假之争——

现存“大红袍母树”不一定是真母树

随着“大红袍”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母树“大红袍”的真假之争也愈演愈烈。“大红袍”的指代,实际上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场合,“大红袍”所指代的含义也就不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容易产生混淆,产生真假之争。

说法一:

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陈舜年等著,吴觉农作序)一书《上篇·茶》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 “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

说法二:

关于“正大红袍”的说法和年近百岁、解放前就着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业泰斗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对笔者回忆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死了。

说法三: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已经80岁高龄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他说: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专门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作“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说法四:

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1941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极衰老。曾做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8根……

以上不管哪种说法所提到的真“大红袍母树”,其实都不是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但作为武夷茶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实际上是茶叶品种的名称,也称为“奇丹”。《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大红袍母树”并非只长在一处。当代茶人吴觉农、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的品种茶。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的“母树大红袍”之一。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3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