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金龟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水金龟,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植株中等大小,树枝半张开,分枝较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0厘米,花瓣7~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椭圆形,长7.2厘米。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或平,叶缘平或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渐尖或骤尖,叶齿稍锐浅密,叶质较厚脆。每年5月中旬开始采摘,以二时或三叶为主,不宜偏嫩或偏老采,适制乌龙茶,品质优。

水金龟成品茶条索紧实、色泽乌洞砂绿,呈“宝光”色。香气浓郁、高扬,滋味醇厚甘爽。汤色橙黄至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匀整,绿叶红镶边明显,余香高长。前三水具腊梅花香、酸梅汤或蜜桃的混合香,四水后渐弱,乳香起,浓饮且不见苦涩。水金龟非常柔顺甘活,在腊梅花香中伴有一股淡淡的蜜桃香或者酸梅汤的味道,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在它身上体现的内涵最多,具自然之韵。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于武夷山牛栏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属天心寺庙产。关于水金龟有一个神话传说,在清朝末年的惊蛰那一天,照例崇安县令及御茶园的官员带着工头、工员、场丁、杂役及当地的茶农在御茶园的喊山台祭茶神。祭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茶发芽,茶发芽!”喊声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老金龟。这老金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上天后原想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玉帝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把他打发到仙茶园专门为仙茶树锄草浇水。开始时他和管仙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同病相怜,互相安慰,有个伴倒也落个清闲自在。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庭,那老金龟形影孤单,方觉得心中不平。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园祭茶的喊声惊醒,不禁偷着跑出南天门去看热闹。当他看到崇安县令带着众人齐刷刷地跪着喊山,台上红烛高烧,供品丰盛,台下众人对茶顶礼膜拜,至真至诚,内心十分感动,又联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待事却无人同津就非常郁闷。老金龟长叹道“罢了!罢了!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龟尚不如人间一株茶树,莫如到人间去做一株茶树吧!”叹罢,老金龟下定了心要到人间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它眼光扫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看到山北“牛栏坑”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牛栏坑”内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凭着老金龟长期侍茶的经验,它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对,就到那里去安家吧”,主意已定,老金龟运起神功,口吐甘霖,武夷山顿时暴雨如注,千崖万塞间山洪携着泥石砂土到处奔流。金龟趁机变成一株枝叶繁茂的茶树,随着泥石流顺山而下,到了牛栏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收起神功止住身形扎下了根。

瓢泼的大雨刚停,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便出来巡山。他举目四望,突然间眼睛一亮,远远看到岚谷岩的半岩上有一簇碧绿树丛,绿光闪闪,像是一只大金龟趴在岩壁间的坑边喝水。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对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突然间眼前多出这么一丛碧绿生辉的灌木从着实令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拄着竹竿,慢慢走近去看,越走近越高兴,原来是下雨时从山上流下来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龟甲上的条纹,远看茶树的绿叶厚实浓密,油光发亮,更像一只大金龟。这和尚越看越爱,赶紧跑回寺里向方丈禀报。老方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闻讯急令巡山那个和尚去击鼓鸣钟,召集全寺人员并告知大家,“玉皇大帝给我们送来金枝玉叶,快穿上袈裟列队去迎宝”。全寺和尚跟着方丈燃烛焚香,念着佛经来到“牛栏坑”,向从天而降的茶树行礼参拜,并搬来砖石,在茶树周围砌上基座,其后每天派人轮流看护。老金龟从天上一到人间便受到和尚们的如此礼遇,心中自然高兴。为了报答和尚的盛情,老金龟所变的茶树越长越旺,其绿叶如碧玉,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活像一只大金龟。这棵茶树所制的茶韵味奇佳,被命为“水金龟”。不久,水金龟便从武夷岩茶诸多名从中脱颖而出,成为磊石寺添财进宝的一株“宝树”。

水金龟之名来自于神话传说,而扬名则在清末民初年间,因其产权的归属问题导致了一场诉讼,此公案在历史上有记载。起因是该茶树原生长在天心岩杜葛寨下的半岩中,一日大雨倾盆致使峰顶茶园边岸崩塌,茶树被大水冲至到了牛栏坑岚谷岩半岩的石凹处,此树被岚谷山磊石寺方丈雨后巡山时发现,遂命寺僧于该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雍土以蓄之。因茶树枝条交错,形似龟背上的花纹,故命名为水金龟。后来天心寺和磊石寺双方僧人就茶树的归属权发生争执,后诉至法庭。经法庭判定,水金龟易地而居此乃天力所造,非人之盗窃,最终判归岚谷山磊石寺所有。天心寺僧人不服,为争此茶树多次诉讼,双方耗资千金。从此水金龟名扬天下,使牛栏坑的水金龟身价更为不凡。

石乳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一种茶丛生石崖,枝叶尤茂,至道初(995~997年),有诏造之,别号“石乳”。《杨文公谈苑》说:“龙、凤、石乳茶,皆(宋)太宗令造”。

咸平、庆历中丁谓、蔡襄相继为福建转运使,先后在建州督造贡茶。通过“斗茶”竞赛斗选,选名茶做官茶,石乳披红中选,身着蟒袍伴皇驾,北苑上贡龙风茶,誉满京华,声震朝野。杨忆《谈苑·建州腊茶》记载:”建茶凡十品,龙茶、凤茶、石乳、白乳……”。龙茶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风茶。舍人、近臣赐石乳。館阁赐白乳……

以上记载说明,在宋代石乳已经作为北苑贡茶进贡朝廷。不过我认为,石乳虽然作为北苑贡茶,其生长地和加工地点应该在武夷山,因为在宋时的建州茶中就包括武夷茶,武夷茶是作为北苑茶的附属品,随北苑茶进贡朝廷。

石乳始于唐,成名宋,盛于元,正是石乳茶成就了元时武夷山御茶园贡茶255年的辉煌历史。石乳产自武夷山核心区域“慧苑岩”,产量稀少,不但十分珍贵,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被用来代表整个武夷茶。可惜的是自大红袍出现后,石乳茶的名声被渐渐的压了下去,以至于后来几乎被人们所遗忘。6

相传石乳这款岩茶是由石头上蹦出来的乳汁而产生的,故而得名。石乳是因香气而得名的名丛,产自武夷岩茶核心区慧苑岩、大坑口一带,产量并不多。石乳石之炼乳,其香气含有乳香和花果香的混合气味,其水质柔滑而甘甜,岩韵十足,所以又被称之为石乳香。在传统乌龙茶艺表演中,第三道的名称为“三斟石乳,荡气回肠”,乌龙茶是以第三道茶和第四道茶为最精华,而以石乳为茶艺第三道茶命名足显对其的重视。有北京资深茶友在品过慧苑坑石乳后赞不绝口,特填诗一首:

滴水穿石丹霞现,千重树外花果山。

把壶慢慢流香榭,三斟石乳万事闲。

石乳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品种,乳香显,茶味足而不烈,水绵滑,水香细幽温雅,汤味细腻、稠滑、喉韵、山场韵皆佳。石乳,石者岩也,乳者香也,岩之骨、乳之香,其汤水如乳汁般稠顺柔滑,其香味如火烧岩石般粗狂开朗,最明显的韵味就是有一股纯正的苔藓味和花蜜香,茶汤中又显乳香气和杏仁香,是武夷岩茶中最佳韵味之一。

武夷肉桂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武夷肉桂,又名玉桂,据《崇安县新志》载,肉桂茶最早发现于武夷山慧苑岩的牛栏坑,另也有传说原产于武夷山的马枕峰,也有说在马头岩上。肉桂为武夷山名丛之一,远在清朝就已负盛名,尤其是蟠龙岩的肉桂在当时极为名贵。

肉桂属常绿灌木,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树势半披张,梢直立,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开花结实率低。树高与宽幅可达2米以上。

自然生长者高幅可达3米以上。叶长椭圆形,叶肉质厚,叶面较光滑,叶色浓绿,具有高产的特性。土壤以砾质砂壤土为好,依岩临水是其最佳生长环境。肉桂茶被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崇安县新志》记载,在清代就有其名,清代蒋衡的《茶歌》中,就对肉桂的独特品质和特征有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肉桂其香极辛锐,具有强烈的刺激感。

肉桂成品干茶外观条索紧实扭曲,中等大小,色泽乌褐或蛙皮青,油亮有细白点。品质高的干茶常有一层极细白霜。有人认为武夷肉桂的香气与桂皮的味道类似,所以才以此命名,虽有其道理却也并不完全正确。武夷山茶农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肉桂,是因为肉桂的香气类似于武夷山中一种名为“玉桂”的桂科树,所以肉桂茶又有一个别名,叫玉桂。玉桂树叶状如鸡卵,叶尖细长,叶肉肥厚,纵脉明显,蜡质感强。有一股浓郁的清香。山民常常采来用棉线穿成串,晾干后用作烹调佐料,有时也会挑到集市上出售。作调料时一般在热炒或者红烧时使用。先将干叶放火上焙烤片刻,香气溢出后再投入锅中。如今一些宾馆酒家也在使用。如果仔细品辨会发现,肉桂的香味与玉桂叶的香味也有所区别,玉桂叶的香带一种甜香,而肉桂茶的香是一种辛香,确有“桂皮香”或者“姜母香”的味道在里面。

岩茶品种的选育是以优异品质为先决条件,并依据生长环境、茶树形态、叶形叶色等特征确定花名。肉桂就是以香型为特征而冠以花名的,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其香是水仙的两倍多,属于高香品种。肉桂的香不仅奇特,而且极为高锐,极品肉桂每一道汤水的香型都有变化,十分迷人。近代科学对肉桂香气进行分析,确定属清花果香型,证明了前人对肉桂香气的评价是准确的。

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气辛锐、高长、持久的品种香备受人们的喜爱。肉桂的桂皮辛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犹存,冲泡七、八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足火茶的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肉桂在过去的产量很少,20世纪50年代初才开始有较大面积的种植,由于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成为武夷岩茶的最佳当家品种之一,一跃成为武夷名丛的后起之秀。目前,武夷山最著名的肉桂分别生长在牛栏坑、马头岩、鸡嘴岩三个山场,分别被简称为牛肉、马肉、鸡肉。武夷肉桂茶有防癌、防辐射、抗衰老、抗变异、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被誉为“健康之宝”。

水仙茶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1.闽北水仙

水仙原名叫祝仙,发源于建州瓯宁县小湖乡大湖村严义山的“祝仙洞”,(现在的建阳水吉乡大湖村一带)。始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由于当地’祝与·水,同音,渐渐就转称为“水仙”,也称之为“闽北水仙”。《闽产异录》记述:“欧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崇安县新志记载:“水仙母树在水吉县(现属建阳市)大湖桃子岗祝仙洞下,道光时由农人苏姓者发现,繁殖较广。另据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周一奇也。”这段记载不仅表明了水仙茶树的育苗之方法,也为茶树无性繁殖(压枝法)技术的起始地在建州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佐证。

水仙属无性系品种,半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自然生长树高幅5米左右,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栅状组织双层,花冠大,直径3.7-4.4厘米,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闽北水仙主要产于闽北之建阳县,现主要产区为建瓯、建阳两县,是闽北产量较大的优质产品,所制的乌龙茶香洌甘美。

2,武夷水仙

武夷水仙是在100多年前由闽北水仙引种到武夷山的品种。武夷水仙乙醇含量最高,干评:外形条索肥壮,叶端扭曲,紧实,呈油亮蛙皮青色。色泽绿褐油润砂绿带宝色。湿评:内质滋味香浓、甘醇,有独特的兰花香、木香和苔藓香的混合香味,优品带有乳香和水仙花香,喉韵好,岩韵明,回甘清爽。汤色橙黄、清澈明亮、浓艳。叶底肥厚软亮、匀整,朱砂色红边或红点鲜艳,“三红七青”特征明显,余香高长。武夷水仙一般分四种类型,水仙、高枞水仙、老枞水仙、老机单枞水仙。

(1)水仙,为市场多见,生长在武夷山区域内,经过人工管理和修剪。

(2)高枞水仙,虽然是人工栽培,却是自然生长且没有经过人工管理和修剪过的。

(3)老枞水仙,一般是由人工栽培,达到60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树为老枞。

(4)老枞单枞水仙,是从老枞水仙中选出达到百年以上的单株茶树,单独采摘、单独制作。百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十分珍贵,这种茶树制成的水仙茶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品质优良,我们称之为“百岁香”。

金钩铁线两百年,松沉雨雾薄荷掉。高岩叠翠槐花客,慧苑藏云老杏附。老枞水仙(或老枞单枞水仙)在岩骨花香的基础上主要突出的是兰花香和枞味,品这样的茶就要抓老枞的枞味。当然,树龄越高枞味越明显,这是老茶树独有的特征。什么是“枞味”,主要有三味,木质味、青苔味、糙米味,这三味中如有一味既可说明茶叶的品质和茶树的树龄,如果三味具全则说明这款茶的品质为特优。

老枞水仙茶树的树冠高大,叶宽而厚。一般来讲,成品水仙茶叶是根据种植山场的不同,加工技术来决定其品质的高低,而对种植的山场要求占主要因素,共分四类型:

(1)以武夷山“三坑两洞”区域内种植的水仙茶树为特优。

(2)以武夷山风景区以内各大名山名岩种植的水仙茶树为优,亦称“岩水仙”(3)以武夷山丹霞地貌以内,风景区以外的区域种植的水仙茶树为“水仙”品质稍低,亦称“半岩水仙”。

(4)外山水仙,武夷山丹霞地貌以外区域种植的水仙茶树,其中包括闽北水仙外山水仙是不能称之为岩茶。

武夷水仙主要香型为兰花香,也会出现如桂花香、栀子花香、奶香、糖香等香型,品质高的则带有明显的木香(枞香)。水仙一般采用中足火,可长时间保存。

水仙根据季节分春茶水仙和冬片水仙两种。春茶水仙质量高,产量比较高。冬片水仙次之,产量较少。

5种奇兰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宁弃瑶池三分水,不舍奇兰半缕香”。兰花一直被国人赞为国香,天下第一香,茶有此命名正是点出奇兰的香韵之美。奇兰有多个品种,其主要特征如下:

1.金边奇兰(又名金槟榔)

金边奇兰是武夷山人从变异的白芽奇兰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现为武夷山广泛种植。4月下旬采摘,香气清醇,仿似杏仁味。叶底叶面油润有光泽,很适合初喝武夷岩茶者品尝,目前在武夷山已有较大面积种植,主要以半岩区为主。金边奇兰外形条索细瘦、紧实,匀称,叶蒂小,叶肩窄,枝身较细,少量枝头皮不整齐,色泽黄绿、乌绿,尚乌润,砂绿细沉不明显。内质香气清高,似兰花香、线麦香,有的仿似杏仁茶、桃仁味。滋味清醇,稍甘鲜,水色清黄、橙黄,叶底叶脉浮白,稍带白龙骨,叶身头尾尖如梭,叶面清秀。

金边奇兰的品质并不是很高,所以极少有茶农在武夷山正岩区域内种植,因此大岩区的金边奇兰在市场很少出现。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数量少,岩奇兰反倒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尤其是该茶有着与其他岩茶迥然不同的风格,香气馥郁在兰香中隐隐透出杏仁香气味,口感极其清新,兰香纯净,素有“君子茶”之誉称得到了许多新老茶客的青睐。

2,白芽奇兰

是由福建省平和县农业局茶叶站,和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联合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乌龙茶新良种。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早生种,新梢白毫明显,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较稠密,着生部位较低,产量较高,成年茶园年产干毛茶300~500公斤。武夷山在20世纪90年代时,从闽南平和引进该品种,但种植面积不大。

平和白芽奇兰选用一芽三四叶小开面至中开面的新梢鲜叶为原料,采用闽南乌龙茶(铁观音)的加工方法制作而成,其初制工艺分晾青、晒青、摇青、杀青、初操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操、足火10道工序制成毛茶。足火后的茶叶(毛茶)稍经摊凉,再行筛选、拣剔,去除茶梗、黄片及夹杂物,最后采用文火薄摊方法烘焙稍许,进一步发展香气,形成白芽奇兰独特的馥郁芳香品质。

3金面奇兰

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栽培历史较长。主要分布在安溪县及福建南部乌龙茶茶区,栽培面积较大。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特征:植株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椭圆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富光泽,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稍钝浅稀,叶质较厚软。芽叶淡绿色,茸毛少,一芽三叶百芽重61.0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7瓣,子房茸毛较少,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中等,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130公斤。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30.5%、咖啡碱5.1%。制乌龙茶,色泽褐黄绿润,香气高长,具奇兰类品种特征香型滋味醇爽,品质优良。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4.竹叶奇兰

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较小,树姿较直立,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较小,叶形长椭圆,叶色黄绿有光泽,叶尖下垂,叶身内折,叶质较硬。芽叶绿色,茸毛中等,一芽三叶,百芽重65.0克。花冠直径2.9-3.6厘米,花瓣6瓣,子房有毛,花柱3裂。

产量中等。抗寒性较强。适制乌龙茶,品质优良,亦适制红茶、绿茶,适宜在福建乌龙茶区种植。

竹叶奇兰品种较好,是高级色种茶叶拼配的主要原料之一。条索卷曲沉重,色泽砂绿细沉,香气清高锐长,花香显。滋味清醇,汤色金黄,叶底较软亮红边明。

5,慢奇兰

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栽培史较长。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二倍体。特征:植株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富光泽,叶缘平,叶身平,叶尖圆尖或渐尖,叶齿钝浅稍密,叶质较厚软。芽叶淡绿带微紫色,茸毛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5.0克。花冠直径3.5厘米,花瓣6~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中等,每667平方米可达130公斤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3%、茶多酚26.7%、咖啡碱4.2%。制乌龙茶,色泽褐绿润,香气清高细长,具奇兰类品种特征香型,滋味醇和甘鲜,品质优良,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不知春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不知春,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原生长在天游峰一带,因茶树发芽比较晚,叶片相对其他武夷岩茶品种小,故名“不知春”,不知春集各大名丛之香气,又有水仙的厚重。是岩茶类风味比较独特的稀有品种之一。

不知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过去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读《茶经》,吟茶诗,作茶赋、喝山茶。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亲临其境,尝试一番。但来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顺得山路来到九曲边,看到了“水仙茶”.

在九龙案看到了“大红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鸡冠”,在风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龟”等茶树名种,只是茶树上的嫩梢芽叶已不多见。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忽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似兰又似桂,清甜浓郁。顺着香味走去,来到一个阴暗冰凉的岩洞,发现在石头堆里长着一株茶树。树叶又大又厚,满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

寒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话音刚落,洞外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红衣姑娘提着茶篮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说:“哎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谢谢先生。”红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采摘香茶,但始终不知其名,刚才听到先生给茶树起了个美名,忙施礼道谢。寒秀堂却不好意思地说:“小生不过随口说说而已,既然姑娘喜欢这个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从此不知春名丛茶树名扬四方,制得香茶远销海内外。

不知春是目前武夷山岩茶中香气最佳品种之一,品不知春可感觉水香细腻、汤味香软、喉韵、山场皆佳,感受花香、奶香、果香的一个过程,茶汤亦醇厚韵长,只可惜现武夷山种植率极低,只有小批量生产,且产量较低,一般在茶叶市场上很难见到它的身影。

矮脚乌龙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5)

矮脚乌龙,又称小叶乌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二倍体,花柱3裂。

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中等,每亩产乌龙茶可达100公斤以上。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

矮脚乌龙原产于福建省北苑贡茶基地的建瓯,现东峰镇百年矮脚乌龙茶种植园的前身便是北苑御茶园,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福建建瓯、武夷山等乌龙茶区,栽培面积较大,台湾省早期也有引种。据考证,建瓯的矮脚鸟龙老树是台湾乌龙珍品冻顶乌龙的母树。

矮脚乌龙制成乌龙茶的主要特征:外形条索细紧重实、叶端扭曲,色泽褐绿润(乌润),内质香气清高幽长,有较明显的水蜜桃香或栀子花香,香细而长,滋味古朴醇厚,有幽远之感。茶水明净,汤色金黄,叶底软亮,红点泛现,味极甘润,清快爽适,厚而不浓,有轻微的酸口感,能泡十水以上。

矮脚乌龙还有个特点,除本身宜单独泡茶外,还非常适合做拼茶原料,拼茶不夺其他茶香,能让香味更多元化。同样是一种茶,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的“矮脚乌龙”就具有独特的“岩韵”,而建瓯产的矮脚乌龙无论如何也体现不出这种独特的岩韵来,这就是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赋予的。

梅占 武夷岩茶品种茶

九哥阅读(7)

梅占,又名大叶梅占,高脚乌龙。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分枝密度中等。梅占植株较高大,树姿直立,主干较明显,老枞梅占高者可达1.6米,冠1.1米,分枝颇盛,只略低于水仙。叶厚,叶长成椭圆形,色呈浓绿,深于肉桂,浅于铁观音。梅占的原产地是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北部茶区,台湾省有引种。20世纪60年代后,福建全省和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苏、广西等省区有引种栽培。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04-1985,梅占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合氨基酸3.6%、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8.1%、咖啡碱4.4%。梅占生长适应性强,产量较高,在不同产地能适制各种茶类:

1:制乌龙茶,香味独特,品质较佳。

2:制炒青绿茶,香气高锐,滋味浓厚,制烘青绿茶白毛猴,具有兰花香特征。

3:制红茶亦为白琳工夫的高级原料,香高似兰花香,滋味醇厚。

4:梅占还可加工白茶,品质亦佳。

5:梅占也是武夷山引进品种,具岩韵,品质优。不但是加工高级红茶“金梅冰芽”的原料,还特别适合做拼茶原料,同样具“拼茶不夺他茶香”之特点。

武夷岩茶的品种武夷奇种的分类与详解

九哥阅读(9)

武夷奇种,又称为“菜茶”或“野茶”,九龙棄6棵大红袍母树中的一个品种。

茶树特征为:有性系,灌木型,少数品种为小乔木型。中叶类或中小叶类,中生种,二倍体。树丛矮小,叶片厚窄,在路边、崖前、山巅均可生长,耐寒耐旱,一年四季枝繁叶茂。

奇种属于中小叶种,适制乌龙茶和红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洞,香气浓郁幽长,滋味浓厚甘鲜,制乌岩韵显。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微糊,较油润,有天然花香但不强烈。茶汤细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喉韵较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奇种与其他茶适量拼配,提高味感而不夺他茶之胜是其特点,耐久储。

传说:

关于奇种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武夷山古时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什么时候海水退去,留下许多奇峰怪石,经过许多年间的变迁,荒凉的海滩成了片片肥沃的绿洲。人们开始陆续从远方搬到这片绿洲上定居,开辟良田,种粮栽果。经过一代一代人辛勤的创业,武夷山村村六畜兴旺,户户五谷丰登,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舒服。抬头一看,只见一朵白云从远处飘来,一会儿飘过山头顶,一会儿又飘了回来,大家都感到奇怪,有个老人讲,说不定这是巡山路过的神仙。又过了几天,村民依然像往常一样上山挖草根,剥树皮。忽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只满身金光闪亮的大鸟,一声不响地落在一棵大树上,“呀”的一声从嘴里吐出一颗亮晶晶的绿珠子,绿珠子立刻钻进了土里。大鸟站在树上说:“我是神鸟,奉观音旨意到玉帝仙茶园里取来这粒茶籽,普救众生苦难,此茶树不畏寒冷,不惧旱涝、能充饥能治病。”说完,神鸟展开翅膀翩然飞去。天空也顿时雷声大作,闪电交加,甘霖骤下。村民们齐刷刷跪在地上,沐浴着久盼的雨水,不住地1头,千恩万谢!。

雨过天晴,神鸟吐下的那颗绿珠子破土而出,发了芽、抽了叶、开了花、结了籽,清风卷着茶籽撒遍了整个武夷山,漫山披绿,生机盎然。大家采来茶叶熬汤喝,不仅清神爽气,而且促进消化,连吃几天,肚子再也不会感到胀痛难受,老老少少的病也一天天地好起来。这件事迅速传遍了武夷山的村村寨寨,人们都上山采叶充饥。

再也不用找野菜,挖草根,剥树皮吃了。有些人还把茶树移到房前屋后种植,像吃菜一样,要吃就去采。时间长了大家就给这茶树起了个名字,菜茶。又由于这种茶树到处都能生长,十分耐旱,在石隙里也能成活,又说是神鸟从天庭含来的种子,人们又给它取名,奇种。

武夷奇种的分类

武夷山先民很早就开始从武夷菜茶中选择优良单从来培育名丛,同一菜茶品种中是根据生长在不同区域和环境下来区分:

·采自正岩的茶树(景区中有名之岩)制成之茶,分“奇种”或“顶上奇种”,奇种又分单从奇种和名丛奇种。单从奇种是指在正岩区茶园中选拔优秀茶树单株采摘,加工过程中不与普通茶青混合,分别制作。名从奇种是指从单丛奇种中所选拔更优良茶树,或因品质特佳或地理位置特佳所制的茶。

·采自偏岩或山麓砂州或雨天制成之茶,称“名种”。

·岩茶中品质较次者,谓“小种”。

武夷莱茶是武夷岩茶中比较复杂的一个分类,品种不仅繁多而且复杂,从武夷茶史中记载的菜茶就有数百个品种名。武夷菜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品种和名称,主要是由武夷山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所造成的。丹霞地貌的武夷山奇峰怪石林立、九坑十八洞不同茶树的生长环境,使得原本是同一品种的茶树在小环境的影响下自然发生品种变异,这也就是菜茶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武夷菜茶是有性繁殖的品种,个体之间自然传粉杂交,群体之内分离混杂多样。林馥泉在1943年期间对武夷菜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以不同菜茶的叶形为标准,将菜茶分出了九种类型,分别说明如下:

(1)武夷奇种

武夷菜茶代表品种,即菜茶中之最多者。茶树生长至为旺盛,树高88厘米,树冠直径100厘米,主干不显著,枝条多细小,朝天从生,枝干着生角度为30°-50°,枝叶角度为30°-40°,节间距1.5-2厘米,幼叶呈浅红色,老叶色翠绿。叶片向外向上平展,略呈V字形,叶面光泽,质厚而脆。叶脉细而略显,多为7-9对,叶齿深而密,齿数28-32对,叶尖锐,尖端向下成弓形弯曲。叶长8厘米,宽3厘米,萌芽力旺盛。花冠3.2厘米,花瓣5-8瓣,花柱头稍短于花丝,柱头3裂,结实性中等,一果二三籽居多。

(2)小圆叶种

树高125厘米,树冠105厘米,主干粗约1厘米,暗灰色,枝干直立稀疏,枝条多弯曲斜生,节间距短,枝干角度60以上,枝叶着生角度80°内外。质厚,叶短园形,尖端钝,像桃仁形。叶色暗绿,叶面光泽,叶肉略呈隆起,叶缘略向内翻.

主脉明显,细脉6对,叶齿浅而钝疏,齿数20-26对。叶背面呈银绿色,有细小白绒毛。叶长4~5厘米,宽2.5-2.8厘米。萌芽期略迟。花蕊不多,且结实较少。

(3)瓜子叶种

树矮小,高51厘米,树冠直径93厘米,枝于皮粗,灰褐色,枝条细小而丛生,节间距短,枝干角度30-40,枝叶角度20-30。叶密生朝天,叶缘内翻,叶色暗绿,叶片有光泽,叶脉细而不显。叶齿锐细密,16-20对,叶尖钝向下弯曲,叶柄短。叶长2.6-3.3厘米,宽1.2厘米,叶全角正如瓜子。萌芽期早,着芽不盛.

花期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花冠2.5-4厘米,花丝细而短,数达206个,柱头与雄蕊平行,柱头3裂。

(4)长叶种

树高160厘米,树冠93厘米,主干直径1.5-3厘米,枝干多朝天着生,灰白色,枝条细密,干枝角度35°~60°,叶着生角40°左右,叶色暗绿;嫩叶浅绿而带紫色。叶面有光泽。叶片向外向上斜展,横断面V字形,叶缘有波状。叶脉粗显,6-10对。叶齿粗而锐,齿数35-40对。叶尖长稍钝,叶柄稍长。叶面长12厘米,宽3.1厘米。萌芽期迟,常于首春制茶结束前三四日。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花朵大如水仙茶之花,直径4.8厘米以上,柱头长1.2厘米,高于雄蕊,在五分之三处分3裂。

(5)小长叶种

树高80厘米,树冠直径100厘米,枝干细而多弯曲,密集从生,分枝多。枝干角度为20-35%,枝叶着生角度为400上下。叶厚硬,浓绿色,叶面平滑而有光泽,幼叶呈紫红色。叶片向外向上伸展,全叶成船底龙骨形。叶脉细而不显,7-8对。叶齿稍深,齿距宽,齿24-28对。叶尖端长而稍钝。叶长4-5厘米,宽1.5~2.0厘米。萌芽迟,花朵不多,开花期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花冠直径2.5-3厘米,花瓣大者4片,小者2片,花丝细而短,柱头长1厘米,分裂情形与前一种同,结实性弱。

(6)水仙形种

树叶如水仙叶形,故称水仙形种,树高154厘米,树冠直径110厘米,于粗1.2厘米,干皮黄褐色,间带灰白点,枝条疏生,节间距3.5-4.5厘米。枝干生着角度450间,枝叶着生角度500~70,叶色翠绿,质厚而脆。叶面光泽,叶片成船底龙骨形。叶缘朝天,叶脉粗而显、脉数9对。叶齿深而疏,35对。叶尖端向下弯曲。

长8.5~10厘米,宽3.5-4.5厘米。幼叶淡黄色。萌芽期早。花不多,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花冠直径3.5-4厘米,花瓣大5片,小2片。花丝粗短,柱头稍长,在三分之二处分3裂,结实性弱。

(7)阔叶种

树高95厘米,树冠直径93厘米。主干细小,灰白色。枝条细而柔软,较密生。枝干角度30°-40°间,枝叶角约60°。叶薄而阔,色浓绿稍带银灰色,向内皱起。叶缘向上内翻。叶脉粗显,脉数7-8对,叶齿浅密,齿数35-40对,叶尖长而稍钝。叶长9.4厘米,宽3.3厘米。花期自11月上旬起。花冠直径5.4厘米,花瓣大者4片,小者2片。花丝略长,柱头长1.3厘米,3裂,结实不多。

(8)圆叶种

树高50厘米,树冠52厘米,主干不显,枝干斜生,略有弯曲,暗灰色。枝干着生角度50°~70°,枝叶着生角度斜展成70°。叶片翠绿,叶面平整光滑。叶脉细而不显,脉数8对,叶齿略浅,齿数20-25对,叶缘向上内翻,叶形如汤匙叶尖钝如桃仁,叶长5.7厘米、宽2.5厘米。萌芽力弱。花多,结实性中等。

(9)苦瓜种

此茶系产佛国岩,因叶面隆起,有如苦瓜果实之外形故名。树高150厘米,树冠直径160厘米,主干土黄色,枝条柔软而有弯曲,枝干着生角度50°~60°。间枝叶着生角度40°-50°。叶色苍绿,叶肉隆起,面皱如苦瓜,叶缘现波状,,叶脉粗而显,脉数7~9对,叶齿深而疏,齿数16-30对,叶尖端尖而锐,向下弯垂。叶长10厘米,宽3.3厘米。花稀疏,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花冠直径4~5.5厘米,花瓣大5-6片,小瓣2片,柱头稍长于花丝,在三分之二处3裂。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本大红袍

九哥阅读(6)

天心寺僧云:“大红袍茶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法较为可靠。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间,胡灌奉旨南巡江浙、湖广诸府时再次入武夷山,夜宿天心禅寺。

在品饮天心寺院茶时写下《夜宿天心寺》一诗,诗曰:“云浮山际掩禅院,月倘天心透客居,幽境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这是最早出现“红袍”的茶诗(胡谨,曾送朝廷救封天心庵为“永乐禅寺”诏书)。作者胡谨描述夜宿天心寺品红袍时的情景,可见当时天心禅寺的寺院茶就已经冠上“红袍”之名。不过,当时乌龙茶加工技术尚未起源,胡灌所喝的大红袍应为武夷炒青绿茶,这是大红袍茶名最早见于有记载的诗词文字中。

虽然大红袍在清代时就被发现并进行了采制,而大红袍真实产地则所传不一,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天心岩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而真实的大红袍生长地却另有传说。中国近代著名旅行家蒋叔南在他的《游记》中说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岩,亦十数两耳。”意思是说,在武夷山的天心、天游二岩皆有真本大红袍的存在。此外,在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水帘洞(又称珠帘洞)处也有一株,据清代嘉庆年间记载,珠帘洞大红袍每年也只能产一市斤零八小两,按当时每市斤大红袍值银圆64块,相当于大米4000斤。

中国茶学家林馥泉20世纪40年代时曾在武夷山对岩茶进行全面研究调查,并得到“天心寺”僧人信任,有幸在九龙窠的岩脚下看到一棵真本大红袍茶树,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藓已经极其衰老。注意,是在九龙窠的岩脚下,而不是现在天心岩的半岩上。根据1921年铅印本《蒋叔南游记》(第一册)所收《武夷山游记》一文记载:戊午年三月初三日(1918年),蒋叔南与浙江道人童理贯、赵理苗及蒲城人达献南、黄仰宗等人,在武夷山天心永乐寺僧知白、清远的导引下游览九龙窠时,曾见到九龙窠谷底龙头岩下的大红袍茶树。20世纪60年代.

又有岩茶泰斗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叶鸣高等人对大红袍茶树做更为细致的调查,并认为在天游峰、珠帘洞两处也曾有真本大红袍的存在,可惜的是已经绝迹。在上述大红袍生长地之外,据说还有两处真本大红袍生长地,分别是:“火焰峰”,(此茶树已衰败不堪);“北斗峰”,(此茶树也较衰败)。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武夷山大红袍的生长地共有五处,分别在九龙窠、天游岩、水帘洞、火焰峰、北斗峰等山岩中,茶树均以单株形式生长,共五株。如果是事实,就说明在武夷山的历史上曾经确实有真本大红袍的存在。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05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