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富,一个被做岩茶耽误了的武夷山读书人

九哥阅读(4)

2019年9月,我又去武夷山,徐谦问我在武夷山果几天?怎么安排?我说想抽半天时间去暨文富家里看看。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瘦小、见人有点题脚、不爱说话的年轻人有几分牵挂?

文富家在黄村,徐谦说他可以带路。

与文富相识是在2017年5月。那年,徐谦告诉我,他们在武夷山黄柏溪源头一个叫溪源的小山村建办了一个叫”闻君”手工茶坊,有三个合伙人,除他外,还有慧相和暨文富,欢迎我去看看。

我见过慧相,姓韩,是北方某大学教授,却不相识文富。徐谦原先是江西矿里的职工。做茶,对韩教授和他,似乎是个新课题。于是徐谦说,茶坊的选址、建造,购置设备,做茶,在许多方面都得依靠文富。

我之前听徐谦说过文富的故事,喜欢书法、竹刻、石刻,挑过货郎担,能做一手好茶,少年时因为生计不得不中途辍学。

我答应去看看他们的手工茶坊。5月22日,他们做杀的最后两天,我赶到溪源。那天我目猪了文富如何做系,在室外蹈青架上推水筛,茶青入做青间后轻摇、并烯、赶水、重摇,烧火之后磨锅、炒青、起锅、揉茶,乃至最后的打. …每个环节似乎非他不可。到武夷山很快与茶人们融为一体的韩教授,在不少环节已能上手参与制茶,而徐谦似乎还插不上手。

溪源偏僻,无旅舍,这一夜我只能与茶工们同宿阁楼统铺。楼梯既陡又窄,徐谦陪我上去,让我睡文富的铺位:“估计今晚他又没时间睡,你就合衣睡吧。待会,升火的时候,我再叫你。”别的茶工在每道工序间隙可轮流打盹,而文富一夜无眠。

陪伴他的是始终醒着的茶。

第二天一早,离别时,文富他们给了我两袋茶,一袋红茶,一袋单株大红茶,都是全手工制作。文富给我看手机上他那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的录像,说: “茶季一忙,我就没见过他。真想他。”我看到他眼角有泪花。

与文富第二次见面是在上海。

2018年,我的《寻茶记》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20日在上海书展举办首发式,福鼎、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宣城、贵阳等地的茶友纷纷自发前来捧场,武夷山更是来了8位茶友,组团助威。徐良松、韩教授、徐谦夫妇、六姐、元魁父子,自然少不了文富。文富也许是第一次从山里来上海,话依然不多,怯怯的,连拍合影照时也悄悄地站在一边。我在书中没有正儿八经单独专门写他,只在《夜宿溪源村》一文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他,他很高兴。

签书被安排在中午,人山人海,我忙于签书、接待采访,应接不暇,一时顾不上很周全地照应他们,只能首发式落幕后在嘉定宴请这些山里朋友。杯能交错之中,文富依然腼腆。徐谦曾经提议过我,希望我能有更多笔墨写写他们的这位首席制茶师。我想与文富有多一些交流,可要从他嘴里挖一点我想知道的故事、细节,似乎很难。

书展结束后半个月,我应邀去福州、福鼎、武夷山等地签书。在武夷山黄柏溪畔祖师岭果园村与文富第三次见面。

果园村有一家兄弟酒店,我每次去,徐谦和韩教授他们都请我在这家酒店吃饭。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茶园,远处有山,近处有竹,晚饭前后看晚霞落去星月冉升,景色像是饭桌外的另一道佳肴。

吃饭之前,热情的徐谦拿着我写的《寻茶记》,凑到饭店老板面前:”看看,楼老师把我们的祖师岭写到书上了。”老板看到目录中真的有《夜访祖师岭》的篇名,高兴得叫起来: “真的呢!这下祖师岭出名了!

开饭前,韩教授给我礼物,是木盒装小罐精制手工单株大红袍,木盒上培刻着”闻茗手作茶坊”图像和文字。我喜欢不已,请韩教授他们签名留念。

韩教授谦让:“这茶是文富做的,我们签,不合适吧? “我说: “你,徐谦,文富,都签。”文富在韩教授和徐谦之后也签了,签在最旁边。

文富也给了我礼物,那是大红酸枝雕刻的一个摆件,两只栩栩如生的鸡,一大一小,相互凝目,款款含情。他说,他与我是在鸡年相识的。我听了,有点动情,平日募言少语的他,是个有心人。

晚饭时,众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茶。徐谦问我:”去年的单株大红袍喝了没有?”我说:”没啊,武夷岩茶不是都说要隔年喝吗?

他们笑起来:“那是指经过复焙的岩茶。我们给你的茶只经过初赔,你要把它当新茶一样喝掉,不然隔年就泛青。”我说: “武夷岩茶我没有喝当年的习惯。那怎么办?

一直没吱声的暨文富这时悄声对我说:“也怪我当初没对你说清楚。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弥补?回上海后你把这茶快件寄我,我再复焙试试。”我望着他点点头。

回上海后,我找出那茶,泡了一壶,果觉生涩,赶紧打包,顺便将我在别人处购得的也有点泛青的水仙一并快递发送给文富。

我知道文富做茶的认真,他说过:”茶叶是有生命的,做茶的人爱茶就要像爱自家小孩一样。”我也听说过“暨式单株培茶法”:很考究地在焙笼底部垫嵌蔑片,有利于空气流通,还在焙笼上方用两层宣纸覆盖,开大小孔以调节散热和透气,增强茶的活性。

这种培茶方式是文富在实践中摸索着创造的,费工费料。

我对文富说:”皇帝不差饿兵,复培的费用,千万记得实话告诉我。”

半个月后,我收到了文富寄来的快递。他不但执意不收我一分工料费,而且还额外多寄了一盒他做的炭培纯种大红袍,是他们家在斗茶赛时的得奖茶品。

我无语良久。这时我注意到寄件人的地址是武夷山黄村。

黄村位于九曲溪的上游,是武夷山风景区腹地,自古就是武夷山茶叶的集产地之一。

刚学会开车的徐谦很认真地把着方向盘,沿途见有刻宇的石碑,他告诉我:“这是文富刻的。”故意把车速放慢,让我拍照。

黄村很美,九曲溪如玉带逶迤,两岸树林倒映水中,与远处山峦媲美。茶园、农舍显现着山村特有的朴实和静谧。道向村里的小路车不怎么好开,徐谦在溪边停车,文富已等候在那里。我被景色迷恋。徐谦说: “有一首歌《寻茶到黄村》,说的就是这里。那歌词:’寻茶到黄村,万亩茶山哟。九曲溪的源头,恋恋不舍哟。寻茶到黄村,万里茶道哟。武夷山的福地,念念不忘哟…….黄村可是福地啊!

我们没有马上进村,先在溪边转。两年前,我与文富在黄柏溪的源头相识,如今又在九曲溪的源头重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九曲溪沿岸树木葱茏,初秋的傍晚水面被斜阳照得波光素数,微风吹来丝丝凉意让人感到清新的惬意。一棵大树上爬满了淡黄色的寄生物,我说不出这种植物是什么?只记起有一年我在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公园也见过大树上的奇生物,当地朋友说那是因为环境好、有一定的湿度所滋生的。由此联想这黄村的生态应该是不错的。

沿田间土路进村,我左右顾盼,茶园、菜园的M郁像涂了绿油,间或见一棵袖子树,果实累景。

进了村子,路是水泥和着卵石铺的,农舍黄色土墙原始古朴,墙脚有四五只肥硕的母鸡专注地在水沟里觅食,偶尔还能见到堆置的旧农具…似乎一切都原汁原味。

村里有个小庙,两块石碑是清代咸丰年刻的的“禁赌告示” 。由此可见百余年来黄村村风。

2019年正是己亥猪年,村民家门口褪红的春联很有乡味,比如“巧剪窗花猪拱户,妙裁锦绣燕迎春”,有点干脆就四个字“猪是财神”,大白话,直言不讳。

拐入一条土路,往前就是文富的家。和这里的大多数人家一样,黄泥糊的土墙,有几十年了。旁边一间小屋是他家的焙茶房,简陋、略暗,有个年轻人正在用心理茶,文富说那是他弟弟。

文富家的屋子不算小,木结构,泥地,屋顶有个大窟窿,我不知道是瓦板被风吹了,还是主人故意留个洞用来采光和通风?如果刮风下雨怎么办?我没细问,我想也许我这一问会让主人有一种捉襟见肘的窘迫。

有竹梯可登阁楼,我登梯管一眼,上面堆的物件不少,有几个口子扎紧了的蛇皮袋,鼓鼓囊囊的,不知是不是与茶有关?光线从外面照进来,一片白光在點黯的阁楼里亮得耀眼。

那不是窗,而是一堵没砌的墙,阁楼的透光通风处。

下了竹梯,文富唤我喝茶,我却仍在屋里转悠。我看到斑驳的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有楷书有藤书。徐谦说:”那是文富花钱买的,我们劝过他,这些东西不便宜,别买了,可他不听。”文富却在一边暖啸着申辩:”我觉得这字好,我喜欢书法。”

我还看到一张桌上堆着的几本书:《朱熹书法选》、《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书下的一张毛毡,有墨痕,那是文富写毛笔字时透过宣纸留下的。

坐下喝茶的时候,我本想听听文富说说他的经历,他还是躲躲闪闪的说不真切。他给我看他的竹木雕刻作品,那神情还是那么谦卑。

也许,言语这时确实多余,眼前的一切都似乎已足够让我感受文富本应是读书郎。我莫名地想起我的少年时代,我曾也差点辍学,不禁眼眶有点湿润。

我没见到文富的孩子。文富说,他老婆又生了一个。两个孩子和他老婆都在娘家。

离别时,文富望着我,那神情真像他送我的红木雕刻摆件上那只小鸡。

我握着他手,祝福他,祝福他的两个孩子将来不再因为贫穷而中途辍学。

寻山望水有真意,花下饮茶自从容

九哥阅读(5)

常常觉得,生命的过程,其实就像一阵风。有的人飘向远方,有的人去了山林;还有的人,则始终在城市的漩涡中流转。我们常常在同一刻,各自手里端着茶,却看着不一样的天空,呼吸不一样的空气,走着不一样的路,也没有人厘得清谁过得更好,或者是非对错……

这就是真实世界中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区和乐园,无关乎外界如何纷乱变化,我们只需要畅快地做自己就好。想要过的生活,都达到你的要求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就努力迈出勇敢的步伐,和我们一起去抵达更广阔的世界。这一次,我们继续与茶同行。去山里,寻觅十里春光;去水边,到流光如霞的花下寻觅诗人吴芾“且嗅清香倍饮茶”的小时光,亦感受八闽福地流淌着的勃勃生机。

枳壳花开如雪海

阳春四月,位于闽侯县廷坪乡的盘岭村,600多亩的枳壳花海遍布山野。放眼望去,整座村子都被枳壳花包围,河谷山坡、房前屋后、幽静小道……朵朵枳壳花盈盈立于枝头,在春风的轻抚下,枳壳花瓣簌簌而落,好似一片白茫茫的雪海,映衬着这座古朴的村落,美景如画。怀揣着朋友提供过来的信息,我们驱车前往盘岭山里。此时,已是谷雨将至。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孝经纬》中记载:“清明后十五日,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靜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此时,雨生百谷,万物以此为句点,走向暮春,静候立夏的到来。所幸,山中春来晚,我们抵达盘岭村的时候,大片大片的枳壳花正逢上最旺盛的花期。

枳壳花,又名玳玳花,亦称酸橙花,为常绿灌木,枝楞、细长,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枳壳每年春夏四五月间开白花,香气浓郁。果实呈扁球形,当年冬季为橙红色,翌年夏季又变青,因此又被称为“回青橙”。枳壳是香科常绿灌木,头一年的果实留在树上过冬,次年开花结新果,陈果皮色由黄回青,两代果实同一棵树上,所以又被叫做“公孙桔”据当地老人介绍,枳壳作为闽侯县廷坪乡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其树种是当地先辈从新加坡带回来的,它们在廷坪乡已经有着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不仅凝聚了廷坪乡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乡情。这故事听来,八闽福地,乡音乡情,真是处处都闪耀着光芒,让我们在寻山望水,煮水烹茶的留白处,又有了新的注脚。

超级感谢友人提供的信息。我们错过了桃花,错过了山樱,但却在这个暮春,恰如其分地邂逅了这花开连天的枳壳花海。“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漫步盘岭,晚唐诗人雍陶笔下的这一幕如画春景,就这样静静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放眼四周,漫山遍野的枳壳花,洁白如玉,在竹林田间,在房前屋后,竞相绽放。我们从村头一路走到村尾,都是成片成片的枳壳树,它们旁若无人地开着,繁花似雪,簌簌而落,派落花逐流水,花香染衣袖之胜境。

花下饮茶自从容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心手闲适,风日清和,最宜饮茶。虽时至暮春,气温骤降,但此时山中亦算风清水净。与友人一起,我们将茶席布置于花树下。枳壳花落在地上如浅浅地覆了一层薄雪,我们顺手剪下一枝,插在随身花器中,无论是野趣疏朗,还是自然天真,都算是当下时节的一个极好映照。

四时之趣,在于跟着节气,万物有序,自然从容。喝茶,亦同样如此。一杯适合身心需要的茶,是健康饮茶的基础。山里春寒料峭,以老茶暖心暖胃正当时候。于是,我们拿出随行带着的陈年老丛水仙。这款年份水仙产自武夷山核心产区慧苑坑,经历岁月的沉淀,茶性自然转化,温和宽厚,正合时令。

煤气小罐、户外炉头与煮水壶,都是轻便的野外茶席装置。我们熟稔地点火煮水,一把90ml的小壶被8克的茶叶塞得满满的,当热水缓缓注入,茶与水开始接触的那一瞬间,水仙本身的兰香气韵,以及慧苑坑独有的山林气息便扑鼻而来,汤体饱满顺稠,木本味清晰,微微带着“陈年酸”三冲之后,山林之气尽显,裹挟着春天里枳壳花清新香甜的气息一同沁入心脾。

壶热茶下来,即便是风吹着冷,但心也在茶

汤中渐渐安顿妥贴,我们迎着风,细细感受这最后的春色。静静地听,花朵簌簌落下的声音。这一刻,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器,沉醉于漫山遍开的枳壳花海中。一阵风过,落英缤纷,树下的花朵,落的满身满茶席皆是。当花瓣飘入杯子的那一刻,浪漫与诗意,皆已成章。

感受光阴的重量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我独钟爱武夷岩茶;在无数岩茶品种中,深爱的却是温柔敦厚的老丛水仙。记得两年前,与友人喝茶,我们在交流中,也曾留下了一段有意思的文字记录:“如一记漂亮的粉拳过来,不疼,却让你一下记住。慢慢地,不会抓心挠肺,却有令人沉溺在这温柔里的甜蜜。被包围着,暖暖的,让人回味无穷,一遍遍回忆起喝这茶时的滋味。”当时,品鉴的也是今日这款慧苑坑老丛水仙。彼时,整个过程下来,口腔中幽柔绵蜜的滋味,如丝如缕,绵延不绝。

此时,在花树下,同样喝着这一壶慧苑坑老丛水仙,我再次静静地感爱光阴带来的重量。它有宽厚的温暖,又有着些许清透与纯真,但尾调却是耀目的傲然。温柔却有力,看似矛盾,却能够瞬间击中人心。

这样的时刻,又想起自己曾在武夷山慧苑深处,猫着腰在一片老丛林里,一边感叹这些水仙老树的风姿,一边惴想着它们是如何神奇地融于这一壶滋味浓酽的岩骨花香之中,另一边又思考着这些茶是如何通过水与火的淬炼,向喝茶的人传递出光阴的重量。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着迷于在茶叶条索、茶汤滋味中寻找“重量”这个概念。喜欢“重量”这个词,是因为它从来不空洞,好的茶,应该就是有重量的。它们经过喧嚣和热烈,经过光阴流转,淬炼出极具穿透力量的重量感。

喝茶就是喝个味儿,和读书一样,那些与我们趣味相投的文字,总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某个敏感而柔软的角落。而当口腔捕捉到和我们性情亦契合的茶汤时,心就会像一朵花,慢慢地开。喝到一盏好茶的心情,真的不亚于“像那花枝一样,一心一意开放自己”。

仔细想来,人终其一生的追寻,能握在手心的浪漫和诗意其实非常有限。我们无论有多少兴趣或者热爱,最终也会不自觉地演变成利益关系、权力关系,或者可有可无的关系。因此,感恩现在的一切,我们还能在体力充沛,感官敏锐的时候去寻山望水,去追求一些与茶有关的自然野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喝过的每一杯茶,都凝结出故事。

应魁寿、应建强父子用心修炼的岩茶传承

九哥阅读(6)

我第一次去武夷山“天

去应家,有好茶喝,当然求之不得。

“天心应家”在赤石村,过一家叫“武夷味道”的餐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招牌,竖写的行书,褐底白字,颇为醒目。那建筑是幢盖建不久的多层楼房,水泥墙。但天心应家的门面装修很有特点,砖雕和木制的披檐古色古香,像旧时乡里耕读人家的门楼。我曾多年行走老街、古村落,寻访明清建筑,这种古朴的风格让我喜欢。

二楼是应家待客处,沿楼梯而上,所见装潢更让我觉亲切。仿古门窗、木雕匾额、竹刻抱对、清代老家具、墙上的瓷板画乃至随处摆放的盆栽植物都显现满满的传统文化气息。更让我眼睛发亮的是一堵墙上布满历届斗茶赛中应家获得荣誉的奖状、奖杯。

主人应魁寿已在茶室备茶静候,一身深蓝色土布衣衫,见我这个写茶的远方来客,他欢迎一番之后,尽以好茶款待,金奖水仙、牛栏坑肉桂,甚至他们家最牛的“壑壑有茗”,都让我一品鉴。

“壑壑有茗”这款肉桂,在岩茶界“赫赫有名”。西斜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映射在老应手中的小茶盒上,我发现铁皮盒的鸡油黄色泽,是一种皇袍的颜色。“王者风范,从这色彩中已见一斑。

果然,老应一边拆包装,一边开玩笑说:‘我这泡茶的价格可以请一桌饭。”我反应也够快:“那今晚我请你吃饭。”老应说:“你到我这里,哪有你请饭的道理?”

谈笑之间,我想起南京艺术家汤国向我说过,武夷山做茶的,现在真牛啊,出门只要带一泡好茶,就可以让朋友请客吃饭!汤国说的茶,大凡就是指类似“壑壑有茗”这样的好茶。

闻香品茗、杯盏交错之际,老应向我介绍“天心应家”。

他说:“黄贤庚你很熟是吧?他书,上写到过我们应家祖辈。”

黄贤庚是我朋友,武夷山作家,著名老茶人“老喜公”黄瑞喜的儿子,著有《武夷茶说》《岩茶手艺》《茶事笔记》等。在《武夷茶说》中《善于把火的焙师傅》一章152页,黄贤庚写道:“武夷山知名的焙师傅有李乐林、祝赤姑、黄华友、陈远海、释悟高、应立炎、陈谨云、郑承对、林垂清等。”这应立炎,就是天心应家的先人。

后来我在黄贤庚和武夷山别的老人那里了解到,应家祖籍江西上饶,民国年间,应立炎来武夷山天心村做茶,在芦岫茶厂打工,后来负责茶厂的茶山管理、茶叶生产。1949年后,应立炎置办倒水坑茶厂,自成一家。应立炎有三子,应魁寿排行老三,自幼随父亲学制茶,继承了一身好手艺,早些年在天心寺做茶,2002年为天心寺摘得首届斗茶赛“茶王”桂冠,2007年之后应家每年参加天心村斗茶赛,每年获“状元”、金奖等荣誉。应家的茶远近闻名。

黄贤庚还专门对我说:“应家倒水坑的茶不错。

这款让应魁寿自豪的“壑壑有茗”,产地就是倒水坑。

除倒水坑外,应魁寿对他们家别的岩茶山场也很骄傲。三坑两涧中,牛栏坑、悟源涧,核心产区的九龙窠、三仰峰、金交椅、杨梅窠、象鼻岩、下风楼、宝国岩等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牛栏坑茶园总共一二十来亩,有茶园的茶农也就二十来户,应家占一席之地,有其中一亩三分。

我去过牛栏坑。牛栏坑有岩壁石刻三处,“不可思议”,虎”、“寿”,另一处就是“仰止”,刻有“民国十四年孟夏,浦城中学生旅行至此,校长苏吾楷识”等。“仰止”离地面高度约三E四米,应家茶园就在“仰止”岩刻之下。他们在那里种肉桂、梅占等。

应家的茶青还有一部分来自溪源,那里是龙云娘家,黄柏溪源头,山清水秀、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2017年春天,我在溪源村与“闻茗手工茶坊”的茶师们一起做茶,被那里没有被污染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应家有一款叫“竹里飘香”的茶,原料就是溪源山里的野茶。这款天然拼配的“大红袍”野味浓郁,隐含山林花果草木香,为不少茶客所青睐。

独特的山场是应家好茶的先天因素,但在应魁寿的制茶心得中,“用心做好每一泡茶”却是第一位的。应魁寿认为一款好茶的诞生,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天气无法控制,山场客观存在,而茶人修炼到极致的制茶技艺,至关重要。这样的用心,从应立炎那一代就开始了。

第二天我离开武夷山之前,一个叫“老枞梅子”的茶友约我去武夷宫、宋街,说起天心应家,她说,巧了,她和应魁寿同在一个读书会,与他也熟。我说:‘“那好,我们去应家拐一下,我还剩一本《寻茶记》,送给老应吧,顺便跟他道个别。”这便有了我与应魁寿的第二次见面。

“这是我写的书。我掏出《寻茶记》给他。他让我签名,然后迅速翻阅。书中有些人物他很熟悉,他有,点感动:“这书里你写武夷山有好多篇啊,黄贤庚、陈玉维……你都写了,什么时候也写写我们天心应家?”

我说:“好啊,你们家在历次斗茶赛中得‘状元’,本来就有内容让我写。可惜我马上要回上海,这次来不及聊了,下次来,我再找你喝茶。”他连连说好。握手告别时,我开玩笑:“你的名字取得好,魁壽,魁首,难怪斗茶赛经常得状元。”应魁寿哈哈大笑,塞给我两泡“壑壑有茗”,相约来年再见。

2019年9月,我果然又去武夷山。再去天心应家作一次更深入采访的念头,始终挂在我心里。

在武夷山逗留时,福州的陶瓷艺术家茅丹、茶友汪征、欧扬等赶来与我会合,相约这天下午3点去龟岩拜访武夷名丛研究培育专家罗盛财。

中午时分,找地方吃饭,茅丹在手机上搜索,想找一家客人口碑较好的饭店,“武夷味道”跳了出来。茅丹说:“就去这家。

车在饭店门口停下,一抬头看见旁边天心应家的招牌,茅丹笑起来:“那么巧?吃了饭我们就去应家喝茶。”原来她之前曾为应家做过品牌策划,跟应家也熟。我说我和应魁寿也有个约定呢。茅丹笑道:“这就对了,有缘呢!”

应魁寿不在,儿子应建强在。坐下喝茶时,小应说父亲去牛栏坑看茶了。他打开手机,让我看他之前拍的录像,说父亲常在山里茶园转。我看到手機屏幕中,“仰止”的岩刻下,茶树在风中微微曳动,一个身穿蓝土布衫的汉子在岩下行走,那人正是应魁寿。

应建强这个“90后”的茶人,比我去年见到时壮实了许多,沉稳成熟了许多。茅丹告诉我,当初应家来找她做品牌策划的就是这个毛头小伙子,一开始她也很意外,后来知道他是应家第三代当家师傅,对怎么做好茶很有想法,觉得了不起,对他刮目相看。

茅丹这么一说,我才知道这个貌似稚嫩的小伙子是武夷山年轻一代中的做茶好手,擅长做青与焙火,与他父亲一起为应家屡添殊荣

后生可畏,我深觉一年前对他的忽视是个错误。应建强为我们泡茶,金奖水仙、花木兰、竹里飘香、牛栏坑肉桂。岩韵花香,款款好喝。

我说:“你父亲上次请我喝过‘壑壑有茗’。”小应说:’那比我们获金奖的茶都好。

我问:“这些茶都是你做的?”小应说:“早些年我爸和我一起做,2013年,我开始接手。但是好的茶,特别是斗茶赛的选茶,我爸在吃火标准等方面一直跟踪把控。他说要让客户放心,品质是关键,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只有自己喝满意了,才能征服客户味蕾。”

应魁寿平生唯茶是爱,每年参加斗茶赛,就像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比试,你追我赶,稍有松懈就被别人超越,这就要求一直保持认真严谨,来不得丝毫懈怠。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应家父子孜孜以求的就是让应家的岩茶活甘清香、味感醇厚、山筋水骨的韵味持久长远。

虎门将子,如今“用心做好每一泡茶”已经由应建强传承。一种使命感使他觉得:当家,不只是受父辈的荫蔽,而是努力让自己更优秀。

应建强说了他们家那款“竹里飘香”。武夷山的茶有几百个品种,每种不一样,因此工艺也必须有区别。武夷做茶都知道有“勤肉桂懒水仙”之说,就因为茶叶叶片厚薄不同。肉桂蜡质感强,必须花力气勤摇。水仙叶薄,摇青就不能太重。“竹里飘香”的制作工艺,他们摸索了多年,原因就是因为茶青来自溪源山里的野茶树,一桶茶青里往往混杂着几十个的品种,叶片大的小的、厚的薄的,做青过程中让每片叶子在同一时间发酵,很难把控。

“这就考验我们制茶师傅的水平了。”小应说着,嘴角浮起一丝自信的笑容。

不知什么时候,应建强的妻子龙云出现在门口,含笑看着我们,山里姑娘一如既往地淳朴。

我发现她挺着肚子,怀孕了。不知道有几个月了?是男娃还是女娃?我的第一感觉是天心应家又将有传人了。

从应立炎开始,龙云腹中的孩子是第四代了。天心应家,壑壑有茗,代代相传,多好。我默默祝愿。

“蓝天”下的武夷山

九哥阅读(9)

(作者楼耀福)九月,武夷山白天还是37C高温,行走攀登芦岫峰的计划再次泡汤。阿松说:“来回四小时,前天两个年轻人跟我去了,累得现在还趴在床上。你肯定受不了。”

“那我就在酒店孵空调?”我故意这么说。其实,我在武夷山的日程还是排得蛮满的。

阿松迟疑一下,说:“要不起个早,看武夷山日出。早上凉快。”我说:“好啊。我看过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大沙漠的日出,还没看过武夷山的呢!”阿松说:“武夷山看日出有两个地方最好,一是白云岩,二是齐云峰。白云岩有个御仙台,看日出是个绝好的地方。你想去哪里?”

我稍作考虑后回答:“白云岩我去过了。还是去齐云峰吧。”

我去白云岩是2016年初春,有家茶企邀请福建省茶科所老所长陈荣冰先生、省茶叶学会姚信恩秘书长和我同去考察,茶园就在白云岩。

白云岩又名灵峰,位于九曲溪北,每天破晓时分,白云飘浮腰间,忽聚忽散,时分时合,青山在云间隐现,极美。白云岩半腰有白云寺,依山而筑,登山时远望,寺院与山崖融为一体,围墙如白云缠绕。

徐霞客有文字记游白云岩:“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山水皆收眼底,蔚为大观。”我们累级而上至白云寺,凭栏俯瞰,九曲溪逶迤如飘带,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沃野一片,风景果然好。朱熹有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写的就是这一带。

有年轻朋友说他们曾在白云寺西侧白云洞喝过茶。我探望一番,洞虽幽奇却悬崖峭壁,路险难走。上下绝壁间仅一线横坳,进洞须手脚并用、伏身蛇行。我不敢冒险,唯望洞兴叹。

在白云寺往南远眺,可见齐云峰。

齐云峰位于九曲溪西南,近星村,因状如燃烧火焰,又名“火焰山”,也是观日出和云海的好去处。

我选择去齐云峰,还因为黎明前的黑暗中登白云岩,山路崎岖,不敢贸然。而去齐云峰,可开车直达观景台,无需攀岩走壁。

阿松让他的朋友阿虎当司机兼导游。阿虎与他在同一篮球队,都是投篮好手。阿虎更骄傲的身份是武夷山蓝天救援队队员。

第二天凌晨4点50分,我枕边的手机铃响,阿虎在电话中说:“楼老师,我已到‘茗影轩’门口了。”茗影轩是武夷山摄影达人刘达友办的民宿。我匆匆下楼,黑暗中坐上阿虎那辆白色越野车就直奔齐云峰观景台。

沿途没有别的车辆,也不见人影,唯有远的近的山岭、树木与朦胧天色构成深深浅浅的灰黑色,像幅不断展开的水墨画卷。间或有一只夜鸟在车窗前掠过,很有点让人心惊的感觉。

阿虎开着车,左弯右拐很洒脱,对这块土地他太熟悉,“左面是三才峰,三座山峰峦靠在起,老人们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个是人,天地人相依共存,天时、地利、人和,取名三才峰有这个意思。’

我顺着他说的往车窗外望去,影影绰绰,果然有挤在一起的三座峰,只是一晃而过,看不真切。

我们到达齐云峰的时候,天色还黯,没别的游客,只有阿虎和我们夫妇,三个人说不上“三才”,也称得上“三闲”。阿虎把车停靠在一块刻有“齐云峰”大字的巨石旁,带我们去观景平台。观景台条石铺地,有围栏、亭阁、长廊、石雕佛像,附近有一座观音殿,建造时间并不长。

月亮还没落下,凉风习习,爽爽的一股清气。阿虎说,齐云峰不在主景区,游人较少,来这里的大多是武夷山当地人,因此比较清静。在等待日出的时分中,他带我们在平台走来走去,环顾群山一介绍,远眺大王峰、三仰峰、白云岩,近观三才峰、虎啸岩、赤霞岩、马枕峰*……山脚下的村庄有灯火闪烁,与苍穹中繁星交相辉映。阿虎说:“这个村庄因此叫‘星村’

“星村”,好美的名字。我最早知道这个名词时,还没

来过武夷山,而是饮了一款带有桂圆甜香的红茶“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的原产地在武夷山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故又称“星村小种”。有人说“茶不到星村不香”,此刻,我俯瞰朦朦胧胧的星村,吮吸着山雾缭绕中的空气,细细辨别其中是否有“星村小种”的独特茶香。

阿虎说,他的家也在星村。眼前的景色笼罩在半梦半醒中,我无法辨清哪一盏灯火是阿虎家的,我却可以说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阿虎家也是其中一颗亮着的星。

阿虎向我介绍武夷山,救援队2016年成立,主要承担.武夷山市户外险情救援、开展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和实施政府应急部门]救援任务等。目前有队员60人,完成各种救援任务90余起。

 

虎说:“我们完全是自愿的,武夷山的蓝天救援队也参与各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曾经有两个寻茶人在武夷山桐木关自然保护区内走失,一度失联,我们经过近一天一夜的搜寻,安全成功寻回失联者。最近一次,一位广东游客在山里失踪,我们也参与搜救。”我说:“我有一次在新闻中看到你们的救援队在山里清理游客丟的垃圾。”

阿虎笑了:“这种公益活动多呢,风险相对小的就不说我说:“能不能说点你的故事?”

“我个人的就不说了。”阿虎说着,转移了话题:“你看你看,天色红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

我抬头望东方,果然一片淡淡的红,似乎还有些羞涩。红晕在空中扩展着,色彩也渐深,由粉红、桃红变成胭脂红。阿虎是个摄影好手,为我和殷慧芬拍了好几张合影照。他说,这时的背景最好看。

 

点12分,太阳羞答答地从山背后探出脸来,因为有山挡着,倒更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阿虎说:“知道我和阿松为什么叫你去白云岩看日出了吧?在白云岩,日出时没山挡着,云海中慢慢升起,又一下跳出来,好看。”我说:“这里也有特点。我主要是考虑安全,黑暗中爬坡登山,不比你们年轻人了。”阿虎说:“那也是。”

让我欣喜的是,太阳升起来时,另一边的天空中月亮还没落下。这边看月亮,那边看日出。武夷起个早,日月都看到。日月同辉,我在武夷山齐云峰看到了。

太阳冉冉升起,天色明亮了许多,山峦、村庄、绿树、茶园都更加清晰,纯净得没有一点尘埃。尤其是近在眼前的三才峰,俊秀奇丽,山清水秀,周围茶山叠翠,近前水波涟漪,朝阳下云霞满天,云海变幻,美若仙境。

 

虎看透我心之所思,说:“去三才峰那边看看?”我说:“好啊。我正想对你说呢!”

开车下齐云峰,没几分钟你就到三才峰脚下。阿虎从车里取出几只盛水桶,熟门熟路地到草丛中的一个泉水口盛水去了。“这水甜。陆羽《茶经》不是说‘山水上’吗?”

看着旁边的山坡上有起伏的层层叠叠的茶园,我哈哈笑说:“陆羽还说茶’上者生烂石’,好山好水好茶都认上你武夷山占了!”“那你要不要考虑来武夷山落户呢?”阿虎笑笑瞅着我。我说:“我不是每年都来吗?”

清心润肺的空气,宛如仙界的美景。我们在山水间养性,享受着武夷山清晨的宁静和澄净,深深地吸着满满的负离子,心胸也觉纯洁了许多。

不远处,三才峰紧靠互依,亲密共存。《易经·系辞》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之说,三才峰因此而名。

望着互依互存的三才峰,我又心生感慨,无论是稍远的大王峰、玉女峰、白云岩、虎啸岩,还是近处的齐云峰、星村,山山水水那么美,那么纯净,那是天地的庇护,武夷山人的守卫。天地人在这里共生共盛,我不由双手合十,心中念念有词,为蓝天下的武夷山祈福。文章来源微信公共号“涵芬楼文稿”。

到底什么让武夷岩茶豪横如此?

九哥阅读(6)

很多茶客都迷恋武夷岩茶,氤氯之中,浓郁的花香随着水汽弥散开来,热热的一口入喉,便进入了“岩骨花香”的美妙世界。

 

试问一个人爱岩茶成痴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无时无刻关注着岩茶的动态?

是豪掷干金享受一泡岩茶带来的愉悦?还是一场不落的“泡”在其中?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岩茶之人,应该是时常与岩茶进行对话,向这位饱含中国人气质的沉静、内敛的“老师”学习之人。

今天我们与凯捷集团茶系统质量总监陈锡江,就茶友们平日关心的岩茶话题展开对话。

“岩韵”强弱,如人体供血

问 :说到岩茶可谓“一干个观众就有一干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岩茶是什么样的?

陈锡江:在首个“国际茶日”的宣传片中,推广大使张四立开场便提出“茶是什么?”、“茶里的人是谁?”。如何来破题,我想岩茶是一个特别好的代表。因为岩茶一直站在岛龙茶的最高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岩茶可以说是一种大智慧的集合。

问 :这种“最高峰” ,是否同岩茶的”岩韵”有关系?

陈锡江:是的。岩韵是一种特指,特指自然范围内优质信息能量在茶叶气味中的一种等量显化。它是大自然中一种很足的能量,是一种平衡,是气候、土壤与茶和谐共生的表现。岩茶之所以以“岩”为名,所强调的还是武夷山的岩石地貌和以风化岩为主的土壤结构,这是造物者赋子或夷岩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非他处所能轻易复制,也是造就一泡好岩茶难以回进的条件。历史上喝过岩茶的名人很多,他们对岩韵的理解也十分到位。在我看来,“的”不一定是长期存在的,它也是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流动,会成弱,甚至可能会消亡。在武夷山有一些特殊的地势和朝向生长出的岩茶,它的韵就很足,如同人体的心脏一般,供血最多,而我们未稍部位供血就差一些。总之,无论何时,物质基础仍是一切的根本,缺失了,精神层面也就无法得以升华,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这个“岩韵”。

问 :总的来说,武夷岩茶就是大自然的创造,有着自然秉性,造就了优良的茶德,那么它的清淡、简补、和静的特质是否也与制茶师傅的制茶思想相符合呢?

陈锡江:通常,一泡好岩茶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成果。难得的鲜叶,外加极好的技艺,让岩茶将“动静相宜,刚柔并济,天人合一,于不确定中创造极致感爱”这一中国文化内涵得以充分体现。林薇象先生曾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写到,民因时制茶的庄主多是阔南人、潮汕人,岩茶受他们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喜好也影响了岩茶的焙火程度。茶叶从培干到吃火,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次炖焙完成,因茶品级和销区而定,宋旨以“透”以贯之。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姑火风格,并不是培越多次越好。焙火过头,反而伤了品质。有些老茶存放太久,再次复婚,是对茶很大的伤害。其实通过时间的转化,很多不好的气息已经被纯化掉了。还有就是有时焙火不到位,还会让人误以为是拼配的不到位。

茶叶拼配,如中药“配伍”

问 :拼配茶是不是不好?喝若茶一定要喝纯料的才好吗?

陈锡江:一讲拼配,给大家的印象会有一种七拼八凑的感觉。我觉得用中药的配伍来解释“拼配”这个词可能更加严谨与贴切。我们从来不会认为多味药材的药方有什么不妥,它是一种互补,发挥最大的药效,茶叶的拼配正是如此。现在,依靠制茶机械,岩茶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会将初制阶段含水率约为8%的毛茶存储到过了梅雨季节再行拣副、拼配及培火等精制工序。具体来说,现在的精制是在毛茶审评归堆后进行, 目前大部分茶厂多先分别拣出梗片,然后进行筛分和风选。最后分口付拣,栋别,匀堆,婚火。匀堆既有相网品种的拼配,又有不同品种的拼配,比如肉桂和内桂拼,肉桂和水仙拼成商品大红袍等。这种“调配”是大厂制茶师傅的周企思考,可以使茶的品质更加稳定。关于纯料茶,一味追求意义不大,而精品纯料茶更是难上加难。

问 :制茶的学问很多,如何才能喝得懂岩茶?

陈锡江:喝岩茶,大多数人仅就喝一个春气。香气高扬就认为很棒,香气低敛,使认为品质不够。再往上一层,或认为滋味浓,便是好茶。或误解为培火轻或培火重,是好茶的标准。

喝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岩茶的内质中去感受。

姚月明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茶在冲泡后要求热汤香长久,清而不俗,细而幽长,杯底冷香明显者为仇。“不要把“青味”当成清香,把“焦味”误解成熟香,把“烟味”认为是桂圆香,把发酵过头的“酵味”认为是火功香等。

我认为很多问题都可以把它抛给大自然,因为通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是真理。做好的一泡茶,也是有四季属性的,不同时段喝很像是春夏秋冬的感觉。和健康的人一样,好茶是饱满的,是很润很活的。如而天青走水不透、杀青后堆闷,或储存上受潮,常会帶来属子酸使或是刺激性的酸,就会令人不悦。喝了这种本身不通透的茶,对人身体也是一种郁堵。总之,好茶带给我们的是生生不息的那种感觉,是有温暖的爱。

问 :目前市面上“老丛”非常受茶客的喜爱,您怎么看?

陈锡江:按照一、二、三、四、特级来区分,老丛是指特级以上品质的茶。按级别,特级需要有粽叶香,丰富的内质,馥郁的香气。以为青苔味、木质味多的茶就是老丛,这是一种误区。一味追求老树,也是误区,在《说文解字》中,70岁定又为老,树龄太老了,水和香气也都会弱。

喝岩茶,要树立全局观

问 :眼下喜欢岩茶的人多了,岩茶专卖店也出现并喷,各种品牌涌现,商品茶取名五花八门,对此,您怎么看?

陈锡江:从品质上来说,好企业是不会把高品质的茶低价出售的,他们也不会言目限风,越意定价,参然市场很重要,对他们的皮格和定价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实,某类茶价格高低的形成,不单纯是茶类本身的物理性状和感官指标决定的,更深层决的,是其价值累权过程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请因素炸合形成的结果,有偶然的一面,也有必然的一面。

问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选择性价比高的岩茶?

陈锡江:你可以看一个大企业最便宜的茶品位,如果到位那其他茶使可放心购买。选茶也不要单看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或是斗茶赛的获奖茶等等东西,因为喝茶要有一个全局观。关于取名,还更多一些,取一个合理而通顺的名字即可,哗众取宠的名字对喝茶本身没有意义。

总之,岩茶是”诗酒茶”中的那个茶,是属于金字塔顶端的茶,有一个特殊的爱众群体,未来福建的岩茶能不能更好地走出去,还是要在品质上下功夫,价格上也需更加亲民,再加上武夷山双“世遗”的背书,”清则雷远,杭则农长”的若茶才会越走越远。

如何正确掌握茶汤的浓与淡

九哥阅读(5)

如果我们将茶汤的浓淡度用数字来表述:1-2,寡;3-4,淡; 5-6,中; 7-8,厚;9-10,浓。

整个泡茶过程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浓淡度?又如何去把握这个度?一个成熟的泡茶者,应该是一泡茶从头到尾都有相对稳定的浓淡度,这个“稳定”,就像平静的水面,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倒映出云彩的变化,就是说,我们泡茶过程中,减少人对茶造成的干扰的不稳定,才能客观清楚地看到茶汤的变化,香气、滋味、气息的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是因为人为不稳定而造成的,则不是茶本身的品质体现。但是这个稳定并不是真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数字,比如一直是5,或者一直是7,而是又有一定区间的相对变化。我建议的一泡茶的理想的浓淡度的变化是(4-6-8-5-4)的一个抛物线变化,因为在浓淡度之上,还有气息与内含物质的变化,彼此平衡,达到一个动态的稳定。

如开汤不宜太浓,因为开汤以辨清浊与感受气息为主。清浊尤其在开汤时最明显,越往后,浊降低,浓汤会让浊更明显。开汤偏淡,茶中即使有一定的浊,也不会太突兀,在之后的过程里去尽量不动声色地将浊味淡去。书法用墨理论有句话叫“浓则滞”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开汤始,还是避免浓可能带来的滞,而是淡到浓的逐渐过渡,淡汤更易感受气息之活。虽然淡,但是有气息的支撑,茶汤是有内容的。

淡而不空。常规茶谈不上气息,没有气息,只有法味,又绝大部分有气息的茶,气息只能保留在前段,所以大部分需要感受气息的茶,着重在前两泡(如满要洗茶,则从洗茶后可以喝的第一泡开始算泡数),之后是感受茶的主体,就是滋味,这时候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厚度,浓淡度逐渐过渡到”厚”的程度,就是7/8,切记,一泡浓损三泡气力,就是说如果其中突然一泡太浓,则接下来两到三泡茶汤的气力都会有所损伤,就是说尽量不要达到9/10的浓度。

随着内含物质的逐渐释出,茶汤势必会越来越淡,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持住茶汤的质感,不可太淡,所以后段的浓淡度也要保持在41/5。所以说,整个泡茶过程,前不可浓,后不可淡。

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这个浓淡度?茶汤的浓淡度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投茶量、静泡时间、水温。投茶量越大,茶汤越浓,反之则淡;静泡时间越长,茶汤越浓,反之则淡;水温越高,茶汤越浓,反之则淡。三个要素,要达成一个统一。

首先水温是相对恒定的。水温由茶的采摘嫩度决定,采摘越嫩,冲泡水温越低,采摘越老,冲泡水温越高,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当然又有其他影响的因素,水温有一个微调的空间。比如日本的蒸青绿茶,即使采摘比单芽绿茶或一芽一叶初展绿茶偏成熟,但是冲泡水温比后者低,因为蒸青工艺的特质是“鲜” ,水温高则会破坏””。比如正宗金骏眉,高海拔、老树、生态,都是水温加温的条件,金骏眉冲泡可以比常规单芽红茶略高一些。再比如,台湾岛龙的冷泡法,则是乌龙茶另外一种风格的表达。但是主体上来说,水温是由茶的采摘老嫩度决定的,金骏眉也可以用90℃以下的正常单芽红茶的水温开汤,表现更加精致甜润,不一定要用90以上水温去炼茶,台湾乌龙出现低温泡的理念原本也是因为部分台湾鸟龙采摘比福建乌龙偏嫩一些,且追求小树原料制作。

水温的因素在开汤影响更大,在中段则有一定的空间,比如岩茶最好是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温,但是如果一壶水泡到第三轮,水温只有90℃了,那么可以通过延长漫泡时间

来得到合理的浓淡度,又比如碧螺春开汤最好是80℃度,我们不小心在88℃投了茶,则我们可以在第二泡续水时适当降低水温且增加水量进行一定的补救。而在茶的后半段,则绝大部分茶都需要绝对的高温,低温再久闷,也泡不出最后的滋味要表达的骨感。

静泡时间,也是有相对稳定的区间的,或者说,有最低限,就是不可太快出汤。浓淡与厚薄是两回事,浓不一定厚,淡不一定薄。有的人特别是很多老茶客,习惯大的投茶量短的静泡时间来泡茶,虽然茶汤也不会太浓,但是静泡时间太短,茶的余韵也会短,茶汤虽免于浓,但不免于薄。这是因为茶的内含物质浸出时间是立体的,有的内含物质水浸出快,有的物质水漫出慢,太快出汤,则内含物质漫出不全,更深长的部分不及析出。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一定的静泡时间。

 

所以,投茶比例就尤其重要,这几乎决定了一泡茶能否表达它的最佳状态。为了保证最低限度的静泡时间,又不至于使茶汤太浓,所以投茶量切不可太大。自然,投茶量也不可太少,太少,则无论如何延长静泡时间,茶汤仍然是偏薄的。我有一个”百分之五”理论,就是比正常投茶量减少百分之五,比如乌龙茶的7克杯,我主张投茶量6.7克左右,减少的部分,通过略微延长静泡时间来得到茶汤同样的浓淡度,比如投茶量7克,出汤时间40秒,那么,可以6.7克,出汤时间一分钟,多出来的静泡时间,增加的是茶汤的厚度,延长的是茶汤的余韵。

武夷茶园中的一片“清凉地儿”

九哥阅读(5)

清凉地儿,是武夷山一个位置便利且清幽之所,主人叫“显然”。他与夫人过着神仙眷侣一般的山居生活。竹月松云尘不到,况有清风自扫,如置身古画,如彷徨诗里。显然虽是武夷山人,童年却没能在武夷山生活,这一直是他的遗憾。他每隔几年,会随着父母回家乡探亲。短暂的停留,留下的都是模糊的印象。但是有一种莫名的思乡,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1990年出生,显然便随父母移居上海。对于家乡武夷山,年幼时的他并没有太多记忆而1998的夏天,一切都改变了。那年全国上下抗洪救灾的新闻铺天盖地,有天父亲匆匆赶回武夷山,显然与母亲也于第二日一同回乡。在火车的月台上,显然的母亲哭得很厉害,告诉他奶奶去世的噩耗。

当时年幼的显然不知道生死离别,而那个夏天,父母把他留在了乡下外婆家,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变化。每天显然都屁颠屁颠地跟着表哥表姐,白天抓田鼠、下河游泳摸螺蛎,晚上拎着炭火稻田里抓的黄鳝,无忧无虑。在显然的记忆里,外婆晒的地瓜干格外香甜,夏天西瓜是放在水井里的,仙草冻清凉又爽口……那年暑假是他最难忘记忆技艺。

直到十五岁那年,显然终于回武夷山长居了。和山里士生土长的孩子相比,显然对武夷山的喜爱和探索是别人的数倍。

他回忆骑自行车回乡下老家,在清晨六点,看到村里的第一眼就哭了。那时候的武夷山,经济还不景气,村子里遍布土墙黑瓦。但看到大山云雾,还有稻田交错,他感叹:这是我真正的家乡,我终于回来了。

显然在武夷山生活了十余年,走遍了大山小村,看到了山中四季,也学会了当地的方言,终于,他觉得自己应该能代表一个真正的武夷山人了。毕业之后,显然曾在五星级酒店做过泳池救生员,也因爱上单车,面试了日本shimano在上海的分公司,进而得到了在武夷山工作的美差。两年间,显然骑行了3万余公里,骑遍了武夷山的大小乡镇,连最偏僻的山沟里都不放过,可以说对武夷山的地形村庄分布了如指掌。2011年冬天,他独自骑行了滇藏线,历时55天,到达拉萨。

游走了很多地方后,显然还是回到了武夷山。出去过才知道,武夷山才是最美最能留住他的地方。多年来,显然一直坚持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在武夷山能有上几亩茶园,一小片菜园,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2012年,显然创建了一个淘宝店铺平台,销售武夷岩茶。

努力终得回报,在武夷山脚下的度假区,面对大王峰,显然买下了一套房子,他用家乡老屋拆下的木料,花了半年时间,自己设计装修了第一个家-不知春斋。他最喜欢的是二层的木质的双喜栏杆,那是30年前爷爷亲手做的。爷爷和父亲当年都是武夷镇上的大木匠,或许是耳满目染,也可能是遗传,显然也因此爱上了木头,以及老屋。

显然和夫人了聚苦苦寻觅了半年多,终于在2016年的春天,遇见了一片清凉地儿。在儿时居住的镇子不远处的乡村,他们找到了这片有山有水,还有八亩茶园围绕的老屋。一切应该从这里重新开始。

在茶田松树下,显然夫妇建了一座挑高茶山景茶室,春季茶忙时可供休息,夏季炎热可供纳凉,秋季邀三五好友品茗雅集,冬季便围炉吃茶饮酒。如今,清凉地儿还建成几处茶空间,其中有共游人、访客居住的民宿,既有独立山景木屋自带小院,又有复式木楼。

清凉地儿,不仅仅是可用于待客的茶室、民宿,更是显然夫妇生活的地方。他们热爱这里的每一处,知道这里的每一景。清凉地儿自有十亩茶园,可供人参与采茶制茶;农闲时,游人可探访竹林漫步道,参观黄柏村内古树奇观;门前流淌的黄柏溪,也可泛舟垂钓;院内自家小菜园,四季常绿,因时而食如果你在盛夏来到清凉地儿,不仅能欣赏到黄柏溪流域村庄里的农作生息,还能看到水田、荷塘、苗圃,或许主人还能请你吃上岭南的荔枝和本地的沙舰西瓜。

一日光景不长,有屋数间,有地数亩,以一亩栽花果,一亩种蔬菜,还余八亩茶园。这样的山居生活,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总有人,把你的梦想过成了现实。不如给自己放个假,做一闲人,做些闲事,沾点古人的雅致闲情,享受”轻涛松下烹溪月,含諾梅边煮岭云”的清趣。

山石即是岩,武夷茶正是藏着一股岩骨气的,也难怪有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精气神了。

幽涧泉流,山崖木丛,松下抚琴,听者知音。灌园中花,扫林中叶;茅屋木窗,清风邀客,汲泉烹茶,不说人间事,且做无事人。一日则过。

武夷瑞芳——瑞草芳华韵绵长

九哥阅读(5)

夏至一到,炎夏就正式拉开序幕了。

这一天,又恰遣父亲节、金边日食,真是个好日子。天虽热,却是武夷岩茶尝新的好时节。百年茶号武夷瑞芳,遂于是日,邀客试新茶。

“雨前虽好但姚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在老茶客的味觉世界里,岩茶不宜当季品饮,火气未消,且欠醇厚。因此,岩茶适饮期往往是在次年,而上市时间最早也要到中秋前后。

此次瑞芳试品的“新”茶,经过了两道焙火,若要正式上市,至少还要再培一次。因此,严格说来,“新”茶属于半成品。那么,它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令人期待。

大红袍、肉桂、老枞水仙,是茶会的主角,也皆为时下岩茶的主流茶品。

烧水,烫洗杯碗,三款茶一字排开,均以专业审评的方式试茶。近些年,岩茶市场风起云涌,肉桂水仙大红袍,赚足而三,言其是一个大江湖也不足为过。纷披的乱象,令我们常常思考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岩茶才能经得起市场与时间的双重考验呢?

好茶,消费者自是会用嘴来“投票”。

看茶如看人,第一关就是看颜值。

条索和匀净度,这款大红袍,都无可挑剔。

尽管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但大红袍由于个性不鲜明而常常被视作”大路货”,而且各家都有各家的味道。于是,有茶友笑称:“每一泡大红袍都让人充满了想象。”

带着疑问,我端起面前的杯子,金黄明亮的茶汤,沁着清灵的香气,优雅似花香。茶汤醇厚饱满,入喉润甜顺滑,顿生纯净之感。“干净,意味着无异味杂味,香、味及韵,都尽可能地表达出茶自身应有的特质。”要做到这点,似易实难。

又接连品了两道,清雅之香,溶在汤中,徐徐暖之,如饮山泉,甘甜清冽。

它,柔顺中蕴藏着坚韧有力,这是一种气度,即便是冲泡多道后,“气”仍可清晰地被感知。相比之下,市面上的大红袍,口感虽千姿百态,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少得可怜。

大红袍品罢,换杯再品肉桂。

肉桂,特别是产自正岩山场的,光环多、故事多,“神话”更多。尽管光怪陆离,茶客们还是对它钟情不已,欲罢不能。

岩茶发烧友们,只要看到“肉桂”二字,嗅觉味觉就会如条件反射般地“跳”出辛锐的桂皮香,而它也正因这一标志性的风味特征长期占据岩茶的C位。

还未泡,肉桂在温过的盖碗中就散发出了“火功香”。这不等同于“张牙舞爪”的火气,而是炭火慢焙所赋子的稳重敦厚。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乌黑紧结的茶条,在沸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绽放。细嗅碗盖,氤氲着浓郁高场的桂皮香。香散后,接着是细幽的花果香。富于变化的香气,正是岩茶的魅力所在。

汤色金红澄亮,香纯净清幽,涵泳于汤,仿佛赋予了精气神。汤感稠滑,有较强的穿透力,刺激着味蓄起舞飞动。细细寻味,浓烈辛锐的桂皮香中,又蕴藉着丰赡的花果香,在舌面弥散充盈,进而徐徐沁润到喉底。橙花叔醇、芳梅醇、己烯醛、醋酸苯乙酯等芳香物质,在水中被重组,呈现出一个层次丰富的香气世界。

停杯,凝思。香气徘徊紫绕于口舌之间,厚实稳固,醇如老酒,久久不散。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老枞水仙,是近年来书写岩茶传奇的又一实力担当。

“老枞”,强调的是树龄,即老树之意。水仙茶树属乔木,而名丛属灌木。“枞”,望文生义,宽厚朴素的木质气息,呼之欲出。

至于树龄多大才能算”老”呢?业界普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50年以上。可是,真正”达标”的茶又有多少呢?我们不得而知。

老枞水仙,可谓是瑞芳的“王炸”。”五公里”是瑞芳的“明星”山场,50亩的茶园,生长着6800多棵老拟水仙茶树。这些老茶树,如遗世独立的隐者,喜随众草长。

据介绍,有些茶树的主干直径达30厘米以上,是人工栽培20年树龄茶钢的5倍,个别树龄达到了200年。

从外形上来看,瑞芳这款老枞水仙算得上教科书式的了。茶象壮结弯曲,色泽乌润带霜,豪放而不失严整。

开汤,分茶,一如前两款茶,保留部分“头道汤待冷后,以备再度品试。

启盖闻香,温热的兰花香,细腻幽长,弥漫在鼻间,宛若一盆幽兰,赫然眼前。当它与木质香交融在一起时,丰富的味觉在唇齿间轮番上演。

汤感醇厚绵长,颇具立体感。仔细品咂,兰香、木质香里又楼着些苔醉味,如雨后的森林,充盈着清鲜的气息。

连饮三道,茶汤一直交织着三香,纠缠于口齿,紫回在杯底,使人流连不已。

新茶试毕,再品“头道汤”。这不属于审评程序,是茶友们自创的玩法,戏称为“还魂汤”,是为了回味。

三款茶,茶汤冷却后,香悠长细腻,且保持得很好,汤感温和柔顺,几乎感觉不到新茶因火未退而常有的”刮喉感”。无疑,这是对茶也是对制茶师手艺的一种考验。

花香、果香、蜜香、奶香、粽香、苔香、药香…若茶香气的层次感,从茶园开始就一点一滴地被塑造。

碧水丹山间,云深雾锁,草木的天堂。翠竹骑骑,幽林寂寂。每一处山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阔叶树宽阔的伞盖,把猛烈的阳光变得温柔。“伞”下,茶树枝连叶簇,雨滋露润,甘泉为友,虫鸟为伴,落叶成肥。藤蔽藏鞋,好似裙边,青苔密长,有如挂坠。它们与茶树,宛若同根相生,在山静日长花开花落中相濡以沫,成全彼此。

翻看叶底,柔韧软亮,质如绸缎,带着令人愉悦的清香,是茶之余香与木香的综合。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在黄绿的叶面出描绘点缀出鲜明的朱砂红,这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

挺括的叶脉,触摸起来,柔软中透着坚毅,鲜活如初。

这是经历了摩擦碰撞、火炙炭焙后的重生,隐隐中潜藏着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

茶称瑞草魁,芳韵传百年。一叶茶,牵系着百年家国春秋。

100多年前的武夷山,峰若之上,无岩不茶;溪流之畔,茶号林立。舟楫如缕,客商如织,鼎沸的市声编织出武夷茶贸易的繁盛。瑞芳茶号,便是茶香繁华梦的一个缩影。

茶号系由制茶名家江泰源于1899年所创。不像今天,茶庄茶店是销售展示的窗口,旧时茶号扮演着茶叶加工、运销的多重角色。瑞芳,临水而建。每逢茶季,采茶工挑茶鱼贯下山,送进茶,由此开启无数个忙碌的日日夜夜。

水筛上,茶青旋转摇荡,沙沙作响,沉静后,花香在寂静的深夜里慢慢晕开。焙窟里,炭火忽明忽灭,映红黝黑的面庞胸膛。文火慢炖,青叶蜕变成乌润的茶条。这些收藏了阳光雨露烂石沃壤山水情韵的茶,将随着南来北往的舟茷,连接天南海北爱茶人的杯盏。它那迷人的”岩韵”及千回百转的口感征服了世人的味蕾,不禁深情吟咏,以至于写进了地方志:“饮武夷山茶,唯瑞芳上品也。

任光阴流转,瑞草芳华,历久弥香,江子彪,瑞芳茶号第三代传人。作为掌门人,他对茶这枚灵叶深怀敬畏。他潜心侍茶,并笃信:茶树,是这片灵秀山水的一部分。在山林溪洞的润泽滋养中,生长出坚忍的性格。

“一山一水云天外,干树万树育奇若。安全是饮茶的基本前提,人工除草、生物除害、有机豆饼是我们养护茶园的方式。”江子彪说。

尝新,是为了让茶客们感受蕴含在茶叶里的春天,而要成为真正的新茶,仍须经历炭火与时间的双重锤炼。”200多天、18道工序的精工细作,加上近乎苛刻的严选与拼配,让有着不同个性的茶青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拼贴出美妙的感官协奏曲。

时间,不断在奔跑。丹山列列,碧水潺潺。山水间,杯盏中,不变的是沁满唇齿心田的瑞草芬芳。人与茶的故事,还在续写。

引经据典话岩韵

九哥阅读(5)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早在1959年全国茶叶大会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驰名海内外。其中将“岩韵”是否明显,作为武夷岩茶品质优次的一个重要标准。

岩韵的认定与表述

据清朝王草堂在其《茶说》记载,武夷岩茶(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始于明未清初。本文描述的武夷茶加工方法与现代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基本一致。充分说明,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若茶品质优异。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以百计歌咏武夷茶的诗篇,其中有许多关于武夷岩茶品质特征及其岩韵的精辟表述。

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了6首歌咏武夷茶的诗。他在《冬夜烹茶》一诗中写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嘴回甘趣逾永”。可见乾隆对于武夷岩茶的清香真味,既醇又厚、回甘持久的品质特征特别赞赏。

清代文学家袁校(1716-1798年),尝遍南北名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清代巡抚、学者梁章链在《归田琐记》中记载:”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调茶名有四等,茶品额亦有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日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耳。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論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梁章钜把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风韵),精辟地归纳为“香、清、甘、活”,而且要用山泉水泡饮,才能品悟其中微妙的韵味。

当代茶圣吴觉农1942年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中记载:“是以(武夷山)所产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

茶学专家林馥泉1943年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及制造与营销》中记载:”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若骨坑源所法,品具泉洌花香之胜,其味甘洋而气馥郁”,并以“岩骨”、”喉韵”描述岩茶的品质特征。茶界泰斗张天福1984年在《福建茶叶》发表的“乌龙茶的审评”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的”,其品质特征应具备3个内容: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里也有品种香气;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的犹存,齿颊留芳”

茶学专家姚月明2003年在《农业考古》发表的”武夷岩茶之特征和品鉴方法”认为:”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的”,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这是由于茶树立地条件好而所致的。””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或以加花密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长在武夷山的茶鲜叶在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种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香气说则浓长、清则幽远、酸郁具幽兰之胜。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例。甘,系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清爽甘润。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酿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烦留芳之感。浓,系指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厚,系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酌,即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骨而言。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岩韵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感悟。

陈德华2006年在《福建茶叶》发表的“说岩的”认为:”岩韵是武夷岩茶所独有的品质特征,是武夷岩茶在特殊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制作加工工艺等共同作用下,最终由品种特征所表现出的武夷地土香”。叶启桐在2008年编著的《名山灵芽:武夷岩茶》认为:岩韵是武夷岩茶在武夷山特有的碧水丹山环境中,经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味感醇厚且能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韵的解读

韵的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如韵悠悠,指声音悠场。

韵还有多种含义,比如,气质、风度、情趣、意味、风的与韵味等。韵与味合而为一,主要指审美对象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季羡林在《关于神的》一文中说,“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每一句都包含有两种东西,前一种是实物,说出来了,后一种是抽象的,没有说出来,后者就是神韵之所在。北宋诗人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的”,就像”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推而广之,不惟范温所谓的“声外之音”,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等都可用“韵”字来描述。岩韵,就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的”茶韵”。

2015年修订的福建省地方标准《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中对“岩韵”的定义为:“武夷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适宜的茶树品种、优良的栽培方法和传统的制作工艺等综合形成的香气和滋味,表现为香气芬芳馥郁、幽雅、持久、有力度,滋味呷之有骨、厚而醇润滑甘爽,饮后有齿频留香的感觉,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也称若骨花香”。”这应该是武夷山茶叶界专家代表在前人诸多论述基础上集思广益,对武夷岩茶独特岩韵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

目前为止,茶界与学界对于”岩的”认定与表述,大多还是侧重于对武夷岩茶代表性品质特征及其蕴含的”岩韵”的感官体验。仍然就日常生活中作为物质层面的“紫米油盐酱酷茶”之茶论茶,而较少涉及作为精神层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品茶时感悟到茶外之”韵味”,及其让人飘然欲仙,美妙绝伦和浮想联翩的审美感受。

随性泡茶出真味

九哥阅读(5)

下午五点后请老曹和我一起喝茶。觉得这样雨过天晴的天气倒是很适合熟普和陈皮。陈皮自然是后加,这样前几泡可以好好品味一下茶自身的香气和内蕴。

用的仍是“雨龙”老铁壶,购买时觉得价格不菲,但随着茶的普及、茶道的兴起、货币的贬值,今日看来已是性价比超高的一把壶了。而真正让人心怀感激的是:做壶匠人细致用心地将柔和纯净的呼吸融进了壶身的每个细节里。

哪怕偶尔因为琐事和身体状况等绿故暂停一段时间喝茶,落了灰的铁查虽有落寶沉寂的样子,只要拂去灰尘,轻轻擦拭就又透出难掩的大气和儒雅的精气神来:赏之感动,用之温暖,把手的孤度在手中的重量与粗细恰到好处,那种相A相交的感受是其它任何事物都不能带来的独特感。

独特,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特质和心境。

用心去品淼淼泡出的茶汤,始终都有老铁壶服耐得住时间流逝的特质,茶汤总能在口中激起一层又一层层出不穷的变化和美好感受。有时是香味突显,轻微的苦涩如菜品中的盐一样起到点睛调和的作用,最后以回甘和喉间的丝滑收尾;有时茶汤凝如玉脂,整块儿吸入口中,各种滋味儿相拥于唇齿之间,很难说出谁更占了上峰,难分伯仲却又分得清彼此,很是值得一喝再喝一探究竟;有时山场与茶树所处的自然环境带来的信息是最先涌现的,如自报家门的客人,神秘中有许多密码有待解锁,丰富的内质与矿物质争先恐后在舌间绽放,热闹地根本来不及细品其它,有种冒险行进的刺激和趣味感。我没喝过太多人泡出的茶,但觉得这辈子若能喝懂游游泡出的独特茶汤也是一大幸事。

尴尬的是,习茶五年我却始终泡不出属于自己特质的独特茶汤。好在我是自知没有足够天赋的人,并不会因此气馁,凡事不用太急,毕竟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投入,弥补天赋不足。多学多练,争取勤能补拙。

一遍遍在淼淼泡茶时认真的观摩,首先注意到的是姿态的放松与呼吸的调整。这些以前曾记录在《茶味初识》里:”水壶里的水有时化成细如丝的水线,有时又奔涌而出如顽皮的孩童。顺时针环绕浇水,或者定点大水柱低中。当时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她的那份专注,还有熟练、自带节奏的一连串动作背后的非一时之功:动作与动作之间疏而不空,密而不塞,既留有可以去细品与回味的空白,让的律有了可以喘息的机会,大脑有了可以展开联想的间隙,也让整个过程富有变化、跌宕起伏。接近完美又看得见蜿蜒而上的空间,这样的感受立体于更高的纬度,很容易让人心生感假。

因着认知的不断提升,每次反复揣摩着她泡茶时的一举一动,有时觉得其中的奧秘好像就要破茧而出了,可是一上手便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今与老曹喝茶的前几泡一样,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意识到掌握呼吸很重要,也意识到平稳流畅很重要,意识到心境平和很重要,意识到活火与电炉加热水的活性、口感差别亦很重要。当然,还有不同的水、不同的气、不同的人的差别等等许多实际很基本的”重要”。我按以上所需注意的事项出了汤,入口仍是马马虎虎、散、没有什么特质。手上的动作是一种惯性,呼吸仍保持前面刻意而为时的余温,倾倒时因为不耐而略用了点力,这时却发现杯子里的茶汤好像没那么死气沉沉。

不由想起淼淼从壶中注水时在水出的那一刻会有稍稍用力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匀杯出汤到茶杯的时候也有。我一直以为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水因软弱而流到桌面上,或者是她下意识中的节奏感使然,但今日看来,其中还大有文章在。

 

调整姿式,舌顶上额,一改往日的温吞,加快提壶速度到紫砂壶上空,在空中便倾斜好准备出水的壶嘴角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后,在下一次呼气时顺势微加一点力倾倒出水,保持水柱的稳定,根据意愿调整水柱的粗细急缓,最后果断收水。同样的方式出汤到匀杯和茶杯里,这时候我发现茶汤聚的能量加强了,汤成整体,喝入口中,有张力擦了开去,气满口腔上到颅腔,整个身体如一个大箱体,香与韵相继于其内鱼贯环行,形成了共振与共鸣。

再用此法泡加了陈皮的同一泡熟普,一改往日陈皮香或者茶香突兀的状态,陈皮香和茶香握手言和,虽有一香高过一香的情况出现,但两种香相互融合且相互支撑,并不一方独大。

我将身体的感受说给老曹听,考虑到他是理工思维的大脑,只好搜肠刮肚出微海的物理知识来向他解释。从物理层面来说,我从匀杯倒出的每一滴茶汤到茶杯里的时间,水还是相对稳定的水,起伏不大。但若在我倒出的第一滴茶汤时给了它加速度呢?后面的茶汤会因为前面的加速惯性保持一定的力度出去,这时手再保持稳定,这个力度就有了一个由强变弱的变化过程。临尾稍加一点干净利落的新水,那么最后一部分的茶汤又因为力度加速跌落入杯中,因为重力挤压进前面的茶汤里,实现融合。所以,这时的茶汤更有整体性,而匀速出汤的茶汤更有堆的和发散的口感。

 

认为茶汤在滴落过中的时间至关重要。时间的长短与茶汤分子间搅拌进的空气多少成正比。基本匀速滴落的茶汤每一个分子间搅进的空气基本等量,所以茶汤呈现出稳定没有太多变化的状态。香气、茶韵基本平均的散落在杯中每一个地方,所以喝起来少了层次和起伏。但是,如果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加一点力,有些茶汤在空中停留时问短,有些停留时间要长些,那每一滴里的氧气含量就有了变化。我猜测摩擦力小也就是出水量小时融入的空气更多,会增加水的柔软蓬松感而弱化香气,适合冲泡普洱茶这样不需要体现太多香气的茶。而出水快时香气能更好的保留,汤感更加有冲击力,但层次变化会相对单一些,更能展现岩茶类的风节傲骨。

当然,我这个物理盲猜测的也许完全都不对,但我还是会为自己能“胡思乱想”到这些而很是开心的。要说的是,茶汤里的气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涉及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茶叶自身带来的气与能量、制茶过程中制茶人的工艺与手法、冲泡人自身的状态与心境、冲泡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冲泡的手法等,很多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些还得慢慢去体会。

此篇仅记一时之念而已。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论证我的想法呢?答案是还是脚踏实地多加练习思考才是。

实践方出真知,动手才是硬道理,至于对错,有时并不重要。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年)作为著名作家,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直至今日仍不断再版。

狄更斯之所以广爱欢迎,是因为他在极为真实的情境中塑造让人感同身受的小人物,用生动的笔龄描绘与批判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所以,恩格斯赞誉他为“时代的旗帜”.

不过,略为遗憾的是,尽管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茶文化常常出现其中,但几乎无人给以特别关注,所以在狄更斯去世150周年之际,以此小文呈现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中的茶文化,借以向这位伟大作家致以敬意。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狄更斯无疑是高产的,但他一举成名靠的是流浪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出版于19世纪30年代的作品讲述了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的游历见闻,趣味模生的故事中包含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毫无疑问,饮茶情形也频频跃然纸上,反映了当时英国的茶文化。

茶是在17世纪进入英国的,首先在贵族中开始流行,然后逐渐向社会下层传播,到18世纪末期,在社会各界已经普及开来,到《匹克威克外传》中描述的19世纪上半期,饮茶场景在英国社会几乎无处不见:在舞会上,被假冒的文克尔故意邀请有钱的事妇跳舞,还大献股勤,给这位女士端茶、斟酒、递饼干;在旅馆当中,匹克威克与同伴共进早餐,火腿、鸡蛋、咖啡、茶等等,被风扫残云般一扫而空;在为了竞选议员而举行的茶会上,女士就来了45位,临走时,每人还得到一把阳伞;在酒吧里,高个子男子正和一位募妇喝茶,还认认真真地劝她以后不要再守寡了;举办宴会时,马具店老板会拿出纯银的茶壶、奶油罐、糖缸来装饰桌面;在家中招待客人时,巴德尔太太准备的有清静的茶、热热的饭;在结婚典礼上,节目不断出新,气氛不断高涨,当然也离不开茶与咖啡;在戒酒协会的月会上,”妇女俩喝起茶来真是到了极其惊人的地步”;在旅游胜地巴斯的茶室里,老态龙钟的太太与绅士坐在那里,聊着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在“西班牙花园”中的”花园茶座”,坐下过了一会儿,“茶盘端来了,七只茶杯的茶托,面包和牛油如数。

 

匹克威克外传》中展现的饮茶场景缤纷多彩,包括舞会、旅馆、茶会、家庭、结婚仪式、戒酒会的月会与花园等等,可以说,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都已经融入其中,此时的英国人已经再也离不开茶。

除了频频描述饮茶情景之外,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中也触及了饮茶有关的若干重要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自然是离不开茶壶或者成套茶具的,《匹克威克外传》中也有呈现,其中提到“纯银的茶壶”、”不列颠金属茶壶”、“小小的黑茶壶”、“真银调望以及真瓷杯子”等。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能够大量得到中国瓷器以及自行生产瓷器之前,英国人习惯于用陶器或者金属器具,银器在富裕人家中尤其受到欢迎,所以在接触到瓷器之后,也有能工巧匠模仿制作金属茶具,中国瓷器茶具和本国的金属茶具都有使用,更为有趣的是,中国瓷器受损或者只是为了美观,英国人还会用金银修复或者装饰,迈入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不难看到当时流传下来的这种英国特色的创造”。《匹克威克外传》中,多次提到各科茶具,无意中就展示了陶瓷器茶壶与金属茶具在当时的井行.

 

除了有特色的茶具之外,《匹克威克外传》还展示了英国人钟爱的饮茶方式-饮茶要添加牛奶与糖。在描写到饮茶时,狄更斯不自主地就写到了“纯银的茶壶、奶油罐和糖盘子”,奶油罐自然是装奶油或者牛奶的,糖盘是盛放糖的,三言两语就说明了当时英国人饮茶要加入奶油(或牛奶)与糖,这一做法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人为什么饮茶时要加奶油或者牛奶呢?其实这是传统经济的一种曲折体现。跟古代的中国很不一样,西欧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植业,商牧业占的比例明显比较高,因为欧洲长期保留了连片的林地,野草、野果非常丰富,自然有条件放养家商,另外还有一个技术原因,西欧没有发展出中国式的精耕细作农业,耕作方式比较粗放,需要留出休耕地来恢复田地的肥力,休耕地也正好给词养家畜提供了便利。

 

畜牧业比较发达,人们自然习惯于肉奶等食物,这种饮食传统在英国长期延续,所以,饮茶时自然而然地要添加奶油或者牛奶。除了奶油或者牛奶,英国人饮茶还大量加糖,这主要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随着欧洲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开拓,甘蔗种植园在各地发展起来,英国主要是在西印度群岛大量制糖,嗜好甜味的人们无糖不欢,大量食用蔗糖成为社会风气,喝茶时候自然也要添加,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掩盖茶的涩味,更符合英国人的口味需求。狄更斯提到的奶油罐和糖盘,其实正是英国饮茶特色的反映。

《匹克威克外传》中还描绘了以茶戒酒的活动,在戒酒协会的月会上,或许是为了表达戒酒的决心,或者是借机多喝点茶,很多人鲸吞牛饮,狄更斯诙诸地写到,有几位甚至明天需要”剖开肚皮来放水”。在戒酒活动中饮茶,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酒与茶的关系。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因为缺乏清洁的饮用水,英国人都习惯于大量饮酒,这种习惯到近代时期仍然如此,甚至更为恶劣,这一历史时期英国人大量饮用劣质烈酒–金酒,也就是廉价的社松子酒,酗酒的人们放浪形骸、堕落不堪,社会改良者非常痛心,大加批判,努力进行社会风气的改造。礼拜堂联合戒酒协会其实就是进行社会改良的组织,他们把茶作为了对抗饮酒恶习的武器,认为茶使人清醒,饮茶也就包含了勤勉理性的涵义对身体更是有益。

所以在狄更斯的笔下,装有一条木腿的托马斯·波登,原来经常饮用杜松子酒,发现木腿很快就裂开和腐烂了,改成饮茶之后,发现新木跳的寿命是原来的两倍。

这个说法从情理上分析,好像不太可信,里面包含的其实正是狄更斯的道德劝诚:抛弃荒唐堕落的生活方式,少喝酒,多饮茶!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1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