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岩茶到“开店潮”汹涌——繁荣还是泡沫

九哥阅读(5)

当下,武夷岩茶市场的持续火热毋庸置疑,从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到街头岩茶品牌的新“圈地运动”,岩茶的营销又踏上一个新台阶。对此,有人叫好,有人忧心忡忡。诚然,价格和营销手段是市场化的结果,但是一个行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乘持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物有所值的商品才有生命力。

日前,武夷山市茶业局举办了2020年茶企”品质·品牌·诚信”交流培训会。

会上,武夷山市副市长陈爱宾表示:“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个别炒作武夷岩茶’天价茶’的现象,扰乱了茶叶市场秩序,混淆消费者视听,损害了武夷岩茶品牌形象。茶企、茶人要坚持质量兴茶,守好茶叶生命线。要始终坚持诚信促茶,营造健康好环境。积极推广平价茶、明白茶…

质量兴茶、品牌建设、诚信经营,已经为多数岩茶企业所接纳。大家普遍认识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只有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产业发展大环境,各企业才能更好地施展拳脚,岩茶才能持续把岩骨花香的神韵带给世人。

尽管立秋已过,三伏天却“渐入佳境”,新晋”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炎值,依旧。与天气一样高温的还有武夷岩茶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多个武夷岩茶品牌纷纷扎堆开店,以至于在福州的街头,但凡临街的店面,常常都会看到至少3个以上的不同岩茶品牌连锁店。就拿有着福州“茶市风向标”之称的香格里拉酒店商圈来说吧,不足500米的街道上,聚集了武夷星、凯捷、牛栏坑、岩上、瑞芳、红袍村、溪谷留香等新老岩茶品牌。此外,还有孝文家茶、手尚工夫、岩霸、品慧北山、丹苑等品牌也都加快了扩张的速度,以福州为中心,大举“攻城略地”,布局全省乃至全国。

除武夷星、凯捷等少数几个老品牌外,大多是近些年冒出的岩茶新品牌。这些新品牌布点之多、开店速度之快,折射出了时下岩茶新-轮消费热正汹涌来袭。如果再加上一些”蹭热”开岩茶专营店的单店,那就更多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大环境,岩茶消费市场仍然逆势火热,且纷繁热闹。这是繁荣还是“泡沫”?

“天价”单品,噱头还是标杆?

2018年,武夷岩茶茶季刚结束没多久,网上就疯传一张名为《武夷岩茶-上海茶友群上半年度茶会采购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表格,上面罗列了20种岩茶单品,价格从3520万元斤不等。此后,《目录》上的单品都在扩容,版本也有好几个。在2020年版所谓”最新”的《目录》上,单品则达到了百余种,价格分为“300元泡””500元泡””1000元/泡”及“顶级”四档。价格最辣眼的当属”顶级”这一档,除“非卖品”外,价格均在8万元/斤以上,令人瞠目结舌,有茶友戏言:”茶比房还贵,卖几斤茶就能换套房!”

当然,流传于网络的《目录》未免有炒作之嫌,而且娱乐成分也居多。但是,这些价格“高出天际”的单品却是真实的存在,让岩茶迷们既感慨又向往,都希冀着能一亲芳泽。这些“天价”单品几乎涵盖了武夷岩茶所有的知名品牌,而它们也因此成为该品牌的“镇店之宝”。其共同特点是:产自核心山场(“三坑两洞”)、工艺独特、品质不可复制,最重要的是一-产量极为稀少,并充斥着各种扑朔迷离的”动人故事以及“可遇不可求””喝一泡少一泡”之类的说辞。

不过,有多个品牌负责人均表示,不少顾客都是从《目录》上的单品开始认识自家品牌的,而且他们来店里喝茶买茶也是慕名(单品的名气)而来的。可以说,这些笼罩着“神话”色彩的单品就是品牌的“流量IP”,起到了令人满意的品牌宣传效果。

茶价确实高得不可思议,但多数商家声称,这些单品产量很少,并不进入市场流通,仅仅只是用作交流或回馈老客户大客户,基本是“有价无市”。当然了,也有发烧友愿意掏腰包买几泡尝尝。

对于”天价”单品的涌现,一些茶企持保留看法。然而,当它们被这一股行业潮流所裹挟时,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当今是买方时代。“如果你没有一两款高端茶(指的是高价茶),顾客会认为你没有拿得出手的好茶,都是大路货。”某知名品牌茶叶品管负责人抱怨说,“天价二高档”的观念在市场潮流的引导下早已深入人心。在顾客眼中,“天价”单品代表了该品牌茶叶的最高水平,是“标杆之作”,也是“參照系”。

因此,各家天价茶的争奇斗艳,是跟风,也是一种博弈与竞争,拼山场,拼技艺。这客观上促进了品牌茶企改进工艺提升品质,但是,凑热闹者也不在少数,趁岩茶消费大热,也跟风推出自己的天价茶,充其量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喉头罢了,尤其是质价严重不符,坑掺了消费者,白花了许多冤枉钱。

开店“井喷”,岩茶消费需求旺盛?

在茶圈有这么一种说法:”高端岩茶基本走不出福州。”此说虽带点夸张戏谑的味道,但足见福州岩茶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在武夷岩茶“坐”上福州茶市第一把”交椅”前,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金骏眉都曾一度风靡过,而福州本身也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与主产区。从这一层面来说,福州扮演的是茶叶”市场风向标”的角色。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福州与武夷茶(武夷岩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武夷山与福州,分别居于闽江上游和下游,同饮一江水,水路交通便捷。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53年,以武夷茶为代表的茶叶贸易日渐繁盛,福州一跃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第一大港。就武夷岩茶来说,清代福州人梁章链是无法绕开的“大咖级”人物。他在《归田琐记·品茶》中,将岩茶品质归结为“香、甘、清、活”,这四字至今仍被奉作阐释“岩韵”的经典。此外,还有谢肇制、徐曲、郭柏苍等福州人,也都是岩茶的知己。换句话说,武夷茶与福州成就了彼此。

时光流转,当武夷岩茶的魅力与价值逐渐被重拾时,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武夷岩茶的推广与销售提供了窗口。2006年5月20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福州西湖之滨举办了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首场大红袍茶推介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武夷岩茶产业逐步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天价”岩茶也由此”崭露头角”。2010年,多地市场被曝出现10万元/斤”天价”大红袍。

当时,这一现象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随后,”正岩山场”概念的盛行、肉桂水仙的风靡,又为岩茶消费的继续升温添柴加油,使五花八门的“天价”岩茶一次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同于以往,这些茶都是有品牌的,茶名也是极尽文创之能事。

福州虽非武夷岩茶的传统市场,但经过多年市场培育,消费者渐为“岩韵”所折服,从最初的追求“香气”到注重”香与味的综合表现”,再到讲究山场、工艺(制茶师)、年份等等,品鉴水平与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升级。那些“天价”单品,若名副其实,则是充分体现该品牌茶企制茶水准与茶叶品质的“杰作”。消费者像追星一样追捧它们,无疑是对岩茶极致感官体验的向往。

“就像一台好戏,不光要有好演员好演技,也要有一群懂得欣赏的好观众。”武夷山丹苑名茶总经理谢寿贵说。”武夷岩茶的消费热及岩茶产业的发展,要感谢福州人民。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行家,懂得品赏,有的高手还会指出工艺的缺点。”据了解,丹苑名茶自2019年进军福州市场以来,至已开了10家门店。“跟其他品牌相比,我们的开店速度算慢的了。今后,我们还将在福州地区再布局10-20家店,形成销售网络后,再继续拓展省内市场。”

以丹苑连锁门店为例,除1家直营(兼运营中心)外,其余均为加盟。加盟店的店主,原是顾客,因喜爱认可,变成了合伙人,”90后”王梓凡便是个鲜明的例子。4年前,他无意中接触到丹苑的茶品,觉得该品牌的茶性价比很高,消费体验也很不错。只要有空我就到店里喝喝茶,有时客户谈事、朋友聚会也会去那里。”后来,他干脆就同自己的三个小伙伴合伙开了一家加盟店,店内茶艺师也是清一色的”90后”。”我们喜欢岩茶,也喜欢奶茶、可乐,并不矛盾。岩茶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充满了变化,山场、气候、品种、焙火、冲泡手法等等,都会赋予茶不同的个性表现。”

像王梓凡这样的“角色转换”,在其它岩茶品牌的连锁店中也非常普遍,其客户群体也多为具一定消费能力的政商人士。“现在请吃饭,人家不一定有空。喝茶倒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谈业务时,请客户去茶店里喝一泡好茶,有档次,也很有面子,很多生意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位从事金融业的老茶客说。因此,一家茶店,不仅仅是卖茶,通常都有几间私密性较好的茶室,为商务洽谈、联络感情提供了一个平台。

“好茶”,且先不说品质,单就价格的表象,的确很能体现“档次身份”,加上茶店的“多功能”,使茶店成为高端政商人士眼中颇为理想的社交空间,因而也就不难理解岩茶品牌茶企的“开店潮”了,这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

适者生存,谁能笑到最后?

“天价”茶的迷思,“开店潮”的席卷,武夷岩茶的纷繁喧闹,着实让人深感困感,业界对此也渡贬不一。

从业十多年的资深茶商管炜认为,多个岩茶品牌”抢滩福州,是武夷岩茶走品牌化路线的表现。”以前,提起岩茶的品牌,只有武夷星、凯捷、熹茗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时下,市场上涌现出这么多的新品牌,从包装、文创到空间设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表示,这些新品牌对提升武夷岩茶的品牌形象与价值是有利的。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国内茶叶市场销售总额达2700多亿元,其中90%销售额系由品牌茶企贡献的。可见,茶企品牌意识的日渐增强对茶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曾炜进一步指出,大多数品牌背后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从基地、加工厂到销售终端,都有一套标准,至少在安全卫生质量上是有保证的。”为争夺市场份额,它们展开了激烈竞争。靠什么来赢得人心?首要的就是产品,竞争会让他们自觉地通过创新来改善提高茶叶品质。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好事。”至于某些岩茶单品价格虚高,他认为,“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关键还是看品质是否配得上价格”。

丹苑总经理谢寿贵则“不鼓励,也不排斥”。”‘天价茶遍地开花也好,(岩茶)品牌百家争鸣也好,说明市场有需求。作为一家品牌茶企,它要做的就是好喝的、耐喝的、经得起市场时间双重考验的茶,其它的就交给市场来决定。”他相信,“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只要用心把茶做好,不管市场风向怎么变化,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谈及”天价”茶,多鼓业内人士深表堪忧。”一种茶类的定价乱象,说明市场不成熟。一部分人以为把品牌茶某款单品价格标得高不可攀,就会带动岩茶总体价格水平的提升。其实不然,这种行为会误导消费者形成’高价茶就是好茶,或”岩茶卖高价很正常,的错误观念,最终会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利益。因为一个没有标准的行业,将不会长久,市场的前場也是可以预见的。”茶商方先生说。

同样,关于岩茶品牌”混战”,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贵卿也认为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他直言,当消费者慢慢“懂”茶,消费渐趋理性时,这种“无序”的市场状态就会重归有序。“市场在成熟,消费者也在进步,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茶企)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哪里去。只有把品质这项内功修炼好,才是硬道理。整个岩茶产业也是一样,要稳健、高品质发展,而非忽起忽落大起大落。否则,最终伤害到的将是茶农。”

乘风破浪的武夷岩茶品牌化之路

九哥阅读(5)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对岩茶都知之甚少。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入消费升级的訴段。喝茶。乃可俗可雅之美事。再次融入大众生活。

在蓬勃的市场经济助推下“茶产业的热湖-波摸一波、普泪茶、铁观音、金波眉等轮番成为茶界的口画担当“红板一时“武夷岩茶”作为技艺的中国大名茶之一、终于迎来了已的「黄金」代。

“厚积薄发”的复兴之路

武夷山拥有优越而独特的自然条件,有着“奇秀甲东南之美誉,素来以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闻名于世。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匠心独具,茶学泰斗陈禄教授对此评价至高无比,他在其著作《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道:”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作为茶中瑰宝,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著名的茶学专家就投身于武夷岩茶的各项研究工作,为日后武夷岩茶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武夷山借“双世遗”的有利资源,高调地将茶旅联盟直通车开进了福州、浙江和北京。蓄势多年的”武夷岩茶”终于迎来突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开头地”为岩茶赚足了名声。同年

6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横空出世,在茶界轰动一时。

2007年,“茶王”大红袍再创佳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举行。最后一次采摘的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该馆此前收藏的唯一现代茶叶。彼时,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姜丰义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都是稀世珍品,存世量极少,武夷山大红袍底蕴深厚,而且收藏的绝版母树大红袍茶叶具有唯一性,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此后,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农不仅积极借助旅游业带动茶产业,更积极组织各大民间斗茶赛,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天心村斗茶赛”更助天心村斗出了岩茶“第一村”的美名。而伴随着铁观音的“降温”,金骏眉将更多茶客的视线转至武夷山,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开始崭露头角。

2009年,堪称岩茶的“大年”,很多武夷茶农都对这年的好茶津津乐道,按当地的茶农话说“那年的天时啊,山头稍微好点的茶青,随便做都出极品茶”。正是这年年底,坑洞茶的价格普遍上涨一倍。

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投资新贵调查(一)—大红袍沉浮录》,以厦门为缩影,让我们看到大红袍作为投资新贵,赚得大批的游资的眼球,成为福建茶界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11月,岩茶在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一时成了抢手货,很多人带着现金到武夷山收茶。

然而,岩茶的走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稍微尝到点甜头,质疑之声便随着而来。因为茶界有了不少前车之篮,更多爱茶之人希望岩茶不要重蹈覆微,便积极呼吁岩茶要重视生态、工艺,不断提示岩茶的炒作风险。所以在2011年后,岩茶进入了相对冷静、蛰伏的阶段。

2013年,被大多数茶企视为茶业的小年,很多茶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但在此背景下,武夷岩茶却犹如一匹黑马,再在众茶类中脱额而出。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热捧、武夷岩茶销量增长、武夷岩茶售价大幅提升、茶企纷纷开发岩茶新产品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岩茶产品上这一系列现象均证明了一点-武夷岩茶又火了!这一年,一则《丈夫得知8000元/斤茶叶被老婆煮茶叶蛋后崩溃》的新闻,将文中的主角“牛肉”(4栏坑肉桂)一炮打响,于是各种山头”肉”(肉桂)风靡市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再一次收藏出自首批非遗传承人的大红袍代表作。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的两次“崛起”均伴随着“大红袍”荣耀的馆蔽,正好呼应完成了一个以“大红袍”为主打的岩茶复兴时期。同时,也直告着岩茶“大红袍”化的推广时代告一段落,正式进入了以“山场”肉桂、老丛水仙、单品”花名”等为主打的品牌运作期。

“势在必行”的品牌化之路

众观岩茶复兴的这些年,行业整体的步伐算是相对稳健的,在起起伏伏中走出了一波上升浪。个中缘由,一方面是武夷山作为旅游胜地,政府很重视生态的保护,更明白“武夷岩茶”这个公共品牌打造不易,知名后更爱惜羽毛。为了规范茶叶市场,保护武夷茶原产地品牌,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地采取了相关措施;一方面则是武夷山人多靠山吃山,状态上小富即安、容易知足,不会将步伐迈太大,即使早有市场资本频频”示好”,也不时碰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岩茶经历市场风雨的考验,给予行业更多的准备时间。

经过数年的稳定发展,岩茶在全国打开知名度,市场也迫切需要更多成熟的品牌入驻。但在2013年之前,武夷山比较响亮的岩茶品牌主要是外来企业经营,出自当地的代表企业较为缺失,本地茶农经营的品牌多是依托于茶厂的小品牌,较为分散。那时,即便有个别非遗传人的产品已经卖到数万元一斤的高价,但还仅只是以个体为核心的匠人概念。

2013年后,眼见着大品牌推出的岩茶产品日渐占领市场,武夷山茶农也坐不住了,纷纷接过资本投来的”橄榄枝”,即使不接受外来资本的合作,也会运用自己的资源,全方位进入企业升级、品牌打造的转型期。

在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初期,投资者多化身“职业经理人”,联手当地拥有核心山场、较有实力的当地岩茶厂,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及数款最能体现品牌稀缺山场、独特工艺的高价茶快速打响名气,再以中低价茶占领市场。这种运作模式很快被更多当地的茶企效仿,在品牌们”你追我赶”的争夺战下,为了盖过前浪的气势,就得不断刷新茶价榜单,导致天价茶频出。此举虽然在茶圈刮起了追逐单品的热潮,但也让不少茶客对岩茶望而生畏,在一定程度对市场造成了影响。

不过,任何考验都是日臻成熟的市场抛出的炼金石,是武夷岩茶走向更大市场的必经之路。品牌的本质是品质,多年的市场洗礼让武夷山市政府和企业深谙此道。长期以来,武夷山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管控茶山面积,为确保茶叶原材料质量,政府于2018年推出有力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

2019年,政府联合企业建立以地理标志保护为着力点,采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标”两标合一”的管理模式,通过“商品标”和“茶青卡”双重审核,统一制作武夷茶地理标志标识,进一步确保岩茶的品质正宗。

目前,岩茶产业品牌发展迅速,第一梯队不仅有较早注资武夷山的”武夷星”、“凯捷”等标杆品牌,有如”海堤”.

 

八马”、“华祥苑”、“日春”等龙头企业的金字品牌,还有像“小罐茶”这样异军突起的现代化茶品牌;而以首批岩茶“非遗”传承人为代表创立的”瑞泉”、”喉瓜”、”孝文家茶”、”永乐天阁”、“岩上”、“幔亭”等原产地品牌也渐成规模;如今,武夷山拥有茶叶类注册商标一万余件,居南平地区首位。

大浪淘沙,武夷岩茶的江湖故事未完待续…

2020年注定是极其特殊的一年,世界各国都经历着疫情的重大考验,很多行业备受重创,茶行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中的最后一件,当人们要勒紧裤腰带时,是最先被“节流”的对象之一。

所以,在如今的局势下,包括武夷岩茶在内的所有茶,都应该更接地气,贴近民生,只有顺利度过“來冬”,才能迎来更好的茶季。

而对于岩茶产业来说,如今已“顺势而为”地完成了“初制”阶段,接下来的“精制”期,不凡“文火慢地”以养精蓄锐,停下个时机成热,再趁势而上“乘风破浪”!

正在重蹈普洱茶覆辙的武夷岩茶如何救赎

九哥阅读(5)

各类天价岩茶在市场上受人追捧,人们以拥有一泡好东为荣。以至子在茶的聚会上似乎没有天价岩茶就没有茶味一样。岩茶的价格走到这么高”普通的人根本无法承受,接下来它又会怎么样(当前市场状态不免让人想到2007年时候热炒的普洱茶。

2007年的普洱茶,对庄家来说是一场精心预谋和猎杀,对普洱收藏者而言,则是非理性的市场追逐与惨痛经历。2007年的上半年时间里,只要是普洱茶,似乎马上就能升值,就能是到大钱,在利益驱动下,有很多外省茶区也开始格中小叶种的茶叶沤堆后压饼、用上普洱茶的包装,人们对它未来可能带来的附加值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

2000年后,茶文化更加普及,饮茶人群不断增加,这是茶叶销售的春天,普洱茶也开始有了更大客群。普洱茶的启动最早由台湾和香港的茶商开始介入,他们有更先进的营销意识。

之后沿海闽、浙、粤等地茶商跟进,但这几年普洱茶相对价位还偏低。2005年起,普洱茶价格开始了加速度上涨。也从这时候开始,各类普洱茶的大事件,为普洱茶的火热制造了声势。

2005年,云南思茅创立了全国首家“普洱茶收藏拍卖(银)行”,“茶银行”具备收藏保管、公开拍卖等多种功能,每年的存储费约为茶叶价值的3%。在某种层面上说,默认了大叶种普泪茶的收藏价值并与时间同步的升值功能。

2007年初开始,普洱茶马帮进京,活动做得有声有色,影响颇广。紧接着又有普洱茶环球航海旅行的策划。2007年4月6日,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揭晓。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随着普洱成为行业的热门产品,资本与商家纷涌而入。在广州芳村、北京马连道等有规模的茶叶市场,庄家们正在预谋,四处派出人员在茶城收购普泪茶,尤其针对某款唛号的普洱茶,有多少收多少,价格遂不断抬升,营造了普洱茶供不应求的紧张趋势。此时大家对某款茶趋之若鹜,却又四处寻找不到。而茶城的商家只要手上有茶,马上就能快速升值,茶叶的价格也是一天高过一天,甚至一天几个价,上演了疯狂的普泪茶大戏。当大家渐渐习惯于普洱茶将会不停升值的新形态,危險的种子也就在此落下。

正所谓“高处必堕”,2007年5月中旬开始,形势急转陡下,茶城里的普泪茶居然无人问津了,紧接着普洱茶的价格普遍下跌,越跌越没有人来接手,此时茶价早已腰斩,一些投资者囤积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普洱茶几乎打了水漂,追悔莫及。6月份,普洱茶市场“大地震,,继下关、中茶、大益三大品牌高台跳水后,几乎所有的普洱茶价格大幅下跌。此时10元一片(一片357克)的茶饼甩卖也无人问津,上演了茶价的疯狂过山车。跟进的大众投资者纷纷被套牢,市场一片哗然。

2007年下半年开始,普泪茶市场跌入低谷,实际上也宣告了曾经高调的普洱茶市场的崩盘。

本来是正常消耗的茶品,在两三年时间里快速偏离了它的价值轨道,概念炒作替代了品质需求,甚器尘上的非理性,终于被价值规律的大潮吞没。2007年初,全国各地参与到”炒茶大军”中的庄家、散户多达数百万人,据称整个产业相关的人多达3000万。在庄家悄然出货的同时,听信概念的接盘者,以数十上百万的投资,上了一堂昂贵又惨痛的课程。

从深层来分析,这也缘于民间的资本缺少出路,当发现普洱茶可以迅速升值时,狂热的情绪替代了理性思考,普洱茶成了“过山车”的股票。而且,在狂热的情绪引导下,市场里很多茶根本就是假货。正因为没有人关心这件茶里的茶味如何,有没有真正的价值,收藏之后有多大的转化空间,才导致这样的一场闹剧。

这两年冒出的天价岩茶,也是资本进入的结果,不同的是,他们更在意茶品的品质和稀有性,很多费用实际花在商业推广上了。天价岩茶的营销有其特定的模式,营销推广的成本远超过产品制作的成本,有很多内幕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这其中,也有一些品牌在无奈中竞相攀比随波逐流。在特定的时间段,它确实成为一段传奇。

武夷山正岩茶太少了,三坑两洞的岩茶更是少之又少,自古以来就是资深茶客的最爱,正因为这样,很多人相信它具备了很大的升值空间。

对普洱茶而言难道不是这样吗?实际上普洱真正的古树茶产量太少,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每年常在3000吨左右的产量,占比不到整个普洱茶产量的3%。其余则是大量的台地茶、小树茶了。2008年开始的古树茶、山头茶的热潮,至今尚未消退,资源极为稀有的名山头古树茶在经济不景气的年间,依旧价格坚挺受人追捧,人们总是说:”资本那么多,再有钱也买不到的山头古树茶。

普洱茶中的老茶更是特例,价格远超天价岩茶,属于高端玩家小圈子,对于常人而言,鉴别老茶太难了,既没有专业的分析仪器,又没有信得过可供参考的标准样。与其说人们追求品味和养生,不如说他们更在意名气,”听起来很美”、”用耳朵喝茶”胜过了以口腔来做的滋味鉴别。但老茶的珍稀性、可遇不可求的特质,也注定无法在市场上掀起更大的风波。

今天的岩茶很热,但能持续多久呢?有多少真正愿意为它买单?这两年开始,武夷山茶农家里也剩下更多的库存。这些陈年茶,至少在三五年内不会有多大的升值空间,人们的忧虑并不少于销售的喜悦。

岩茶难懂,不要说市场上普通的茶客,就是当地资深的制茶人或者老茶客,也并不是完全喝得懂正岩茶和半岩茶,品种上也难以喝懂。这也影响了岩茶在国内各省区的推广,茶客去买上万的茶叶,和别人”PK”或者给号称很懂岩茶的专家来鉴别,往往说那茶和三五百的茶差不多,如果我没有对岩茶的深刻认知,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状态?那么,在经济下行的状态下,豪掷数万购买区区一斤茶,为得是什么?

也就是说,购买高价岩茶茶客,实际上心里有很多的不信任感。那么,大品牌可以为这种不信任感背书吗?因为我是某个有格调的品牌,所以我就是这样的定位和态度,再加上不停地营销推广,将舆论引向正面。由品牌兴盛开始的销售,也会因品牌衰退而终结;由好奇开始的销售,不会有长久的热度。

好茶必定有它的价值,也一定有爱它的茶客,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的定位,沉淀下去,伴随口碑,用时间来培养无数忠诚的拥趸者。高价岩茶,不仅仅是奢侈品的概念,应该是有内涵,能持续下去的可能。事实上,国际上的奢侈品,我们能看到他们用了多少年的时间来做积淀呢,谁又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理念和态度呢。天价岩茶现在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翻云覆雨似乎很容易,它到底能走到多远?

武夷岩茶如何打赢持久战

从上世纪90年代没有销路,到品牌门店遍布城市CBD与高端社区,岩茶市场格局的改变,用了近20年时间。做茶十余年的曾炜回忆起2007年初到福州的情景,不禁感叹时光如梭。当年,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街穿行考察福州的茶叶市场,游走了大半个城市,也不过见到五六间茶叶店,更别提其中能见多少武夷岩茶的影子。岩茶的大热,对于以岩茶为生的茶农、商人来说无疑是个“淘金”的好风口。不过,是淘金还是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还需要考虑如何在圈地运动中可持续发展。

以茶做茶,贵在精细

近几年来,岩茶上热搜不乏与“天价”沾边。其实,自古以来,岩茶便以高端茶的形象面世。据《蒋叔南游记》记载,民国时期,一斤武夷岩茶的价格是64块银元,按今天的标准换算,一斤的价格可能超过上万元人民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垂暮之年的蒋经国先生作出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决策,其中包括开放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访友等。当时,蒋经国也订购过一批优质的武夷乌龙肉桂茶,当年一斤的价格就达千元之高。

著名乌龙茶专家、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陈郁格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份上世纪70年代的岩茶价格表。这张表格出自《毛茶审评手册》,这本手册从1975年她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一直带在身边。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赫然记录着当时的岩茶价格。依据种类分为品种(如乌龙、梅占等)、普通名丛(如铁罗汉、不知春)和名岩名丛(如肉桂、大红袍等)三类,有上、中、下堆三种。三类茶的上堆价格分别为9.60元/斤、10.

80元/斤和19.20元/斤。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50多元,收购两种名丛上堆茶几乎就要花去她半个月的工资,足见岩茶价格之高。所以说,武夷山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叶之奇而奇。就这独一无二的岩骨花香和有限的产量,才能让它如此有底气”豪横”。

曾有外国友人访问武夷山时提出疑问:“为何岩茶不能做成“立顿”品牌的销售形式?”当地茶农答曰:”武夷岩茶集山水精华,只栽此地,产量有限。”大约这就是普货和精英的区别。武夷山方圆72公里内丹霞地貌,才是岩茶最核心的产区,种植的茶叶,才能叫武夷岩茶,所以它是珍稀之物,不可泛滥。

岩茶价格由市场决定,不管价格多少,茶本身的品质必须有所保证,在此抛出问题有待思考与探索。首先,一座二线城市多达几十上百家岩茶门店,是否能提供茶叶的绝对原产地保证?一旦茶青供应消耗殆尽,是否会出现外山茶、非原产地茶充斥核心产区茶叶的现象?其次,岩茶品牌形象已在门店扩张中实现了升级,在宣传、营销的团队在传播品牌文化,给品牌造势的过程中,能否做到突出亮点又不虚假夸大?另外,对于岩茶的品鉴如何做出正确的引导,而非故弄玄虚?

在曾炜看来,岩茶倒不必迎合普罗大众,它值得等待真正懂它的人。岩茶的市场,也需要做精做细,吸取其他茶曾出现的以假乱真,泛滥掉价的前车之鉴。策划营销对于销量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以茶做茶,不应添加过多超出茶叶品质的附加值。

传统为本,再创特色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细细数来,也需要20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作为老茶鬼,曾炜崇尚武夷岩茶传统工艺的传承,其中,熔火又是极为关键的分水岭。岩茶制作中的焙火,是为了把茶叶的韵味焙足。深发酵重赔火的做法,其精髓在于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火候和时间都直接决定最终成茶的味道和口感。

“市面上有些茶品牌为了吸引不懂岩茶的客人,往往会把岩茶做成高香,但这个做法大多是迎合口味,在工艺上却没有几经推敲。高香茶在做青上没有做透,会造成返青、苦涩等后遗症,长久来说对品牌的损害也是很大的。”曾炜介绍说,发酵过轻的岩茶,耐火程度较差,过高的火功容易导致茶质变“空”;而发酵程度到位的茶,耐火程度较高,茶质在焙火过程中的物质转化也较为丰富。这就解释了为何在有些茶叶店中喝到上万一斤的茶叶,开场香艳四座,却后劲不足,索然无味。

并非恪守传统工艺,就是一成不变。相反,曾炜非常认同岩茶制作工艺中的创新,但做茶如做菜,先做熟透,再调威淡。好比川菜在福建,首先食材和做法必须地道,再去调整辣的程度,或是配菜的组合。做茶也是如此,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复杂,环环相扣,每一步工艺对下一步工艺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把工艺做扎实,再去考虑创新,调整发酵和火功的轻重,才能最终呈现一杯好岩茶在我们面前。

另外,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早已有之,规定了武夷岩茶的术语和定义、原产地域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在茶叶流通之前,若能执行检验到位,也是为茶品牌诚信度背书的一种方式。

大浪淘沙,如何安在

岩茶品牌和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正说明这个茶类的品牌意识逐渐强大,行业的水平,也从基础种植和粗加工层面,拓展到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这种遍地开花的现象,还能持续多久?

一个茶厂的设立,仅需手续齐全,配齐设备,注册到位,即可运营。但一个茶品牌的创立,需要茶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代价。如今满街林立的茶品牌,都拥有高端的视觉体系,从寻找产品定位、锁定目标群体、设计v.Sl,再到四处开店、投放广告,可见茶企为吸引客群狠下血本,强大的资金投入,无异于在”烧钱”。

茶叶品牌和门店的崛起,有助于快速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有价值的品牌影响力。茶界资深人士预测,未来几年,不仅仅是瓜分市场的时期,更是“大浪淘沙”的时期。高达百万的包装、宣传的成本投入后,是杀出一条康庄大道,还是血本无归?目前还只能笑看风云变幻。

品牌建设是一个很专业的事,茶叶企业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必须邀请专业的品牌智力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茶企业必须组建专门的品牌建设与运营部门,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操人才。品牌建设和管理具有其基本的法则,但千万不可忽视茶叶的特殊性。敬请那些对茶叶产品、对茶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茶产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现状等缺乏深入研究的品牌机构,不要来忽悠和坑害茶企。

而茶企领导人,一定要掌握品牌的基本知识并亲自上阵做品牌。

并非有好形象和多门店的茶企就是王者,这仅是开始,关键还在于如何进行品牌的有效沟通管理,既要求有年度规划,也要求灵活的针对性和实时性,甚至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而快速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广告策略。

最后,茶企更要认识到:做品牌是一个过程,要打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者注定不会成功!

岩茶品种新贵——春闺308待嫁

九哥阅读(6)

与陈荣冰老师坐在一起喝茶,无意间听他提起一款茶树新品种,编号是308,也有个好听的大名, 叫”春闺”。

陈荣冰老师是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在他手上诞生了”3″字头编号的茶树新品种,有301春兰是铁观音的后代; 303九龙袍是大红袍的后代; 304丹桂是肉桂的后代; 305瑞香是黄旦的后代,唯独极少听闻有308这个新品种。

很是惭愧,这是我第一次知道308春闺,我顿时来了兴致,急忙问陈老师,何处可觅得春闺?陈老师答日,目前在武夷山三五家人有种,约个时间,可一同前往品春闺。

春闺的庐山真面目

没多久就收到陈老师的信息,说已经约好了,他的老朋友丁总家里,一道火新制春闺”待嫁”中。

 

在此之前,我也问过好些武夷山茶农,基本是对春闺一天所知,就镇路有耳闻,最近也是去年之事。福建省茶科所培育的高香小品种茶树,在武夷山得到大力地推广种植,就连外地茶客都能闭着眼说出几个小品种茶的编号,唯独308藏于深闺不为人知。

这就更加深了我对春闺的好奇与期待之心,并不止我一人如此,得知我在寻觅春闺,武夷山茶农不忘叮嘱于我,”若寻到,勿相忘。”所以,此次我还约了朋友一同前往,等我们下车,陈老师已经先一步等着我们了。

丁总告诉我们,这春闺刚赔出来,还有些火气,不能贪杯。

我点了下手机屏幕,确认这时已到了9月初,其他人的茶估计都培到了三道火吧,丁总做茶倒有些任性了。

焙一道火也好,品种香气保留得较为完整,能更好地欣赏春闺的本色茶香。干茶乌褐色,微微卷曲,大小匀整,闻着带有坚果的奶油甜香,投入温过的盖碗,摇晃几下再闻,多了几分鲜锐的花香,与坚果香交融,特别像加了花瓣的曲奇饼干。

沸水冲泡,花香四溢,新品种茶树制成的岩茶果然是灵魂都带有香气。我的朋友迫不及待先尝了一口,她不假思索,跳出一句话, “308的香气很像雀舌啊! “她想确认一下,赶紧又细了一口。

陈老师点头表示认可, “确实, 308的品种特征是茉莉花香,雀舌呈现出的花看也是比较浓郁的。”两者都是让人有记亿点的花香,如茉莉花般,鲜灵欲滴。

轻火茶多少都带点青涩,这让春闻的香气还似含苞待放,并非三伏天盛开浓到化不开的茉莉花,香而不腻,清而不浊,雅而不妖。308茶树可用来制作绿茶和乌龙茶,如此用岩茶的工艺制作倒是改造了它的性子,半发酵加上炭火轻焙,本是喷薄而出的花香被揉进了茶汤里,敛了性子,透出温雅。而水中带香、香水合-恰好是岩茶中的至高境界。

春闺为何姗姗来迟

我们都很好奇, “3”字头的小品种茶都在陈荣冰老师手上诞生,为何偏偏春闺掉队了?陈老师解释说,这些新品种是他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选育出来的,恰好在他2010年退休时, 308这个品种还来不及鉴定,于是交接给同一课题组陈端领研究员,在2015年通过了省级茶树良种鉴定。

说起这些新品种,陈老师如数家珍,亲切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陈老师说,当年他不眠不休花尽心思要给它们取个好名字,毕竟这些名字跟着它们的时间比我们的人生还要长。比如303,有人说成是紫红袍,正确的大名是九龙袍,如果知道它的命名来由,以后便不会叫错了. 303是以大红抱为母本,而母树大红袍又深植于九龙窠,陈老师把这两者关联, “九龙袍”一名由此诞生。

308的大名是陈常颂研究员起的,刚好在那时候他喜得千金,灵感爆发,给308取名春闺, 闺女的“闺”。有人觉得过于女气,建议用回归的”归”,我倒觉得挺妙的, 308喝起来带脂粉花香,与”闻”字契合。

春闺姗姗来迟,丁总恰好在对的时间遇上它。 2008年,他在武夷山上梅有一片空茶山,思来想去不知道要种些什么茶树。于是请教了他的校友陈常颂,这一问就找对人了,第一年陈常颂给他拿了1万多棵303九龙袍的苗试种,第二年,又送来2万株305瑞香树苗。原本这3万棵苗种满了丁总的上梅茶园, 2010年他把其中1万株瑞香改种了春闺,那时候春闺只有个编号308,还没有大名,丁总成了第一批种植308新品种茶树的人

茶树种下5年后,可以适当采摘制茶, 2015年丁总的第一桶308岩茶制成,恰好有了名字“春闺” ,一切都是刚好。在大家都首选种肉桂的市场大环境下,丁总选择了没有名气甚至没有名字的茶树,不随波逐流成就了他与春闺的缘分。

据丁总描述, 春闺茶树的叶片偏小,是椭圆形的,制优率高,香气独特,种了这么多年,逐渐摸清它的脾气,越发知道如何把它做好。他看春闺如待自家闺女,总能找到些相通之处,他说春闺是晚生种,跟他的性格挺像,不紧不慢,人家的茶都熔三道火了,他还只是培出了小品种茶,一大堆肉桂水仙还没培。

如何做茶凭各自欢喜吧,只是我们尝不到丁总今年的肉桂,颇有些遗憾,喝了一两泡去年的肉桂解馋,跟我们心里想得一样,都是培了足火的肉桂,慢慢焙火的人一般都是等茶火气退透了再焙,这样始茶容易去除青气,可始到词子里,培到足火茶就不易返青。

新品种的鲜活与灵气

品了春闺,听陈荣冰老师讲述他与这些新品种的故事,心中生出感慨。如果没有这些新品种,武夷岩茶或许会少了很多鲜活与灵气吧。

武夷山的“土者”品种是菜茶,也就是现在大家说的奇种,通过插神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像四大名丛就是武夷奇种的代表,喝过奇种便知道它很接地气,香气细幽,滋味柔顺,要说茶香有多惊艳倒没有,属于耐看耐品型的。

武夷山还有一类是外来品种,比如毛蟹、水仙、佛手、梅占等,虽各有特色,香气还不足以“秒杀”群雄。福建省获科所孕育的新品种也叫高香品种,它们在武夷山的出现确实打破了传统。

之所以是高香品种,当然是因为它们精制的岩茶香气鲜锐高场,像105黄观音,素有”透天香”之名;像301春兰延续了铁观音的兰花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像304丹桂,真如八月桂花飘香那般;还有308春闻,别一瓣茉莉花在襟,走路带香

如今,在武夷山确实有小品种茶的一席之地,不管是纯料还是拼配,它们都早已融入到武夷岩茶的体系里,成为众多茶客的杯中之物。很多茶客是爱极了它们这种百花争艳般的香气,也有很多茶客是因为某款小品种茶而入了武夷岩茶的坑。

也有人觉得小品种茶过于香腻,可以惊鸿一瞥,却不能长情相伴。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改变了武夷岩茶带给茶客们的刻板印象–带火味、苦涩不香,我觉得这样足够了,用香气俘获人心,只是那一刻的心动,或许也能成就永恒。

王顺明心中的那片红叶——琪茗岩茶

九哥阅读(5)

武夷山做茶的,牛人不少。但我并不是对每个“大咖”都有感觉的。而王顺明,却是我想结识和交往的。

早就听说过他的故事。本世纪初,上海有朋友去武夷山,我叮嘱他: “回来别忘给我带茶叶。”特别指出包装上要有一片红叶的,那是武夷山茶叶总公司的商标,正宗,可靠。

对王顺明更多的了解是2019年秋天在莆田,茶友刘荣翔请我在“琪明小院”喝茶,对我讲了不少关于王顺明的故事。

王顺明, 1963年随父辈从古田迁居武夷, 1974年学校毕业后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管理。1975年,他21岁,任崇安茶场第六分场党支部书记。1987年任武夷山综合农场场长、党委书记, 1993年任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 1996年兼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长。王顺明与武夷茶相伴40余年,守护、管理6棵传奇般的大红袍母树茶近20年。

“王老师说:有人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的老婆,我把青春献给了大红袍。”刘荣翔如此叙说,充满了敬意,“那些年是王老师最好的青春岁月。”

2020年茶季,我在武夷山。刘荣翔得知后,驱车四个多小时从莆田连夜赶来与我会合,相约第二天晚上去拜访王顺明。

旗山路上的琪明茶叶研究所位于1938年创办的崇安茶场旧址,这给”琪明”增加了几分历史底蓮。占地36亩,厂房颇具规模,设备齐全。园林式的环境,我更是喜欢。

王顺明穿一件香云衫短袖上衣,见我们进茶室,寒暄一番,取出准备的四款茶,连先后冲泡的次序他都做了细心安排: “白鸡冠”、”1明7号”、” 明1888号”、”琪明8号” 。后三包是他的“私房茶” , 5克装,包装袋都是再用的。

刘荣翔从”琪明小院”带来的年轻茶艺师泡第一道”白鸡冠” ,茶汤非常干净,却缺了点应有的厚度。王顺明注意到我的表情,对茶艺师说: “你们泡茶要看对象,对一般茶客可以这样泡,对楼老师这样的老茶客可不行。

说罢,他让姑娘们站在旁边,自己左右开弓地泡起茶来,冲注沸水的力度明显比女孩子大,茶水在盖碗中翻滚,随着叶片在沸水冲击下的旋转和舒展,茶香顿时在空间弥漫。合盖后,他坐杯时间比茶艺师稍多几秒钟,然后把茶汤注入公道杯,再一分配到各人茶盏中,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茶汤稠了许多,那一口厚醇的茶水,在口腔中含留片刻,齿龈和舌尖被蜜一般的香气包裹,最后咽入的囊间所升起的美妙滋味,真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同一款茶,王顺明泡,味觉不一样,我见识了他的泡茶功夫。

喝岩茶我也算”资深”,我能辨出“琪明7号”、”琪明1888号”、“琪明8号”分别是大红袍、肉桂、老枞水仙。但我辨不出它们产自哪个山场?武夷山九洞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处处出奇茗,耳熟能详的”三坑两涧”,鲜有人迹的“鬼洞”、“竹窠”、”芦铀”、”刘官赛”……正岩产茶的好地方太多。

我在他的茶室转悠,墙上挂着启功等文人字画。他指着其中一幅: “这是吴建贤的,你们上海的书法家,他给我写”晴耕雨读’。”我说: “可惜吴建贤走得早了点。”他说: “是啊。”言语中不乏惋惜和怀念。

“晴耕雨读” ,曾经是中国农村许多农户的家训家风,王顺明仍然恪守。

“我也写字,我写”温饱是福 。”他哈哈笑着。

我在他们家食堂里果然看到”温饱是福”这幅字,写得还很不错。

我注意到餐厅的那张圆桌很大,二十来人可同时吃饭。据说每逢开饭时,家人和车间工人围坐一起,大桶米饭,满桌菜肴,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深感“温饱是福”。

王顺明把工人当家人,这让我又想起他把顾景舟送的紫砂壶让工人们干活时喝茶用的故事。

王顺明领着我在工厂转,几十台摇青机齐整地排放在车间里,气势宏大。他自豪地说: “这样的车间我有几个。这些机器同时转动时,很气派吧?

我问: “可以拍照吗? “他说: “当然可以.

他大笑: “这有什么秘密呢?我还手把手地较人家怎么做呢我这里都可以拍。”

王顺明那种胸怀也不是武夷山每个“大咖”都具备的。于是我跟着他一路走一路拍照、录像,自由自在,有种难得的爽快。

在茶库,大包大包堆积成山的毛茶让我惊讶。我发现每包茶袋上都挂有标签,上面清楚标明哪天采的,是晴天还是雨天,大雨还是小雨。我惊诧: “雨天你们也采茶?”

王顺明淡然一笑: “有些人做不好茶,就抱怨老天爷,说什么天气不好。老天爷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同时间不同天气采的茶,怎么拼配怎么做?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不管风吹雨打,胸中自有雄整。这一刻这句话用在谈笑风生的王顺明身上,再恰切不过了。

王顺明给了我两盒”守艺”。”守艺”这名字是王顺明取的。”守艺” ,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其核心就守住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针对武夷山有茶人为迎合些人追求所谓”清香”口味,在工艺上“创新” ,王顺明认为,不应该让武夷岩茶去迁就这部分人。武夷岩茶就是这个标准,你觉得口感太浓太重,你可以去喝铁观音、绿茶、白茶。

我深以为然。岩茶,我一般不喝当年做的,至少放一二年后才开罐喝。而那种所谓”清香型” ,发酵径,熔火不足,一两年后就往往会泛青,那股涩味很难喝。

王顺明是注重古法炭焙的。王顺明说: “我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别人意,我急不得,哪一环节急了,没有坚守传统工艺,茶就做不好。”他的不急,他的前后十几道工序,层层”守艺” ,才造就了”明”茶的岩骨花香。

“这茶放几年都好喝。你会喜欢的。”他说。

步行至一幢木结构的小楼前,王顺明告诉我,底层是手工作坊,二楼是他的书房“静思斋” 。 “琪明茶业手工作坊”和”静思,”的圖名都由他自己题写。

手工茶,顾名思义是制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制作,全程没有机械参与制作。武夷岩茶的制作历史最早全是手工做的,说“传承” ,一定要会全手工制茶。

手工制茶的工具在“琪明”手工作坊一应俱全,王顺明就在这里向徒弟们包括前来实习的农大、茶学院的学生们传授技艺。后来,我果然在厂门口看到许多块北京、福建、湖北等各地高等院校的茶学专业挂在墙上的“实习基地”的铭牌。

“传承”两字,对王顺明,不只是说说的,而是身体力行、切实去做的。因此,在“期明”涌现张长忠、王盛聪等优秀的后来者,正是王顺明无私传授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离开手工茶坊时,我看见他的小外孙女正端着个小号的玩具竹筛,也煞有其事地做着手工摇青,动作还很熟练。大家看着都笑起来。

王顺明的女儿王艳薇这时打开手机给我看了她家小宝贝许多张与茶相关的图片,有像横像样泡茶闻香的,也有手捧茶青叶笑眼开的…十分可爱。图片告诉我,王顺明的小外孙女也有志继承带爷的手艺, “琪明”真是后继有人啊!

为着武夷山那片红叶的生生不息,王顺明承上启下,薪传火递几十年,行远自迩,孜孜不倦……

看青做青,看是岩茶做青工艺的灵魂

九哥阅读(5)

武表岩茶是臻山川精英秀气,品具岩丹花香之称的中国名茶、兼有绿茶之清脊,红茶之甘、足中国乌龙茶的代表和始祖。明末清初。武火岩茶创制以便因优异的品质而享誉中外。

武夷岩茶优异品质的形成,是“天地人和”的综合作用,即不仅形成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更形成于国家首批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单从制作技艺角度来说,做青工艺和烘焙工艺在武夷岩茶优异品质形成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长期自身的生产实践,本文中笔者主要就“看青”在做青和烘焙工艺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为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天时地利是基础

茶叶品质的核心因素是香气和滋味,武夷岩茶也无外乎如此,而这些因素的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茶叶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关系。茶叶芳香性物质则决定了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而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滋味品质。

汲取日月精华、山川精英,武夷岩茶是天地造化,武夷若茶来源于武夷山这片天地与山水的相融。换句话说,天时地利缺一,便没有武夷岩茶独特的气质。

天时:光照、雨水。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介于北纬27°-28°东经1170 118之间,北纬30地带被地理学家称为“神秘的纬度” ,在这条黄金纬度的两侧是茶叶生长的黄金地带。武夷山在武夷山脉的东南坡,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武夷山脉的北面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气温高了许多,武夷山脉南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水气充足,每年冷暖气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充沛的水分,有利于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温度、降雨量以及由它们共同组成的复合气候系统,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茶树的生长与光照强度、长短密切相关。茶树在漫射光下生长,能有效地吸收漫射光中的蓝紫光,经光化作用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利于提高茶叶香气。

武夷山风景区多沟谷坑洞,秀拔奇伟,群峰连绵,植被茂密、坑涧狭窄,每天的光照不足四五小时,身处其中的茶树被阳光照射多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加之武夷山每年有近三分之一是云雾天气,风景区、高山区云雾缭绕,在降低光照强度的同时又产生漫射光。

茶树喜温,适宜生产的温度是20-30℃。不管是武夷山风景区还是洋庄吴三地等高山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上下,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地利:土壤。茶树喜欢酸性土壤,要求土壤pH值在4-6.5之间,尤以4.5-5.5为最佳。在适宜的pH值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强,呼吸消耗相对较弱,同时对养分物质氮、碳、钾的吸收能力较强,所以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较多。茶多酚是糖类物质经代谢转化而形成的,因此, pH值适宜,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含量增加,儿茶素、茶多酚含量较高,而在不适宜pH条件下,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是氮代谢的产物,由于茶树在pH值不适宜条件下对氨素的吸收量不高,合成氨基酸数量也不会多。

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若,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组成,其pH值在4-5.2之间。再加上武夷山前辈茶人在武夷山风景内构筑”石座盆栽式”的茶园,并以”岩土”种植,土壤剖面层次重,,土质疏松,透水通气性强,矿物质有机质含量高。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写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研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风景区和星村程嫩、洋庄吴三地的茶园土壤比较接近,属于”上者”和“中者”的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含量高,孔隙度大,有利茶树生长,其岩韵特征也十分明显。

“人和”是决定性因素

在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中,茶叶种植与管理不可忽视。

在武夷山,茶叶种植与管理的方法被称为”武夷耕作法对岩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遵循的茶叶分类方法是已故茶学家陈椽教授提出以制法和品质建立的“六大茶类分类系统” ,可见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除了茶青叶外,更重要的是茶叶加工工艺,武夷岩茶关键加工工艺为做青和烘焙。

“武夷耕作法”是武夷山独特的栽培技术,它包括从开山种茶一直到采茶。长期以来,若茶茶园管理只注重于除草、深耕(七挖金,八挖银)、填客土、平山等措施,很少施肥和治虫,保持较原始的管理。

目前,若茶产地茶园大部份以施肥替代填客土,以增加茶叶产量。由于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种鲜叶质量,进而影响毛茶品质。笔者认为,在耕作管理环节中,施肥虽是维持茶树生长和增加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但对岩茶品质甚为敏感,目前是影响岩茶品质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因此,在没有提出如何合理施肥的具体办法时,主要应根据茶树长势叶片颜色来决定施肥品种、数量和时间。长势很旺盛的茶树可暂不施肥,包括根外追肥,喷施生长激素(未开采茶园例外) ,使其能有优质的鲜叶原料。

如今,岩茶每年多在4月中下旬5月上半月开采,大部分茶企只采春季茶,为确保品质,笔者所在的茶企只采品质最好的春茶。采摘标准是新梢顶芽形成驻芽后采摘, “中开面”来3-4叶。采摘的气候、时间选择晴天、北风天,有利于制出优质岩茶。品质特别好的岩茶,还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后才开始时采。因为这个时候茶叶表面的露水已干,可增加成茶香味,而且在制造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日光萎凋,便于精工细做,提高岩茶品质。

“看青”在做青过程中的应用

做青是形成岩茶“三分红、七分绿”和特有香味的关键性工序,做青过程伴随着鲜叶外缘细胞的破损,内含物质的氧化发酵及水分的进一步减少,这个过程讲究”宁轻勿重,宁少勿多” 。武夷岩茶的做青工艺主要是利用调控外源性因素,如环境温度、湿度、气流、摇青强度等控制青叶的发酵速度与程度,温度会影响内源酶的活性,湿度会影响鲜叶中水分、气流会影响青叶的呼吸作用。摇青会加强氧化还原酶及其同工酶的活性、强度增加使香气成分增加,不同温度做青也产生影响,做青工艺促进了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茶多糖的水解,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

做青的原则是”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它是通过萎凋叶动静结合,在继续散失水份的同时,通过揉破叶片边缘细胞的过程,引起红变继而转为朱砂红,促进叶肉物质的变化,形成岩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雨天的青叶、晴天的青叶;叶片厚的青、叶片薄的青;较嫩的青…做青过程中,根据不同品种、产地、天气、鲜叶状况、上下工序联接情况,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手段,判断做青程度。

看青做青,决定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制茶人也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灵活掌握,随茶青变化而变化。随着科技进步,目前武夷岩茶做青大多是采用综合做青机,它集萎凋、做青于一体,在做青间中更少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在大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实,不管是综合做青机做青,还是传统的手工做青, “看青做青”的根本原则都是要遵循的。

“看青”在烘焙过程中的应用

烘焙是武夷岩茶塑造外形,形成岩茶特有色香味的关键工序,素有“武夷培法,实甲天下”之说。烘焙一方面蒸发多余水分,将内含物质及形状相对固定下来,有利于岩茶品质的稳定和利于储存;另一方面通过高温烘焙,多酚和多糖类物质进一步氧化减少形成焦糖香,从而形成香高馥郁、滋味 厚滑润的品质特征。

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在做茶过程中,进入烘焙这道工序,要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按照茶叶原料的等级、品种、做青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看茶焙茶” ,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雄叶厚度。

等级高的岩茶一般不会粗老,耐火力差,因而炖火时适合采用低温、短时、薄摊,保留天然的香气和滋味。等级低的岩茶大多较粗老,有的甚至带有不良气味,可利用提高火功,排除异味,使得茶叶的香气和滋味能够纯净一些。.

品种不同,叶片便有了大小厚薄之分,耐火力上就有了差异,叶张大而肥厚的原料,所制岩茶象形比较粗大、沉重、较耐火,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

叶张小而薄的原料,所制岩茶产品条形较小,身骨较轻,耐火力差,烘焙过程中,宜温度稍低、时间稍短、摊叶稍厚。

做青程度轻的岩茶,大都有青气或苦涩味,烘焙时宜温度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以助青气和苦涩味的去除。相反,做青程度重的岩茶,应低火慢炖,以防香气低且滋味平淡。做青适度的岩茶,火功和时间也要把握适中,使产品色、香、味俱全。

总之,一款品质上乘的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产物。得益于武夷山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的天地造化之功,武夷若茶在先天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制茶人切不可居天地造化之功为己功而自做而裹足不前。天时会变,茶叶生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必将导致每一年的茶叶会有不同,不断提高”看青”能力,提高制作技艺,只有高超的制作技艺,才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资本,不断做出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

 

武夷茶碧水丹山的侠骨柔情

九哥阅读(5)

尽管我属于丘陵地形,但旖旎的“丹霞地貌”让我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的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份,创造了各种自然奇观。北方的气候赋予了我狂野的性子,让我化身”调色板” ,恣意挥洒;当我南下时,南方的“温柔”感化了我,我穿上秀美的“绿衣” , “举止”优雅…

“双世遗”武夷山是我的骄傲。它是福建乃至中国的一张清新芳香的名片,欧洲人认识中国茶便是从武夷茶开始的。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中,秀婉的丹山与伟岸的青山交织,是刚柔井济,也是“侠骨柔情”。与茶邂逅,便缔造出“岩骨花香”的奇迹与美好,也孕育了世界上第一缕红茶的甜美芬芳。

相遇,是亿万年的等待

据史料记载,在白垩纪时期,武夷山及周边地区下陷成一个地壳活跃、“内心”骚动的内陆湖。内陆湖四周的变质岩、页岩、火山岩等经过漫长的风化,大量的碎屑物被流水带到湖盆沉淀,堆积成上千米的岩层,形成了坚硬的沉积岩。

而这些早期的沉积,正孕育着”我”的维形。

至老第三纪,中国大陆受板块挤压,在大面积上升过程中,包括武夷湖盆在内的很多地区又重回地面。武夷山受近东西向挤压力的作用,且地层受力不均,各处翘升的角度和高度都不一样,相应地产生了系列断层与断裂构造,进而形成以单斜断块山为主的断裂地貌。于是,我正式降临到这片土地上,占地61.33平方公里,如今不仅是武夷山风景区,也是岩茶爱好者所认可的正岩茶产区。

 

连绵横亘的武夷山脉,为我上挡北方寒流,下截温湿海风,为我守护住万年风化的土层,让万千植被得以扎根。而茶,也投入了我的怀抱,开启了我们之间的故事。

亿万年来,我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混沌,任凭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不均匀地抬升、崩塌,形成各种带陡康的地形。而茶的出现,则点亮了我的世界,让我明白上天的鬼斧神工是有备而来的,那看似不经意的发力,不仅塑造了陡峰、幽谷、壁崖的自然美景,同时为武夷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貌条件。

“凹”出岩茶的姿态

茶树喜阴,对水分要求较高,而武夷山则为茶提供了上佳的大环境。武夷山平均雨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7月份,尤其以4-6月份最多,符合茶叶的生长需求,下得非常“周到”。

武夷山拥有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大三溪流,其中两条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而保护区内大片茂密的森林,对茶区的水源供给、水土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

溪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与我断裂的地形,构成了各种“宜茶”的小环境和微域气候。茶叶恋“湿”,在溪流经过的茶区时,激荡的无数的小浪花在上空交汇,当水汽达到饱和时,便会在茶区上空产生雾气,常年被这样的云雾笼罩着,别说茶,连我都有点“得道”的感觉。这样的云雾缭绕的小仙境遍布武夷茶区,不仅提高湿度,还能把直射光柔和成茶最爱的漫射光,促进茶树香气、滋味等内质的沉淀与积累,为岩茶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我的地貌岩茶,我的“血液”岩茶,连我的每寸“肌肤”都岩茶。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我经过风化的土壤多为烂石及砾壤,其中风化彻底的沙研岩土壤肥沃而通透性好,矿物含量极高,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岩骨花香”的秘密

在武夷山,只有极品的岩茶才配用”岩骨花香”来形容,花香易显, “岩韵”难求。岩韵,是我独特的风骨赋予茶的内涵,虽然干百年来人类不断地赋予这种的味以各种的定义,但始终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茶人们因为对这种韵味的追求,对我的茶园进行了各种分析,划出正岩区、半岩区、洲地及外山等山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坑两洞”。燕山构造产生的断裂和断陷,诞生了章堂涧、牛栏坑、九龙这三条相互平行的东西向幽谷,这三条幽谷再延伸出典型的正岩区域, “三坑两洞”则是正岩区的核心代表。

武夷岩茶耕植于我奇山秀水的丹霞美景中,茶园大多分布在群山环绕和山坑岩壑之中。我所覆盖的茶区不仅海拔、微域气候优越,大部分茶园土壤又是矿物质含量极高的火山岩、页岩、砾岩等的风化砾壤。

武夷山不管有没有仙,都可谓茶的”蓬菜仙境” ,不然怎会聚齐这么多理想的条件,组成了如此顶配的适茶环境。这便是武夷岩韵独一无二的“秘方”,正如茶界泰斗林馥泉所言:”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最可爱的茶人

说到底还是人类让我发现了茶的美好,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茶树成为真正的茶叶,也是他们赋予了茶叶更多的思想及意义,不管是做茶还是喝茶,他们都是最可爱的茶人。人类的足迹很早就遍布我的丛林,农耕文明下,我的山水间承载了太多人类的奇托。

最早应该是武夷山农们发现了茶,他们发现在林间跋涉时,这种“灵草”颇具药效,经过煮还好且回甘,于是他们对武夷茶采用了各种方式制作,并在不同时代赋予了茶叶不同而文人墨客们的到来,则让这片小树叶散发出更多的精神光芒。茶,似乎促进了人类的思考,他们常常在我的山水里修行,并在我的崖壁上留下了他们的思考成果。大量的摩崖石刻记载着各种思想与文化,儒、释、道的思想在我的土地上碰撞,并产生了神奇的融合,道家在我的山水间寻洞天福地悟道修仙,佛家则结庐参禅,儒家亦在此开堂授学,推广儒学。

虚壁上不乏赞美我和茶的诗句,如今都为世人津津乐道。

他们把我比作“仙境” ,把茶唤作“仙茗” ,感慨我和茶的完美邂逅与结合,人类的世界似乎总有各式各样的苦闷,他们希望能通过思考的”顿悟”得到解脱。

一直以来,茶农都是最辛苦的茶人,看天吃饭的劳作本就不易,我的地貌还如此”刁钻” 。为了能跟我和谐共处,他们以石砌梯,运用竣险石隙,围筑石座、客土建园,发明各种耕作法;为了祈求茶事顺利,他们在开采时以“喊山”、“祭茶”的方式表达感谢与祈福;为了将武夷茶的内质充分体现,他们研制出最繁杂讲究的岩茶工艺。我发现,茶农是最为艰辛勤恳的人,也是最乐观諮达的茶人,文人骚客们在苦求”通达”与“解眠”,他们却能知足常乐。

如今,我每日还在迎接许多为茶而来的人,他们都是各种各样、带着故事的人。在我这,不仅有茶的天地,也有人类的”江湖” 。

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密林

桐木关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武夷山脉断裂地口,为我国著名断裂带之一,极其雄奇壮观。过桐木关,折向东北,就正式进入大片的原始林区。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

全区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东南大陆最高峰。其核心区内拥有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的空气好,而桐木关又是全省负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异常清新。老天爷留下这块风水宝地,给了它最早、最好的红茶,正山小种与金骏眉,最讲究工夫的红茶工艺,今天欧美饮茶的源流可追溯到此。

在桐木,除了常见的和游客讨花生吃一点也不见生分的猴群,还时常会有黑熊、野猪等野兽出没。

经常雾气弥漫、天高且蓝,漫山松柏、无边毛竹,山谷沟壑纵横,漏流飞练,而茶树则弥山披谷,如精灵一样出没于自然间。

桐木的三港村有一座百年前的天主教堂,记载着从1823年法国生物学家传教士罗公正来到桐木挂墩自然村的事迹,而现在这座桐木三港村的教堂则是1921年从下挂墩迁址而来的。门口的铜钟在祭祀时就会响起,那些久远的过往与传教士们都已无处可觅,隐约可见当年这个偏僻高冷的村落与世界的关联。

桐木山林间那些百年老丛茶树,不是生长在今天常见的多行、密集、矮化种植茶园里,而是随山势散落生长在山谷溪洞边,早晚云雾为伴,嘴起鲜叶都有兰花香,随即回甘,大的一颗树一个人要采一两小时。

在这样远离人烟的高山小村落,感受细雨靠露,云烟纱笼。若遇到难得的晴天,阳光照青苔,清洞花更幽,上百年的老丛奇种与云雾相伴到老。常常又是一夜雷雨交加,清晨时桐木山谷雾浓,光影恍惚。

缥缈的武夷岩茶铁罗汉

九哥阅读(5)

在侨务部门工作的朋友,送给我两小包“海堤”铁罗汉,这是他多年前访问雅加达时当地华人的赠予。这款茶,唛号是AT106,是老牌国企中茶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茶” )打造的经典之一,也是畅销不衰的侨销茶爆款。与市面上通行的包装规格(8克或10克泡袋装)不同,它系纸包,一包5克, 12包一盒。四方周正、齐整划一的茶包,印着青绿褐红的武夷山冰,简单朴素,古早味十足。

在肉桂水仙主导的岩茶消费潮流,能遇到一泡“出身”很正的铁罗汉已属难得,更何况还是老茶-从生产日期算起,它足足有12年的茶龄!

肉桂水仙的强势崛起,让”四大名丛”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些不明就里的茶商茶客,称其为”小品种茶” ,就连武夷岩茶“代名词”大红抱也沦为近乎卑微的附庸。名丛昔日的风华绝代,变成如今的叹息无奈,令人拒腕。

然而,在南洋华人华侨心目中,铁罗汉堪比“救命药”。据马华作家朵拉回忆, “每当头疼脑热的时候,家人就会打开一块四四方方的茶,黑乎乎的,倒在杯里,加点盐,浪烫热水冲开,盖要密,要绝,闷十分钟。

颜色墨黑的茶汤,喝下后,盖杯子蒙头睡一觉,再起来就一身汗,病就好了。”

其实,铁罗汉在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药用,最有名的当属惠安集泉茶庄的铁罗汉,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居家必备良药,并随着下南洋的风帆漂流到异国他乡,而AT106也正是为此而生的。厦茶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说, AT106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一经问世,就在东南亚地区畅销。一包陈年的铁罗汉,不只是家乡的味道,还是专治水土不服的良药。东南亚气候湿热,当地华人华侨都有泡饮陈茶的习惯。所以,铁罗汉更多时候是出现在药店的抽屉里。”茶作药用,这一最原始的利用方式,在闺南、南洋一带人们的生活中保留至今。

12年的陈期,对于普洱生茶来说,也许只是中期茶而已。但,在乌龙茶的“生命周期”中,鳞得上名副其实的老茶了。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淌,给每一枚茶条都留下印迹。陈年的气息,略带梅子香,透过包裹茶叶的毛边纸,一层一层向外散逸,让外包纸也微微地泛着黄。这有如器物的包浆,被老茶客们形象地称为“出油”.

逐层打开封绒,茶祭露出了真容,虽有“老气” ,却崭新如初。条索匀整紧结,基本保持着出厂时的状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厦茶,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茶叶出口创汇的重任,从茶叶收购、精制、储运都有着一套完备的规范,尤以拼配技术最见工夫。拼配是成就一款茶品经典风味特质的核心奥秘,它能让表现平平的茶变得个性突出,起到场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的作用。

其实,茶叶拼配技术由来已久。台湾史学家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可见,连先生也是一位岩茶的品鉴行家。

茶条的色泽,蕴含着焙火的初始信息。轻火功,色泽多呈绿褐,中火及以上的火功,色泽则较深,为深褐、乌黑。这款铁罗汉,色乌亮润泽,火功应是中火以上。武夷岩茶,素以焙法甲天下,这门绝活在厦茶的茶师手上得到了完整地传承。

有如烹调,焙火不足则生、青,过足则老、焦。经验丰富的茶师,很懂得掌控火候,能恰到好处地驾驭火功,把茶焙透焙熟,可避免茶叶返青变质,是为销往海外的漫长旅途而设计,因而包括“铁罗汉” “铁观音” “枝春” “三印水仙”等多款明星侨销茶皆是出自这项技艺。闽南地区及南洋的老茶客心心念念的老味道,就是紫绕于齿颊间的”火味”

一轮年的岁月,让茶早已褪尽了炽盛的火气,历练出成熟的厚味。茶汤橙红,清澈透亮,似是诗人刘大白笔下秋晚江上的脉脉斜阳,称艳鲜丽。甘醇柔滑的汤感,交织着浓郁的陈香及优雅的药香,两种香型都很纯净清晰,此起彼伏,交替出现。徐徐咽下,绵柔甘滑,熨帖得仿佛是融化了,喉廊阵爽润。

许多茶客之所以钟情老茶,除了凝结在它们身上的时间外,更多的是开绒苏醒时的芳华重现:它完全没有辜负人们的美好期待!

第二、三冲,陈香药香齐头并进。香入汤中,细品,又带着些许轻柔的花香。入口醇厚甘润,鲜活稠滑的汤感,牵引着味蕾翩翩起舞。饮罢,杯底香留,温香熟美。

“香、清、甘、活”这四字真言,在它身上具足,若用“天生丽质”来形容,恐怕也不足为过吧。

添水续泡,握杯再啜。它的陈香陈醇,很是让我感动,它还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去年的夏天。因随“闽茶海丝行”代表团出访,便有幸来到马六甲这座美丽的古城游赏。在清波荡漾的马六甲河畔,我邂逅了陈年“海堤”铁罗汉的芳韵。

那是一幢两层的白墙红砖小楼,非常典型的南洋建筑。它原是城中的古建,如今古厝新生,经保护性开发利用,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知名艺术机构-朵云轩在马六甲的艺术交流中心。600多年前,郑和便是从楼前的问岸边踏入这片土地。所以,这幢小楼叫郑和·朵云轩艺术馆。

馆主黄文庆先生,祖籍厦门同安,旅居大马已整整15年。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他,有感于马六甲这座城市与中国深厚的渊源及这里浓厚的多元文化气息, 2014年,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这家艺术馆,助推中马两国的文艺交流。当他得知代表团来自家乡福建,脸上难掩激动,热情地邀我们进馆“呷”茶。主客围桌而坐,在一泡陈年铁罗汉的甘醇中,共叙乡情。他坦言,他并不懂铁罗汉到底好在哪里,就是觉得它好喝。作为一个老厦门,从小到大,喝的茶都是这种味道,是“熟悉的家乡味道” 。所以, “只要一喝它,感觉就回到家乡了”。原来,他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故土乡园,不管走得多远,茶都是通往家的“路”

后来,在厦茶负责产品研发的同学告诉我,许多南洋华人华侨都将陈年铁罗汉视若珍宝,年份越古早越珍贵,平日里都舍不得喝,除非有贵客来访。蓦然,我深感到乡情的重量,那是一种与生俱来、溶于血脉的认同。

武夷寻茶山 探访天心禅寺

九哥阅读(5)

入秋了,天气渐冷,这时候去逛茶山气候倒是适宜的。要说美貌而有个性的茶山,武夷山当仁不让。那里,丹霞地貌、生态活跃、淙淙溪流,岩土都自带芳香。

武夷山的茶山以“坑、润”形态最为出众,生成的小气候环境孕育了品质上乘的茶叶。例如,牛栏坑、慧苑坑、流香洞、悟源涧等,都是前来武夷山寻茶之人的打卡地。

此次,咱们反其道而行,去看看那些不知名的茶山,或许没有游客染指、生人勿进之地,却是落得另一番静谧自然之美。

发现不知名茶山之美

选了一个早上晨光微出的时候,我们出发。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看到有茶山入口就停车。我们开车拐了几处泥土小路,停在一个铺满小石头的土坪上,前面没有路了,左边是平坦的茶山,右边有个很小的路,看起来别有洞天。

这个小路口有大树,有蔓爬的树藤,很繁茂,几乎要把这个路口包围了,走进这个路口时候,我们感觉要低着头钻进去的样子。我们很感叹,好看的风景总是显得神秘而难寻,或者这样才有利于掩藏珍贵的宝藏。

从小路口穿进去,马上豁然开朗,满眼都是大片而平整的茶地,这样的茶地像绿地毯,随着山里的地势从低到高平铺过去,算不上壮丽,却一眼清新。

从入口走进去,左侧有一条小山沟,沟里有水流,哪怕有阳光照射,还是能感觉空气中的湿意。再往里走,山势渐高,遇到前面绿荫林立,如屏障般阻挡了茶地的扩展,也让我们停下了脚步。左侧的小沟上横架着一排用铁丝捆牢的小树干,在武夷山正岩产区随处可见这样茶农土制的小木桥,因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流流经茶地,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小气候环境。

眼看无路,左边小桥后又见一个由两侧绿植交错形成的“门”,“门”后又是一番被藏起来的风景。这“门”后的茶地地形比外面狭窄了很多,基本被两侧山体植被包围,留出一条长长的峡谷。人是靠着山体行走,茶树则长在了更低的山涧里,我们身后是山竹、山花、野草疯长,茶树在我们脚下生长。

这样落坑的山场在武夷山是属于限量级别的,从生产队再分到茶农手里,每个人得到的并不多,都很小心在看护着,并无发现杂草丛生、蔓藤缠绕的迹象。

茶地两侧都是垂直的山壁,山壁上铺满绿植,就是天然的屏障,给茶树遮阳。山体上的矿物质、绿植的养分随着雨水从山壁滑落,浇灌在茶树上,给茶树带来丰富的营养,我们常说,坑涧茶喝起来有岩韵,茶汤入口有颗粒感,也许就是饱含矿物质的缘故。

探访天心禅寺

越往里走,空气湿度越高,身上的汗被微凉的山风一吹,不由打打了个颤栗,我们感叹,茶树喜阴,这样的环境太适合茶树生长了。而且它们在这里一站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身上挂满细长的青苔,如同绿色的流苏,写满岁月的记忆。

打开地图看了定位,我们正位于“白岩前”那一带,算是半岩吧,挺让我们惊喜的,茶树如同生长在揺篮里,有得天独厚的滋养。在武夷山,有很多不出名的小茶山,傲然挺立着属于它们的精彩。

听禅音造心境之美

本来只想诳逛茶山,从茶山出来看到时间还早,我们开着车到天心禅寺转转。天心禅寺如今修建得宏伟,毎一处建筑都彰显庄严,香火在袅袅升腾,诵经声时远时近,如果时间刚好,还能来吃一顿素斋。

我们没有在这新建的寺院里久留,更想去古老的旧址看看,旧址在更高处,车子开不到,我们缓缓步行向上。一路上,右边是茶园,井不是成片连着的,会被一些建筑隔断,茶树上挂着小标签,写着“天心禅茶”。天心禅寺的茶挺有名的,茶园紧挨着寺院,那些齐整的茶树们长年累月耳濡目染,倒也生成了些许清冷的气质。

左边是石头砌成的围墙,把成片的竹林、松树围在了里面,感觉像是为它们阻隔了人烟,尽可能保留最原始而干净的姿态。每走几步,围墙上就有刻字,用红色的字写着“知足”、“如意”、“静”等,这些日常看着普通的字眼,到了此地被用力刻画在石面上,让人看着总能生出些不同的心境。不知谁人种的丝瓜藤,调皮地从墙里爬出来,一朵黄花几根藤蔓,给这庄重的石墙点缀了几笔生趣。

走过石墙,出现一个高大的石门,门口是蜿蜓而上的石阶。石阶被竹林掩映甚至消失了后半段,大家都在往石阶的尽头处张望,而我注意到了旁边一个扫地的人。看外形装扮应该不是僧人,提着大大的竹帚正卖力扫着落叶,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其貌不场,却身怀绝技。曾经有好几次去了各地的寺庙,看到扫地的僧人,就会反复看上几眼,试图想从他们瘦弱的背影上看出些端倪。

走上石阶,遇到三两个真正的僧人,他们穿着黄袍,弓着背,拎着食盒,在竹林中若隐若现,在石阶的分叉口,我们分道扬镳。等走到天心禅寺的旧址,我们并没有多做停留,绕了一圈就下山了。离开时,我拍了一张被寺庙屋檐框起来的天空,黑瓦砌成的屋檐有一圈像波纹的边框,这让我从寺庙里仰望到的天空如同镶了裙边,很美。

本来是想在老的天心禅寺多坐会,或者说想在那青砖、木梁、黑瓦中找点感觉,后来我们不需要了。这一路走上来,看到的人与物,听到的虫鸣鸟叫,足够让我们和缓心境了。我们设置了目的与方向,却往往在路上收获更多,甚至有人未达终点而折返,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无需继续前行。

逛茶山也好,访寺庙也罢,我们可能是需要用自然的景,造一份心里的景。生在都市的人,能有片刻时间汲取山里的宁静,实属难得。

一杯茶里见恬淡之美

从山上下来,趁着兴致,当然要到茶农家里喝杯茶。我们这位茶农朋友是极有雅兴的人,他把自己的前院拾掇得像个小园林,有铺满小石子的路、有用木头搭建的简易小亭子、有个人工开凿的小池子养着鱼,还有各种绿色植物,开着花的、结着果的,很是热闹。

“想喝什么茶?"茶农朋友问道。本来想说随意喝吧,但是内心却渴望喝一杯白鸡冠,于是我回答他,“有白鸡冠吗?"茶农朋友倒是愣了下,随即点头转进屋里拿茶去了。

白鸡冠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名气本不小,不过在肉桂水仙主流、小品种当道的市场环境下,白鸡冠基本接近边缘化地存在,甚至有不少茶农砍掉白鸡冠茶树改种别的。

武夷山人称白鸡冠是道茶,因其母树深植于止止庵里。我觉得白鸡冠确实有道骨仙风,倒不是缘于它生于何处,只因它不施粉黛,有与世无争之姿。所以在山里待了一天,洗涤了身心,白鸡冠茶最符合此时心境。

茶农朋友今年所制的白鸡冠如我想得一样,基本没有焙火,鲜嫩欲滴,原汁原味。茶汤入口轻盈,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花香,没有脾气的很淡雅的花香,就像婴ル小手挠了挠我们的味蕾。接着是药香,不是煎煮出来的浓稠中药香,而是生涩的未加工过的草药香,微微有些清苦,却很提神。咽下茶汤,从喉底回上来的是粟香,类似小火慢煮粮食时飘散出来的香气,甜糯而生动。

花香、药香、粟香,还有身边朋友感受到的姬松茸香,白鸡冠呈现的茶香都是一种低俯到贴近人心的香,没有大开大合,没有波澜壮阔,只有一份素净与恬淡,甚至喝过就会遗忘,留下的确实我们前所未有的内心的平静。

慧苑坑竹窠寻访肉桂茶

九哥阅读(5)

2019年,武夷山举行过一次“水之品”杯斗茶赛。竹棄赵氏兄弟的茶先是获得了肉桂类“榜眼”。兄弟俩不卖账,说家里还有更好的肉桂,要与“状元”挑战。比赛有挑战“状元”这个项目,不少挑战者以失败告终。然而赵氏兄弟的这次战却赢了,于是获得“挑战赛状元”,即所谓的“王中王”。

我听斗茶赛的策划者郝小莹女士如此介绍,对赵氏兄弟颇感兴趣,当即请她带我去认识一下。

那是5月8日的夜晚,到达赵氏兄弟的武谷岩茶厂已近8点,赵汉宏刚从竹窠山里回来,在吃晚饭。见了郝小莹,他叫了一声“郝姐”,就让我们先去厂里喝茶,让弟弟赵汉福接待我们。赵汉福人称“福哥”,我听了大笑,我说:“我在上海,大家也都叫我‘福哥’。今天,老‘福哥’碰到小‘福哥’了。”说来也正巧,两人居然生肖都一样,他小我三轮。喝茶聊天时他告诉我,赵氏家族原籍浙江文成,1959年,爷爷赵沛仁带着整个家族迁来武夷山,当时崇安茶场场长姚月明正要人在竹窠山上看守茶园。赵氏家族答应了,从此他们在武夷山有了落脚之地。

从浙江迁来年,赵氏兄弟的父亲才9岁。父亲过世年,赵汉福也只有9岁。他们兄弟由伯父们拉扯大。说到这些往事,他有点伤感。可以想象,赵氏家族当年的艰辛。正说着,哥哥赵汉宏吃完晚饭,抹抹嘴来了。汉宏是老二,上面还有个老大叫赵汉平。

武谷岩茶厂是汉宏、汉福兄弟俩1999年创办的。赵汉福高高大大,性格憨厚,总是笑嘻嘻的,话不太多。赵汉宏却是小个子,浑身上下机敏灵活,与人说话对答如流,滔滔不绝。也许正因为性格不同,赵汉宏负责营销、管理,赵汉福负责技术、生产。正是茶季最忙的日子,赵汉宏毎天带山采茶,赵汉福则是通宵制茶。晾晒、萎凋、摇青、走水、焙茶………他能做一手好茶。

当年爷爷赵沛仁的这一决定,让赵家整整三代人守在竹窠荒僻的山里。

赵氏兄弟请我们喝了两泡茶,一泡是“传承.竹窠传奇”,另一泡是“手工肉桂”。品质都很好,尤其是那泡手工肉桂,那坑味,那种宛如雨季大树散发出的木质香味很让人沉醉。我稍有奇异的是,这款茶与我在黄贤庚那里喝的“瑞泉号”有几分相似。后来我才知道赵汉福有一段时间向黄圣亮学过制茶。唯觉可惜的是赵氏兄弟斗茶时获得挑战赛冠军的那款茶卖光了,我没喝着,有点遗憾。

夜里,车间热火朝天,一片忙碌。我行走其间,看揺青机里的茶青是否一芽三叶?茶的开面是否达到要求?在作家中像我这样“专业”的也许真的不多。赵汉福还演示了手工揺青。在他手中,竹匾上的茶青旋转着跳跃着,每一片似乎都是身穿绿衣的舞蹈小精灵。我也试了一下,这是我第二次手工揺青。第一次是2017年在溪源手工作坊,茶青散了一地。这次,我的协调性有了提高,进步很明显。

我还煞有其事地与赵家兄弟一起品味毛茶。“这茶不能喝下去,在嘴里过一下就吐掉。”他们叮嘱我。这过一下,只是辨识每一款茶在香气口感上的细微差异。不咽下去,也许是毛茶火气大,容易伤胃。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做,究竟能分辨出什么,这些差异对以后的成品茶会有怎样的影响?我还不怎么懂,但他们对每一个环节的较真,也许就是赵氏兄弟的茶品质较好的原由之一吧?

竹窠肉桂,人称“猪肉”,是我喜欢的武夷岩茶。因为喜欢,我对竹窠的人文历史地理作过粗略了解。比如山顶上有个庙宇,清代诗人朱彝尊曾登上竹窠岭,在古庙和僧人一起喝过茶。朱彝尊有诗:“云窝竹窠擅绝品,其居大抵皆岩坳”。又比如,清代的另一位诗人查慎行在1715年初夏,第三次到武夷山,不顾年高,拄着竹杖,到竹窠寻茶。后写四首《武夷采茶词》,其中一首为:“绝品从来不在多,阴崖毕竟胜阳坡。黄冠问我重来意,拄杖寻僧到竹窠”。并且特别注解:“山茶产竹窠者为上,僧家所制选胜道家。”我们决定择日登竹窠岭。

5月10日早晨,郝小莹派车送我至景区大门,赵汉宏他们已在那里等候。景区内除了茶农的车,不允许别的车辆入内。我们换乘赵汉宏的皮卡,行至上水帘洞的那个路口,就不能再向前。前面的路全凭两条腿走。昨夜一场大雨,让山路湿漉漉的有点滑,好在殷慧芬有根柱杖,赵汉宏派了三个姑娘陪伴她,我对老伴说:“姑娘们百般照顾,你满头白发,倒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费母。”姑娘们笑道:“那我们是十二金钗中的三位。

”章堂涧、马齿桥、古崖居、鹰嘴岩……这条路我走过许多次了,今次又见,像是故友重逢,非常亲切。雨后的空气尤其新鲜,这一路山景、溪水、树木、花草真是百看不厌。尤其在这忙碌的茶季,茶农挑着担子背着茶袋在山润小路行走,更像是一幅独特风情画。

快到慧苑寺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并不年轻的摄影影师卷起裤脚管,赤着脚站在溪流中,支着丰角架在那里守候。我打量片刻,方知他的镜头对准的是一座古桥,他这么做就是为照一张从竹窠下山的茶农挑担过桥时的场景。我向古桥眺望,正有几个妇女背着茶袋从山路走来,上桥的那一刻,确实美若仙境。

竹窠入口处是一个峡谷。连绵的茶树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山里。那峡谷茶园有点像我曾经到过的牛栏坑。朱彝尊诗中所言:“云窝竹窠擅绝品,其居大抵皆岩坳”。我想这就是岩坳吧?

沿岩壁行走,一步一景。悬丝般的兰草,不知名的白花,壁上流淌的泉水,都让人流连。

终于到了行走最艰难的一段陡峭山路,铺砌的石阶每级很高,坡度有五六十度,直通山顶。赵汉宏把手里的树枝递给我:“你就把它当登山杖吧。殷老师觉得有困难就在这里等。”

当年朱彝尊、查慎行登竹窠时也称“年时已高”,我自信满满,自觉脚力决不会输于几百年前的先贤诗人。我说:“我没问题,殷老师要不就在这里休息吧?只是她们的午饭怎么办?”

原本我们计划在山顶用餐。赵汉宏略一思考:“两个办法,一个我们吃了午饭,打包带下来。另一个办法,我们下山时与你们一起回厂里吃。”三位姑娘陪伴着殷慧芬还是上了台阶登了一段山路,行至半途,又觉脚力不济,对我说:“你们上吧,我们在这里等。”

我用树枝当拄杖,和赵汉宏继续登高,他不时向我介绍附近风景。登顶的那一刻,俯瞰山下,顿觉众山小,山涧峡谷窝窠那一丛丛茶树像是不同形状的绿宝石…………我虽大汗淋漓,出汗量超过前几天的总和,却觉爽快无比。

正当我迷恋山色之中,陶酔茶园之中,背后忽然传来殷慧芬的声音:“你别动,我给你拍张照片。”我回过头,果真是她,惊喜万分:“你们也上来了?好,好!”我向她翘着大拇指,连连赞叹。她也无法掩饰登上竹窠山顶的喜悦。

在竹窠山顶,一对年逾七旬的当代作家笑傲江湖。那一刻,我老伴那一头白发是绿色茶园的美丽点缀。

吃了饭,喝了茶,我问:“清代老庙呢?我要去看看。”赵汉宏指了指后面:“喏,这就是。”我走近细看,一堵墙用木柱支撑着,木制门窗却是用一块块细木榫9结构拼接制作,纹饰非常好看。

我跨进门槛,屋里空无一物,无佛像,更无僧侣,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拄杖寻僧到竹窠”,今已无僧可寻。

 

我抬头,看见屋顶一行正楷字,记录此庙建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朱彝尊、查慎行是康熙年间人,他们与禅师共同品茶之处是不是这个庙宇?我心存疑虑。赵汉宏告诉我,山里仅此一庙。屋顶文字所记也许是庙宇曾经被毁,于同治年重建。

当今虽“无僧可寻”,却仍有茶园满山。朱彝尊、查慎行登竹窠称“年时已高”,我粗粗一算,他们当年也不过六十有余。我们夫妇今日登顶,年龄比他们当时还大几岁呢!我难免有点自做,即兴赋打油诗一首:

古有诗翁登竹窠,

只念奇茗茶一盅。

今朝后学步后尘,

为寻旧迹觅旧踪。

山峻水回路千转,

水仙肉桂香万丛。

拄杖问禅不见僧,

喜看有茶满山种。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4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