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茶师

九哥阅读(6)

中国之茶拥有太多的雅号,诸如忘忧草、不夜侯、瑞草魁、草木人、吉祥草、苦口师,凡斯尔尔,不一而足。试想,除了作为茶树宗主国的咱们中国之外,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亦堪赋予茶如许深蕴着哲思理念、人文理念并审美理念的雅号呢?我敢断定,那是绝无仅有的。

苦茶等这些个雅号,我十分欣赏,尤其苦口师。更是欣赏无已。故尔我的书斋或则以“苦茗斋”名之,或则以“三味茶寮”名之,或则以“不夜侯茗庐”名之,或则以“忘忧草茶屋”名之,再则呢,就是以“苦口师茶坊”而名之的。

但我深感抱愧的是,在所有这些个命名之中,“苦口师茶坊”的命名却是最晚的,大概仅仅才有半年左右工夫吧。此则何以故也?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我对“苦茶是我师”这个理性认知感悟得太过迟钝。于今每念及此,不免深感抱愧。

说到我跟苦茶的结缘,其实也是非常迟晚的,那是始于我的离休生活,情形是这样的:离休前夕,考虑到自己即将面临人生的一次大转折,即彻底卸下了肩上的职务担子,因而不由一再提醒自己:离休之后,我绝不可以在晚年岁月里让生命抛荒,留下空白。我想,我必须选择好自己有可能从事,并且有兴趣从事的一门课题,潜心研究之,著述之。为此而苦苦思索良久,最后才作出了选择,即选择了茶。从离休那一天起,我便一直从事茶道文化的研究与写作。——我跟苦茶的结缘即起始于斯了。

于今历过十几个寒暑下来,我跟苦茶确乎全然打成了一片,可以说,日日月月年年都在不倦地读茶、鉴茶、赏茶、咏茶、论茶、写茶……而我跟茶结缘的时日愈久,则自然也就茶谊愈深,茶情愈炽,由是引发而出的种种感悟和感动也就愈其多多也。

就在感悟与感动之余,我先后写下一些咏赞苦茶的文字。记得最初写下的那篇拙作,就叫《苦茶岁月》,发表在日本出版的《茶文化·悠悠》杂志上,那是在读了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的《茶夹铭》之后而写下的一点感怀。

李贽对于苦茶的咏赞,强烈地感染了我。他跟苦茶面对面作了一番告白,说:“我晚年无有老友,朝夕相处就惟有你啊;世间清苦,谁能比得上你呢!”尤其在写到末尾处,更是倾其赤忱,直抒胸臆,不禁擎起一盏酽酽的茶汤,直面苦茶而喟叹道:“你呀,其实并不姓汤,我也不姓李。只因咱俩结缘于志同道合,彼此性味才总是一样。那好,咋俩索性就此易姓改名,同称清苦先生罢。”

他这跟苏轼称呼苦茶谓叶嘉先生,大抵是处于同一情怀,同一理念罢。然而尽管这次被清苦先生感染至深,却怪只怪我生性愚拙,竟迟迟未能作出苦茶是我师的这个理念认知,真真遗憾也。

其后不久,我又写下了咏赞苦茶的另一篇拙作,即《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文,那是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诗剧而写成的。苦茶在他的心目中,并非一般饮料,而是生命的粮食,非但是物质生活的粮食,而且更是精神生活的粮食。这正如我国西藏,以及在内蒙、新疆一带少数民族同胞中流行的所谓“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一样,他们大抵同样是把茶视为生命的粮食:既是物质生活意义上的粮食,又是精神生活意义上的粮食罢。

由此我便一度陷于沉思之中:离休这些年来,我一直陶染在苦茶的酽酽茶氛之中。唔唔!苦茶给我营造出了怎样的精神文化氛围啊:教我淡泊,教我宁静,教我平易,教我温良,教我真纯,教我珍重,教我自洁,教我热忱,教我慷慨,教我礼让,教我含蓄,教我清苦,教我简约……

而在良久的沉思之中,我觉得仿佛有一位不失大师风范的影像,或隐或显地不时栩栩然出现在我的心灵世界里……哦哦!这影像莫非就正是淘染于我,施教于我的那位苦口师么?

我咏赞苦茶的再一篇拙作,就是《中国茶道的苦韵之美》一文,这是不久之前才执笔写成的,发表于广州《茶文化》杂志上。该刊设有我的专栏,即“中国茶道美学漫笔”。从2004年底起,一直连载至今,其续篇仍待撰写中。此篇乃是《苦茶万岁》的姊妹篇。而相隔的时段,竟长达十载以上!

哦哦!漫漫十载岁月之后,我这才彻悟到了:李贽笔下的那位清苦先生,恰恰正是一直在给我施以潜移默化,循循善诱,永是不倦地陶染于我,示教于我的大师,何等可敬可亲的良师并恩师啊!

于是乎顷刻之间,苦茶是我师的这份理性认知,这个必会成为我为之咏赞的永久主题,便在我的心海中翻腾激荡不已。

武夷山扣冰古佛也曾吃茶去

九哥阅读(6)

历史朝代的更迭之际,往往大师辈出。中国历史走到唐末、五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彻悟人生、参透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这接踵走来的队伍中,有两位以茶参 禅的禅师,他们就是北方的赵州古佛(公元778-897年)和南方的扣冰古佛(公元844-928年)。在那个信息传递十分笨拙的年代,他们虽然同时身居 南北,遥隔三千里茫茫关山,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荼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威一杯 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

扣冰古佛,武 夷山吴屯人,生于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乾度,法名藻光,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传说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著衣 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古佛自十三岁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先后参晤禅月贯 休、雪峰义存、鹅湖大义、鼓山神晏诸大禅师,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启悟,成为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并被闽王尊为国师,名列 《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和长期的修持与喝茶是分不开的,正如古佛道场瑞岩寺对联“扣禅扉,动心弦,万法仙宏开觉路;冰壶影, 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所描述的一样,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扣冰沐浴,借冰煮茶。正是茶和冰涵养出他超越僧俗两界的生命奇观和那颗恒定千年的 “壶呈冰心”。

公元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 起橐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讲的是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 “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 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 道,主张“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于是在闽北设“龙焙”,致使武夷茶迅速风行天下。

武夷山天心禅寺喝岩茶

九哥阅读(6)

在天心禅寺的时候,没少和师父一起喝茶。师父在自己的庙里设了个茶庄,招呼来来往往的游客和香客。茶多半是用来结缘的,也有卖的,都是随喜功德,但是想想四周的清风绿树,谁也不会捂住自己的钱包。城里人在拥挤的街道上走得久了,难得找到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来喝茶。所以,师父给人家结缘的不光是茶,还有武夷山的空气和山水,还有一份难得的闲适。而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从师父那里,总能讨得许多好茶。因为是寺里产的茶,所以就像自家种的麦子一样,吃起来心里坦然。这时,喝茶对我来说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像小时候在家吃面一样家常。

跟喝茶一样家常的,是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师父的茶馆是一个流动的会客厅,来的大多是熟人,很少的一部分才是过路的生客。熟人熟面,大家在一起无外乎说话聊天和喝茶。看着那些人把几样茶具熟练地倒来倒去,我常常羡慕不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武夷山人来说,喝茶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而泡茶是每个人不知不觉掌握的技能,就像中国人要用筷子一样,会泡茶对每个武夷山人来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茶这么近。在这之前,茶对于我,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饮料,有了更好,没有,生活也少不了什么。记得前年公公从云南带回一些工夫红茶,据说是浸了当地的茉莉花、茶花,还有玫瑰花做成的,味道十分香甜。我拿了一些到办公室去喝,一直喝了半年,也还剩下大半罐。后来还是个同事发现了我的宝贝,每天都向我讨要一点,不出一个月,罐子里的茶已经所剩无几。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茶果真是地道的好茶。

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我少的只是那罐子茶叶而已,我不懂它的香,所以,也算不得失去什么。

但是在武夷山,我渐渐迷上了喝茶。因为离茶那么近,近到即使掩了鼻息,一样可以闻到那些游丝一样的香气。所以,武夷岩茶是许多勾魂摄魄的手,要把我拉到茶桌的跟前去。

给师父泡茶的是天亮师兄。

我叫他师兄,是因为他比我早拜了师。但其实,他的年龄比我小得多。天亮师兄比较胖,长得就跟师父庙里的弥勒佛一样,笑起来更像弥勒佛一样天真无忧。这种长相的人很容易让人分辨不出年龄,所以,时间久了,我也只好乖乖地叫他师兄。

喝了天亮师兄泡的茶,往往要听他说话。他带了些男男女女的朋友到山上来,一边喝茶,一边和人打着哈哈。有时候,几个笑话被他们颠来倒去地说着,说着说着,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再看看天亮师兄手里的茶叶,不过才换了两回而已。

也许,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谈什么事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事儿能让大家坐下来一起喝喝茶。而喝什么样的茶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喝茶的时候,大家可以忘掉所有该做的事,忘掉所有该想的事,就那么坐着,坐成一尊尊无牵无挂的佛。也许,伍夫的庙盖不盖都是无所谓的。庙是佛的家,而佛如果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安了家,那盖或是不盖,又有什么关系呢?

山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啊。所有的武夷山人都是一棵树,在那个插根竹子都能长出竹笋的地方,没有谁强拉着你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太阳正好,雨水正欢,你只要按着自己的秩序,该怎么长就怎么长就行了。所有的事,大自然都已经替你安排好了,就跟所有的茶籽都在山雾里长成了茶树一样的自然而然。

所以,喝着师父的茶,我常常精神恍惚。想想去年、前年的那些日子,那些忙得不知所措的日子,就觉得人生真是奇妙。那么多人,那么多的生命在自己不知道结果的路上拼命地跑着、跑着,到底都为了什么?如果佛祖也生活在武夷山,他一定微笑着看着那些不知所措的人,然后叹息着他们的盲目。

在武夷山喝茶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有点飘。我那时最想做的,就是让时间停止下来,一直停在天心寺所在的那个山坳里去,停下来,停下来,每个人都那么干净地,无牵无挂地停下来。

然而,停下来是不可能的。比如天亮师兄,如果不泡茶了,就要开口说话,人是活的,谁也不能让谁停下来。

坐在茶庄的窗口,可以看见那些正在盛开的四季桂花。小小的,然而又是倔强的花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的,什么时候落的,然而它开了,又落了,兀自不停,不舍昼夜。

在它开落的瞬间,坐在茶庄里的人,都闻到了淡然的香。

有时,还可以看到一只飞虫,在空中盘旋而来,又盘旋而去。武夷山是昆虫的世界,它们在这片植被丰茂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也不曾知道自己有多伟大。它在它自己的世界里飞着,长着该长的翅膀,吃着该吃的树叶,繁衍着该繁衍的后代。一切都理所当然。

是的,理所当然。

就像我到了武夷山,理所当然要喝茶一样。

然后呢,然后,理所当然要回北京来。

再然后呢,理所当然要做自己该做的事。

因为孔子说了,不舍昼夜。只不过,在庞大的北京城,我们都要旋转旋转,再旋转。因为,这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喝了点茶,还是从天心寺走了回来。临走的时候,师父送了两桶好茶,我笑着收了,不胜欢喜。

世路蜿蜒,该走的路,还是得走下去不是々即便真有个佛祖在那里笑了我的匆忙,我想,我的匆忙是我自己的,而是我的,我都要承担。

武夷茶名扬天下

九哥阅读(6)

说起乌龙茶,自然想到了福建,说起福建的乌龙茶自然离不开那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且风景迤逦、钟灵毓秀的武夷山。

武夷山有2000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这里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适宜种茶,武夷山茶人更善于研制制茶技术,他们开创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他们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同时,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首创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成为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茶的鼻祖。

北宋大诗人范仲淹诗赞武夷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如今,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茶香远播千里,走进了千家万户。

武夷山水天下秀,更有茶香醉煞人。武夷山对于世界茶叶史上如此繁多、重大的创造性贡献,足以使她彪炳茶史,万古流芳!

历史:中国乌龙茶之源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了300余年,真正让闽茶蜚声华夏的,就是当时位于福建北部建州所产的建茶。《茶史初探》一书中指出,宋代的建安北苑,就是目前福建省建瓯市的东部。北苑贡茶,起始于五代时的闽通文年间,其后南唐继之,鼎盛于北宋,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停贡,上贡时间长达458年。宋徽宗称“北苑贡茶,名冠天下”,北苑贡茶在当时可谓风靡全国,是中国贡茶中历史最悠久的、影响力最大的茶,“建溪官茶天下绝,独领风骚数百年”就是对它最好的印证。

北苑贡茶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导致一系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成宗大德初年(公元1297年)朝廷被迫在武夷山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到了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从此“武夷兴北苑衰”。大约在公元1391年,武夷山民首先开始了蒸青的制作技术,蒸而不研不揉成团,将茶青蒸后即炒焙烹饮。这实际上是武夷山民将蒸青改为炒,逐步摸索出一种“三红七绿”的炒青制作工艺技术。

著名寺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中说到:“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晴天北风吹,若遇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释超全的这首茶歌描述、总结了武夷岩茶“三红七绿”的制茶工艺的技术特点,这一首茶歌的出现,表明了武夷山人已经完成了从蒸青叶茶到炒青叶茶的过渡、从不发酵的绿茶生产到半发酵的乌龙茶生产。

1717年,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用明代《茶说》一文写道:“武夷茶至谷雨采至立夏……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旋,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老叶及梗蒂,使之一色。”

对于《茶说》的记载,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指明:此即为乌龙茶制作工艺。前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先生认为,该法即为乌龙茶制作工艺,并说:“现福建崇安武夷岩茶的制法乃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

《读茶经》的这段记载清楚地叙述了武夷茶的采制工艺特点,从鲜叶采摘季节到晒青工序以及摇青、凉青直至香气吐露后即可杀青,它的制造工艺明显区别于我国其他茶类的制造工艺。这一时期,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已日趋成熟,且古时武夷岩茶的采制方法与现今的加工工艺相吻合,这都说明了乌龙茶在这一时期已普及于武夷山一带。这是目前考证乌龙茶最具权威性、也是最早的史料。

对于乌龙茶因何而成?姚月明等茶叶专家考证认为,武夷山的茶山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且离茶厂较远,采茶时又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抖动、摩擦,犹如晒青、做青,必然会使部分鲜叶变软、红边,这种情况在大晴天时更为严重。这种状况下制出的散茶虽“色香亦具足”,但“经句月,则赤紫如故”。渐渐地,武夷茶人就产生了采用半发酵来制作武夷茶。之后经过长期逐步的完善,产生了晒(雨天则烘)、摇、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注重“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力求水分挥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形成后即炒、揉、焙之。在清初形成了系统的乌龙茶制作工艺。

乌龙的制作工艺,比之绿、红更为繁复,且做青达十几个小时之长,要求师们力具匠心。其独特工艺造就出武夷岩茶具备“香清甘活”、滋味醇厚的独特岩韵。自此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随之扩大到潮汕地区,并传入台湾。”

目前,乌龙茶广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但都是从闽北传播出去的,溯源时都要回到闽北,这里才是当之无愧的乌龙茶之祖。

世界红茶鼻祖

关于红茶的缘起,得从朱元璋下诏罢造团茶改贡芽茶说起。罢造团茶促使一向未被重视的散茶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到了明朝后期,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及发酵技术先后出现。从而推动了黑茶、红茶和青茶等茶类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全发酵的红茶。

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崇安县令引进的松萝茶制法是刚出现的炒青绿茶的制法,具有当时最先进的炒青技术。在引进该技术后,使武夷茶品质大幅提高,堪与松萝茶并驾齐驱,以至在明后期出现了徐坳在《茶考》中所记的“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的盛况。

《闽小记》中还记载了引进松萝茶制法后武夷茶出现的另一种现象:“武夷劣岗、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句月,则紫赤如故。”众所周知红茶是全发酵茶,泡出的茶水汤色红赤,色多紫赤是发酵茶的特点。松萝制法,主要是炒青绿茶的制作技术,这项技术掌握得好,可以使品质大幅提高,如果掌握不好就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如采摘的鲜茶叶未及时处理,有可能发生日光萎凋,而将萎凋的茶叶再去炒青,这犹如小种红茶特有的传统工序过红锅,而后再去焙干,就会出现汤色红赤。

这些重要史实表明了,在这一时期武夷山出现了茶叶发酵特征。虽说发酵特征的出现,不一定说明红茶就出现,它还有一个工艺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出现却是红茶出现的一个征兆。武夷山在学习松萝法制茶不得法之际,反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发酵技术,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武夷山人正式孕育出了正山小种红茶。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未定居江墩至今有24代500多年,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叶世家”之称。

江家24代传人江元勋讲述其家族流传有红茶产生的说 法:其先祖定居桐木关后世代种茶,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青发红,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因此烘好的茶便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予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

历史证明了,武夷山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再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已经具备了红茶制作工艺中最主要的过红锅和薰焙二道工艺技术,那么出现红茶只是时间的问题。该传说只是说明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桐木村首先出现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一小种红茶。

随着武夷红茶需求的不断上升,它的产区,也从桐木核心区向外围扩散,从正山到外山,从周边县市到省内,再到省外。对此,吴觉农先生认为:福建红外向外的传播,可能由崇安开始,然后传到江西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过去义宁州的治所)后又到景德镇,再由景德镇传到安徽的东至(现东至镇境内的原至德镇),最后才传到祁门。

后来,红茶的品种不断增加,除开安徽的“祁红”外,新增了云南“滇红”,福建“闽红”、湖北“宣红”、江西“宁红”、湖南“湖红”、广东“英红”、浙江“越红”、江苏“苏红”等,从制作传播的路线来看,他们都源自武夷山。而在19世纪初叶以前,国外没有红茶生产,到了1848年,东印度公司指派植物学家罗伯特到武夷山,窃取了红茶的制作技术,并带着茶苗、茶种及8名制茶工人到印度,自此世界范围内才出现了红茶的生产。

可以肯定得说,中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进行红茶生产的国家,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武夷山自然也是红茶的发源地。

发展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从2000年开始便举全市之力,统一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并通力协作,扩大生产规模,走岩茶产业化之路。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武夷山市政府成立了正科级事业局一武夷山市茶业局。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武夷山茶旅整合促销、市场开发力度,积极为武夷茶业注入先进科技元素,引导茶企业走多元化生产之路,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收效显著,使武夷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武夷山市的一项支柱产业。2008年武夷山市茶园11.5万亩,茶叶总产量将达到5200多吨,茶叶总产值8.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2.5%、15.4%、62.9%。

“大红袍”打响品牌路

春末夏初,正是武夷山大红袍源源不断外销的繁忙季节,记者到有关茶叶厂家随意走访,发现厂家和茶农都笑容可掬,九龙袍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代华感慨地说: “今年茶青收购每公斤达38元,比往年翻了几番。这应当得益于武夷山大红袍品牌的推广,品牌战略使武夷山大红袍身价倍增,效益直线上升,并红遍天下。”

据介绍,武夷岩茶历史上,就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等五大名丛,所谓名丛、单丛,数量自然有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武夷岩茶不断优胜劣汰,现在仍然保存常见的300多个品种,加上一些不知名的,至少上千种,可谓品种繁多,但令人记忆犹深的品种却寥若晨星。

为改变武夷岩茶种类繁杂难记,驰名品牌稀少,形不成品牌效应的现象,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从新世纪初开始便组织全市力量,统一大打武夷山大红袍,并通力协作,扩大生产规模,走岩茶产业化之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武夷山市主打大红袍品牌子。注册了“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目前正着手实施《“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定》。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也加快了创建岩茶品牌的脚步,目前,武夷岩茶面积扩大到11.5万亩,全市涉茶人员达5万余人,在工商注册登记的茶企业有262家、有初制厂1017家,作坊759家、已注册茶叶商标90个,武夷岩茶全国销售网点3800多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就经省农科院专家鉴定,与6株母树大红袍保持不变异的大红袍无性繁殖技术获得成功。如今,大红袍面积发展到4万亩,在成立武夷山市茶叶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去年武夷山正式恢复设立茶叶局,进一步加强对岩茶企业、市场、质量的管理与服务,防止降低岩茶品质行为。岩茶正逐步成为武夷山市与旅游业并驾齐驱的经济支柱。

针对武夷岩茶品种优异,质量超凡,而缺乏精美包装上市的状况,现在武夷山几乎所有较大茶叶厂家都不惜投入引进新型设备,采用真空包装,并配以精美的武夷山水图案,令人爱不释手,一改以往散装或大箱包装的现象。这种真空包装办法,在良好的保存环境中可长期保存,香味依旧扑鼻而来,这对武夷岩茶品牌形成作用不可低估,一位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从事大红袍茶叶销售的商人说,以往那种土纸包装,即使茶叶质量再优异,客人也难以认同,如今美观又富文化内涵的包装,不但增强了品牌魅力,而且身价倍增。

培育龙头企业

从2007年开始,武夷山市茶叶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先后携手武夷山市的星村、武夷等产茶大镇,组建起多个村级“有机茶合作社”。通过武夷山市茶业局推广“龙头企业加农户”这一经营模式,建立龙头茶企与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做大做强武夷山茶产业。

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茶农王平说:“原来,茶叶都是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质量品质都提不上去。现在,有了武夷山市茶业局作主管部门,加上‘星愿公司’带动,我们成立了‘茶叶合作社’,技术人员都会来指导我们,现在我们茶叶的质量有提高,品质也一直在提高。”

近几年,武夷山市政府从用地、用电、税收、项目扶持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并加大招引引资、内引外联力度,使一批港资、台资、内资茶叶龙头企业落户武夷山市。本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外地茶业龙头企业的落地,大大提升了武夷山市茶产业的整体素质。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茶业企业。

推进标准化生产

贯彻实施本地制定的各类茶叶标准,如武夷岩茶国家标准,蒸青绿茶省地标准等,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区;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茶叶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从源头治理入手,切实提高茶叶卫生质量水平。2005年起,配合省厅或中茶公司,每年在建瓯、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开展大型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培训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对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资金奖励。星愿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合作,在天心、曹墩等茶叶主产村成立了4个有机茶生产合作社,实行农用投入品配送制,目前加入合作社并按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园面积达10060多亩;出口茶叶基地严格执行基地备案 制、农资配送制和质量溯源管理制,切实防止农残超限。

大力宣传促销

通过政企携手、茶旅互动,举办大型茶事活动,加大茶叶品牌、企业、产品宣传力度。2007年开始,南平市政府连续两年举办茶王赛,评出武夷大红袍、闽北水仙、红茶、白茶等八项茶王。从2006年起,武夷山每年财政预算300-400万元,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在北京、上海、深圳、福州等地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两年武夷岩茶价格涨幅均在30%以上。松溪通过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发放光盘、宣传册和发送手机短信等,宣传松溪绿茶,并联合8家龙头企业,实行品牌、包装、质量“三统一”,共同打造松溪绿茶品牌。

展望

茶叶作为武夷山一个传统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地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武夷山自身也拥有诸多发展茶产业的优势。首先,武夷山是世界双世遗产地之一、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世界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茶叶生长的最佳地理气候条件,茶园生态环境居全国之首。武夷岩茶位于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武夷山大红袍”作为国家证明商标,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也是一大品牌优势。其次,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武夷山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购物,茶叶在旅游六要素的“购”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一块潜在的资源优势,一方面是游客在武夷山购买的主要商品,促进茶叶销售,另一方面通过游客又能扩大武夷岩茶宣传面,如今大量的旅游宣传促销中把茶文化传播、茶叶营销作为重要内容,为旅游业与茶产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源自中国武夷山的红茶,盘踞西方主流品饮文化300年不衰,与星巴克还有大大小小的咖啡屋一起,成为西方国度除咖啡以外最举足轻重的饮料,中西两种文化相容并立。如果说武夷岩茶是仙风道骨的一位老者,那么“正山小种”红茶则是一个娇小可爱的精灵。伴随着今年国内的红茶市场的异常火热,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也开始慢慢被茶客们所熟知,特别是以“金骏眉”为代表的新工艺小种红茶,更是以黑马之势迅速成为茶客们争相追捧的茶品,今年的收购价和市场价都翻了好几倍,连普洱茶专家邓时海老师在走进了武夷山桐木关之后,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普洱茶之后,崛起的很可能是中国的红茶。

2008年11月16日至18日,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在武夷山隆重举行。这是茶界友好人士大聚会的一个盛典,又是武夷茶产品优秀品牌大展示的一个良机;更是对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的一次有力的推动。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把岩茶产业作为“大工业”、“大项目”,在提高品质,以价取胜上下功夫,坚持走质量为品牌基础,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指导生产的路子。“大红袍”的品牌效益加上与武夷山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独特优势,也必将给武夷岩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陈德华——与大红袍同行

九哥阅读(7)

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是武夷茶界前辈陈德华先生创办的武夷山知名茶企,本所拥有有名岩、丹岩茶园260余亩。种植了50余个优良名丛与品种;新建的4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传统手工车间;稳定雄厚的种植加工技术力量,以及本所信奉的“质量第一、稳定第一、宁缺毋滥”企业标准,保证了北斗产品的优良品质。本所注册商标“櫆星”、”北斗金宗”牌大红袍、水仙、金毛猴、铁罗汉、水金龟系列武夷岩茶产品在销区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陈德华——中国茶叶学会会员、武夷山著名的老一辈茶人,从事武夷岩茶事业四十余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十余年,期间负责对母树大红袍的监制工作。

一九八二年在茶科所建立了第一个名枞、单枞观察园(御茶园)历任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参加了省地方标准武夷岩茶(乌龙茶)综合标准制定工作并获省标准计量技术进步一等奖。期间不断致力于无性繁殖大红袍的培育、制作工艺研制和推广工作。

一九九七年退休,并于同年十二月创建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1996年至1997年陈德华先后创办了爱德华茶庄(即现在的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场)及武夷山市首家民营性质的茶叶研究所——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继续从事武夷岩茶品种研究推广工作。1996年在茶叶再加工方面,陈德华首家开发武夷紧压茶,开创了乌龙茶紧压茶的历史,让古时武夷山茶“龙团凤饼”重现生机。2005年由所在的爱德华实验茶场、北斗岩茶研究所特别研制改进了 “大红袍茶砖”、“水仙茶饼”等武夷岩茶产品,使武夷山的紧压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2007年10月获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武夷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6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

金宗北斗官网介绍的“金宗北斗,红袍宰相”主要产品介绍:

司南大红袍(醇香型)金宗北斗 红袍宰相

发酵焙火适度,香韵好,味甘醇。

色泽绿褐,黑褐油润,外形条索紧结,匀整。  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花香馥郁,岩韵明显。

红福大礼系列武夷岩茶

严格遵照大红袍之父陈德华所创的正岩茶工艺标准,精制而成,品质凌顶,韵味独到,是气质尊贵的极品礼品茶。内含: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水仙,肉桂茶五种不同单品种茶

名门一品水金龟

香气浓郁,滋味甘爽,是茶中珍品。

水金龟是武夷山十大名丛之一,树种源自武夷山牛栏坑和杜葛寨峰之半崖上。名门一品系列水金龟每年5月上旬采摘,由一代岩茶宗师陈德华及其制茶团队的精湛制茶技艺制成,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似腊梅花香,滋味甘爽。

名门一品铁罗汉

大师精制,香气悠长,沁人心脾。

武夷山十大名丛之一,茶树生长于武夷山慧苑岩的小溪涧旁,现只有少量种植,尤为珍稀。名门一品系列铁罗汉也由陈德华及其制茶团队制成,品质上优,色泽绿褐润,滋味醇而甘鲜,香气悠长,沁人心脾。

陈德华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访谈:

人物名片:陈德华,男,高级农艺师。194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1963年毕业于福安农校茶叶专科,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茶叶公司、茶叶研究所工作。担任过武夷山市茶叶公司总经理、茶研所所长、星愿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创办了武夷山市面上首家民营茶研所——北斗岩茶研究所。投身茶事长达45年。

大红袍官网::近年来,武夷山茶业发展迅猛,大红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几乎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了。您作为武夷山资深茶人之一,大红袍大致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陈德华(下文简称“陈”):1963年,我刚分配到武夷山茶研所工作时,茶研所总共只有20亩茶园,也没有一个正式职工,基本上是空有其名。我去后想方设法组织生产,第二年引进省内和当地的40多个茶树品种,并培育了4亩茶苗。当时虽然还没有开始研究大红袍,但是应该说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一些基础。1965年,我被抽去搞社教,随后又调到茶叶局,负责茶叶初制机械革新工作,直到1972年才又调到茶研所,重新开始茶树品种研究和良种培育推广。1982年,我争取到上级和当地生产队支持,在原来的御茶园遗址建了一个武夷茶树品种园,收集、整理了180多种武夷名丛和单丛,总共36000棵茶苗。也就在那时,我萌发了研究大红袍的念头。

大红袍官网::在当时的那180多个名丛单丛中,有没有大红袍?

陈:没有。不是我不引种,而是上级有限制。

大红袍官网::为什么要限制?

陈:武夷山的所有名丛单丛都可以剪枝引种,唯独九龙窠的那几棵大红袍不让。当年的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和省茶研所要研究大红袍,都要拿着省政府的介绍信,办好手续后,才允许剪取几根枝条。而那几棵大红袍母树,一直是由政府派专人长住在九龙窠管理的。

大红袍官网::那么您又是从哪里得到大红袍母本研究的呢?

陈:说起来有点令人难以相信。上世纪60年代初,大红袍走出了九龙窠,引种在福安省茶研所的品种园里。1983年11月,我到福安参加省茶研所活动,碰到茶科所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说当年他们从九龙窠剪回来的大红袍长得不错,不过一直没人去研究。我一听马上动心了,就提出说让我剪几根枝条带回去,老同学同意了。最后带了5枝回来,扦插在御茶园的名丛园里,开始正式进行大红袍无性繁殖研究,获得成功。第二年就采制了一些样品。经过专家们审评,认为和九龙窠大红袍母本的品质不相上下,于是正式宣布大红袍培育成功。此事当年的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社、文汇报等都作了报道。

大红袍官网::大红袍繁育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陈:大红袍无性繁殖本身没有多大问题。大红袍与武夷山的其它名丛茶一样,都属于无性系,都可以扦插繁育。困难的主要是观念问题。九龙窠的那几棵大红袍一直是一个禁区,好像是皇帝御封过的就不能动。如果说大红袍与别的名丛有什么不同,主要的也就茶树旁边的那几个摩崖大字,大红袍,吴石如一九三二年。这也是武夷山唯一的茶树名石刻,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上世纪80年代后,很多禁区都开放了,大红袍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对它进行研究,很快就成功了。

大红袍官网::大红袍作为一个茶树良种,在感官审评上与其它良种,比如水仙、肉桂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陈:武夷山的茶树良种中,水仙以茶汤滋味醇厚见长,肉桂以香气霸道取胜,这两种茶的特征明显,比较容易辨别。其它的名丛,像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等等,茶树叶片外形有区别,制成精制茶后的香气滋味区别很少。所以你要我很精确地说出大红袍的感官审评特点,还真难说,但是我能很清楚地辨别出来,大红袍就是这个味道!

1981年,我参加省里举行的乌龙茶试验茶样审评,当时审评的共有100多样,有一轮我发现两种茶风格很相近,就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密码揭开后,其中一杯是肉桂,一杯是大红袍,这说明大红袍的香型、滋味接近肉桂。我把这事写成文章,发表后,张天福老先生来信说,也想起那一年的这件事。而且还提到,有两位对茶非常专业的同志都谈及,品饮大红袍时感觉与肉桂很相似。这说明,大红袍的风格比较接近肉桂,当然又不完全是。没有那么霸道。茶汤也较为醇厚一点。

大红袍官网::这样看来,大红袍确实是一个武夷山的茶树良种。但是武夷山的良种不止一个,水仙、肉桂都是公认的良种,过去统称为武夷岩茶,现在为什么要主推大红袍?

陈:应该是与知名度有关吧。武夷岩茶虽然有很多优良品种,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流行范围局限在闽粤台一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夷山发展旅游业,全国各地来的人多了,知道岩茶的人才多起来,但是更多的是知道大红袍。因为九龙窠大红袍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导游介绍得特别细,还会编一些故事,给大红袍披上种种光环和神秘,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来武夷山的游客很多不喝茶,但几乎没有不去看大红袍的。我到上海北京去,说起大红袍都知道,可是说起岩茶,就很少人知道了。武夷岩茶要发展,提高知名度很重要,既然大家都知道大红袍,主推它来带动岩茶整体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销售策略。

大红袍官网::不少人说起大红袍,就认为只有九龙窠的那几棵母树品质最好,后来繁殖的,也就是二代三代的大红袍品质不如母树,这是怎么回事?

陈:这是一种误解。大红袍母树与无性繁殖的大红袍性状特征完全一致,这就说明品质上没有区别。大红袍是无性繁育,母本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不存在代数之分,没有什么几代几代的说法。如果说大红袍品质上有区别,主要是产品。同样一棵茶树一片茶园的原料,不同水平茶师制作出来的产品,品质上会有不同,但这主要是制作工艺上的原因,而不是茶树品种的原因。

大红袍官网::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大红袍,很多都是拼配出来的,你对拼配大红袍有何看法?

陈:在茶叶精制过程中,拼配是必要的技术手段。岩茶的茶园,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总是东一片西一片,即使是同一个品种,长在不同茶园里品质也会不同,所以过去武夷山老说“一山一茶”、“一丛一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行商业化生产,要保持你这个厂所有出产的茶叶的品质稳定,不拼配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到大红袍的拼配,根据我的多年实践,大红袍对制作技术要求较高,制优率不高。而市场对大红袍的需求量又非常高。所以我在茶研所时就开发了一种拼配型的大红袍产品,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一些其它品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保持大红袍原种的风味,又体现岩茶基本风格。送给陈橼和张天福审评,他们也都给予很高评价。推广到市场上也是大受欢迎。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关心的并非是单种或拼配,而是品质与口感。至于少数消费者,可能更喜欢单种的大红袍,对于这些人的特殊要求,其实也可以满足。一些企业也有生产单种的大红袍产品。

大红袍官网::近年来您又研制了一种大红袍茶饼,也很受欢迎,这种产品有什么特点?

陈:其实这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和改良。茶饼是紧压茶,普洱茶中常见,但是茶饼的根源却在闽北。1000年前北宋著名的御茶园所产的茶“龙凤团茶”,就是一种茶饼。大红袍茶饼在挖掘这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在普洱紧压茶技术研制成的。但是因为大红袍品质与普洱不同,技术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大红袍茶饼保持了大红袍散茶的基本口感特点,但更便于携带和贮藏,而且久藏风味更醇更佳。除此,还具有一定的工艺性,适合作为礼品馈赠。

大红袍官网::大红袍要进一步发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陈:我是做茶的,最重要的是就是做好茶,保证质量。这几年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喜欢大红袍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生产的厂家也越来越多。难免会出现一些质量方面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以劣充优,以假冒真;有的是品质有问题的低档茶冒充优质茶;有的是非地理保护标志区域内的外区茶,冒充大红袍。有些地方有一斤几十元的“大红袍”,而在武夷山,上等的大红袍鲜叶都要几十元一斤。另一种情况是口感风格不稳定,现在市场上有清香型、韵香型、浓香型、焦香型、陈香型、花香型,五花八门,消费者这里买的和那里买的,今年买的和去年买的口感不一样。这样难免会产生怀疑,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大红袍?

好在政府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制定了包括地理保护标志、大红袍国家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只要认真执行,相信一定对保持大红袍质量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其它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大宣传广告、正确引导消费者等等。总之,大红袍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大红袍官网::您对大红袍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陈: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宋代时曾经成为中国茶业的中心,龙凤团茶标志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顶峰;大红袍是这一历史传统的延续,完全有可能再创辉煌,再上一个高峰。

福建茶历史的辉煌

九哥阅读(7)

福建的地貌形似一片肥硕的茶叶,境内多山。一面是北上,但武夷山脉宛若一道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福建与中原的交流;另一面是沿闽江顺流而下,到达闽东南沿海,再通往更为辽阔的太平洋。

一群来自北方的商人,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在闽北的崇山峻岭间打通了一条北上直通内陆的万里茶路,源源不断地把福建茶叶运到俄罗斯乃至更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福建早在唐代就开辟了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明末清初辟厦门港;清中期,福州、厦门等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清代光绪后期,福州“闽海关”、厦门“厦海关”、宁德三都澳“福海关”成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

从闽江源头的武夷山,到东南沿海的泉州、厦门、福州和宁德,它们构成了闽茶对外传播的全部历史,对福建的对外贸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承载着茶文化交流的本原。

穿越漫漫茶路,万里赴商机。路有多漫长,茶香便能飘多远;海有多辽阔,茶香便能飘多远。

武夷茶路 情连世界

据《武夷山市志·卷七》所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种名茶作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 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

当时外销的武夷茶,主要是桐木关所产的红茶,后来则扩大到星村等周边地区,统称为小种红茶,而将桐木关产的红茶称之为正山小种。稍后一段时间,武夷茶的外贸扩大到以天心岩为中心地区所产的青茶(乌龙茶),称之为岩茶,亦有少量绿茶,统称为武夷茶,英文译为BOHEA,质量较好者称为GONGFU。

武夷茶外销的初期,红茶主要输往欧洲、蒙古、俄罗斯以及美国;青茶则主要输往东南亚地区,后来扩大到日本。随着外销地区的逐步扩展,武夷茶的产量也逐渐增 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从陆路走的外销茶约10000普特(1普特=16.8公斤)。到道光十年(公元1820年)年就达 到30000普特。1840年“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外销量增加到1350万公斤,1878年,进一步激增至4000万公斤,占了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1/3。

南北茶商,打通武夷茶路 

从事武夷茶外贸的商人,最初主要是山西茶帮和江西茶帮,随后便有闽南和广东茶帮,后来亦有一些外国商人直接来武夷收茶办厂。最著名的要数俄商,五口通商后在闽北一带办了好几个砖茶厂,大量运往欧洲和俄罗斯。不过,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外销茶商一数山西茶帮,二就是闽南茶帮。

在山西茶帮中,最大的是常家茶商。山西的地方史料中记载,从事大规模茶叶对外贸易且常到武夷山来购茶的,主要是常氏家族中以常万达为代表的“北常”。北常 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6年)始,就以大德玉商号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常氏不断增设商号。今天 在常家大院中,还有很多印着“大德玉”商号的茶罐、装茶的箱袋、运茶的车辆等等。虽说北常经营的项目不止一个,但武夷茶为常家成为晋中首富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而常家的事业,也在恰克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闽南茶帮经营武夷茶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山西茶帮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北方的蒙古、俄罗斯,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红茶及砖茶。而闽南茶帮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南洋诸 岛国及我国港澳市场。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乌龙茶。其中最为著名的也许是惠安的施集泉茶庄。施集泉茶庄经销的茶主要是“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仙种”及“雪花”、“雪梨”等名丛品种。

充满艰辛的漫漫茶路

今天的人们,说起当年武夷茶外销的情况,不过三言两语。然而谁能知道,要将一担茶运送到目的地,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充满了多少艰难辛苦?

武夷茶的外销运输路线,大致分为陆上和水上两条路线。陆路主要是往北,一般是从武夷山启程,过分水关到江西的铅山。在铅山装船,沿信江过鄱阳湖,经九江, 过长江转汉水至湖北襄樊起岸,然后经河南到山西大同、张家口,再出关穿过蒙古草原到达恰克图。水路主要是往南,一般是从下梅、赤石码头装船,沿溪入闽江到 福州码头,再出海到广州,改装大船,或到南洋,或到欧美诸国。五国通商后,因福建有厦门、泉州和福州3个口岸,武夷茶就不绕广州而从“海上茶路”直接出口 了。

20世纪前的中国,交通极为落后,没有任何机械化运输工具,陆路全靠人力和畜力。常家大院里陈列着一些当时运茶的工具。一种是单人推的木制独轮小车,前窄 后宽,约能装100公斤,俗称“鸡公车”,适合在狭窄弯曲的山路使用。另一种是骡马拉的平板木轮大车,能装上千斤东西,适合在平原地区的大道上使用。当年 从武夷山到江西铅山的那一段,因为全是山路,就只能用“鸡公车”。从襄樊起岸后,才能用骡马大车。除此外,还有一些肩挑背扛的图片,说明在运茶过程中,有 相当一部分路段只能使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肩挑背扛翻越陡峭山路的辛苦自不用说,即使到了北方平原地区,用上了骡马大车,运茶的人也并不轻松。尤其过了张 家口,一眼望去全是茫茫草原和荒漠,几百里地没有人烟。有时还有狂风暴沙,劈头盖脸打下来,想躲都没地方去。而最可怕的是,万一遇上劫匪,不但千辛万苦挣 来的钱保不住,连小命都有可能丢掉。为了记住这种艰难,常家商号创始人在建设大院时,特意在书房的门楣上画了一组彩图,从挑担、推车、赶马及至骆驼运茶, 以此告诫后代,创业是如何的不易。

水路运输虽说要比陆路省力气,但也并非都一帆风顺。从武夷山到福州,溪流两岸崇山峻岭,水面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到处礁石,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撞个船 翻人亡。尤其是春夏雨季,建溪隔三岔五就要发一次洪水。洪水在峡谷中翻涌腾跃。但为了及时将新茶运抵市场,仍有许多商家冒着危险,在风浪上颠簸奔走。

尽管路上充满如此风险,武夷茶的外贸却没有因此停止,虽然数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起起落落,但总是源源不断地翻过山野,越过重洋,传向四面八方。

泉州:刺桐城外的高樯大舶

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打造不出一个世界闻名的良港?显然可以。泉州这条长长的海岸线上,三弯十八港有如众星捧月,组成了泉州港。

南宋末年,泉州超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晋江安海《嘉坡店古今》载:“苏光国……不慕举业,专事航务。贾舶输出泉货陶瓷、丝绸、漆器、茶叶、 荔枝及各色地道药材,与诸番贸易珠贝、玳瑁、犀角、玛瑙、乳香、檀香、苏木、胡椒、吉贝等数十种。遇顺风往返一百二十余日。每岁放舶三次,可获利千缗,人 慕不及也。”

这一段来自民间的真实记载中,依次为陶瓷、丝绸、漆器、茶叶……茶叶被排在了第四位。第四位虽然不算太靠前,但看看前三位,均为中国独有的产品,而且在福建

也有着重要生产基地,便可明白,茶叶在普通商人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了。

我们无法考证的事实

1974年7月15日,一艘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船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艘在古刺桐港出土的宋代沉船,一出土即轰动世界。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木质海船。复原后长34米,宽11米,深3.27米,可载重200多吨。从宋代古船的船仓中发掘有香料、唐宋古钱、陶瓷器和其他珍贵文物。

在出土的陶瓷器中,瓷器43件,陶器428件(片),大多数具有宋代特征,如建窑的黑釉碗、德化窑的白釉碗和粉盒、泉州东门窑和晋江磁灶窑的青釉、青白釉 碗等器物。特别是小口短颈高身陶瓶,它的造型与泉州开元寺、泉州府后山遗址宋代文化层的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安县岭兜窑,是专门烧制这类器物的窑口。显而易 见,在饮茶成风的宋朝,这些陶瓷器并不只是用来喝酒的。

如果这些陶瓷器是用来饮茶的,那饮的是什么茶呢?

泉州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当时福建还有闻名的北苑贡茶和方山露芽,特别是北苑贡茶,最高峰时其品种达40多个,品目达100多种。由此种种,均可以证明在当时茶叶已经是火热的贸易物品。而在福建,它的出海通道只有泉州一处。

有多少茶叶从泉州出海?数量多少?价格几何?其实,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考证的事实。只是随着茶文化无形的浸润,如今的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摸索出几丝痕迹?

海上丝路的另一个解读

近年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文化学者所关注,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 化史迹和遗物。被确认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 证”。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普世价值,用费孝通先生的语言表达是泉州人有“各美其美”的开放心胸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用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的语言表达,则是泉州人有“海洋的性格”,有“美人之美”的保存维护不同文化基因火种的观念。

在“海丝”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怎么能少了清源山上的名茶呢?何融融老先生连续3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封了100多年的 历史角落里挖出来晒太阳,并使之在清源山巅上“复活”。还有蔡襄大人,教给当地茶农较为先进的制茶技术,大大提高了清源茶的品质。今天,如果有机会,可以 学学风雅的蔡襄大人。在清源山顶煮一壶山泉水,品古茗论新道!

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南海商船,载运外销的茶叶,已与瓷器数量齐观,素来以泉府绸、刺桐缎驰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茶瓷之路”了。这也为30年后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创造了条件。

厦门:被大炮轰出来的港口

厦门在宋代被称为嘉禾屿,元代设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有海必有港,地理条件优越的厦门岛自然也有海港。但在明朝以前,厦门港只是一个军事重地,几乎没有对外贸易。直到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不丹建立东洋贸 易据点,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但这种贸易只是小范围的,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史料上记载:康熙 二十八年(公元1690年)委托厦门商馆代买的茶叶仅有150担。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是唯一允许外国船只停泊的港口。所以厦门港的商贸得不到什 么发展。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厦门,被大炮轰出了一个对外贸易交流的港口。厦门港对福建茶的促进

18世纪的中国,茶叶的出口交易,只在广州一处,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有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7次船,交4处税。

五口通商以后,武夷茶主要沿崇阳溪,经建溪入闽江直达福州再转运他地,既可直接通过海路运抵闽南各港口,又可直抵汕头、广州、港澳等地,这样既缩短了行 程,又节省了费用,茶商获利更厚。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万担,约占当年全国年出口总量的1/3。这期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 的以武夷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区和以安溪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区。当时有诗歌描述茶商频繁往来武夷的盛况称:“腰缠百万赴武夷,主客联欢入大关,一事相传堪 告语,竹梢夺得锦标还。”“雨前雨后到南台,夏广潮汕一路开,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致使地处武夷茶运销之黄金水道建溪、闽江及沿水各县,因 茶叶可顺流而下的便利,发展很快。1874~1875年,美国由厦门运回的乌龙茶达34.7万千克。1858~1864年,单由厦门口岸输出的乌龙茶就有 181万~317.5万千克。可以说,19世纪是武夷茶(包括绿茶和乌龙茶)风靡欧美的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使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大炮轰开的厦门港,极大地促进了福建茶业的发展,直接地促使茶叶从业者对茶树品种、茶叶品质进行改良。安溪乌龙茶、福鼎政和的白茶,都在之后一段时间出现飞跃式的进步。

福州:独领风骚闽海关

我们先来说一座楼,一座有140多年历史的旧楼,已经在2006年被拆除、还没选好原样重建的老房子。它就是闽海关旧办公楼。

闽海关旧办公楼坐落于福州海关埕,建于186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福州等五口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国在福州仓山泛船 浦建立闽海关(俗称洋关),负责福州关区(即泉州湾以北的广大区域)内轮船运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转口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闽海关的所在地是闽江北港白龙江的深水区域,能停泊较大的船舶,江岸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建设用地。闽海关选址于此。深得地利之优势。自闽海关在此建关后, 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泛船浦,连原来散布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很快地,泛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这个街区与稍后开发 的天安山西洋居住文化区、山下大桥南传统街区共同构成了今天的福州仓山区。

从一座老房子入手,我们将如何解读福州港口的茶叶贸易?在近现代茶业发展历程中,福州究竟有何地位?

仓山“万国建筑”里的茶事风云

福州自清·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开放茶叶贸易后,两年内茶叶出口就超过广州,贸易额神速攀升,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不相上下的繁荣口岸。据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统计,当年福州外贸总值占全国的13%左右,仅次于上海(65%)列第二名。

仓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洋人的炮火打开口岸,随之而来的便 是商人,他们的主要目标便是福建的茶叶。这时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业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茶叶其实并不占多少优势。即便如此,清政府依然千方百计地勒 索商人。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伦敦市面平常工夫茶每磅仅售4便士A4便士半,折银闽茶每担只能5两至5两半方能与之竞争,而福建茶叶其厘税两 项每百斤先需银4,4两,其他成本更不要计算了。于是经营闽茶的中外茶商纷纷歇业或倒闭,至1890年,福州“洋商之办茶者,上年共有7家,今年则概行歇 矣”。

那一段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

茉莉花茶为何那么香

说福州茶,不能不说到茉莉花茶。福州茉花茶与闽海关又有什么渊源呢?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长乐帮茶号生成、大生福、李祥春等窖制茉莉花茶 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加工总量超过2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那是茉莉花茶崛起 的黄金年代。即使是在中国茶叶出口下降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依然有着良好的国内市场。清末开始,北京涌现出不少经营福州茉莉花茶的茶庄,如前门大街由福州人 开设的庆林春茶庄、东四大街由安徽人开的吴裕泰茶庄、天津正兴德茶庄等等。有人说, “吴裕泰”、“正兴德”、“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庄所卖的茉莉花茶“京味”足。其实,“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可以说,闽海关对于茉莉花茶香飘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宁德:百年“福海关”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随着国门被迫逐步打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快就被强行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范畴。已经日暮途穷的清政府为了增加国家的关税收入,不 得不因应中外各方的要求,不断增加开放沿海口岸的数量。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闽东三都澳的三都岛正式开通了 “福海关”。从那时起至今的110年中,三都澳便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海上茶叶之港”。

外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

地处海峡西岸的闽东区域,背山面海,物产丰饶,自古海洋贸易繁荣,其中以盛产优质茶叶而最享誉中外。而且,本地域之北西南3个方向,环绕险峻山岭而致使交通极为不便的现实,则又决定了其历来外销茶货只有通过海洋畅运才是最为便捷的途径。

西方是17世纪以来才流行认识和饮用中国茶叶的,这与郑和下西洋所带出的大宗中国茶叶息息相关,而郑和远航活动所带出的大量茶叶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从历史 记载来看,明初东南各地已经成名的好茶,品类已经极为繁多。所以,郑和船队运往海外的大宗茶叶可供选择的,自然不出江浙茶、浙东茶和闽茶3种。三都澳临近 福州,具有极为优良的港湾条件,且有着丰富的茶货资源。如果以郑和曾经驻泊于三都澳修治舰船这个事实来说,则三都澳周边的优质茶货必然被列入采购重点。因此,闽东的茶叶在郑和时代就已经大量销往海外了。

“福海关”的辉煌

在闽东的沿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汊林立,这就为本地域发展海洋茶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以温州和福州之间的海峡西岸而言之,诸如沙埕、赤岸、三沙、赛歧和三都澳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良港的形成,甚至可以说其成名的主因,皆为有赖于历来大宗茶货的外运与外销。

三都澳的良港特征,遍寻于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三都澳历来被人们誉为“五邑咽喉”,其港阔水深,口小腹大,碧波万顷,几乎辐射包容了闽东所有的重要产茶区。

清政府于当时在三都澳开埠“福海关”,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更是得到了列强的欢迎和捧场。为了能够争相购买到这里的优质廉价茶叶,英、美、意、俄、日、 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迅速在三都岛建立了各自的茶叶公司和商行等机构。在最初的几年间,就先后有多达20多家的外国茶叶公司和商行在三都岛设 立了子公司和代表处。“福海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副其实的茶贸大商港。

历经动荡,难复昔日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澳茶叶贸易的繁荣遭来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轮番海空轰炸和侵略破坏。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军舰和陆战队600余名进攻三 都镇。攻上三都岛的日本侵略军对三都镇及其周边海域实行了“三光”政策。顿时,三都镇成为一片废墟,岛上的“福海关”自然也荡然无存,未能幸免。

自“福海关”被日军炸毁以后,其原有的海关职能,曾经一度被迫取消而并入福州的“闽海关”。但是,三都澳的茶叶出口依然以福安的赛岐和福鼎的沙埕作为替代 港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内外各地。抗战胜利后,三都岛重新开关,茶叶贸易曾经得到快速的恢复。但是,由于内战等因素,三都岛海关没有恢复到昔日的繁荣景象。

综合有关史料记载:自“福海关”始,到并入“闽海关”,乃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间虽经历了社会的持续动荡、多次的改朝换代和8年的艰苦抗日战争,但 三都澳出口茶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统计当时整个福建省乃至全国每年的茶叶出口总量,不管是相对数量还是所占比值,三都澳出口茶叶所占比例居前的地位都是始 终不可替代的。以“福海关”开埠到1919年为例,三都澳各年茶叶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量中所占有的具体比值,竟然达到了年平均占有率的7.25%。

在三都岛旧海关存在的前后半个世纪中,其以茶叶贸易大港的事实完成了自身的历史定位,它与福州的“闽海关”和厦门的“厦海关”一起扮演着福建省最重要的茶叶贸易港角色。

武夷山茶二代

九哥阅读(6)

数十万年前,大地无意的一次悸动,成就了这一条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脉,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也是一奈孕育闽茶文化的文化血脉。奇秀峻伟的碧水丹山,蒙山川灵气之所钟,化育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它们是世界鸟龙茶和红茶的鼻祖。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如果说山峰赋予了它美感,溪涧赋予了它灵性,那么茶则赋予了它灵魂,就在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如画景致里,不仅芳丛遍野,还祖祖辈翠地生活着这么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民,他们充分发挥看与生俱来的智慧,尽情挥洒着不畏艰辛的汗水,用一双老茧满布的手和一片鲜嫩清香的叶书写了一部彪炳千秋的武夷茶史。

当无情的岁月匆匆流过时,固然会染白他们的双鬓,也会深刻他们的面庞,但是有种叫做传承的东西却丝毫没有因暗换的流年而黯淡。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持,也是一种去粗取精的延续。这些武夷老茶师的后代――被称之为“茶二代”的新一代武夷茶师,遗传了父辈们爱茶的基因和质朴的茶德,从父辈们手里接过制茶绝活的衣钵,立志在这片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做着和他们父辈同样的事,甚至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志在千里。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入高新科技与管理科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厚积薄发,把武夷茶的香韵扩散到更远的角落。

黄圣辉:“瑞泉”要做百年老字号

走进中国岩茶第一村一天心村,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式农家,整整齐齐。门前屋后,花团锦簇。村道宽敞平坦,干净整洁。村中一幢装饰成清式古宅模样的农家格外引人注目,全部采用原木材料,二楼有一整排的美人靠,醒目的招牌上写着“瑞泉岩茶”。

茶厂是去年底刚装修完的,全新的茶房却丝毫没有掩盖“瑞泉”品牌在武夷山久远的历史。明末清初,黄氏祖先便在武夷山产茶区潜心研究,开始介入武夷岩茶。他们的祖先“士汉”公设立百年品牌――瑞泉岩茶厂。经过历代瑞泉人的精心研究和不断实践,“瑞泉”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最传统、最完整、最精细的岩茶制作工艺。接待我们的是瑞泉岩茶厂的总经理黄圣辉。他已是家族第12代子孙,承载着家族300多年的积淀与传奇,这位年轻的掌门人表现出的是对“瑞泉”未来的自信与责任。

早年的黄圣辉曾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开阔眼界,并因此与“紫藤”结下不解之缘。通过紫藤在马来西亚的20多家茶叶连锁店,黄圣辉大力推广武夷岩茶,从2001年至今,瑞泉岩茶在海外的销售量逐年扩大,并拓展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在这10年间,黄圣辉发现,人们从只把茶当水喝到如今能对一泡茶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转变让他对“瑞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定位――只做中高端的茶品。黄圣辉说,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武夷岩茶一直是作为贡品,扮演的就是今天的中高端茶品的角色。随着岩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天会做好茶的企业很多,但黄圣辉敢把自己的品牌直接定位在中高端的等级上,却绝不是说说而已。“首先,中高端的产品原料来源是否够‘正’、加工工艺是否够‘精’、包装是否与茶叶品质相匹配等等,所有的环节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今天的瑞泉有近千亩正岩茶山,其中瑞泉岩下、‘三坑两涧’就有500亩,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只是还需要做得更细一些;其次,一个中高端品牌的塑造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并且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家族世代制茶,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是瑞泉始终坚持的原则。做中高端的产品和品牌到最后就是要关注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做精致,少了任何~个环节,中高端的定位都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黄圣辉有着其他^无可比拟的底气。

在年过花甲的父亲黄贤义的指导下,黄圣辉和他的两个弟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今天的瑞泉已经发展成为武夷山岩茶企业的一面招牌。然而,随着这几年岩茶势头向好,新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包括外来资本的介入,让一些当地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进行企业化的运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面对这些后来居上者,黄圣辉淡定地说,做企业有很多种方式,有些是以做生意的理念来做,那么在市场好的时候,迅速扩大生产,拓展销售渠道,以量取胜,这无可厚非。但企业要想做得长久,一定要有文化的融合。没有文化的融合是做不好企业的。所以“瑞泉”是抱着做百年老字号的理念在做企业。“瑞泉”已经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别人不可模仿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坚守祖辈留下的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目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茶园管理、茶厂建设上,先保证茶叶的品质。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瑞泉”也走出了一条和普通品牌门面店不同的营销模式,它已经在深圳、太原、北京、上海等地以合作的形式,进驻了一些茶会所和其它高端休闲会所,合作的前提是每年在茶厂15000斤茶产量的范围内下订单,“好东西一定不是无限量的,既然选择了做中高端的产品,就是选择了以质取胜。”

在武夷山的景区内,有几幢正在装修的白墙砖房,这就是瑞泉正在着力打造的私人茶叶博物馆,博物馆具有明显的武夷建筑风格。黄圣辉介绍说,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将建成集制作、观赏、体验、品评于一体的花园式场所。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就是回归传统,完全按清代的岩茶制作环境、制作工艺,特别是在武夷山已经面临失传的纯手工技艺。除了纯手工技艺以外,我们也向游客展示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将两者做一个对比,全面展示出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沿革,让游客知道岩茶的制作工艺有多繁琐,有多困难,切实感受武夷岩茶的博大精深。

采访结束后,黄圣辉说要带我们去看看宝贝。带着一丝好奇,我们跟着他来到了位于茶厂三楼的陈列室。原来。里面满当当地陈列着他搜集来的民间宝贝,大到雕工精美的千工床,小到精巧的化妆漆盒,每一件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问他是否是因为博物馆的需要所以搜集这些物件。他说:“如果博物馆建成后用得上就用,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看到了就想把它留下来,不管是否值钱。老东西总是越来越少的,能留一件是一件吧。”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流淌在黄家人的血液里。

300多年来,瑞泉人秉承着强烈的传统使命感。把传统岩茶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而黄圣辉和他的兄弟们要做的则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企业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瑞泉”在下一个百年里延续辉煌。

梁天雄:坚持传统才能走得更远

说起目前市场上最红的茶非金骏眉莫属。说到金骏眉又不得不提第一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师傅。如今,位于桐木村的梁家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茶友,尽管客源不断,但今天的茶叶市场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于是,和很多制茶家族一样,梁师傅找来自己的小儿子梁天雄。“怎么把我们家的好茶卖出去,把‘骏眉梁’的品牌做大做强,就看你的了。”一句简单的话,把原本并不从事茶行业的梁天雄推到了市场的最前沿。

梁天雄原来一直在桐木村部工作,当了13年的村干部。去年刚选上村长,3个月后,他辞职,带着父亲的期许和“骏眉梁”的金字招牌,一头扎进了方兴未艾的茶行业里。虽然没有太多从业经验,但从小对小种茶耳濡目染的梁天雄敢闯敢拼,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他说,过去,茶叶都以零售为主,来一个客人卖一点茶叶。去年茶厂开始发展专卖,省外主要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专卖店兼总代理。目前,北至东北,南至广东市场,都已经有了“骏眉梁”的专卖店。在比较大的区域,如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就以经销商的形式推广。除了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在“骏眉梁”的品牌下,还逐步形成了从传统正山小种到金骏眉、银骏眉、大小赤甘、老丛小种等多个产品系列。

梁天雄说,“很多代理商会找到我们,都是冲着金骏眉来的,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最多、最好的金骏眉。”他笑着说,“可是稍微了解一点金骏眉的人都知道,金骏眉的制作有多精细,市场再好,它的产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每次和代理商谈合作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他们,我们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货源,没有品质保证的量产绝对不可能有长期的合作。”从去年底开始,厂里的金骏眉就断货了,要等今年的新茶出来,梁天雄这么和我们说,也是这么告诉每一家代理商的。

可以说。是金骏眉的红火让梁天雄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但他却似乎并没有被这股热潮烧晕了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还是要立足于传统工艺,推广传统的正山小种为主,不能把金银骏眉当成主打产品。目前,骏德茶厂每年坚持做大约2万斤的传统正山小种。而包括金银骏眉在内的无烟工艺红茶产量还不到总量的10%。梁天雄说,保证传统正山小种的量一是可以存到第二年拼配新茶,提升口感;二是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400年了,肯定有历史赋予的优势存在,否则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金骏眉可以卖出好价钱,可谁能保证它能火多久?400年吗?这只能交给历史去评判。”

采访间歇,梁天雄让我们品尝一款去年的老丛小种,非常耐泡,七泡后叶面才会展开,茶汤带着明显的“丛”味。这是我们在骏德茶厂喝到的第二款新品种红茶,上一次是两年前的金玫瑰,那清幽的香气毫不逊色于金骏眉,至今还是梁家的“特产”。梁天雄说因为父亲长期在村办茶厂从事审评、拼配的工作,负责收购300多户农家的毛茶,每家每户的茶都要喝,喝完定级别、定价格。因此他对桐木每一片山场,特别是独具口感的山场记忆深刻。无烟工艺诞生之后。他就用某一片特殊山场的原料,做出了金玫瑰。“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需要机缘巧合,包括金骏眉。我觉得它的诞生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价格高了多少,而是对采摘和烘干两个环节工艺的改革,引发了无烟工艺的产生,并由此丰富了武夷山的红茶市场。”梁天雄认为。在坚持传统工艺为主的基础上,发展无烟创新工艺品种。可以让人们在品尝各式风味的红茶同时,体验到武夷山红茶工艺的魅力。

这个茶季,除了正常的生产,梁骏德师傅还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天梦开始了“过红锅”的试验。“过红锅”也是传统正山小种制作技艺中的工序之一,只是随着产量的增长,现在即使在桐木也已经很少有人会操作。梁天雄说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是和茶有关的事就十分来劲。他笑着说,不管产品试验效果如何,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希望在下半年能在桐木里找一个地方建厂。还要把已经略显狭小的“骏眉梁”的形象店重新升级。

问他做村官和做茶商有何区别。他说因为茶,他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茶桌上,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喝一泡茶,理解一泡茶。“单这一点,我就坚信自己选择做茶是对的。”

伍建明:性格决定了我不是个中庸的人

在桐木上百家的大小茶厂中,伍建明和他的“茗红”不是太引人瞩目,但这家才刚刚成立两年的红茶企业,已经拥有了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而目前武夷山有此两项认证的企业只有4家。同时,“茗红”还拥有茶叶进出口经营权,武夷山有自主出口权限的企业只有5家。这些看似只有上了规模的大企业才需要具备的软件,却被伍建明认为会对企业未来的运作起很大的作用。谈吐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眼前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他对做茶、做企业有着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思考与探索。

2002年。伍建明退伍回到家乡桐木,和很多对正山小种有着深深眷恋的桐木人一样,他决心投身家乡的红茶事业。2003年,他进入了元正茶业有限公司,勤奋好学的他一头就扎进了正山小种的世界里,开始钻研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小种红茶知识。2004年,伍建明开始负责公司里面有关出口报关、企业软件如体系认证、立项文件等材料的处理和申报。这两年时间,伍建明不管是在产品知识还是在业务技能上,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做企业的经验。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化、现代化的硬件,科学有效的软件体系才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壮大的利器。所以在“茗红”的发展之初,伍建明就为其“装备”起了如此多的软件。“这些软件配备会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他离开元正,赴位于广州的美国青龙股份公司担任中国茶叶采购代表。采购的工作让伍建明走遍了中国各个产茶县区,接触到了红茶以外的更多茶类,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同时还吸收了美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的经验。2007年,伍建明代表美国青龙股份在浙江湖州市长兴县注册成立“七碗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次年3月,怀揣着当年立志创一番事业的梦想,成家后的他又再次回到桐木,成立了“茗红”茶业有限公司。

13万启动资金,一间铁皮厂房,伍建明深知自己的实力在今天鱼龙混杂的市场,还不足以去拓展自身的渠道和品牌,所以他首先把企业的重心放在了生产上。今年,他已经有了200万的资本准备建一个可观赏、能留得住客人的厂房。一切才刚刚开始,伍建明说还不敢给自己定多大的目标,包括对“茗红”这个品牌的定位,都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下一步他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目前的产品结构,接着再做一些品牌的包装出来。“我在部队里当的是侦察兵,所以做事情特别讲究步骤。”他笑着说。

伍建明虽然没有可炫耀的世家制茶背景,却征战过国内外的茶叶市场,又有着现代的营销理念,这在目前以家族企业为主打的桐木茶界里。显得很特别。他和许多年龄相仿的桐木制茶人私下都是很好的朋友。闲暇时他喜欢和朋友喝茶聊天,聊各自对市场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在争执中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会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思路。”在尚未明朗的红茶市场环境下,伍建明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去年只做了50多斤的金骏眉,比如他今年开始尝试做桐木的岩茶。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可能赚个盆满钵满,也可能满盘皆输,伍建明说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中庸的人。“现在我把竞争对手定义在桐木以外的红茶,目前中国的红茶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打开,潜力还很大,桐木的茶企都应该先去占领外面的市场,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强,这样每家企业在未来才更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伍建明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心里很是欣慰,就如同“茗红”的成长,他笑着说“茗红”就是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如今,对茶,他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对市场,他学会了在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在红茶发展的巅峰期,尽可能地寻求外力和团队的合作,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陈孝文:我们只有正岩茶

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名单公布,陈孝文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位列其中,身披红绶带的他一脸稚气,很难想像这位80后的年轻人8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茶,如今,他已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慧苑岩茶”的掌舵人。

陈孝文的祖辈是武夷山天心村的普通茶农,世代栽种、制作岩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父亲陈墩水在上世纪80年代便在武夷山桂林村(现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创立了当时第一家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条龙的民营企业――慧苑茶厂,这也是武夷山最早的明星茶企,茶厂成立后,率先实现了武夷岩茶的民营精制,慧苑茶厂的茶也第一批走出了武夷山,行销全国。在父辈们的精心耕耘下,今天的慧苑茶厂已经成为天心村最知名的茶厂之一,成为很多爱茶人探访岩茶时一定要到的地方。

我第一次和一群茶友慕名前往慧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他父亲一贯严肃的神情不同,陈孝文总是笑眯眯的。对陌生的朋友还略显些腼腆,不过只要熟悉了,性格随和的他很快就能大家打成一片,这或许就是80后年轻人的性格使然吧。200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从小浸淫在武夷茶香中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随父亲做茶。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人,祖辈们百年以来对传统武夷岩茶的坚守与热爱已经深深地镌刻在陈孝文的心里。他清楚地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做出一泡好的岩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把“慧苑”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必须先从修炼自己的内功开始。“我的父辈祖辈们一直坚持品质为本,现在能来我们家收茶的茶客,对岩茶都很了解,水平者研艮高。虽然很早就和父亲学茶,但学茶和做企业不一样,还有很西要从头学起,没有不断地学习就没有竞争力。”

从父亲手里接过祖业,陈孝文创立了武夷山市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从源头开始保证慧苑岩茶的传统品质。在茶山管理上,他率先施行了对山场的生态保护,慧苑的山场绝大多数都在景区内,只有石板山路可以到达。陈孝文亲自上山管理茶园,山场使用的都是有机肥,不但使茶叶有机质含量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让茶山可以持续发展。如今。茶园的管理已经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陈孝文转而把精力转移到了茶叶的制作上,他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始终坚持单季(春季)手工采茶、做青、炭火复焙。被选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对年轻的他来说也是个极大的鼓舞。今年,陈孝文准备征一块地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厂房。个性开朗却实在的他最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制作出更好的、更稳定、更传统的岩茶注定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职责。

随着这几年武夷岩茶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岩茶的市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陈孝文以其对岩茶独到的理解,为“慧苑”制定了一条“管理+品牌”的发展路线,在坚持茶叶传统品质的基础上,走出去打市场,以“正岩茶”的定位打造全新的“慧苑岩茶”。“我们只有正岩茶”――这是陈孝文对“慧苑”品牌全新的诠释。

最近一次去慧苑茶厂正值5月初的茶季,茶厂二楼被装饰成了一个落地玻璃的透明茶室,隔壁是样品陈列室和专业的审评室。见到陈孝文的时候,他刚补眠起床,茶季做茶一般都要通宵,到早上7点左右,一脸惺忪的他见到我们却依旧是笑眯眯的。不一会,父亲就叫他去审评室试茶,是昨晚刚做出来的毛茶,父子俩在审评桌前一泡泡认真地看、闻、喝,陈孝文对每一泡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父亲在一旁不语,脸上却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临行前,做茶人最怕的雨又下了起来,陈孝文已经顾不上送我们,因为茶厂前面的空地上还晾着早上刚采下来的茶青,他飞奔出门,把十几平方米正晾着鲜叶的白布快速揉成一个大包袱,近百斤的重量就这么往肩上一扛。又飞奔回厂。这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已经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秉承着一股“艺精于德”的执著信念,他也必将比他的祖辈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刘仕章:期待每一泡好茶诞生

每一个到过武夷山的人,都体会过随心随性纵情山水间的舒适和惬意,而我却独爱一个叫兰汤的小村子,它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像极了一幅清雅的山水画。而每到茶季,兰汤更是四处弥漫着醉人的茶香,我会选择一家驴友客栈住下。因为隔壁就是刘仕章的家兼茶厂,随时都可以去他家看茶、喝茶,多晚都不用担心。

在“茶二代”里,刘仕章是性格最安静的一个,和很多做茶人聊起茶就一副“大师”的模样不同,刘仕章更像是文静的书生。他话不多,从来不会对自己的茶夸夸其谈,也不会对岩茶的文化和历史高谈阔论。每次一起喝茶,他会先问我们,想喝什么样的?然后从隔壁仓库里取一泡茶,默默地泡茶。让我们自己去喝、去品。

刘仕章出身制茶世家,1996年就开始接触岩茶的制作,2002年,他从福安农业技术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之后,就在幔亭茶业做茶,2006年回到兰汤,独立办厂。成为武夷山新一代茶人的代表。

从刘仕章2006年办厂至今的几年时间,其实也是武夷岩茶逐渐兴起的几年,一些当地茶企在“热浪”中J顷势而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知名度也逐步提升。面对周遭的剧变,刘仕章和他的兰汤茶厂显得格外低调。他说自己独立做茶不过4年时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达不到能迅速扩大的程度,“既然办厂了当然是想着它能发展、壮大,但发展的前提是现在认真、用心做好每一泡茶。”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他总是淡淡一笑。

5月初是岩茶初制的时间,也是武夷山的茶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到刘仕章家的时候,一楼茶厂里的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声,手工做青间里,三四位上了年纪的师傅正在手工摇青,一个偌大的竹匾在他们的手中有节奏地摇动着,上面的青叶随之翻滚。刘仕章说在武夷山,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才会手工摇青,摇的力度、间隔的时间完全凭经验,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隔壁的机械摇青间里,刘仕章隔一段时间就对墙上的温度计做一次记录,再根据记录的时间打开摇青机。凭着手感判断青叶的走水程度。摇青间的温度控制在28℃左右,旁边还搁着一个炭盆。不一会儿,我们已经冒出细汗,刘仕章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做茶人。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体验过茶叶诞生的艰辛,才能更珍惜每一泡茶,喝懂每一泡茶。

零点刚过,尽管生产还在继续,但他执意要请我们去渡假区吃夜宵,“不吃点东西,很难坚持到明天早上啊,也要给做茶的师傅们带点回来。”夜宵回来。一批做青完成的茶叶准备开始杀青。刘仕章又开始忙碌起来。

第二天清晨。我在隔壁客栈的露台上看到了刚刚结束一夜工作的刘仕章,他在自家院子里,正斜倚在一张长凳上休息。对他来说,一夜工作的结束就意味着又一批好茶的诞生,“做茶的辛苦只有做茶人知道,但期待一泡好茶诞生的美妙感觉也只有用心做茶的人才能体会到。”

武夷山访茶之旅——茶与山水的绝唱

九哥阅读(6)

  如果说奇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孕育了武夷茶生命,那么,悠悠绵延千栽的儒释道则赋予了武夷茶精魂。千壑竞秀的三十六峰,蜿蜒婉转的九曲溪,空灵的景色之中,绮丽的山水之间,陡峭的悬崖之上,几颗万世灵芽,馥郁香醇了好几个世纪。

 

如此铿然一叶,汲来清冽之泉泡之饮之,在杯壶中重生,灵奇地幻化出了山的丰盈、水的多情,也蕴舍了“道”的精义:当文人墨客握卷吟咏时,它便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当释子禅者参禅入定时,它便是息心止念的一荆良方;当道人方士诵经修行时,它便是调和阴阳的灵丹妙药。

 

  一山一水一茶,一士一僧一道,皆为“遭”,万流归宗,唯“和”而已。万古山水茶,千栽儒释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山水茶“和”儒释道,茶和天下。

  

  
武夷山





  


碧水丹峰

 

武夷山的人们常喜欢说,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风景区那65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武夷山拥有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变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一虎啸岩、天心蚩、水帘洞7大景区。

 

  行走在武夷山间,无论是清澈如镜的九曲溪畔,还是巍然挺拔的奇峰怪岩上。随处可见深绿的卵形叶片、灰白的如铁枝干的岩茶树丛。茶农们利用岩凹、岩洼、石缝、石隙。沿边砌筑石栏,构筑成茶园,形成了一种“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景象,“武夷岩茶”也因此而得名。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气候,奠定了武夷茶不凡的内质。精妙、独到的制茶工艺,造就了品质绝佳、馥郁隽永的岩茶,成品茶青褐滋润。汤色澄明。口感柔和。香气胜似兰、桂,深厚持久。具有独特的岩骨花香之味――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岩韵”,喝后不仅润泽心田,且令人陶醉。

  


三坑两涧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它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蜚声中外,饮誉四海。岩茶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由于岩茶具有高贵优质的品质。而决定岩茶优异品质,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二是优良的茶树品种;三是优化独特的制作工艺。三大条件中,品种是影响品质的首要因素。名茶来自名种,没有优异的名丛,就难以锻造香味双绝的岩茶。

 

喜欢岩茶的朋友,对“三坑两涧”耳熟能详,并以能喝到这几个地方的岩茶而骄傲。“三坑两涧”是传统对正岩茶产区的统称,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这几个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涧流泉、迷雾沛雨,夏吕阴凉,冬少寒风,温差较小。故而所产岩茶茶青制优率极高。武夷山素有“九十九岩”之说,“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这九十九岩几乎被7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所含括,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所以现在国家统一标准,将武夷山风景保护区所产的岩茶都称作正岩茶。走访期间,不仅将武夷风景收于眼底,更能顺着前人的足迹探寻千年岩茶的流韵芬芳。

 


慧苑坑,位于武夷山北景区,3条由西向东的峡谷其中之一,岩茶产区中核心地带,它的优良土质,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和天然的区域小气候。

 


牛栏坑。地处武夷山天心村,地名的来源是因为此山头酷似一头巨牛。牛栏坑内风光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亦是武夷四大名丛之一的水金龟的发源地。

 


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也怪,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得此名。

 


流香涧,倒水坑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

 


悟源涧,是一片分布于一条山间溪流两旁的茶区。从武夷山九曲景区最高峰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诸多小溪流,汇集到马头岩区域,形成悟源涧的源头。涧水流到山脚的兰汤村,最后汇入九曲溪。

 

  当夜色浮上大王的面额,当梦幻点亮玉女的双眸,当夜与光碰撞,当山与水交融,当爱情经历500年离别。当仙境落入凡间,当遇上武夷山的我们,山为枕,水为衣,喝一杯月亮,撒一把星光,吹散大红袍那浓郁的香气,在旋转中在月光中讲述山水茶的重逢。

  

寻茶游武夷

 

一般人印象中的茶园,是茶树排成行围绕山体盘旋,茶山会随着山体的线条幻化出各种奇妙的几何曲线。而武夷山的茶园却一反常态得小,甚至可以小到仅是几颗一丛。远看便成了“点”,而不是线条。因为其小,视觉上很完美地汇入武夷山的风景中。这一融合,使得那些散落在风景区岩石边星星点点的茶树丛和武夷山景区一起形成世界最大最古老的茶园。牛栏坑的肉桂,慧苑坑的水仙,天心的大红袍……诸多茶友趋之若鹜的著名茶园,都点缀其中。

 

  在武夷山风景区随处可以看到唐宋以来历代武夷山先人留下的古老茶园,在错落相连的茶园中穿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步,更是一次武夷山历史茶文化的心灵体验。聪明的武夷山先人,面对错综复杂的武夷山地形,化弱势为优势,开创出这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茶园。适逢“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海峡茶道》的小编特别为喜爱茶的你设计了“游武夷寻茶去”精华路线,让您在领略武夷风光的同时,全方位接触武夷茶!

  

第一天

 

上午:天游峰、茶洞、天心永乐禅寺、牛栏坑茶园、水帘洞。

 

下午:鬼洞、一线天、流香涧、慧苑坑、马头岩。

 

品鉴茶种:水金龟、肉桂、铁罗汉、水仙、白鸡冠、白牡丹等。

 

铁罗汉:此茶为武夷岩茶中成名最早的名丛,原茶生长在慧苑岩内鬼洞(又称蜂窠坑)中,仅方圆丈余的狭窄隙地。铁罗汉树丛较高,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此茶得名亦与寺庙僧人有关。据说武夷山慧苑寺僧人积慧,身壮肤黑,人称铁罗汉。此人精通制茶技术,有一日在慧苑岩上发现一株独特的茶树遂采摘嫩叶精制成茶,极具岩骨花香之韵。众人便亦称此茶为铁罗汉。

 


白鸡冠:白鸡冠在明代已有传闻,其原产地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近年在武夷宫文公祠后山也有发现。据调查,两处茶树性状相似。白鸡冠其名是由茶树特征而来,白鸡冠的叶子在萌芽初展之时。新叶薄软如绸,色泽浅绿微黄。与树上浓绿的老叶形成鲜明的两色对比。而且茶芽毛茸茸地卷曲,远看活像白鸡头上淡黄色的鸡冠,故称白鸡冠。

 

  
水金龟:茶树原产于天心岩杜葛寨下,为天心寺庙产。有一 天大雨如注,冲塌峰顶茶园边沿,使茶树被冲至兰谷岩牛栏坑的沟边。磊石寺方丈在大雨后的牛栏坑沟边发现这株茶树,因它枝条交错有致,远看像一只大金龟趴在水边,所以取名水金龟,并加以悉心种植。水金龟树皮灰白色,枝条略弯,叶长圆形,成茶品质极佳,口感尤为柔和圆润,不愧因水而得名。

 


水仙: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果香为诸茶冠”。闽北水仙“得山川清淑之气。”水仙荣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畅销闽、粤、港、澳地区及南洋群岛、新加坡、英属婆罗洲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宣统二年(公元1909年),南洋勤业会进行第一次茶叶评比,获优奖。1914年参加巴拿马赛事中得一等奖。198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商业部银质奖章。

 

  
肉桂:又名玉桂,据《崇安县新志》载:肉桂茶树最早发现于武夷山慧苑岩,另说原产武夷马振峰上,为武夷名丛之一。远在清朝已负盛名,“蟠龙岩之玉桂……皆极名贵”。其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犹存,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

  

第二天

 

上午:大红袍、九龙窠、鹰嘴岩、三花峰、北斗峰。

 

下午:黄岗山、桐木溪漂流。

 

品鉴茶种:大红袍、雀舌、半天腰、北斗、正山小种等。

 


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声誉最高的茶叶,可谓岩茶之王。据调查,大红袍在武夷山区至今仅发现4处生长地。但向来以长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6株为正宗。现在市场上的大红袍是在1985年经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繁殖成功。人称第二代或第三代大红袍,品质与母株相似。大红袍成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油润,茶汤橙黄明亮,香高持久,岩韵明显。

 


半天滕:原产于九龙窠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干茶香带有多元的果香。明显的有如焙烤的杏仁、栗果香,香味精致优雅细腻,盈溢着梨、香草与红糖的温和芬芳,“妖”质迷人。冲泡时闻盖香,只觉香气袭人,带着明显的花果香。口感力度与顺滑和谐无瑕,茶汤内质丰富、滋味浓醇,熟果香气鲜明馥郁,回甘清甜持久。故又名“半天妖”。

 

  
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武夷BOHEA。就是现在所说的武夷地名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的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茶统称“正山小种”,“正山”即正确正宗的意思。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

  

第三天

 

武夷山茶文化探寻路:下梅古镇、建瓯北苑御茶园、建窑、政和锦屏乡、松溪等。品鉴茶种:矮脚乌龙、龙凤团茶、政和工夫、松溪绿茶。

 


矮脚乌龙:又名软枝乌龙,据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编著《茶树品种志》所记:“矮脚乌龙原产建瓯,分布于东峰桐林一带(包括桂林)和崇安武夷等地。无性系品种,栽培历史较长”。属小叶种,灌木型,嫩芽呈紫色,符合古人典籍所记“紫芽为上”的良种特点。建瓯东峰一带是宋代北苑御茶园的中心地,因此矮脚乌龙很可能也是当时流传下来的茶树良种之一。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是“闽红”三大功夫红茶之一,有150多年生产历史。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自古至今。政和的茶农不给茶叶打农药,因而茶叶的含金量极高。

 


政和白茶:迥异于其它白茶产地的白茶制作工艺,政和白茶属全萎凋轻微发酵茶,选择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鲜叶均匀地摊晾在水筛上,置于通风的专用茶楼里进行自然萎凋。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避免氧化。逐步形成政和白茶独特的“色、香、味”品质。待鲜叶晾青达八九成干后。进行烘干,形成毛茶,再将毛茶精心拣剔、匀堆、复烘、装箱后,便成白茶精品。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泻、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奇效。

 

  
松溪绿茶:松溪县是闽北主要绿茶产区之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北部。闽江源头。松溪茶叶加工以绿茶为主,生产的绿茶有蒸青绿茶、烘青绿茶、炒青绿茶3大类。松溪绿茶鲜叶持嫩性好,内含物丰富,特别是茶多酚、氨基酸和芳香物质含量高,酚氨比低。成品“松溪绿茶”外形秀美,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香高味爽耐冲泡。

  

  
一叶武夷茶,千年儒释道

  

武夷茶之迷人处,并不止于其“岩骨花香”,还在于茶中所蕴藏的文化特质与魅力。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与定格,在茶类之中,武夷茶是最具代表性的。

 

当武夷茶作为人们心灵的慰藉,或者隐含着某种人生哲学,也就在一叶最微小的叶脉里铭印着大道的痕迹,冈仓天心曾经说过,茶道仪式是由禅宗茶会发展而来的。园中除草、斟茶侍师,禅这种从生活中的轻如鸿毛,亦能见重于泰山处的观念,也可说是整个茶道的中心思想。

 

茶中的细微,可以见到儒释道三教的大象无形。

 

  武夷茶与儒释道的关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恰如武夷山景区最高峰三仰峰一般,三仰峰的屹立,有着独特的喻意。僧侣在林下坐禅以证悟,老庄在山林隐逸以返璞归真,文人墨士则一啜诗文三百篇,以茶悟出中庸之德。

  


武夷茶与名僧

 

其实,武夷茶最早就与扣冰古佛有着莫大的关系。

 

扣冰古佛,晚唐五代时期人物。武夷山吴屯人。系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其13岁出家后,精进行持,参悟佛法,常在山林野地中禅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人感其奇。他在瑞岩开席授徒,常设茶宴,普施佛茶,声名远播,以茶论玄。深得真谛,成为闽王延钧的“王者之师”。又因其“夏著衣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誉为扣冰古佛,名列禅典重要典籍《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

 

公元928年,闽王把85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中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橐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

 

在扣冰古佛的眼里,茶不限于是简单的饮品。更是内心世界的映照。因此他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以提醒闽王。简单的语言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自性流露。闽王崇佛,对扣冰古佛尊为上宾,从此倡导“吃茶”之道,净化人心。

 

到了宋朝,径山寺开山祖师大慧宗杲禅师的真传弟子道谦禅师来到武夷山,传来径山寺以茶开宴之风。后居老家武夷山五夫里的开善寺,传播禅风。推崇禅理。推崇禅茶。

 

另外人们还熟知的则是,九龙窠的大红袍历史上属于武夷山天心寺的寺产,庙里僧人制得一手好茶。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的水金龟茶树还因为天心寺与兰谷寺的归属之争而名扬天下。

 

历史上。人们多称僧家制武夷茶“最为得法”。回望400年前,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然而武夷大红袍却在此际大放异彩。作为六大茶类中最有代表性的乌龙茶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的武夷山,于武夷山避世的闽南籍茶僧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提起乌龙茶的历史,必定要提到释超全。

 

释超全,俗名阮锡,福建同安人,生于明朝末年,曾为文渊阁大学士曾樱之门人,亦是郑成功储贤馆的成员。自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之后,弃家行遁,20多年间。尽尝天下名茶,后慕武夷茶之声名,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在那儿,释超全认识了毁家从军、明亡隐居茶洞、“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的李时兴之子李卷。传习工夫茶艺,品饮武夷岩茶。他还与闽南籍僧人释超位、超煌、衍操等人常一起采制乌龙茶并以茶供佛,品茗论道。当时主持天心永乐禅寺的超位禅师、主持天成禅院的超煌禅师、先后主持莫庵和天心永乐禅寺的铁华上人、驻锡梧桐窠的僧衍操都是漳州人。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

 

其中的超位禅师。闽南漳浦人,出生鸿儒之家。年轻时便投身明朝遗老黄道周门下,反清复明,南明灭亡后,被清廷通缉,后在南山寺削发为僧,又云游到浙江嘉兴金粟寺,师承福建漳浦籍老乡百痴行元禅师。随后在武夷山章堂岩结庐修证。大兴禅风,历三十余载,皈依者甚众。其一生种茶、做茶、泡茶、品茶,工夫独到,声名远播。

 

《武夷茶歌》是释超全诸多诗文中的一首,全诗十分翔实地描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内容。从宋代丁谓、蔡襄两人创制龙团凤饼的事起,到元代武夷山设置了御茶园,制造了贡茶,明代罢贡建茶,御茶园荒废,一直到武夷岩茶诞生。王草堂赞其“形容殆尽矣”。而从今天来看,此诗仍然被称为最权威的武夷岩茶名作之一。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大红袍开始流芳。

 

  除了名僧,天心寺也是武夷茶历史中不可绕过去的字眼。这座武夷山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寺庙是母树大红袍的祖庭,早年都由寺庙的僧人管理那些母树,且乌龙茶的制法可溯源到当年天心寺的住持释超全,充满传奇色彩。至今天心寺还用传统的工艺焙茶,旧的茶楼还在。为双层的木制建筑,若是制茶季节,可闻无限茶香。天心寺每年都会举办禅茶大会,以茶悟禅,以禅入茶。一轮天心明月,让人感怀。

  


武夷茶与道家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仙人种下的武夷茶如今越来越传遍四方。

传说彭祖晚年隐居武夷。彭祖的儿子武夷君,不愿为秦始皇渡仙入道。率领族人千人,来到武夷山,开荒种稻种菜,栽种茶藓,采制仙药济世救民,隐居武夷180多年。飞升之日,在修炼地架起布幔为亭。会同皇太姥、魏王子骞十三真人等,以茶开设仙宴,宴请乡人,告别“曾孙”而去。这就是武夷之得名和幔亭宴之由来。茶被视为仙人的饮品。因此又被称为“灵茶”或“仙草”。

 

武夷山是一座道教名山,这里是道教的“第十六洞天”。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期最为兴盛,这与宋真宗崇道有关。北宋真宗年间(公元998年~公元1022年)武夷山曾建有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冲佑观、天游观等。现在桃源洞内的岩壁上。还雕刻着巨大的老子像。

 

据说吕洞宾曾云游至武夷山,并手植茶树于天游观。据载,天游观原有一棵很老的茶树,盘根虬结,旋绕于水石之间。每年。老茶树都会发十数枝芽,道观住持采制成茶,仅得二三两。只是用于供神。此茶也称作“洞宾茶”,疑为吕洞宾手植。据说洞宾茶“香而冽,粗叶盘曲如干蚕状,色青翠如松萝。新者但闻其清香,稍为咀味,多则不宜。过一年后,于醉饱中烹尝之,则清凉剂也”。

 

武夷山的另一处景胜,则是止止庵。提到止止庵,就必定要提到道教的南宗五祖白玉蟾。世人尊其为白真人。白玉蟾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少年即谙九经,下笔顷刻万言。在武夷山时,他重视吸收儒学和禅宗的精华,创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的“玉螗功”。他的词云:“千年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露,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据传他在止止庵培育的一株白叶茶名日“白鸡冠”,宋代已被誉为“建茶第一枝”。明清以来,“白鸡冠”列为武夷山五大名丛之一。至今白鸡冠仍然有“功用如神”之称。

 

止止庵位于大王峰下水光石后,一个有着奇特名字的地方,建于晋代。有17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名相李纲曾到此访道,清朝董天工编的《武夷山志》写道:“武夷山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至于为何名日“止止”,白玉蟾在《止止庵记》中说:“《周易・艮卦》,兼山之义,盖发明止止之说。而《法华经》有‘止止妙难思’之句,而庄子亦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义。……参之已得止止者,知行、住、坐、卧。自有不止之止……今记此庵,非谓止之止止,实谓止其止之止止而已矣。”悟者自悟。

  


武夷茶与儒家

 

中国茶道处处体现着儒家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武夷茶暗合中庸之德,这其中以宋代理学家、大儒朱熹的理解最为精到。武夷茶在历史上,还与诸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渊源。

 

隐士林逋曾写下“世间绝品人难识”来称谓武夷茶,范仲淹又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太多溢美之词满于典籍,以致不知如何最好地表达岩茶的魅力及滋味。也正如苏东坡所形容的武夷茶“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三主武夷山冲佑观的陆游,晚年心系武夷,终其天年。因为茶,陆游怀疑自己前身是陆羽,“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

 

朱熹,更将武夷山的儒家色彩推到极致。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廖,别称紫阳。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长于武夷山。淳熙十年(公元1181年),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倡道东南,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四方学者云集,盛极一时。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东周出}L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

 

朱熹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德,用茶以明伦理,表谦虚,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朱熹的生活准则是:“以茶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

 

朱熹一生71年中,大约有50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与茶结缘甚深。

 

  在武夷山时。朱熹纵情山水,乐于茗饮。在《茶坂》诗,记载了他采茶禅坐的山居生活:“携蘸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跌谢衾枕。”据说教学之余,朱熹常与人一道品茶设宴,或宴于泉边,或宴于竹林。或宴于九曲溪畔。一只炉子。两把壶子,几只茶盏,舀几飘九曲清溪水,徐徐烹来。芳香四溢,飘飘然而觉物我合一。咏茶宴诗云:“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飘然阅心目。”朱子在巨石上开设茶宴,煮茗品饮,吟诗斗茶,名之日“茶灶石”。《茶灶》诗中写到:“仙人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

去,茶烟枭细香。”诗意境清远恬淡,极富遐想。

 

朱熹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曾说:“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他提到“礼本于天下之至严。礼成。则黎民各得其份,则至和”,所以“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和饮茶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同时,他认为治家宁可严厉,不可松懈,也和品茶中的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

 

  朱熹以茶喻学,认为在茶叶掺杂姜葱桂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朱子对学生说:“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

  武夷茶与儒释道结合,是茶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武夷茶,和天下

  

武夷山,九曲溪,武夷茶。茶生山水中,山因茶而名,水因茶而灵。

 

儒释道,朱子、扣冰古佛、白玉蟾,紫阳书院、永乐寺、止止庵。万古之茶,千载文化,道寓其中。

 

山水如绿叶,三教如花瓣,它如花蕊,相融相谐,盛开了娇艳烂漫的和谐之花。

 

再回首漫长的千年岁月,它曾默默无闻,亦曾蜚声中外;它曾繁盛一时,亦曾一度萧条;它曾引发战争,亦曾促进和平……每个时代都在它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然而,不论如何轮转循环,山水依旧,三教依旧,武夷茶依旧。万变不离其宗,“和”之道千载万古不灭。

 

  一叶茶,融山水,寓三教,和自然,和人类,和世界,和天下。

  


和自然

 

同其它茶一样,武夷茶,亦是神奇的造物者――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武夷山。九曲溪,山环水抱,秉山川之灵气,承日月精华,造就了灵物武夷茶,成就了千载茶文化。

 

一颗茶籽,变成一棵茶苗,日生夜长,变成一棵茶树;一片茶叶,泡成一杯茶汤,释放精华,变成一片叶底。往复之间,看似平常,却富真理,天地之道一一“和”便寓在其中。同样,生于悬崖峭壁上的武夷茶,自从被武夷先民发现的那一刻起,和之道便如影随形,乌龙茶、红茶、白茶的诞生,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政和白茶等名茶的问世,无一不是体现着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要想做好茶。得靠天地人”。这是武夷山的茶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只有天、地、人三才的和谐,才能制出好茶。可以说,“和”之道贯穿于制茶工序的始终。就以武夷岩茶为例。从采摘观之,俗话说:“三天是茶。三天是草”。每年只采春茶的武夷岩茶。一到谷雨前后,茶农们便时时刻刻关注天气的变化,以此来安排采茶时间,而且在采茶时。还严格遵循“清晨不采,露水不采,阴雨天气不采,正当午时不采,傍晚也不采”的自然规律。以此保证岩茶特有的品质。再比如做青,“看天作茶、看青做茶”则是“和”之道的充分体现,在做青过程中,将茶青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因此,从鲜叶到茶叶,加工全过程都体现了武夷山茶农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儒家所提倡的“中和”,道家所崇尚的“天人合一”以及释家所倡导的“慈悲平和”,核心都是一个“和”字,引导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人类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要保护自然。拥有“双世遗”的武夷山,土层深厚,多为风化岩残土,这正符合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上者生烂石”的环境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其优异品质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若为了不断提升茶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砍伐植被来换取茶叶产量的增长,就很容易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导致茶树生长的小气候发生变化,猖獗肆虐的病虫害便会接踵而至,从而影响到茶叶品质,形成恶性循环。

 

  一泡好茶,是草木与茶树、动物与植物、光与热、水与土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结果,一旦其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那茶就不能称之为好茶了。因此,植茶、制茶都要讲究协和自然。譬如,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停采留养大红袍母树,对其进行科学管护,就是武夷茶体现人与自然之“和”的最好证明。

  


和人类

 

武夷山曾以它宽广的胸襟,包孕儒释道三教文化,成为三教圣地。自唐以来,三教同山,和平共处,各美其美。共同构建了璀璨辉煌武夷茶文化,这不正是“和”之道的先声吗?而它哺育的武夷茶,也与生俱来地带着“和”的基因。这首先反映在它的茶性上。

 

众所周知。具有“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综合了绿茶与红茶的制法,品质亦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绿叶红镶边,既有绿茶的清芬。又具红茶的浓醇,这是绿茶与红茶的“和”在它身上的体现。又如正山小种与政和工夫红茶,尤其是正山小种,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既可清饮。又可以加入牛奶、花草、水果甚至酒进行调饮,此亦为“和”也。而且,作为世界红茶鼻祖的它,曾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谐”了英国皇室王公贵族们的嘴。再如政和白茶。按照传统工艺,在晴好之日,将新摘的茶叶匀摊于水筛之上,不炒不揉,进行自然萎凋,待八九成千后,再行烘干,形成闪烁如银、挺直如针的政和白毫银针,讲究的是浑然天成、不偏不倚、不浓不淡。不过,饮茶有益健康。不管是武夷岩茶、正山小种,还是政和工夫或是政和白茶,它们所富含的功能性成分,都对饮茶者的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武夷岩茶的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的功效,正山小种暖胃的功效,政和白茶“三抗三降“的功效等等。当然,武夷茶除了促进了人类身体机能的和谐之外。无疑还有益于人类心灵的和谐。

 

儒家提倡“以和为贵”,佛教主张“心即是佛”。道家崇尚“天人合一”。“和”是三教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只有致“和”,儒家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就能参禅入定、顿悟成佛,道家就能修成正果、得道成仙。而三教所推崇的“和”与武夷茶之“致清导和”禀性不谋而合。武夷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它能净心尘虑,亦能静心静神,与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相当合拍。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如同陀螺,不停运转。疲于奔命,又如梭子。来回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当世俗、浮躁如传染病一样侵染人类时,人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我,不知所措。在茫然疲惫时,饮一杯武夷茶。让它的清芬雅韵净尽心头的铅华,沁润心田。让心灵在“和”中变得澄明,精神在平心静气、空灵虚静、宁静致远中升华,达到身心的和谐。

 

  武夷茶是武夷山水精华的浓缩,是儒释道三教精髓的融汇,泡一杯武夷茶,寄情山水,返璞归真,让心情阳光起来。将人引入身心和谐的愉悦之境。

  


和世界

 

千年来,武夷山水滋养的武夷茶文化之花在华夏大地上常开常新,悠久的产茶历史和饮茶传统沉淀了灿若星辰的武夷茶文化,并完美地融合了儒释道的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东方哲学“和”之风范。

 

中华孔子学会汤一介教授就曾精辟地阐释过冲泡武夷茶时体现出的儒家“中和”思想:“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则认为,喝茶人能心静平淡,平和,就不争吵,不争吵就无战争,天下就和平。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亦有类似的看法。由是观之,茶之道即和之道,和之道即人之道,故《礼记》曰:“是故人道亲亲也”。

 

茶促和谐,反映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最本质、最核心的便是以茶为媒、构建和谐的氛围。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推而广之,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然而,茶本身所寓含的“和”之道,恰恰是化解与消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隔阂与矛盾的灵叶。其实。武夷茶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武夷茶有所了解的人,相信都很熟悉以下这一系列史实:以武夷茶为主角的万里茶路与海上茶路,由武夷茶引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与美国独立战争……这些铁板钉钉的历史事件,或为和,或为战,或为交流,或为侵略,都反映出了武夷茶在勾连国人与西人、中国与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时至今日,武夷茶已然成为促进人际与国际关系和谐的使者了。譬如,武夷山水与茶。作为武夷山递给世界的两张金名片。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以开放、友好的姿态迎接全球宾朋前来赏美景、品香茗;再比如,武夷山市政府进行的武夷大红袍再登瑞典哥德堡号、重走万里茶路等武夷茶系列推介活动,在提升武夷茶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国际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饮用作为健康之饮、和谐之饮的武夷茶,培养和沟通感情,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便是武夷茶乃至所有中国茶所承载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的使命所在。

扩展阅读——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见《崇安县志》第19卷)。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朝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侯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侯”,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侯》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颐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见《中国古代茶诗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所撰,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得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荈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莫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侯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并在传中曰:”上(汉帝)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武夷仙人从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

武夷岩茶文化之旅  水帘洞一一大红袍旅游线路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部,游览面积约4.5平方公里。这条游览线是条环形线路,可从桂林入水帘洞,后经流香涧,再往大红袍,然后到景区公路,如果对佛教有兴趣,还可参观天心永乐禅寺,也可反其道而游。步游道线路全长约5.5公里,时间约需2-3个小时。出山后在景区公路,可以北上市区,也可南下度假区,交通极为方便。

与其他景区一样,这里也是受东西或南北断裂构造控制和水流强烈切割而发育形成的丹霞地貌。这里山谷深邃、峰岩峭立、溪流纵横、山泉飞泻……章堂涧、倒水坑一一一牛栏坑、九龙寞一一一大坑口、清凉峡一一→荒香涧,武夷山风景区内最主要三纵一横的涧谷部分布在这片游览区内,主要景观有章堂涧、燕子峰、水帘洞、丹霞幢、鹰嘴岩、慧苑寺、流香涧、玉柱峰、大红袍、九龙寞等。

厚重的茶文化是这条旅游线路的突出特色。武夷山茶园多依岩壁蓄土而建,茶树植根岩层,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特称”岩茶”。武夷岩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就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趋于兴盛,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留下御茶园遗址(详见《山水风光之旅》)。明代,武夷山改制散茶,促进了茶叶的发展,饮茶趋于平民化、市井化。清代研制出乌龙茶,武夷山成了乌龙茶的发源地。17世纪初,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早在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变种”(Var Bohea)作为中国小叶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1840年前后,欧洲科学家还将从茶单宁中分离出的一种名为”武夷酸”。

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主要是碧水丹山独特环境、长期宜的品种、传统的制作工艺而形成的。武夷岩茶的价不但表现在其”花香岩特岩韵,而且是乌龙茶的它还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居于中国十大名茶之列。2002年3月,被国家列为”原产地域产品”,受到保护。

水帘洞一一大红袍游览区不堕’回幽雅清静,也是武夷岩茶’且画最佳环境,自古有”茶申〔武夷,武夷佳品数天心内天心村〕,天心佳品数章堂涧、牛栏坑、九龙寞田谷〕”之说。”三坑”之种优异,名丛繁多,这里冰仙、肉挂、乌龙、梅种等传统品种已为茶界所这里有自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等名丛达800多个。在这里,游客不但可欣赏茶厂遗址、新旧茶园、名丛园,还可一睹”茶王”大红袍的芳容。另外,还可见到一种罕见的有趣”河流袭夺”自然现象。

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着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大红袍”产于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产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又传这丛茶生长于绝壁悬崖,无法攀摘,于是寺僧便驯猴穿红衣采之。”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馀香,难怪它会具有神秘色彩。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红楼梦>里写的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正山小种红茶是又一个武夷独特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乾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是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曾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曦瓜大红袍三兄弟

九哥阅读(7)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曦瓜”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情深为乡亲称道。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茶基地,1 990年改名为武夷山市岩茶厂。这,正是现在的“曦瓜”,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只能靠山吃山。做茶真苦,可好歹算是个技术活,茶厂还是国营的,做茶总是比种地强。我反正就是这样想,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讲这话的正是曦瓜茶厂的厂长陈荣茂。面庞宽阔黝黑的他,着装简单,满脸憨直。

 

    时间退回到20多年前,面前的中年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伙子。那个年代的人们,纯真而执着。彼时,武夷山市岩茶厂的三位制茶师傅相互间暗暗铆着劲,师傅们毫无保留地教徒弟制茶手艺,徒弟们也相互间比学赶超,谁的徒弟有能耐,师傅就技高一筹。  “也就是在1 99 1年到1 993年的那三年,我们这三个徒弟从师傅他们那儿学到了真东西。应该感谢我们的师傅和那个时代积极求进的劳动氛围。’’讲起这些,陈荣茂没有了我们熟悉的不经心

和大条,在回忆里动了容。

 

    1 993年,国营企业走上了改制的道路,岩茶厂实行厂长承包制。这一年,陈荣茂虽然已经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但他并没有贸然出手,而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观察岩茶的市场行情和承包制的可行性。第二年,也就是1 994年,陈荣茂和师兄弟联手接过这个老茶厂,兄弟联手说干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三个人跟着师傅学了那么久的茶,我们学得不易,师傅也教得辛苦,就这样丢掉太可惜,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师傅。”大师兄徐秋生讲着。“没错。在茶厂工作好几年,也有感情。我们不干,就被别人拿去了。而且我们敢保证茶厂在我们这,绝对比在别人那儿发展的好。那你说为啥不干?”陈荣茂语速很快,却字字句句讲得清楚,说得自信。

 

    老茶厂在曦瓜兄弟的用心经营下,效益逐年改观0 1 998年,武夷山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老茶厂面临拆迁,曦瓜兄弟迎来办厂以来的第一次考验0 1 999年底,新茶厂在景区北次路口的天心岩茶村竣工,规模更大,设施设备也更完善。“盖厂房的钱,到2000年才全部还清。”2002年,曦瓜兄弟买断上梅乡茶厂并进行茶山改造,同年,在广州芳村成功举办茶王赛,并邀请茶城相关工作人员到武夷山考察0 2003年至2004年,曦瓜遇到了办厂以来的又一次考验:正在紧锣密鼓的第二次生产规模扩张遭遇茶叶交易低迷。“那几年真是摆平这茬,又来那茬,没个消停。”大师兄徐秋生语气透露出当时那年景的无奈。“这都碍不了事,我们这不都走过来了。明年开春,咱就又有新厂区了。”陈荣茂的乐天源于自信。正如他所讲,今年年底,曦瓜占地80多亩的新园区将投入使用,新厂区拥有最先进的乌龙茶全自动化生产线、最长最丰富的茶文化参观长廊,也有最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展示演出……曦瓜将踏上新的征程。

 


“曦瓜”的兄弟合伙人制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人总结的这定律,在“曦瓜”兄弟这儿并未应验,他们诠释的是另外八个字——兄弟合心,其力断金。 1 99 1年到201 4年,23年的时间,从“曦瓜’’兄弟决定在一起并肩奋斗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弓箭不离地建立下了牢固联盟。说是联盟,其实是彼此间交心的笃定。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我们都年轻,虽然荣茂年纪不大,但接手茶厂这事,我们俩还是愿意听荣茂的,愿意跟着他干。

 

 这三兄弟当中,绝大多数人最先认识的一定是陈荣茂,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这活跃分子,再加个大嗓门,到哪儿哪儿路通。”五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在一个活动现场,他被一群记者包围,认真回答每个采访问题;三年前见到他时,他风尘仆仆刚从外地考察回来,乐此不疲地讲着考察见闻;一年前见到他时,他二话没说就招呼着去吃晚饭,划拳比酒喝个痛快;这次,他一边打电话寻找大师兄,一边从一群客人中脱身朝我们走来。绝对外向,善交流,好走动的陈荣茂,也绝对是曦瓜兄弟合伙人中的领导者,更是负责企业营销推广的不二人选。

 

“你们稍等下,我得去把我大师兄找来。”也才坐下说了两句话的功夫,陈荣茂就起身继续去找大师兄。  “对,还有我们师弟!师弟、师弟,快过来,我们三个好好地坐下聊几句。’’大师兄徐秋生、陈荣茂、IJ币弟刘安兴,三位性格迥异的兄弟,围桌团坐喝茶的画面着实温馨。

 

大师兄徐秋生,有着和外形一样踏实稳重的性格,负责茶山管理和茶厂生产。用陈荣茂的话说:  “我大师兄绝对是我们茶厂的顶梁柱,管理茶山和茶叶生产没得说。”在坐下来喝茶闲聊的小半天时间里,徐师傅的话始终不多,只有在带我们参观厂房的时候,才很主动介绍并和我们交谈。或许也正是有着这样内敛稳重性格的人,才能担得起一个企业的生产重担吧。谈话未了,徐师傅才向我们吐露了他最关心的武夷岩茶品种保护和推广问题。“品种多样性是岩茶保持高度吸引力的特别重要的方面,可是在武夷山纯粹的品种园太少了。”徐师傅的话语中有难以掩饰的忧虑。

 

    师弟刘安兴,则是耳闻已久。  “和曦瓜茶厂的安兴师傅喝茶,那可是收获大着嘞。”在坊间,大家更亲近地称他为安兴师傅。的确,在和刘师傅喝茶交流的时候,他讲的和茶相关的每句话都有很大的信息量,传递给你的每个知识点都非常的精准。“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栽培香、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甚至季节香。栽培香和品种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地域香是所在地所决定的味道,工艺香形成最终的味道,季节香,是不同季节形成的香气。”关于茶叶的最微妙最难以描述和讲解的香气,刘师傅的讲解浅显而明晰。  “审评联系着茶叶的制作和产品的研发销售,至关重要。可偏偏审评又是全凭感官的工种,我这从小不喝酒不抽烟,估计是就准备好了这辈子专门做审评吧。”关于审评的不易和重要,刘师傅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更多的还是相我交流着和品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优势互补,曦瓜兄弟合伙人23年的精诚合作佐证了这四个字。

 


结语

    “企业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做茶就做茶,再说什么,都没有用。”

    “企业的未来规划是什么呢?”

    “有规划呀,就是好好做茶。’’

    你很认真地提问,他很认真地回答。在他的回答里,你往往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他每一句最直白的回答似乎都说出了最本质的道理。

    未来,该是“曦瓜”的成熟季。

一篇文章读懂2014年茶届大事

九哥阅读(6)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那份平和、宁静和清雅。同时,20 1 4年的茶界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我们试着去梳理它们时,发现20 1 4年的茶界充斥着茶中的各种滋味,有的甘爽、有的苦涩、有的浓醇、有的淡薄、

 

有的鲜灵带着甜感、有的火功高带着焦糖香…

 

这是精彩的一年,茶越来越贴近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从茶马古道的历史深处走来,茶界与社会发展同步,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光芒。茶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更传承着历史与文化,滋润着国人的心灵空间。作为爱茶之人,经过这一年,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茶“融华夏文化血脉,沁民族文化肌理”的深刻内涵。

 

    用茶叶专业审评的方法来审视20 1 4年的茶界,更有助于我们优游物外,透过茶香、汤色,品尝到茶界最真实的滋味…

 

 

韵,指审评茶汤时所得纠的特殊感受,是茶的四种种品质、风味、风格。它通常被当作名优茶的审评术语,譬如,武夷岩茶有“岩韵”,安溪铁观有“音韵”,普洱熟茶有“陈韵”等等。有时,它也和气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气韵”。其与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合称为“茶汤四相”。

 

 

新闻回放:

    自习近平新任国家主席以来,就源源不断地给中国茶界带来正能量。在许多举世瞩目的外交场合中,他以一个国家领导人独有的高度与深度,向全世界介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香韵的符号——茶。

 

    20 1 3年3月22日,习大大访问俄罗斯。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的演讲中提到中俄“1 7世纪的‘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正是连接中俄茶叶贸易的“万里茶路”,它是继丝绸之路后,亚欧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

 

    今年3月30日,习大大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论述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时,曾用到酒和茶的借喻。他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大大提出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干百年来,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茶与陶瓷始终都是丝绸之路的“圭角”。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亦是一条伟大的茶叶之路,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二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薪火相传。

 

    7月1 6日,习大大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时鼋

道:“中国和巴西远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没能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1 873年维也刍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茎耋曩谊,恰似中国茶农的辛勤劳作一样,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荔情。”

 

此外,作为主席夫人的彭丽嫒,她在传播中国茶文化上也是不遗余力0 1 1月1日,彭丽媛邀请来华出席“20 1 4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孟加拉国总统罗人卡娜姆、蒙古国总统夫人包勒尔玛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夫人在老舍茶馆观看霸艺、花道和京剧表演。在茶艺师们表演每一介茶艺动作时,她都会主动向身边的夕国领导人夫人做讲解,向她们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上榜理由

 

中国茶,香醇韵美,韵传五洲。

 

    它不只是一片散发着芳香的树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的载体。习近平以一位国家主席的高度和深度向世人介绍、解读中国茶文化,这充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象征着以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更是中国构筑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崛起、构筑世界和平的一严承诺,可谓是雅人深致,“韵”味悠然。




 

    由于茶叶内含花青素、生物碱等元素,使茶汤带苦。判断这种“苦’’,对一。泡茶的影响,则需细品其汤,体察它是否能在入口的瞬间山回路转、  “苦尽甘来”。制作到值、保存良好的茶大抵都能回甘,而强回甘的茶更是极好的。

 

 

 


新闻回放:

 

    20 1 3年,一阵名为“八项规定’’的飓风,将曾经叱咤风云的各路“名茶,,吹得摇摇欲坠0 20 1 4年,  “八项规定”依然风力十足。据我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 1 4年茶产业形势报告显示,多种高档名优茶价格大幅下跌,跌幅在1 0’70至50~0之间。

 

    3月,各地茶区纷纷开采春茶。受“八项规定”影响,今年的春茶高端茶的比例明显下调,可供大众消费的茶叶同比去年明显上升,茶叶价格逐渐趋于理性。曾经满城尽是“金骏眉”、普洱尽是“老班章”等现象渐渐消退,茶企、茶商对高端茶的推广力度降低,各种“百姓茶”轮番登场。

 

国庆节后,陆续上市的秋茶持续体现“亲民”的一面。与去年相比,今年铁观音、龙井、普洱等品种的秋茶价格普遍下降30%~40%,价格更加务实,秋茶市场也由卖礼品茶转为卖饮品茶,许多消费者表示今年秋茶的性价比也较往年高许多。

 

    每年春、秋茶收获的季节,也是各地茶博会紧锣密鼓开展的佳期。相较往年新茶市场的热烈氛围,今年茶博会高端茶销量明显降低。不少茶商调整规划,主推精简包装的中端茶叶,往年叫价上万元每斤的茶叶鲜见0 5月在琶洲举行的20 1 4春季广州茶博会上,以大益和下关为代表的部分高端普洱茶更纷纷爆出低价,诖不少专业投资客亏了本。

 

2 0 1 4年下旬,福建、广州、四川等多地出现茶叶店甚至茶城“关门潮”的现象。由于受八项规定、三公消费的限制,波及茶叶市场大环境,许多茶店在“生意”不好的情况下难以支付高额的租金,许多门店出现关门甚至集体罢市的现象。

 

 


上榜理由

    20 1 0年以来,我国茶叶市场一直呈现高端化趋势,每年超过1叫乙元的茶叶交易额中,有八成是高档茶叶。而随着“三公消费”缩减,节俭之风盛行,高端荼市场遭遇“苦寒”。但与此同时,中低端茶叶的普及率却不降反升。业内人士预计,“大众茶”有望全面回归,虽然八项规定对中国茶业有所冲击,却也不失为转型的好时机,正可谓“苦”尽甘来。

 


新闻回放:

 

今年的茶市场遭遇“苦寒”,寒流辐射全行业,茶叶出现各种销售困境。然而,就在一片叫苦声中,白茶和普洱茶却突破重围,逆势而上,其老茶的销量或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在各种茶展上吃香,特别是今年的各种大小茶展,两者参展商一度达到七成以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白茶原来以出口为主,近几年由于在国内市场上迅速风靡才渐渐转内销。十几年前,白茶只卖20多元/公斤,而今年,新上市的白茶可卖到200元~2000元/公斤不等;去年卖4000元~6000元/公斤的30年老寿眉,今年一度卖到2.4万元/公斤,而目前市场上1 5年以上的老寿眉的价格也在1.4万~1.6万元/公斤;去年老白茶销量仅几千斤,而今年以来新白茶销量己达几万斤,翻了十倍之多。

 

另夕I、,伴随老白茶节节高升的销量,越来越多的茶企茶商涉足白茶领域,许多主营其他茶类的茶商表示,以前只有在消费者问及的时候才会去白茶店调货,而今年白茶大行其道,许多店内都有囤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节俭之风的大环境下,包装精简的老白茶最受大众认可。

 

与白茶不同,今年普洱的价格并未出现明显涨幅,高端普洱的价格出现回落。但普洱茶的投资热度依然在今年逆袭成功,中端茶销墨明显上升。其中在20 1 4中国茶业交易会上,普洱茶品牌参展数量历届最多,占据茶展半壁江山。大益、陈升、六大茶山等众多普洱品牌亮相会展,普洱茶整体销量保持良好势头。另外、,在今年的广洲秋季茶博会上,普洱茶依然是主力,销售成绩喜人,只是一味讲究山头的现象减少,充满文艺调、包装精简的中档茶成为多数买家的首选。

 


上榜理由

 

    近年来,以白茶、普洱为主的老茶热,由于主打养生牌,价格相对实惠,所以在茶产业大环境遭遇冷空气时,还能凭其符合大众消费的定位逆势上扬。另外,由于老茶具有“越陈越香”的储存空间,兼具品饮与投资收藏价值,所以能不断吸引资本介入。资金的大量介入在短期内会让H老茶”市场呈现火热的现象,这种现象亦如新茶的鲜爽感,如何在未来的日子转化成滋味醇厚的“老茶”,就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与引导。

 

 

   在茶叶审评中,很多人在形容茶汤时,会用到“活”字。茶,来自大自然,是充满灵牲的尤物,当它威为茶时,它的生命不是结束,而是另…,个开始,当然,这个身份的转,化则需要通过…一个好的茶,师完戚。良好盼制.作一会让一泡茶叶充满生命力,它会在开汤的瞬间带.你进入它雷经生长的出野,会在浸泡的过程不断带给你口感的变化,而一道茶结束,叶底的鲜活与张力也会让你看到它蕴含的“活”力。

 

 


新闻回放:

    20 1 4年,随着微信在中国的普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运而生,各个行业逐步进入自媒体时代,茶行业也不例外!包括《茶道》、  《茶周刊》、1510tea茶叶网等线上线下茶媒体均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微刊,而许多茶企、茶商、茶人更是通过公众号打造了个性化传播平台,进行不断更新。在“速度为王”的时代,微刊已经将自媒体模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缔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业话题与热点。

 

今年1 0月9日,由中国茶叶榜、茶业复兴、茶人王心、弘益茶道美学、茶道生活5家茶业微刊联合发起的“中国茶业微刊联盟”在云南省昆明市洲际酒店正式成立,2 1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业微刊加入本联盟。来自五湖四海的茶界友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茶业微刊相关议题。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提高茶行业微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行业的互动交流和更多合作。

 

与此同时,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配套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茶业自媒体高峰论坛也于1 0月1 0日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以“传播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为主题,邀请了自媒体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茶行业移动互联、媒体推广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自媒体与茶行业深度结合。此次活动吸引了300多名自媒体代表人士到场参与讨论。微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已经在茶业界得到广泛认同。

 


上榜理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渐渐变成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在推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迅速成主流,缔造传播神话,这与其庞大的微信用户群和灵活的操作、呈现方式分不开。灵活即意味着“快速”,也意味着“多变”,想要永远站在时代前沿,如何把握与时俱进的节奏将是永恒的命题。

 

 

通常用于审评茶汤滋味,指的是茶汤内含物丰富,但刺激性不强,适口。通常有醇厚、清醇、  醇和、醇爽、鲜醇等术语。

 

 


新闻回放:

20 1 3年在淘宝网消费金额超1 00万元的买家高达5 758人;去年在淘宝网上购买黄金、基金以及各色理财产品的成交金额为9.1亿元;开在村、镇的淘宝网店达到59.57万个;目前已经有4亿用户在手机淘宝上进行购物-.  -这些简单却震撼人心的数据足以证明,  “全民电商”时代已经到来。

 

因为互联网,电商平台应运而生。较之传统的线下消费,网络个性化消费正强势来袭,而作为食品行业的一部分,整个茶市也不例外地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今年“双1 1’’,天猫茶叶类成交额超过1.5亿元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与20 1 2年的3 000多万和去年的9 000多万相比,在今年“双1 1’’期间,茶叶电商的成绩斐然。据淘宝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乌龙茶、普洱、绿茶等七大茶类(含花草茶)总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9.5’70,网上买茶的消费者大幅增加。其中,普洱茶和乌龙茶的销售额分别为54 6 1万元和3400万元,  者占了七大茶类(含花草茶)的大半壁江山,可见这两类茶的群众基础扎实,消费人数众多。红茶、绿茶等传统茶类的销售额较去年也有大幅度提升,大众还是习惯接受传统茶类。然而,七大茶类(含花草茶)中同比增长率最高的茶类却是白茶。看来近两年自茶的风靡确实引领了市场消费的风向。

 

    从颇受消费者欢迎的乌龙茶类看,销售安溪铁观音网店的成交额同比涨幅普遍较高,有的甚至达到1000’70,这主要是因为安溪县政府接连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大鳄合作。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安溪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电商营销系统,针对线上客户设计年轻的产品和包装,加上合适的价位和灵活的引导,让很多消费者转向网上购买乌龙茶。

 

    在茶行业,电商是大势所趋,茶企不再拘泥于传统经营模式,营销渠道多元化,品牌影响力也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电商使得茶企的生命力更加丰富,如醇厚的茶汤般有内涵,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更高。

 


上榜理由

    在这个一切皆电子商务的时代,人类数千年来的商业行为被颠覆,人们的购物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步入了一个被电商颠覆的时代。茶,作为一种商品,也不例外。

 

 

 

 

通常用于.审评茶汤香气和滋味。审评香气隆,指的是清新悦鼻,有“鲜嫩”、“鲜灵钞等术语。审评滋;。跨,指的是茶汤新鲜,入口爽适,具有活力,有“鲜菩”、  “鲜浓”    “鲜爽”等术语。

 


新闻回放

    今年9月,福建省首个文化消费品实物产权交易项目《集珍1号-2 0 0 2年老白茶》正式面世,这是继湖南文交所推出黑茶产权交易、天津文交所推出普洱茶产权交易后,福建省推出的首个茶产权交易项目。

 

    众所周知,老白茶耐存放,而且具有越陈越好的投资属性,在民间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白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是因为白茶的营养价值高、口感清润,更因为其不断飙升的价格凸显出巨大的收藏价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老白茶的收藏中,不仅催热了老白茶市场,也引来众多投资者敏锐的目光。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集珍一号一200 2年老白茶》从老白茶产品制作到权威机构评鉴,在整个项目成立至交易过程中,文交所全程发挥信用平台作用。同  ,海峡文交所还联合福建省茶叶学会出具双认证证书,不仅确保了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帮助白茶投资者更精确把握白茶品质的价值以及未来升值前景。

 

    另外,投资者通过到海峡文交所认购代表每套《集珍1号一200 2年老白茶》份额证明的茶票,可自主选择将老白茶带回自行保管或饮用,或者将其放置于文交所保管,坐收固定收益。此外,海峡文交所还监督项目回购方执行三年回购方案,建立老白茶投资的退出机制,从而保障投资者零风险的增值回报。

 

    除了首个茶产权交易项目外,海西商品交易所也于今年夏天在福州推出黑茶现货交易产品,助力茶产业的金融化。据了解,此前海西商品交易所已经上线了铁观音、普洱茶、台湾高山茶等交易品种,交易所下一步将运作白茶、大红袍等茶叶品种上线,完善交易所的茶产品种类布局。

 

    此番上线的黑茶产品主要产地来自湖南,黑茶产品选择在福建上线看中的就是海西商品交易所较为成熟的茶产品交易环境。

 

    茶产业是福建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300万产业从业者,但福建的茶产业金融方面能量完全没有释放,通过在交易所进行现货交易可以进一步促进市场活跃度,同时,交易所的产品质押业务可以满足茶企快:速融资和库存解决等问题。

 

    在福建,茶业与金融业合作是一次全新尝试,给广大中小、小微茶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福音,为促进福建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

 


上榜理由

 

    要创新茶业经营,关键措施是要创新茶业与金融对接、资源与资本携手,覆盖

茶产业链全程的互动、互助、互利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品种工具和服务手段,

持续提高资本、金融产品对新荼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

 

 

茶汤入口后,有麻嘴、紧涩之感,如食生柿。涩口而带生味的,称之为“青涩”;涩而带苦的称为“苦涩”;粗老而又涩口的称为“粗涩”。

 

 

 


新闻回放

据报道,1 0月23日上午,作为全国茶叶行情风向标的广州芳村茶业城闹出一场轩然大波:因为不满茶业城相关物业方大幅涨租以及索要高达3 8万元的“赞助费”,数百茶业城租户集体罢市。一时间,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茶叶城门可罗雀,让芳村茶叶城一秒变“荒村”。此事件一经传出,迅速传遍天南地北,在茶业界引发不小震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和关注,诸多业界人士的微信朋友圈里也时刻有人议论此事,并相互转发最新消息0 29日,为期6夭的罢市以茶业城管理方的价格让步而告终。虽然该事件最终得以平息,仍然让不少茶界人士唏嘘不已。

 

作为普洱茶流通的枢纽,芳村这些年来的兴衰与普洱茶的行情走向如影随形。前些年行情升温的时候,诸多茶商蜂拥而人、大力炒作,卖普洱赚钱成了一件轻松无比的事情。芳村的新老租户们为了在这个全国普洱交易的中心占据有利的一席,除了正常的铺位租金、管理费,每年也甘于向有关方面“孝敬”动辄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费用。而为了赚回这些“额外的付出”,商户们就进一步推高茶叶的价格,市场的泡沫就这样不断增长、扩大。而今日滞涩难咽的苦果,也正是在当时种下。

 

当面临市场低迷时,此种依赖于炒茶思维的传统经营模式使立即暴露出致命的缺陷。掺杂了太多“水分”的运营成本日益高企,而茶商们的收益又同时在不断下滑,这种建立在“泡沫”上的传统经营模式,一个浪头打下,自然开始摇摇欲坠。

 

此外,过惯了好日子的芳村茶业城业主方,可不会体谅“昔日战友”如今的难处,

到了续租的时候依然是“狮子大开口”。于是,  “涨租”和高额“赞助费”就成了

压倒茶商本就紧绷着的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说,  “芳村罢市”的表象是出租方与承租方的费用之争,实质上却是落后的商业模式无法适应市场转向调整而泡出的一杯苦涩茶汤。芳村的茶商们如果不能够顺应市场潮流,去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和探寻更多的营销渠道,即便没有此次业主方“涨租”的事件,最终大多数人只怕也会因其他问题而黯然退出市场。

 


上榜理由

 

    回味2 0 1 4,对于茶界特别是茶商们来说,  “芳村罢市”称得上是本年度最为“苦涩”的一杯茶汤。

    其实,茶商与业主方发生矛盾的现象各地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如今市场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不算少。但“芳村罢市”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芳村茶业城是国内最为重要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之一,在这里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更容易受到全国茶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加上此次参与罢市的茶商,在数量上也是目前国内最多的,这一“事件”带来影响和动荡也就十分巨大。此外,  “芳村罢市”也是给了当前仍在不断炒高普洱茶的人们一记当头棒喝一  。其实市场并不如他们看上去的邢样甜美,入口后也许是难以下咽的“涩”

 

 

    通常用于审评干茶外形,多用于审评名优绿茶。指茶叶采摘原料嫩度较高,反映在外形上则是条索细紧显毫。有时,它也用于审评茶汤香气,如“嫩香”  指茶汤毫香显露而细腻。

 

 


新闻回放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茶行业是传统产业,中老年人才热衷于喝茶,年轻人则偏爱可乐、咖啡等时尚饮料。但这种习惯正在被逐渐打破。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茶。因此,如何更好地贴近年轻人市场让茶企们煞费苦心。

 

20 1 3年5月,在国际茶业大会普洱茶国际论坛上,余秋雨发表主题演讲,表示要以健康、科学、流通、青春、古典五大语法重构中国茶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春语法。他认为,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但我们现在的茶文化总给人一种衰老感,要先通过建立青春语法让茶叶在年轻人中普及。

 

事实上,面对众多电商品牌的竞争,以及受市场消费主力人群转变的启发,茶界不少人早已意识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性。他们的具体举措是:从店铺风格人手,依据年轻人的喜好设计。这些实体店要么复古有趣,要么现代时尚,无一例外地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创意气息;从产品创新人手。除了六大主流茶类之外,还将混合花香和水果味的传统茶、三角立体袋泡茶等新产品推向市场,吸引许多年轻白领的眼球;从包装设计人手。有创意且精美简约的茶盒设计,倡导二次利用,不仅让价格更实惠,也非常符合年轻人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从不久前举行的20 1 4厂州茶博会上,记者了解到今年茶博会年轻茶友占比大约三成,每1 0个观众中就有一半属于20— 35岁的年轻阶层。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往年相比,各家展馆布置都是升级版,更趋向活泼和时尚,在空间、色彩上给年轻人营造喝茶的氛围。

 

另外,许多茶企还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各种和茶有关的新产品,如速溶茶、茶酒、茶多酚护肤品等,以打破长期以来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茶之单一形象。目前这条路虽然还很长,但探索是趋势,创新是趋势,如同春天到来一样,幼嫩的茶树总会茁壮成长。

 


上榜理由

    中国的茶叶市场是一片蓝海,因为它知道,中国有很多年轻人不喝茶,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相当可观。星巴克凭借它时尚、前卫的品牌形象很轻松就能从中国茶企无暇顾及的潜在客户手中赚到钱,而且这些年轻人对价格因素考虑甚少。何年何月中国的茶企才能真正更多地关注载于消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呢?

 

 

 

 

用于审评干茶色泽或茶汤滋味。审评干茶色泽时,形容光泽度好,通常有“乌润”、“绿润’’等。审评茶汤滋味时,形容不苦不涩,细腻柔和,润口。

 

 

 


新闻回放

今年3月底,柳传志带领的联想控股又进军茶叶领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手打造的全新龙冠龙井系列春茶近期正式上市。

 

而在6月初,阿里巴巴掌舵人马云和影星李连杰则前往云南普洱市、西双版纳市,分别走访了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和南糯山古茶园。之后,两人共同投资的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结成合作伙伴,共同推出太极禅系列普洱茶。

 

互联网大鳄和影视明星相继进军茶行业生产领域,究竟是抱着“玩票”心态发展业余爱好,还是想借助互联网运营思维助力传统茶行业转型升级,从而成为茶业界的领军企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上述几位的这一番动静,倒是很好地“滋润”了当下不怎么景气的茶叶市场,为茶叶领域的未来前景增添了不少光环。

 

其实,不论这些名人进入茶界是否玩票,许多人还是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就拿普洱茶为例。这几年来,普洱茶的价格不断飙升,本是一般大众消费的农产品竞被炒成了奢侈品,饮用的功能退化、投资的属性上升,这使得越来越多人呼吁普洱茶价格应回归理性,不要过度炒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云的介入,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期待他能够成为普洱茶市场上的鲶鱼,将互联网讲究实用、注重草根的精神带人,来解决当下茶价虚高的现象,拯救整个普洱茶行业。

 

此外,我国茶行业还主要处于小农经济时期,大部分茶企规模都不大。而像柳传志和马云这样的资本大鳄进入,意味着大量资本的涌人、巨大的规模效应,这将会润滑与推动如今深陷泥潭、停滞难前的茶产业车轮,同时还会引入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茶行业带来大的革命。例如将互联网运营思维带人茶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产品的传播和销售渠道等。

 


上榜理由

    如果将当前低迷沉寂的茶产业比做久病沉疴之人,那么柳传志、马云等原本叱咤于互联网的资本大神们纷纷进军茶产业的消息,在茶界人士眼中就好像是一剂神药,似乎转眼就能够将这个病人救起,滋润其病枯的身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其容光焕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大明星、大资本进入茶叶界,无疑是20 1 4年最具“润”属性的事件了。也许就在不远的某一天,这些互联网和影视界大神的光环真将照耀整个茶产业,为茶界带来更美好的前景。

 

 

秀,有紧秀、挺秀之分,通常用作描述干茶的外形,是品质优异的特征之…。。.紧秀,条细而紧,秀长,锋茵显露;挺秀,挺直,显锋茁,外形挺秀尖削。

 

新闻回放

    秀,既是茶优异的品质特征,同时也应是茶人的优异品质。而“秀”用之于人,指的就是内在气韵美好,秀丽。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气韵气质这种东西太玄乎,难以借此掌握和理解“秀”。那不用担心,时下有一个很流行的“秀”之生活方式,那就是“中国式雅致生活”。这“中国式雅致生活”,指的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追寻秀丽、美好、智慧的人生态度和活法。“中国式雅致生活”是对历史的一种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20 1 4年的茶界,发生了许多事,带来了许多变化。不过茶人们对“秀”的追寻倒是始终如一,不但未曾改变,甚至益发鲜明。

 

    对于茶人来说,秀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国式雅致”。不知道是因为爱上茶而寻求雅致,还是因为天生雅致而爱上有着同样气息的茶,孰因孰果已是难以分辨。

 

茶人的雅致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角落。小.到身上所配带的珠串、小件、大到喝茶时所处的整个环境;内到泡茶时的呼吸与情绪的控制,外到身上特地披上的茶人服;近到面前的端起的茶杯,远到泡茶山泉的取水环境。爱茶的人总有一种秀雅的气息,也不缺乏发现美的眼光。所以,一粒树上掉落的松塔、一个茶农家中的竹篓,经他们之手一番摆弄,就成了茶室中颇具“秀”感的物件。

 

上榜理由

    茶人作为茶界的重要组  部分,是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的群体。所以,既然是《审评20 1 4茶界》,又怎么能少了对他们的描述?而秀丽、雅致的生活,正是茶人们一贯坚持的路线。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5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