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星大红袍“驰名”之路探秘

九哥阅读(5)

 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武夷星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演绎了一段武夷茶产业历史上少有的“星茶崛起”传奇。武夷星“驰名”国茶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夷星的经营举措并不是“拍脑袋型”和随意而为,而是一种整合企业所有资源的系统决策。

2011年11月29日,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传来消息,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 YI STAR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在武夷岩茶产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据悉,“中国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很高知名度、良好的声誉、消费者号召力以及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的商标。经中国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和保护的“中国驰名商标”,不仅在中国国内将受到相关法律更大力度和更全面的保护,而且在任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遭到侵害时,均受到世界各国法律的保护。

从中国消费者十大放心畅销茶品牌到中国名牌农产品,从中国茶叶行业百强到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从农业产业化行业十强龙头企业到中国驰名商标,武夷星用十年时间成为了中国茶行业一颗璀璨的明星,成为了振兴武夷岩茶的行业领跑者。

可以说,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武夷星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演绎了一段武夷茶产业历史上少有的“星茶崛起”传奇。武夷星“驰名”国茶的背后,又有着怎么的秘密呢?本刊记者于近日走进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旗山工业区的武夷星总部,以求能够从公司总经理李方女士那里寻找到答案。

计划中的“市场竞技”

“武夷星是否完成了去年的企业目标?”这是我们向李方经理抛出的第一个问题。

“公司每年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但就销售额而言,武夷星2011年全年的任务肯定完成了,并且与2010年相比增幅超过了20%。”李方说。

“但是,我们的计划不仅只有一个销售计划,销售计划只是一个数字。我们还有跟销售计划配套的行销计划、员工招聘计划、团队建设计划等等,以及公司各部门制定的各种计划、公司每年的计划等等。

李方说,武夷星每年的企业工作计划在年初都会制订好,而与公司所有部门、所有人、所有岗位都相关的大的计划有9份之多。而这9份计划要全部完成确实有点困难。“比如说招聘计划和团队建设计划,我们计划招聘的岗位数量能完成30%就已经很好了。”

虽然武夷星每年都能在销售计划上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但还是如同武夷山大多数茶业企业一样,遭遇到了让人无可奈何的“人才瓶颈”。

“我碰到所有人都会讲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计划招聘100人,来面试的可能有300到500人,最后愿意留到武夷山的,可能也就是10人左右。”

“怎么解决?”我们问。

“年复一年地继续补充,年复一年地达到我们期望的在岗率,通过自身团队的凝聚力,尽量减少人员流失。”李方说,开源方面受到限制的话,她只能从节流方面考虑了。招进来的每一个员工,公司会想办法尽量将其稳定下来,减少公司员工的流动性。

“到明年这个时候,我希望公司的团队建设能够有所改善,尤其是人员招聘这块。希望武夷山对于人才来讲,变得‘好游又好留’。”李方说。

从李方经理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真诚,而这份真诚,体现的是武夷星敢于直面问题的企业精神。武夷星的种种企业计划,不仅说明了武夷星管理团队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了然于胸,更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夷星的经营举措并不是“拍脑袋型”和随意而为,而是一种整合企业所有资源的系统决策。这也许是武夷星进行“市场竞技”的制胜法宝。

品质稳定有绝招

“相对于同行,武夷星在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我们问。

“是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李方认为,做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产品的品质问题,有了品质自然会有品牌。“如何做好品质,其实很简单,你想让一件事情一直持续下来,就要坚持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就是我们定的所有事情都要严格执行,违反的话就必须处罚。”

李方说,武夷星产品品质稳定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山管理

李方说,在茶山管理方面,武夷星根据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家的建议,坚持做有机茶。

“做有机茶,一方面因为武夷山的环境条件允许,另一方面是因为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有机茶生产技术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的茶树病虫害有机防治技术。”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有机是趋势,只是在成本投入上会有想法,可是随着这几年岩茶的平均价格上来之后,茶农愿意做这个。所以我觉得从源头开始,一定要坚持让自己的茶叶是健康的。”李方说。

二、原料采购

茶叶品质的稳定,离不开原料的可靠。而可靠的原料,又与原料选择范围的大小息息相关。

“在原料采购上,武夷星能够与茶农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茶农愿意把原料卖给我们。这就决定了我们原料选择范围比较大,原料选择相对比较稳定。”

在众多的原料收购者中,茶农为什么愿意选择武夷星呢?李方说,武夷星改变了原来武夷山茶农卖茶没钱收的状况。

“以前,茶农卖茶当年是拿不到钱的。明年可能会拿到,后年才是肯定能拿到。”也就是说,以前收购茶,是存在两到三年的账期。“可是茶农后年拿到钱,一方面会损失资金利息收益,另一方面还可能被迫给账款‘打折’—想要现钱吗,只能打九折。”

武夷星是怎么做的呢?李方说,武夷星从一开始跟茶农合作的时候,公司就定了死规矩:收购了茶农的茶,如果十天没付款,总经理、财务总监和生产总监各罚十万元。无疑,武夷星决心要做到:收购原料,不存在账期。

“所以,因为你有了现钱给农民,农民就会愿意把原料卖给你。那么,原料就会相对稳定。经过这么多年慢慢累积以后,武夷星的原料可选择范围越来越大,自然原料的品质就能保持稳定。”

三、首推“不以散茶形式销售”的模式

李方说,武夷星销售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做散茶。

“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不做散茶。要知道,当时(2001年)大家茶叶销售的概念都是散装化。”

武夷星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李方解释说,散茶包装用得少,看似减少了包装很环保,但对于武夷星而言却存在弊端。“在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认为茶叶必须当做食品来管理;而当做食品来管理,那么从生产、销售到最后泡饮的过程,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卫生标准。”

“比如说,如果用散装茶,半斤一包放在店内,那么在销售过程中,每个客人都会拿来闻一闻,这包茶的品质一定受影响。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即使原本是好茶,放了10天就有问题了。”

所以,武夷星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放弃了散装销售的常规方式。之所以坚持不做散装茶,李方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她说,不做散茶,也为了减轻武夷星所有经销渠道的管理难度。

不用散装茶,在李方看来,保证了茶叶品质从出厂到进杯之前的稳定。

四、质量管理

李方说,武夷星严格按照各项食品安全规范建设了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引进了全新电脑控制乌龙茶做青初制设备,配备了乌龙茶自动化茶叶精制生产流水线。可以说,公司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比较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茶业企业里面,我们是第一个通过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

“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按照HACCP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说农残的检测、品质的审评把关以及所有生产过程的监控,我们都尽量做到规范。”

在李方看来,要真正做到产品品质稳定,不靠人,要靠制度。“我们最早引进了一个约束自己的机制,应该说能够95%地执行HACCP体系所要求的内容。”

“从去年开始,我们更是建立了自己的内审机制。HACCP体系的审查是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而我们自己的内审是一年四次。内审就是各个部门有关的人员建立起对其他部门的审核机制。”

李方说,制度很重要,但制度建立之后的执行更重要。有了政策和制度,不严格地去执行,那么制度就毫无用处可言。武夷星要做的不仅仅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武夷星更看重各种制度和体系的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

由此可见,武夷星的质量管理,靠的是有效的机制,更靠的是人对机制的高效率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武夷星的产品质量的稳定,不是建立在靠天吃饭靠人下单的传统意识,而是以机制取胜,以企业的系统性取胜。

“橄榄核”理论

一般人对橄榄核的印象,是梭形、两头钝尖。而李方对橄榄核的理解,则多了一层企业管理的深意。

“以前,对于茶叶店小妹,无论从岗位上还是职业上,大家会觉得属于低级岗位、初级岗位或者是入门级的岗位,但从企业经营上讲,这些岗位是我们最重要的销售岗位。”李方说,企业是个橄榄核,中间最粗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和制度制定部门,但最终能让企业这个核平衡的是两头—生产和销售。所以生产环节的基层员工,比如制茶师傅,以及销售门店的店员,应该是企业整个价值体系里面创造价值最多、最重要的环节。

“在我们武夷星,我们董事长待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武夷星的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全体武夷星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李方说自己经常告诫员工,心态很重要,就是一个人可以把工作当做事情做,也可以当做事业做,这是两个概念。“在武夷星,员工真的想去做,真的把自己由打工者变成了经营者,那么武夷星就会给他成就事业的舞台。”

由此可见,管理层对基层员工的尊重精神,无疑会使得武夷星成为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平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将得到极大发挥。

百年老店的理想

虽然武夷星在国内最早实现了“借壳上市”,但李方还是认为,武夷星真正的上市只能是独立上市。但对于何时实现独立上市,李方显得并不着急。

“做企业,一般是从开始的创业、中间的巩固,到厚积薄发,然后再到另一个阶段的提升。上市也好,并购也好,应该当做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正常阶段,不能把它当成做企业的终极目的。”

“上市是为了融资,为了企业求得更大的发展。也许我具备了上市条件,但我可能通过并购、合作这种方式去实现融资。”李方说,是否上市,一切都要看企业的发展需要,不能有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对于上市,她看重的不仅仅是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更看重上市之后公司经营团队能够得到提升,能够让武夷星走向百年经营之路。

“我觉得上市带来的,一方面是有了更多的钱可以实现经营计划;另一方面,是可以使得武夷星变成一个品牌在延续。”

李方说,她希望再过50年,武夷星还在,经营的人可能她都不认识了,但希望无论谁在做,那个人还是很用心地在做武夷星,在经营武夷星“百年老店”的理想。

通过对李方总经理的采访,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点武夷星“驰名”国茶背后的原因。但决定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千丝万缕,无论我们这里寻找到多少因素,恐怕也只能管中窥豹,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我们期望,武夷星在过去的十年“崛起”之路,在新的十年里能够续写传奇。

《武夷倡议》掀开武夷山大红袍茶发展新篇章

九哥阅读(7)

 “为推动世界茶业的繁荣发展和福建武夷山茶文化、茶经济、茶科学发展进步,我们共同倡议,不断加深对武夷山大红袍的认识,大力弘扬武夷茶文化……”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先生、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教授、世界各国茶业协会代表等,在风景秀丽的武夷学院举行《武夷倡议》签字仪式,向世界发出《武夷倡议》。

2011年10月25日,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欧盟茶叶委员会主席、英国茶叶协会主席William Gorman,欧洲传统饮食艺术协会顾问Barbara Dufrene,加拿大茶叶协会主席Louise Roberge,以及世界各地茶业协会代表齐聚武夷学院,参加“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武夷山乌龙茶·红茶寻根之旅高峰论坛”。期间,茶业巨头们座谈交流,论道茶业发展,共同发出《武夷倡议》,推八闽茗茶,展茶文化艺术,谋发展之道。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主办的。

全球携手发出《武夷倡议》

“为推动世界茶业的繁荣发展和福建武夷山茶文化、茶经济、茶科学发展进步,我们共同倡议,不断加深对武夷茶的认识,大力弘扬武夷茶文化……”10月25日,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先生、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教授、世界各国茶业协会代表等,在风景秀丽的武夷学院举行《武夷倡议》签字仪式,向世界发出《武夷倡议》。

《武夷倡议》提出,要深入发掘武夷茶文化,特别是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武夷茶历史文化,探究武夷茶道精神及内涵,建立“武夷茶走向世界”历史博物馆;要重视岩茶大红袍种植资源保护和建设,建议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积极推动,开展“武夷岩茶大红袍”遗传资源收集、整理与保护研究工作;要强化“低碳”茶业经济建设,遵循“环保、优质、低碳”的经济概念,积极鼓励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使精细耕作和可追溯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得到推广实施,并希望在符合WTO规则和欧盟标准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出口到欧洲,回到“午后茶”的餐桌之上;要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武夷学院茶学学科建设,建议政府部门集中人力、财力办好这一特色专业,同时倡议各产茶国和消费国积极关注武夷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并参与该院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从而为全世界输送更多具有国际化经验的懂茶、爱茶和从事茶业的优秀人才。同时,真诚希望世界茶界人士、茶叶爱好者,加强与武夷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武夷倡议》的签订,将大大推动武夷茶的研究、发展,也将对世界茶业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让八闽茗茶香飘全世界

“福建茶叶具有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种类丰富,种质资源多样,产业化程度高,两岸交流合作频繁,从业人员众多等七大特点……”武夷学院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杨江帆教授在专题学术报告中赞誉“福建茶叶冠天下”,向世界各地茶商大力推介福建茶。

杨江帆教授指出,闽茶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绚烂多姿的闽茶文化,同时也为闽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闽茶拥有了厚重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福建茶叶种类和种质资源丰富的最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如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福建茉莉花茶、福鼎白茶等誉满海内外。福建是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之乡、白茶之乡。

英国茶叶协会主席William Gorman回顾福建茶时说:“17世纪时,福建的红茶开始销往俄罗斯、英国、荷兰等国家,深受欧洲人喜爱,特别是英国皇室贵族对红茶的喜好胜过其他饮品。直到现在,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和红茶仍然独具魅力,誉满全球。”

对此,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也有同感。他说:“福建茶叶在国际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铁观音、大红袍、武夷岩茶大红袍、白毫银针、功夫红茶扬名中外。近年来,福建茶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福建省基本上形成门类齐全、特色明显、知名品牌等茶叶产业优势。而武夷学院的茶学科专业,更将为福建茶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福建拥有40多个国家级与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95%,堪称“茶树品种王国”。2010年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全国百强茶企中,福建省就有32家茶企入围,占全国百强茶企约三分之一。全国产茶区中福建茶区产量最大、产值最高,2010年产茶叶26.9万吨、涉茶行业产值超过350亿元。

茶树在清朝咸丰年间从福建传入台湾,从此开启了海峡两岸茶叶交流的历史。2007年以来,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已在福建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并永久落户武夷山。目前,福建有茶园300万亩,茶业生产人员超过400万人,涉茶人员超过1200万人,茶业收入占主产区农民人年均收入的30%。茶树满山金满山,茶农因茶致富,茶业已经成为福建最主要的民生产业之一。

“深入发掘武夷茶,特别是出口欧美武夷茶的历史文化,探究武夷茶道精神及内涵非常重要,”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兴奋地评价道,“武夷山不仅仅是受到联合国认可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景区,也是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向世界展示武夷茶文化艺术

“茶场”秋点兵。10月25日,在武夷学院举行的“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武夷山乌龙茶·红茶寻根之旅高峰论坛”期间,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的操场上,数十名儿童正襟危坐,手臂舒展,幼儿茶艺表演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

“武夷山不仅是著名的茶产地,也是享誉世界的茶文化艺术之乡。孩子们生在茶乡,从小就爱茶。为了让孩子们从小领略武夷茶文化,把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中,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将武夷茶艺表演、武夷岩茶大红袍种类及特点、茶叶采摘制作等作为授课内容,让孩子们能感受粗浅的武夷茶文化,尝试以茶待客的待人之道。”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黄荔华园长说,“幼儿园还特地请来武夷山制茶师给小朋友们上大红袍制作技艺课。园里把大红袍制作技艺搬进课堂,作为本地教材,继承和传授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展示厅里,摆设着各式茶具、茶叶样本,还有孩子们关于茶具、动漫、贴图等作品。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从介绍茶叶名字开始,引导小朋友细心观察茶叶的外形和嗅闻茶叶的香气,教小朋友认识每款茶叶的特性和制作方法,以及简单的泡茶方法。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泡茶方法。当小朋友捧着自己亲手泡的武夷茶,走到各位茶业巨头前,赢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几年来,武夷学院十分注重武夷茶文化的培育发展,为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尽了最大的力量。目前,武夷学院建有茶文化传播实验室,开设武夷茶文化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茶文化推广和茶文化创意工作,部分优秀学生还能胜任以茶为载体的国际或区域文化交流工作……武夷学院先后选派学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峡两岸茶博会、朱子文化节、海峡论坛等大型活动茶文化志愿者,为海内外宾朋展示武夷茶文化,受到各界嘉宾的赞许。”

让茶文化动起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在武夷学院,世界茶业巨头欣赏了学生艺术团和茶学与生物系学生带来的武夷茶文化展演。优美的音乐,喻义深刻的茶艺解说词,华丽的服装,雅致、清心、娴熟的表演手法,令世界茶业专家们眼前一亮。

武夷学院的学子还将茶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海峡两岸茶艺小姐选拔、校园茶营销大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武夷学子在生活中触摸到茶文化的魅力。更有许多外地的同学因此爱上了武夷茶,毕业后留在了武夷山,学习制茶、售茶。

“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涉及各个方面。喝茶不仅是消费需求的满足,还是一种自身素质的提升,还有一点就是提高文化修养……武夷茶文化展演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对人们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起到很好的作用。”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共谋茶企国际化之道

“举办高峰论坛,为世界各主要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传播大红袍茶文化,推动茶经济,凝聚世界茶人力量,推动全球茶业繁荣……此次寻根之旅活动,旨在探寻武夷乌龙茶与红茶的根源,进一步明晰武夷茶在世界茶界中的地位,并就如何快速提升武夷茶市场份额、创出更高的知名度等问题进行探讨,为中国乌龙茶与中国红茶走向世界出谋划策。”论坛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在武夷山,杨江帆校长陪同世界各国茶业协会代表、嘉宾参观了武夷山瑞泉岩茶大红袍厂、武夷山九曲山茶叶有限公司、福建省世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交流中,各国嘉宾都对中国传统制茶工艺、茶文化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赞叹,我省茶企同世界茶业巨头共谋茶业发展和茶企国际化之道。

“茶产业的发展,高校在其中推力至关重要。”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对武夷学院极为赞赏,尤其对武夷学院在茶叶学科建设、茶叶科技人才培养、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茶备受世界青睐,武夷山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浓厚,武夷学院在推动茶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欣喜地说:“近几年来,武夷学院在茶文化与经济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武夷学院茶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示范专业,依托武夷山这一重要茶产区,以及以杨江帆校长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专家与学者,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奋斗,武夷学院成为国际茶学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从2009年开始,武夷学院茶学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收茶学专业本科生120人,还招收与大红袍茶叶相关的专业如表演艺术(茶艺表演与模特方向)、市场营销(茶产业方向)、艺术设计(茶产业设计与包装方向)、会计电算化(茶产业方向)等260人。

近年来,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取得了三个重大突破,获批国家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茶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立了“大红袍茶叶工程研究中心”,抢占了茶业学术理论的制高点,短时间内有杨江帆教授领衔团队高水平完成了每年度《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蓝皮书),以及《茶业管理学》、《茶业经济学》等专著的发行,极大地提高了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在国内茶界的地位,武夷学院先后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等立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主任李远华表示,茶学学科师资力量强大,有以校长杨江帆教授为带头人的17位正高、博士、硕士组成的茶学团队。茶学教学团队获评2011年省级教学团队。杨江帆教授先后获得“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茶学学科教学科研也具有雄厚的基础,现已拥有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两个科研平台,与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院士合作开展“闽北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研究,拥有茶叶经济与管理模拟实验室、茶文化传播实验室、茶叶加工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理化实验室、茶叶生物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以及校内一个面积40亩、58个品种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此外,已与16个茶企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已挂牌的茶学教学实践基地有7个,可为400多名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

短短几年,武夷学院的大红袍茶学研究成果丰硕,目前已获教育部项目、财政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南平市科技对接重大项目、南平市科技项目、南平市人才对接项目等立项11项,资金600多万元。同时,该专业于2010年获省级“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不断在交流合作、服务社会中发展壮大。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杨江帆教授主编《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蓝皮书)是我国第一本茶产业蓝皮书;承办“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每年都邀请加拿大、日本等海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已有10位学生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明道大学进行研修;举办了面向社会的茶艺师评茶师、高级评茶师培训班;面向社会的茶学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J.Bunston在接受采访时说:“武夷学院茶文化与经济专业,是中国政府第一个批准建设的茶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该学科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人才配套,团队整齐,设施先进,成果丰硕……建议政府集中人力、财力办好这一特色专业,同时倡议各产茶国和消费国积极关注武夷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并参与武夷学院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为全世界输送更多具有国际化经验的懂茶、爱茶和从事茶业的优秀人才。同时,真诚希望世界茶界人士、茶叶爱好者,加强与武夷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采访中,我们获悉,不久的将来,一座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茶学中心将崛起在武夷学院三玄湖畔。届时武夷国际茶学研究中心等茶学研究机构将入驻其中,武夷学院将成为国际茶学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武夷倡议》,掀起闽茶繁荣发展。

杨江帆

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武夷学院校长、国家特色专业(茶学)负责人、福建农林大学大红袍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带头人、福建省创意农业研究会会长。

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寻根之旅高峰论坛现场。

从过去到现在,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九哥阅读(8)

点击查看原图

论及武夷岩茶大红袍,单单是“岩韵”二字已经足以让人心生神往,“岩骨花香”四个字则更是令人倾倒不已。细细读来,这四个字竟如同“剑胆琴心”一般,有着无穷的值得探寻的意境。“孕灵润雨露,钟秀自山川”,“岩骨花香”自是来自于武夷山的“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殊胜风貌。

点击查看原图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武夷寻茶,寻的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的文化是厚重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则更是醇厚。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并存,如同三座文化山峰,与武夷岩茶大红袍相得益彰,丰富着武夷岩茶大红袍文化的外延与内涵。寺庙的诵经声、道观的香火、古镇的流水、继昌号茶庄珍藏的大红袍、瑞泉独具匠心的茶窖……都让我们触摸、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脉搏与呼吸。那是一种延绵的、无法割断的文化命脉。

武夷寻茶,我们更试图寻得一种在当下城市生活中久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缓慢,从容,温和,沉静。不那么激进地切断与过去生活的链接,不那么总是渴望疾速向前,偶尔慢下来,甚至是偶尔停留驻足,去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好。

禅茶一味,已经被繁复提及,自不必说。当下,关于生活禅的论断颇为流行。禅,意味着静心,意味着内在的自我。生活禅,就是让人随时在生活中关照自己,觉知自己:觉知自己的匆忙,觉知自己的焦躁。

我们更是在寻找一杯生活茶。关乎和,关乎静,关乎安定与从容,关乎生命的智慧。与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生活发生关联。当我们在品茗,我们品茗的不只是它的温度、它的韵味、它的物质富绕的内涵,我们也是在品茗自己。无论你的心是淡定还是凌乱,茶都知道。

叩门,必有应答。寻找,必有所得。

现在,让我们一道踏上这段寻茶之旅。

刘清 做茶需要一颗禅者的心

种茶与做茶,同样都需要一颗禅者的心。“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敬铁芬语)

“岩骨花香”是真味

“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为什么有名?就在于它的岩韵特色。”刘清说。他是我们此次武夷寻茶中采访到的第一位地道武夷茶人,现在,刘清所经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北京喝岩茶大红袍和玩岩茶大红袍的圈子里,都颇有名气。

“岩韵”即是所谓的“岩骨花香”。第一次听到“岩骨花香”这词,就是在刘清的位于北京马连道的茶店里。店面不大,古色古香的陈设略显简单,却自有一种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氛围,这里也是京城岩茶大红袍老饕们心目中的圣地。

 

点击查看原图

“武夷山的茶为什么被称为是岩茶大红袍?这是有讲究的。”或许是因为在山间茶间浸淫多年之故,刘清整个人散发一种散淡的气息,虽久居京城,眉宇间却自有一种陶渊明笔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沉静气。坐在宽大的樟木茶桌前,他熟稔地为我们泡了一壶茶,“这是2008年的老枞水仙,非常稀少难得。”白色茶杯中,茶汤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琥珀色,橙黄透亮。啜一口,青苔味混合着棕叶香。细细品来,则觉茶汤滑过后,喉底回甘,味醇益清。

“岩茶大红袍是长在岩石上的茶,就是通常所说的‘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所以,它才具备了岩骨花香的天然真味。”刘清说。

这种真味,在苏东坡的诗句里,被描述为是“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他盛赞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滋味既胜过甘美的醍醐,香气则比兰芷更高雅而清幽。

对“岩韵”一词做出更精确见解的,则是清代联学大师在《品茶》一文中写到的:“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非极品)。活之一字,须从舍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这是梁章钜畅游武夷山时,宿在天游观,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而迸发出的灵感之语。后世人将其提炼凝缩为四个字:活、甘、清、香,字字千金。

武夷岩茶大红袍要喝,更要品。以“香”为例,武夷山资深茶人林里明援引其老师、武夷岩茶大红袍泰斗姚月明老先生的话说:“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香,既有粗香,又有细香。泡茶的时候,水一冲下去,香味就泛出来的,是粗香;把水吞下去,在喉头回过来的香,是细香。”武夷山大红袍传承人王顺明把它称之为是杯中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

坐在茶店里,刘清教我们品茗感悟武夷岩茶大红袍不同茶的不同的香味:桂皮香、兰花香、水蜜桃香……最奇特的在于,无论哪种香,总是厚重、深邃,绝不显得轻飘飘。这种独特的香味沉于水,挂于杯,留于舌。

与刘清文雅内敛的表达不同,刘清的爱人对岩茶大红袍之香的描述话语则更为鲜活生动:“好的岩茶大红袍的香是有‘骨’的,有张力,能立住,喝的时候好像有股劲儿拽着你;相比之下,那些外山茶(非正岩产区的茶)喝起来就觉得空洞而单一,它的香是浮的,非常浅,也非常地表象化。”

 

点击查看原图

武夷山 典型的盆景式茶园

站在神通岩山坡上眺望,远处是层峦叠嶂的翠绿青山,近处即是那条名叫崇阳溪的宽阔河流,波澜不惊,缓缓流淌。山脚下的一座白色石质牌楼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通往著名的天心永乐禅寺。

刘清的父亲,一位几乎做了半辈子岩茶大红袍的老茶农,跟我们一起来到了自家的茶坡上。他虽年逾六旬,但精神头看起来非常好,双目炯炯,行动敏捷。“这片茶园主要种植了水仙和肉桂,都是几十年的老茶树。”这是令他深以为傲的,树龄越老,所产茶的品质才会越好。刘清的弟弟刘君说,这些茶树,已经有五十几年的历史,种植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举国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期。

刘老爷子笑眯眯地教我们分辨这两种茶树的区别:从外形看,水仙是小乔木,植株更高一些;肉桂则是灌木型,较为低矮密集。此外,水仙的叶片较肉桂更为宽大。上山识山性,下水识水性,种茶则要茶性。老爷子开玩笑道,喝茶容易种茶难,伺候这些茶树有时比伺候人还辛苦。一年365天,有事没事他总爱往山上转转,看到这些茶树,他的心里才会更踏实。

这片茶园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连成片的茶园,而是一小片一小片参差错落地分布在山坡上,这就是武夷山典型的盆景式茶园。其形成与武夷山的自然环境有关。武夷山号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七十二石、四十五洞、三溪九涧十三泉水,可谓钟灵毓秀。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给岩茶大红袍的生长创造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盆景式茶园通常是顺着天然的岩壑之势而建,或者是“砌梯壁壅土而栽”。通常会以一面山坡或者岩石壁作为屏障,形成天然的护坡,保护茶树不受大风吹,利于茶树生长;另一侧则用结实的石头等环绕着砌就,以防水土流失。眼前的这几片茶园,虽然面积都不大,多是长条形分布,却是相当齐整。当年垒砌的石砖,在岁月的侵蚀下,如今已然布满斑驳苔痕,有的甚至裂开来,显示出时间沧桑的痕迹。

“这些石头,在当年都是人工砌的,几乎砌成一面单面墙,砌工做得非常工整。” 刘君说。刘君是刘清的弟弟,虽然没有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但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状况也是谙熟于胸,“砌这个地方所用的石头数目非常可观,达到200立方。”在过去,完全靠肩背人挑的情况下,这是相当巨大的工作量。当然,茶园的回报自然也是可观,“过去,这样的地方出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一斤能换到14块大洋。”

站在山坡的高处,刘君指给我们看:“这种盆景式茶园,哪怕是两三株茶树,也会形成一小丛,然后用石头砌起来,因为它们异常珍贵。”——堪为武夷山茶象征的大红袍即是如此,6棵母株背靠大山的石壁而生。

刘家一共有40多亩这样的茶园,分布在武夷山景区不同的山头上,有的茶园地处更为偏远,人迹罕至,徒步走山间小路,要将近2个多小时。

唐代陆羽在《茶经》开篇里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土壤条件正好介于烂石与栎壤之间。刘君抓起一把颜色偏暗红色的土壤给我看:“武夷山的绝大部分土壤是由火山砾岩、红砂岩和页岩组成,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十分利于茶树生长。”这些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拿在手里,一捏即碎成粉末。

做茶是一个让茶叶“死去活来”的过程

当地人管今年叫“水龙王年”,意指今年雨水格外多。果不其然,临近5月月底,武夷山的雨水骤然密集了起来。有时候是倾盆暴雨,有时候是稀稀疏疏,无论如何,这雨水总让刘清在内的所有武夷茶人都感到不踏实。

种茶是看天吃饭的活儿。天气不好,采茶时会影响茶青的质量,从而会影响一年的收成。这一年能不能做出好茶,老天能不能给个好天是重要前提。

幸好运气似乎还不错,采茶的头一天还在下雨,阴云密布,到了采茶当天,天放晴了,天空一片碧蓝澄澈。

刘清从邻省江西雇佣的采茶工人们昨天就已经到位,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左右,他们就已经去到茶山开始工作了。当我们赶到山上,一筐一筐的茶青正由工人从山上挑下来,再由刘君开着他那辆军绿色皮卡送到刘清的工厂里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制作。

武夷岩茶大红袍清香、醇厚的优点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艺,其工艺除繁多之外,更兼讲求工艺的细致。仅仅是初制阶段,就有采青、萎凋、做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挑拣、毛茶等环节。

这段时间,几乎是武夷茶人最繁忙最劳碌的时节,仅仅是做青的阶段,就通常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所有的茶人几乎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刘清干脆准备了一盒冬虫夏草,每日一只,以保持体力的充沛。

刘清的工厂位于度假区双利新区。墙上的时针指向半夜12点钟,一道月牙儿斜挂在天际。宽大敞亮的工作车间内则是一片灯火通明,工人们安安静静地吃完夜宵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做茶中来,萎凋、做青等工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武夷岩茶大红袍工序多,最核心的是做青和焙火。“做青的过程,既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过程,也是形成茶的花果香的过程。”刘清介绍道。“绿叶红镶边”是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做青标准的细致描述。

 

点击查看原图

关于做青,武夷茶人最常讲的两句话是:“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它完全是一个经验活儿,做青的技术直接决定毛茶的品质,且环环相扣,所以每一个茶人对此都马虎不得。刘清和他的父亲亲自督阵,脱掉仔裤和衬衫的刘清换了一身利索的迷彩装,神情肃穆,不时进到摇青间里,抓起一大把茶青看一看、闻一闻,观察茶青的走水状况。“有水分而不沾黏,拿在手里如同握着一团干爽、柔软的棉花,这才是摇青的最好效果。”

焙火也是一个繁复而重要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焙茶堪称是用火的艺术。第一遍走水焙,去除掉茶青中残留的潮湿气,放置十天或半个月左右后,再对茶青进行小火慢焙。“这个过程中,茶叶吐掉青涩味,香气得到提纯,经历了一个 ‘死去活来’的过程后,如同人的生命,重获新生。”

无论摇青还是焙火,过程都比较缓慢,人不能着急,得顺着茶性来。做了这么多年茶,刘清言自己心态越来越平静,不再像此前那般容易冲动。

从过去到现在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地处武夷山核心风景区水帘洞的霞滨岩有刘清家的另外一处茶园。我们沿弯弯曲曲的山路拾阶而上,到处竹木环合,一片青翠碧绿的峥嵘气象。一路上,山泉哗哗作响,黑色或褐色岩石壁上都挂着一层透明的水帘,煞是好看。更远处的一座山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布谷鸟的啼鸣则令大山显得格外幽静。

峰回路转,路况也发生变化。我们的脚下开始出现一段残缺不堪的石板路,“这是武夷山当年运茶的县道,”刘君感叹地说说,“这条县道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800多年,对于武夷岩茶大红袍而言,只是一个片段。此次采访中我们遇到的武夷茶文化专家,也是武夷山老字号岩茶大红袍瑞泉第11代传人黄贤庚,其在他的《武夷茶说》一书中谈到,早在汉代即有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说,唐代更见诸于诸多文字记载,宋代时武夷岩茶大红袍即进入兴盛时期,到了元朝武夷岩茶大红袍更被钦定为贡茶,风光一时无两。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尤其是在宋朝,前往武夷山的文人雅士与达官显贵日渐增多,范仲淹、苏轼、朱熹、柳永、欧阳修、曾巩、陆游、辛弃疾、白玉蟾……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中,来过武夷山的,就不乏其人。他们或游历,或隐居,游山品茗,纵情山水,斗茶分茶,共享雅事。由此,也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带来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令武夷岩茶大红袍具备了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茶风古韵。

下梅古镇:“万里晋商茶路”的第一站

作为古镇,下梅早已声名远播。这座混合了汉族与畲族人居住的镇子,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成为“万里晋商茶路”的第一站。当年,武夷岩茶大红袍沿这里的水路,南下福州,过泉州与厦门,再至潮汕与广州,抵达香港与东南亚地区;从下梅沿水路北上,则经江西河口,至湖北汉口,再走陆路进入中原地区的洛阳,至山西晋城。晋商以由马匹、骆驼等运至大同、张家口、归化等地,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到达库伦,运至冰雪严寒的俄罗斯境内,最终将武夷岩茶大红袍输送至欧洲。

我们一行数人到达这个历史久远的古镇,是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甫一下车,天空中便飘起了蒙蒙细雨。清新的空气中,茶青的香气氤氲回荡。浓厚的云朵之下,整个古镇似乎被涂抹了一层极其沉静而深沉的浅灰色调。这种色调,配合着它的潺湲流水、临河的街道、斑驳竹筏码头,以及那些鳞次栉比的木质建筑,河边长而迂回的走廊,一切都是旧时风貌,油画般的质地,让人产生一种超越尘世之外的宁静美感。

眼前,一条900多米长的人工运河,将下梅对称隔开,几座已然陈旧的石桥又巧妙地将两岸连接起来。虽然当年这条人工运河曾承载担运输茶叶之使命,但是河道并不宽阔,想必当年行走在水面上的船只也并非什么大船,船小方能在其间自由穿梭往来。数百年过去,繁华盛景不再,只有运河水依旧不甘寂寞地汩汩流动。

整座小镇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沿着廊道徐徐前行,一家又一家的店铺便宛然铺陈开来。茶叶店、食品店、古玩店、理发馆、杂货店,一应俱全。卖竹编工艺品的手工匠人坐在门槛内的明亮处,正在专注地做一只竹筐。旁边堆满了刨子、锤子、斧头等工具,如电影的特写镜头般充满寻常生活的细节美感。当我们在店里驻足,并评论臧否着店内物件的优劣时,店主并不过分与我们搭讪,也无刻意让我们买些什么东西。只是抬头同我们简单打了个招呼,便又自顾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存在,仿佛像我们揭示生活的一种真相。

当我们抱着“生活在远处”的想法来找到这里试图找寻另一种生活,却发现这里的居民,都在真实生活着。生活,从来就不在远处。古镇变成畅销旅行杂志上的热门景区,似乎对他们的生活并无太大改变。他们依旧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地坐在廊道里,围着一张桌子,玩当地的一种纸牌游戏,气氛热烈,赢牌时开怀大笑,输牌时高声咒骂,又引来一阵哄笑。全然不理会拎着照相机的我们如何在他们身边晃来晃去。

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呼吸般自然,已经是超越语言去表达的。他们的祖先曾经世代种茶、贩茶、卖茶,他们现在也是。远处云雾缭绕的茶山上,曾闪现着其祖先们辛苦劳作的身影,运河的水面上曾泛起过祖先们的划桨声。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现在,他们依旧端然坐在自家门前,支起一张长条桌,桌上小山般堆积着茶青。他们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挑拣着茶梗,动作娴熟。

穿行在那些曾经富甲一方的晋商的旧日宅邸里,仿佛经历一场极具穿越感的时空之旅。下梅古镇向有邹氏家族、方氏家族、程氏家族以及陈氏家族等四大家族的说法,这四大家族皆是因茶而获利。其中尤以邹氏四兄弟为最。当年其大兴土木修建的府邸宗祠,从外表看来,在时光的噬痕里,它们依然风度犹存。飞檐走廊,门楼巍峨高耸,虽是采用婉约的南方徽派建筑风格,坚固的石板与石墙却显示出北方人独具的力道和气派。走进门去,处处皆是精美的石雕、石桌、梁柱。刻有镂空花纹的窗扇与门匾,也具是描金的朱红色泽,显示出一派贵气。只是那种雕梁画栋的贵气现在看来,却只会让人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当年的四大家族,如今已经衰败。邹氏家族里,只有邹氏第十三代孙女邹晓琳还在做茶,但是声名已经远不能与当年的先人相比。

离开小镇前,我们再次拜会镇上那座唯一的庙宇,尽管已经破败衰落,但在数百年里,它一直慰藉并庇护着一代一代的下梅人。青烟袅袅,庙宇寂静。我们凝住心神,默默向那些黑暗中的神像祝祷,似乎有所顿悟。与随时会消失的声望与财富相比,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的生活,只有发生在当下,才会具足价值。或许,这是下梅古镇之行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点击查看原图

在距离天心村不远的瑞泉茶博物馆,我们见到了博物馆的主人、瑞泉第12代传人黄圣辉。“我就是在水帘洞旁边长大的,”黄圣辉如是介绍自己。他后来的经历听起来颇有几分传奇色彩。20岁出头的时侯曾经在天心永乐禅寺出家过6年的时间,随侍在住持泽道法师身边。“我跟着师傅上早晚课,师傅出门我负责开车。”除了采茶与做茶时节,黄圣辉会离开寺院回家帮忙干活,其余时间他都住在寺庙里。至今,他仍喜欢穿中式传统样式的浅灰色或白色的麻布衣服,也一直保留有盘腿而坐的习惯。接受我们的访问时,他即一直盘坐着。

他也仍爱读经,茶博馆有一个单独的书房,收藏有各种版本的珍贵经书。问及这么多年在寺庙修行的收获,黄圣辉说最大的感悟就是感悟到了“品德”二字的真义。“有了品德,才谈得上做品质,有了品质,方能去谈品味,最后要讲的则是因果。”所以,身为瑞泉的第12 代传人,黄圣辉对自己的提出了“要先把人做好,才能把茶做好”的要求,唯此,才能真正做到“茶人合一”。采访中,他强调:“如果你只想把茶做好,却不先把人做好,那么想做出好茶是不可能的。”

坐在茶博馆二层的宽大会客室里,黄圣辉感叹地说:“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我的祖先已经做了300多年的瑞泉,好茶,岂止百年!我也想让我的后人再继续做上几百年。”黄圣辉5岁的儿子,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已经学会泡茶。“我还想让我2岁的小女儿也赶紧爱上茶,读懂茶。”

为此,黄圣辉打造了这座私人茶博物馆,在这座茶博物馆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被完好地保留着,黄圣辉把它恢复到了最古老,甚至是最原始的程度。“在决定恢复传统制茶工艺的时候,我跟老爹商量,怎么样才能把它重新捡回来?他从10岁起就开始做茶,做了一生的茶,有的是经验和见识。有了这些,人们能看到过去是怎么样制作大红袍的。摇青、揉捻、焙火……每一个环节都是传统的。它甚至对墙体都有要求,厚度必须保持在56公分左右。”

而作为大红袍首个福建老字号,继昌号从开一家卖茶叶的作坊,到开创一脉茶叶的血统,花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

继昌茶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一波介绍,清朝末期,继昌号先人以“广泰行”和“二泰行”经营茶贸生意,并随着武夷山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声誉鹊起。它们的茶叶由当时的晋商“乔家大院”家族等各大商号通过赤石渡运往全国各地,经营有方,更兼拥有独门制茶秘技,使继昌家族的茶叶深受当时京城达官显贵的喜爱,继昌家族遂成为赤石街富甲一方的茶贸大户人家。

直至1919年,为更好地经营家族生意,继昌家族将多处生意合为一体,并将之命名为继昌茶庄,更以代表吉祥如意、合家幸福的“双雀”作为商标,标着着这个百年老店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继昌茶庄发展的鼎盛时期,几乎垄断了整个赤石渡的茶叶生意。”陪同我们穿行在窄窄的巷子间,走在赤石渡昔日的青石板路上时,杨一波如是说。

赤石渡的旧址依旧存在,只是它看上去比从前的风光不知道要落寞多少倍。人烟稀少,无车马喧嚣。门头仍然骄傲地高耸,可以想见当年继昌号是何等的威风。门楣上,“继昌茶庄”四个字只能看出依稀的模糊的影子。那些木结构的房子,房梁和柱子已经完全变成了漆黑的深色,看上去有些摇摇欲坠。宽大的院落里,有一户同继昌号完全不相干的人家居住着。墙角处种着大盆翠绿旺盛的蕨类植物,破损开裂的门扇上贴着早已退却颜色的年画。

因为靠近军用机场,此处尚面临被拆迁的危险。说到这里,杨一波的语气变得有几分遗憾。“如果真的要拆迁了,那我们就把它整体拆走,再找一个地方把它重新建造出来。毕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文化。”

穿过巷子的尽头,道路有些泥泞。一条黑狗在焦躁地来回走动,一位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远处。赤石渡旁边一条河流,连日下雨的缘故,水势磅礴,能走大船,这条河一直通向福州和建阳。沿河的码头依然存在,在水位较浅的地方,码头裸露着,呈现出荒芜的迹象。

 

点击查看原图

老字号茶庄的前世今生:瑞泉与继昌号茶庄

天心岩茶大红袍村是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门的一个村子,其200多户村民原本散住在武夷山风景区的山野中,世代以茶谋生。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时,住在山上的村民们便整体搬迁至这里,仍旧以茶为生,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并创建老字号岩茶大红袍品牌瑞泉的黄氏家族便是其一。

按照瑞泉第11代传人、武夷岩茶大红袍文化专家黄贤庚的描述:早在明朝崇祯皇帝年间,朝廷实行“海禁”,沿海渔民大规模内迁。黄氏先祖彦捷公也奉旨进入内陆,后来来到了武夷山。明末清初,黄氏先祖在武夷产茶区潜心研究,介入武夷茶。因为当时他们居住在武夷山水帘洞附近,山高涧深,僻静清幽,旁边更有清澈泉水汩汩而涌,便给自己的岩茶大红袍命名为“瑞泉”,取“福地荫瑞泉,佳境孕岩韵”之意,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1919年的赤石渡,可是街市繁荣,两岸商贾云集,更是被冠以‘小上海’美誉的商业枢纽中心。”河水滔滔流失,当年那个把写有熠熠生辉的“继昌茶庄”四个字的人早已不见了身影,遁隐在了时光深处。那个年代商号里的耕作,却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刘君:武夷茶文化的收藏者

刘君的生活甚是悠然自在。几年前,他刚刚购置了这幢独栋楼房,足足有三层之高。宽大敞亮的院子里,有一方水塘,养着几尾红色锦鲤。院墙边种着数杆芭蕉和修竹。

一楼门厅的两侧,是一幅写在老竹板上的对联。左联是:春来秋去燕客鸿宾;右联是:含英咀华茶经茗赋。虽然没有从事与茶有关的职业,但是,刘君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始终抱有一份尊敬之心。

“枞叟灵芽天地动,吾自移清丹崖中。与茶为仆生欢喜,子期品茗韵独用。”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坐在刘君古色古香的客厅里,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茶是多年的陈茶。汤色泛着澄澈明亮的黄,入口清正幽远,醇厚甘爽。谈到兴头上,他随手抓过一张纸,信笔挥就一首名为《茶仆有感》的七言绝句,递给我看。身材结实、性格豪爽的刘君乍一看像是北方人。光头,总爱在手腕上戴一串佛珠。他为人热情,遇事爱张罗,同武夷山的三教九流都关系熟稔。这几日,他稍得闲暇,就开着自家那辆军绿色皮卡载着我们去山里的寺庙和道观,给我们行了许多方便。

他闯荡社会比较早,当年年纪轻轻便坐上了武夷山度假区酒店总经理的位子。后来开始玩瓷器,2000年左右,在几位朋友的介绍下,他又进入到兰花的收藏中来,“这是我附庸风雅的开始”,他笑。然后是根雕,古玩,现在,他又痴迷于古建筑和老宅子,经常跟同好开着车子去福建各地的乡下收集各种古董。

在他的客厅里,随处可见各种古董器具。他用来泡茶待客的紫砂壶,年代久远自是不必说,香炉是明代的德化青瓷,他也拿来做了烟缸。墙角处的一座根雕架上陈设着一只来自台湾某位艺术大师的陶瓷花瓶,黄绿斑驳的颜色,瓶身绘着敦煌石窟飞天风格的菩萨像,线条细腻流畅,栩栩如生。那只描有“琴瑟歌静好,叶梦地天长”字样的红色漆面柜子也是价格相当不菲。更别提博古架上那些紫檀、黄檀的摆件,无不显示出主人的文化审美品位。

“我至少跑过1000座老房子,”他说,“它们包含着创意和智慧,我也逐渐感受到文化游历的乐趣。”“福建包括武夷山一带的老房子更张扬,更外露,讲究砖雕的精细,门楼的气势,而徽派的建筑则是偏于内敛。武夷山属于闽北,它的风格跟江西一带基本是一致的。”

在刘君的收藏中,更包括一些武夷山当地与茶文化有关的物品,如珍贵的宋代茶碗。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烹茶品茗,讲究器具,历来如此。”赵大炎曾如是说。刘君给我们展示他所收藏的一些与武夷岩茶大红袍相关的藏品:老字号岩茶大红袍茶庄如金圃茶庄、同成茶庄等盛茶的盒子,都是清末或者民国时期的文物,保存完好,“以前这行东西很容易在文物市场上找到,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了,价位也一路水涨船高。原来收这样的盒子,也就是100块,或者是150块,最贵不会超过300,但是现在至少得3000块钱。现在市场上一出现,大家都会疯抢,抢到后还千恩万谢的。它们都是武夷山岩茶大红袍文化发展的文化性符号,所以奇货可居。”他指着一只已经残损的盒子,“就算像这样的茶盒,也已经很难找到了。”

那些与武夷岩茶大红袍有关的缓慢人生

茶总是能带给人们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是慢生活,智慧的生活,还是更为宽容的生活。放慢生活的速度,懂得控制,适度节制自己的欲望,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喝茶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王琼 喝茶是一种生命的转换之道

2004年5月份,和静园女主人王琼即曾前往武夷山拜访武夷岩茶大红袍泰斗姚月明老先生及夫人敬铁芬女士,由此结下深厚的茶缘。后来,她索性认敬铁芬女士为自己的义母,以“干妈”称呼之。现在,武夷岩茶大红袍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茶更是忙碌的现代都市人灵魂前行的指引者。

“只要是我身边的好朋友,我一定会带着他们去喝茶,品茶。喝茶会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体会,会让一个人更好地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最经常的感叹就是“太忙了”。王琼对此感触尤深,她和先生早在1996年就在沈阳开了第一家和静园茶会所,后来又把茶会所开到了北京,曾经经历过一段忙碌打拼的日子,但是现在的她却是越来越从容。来到茶会所的客人,无不是忙碌一族。每当他们踏入和静园,甫一进门便会闻到幽幽然的檀香或者是沉香的气息,更兼耳际传来的悠扬古琴音,感觉到一种都市里罕有的安静与悠然。当坐下来泡一壶茶,便更会心神安定。“安静是相对匆忙而存在的,慢是相对快而存在的,生活之道就在于你是否能在其中转换,茶就是我们的转换之道。当你能够通过冲泡,通过一提一放的形式,具备了转换的能力,那你也不必在乎到底自己的生活是快还是慢,是匆忙还是紧张。”在她看来,慢生活就是一种能够让人充分去感受、充分去体验的生活。就如喝茶时,要充分打开感官,去品茗其中的真味。喝茶,喝的更是一种心境。这恰如“和静”二字蕴含的涵义:得和得静得坦途,和气和美和人生。“一个人有和有静的时候,才能做到跟自己平衡,跟自己统一,才会进行自我转换。”

王琼自己就是一位深谙转换之道,懂得慢生活的人。平时,她既要负责会所的管理与运营,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要做,录制节目、接受媒体采访,也经常受邀请去到外地讲授茶艺课、参加国外的茶文化交流活动,要务缠身。除此之外,她热爱阅读,笔耕不辍地坚持写作。但她看上去却永远是那么神采奕奕,悠游不迫。

“生活就是要人去面对的,不能回避,也不由你逃脱。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能让当下这一刻的生活更美好。人的生活与其生命是相连接的,与他的思维方式也是相连接的,人总不能老是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偶尔学会臣服、学会顺从,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生活本身,人要学会顺应。”这就如当年她完全是在一种茫然的状况下进入到茶行业做茶艺馆一般,短暂的困惑过后,她顺应了自己的选择,“既然是空白,就一定存在着机会。”这也是一种转换之道。她从东北飞到南方,潜心学习茶的学问与艺术,渐渐领悟到茶的诸多妙处。王琼的成长,总是与茶联系在一起。最开始,她学到的是茶技与茶艺,感悟到茶道的奥妙,现在她则言自己正走在学习“无”的路途中。大像无形,大音稀声,生命本身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大道至简,“无”也是回归到生命的本源。

“喝茶,喝的就是转换。你说茶里面有什么?你可以说它里面有一切,也可以说它里面什么也没有。”

 

点击查看原图

章立:寻慢武夷茶

章立和肉桂的尚焙坊就开在武夷山度假区的居民区里。店面宽绰,陈设布置清净素雅。除了必须的茶品茶器,桌上还有一只古琴。一边品茗,一边听佛乐声声,让人的心里也顿生清静。

前段时间,章立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寻慢武夷茶”的活动,得到了微博上网友热烈的响应。尤其是武夷山附近的茶友,纷纷从外地赶过来,亲身参与到寻慢的活动中来。

来武夷山之前,章立曾经在厦门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终觉厦门的节奏还是太快了一些,与武夷山相比,厦门更是一个物化的城市,生活的成本也在节节攀升。人的选择有时更是身不由己,被推着往前走,像陷在一个漩涡里。在与肉桂相识后,他索性辞掉厦门的工作,在武夷山定居下来。章立和肉桂自身即是慢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茶友同道,两人经常出门去拜访各地的茶友。过两个月,他们打算到西藏去一趟。

“武夷山是一个可以让你的节奏慢下来的地方,生活相对悠闲,如果在上午出门谈事情,基本就找不到人。在这里,你想快都快不起来。”他们推出了自己的岩茶大红袍品牌:而立与不惑,然后是知天命和枞心(与“从心”谐音),名字来自《论语》总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从心而不逾矩。”寓意深远。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在章立看来,武夷山的茶与人的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喝茶总会让人的状态慢下来。“有的茶让人喝得呆不住,喝两泡就想赶紧走,心里慌张张的。喝武夷岩茶大红袍,因为它的厚重,总是会让人的心里踏实,能做得住。让你有种找到根的感觉。”章立和肉桂经常去禅寺礼佛,也爱在寺院喝茶。“在寺院里喝茶,你的心会时时生出欢喜。”

肉桂曾经在天心禅寺住过一段时间。第一次呆了一年零三个月,第二次呆了半年。在此之前,她做茶艺师,收入不菲,但总觉得人生没有方向。直到有一次她跟朋友去天心禅寺的大雄宝殿上香时,觉得心里特别喜悦。从此隔三差五便经常上山进寺庙,后来干脆住进了禅寺。她在山上学习书法,练毛笔字,读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也读儒家和道家的一些经典书籍,修身养性,受益颇深。

“喝茶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感受的,这种感受是这方山水赋予它的。现代人喝茶,往往过于追求茶的香和口感,却忽略掉了茶本身的韵味。岩茶大红袍是经炭火焙过的,有一道工序是要用文火慢慢焙,在上面撒上一层灰来控制火的温度。不能用明火,明火旺而疾,倘若该在用文火的时候用了旺火,就会灼伤茶叶。焙火之后,一切不在的东西、飘忽的东西、面上的东西,都会被过滤掉,留下来的,是最本真的,最具传承价值的。”

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这是焙茶的用火之道,也是人的生活之道。

王顺明:随心而活

机场附近,在琪明茶叶研究所的院子里,我们见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先生。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声音略略沙哑,讲起话来更是妙语连珠。空中飞着细雨,整个院子里则是满目绿意葱茏,小桥流水,充满野趣。丁香树的花香混着茶树香氤氲浮动,沁人心脾。王顺明站在院子的茶树丛间,一一指给我们看: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铁罗汉、水仙、肉桂……一行行、一畦畦,生机勃勃,错落参差。其中有许多他培育的新品种,这里也是他退休之后的新王国。

院子的西侧,则是一排排树形较为高大、枝繁叶茂的老茶树。下到一层台阶,便是王顺明的老伴张阿姨的“天下”:散养着的鸡,有将近五六十只,在地上东一口,西一口地啄食儿,鸭子在水塘里优哉游哉畅游,甚至还养了两只大雁,一只大鹅……“大雁还下蛋呢,壳特别硬!”

退休前张阿姨的理想生活就是买上几亩地,盖座大院子,在家里种种菜、养养鸡、抱儿弄孙,颐养天年。得空的时候,两人一起出门旅旅行。现在,她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已经带她去了很多地方。”王顺明眉目间有着掩饰不住的小得意。张阿姨则拿出手机,开心地给我们展示她和外孙女去海边游玩时拍的照片。

“生活就是这样,既要忙碌,又要学会放松。就算是玩儿,也要玩儿出自己的品质。”他打趣地说,“我的准则是低调做人,高调生活。这也是你们杂志应该倡导的精神。” “没有客人或者不忙的时候,他就经常在院子里转悠,看看哪里的树长得不齐整,就拿剪刀修一修、剪一剪……”张阿姨笑着在旁边补充一句。

王顺明的家庭真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了:九十几岁的父亲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大女儿已经成家,在附近的武夷学院任教,教授茶艺,外孙女也是乖巧伶俐。小女儿还在厦门念大学,无疑也回到家里陪伴父母。在他的工厂里,又有几个家族的亲戚在帮忙工作,再加上来了客人,每次吃饭的时候,一次总是坐不开,必须要开“流水席”。一拨人吃完,另一拨人再补上去,热热得很。在王顺明过60大寿的时候,女儿还特意为他办了一个大party,兴之所至,王顺明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幅幅对联,贴在门上。

作为老一代的茶人,王顺明在退休后的生活其实异常忙碌,还是以茶为核心。去外地受邀讲课、担任茶叶评审、接待国内外的来访者,指导茶专业学生……但他总能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地掌控自己的节奏。

站在院子里,他点上一根烟,看着那片郁郁葱葱的茶地,“我不在意外界如何评论我,我活出自己的价值就够了。”

是的,随心而活,这有何尝不是禅意生活之一种。

 

点击查看原图

林清道长:在生活中顺应自然

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中,道教占着主导的地位。北宋时期的宋真宗年间,道教的宫、观、堂更多达300多处。保存至今的天上宫则是兴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坐落在九曲溪畔的星村黄花岭之上。同天心禅寺相同,建筑精美的天上宫也曾遭遇劫难,一度破败不堪,在林清道长掌管后,曾经废弃的道观得以重建,香火日渐旺盛。

四十几岁的林清道长看起来颇具仙风道骨,红光满面。上身是一件白色的棉麻道袍,下身是一条黑色的腿脚肥大的裤子。头发在脑后绾成一个大髻,嘴角下巴留着一层络腮胡子。

他穿过大殿迎接我们,熟稔地同刘君打招呼,把我们迎到后殿的一间厢房中去。空落落的一间房子,动静大了会有回音。靠窗是一张宽大的红木桌子,零落散放着水壶,茶壶,茶杯,一应俱全。我们围着桌子而坐。道长居中,为我们烧水泡茶。他拿出一包茶,“这可是好茶,自家茶园的,我平时喜欢喝武夷陈茶。81年和82年左右的时候,茶厂好多茶做出来都没人要,到现在可是个宝了!”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热茶,又补一句:“而且那时都是正山茶,没有外山茶。”谈及“茶”与“道”的关系,林道长说,武夷山最早的茶并不是“大红袍”,而是叫“纯阳茶”,这是为了纪念北五祖之一的纯阳真人吕洞宾。“在唐代的时候,即有‘采得仙芽献地仙 ’的句子,地仙就是武夷君。”

林道长已经在武夷山居住了30多年,早晚必做的功课是念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他引用《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清净的对立面是“浊”与“动”,“浊”与“动”的源头在于欲望。世人的贞静之心,多被欲望羁绊。欲望涌动,打破内在平衡。所以,林道长强调,人要获得快乐,必须要抱朴守拙,即是“虚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也要与自己和谐相处。“现在,城市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彼此间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强,我们无须清静无为,也无须清净避世,但也要在生活中顺应自然,修身,修心,以求静,求智慧,求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你只有把心放下。”

在人心日益浮躁的今日,林道长向我们揭示的或许不只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是一种关乎内在信仰的哲学。

 

点击查看原图

泽道法师:禅茶一味是清欢

对泽道法师的访问,是在天心永乐禅寺茶寮的二层中进行的。茶寮依山而建,透过打开着的玻璃窗,可观看到远近水墨画般润泽的山景。室外正哗哗下着大雨,山间淡淡云雾弥散。靠窗的几株水杉,在风雨中摇动着身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一切皆透着禅意,让人不由感怀唐人卢仝在《七碗诗》里所写下的诗句:“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犹正在回想《法华经》里“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的经文间,泽道法师推门进来。他脖子上挂着一长串褐色佛珠,着一身茶褐色常服,脚踩着一双浅色的布履。

泽道法师在13岁时即皈依佛门,“为寻求人生的另一种答案”,他云游四方,遍访名山大川。1988年,28岁的他入住天心永乐禅寺。十余年来,在他的努力下,曾遭到严重破坏的天心永乐禅寺终于又迎来鼎盛香火。

 

点击查看原图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在他看来,禅与茶的关系,也亦如此。茶既是茶,茶又不是茶。当它不是茶,便是“参禅悟道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则以茶静心,求正清和雅。

泽道法师讲到,禅茶关系由来已久,《续茶经》里曾有记载:“武夷做茶,僧家最为得法。”这个“僧家”,指的即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明朝永乐年间朝臣胡滢一首“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即点明了大红袍与天心禅寺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说正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在生活、参禅与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培植出了武夷山大红袍——“大红袍祖庭”的石碑就赫然醒目地伫立在前往天心禅寺的石阶旁,提醒每一位来访者大红袍之与天心永乐禅寺的渊源。

僧人在坐禅之前先喝茶,所以庙里有专门的“茶头”,专门负责为众僧人煮茶献茶。“茶象征着罗汉的自在,也象征着僧人的隐忍。”泽道法师如是言。茶叶在热水的冲泡之下,涤荡尘嚣,了断种种烦恼。茶叶历经采摘、做青、揉捻、焙火等繁复工序,如僧人经历万般折腾,却始终保持隐忍。茶更象征着一种人生。无论是“琴棋书画烟酒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高雅的生活或是琐屑的生活,都有茶的身影相伴相随。都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有茶的人生,方能算是“清欢人生”。

“心静则国土静,心安则众生安。自然的心境就是持戒,持戒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他谈到,与酒不同,喝酒会激发出人内在的更多欲望,让人变得更加狂躁不安,而饮茶有助于人对于自我欲望的控制,就是“知止”。《大学》里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懂得控制,适度节制自己的欲望,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泽道法师所认为的喝茶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武夷百丈山探访大红袍

九哥阅读(6)

爱茶的人没有不知道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喝多了便想去寻访一下产茶的圣地。也是机缘凑巧,在茶博会上结识了武夷茶人吴老师。几泡彩金茶入口,惊艳四座,三言两语之间便敲定了这次武夷访茶之旅。

我们这趟访茶之旅是要探访野生茶园,所以没有去武夷山风景区,去的是武夷山脉北端的百丈山。它位于福建省浦城县九牧镇,地处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也一直是产茶区。

抵达茶园

车转过山弯,漫游的浮云从远处的山脚绕过近处的山峰,旋了几个旋儿,终于被收在了万山的怀抱里。薄薄的轻纱浣成了浓密的白,浮荡在碧透的山腰间。几个不经意的回眸,就涨满了人的胸臆。

吴老师的家和野生茶园就在这重山环抱的白云深处。一座石屋,门前疏篱数竿,茶树几株,圈起一个小小的院落。篱下散养着几只母鸡,天光底下游荡,一会儿就躅躅地踱进道旁深林里去了。房后是山脚下的半片缓坡,坡上拔起参天的翠竹撑开半山清雅的绿,那绿的尽头就是野生茶的茶园。

野生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高山野岭间自然繁育的野生茶树,取自天然,数量稀少,需要采茶人耐心细致、漫山遍野地寻找;另一种是栽培型野生茶,树种由古人在千百年前种下,但因各种原因被遗忘,茶树几经自生自灭成为了原始林木的一部分,直到后来被茶人们重新发现,移种到现在的茶园。野生茶的口感纯正、浓郁甘甜,具有强烈的山野气息,在口感上,与平常我们喝的古树茶有很大的差别。

吴老师家的野生茶园属于后者,出乎我预想的是:茶园里一片茫茫的灰褐色,茶树基本可以用“光秃”来形容,上面还缠绕着一层蛛网。只有树尖上稀疏残留着几撮没被扫荡过的茶叶,有的茶株上甚至是颗粒无收。在此之前,我也寻访过其他茶山,触目所及都是满眼的茂盛葱茏,从来没有像现在看到野生茶园这么灰心丧气!吴老师拂去枝叶上面的蛛网,表情严肃又祥和地说:这些自然留存下来的茶叶,约占全部茶园产量的十分之一。一时间,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种茶、制茶的茶人一般都是希望自己的茶园高产、收成丰厚。然而吴老师这样的茶人,坚持有机生产。种茶如斯,才是真正爱茶、养茶、育茶,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堪配“茶人”二字。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一种信念,哪怕是坚持一些看似荒唐的事情!茶家畅饮

从茶园回到吴老师的家中,差不多是正午时分,于是大伙儿开饭,饕餮一顿华丽的农家宴!漫山遍野的翠竹是这里的“植物大户”,清脆甘甜的青笋是酒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再加上有机的五花肉片、辣酱和吴老妈妈的烹炒……至今回味起来仍然口齿生香。

餐后的活动项目是品饮当地老白茶和彩金茶。就着山林里新摘的野果剌儿莓,我们一群茶腻子懒散地坐在院子的树荫下,开始了此行第一场野生茶会。

生长在武夷山的人,做茶就如同料理家常便饭。我们品尝的第一道茶便是吴老师的母亲吴老妈妈自己炒制、封存的老白茶。“老茶治百病”,福建茶产区的茶农有一个古老传统:把十几年前的纯老茶作为家庭必备良药,老茶收藏的时间越长,功效越强劲,茶韵越深厚甘醇。常饮老茶可通百窍并解肠毒,具有止痛、祛病、消暑、暖胃、解乏等功效。五月的武夷山已经有了微暑的感觉,喝下这几道老茶以后,顿感血脉贲张,茶气灌顶,耳热面赤,通体微汗过后是一身的轻便舒爽。

之后,我们又品饮了野生乌龙茶——彩金,这也是吴老师的茶品里我最喜欢的一款。干茶茶条紧实,呈黑褐色,在充足的目光下可以看到赤金的绒毛。冲泡以后,茶叶醒透舒展,逐渐曼妙出斑斓的缤纷色泽,纽结着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的颜色于一体,可谓异彩纷呈。高山野生茶香高汤寡,彩金的香气是那种野草闲花的山野气,活泼而灵秀,茶汤呈琥珀色,入口温和鲜爽。低眉细品,那清甜绕过舌底似要带你去往那万山寂静的云雾岚霭。阳光顺着树叶间的缝隙洒下来,把彩金的茶底映射得更加绚丽多彩。此时,你除了觉得生活是舒美的,再没其他想法。漫游野茶山

小憩之后,行程再次开启。吴老师要带我们去百丈山上寻找真正的野生茶。我们在喝过几道彩金之后,对生它育它的深山更是充满了憧憬与遐想。

都说武夷山是动植物的王国,一路走来果真如此,有很多种野花野草就是当地人也叫不上名来。我们在吴老师的指点下,看到了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而离红豆杉不远,我们又发现了野生樱桃树,它的果实只有酸枣大小,形状和颜色很像枸杞,吃起来酸甜可口。我们几个人站在树下,不消一刻便把一棵红绿掩映的野生樱桃树变成了葱绿的光杆司令,大饱眼福之外又大享口福。

总算我们运气好,走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找到了第一株茶树。茶株杂沓地混在其它植物的荫庇下,每株也只有齐膝的高度,低矮嫩绿,毫不起眼,但是一芽二叶,旗枪分明,摸上去柔嫩韧巧,挺秀饱满。我按照采摘绿茶的路子掐了一朵茶芽,惹得吴老师直笑:“野生茶本来就难得,不能这么浪费。你这样精选出的茶芽,都是做白金茶的上好茶青,但下面的二三叶也是可以摘回去的。”一边说着,一边掐下底下三叶,并要我们都依此效仿。顺着散布的茶株采摘,一路上行,茶友们兴奋开怀,返老还童了一般,再加上一开始在茶园里的收获,我们竟也采摘了五斤左右的茶青。日落之前,我们返回,将茶青送到了吴老师家的茶厂。

观摩茶厂

第二天的行程便是参观吴老师的茶厂。

茶厂是以前的旧戏台改建的,从构造到角落里不经意的摆置,乃至制茶时的工艺流程都呈现出了各种古老和传统。吴老师带领我们从晒青、人工揉捻到烘青逐步查看,详细讲解,耐心解答。时间火候上的掌握是制茶的关键,我们也在观察中读出了老茶人制茶的严谨考究、一丝不苟。

茶厂近旁还有一个小有特色的建筑,据说是个烘烤烟叶的烤炉,样子很像少数民族的碉楼,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尘埃落定》。当然这与茶无关,只是访茶路上一个小小的新奇发现。有时候你会发现旅行就像是一块七巧板,一路走一路巧遇,许多意外有趣的发现,拼凑出整个多彩旅程。

造访茶乡古镇

告别了吴老妈妈,离开了百丈山。下午的行程是造访附近的古镇廿八都。廿八都是个很小的古镇,漫无目的游走也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将其逛遍。进古镇先要走过一座石桥,名日“珠坡桥”,桥上的一副对子“桥廊风爽堪留客,波底星光可醒龙”,对仗工整,趣韵皆佳,彰显着此地的文化底蕴。

一条溪流亘贯古镇,垂柳傍在堤岸,岸上是嬉戏的孩童和散养的鸡鸭,街道和民居分布在溪流两侧。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就能听到溪水时断时续的潺潺声。很庆幸这个小古镇并不出名,还没有太多的人潮和物欲来冲毁它。它兀自恬静着,淡淡的美丽着,我不禁想起王朔那句“最美好的时光都是虚度的”,无限感慨!

访茶之后的半个月,我们收到了吴老师寄来的茶叶。我们亲手采摘的茶青被分别制成了野生乌龙茶——彩金、野生白茶——白金以及野生红茶——赤金。为此我们还专门办了一次野生茶会,召集茶友们品茗分享,大家济济一堂,各种热闹与祥和。又
是一年春天,采茶季节将至。我们访过了武夷野生茶,今年该造访武夷山正岩区的茶山,不知那山那水秀美几许呢?

武夷正山攻略 宋小夔 郝敏敏 宋小夔

百丈山之旅属于深度游,牵手茶人,采茶制茶,但对于从未去过武夷地区的初游者,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正岩茶区、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其实更不该错过。

前前后后,在武夷正山待了一周时间。这里的乡野村寨、远山近水、花草树木、鱼虫鸟兽都令人喜爱有加,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这里,不仅是桃源仙府,更是胜地茶乡。

崇阳溪东岸 下梅古村旧茶商

不着急入九曲、上天游,头两天,我们在崇阳溪东岸闲逛。这里的五夫镇、下梅村、古汉城、城村,都是留有灿烂文化遗存的美景良地。除了逛茶庄、游茶园,还一定要走一遭下梅古村。清初,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当溪的八个码头装卸不绝,每日行舟300余艘,一片繁忙。茶叶贸易的繁荣带来地方的富裕,下梅邹氏四兄弟拥资百万,富甲下梅,其家宅至今仍保留着,韵味深长。

自然保护区桐水关正山小种

在保护区里行走,被百分之百的山林野趣包围。除了空气质量极佳、沿途遇见不少飞乌游鱼,还明显感觉到山林植被的垂直变化。

世人多知武夷大红袍,其实武夷还是红茶的发源地。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就产于黄岗山山脚的桐木关。相传明末清初时期,茶农为避战乱四散,待制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而过度发酵产生了红变,为挽回损失,茶农采用松柴加温烘干,由此产生后来行销世界的正山小种红茶。老树发新芽,正山小种近年来又开创出金骏眉、银骏眉等高档茶品。天心岩附近大红袍母地九龙窠

其实武夷岩茶大红袍有多个品种,清代最出名便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五大名丛。如果问当地人:最好的岩茶产在哪里?他们会说:茶分三级——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山本山的茶,它当然是最好,其中,又以永乐禅寺至水帘洞一带(包括天心岩)的正岩茶为上品,很多茶人都以能在这里有块茶地而自豪。

举世闻名的大红袍母树便生长在天心永乐禅寺后山的九龙窠上。长久以来,“茶佛一家”,僧人援禅如茶、融茶于禅。名寺出名茶,大红袍茶缘起于寺院茶,九龙窠原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类似渊源比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

天游峰九曲溪寻找护茶摩崖石刻

行水路看山,行山路看水,武夷山景区内有多处赞颂名茶、记载茶事的石刻。除了“晚甘侯”、“大红袍”、“不可思议”、“半天腰”、“茶洞”等石刻分散正山各处,九曲溪沿岸和云窝附近还有五块护茶石刻,分别位于七曲金鸡社、四曲题诗岩、四曲平林渡金谷岩、云窝石沼青莲亭前。这些石刻恰是武夷茶文化积淀深久的明证。

林馥泉大红袍岩茶之摘采 高清视频

九哥阅读(6)

大红袍岩茶鲜叶采后之处理—茶青采摘后,每人放置在各人肩挂之茶篮内,切忌压实。竹篮每只可容青约十五斤。通常十一二斤即轻轻倾入另一青篮内。粗暴操作最伤茶品,压挤之叶,其细胞将因破碎而流出茶汁,以致先期氧化。损伤之叶,在萎凋过程中,常变为死叶,决不能制成良好之茶。茶青倾倒之时,须将茶篮靠近青篮而后倒入,不得高举投入。大红袍岩茶茶青倒入以轻松为宜,注意于凉爽通风之保持,以免青因压实发生热度,致叶中成分先起分解作用。盖叶虽采下,但尚能继续进行呼吸作用,若被紧压,气不得曵,热乃发生,受热过多,叶即红变,无法制作。受热较轻,虽不色变,但亦有宿味,制出之茶,泡水亦将污浊而无味。茶青倒入青篮,中间放叶较薄,周边较厚,盖青篮周边尚有疏孔,可以通气。

每次送青入厂,时间约一小时至二小时半,不致使茶青停留山场过久,发生劣变,武夷各岩因受天然地理限制,大红袍岩茶园星散,山路崎岖难行,且远者在一二十里之外,近者亦有一里左右,故运送茶青之工人,行动须敏捷谨慎。如青盛路远,一担青篮,一人挑运不及,且因挑运时间过久,恐鲜叶劣变,故须用青篮二三担,派二人或三人接力挑运入厂制作,以求敏捷轻快。

大红袍岩茶青放于山场或挑运入厂,均须设法避免太阳照射。在山场茶工,均知将大红袍岩茶青篮放置树荫之下或茶树之旁。挑运时或择阴凉之路行之,或于篮顶用杂草树叶等披盖,以遮阳光直射。

品种不同,或属单丛之鲜叶,须分篮挑运,或一篮之中,设法隔分使免混杂,昔年对于单丛茶青,在山场之处理,甚为仔细,每一单丛,均有编号,各树挂竹竿,写明种名为记外,尚由茶庄厂主每春发给二尺方之白布数块,每一单丛鲜叶,用白布一块隔分盛之,并将原挂茶树上竹竿取下,放于布上,以免混杂。现因简就陋,废用已久,小数大红袍岩茶厂尚用纸张隔开,大部则采用树叶隔分。惟树叶稀疏,混杂难免,且无挂牌,更多错误。此事虽小,但有关品质,仍有倡用之价值。用纸虽无不可,但雨天容易破烂,不甚合用,若因用布价昂,亦可用竹制小筐以代之。

送大红袍岩茶青次数,以天候晴雨,茶青多寡而定。如系晴天,每天八九次,雨天五六次。盖雨天采摘,本属不得已之事,如非鲜叶粗大,稍过即无法制作,当尽量少采为宜。送青每次相隔一小时至二小时。数量至少百六七十斤,通常百二三十斤。由于送青次数之多,数量又少,对茶青决无挤压发热之弊。武夷茶农,对于采后大红袍岩茶青,在入厂前之处理,尚称谨慎合理。

6.大红袍岩茶采摘人工—大红袍岩茶采摘人工,十有八九来自江西上饶一带。且均属男工无一女工。一因外地女工不便跋涉远途;二为武夷岩多岭峻,悬绝崖石,比比皆是,茶园多利用岩凹砌石,运工作成梯园以种茶,崩石罅隙之处,常产佳品,每于石壁凿级攀登,可谓险绝,雨天尤为难行,此不仅素无训练之女工无法胜任,即年事稍大之男工或童工,亦无可如何。是以武夷各大红袍岩茶厂,每春所雇用之采茶工多为身强力壮之壮丁。间虽夹雇有童工,但年岁亦均在十四、五岁之上,但数亦不多。以清源岩一厂为例,一九四O年春所雇用之二十一名采茶工中,仅有二人为童工,余概为壮丁。每厂雇用采茶工之人数,以制茶量多少而定,同一茶量所用采工数差不出一二人。以成茶一千斤为例,约需采茶工十九至二十一人。兹将清源等岩一九四O年制茶数量及所用采茶工人数列表如下:

 

各大红袍岩茶厂采茶工,必须有一带山茶师,率领全队工作。为指挥便利,采工之雇用,亦多取决于带山茶师。带山茶师之工作,不受约束,盖彼须监督全队采工,并须策划所有茶园采摘之先后,责任甚重。但老练之茶师,每日均能自己参加采摘工作,因彼对每一片茶山甚至每一株茶树采摘之先后,早胸有成竹,每一采工之工作情形,亦不易逃过彼之视线,彼之工资,亦比普通之采工高出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五。

武夷大红袍岩茶之采制,在每一过程工作之人工,均甚劳苦,其中尤以采茶工人为甚。采工于天微明起床,早饭后即担篮匆忙上山工作,直至中午,中间并无休息,仅可个别稍息片刻,抽抽旱烟。午饭系挑至山上用餐(俗例天不分晴雨,地不分远近,午餐均在山上用膳,虽大雨倾盆,工作在厂门前数步,采工亦不肯进厂用其中饭,问其原因,均谓此乃开山祖杨太伯公之规矩,无人敢犯,殊不知此乃昔日主持岩厂之僧侣隐士,终日饱食无事,所想出如何剥削人工无数方法中之一,用神力以压服人心已耳),饭后又得工作,直至傍晚天已昏黑始得返厂。在山工作时间每日自上午五时起至午后六时止,平均达十二小时,十二小时不停地登崖越岭,辛苦工作,若能得一安眠,尚可勉强恢复疲乏,但采工除日间采摘工作之外,尚须负半夜炒制时揉捻工作。故采工每晚饭后,即须入睡,迨至茶青发酵完成,早者,在晚间八九时,迟在午夜,即须被竹筛之声叫醒清梦,动员全厂人工,炒制当日所采茶青。何况采工所负工作尚为卖命出力之揉捻工作,矣茶青炒完后,如时间尚早,尤可稍眠片刻,如炒完天明,即用早饭,仍得携篮上山,再开始其十二小时之辛苦工作。采工每日睡眠,至多不过三四小时,采青紧挤之日,竟有数晚彻夜未眠,生活之苦,可谓极点。

关于采工工资,系以各采工工作效率而定,所定规则,极为严密,奖罚分明。开山后三五日内,因茶青未盛,采工工作可稍为松懈,五六日后,茶青已盛,俗称为“大日”。带山茶师每日必须携带三角红旗一面(红旗约长2尺,三角形,中书一“令”字,相传此为杨太伯公之令旗)及小秤一把上山,此乃暗视采工,茶青已盛须以各人所摘数量决定此春工资。“大日”开始,即须“开秤”,包头可于一日任何时刻,出采工之不意,突然出现于茶园,叫声:“大家息息抽口烟”,众工停止采摘,由包头逐一过秤各人篮中应采茶青重量,并一一记录。此出人不意之过秤,俗称为“暗秤”,秤后数量最少之采工,傍晚返厂,必须手执红旗而归,经过处所,令全山采工,均对之注视,予该采工精神上之刺激,该采工受此耻辱,于次日心发愤工作。过秤次数,随茶青多寡而定。多者,日有数回。但记载数量(俗称记单)并非次次皆记。每春记载次数自二次至四次,其中有“明秤”一二次、“暗秤”二三次。所谓“暗秤”已如上述,“明秤”者,即由包头指定茶行分行采摘,采山不得自由选择,同时开始,同时停止,后秤其重量,记入单内,此项规矩设之至善,物质鼓励,精神刺激,采工焉有不卖气力为包头工作乎!其他产茶区域,谅无如此完善之制度。

每春(期间为十六日至二十一日)每一采工工资,各采工事前仅知一最高和最低标准,谁能获得工资若干,各人并无把握。决定工资等级,系由三四次记单内各采工所采茶青共计重量,以最多者得本年最高之工资,其余依等级得递减,采量最少之一人,得本年最低之工资,规矩在前,各无怨言。但有时亦不能完全取决于所采数量之多少,而定夺工资,尚须包头考察各采工对于其他工作如揉捻、炒青等项工作之工作情形如何。兹将碧石一九四O年十四个采工所采茶青数量,及所得工资额数,列表示后,其他各茶厂均与此标准同。

兹将一九四O年碧石岩采大红袍岩茶工人数、采量及所得工资表列下(本年米价每元五斤):

 

表上十四人计分十四等级,最高得十六元,最低九元。其中烧饭兼挑青工人,照例系与得最高工资之采工同价(此人须身强力大,且能任劳任怨。彼之工作除三餐烧饭外,尚须洗碗、挑水、挑青、送饭,晚上添油、点灯、扫地、煎茶、烧水、挑柴、运炭等工作,几无时休息)。

7. 采摘用具—此所提采茶用具,仅挂肩采茶篮与挑青青篮二项。采茶篮系竹制,长圆形,周边有小孔洞,篮高35公分,直径大小与高同,上有竹篾二条,对叉弯曲为提柄,高36公分,每篮可盛茶青十五市斤。每茶厂以制茶一千斤为准,需此茶篮二十至三十个。此种茶篮,构造合理之处,在大小适中,有高提柄可挂于肩上,无碍两手工作。且因有孔洞,茶青放入,可以透气,不致紧压发热。

青篮者,由山上挑运茶青入厂之用,亦用竹制,高40公分,直径67公分。篮有孔洞,每一公寸有半分大小孔五十六个,此为透气洞,以防鲜叶发热而设。着地另做有底脚,高5公分,以免篮底茶青,直接受地上辐射之热,使叶红变。每篮可容鲜叶七十余斤,以制一千斤为准,计需此青篮四个。挑青路远者用六个或八个。

除采茶篮及青篮而外,每一采茶工并须给予棕衣一领、斗笠一个,以便雨天工作。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采摘与制作(精华)

九哥阅读(7)

第一节 岩茶在制造上分类

武夷岩茶大红袍在茶叶制造上是属乌龙茶类,介于全发酵之红茶与不发酵之绿茶中间的半发酵茶。栽培品种计有菜茶、水仙、乌龙、奇兰、桃仁等十品种。其中最多为菜茶,水仙、乌龙次之,由上述各品种所制造之成茶,因在武夷岩中制造统称成为岩茶。其中因品种不同或采摘时间有先后,或因其他特殊处理,由菜茶制造之成茶分有奇种、单丛奇种、名丛名种等。由水仙制造之成茶,称各品种原名。兹分说明于后:

1.奇种—系由正岩所产菜茶,经过良好之天然萎凋以及其他制造过程处理均为适当,色味香身骨叶底等在一般标准之上者。此项成茶在制造上占最多数。

2.单丛奇种—系选菜茶中生长特别优良者若干丛,分别采摘,加工制造,而每丛并未各别分开,品质上驾奇种之上。

3.名丛—系选自数十丛或数千百丛中之最优秀者,而在制茶成品上色味香均有独到之处,各丛分别采摘,加工制成,为菜茶中之最上品。再依树形,或树生理上之特征,或品质具有某种特性,而冠以各种足以表征各该单丛特质之名称,其名称甚为复杂,其中最著者,有如被称为“茶王”之“大红袍”,其它如“白鸡冠”、“铁罗汉”“瓜子金”、“金锁匙”、“半天夭”等,系千百名丛中之最著而已。在制造上每一过程,茶师均极谨慎从事,做到尽善尽美之一步。

4.名种—此为普通菜茶制成之一种,在栽培方面多属土质瘦瘠生长不良之茶树。在制造方面多系每日末后一二次茶青,或雨天所采者无法进行良好天然萎凋,须行加温萎凋即须烘青处理不能尽善者,此类茶青在制造中,因品质或处理之不善,致色味较淡薄,品质较差,仅具有岩茶之一般标准。

除上述正茶外尚有“焙茶”一种,此乃茶青初干后,用簸箕扬簸出来之茶末、黄片等,复焙后经过一翻精制之副茶,菜茶制成者,通称为“焙茶”,水仙制成者,则加冠以种名称为“水仙焙”。“焙茶”量普通约为正茶十分之二三。乌龙等品种之杨簸物,因数量不多,不另制造,归入菜茶焙茶中。

上述奇种以至“焙茶”,均须缴交岩主,凭重计给包价,至于由女工捡剔之黄片、茶梗等,焙干后称为“茶头”,或制造焙茶所筛出之茶末(俗称“茶米”)则归“包头”取用,作为茶工日常之饮料。

第二节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造之人工组织

武夷岩茶大红袍采制所用之人工,除“包头”(即主持岩茶产制工作者职位及任务详述于后)一人及长工三五名,当用岩厂终年工作外,其余的均系临时招雇之短工,每春整批由江西上饶一带招雇而来。此批工人固然对岩茶制造具有特殊技能,但数百年来传统之观念亦不无原因。崇安本地人皆认为“惟有江西佬是武夷山开山种茶之始祖,惟有江西佬采时岩茶产造的大好老”,本地人在岩上从事茶业经营者,实属罕见。

岩茶采制,对人工组织极为精密。人事之管理,工作之支配更为认真。或取于“习俗”,或迷信于“神力”,制定各种茶工管理规则,仔细周详,可称十分完善。每春制茶对人力之利用每每超出每人每日之精神与体力操劳之限度。制茶开始,茶青稍盛,主持“做青”及烘焙茶师茶工等工作日以继夜,几无片刻睡眠之机会。至于采工筛工亦只能于每晚饭后休息二三小时。对此过度之操劳,仍无一怨言,所定之规则,均能遵守,视为神圣“法律”,出力卖命。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之独优,得于天时地利固属不少,但得之于人力者亦多。各种制度以及特有规则,以下各节均有详述,兹将在岩采制时人工组织系统,列表示后:(表中人数以制成茶一斤为准)

第三节 武夷岩茶大红袍采制之程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采制各个过程,与普通红茶绿茶制造方法不同之点甚多,盖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半发酵茶,采制方法系取二者之混合作法,经逐步之实验改良,各种处理方法,均极其精密,且多甚合理。今于未详论各过程之前,先将采制程序列式说明于后,以明采制过程之概要。

第四节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茶厂之构造

武夷各岩,大都因地势关系,茶园星散,鲜叶产量不多,且鲜叶运输困难,是以制茶厂须随其零散设立,规模不大,较大茶厂每春可制造成茶二千余斤,小者二三百斤。惟内部构造,尚称考究,不论大厂小厂,均有发酵室、焙房、焙青室和炒青间、揉捻室等之设备。茶厂规模不大,制茶不多,此在岩茶制造上亦一向成本昂贵之原因。武夷各岩厂建筑方法,虽受地势限制未能一律,但各部分建筑除形式略为不同外,其构造无不大同小异。其建筑项目若以制成茶一千斤为例,有下列各项:

(1)晒青架一至二个;(2)发酵室一间;(3)烘青间一间;(4)炒青间一间(揉捻处设在此室内);(5)焙房一间;(6)拣茶棚一处;(7)木炭间一间;(8)厨房一间;(9)男女临时工住室三四间;(10)“包头”住室一间;(11)贮藏室一间;(12)客房一二间。

茶厂有制茶数量在一千五百斤以上者,或因单丛名丛较多,一厂之中复分有大厂小厂,俗称为“大小焙”。普通之武夷岩茶大红袍放于大厂内制造,特色茶种则放在小厂制造。人工分为二组,厂之构造大小相同。今以武夷碧石岩为例,茶厂构造(附图于后)以明一般。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室内萎凋及其发酵详解

九哥阅读(6)

岩茶大红袍制造,并无明显之发酵过程,茶青在室内萎凋后,移入特设之发酵室中(俗称发酵室为青间),并不全为发酵关系,除发酵作用而外,茶青还继续其萎凋作用。此项工作为乌龙茶制造上最感烦重者。其处理目的,在设法使茶缘细胞破坏,发酵红变,叶片中部则须仍保其相当水分及原有色泽,此为半发酵乌龙茶之特征。岩茶大红袍之制造,对此层工作,十分讲究,几不能差之一丝一毫。

1、武夷岩茶大红袍发酵之理论—通常发酵作用,是开始于叶细胞破坏后。细胞间的成分,和空气及酵素接触后,随即发生复杂之变化。如单宁在发酵中被氧化后,由无色变为棕褐色,于茶浆以红色。此种氧化物,与茶素及其他成分等结合,成为茶之成分,在红茶制造上,在发酵中,刺激性之单宁,变化为红色单宁和褐色单宁,虽得深浓色和强厚的茶味,但刺激性和活泼爽快而带有清香味感,变逐渐丧失,以至于平淡。绿茶之制造,未经充分发酵,单宁未受氧化用,虽不减损,但有苦涩味,芬芳精油,亦未能完全挥发,不能有红茶之具有浓厚香味。

武夷岩茶大红袍之制造,欲取红茶之色香,绿茶中活泼爽快富有刺激味感,自然对于分别红绿主要的发酵之处理,有具特殊之方法,使岩茶大红袍之色、香、味、身骨叶底均具有其优良特性。

岩茶大红袍发酵之理想处理,是“四分红变七分绿”。即在叶缘及尖端三分之一处,完全红变,叶片中部凸出,成一椭圆形缘面,此为未发酵部分,绿色稍淡,叶柄稍瘦,叶脉退淡,叶柔软无力,发出悦鼻特性之芬香。(理想之红边叶片如附图)。

2、发酵室之构造—武夷各茶厂,对于发酵室之构造,大同小异。普通深六公尺半,宽十公尺,四壁筑泥墙,墙厚四公寸,仅留一门为出入之用。四墙均不设窗户,使室无空隙,避免空气之流通与日光直射或反射,发酵室之上为楼板,楼上利用为临时茶工住宿之用。发酵室之建筑主要条件如下:

(一)室内须有充分饱和空气;

(二)使外间气味不能达到;

(三)隔绝热力来源;

(四)接近揉茶处所及烘茶间,以便利工作。

此发酵室因无须流通空气以促进酵素急速氧化,故无须另辟窗户或通气洞。至于湿度,因四墙系土壁,地面又为泥地,空气不多流通,亦能保持其相当限度。室门常闭,室温与湿度能保持均衡不变,有利于采摘时间不同处理各异之各次茶叶之萎凋与发酵,即可用人力抗制茶青各种复杂之变化,使制作合乎理想。

室之中间,留相当地位供做青人工之工作。室之四壁,设有凉青架,构造与上述室外凉青架同,亦分十层。架数多少以可放置青盛时全日所采摘之茶青,即约可容水筛一百五十个至二百个。

发酵室构造及凉青架排列请参阅附图武夷碧石岩制茶厂图。(见本刊杂志2011年第7期第113页茶书连载插图)。

3、处理—茶青不管是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由凉青架移入“青间”前,均须将茶叶摇动十余下(俗称此为摇青),并集叶于筛中,边沿留寸许空处,然后原水筛移入发酵室内。今以日间第一次茶青为例,述其室内萎凋及其发酵之处理经过如下:

茶青移入室内,放置于青架,先后须有次序,不得与其他次数之茶青混杂。移入后,历相当时间不动,使鲜叶水分蒸发,继续萎凋。第一次青约自上午九时放入室内,不动时间约二小时,至十一时开始第一次室内“摇青”,但摇动次数不多,约十余下,即照上述方法处置,集叶于筛中,外沿摊叶较中央为厚,仍放置架中。摇青之方法,看去虽与筛米无二,其实与筛米方法大有差别,摇青不仅茶在筛中,须全部滚动,且圆形波动之力,须极平衡,使叶朝一动力中心旋转。力量稍不平均,叶在筛中,即旋而不转,或转而不圆,叶即挥出筛外落地。笔者对此步工作,接连学习四日四夜,动作尚未能达到要求。据说须有三四个月不断练习,方可纯熟。

叶在筛中,叶片滚动,至为轻快,且甚均匀,不致局部受摩擦而呈不规则之红变。叶片滚动,叶缘因与其他叶片互碰,叶缘细胞受碰破伤,茶汁流出,酵素乃起氧化作用,单宁受氧化作用,随变为红褐色。叶面虽亦受滚动,但与他叶互碰,决无叶缘之着力,叶细胞破坏不易,酵素无从起氧化作用,乃无发酵现象。岩茶大红袍制造特有之“摇青”工作,其作用在此。

茶青经第一次“摇青”后,放置凉青架上,于午后一时,叶色变淡,闻之已有清香悦鼻,即将四筛并为三筛,再行“摇青”,次数比第一次稍多,并须用双手左右将叶挤合放松,反复数次,使叶互碰。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须取之自然,叶片互碰,其作用也在破坏叶缘细胞(俗称此为“做手”)。互碰之后,须用手轻轻将叶向水筛外沿翻动,将叶铺成内陷斜坡状。筛沿不摊叶,空位加宽约二寸,仍放于凉青架上。午后四时,进行第三次“摇青”方法同前。摇后弄行“做手”。第三次以后之“摇青”及“做手”须视叶萎凋及发酵程度,而增减其动作。茶青经此三次处理后,已呈萎靡状态,静置相当时候不动,含蓄于枝梗叶柄较多之水分,因细胞生机仍未死灭,经扩散作用,仍可流至叶片补充,此时叶又呈澎涨,具有弹性。制茶工人,称此为“茶青还阳”,未明其中原理,认为神秘不可解之事,更认此为彼等技术独到之处,夸耀其高明。其实此乃一定不变之植物生理现象。晚饭后七时,进行第四次“摇青”与“做手”。此二项动作次数,均愈来愈多。此次“摇青”、“做手”后,可稍厚铺放成凹形,中留五寸径之孔洞,筛边沿留约三十空位,如此措置,可使空气流通,不致使叶发热,发酵过度。如是处理,可放置至若干时候。直至炒锅前半小时,进行第五次“摇青”和“做手”,这为末次工作。此次工作比其他各次为重要,盖茶青好坏,尽决夺于此次。叶经数次摇动及“做手”后,叶缘细胞已告完全破坏,发酵作用于细胞破坏时开始,随“摇青”及“做手”次数,而增加其红变面积。发酵作用,愈来愈速。同时叶中芬芳精油,亦随水分扩散而挥发,由完全之青叶香,随发酵作用变为带有熟茶香。叶缘水分蒸发殆尽,而叶片中仍含蓄有相当之水分,一叶之中,水分含量不得平衡,叶变为饭匙状,叶面凸出作龟背形,叶缘红变,约占全叶十分之四,叶色亦退淡。有此状态之茶叶,即被认为理想叶。每一水筛中,因叶粗嫩不齐,不能达到叶叶如是,一筛之中有此理想发酵叶十分之五六者,已属“难为可贵”矣。

茶青经五次处理后,其萎凋及发酵均已适度,即可并此一批所有之茶青入一大青弧内,再用力抖动翻拌数下,然后装入软篓,送出发酵室,进行炒青。

第二、三次以后之茶青,处理与此大同小异,采青次数愈迟,则处理时间愈短,则“摇青”及“做手”之时间及次数亦有所出入,笔者于一九四O年五月十三日在碧石岩制茶厂,实际观察记录所得,一日收青八次,对于时间及处理步骤,列表示后:

注:(1)下表内一、二、三、四、五数字即“摇青”及“做手”次数。

(2)“晒”即晒青,茶青行日光萎凋也。

(3)“凉”即茶青放入于凉青架进行阴萎凋。

(4)“入”即茶青移入发酵室内。

(5)“烘”即室内加温萎凋。

(6)“炒”即茶青放入锅中炒。

“摇青”、“做手”之次数,并无一定,仍然是应用“看青做青”之原则,大约每次茶青处理自三次至五次,此须视萎凋程度而定。水仙之处理与菜茶略异,盖水仙叶片较大,组织比菜茶为幼嫩,处理时应尽量避免手之碰伤,“翻青”和“做手”均极仔细。每次“摇青”亦不如菜茶处理之着力,须极谨慎从事。一般而言,菜茶比水仙之处理,较为粗放,且失败情形较少。
“摇青”、“做手”进行中,须时常变换筛之放置处所,因青架上下,计分十层,上层之温度湿度,与下层温湿度差异颇大,故须上下层更换位置,以平均所受温度湿度,免致茶青发酵不匀。笔者测验所得,架上第九层之温度,比底下一层温度,高摄氏四度半,一九四零年五月十三日在碧石岩测定结果如下:

发酵室之温度28℃,青架第九层温度29.5℃,青架中层温度28.5℃,青架底层温度25℃。

注:测时系夜晚八时,室内烧炭火加温。

发酵室内,须视天候干燥或潮湿,温暖或寒冷,室内温度,须善为调度,如温度太低,或湿度太大,使茶青发酵,难以接续进行时,室内须行加温。即用一小锅,燃烧炭火,放于室内中央,以增加室温,使温度与湿度接近饱和点,而利发酵之良好进行。有时鲜叶萎凋不足,发酵迟缓,茶青处理,与其他各次茶青,先后未能含接时,摇青时,且须执筛对向锅顶炭火处摇动,以促水分之加紧蒸发,进行发酵。

室内加温,通常于夜间举行。炭火大小,须视天候及全日茶青多少而定,茶青较多,处理不及,火宜微弱。茶青少,人工可敷支配,火可较盛。加温处理之举行,亦属不得已之事,因无仪器之测验,非经验丰富之茶师,往往使茶青处理失败。

4、萎凋及发酵之适度—茶青萎凋与发酵之处理,在岩茶大红袍制造中无法分开而论。须良好之萎凋,才有良好之发酵。茶师鉴别青萎凋与发酵之适度,均凭各人之经验,老练之茶师可做最后尽善尽美之一步。此种经验,非一朝一夕所可学习。茶师判断茶叶处理适度与否,有如下三种方法:

(1)手触—在最后一、二次“摇青”及“做手”时,凭手触叶,由皮肤之感觉,叶若柔软如棉,即证明萎凋程度适宜,发酵程度亦已相当,即可行炒青。

(2)眼看—自第三次“摇青”及“做手”起,每次均须用手提叶数片,对灯光照看,如见多数叶面已清澈,绿色变淡,可知叶内水分无多,呼吸迟缓,生机大减,若干种组织成叶绿素之碳水化合物,即自分解,供给营养,酵素大起作用,单宁逐渐变色,叶之尖端及边沿已呈枯焦,现出红色,萎凋及发酵进行,得即刻使其停止,以免水分蒸发超过一定限度,或招致发酵过度,因而无法炒制。

(3)鼻闻—茶叶固有之香性精油,随萎凋时水分蒸发而扩散,随细胞破坏发酵作用而逐渐挥发,闻之香味浓厚,芬芳悦鼻,可断定香之由来,实出于良好之萎凋,与发酵而得之。

用上述三方,断决岩茶大红袍鲜叶萎凋与发酵适度与否,所得结果,均甚良好。盖茶师之经验,均有学理之根据。

发酵室不开窗户已如上述。室内于午后四时后,即须点灯光工作。灯火系用老式竹制壁挂灯。即于小竹灯架上放入小碟,盛入菜油,用灯心草三、四条作灯心,燃火挂于凉青架上,高约五尺,以便利工作者立着取叶,对灯照明。发酵室内,绝对禁用煤油,以免稍有不慎,煤油滴入茶青,使全部茶叶变为不可饮用之废物。每一发酵室所用油灯盏数,以茶青多少为定,大约三盏至六盏。

5、萎凋发酵适度后之处理—茶青萎凋与发酵均已适度后,即须举行炒青,逐将同一处理,同一种类之茶青,倾入一大青弧之中,纠集全体做青茶工,各立青弧之一边,举行“拌青”,使各筛之叶,混合平均,利于炒制。同时兼行最后之“做手”。茶青于青弧中互碰数下,即可不顾一切,将叶紧塞入软篓内,送出炒青间炒青,制入软篓,青须紧压实,不令叶尚继续蒸发水分。压实虽亦会促其急速发酵,但距炒锅时间,至为短促,已无大碍。每一软篓,约可装二十至三十筛之茶青。如系单丛之较好茶种,则须另装于斗箕中,分别送炒。

武夷雀舌(大红袍),拨动心弦

九哥阅读(6)

武夷岩茶雀舌,之所以叫做这个名字,是因为其独特的外形,顾名思义,茶雀舌,说明茶叶叶片细小精致,武夷山岩茶雀舌酷似麻雀的舌头,它生产于著名的茶乡,武夷山大红袍景区,产量极少,知名度不高,因为极为珍贵,定为高端产品。武夷岩茶雀舌有一个别名,叫做”白毛尖”,毛尖本是茶中圣品,白毛尖却更胜一筹。雀舌茶叶,外形精巧,色泽黑绿浓厚,一眼就能看出是极好的茶叶,泡好后的茶水,芳香四溢,汤色橙黄,入口顺滑,唇齿留香,是送礼自饮的商品。武夷岩茶的雀舌茶,制作过程中清火烘焙,因此保留了茶叶的大部分精华,实在是上品。要说茶雀舌怎么样,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层次,青叶采的茶叶就嫩滑爽口,如果再老一点的茶叶,味道更加清香,沏上一壶,满房飘香,实在是难得的惬意与享受啊。

秋意略浓,抵挡不住的时光流逝。这一夜,且让时间过得慢一些,于是品饮武夷雀舌(大红袍)。

雀舌,可谓茶中名流,无论绿茶或岩茶,皆可见之。刘禹锡曾有诗云:“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而宋朝的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谈到,“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这一款武夷雀舌(大红袍),知道的人,都晓得有着特别的来历。武夷山的茶人们,常常会说六棵母树大红袍中就有一棵为雀舌品种。

焙得火功较足的武夷雀舌(大红袍),产自武夷山莲花峰上,清骨不凡,香冷俊美。

在茶荷内的雀舌,轻嗅觉之幽香清绝。武夷山朋友特意寄这款茶来,他亲手采制,第一次焙火用了两三个小时。第二次焙火用了六七个小时。此时离最后一次焙火大约有二十天了,来不及再等,略略有些火气,也就无妨。

喝武夷岩茶,需经受焙火时间的忍耐。先是初夏一番采制的艰辛,待毛茶制好了,又要等待一次一次的炭火历炼,炭火刚刚焙好,还要耐心等。看着它。心里慢慢地想着那个山水一般的滋味,若真要喝,还是要等深秋之后,早了,又怕辜负了这般花香岩韵。

这种等待的积累,莫非就是喝好茶所必然的历程?人们操之过急地去争取些什么,反倒坏了那些景致。

夜已经略深,铁壶煮水的声音让人喜欢。

铁壶工匠的手艺,可让人回到久远一些的年代。与普通的随手泡相比,铁壶烧水略慢,沸后水温稳定,品之觉水略细。

雀舌的外形俏俊紧细,黑褐油润,略带宝光,梗也细长,若山中道人,又如风骨君子。

投身于青花瓷的身影,映照有美丽武夷的山水之气。
 

扩展阅读——最美雀舌香

最早雀舌用于茶名是出现在江南一带的绿茶。在门类繁多的武夷岩茶中也有雀舌,而且是一款极为金贵的好茶。武夷岩茶“雀舌”,因叶片长得像小鸟的舌头而得名。属于小叶种。目前,“雀舌”只在武夷山各个品种园中试种,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因茶树、叶片相对其它武夷岩茶品种小,产量也比较低,是岩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

现在正是武夷岩茶火热上市的时候,茶客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搜罗各色武夷茶,各式各样的品茶会、斗茶会也开得热闹。我一直喜欢武夷雀舌,大费周章在朋友那里搜罗一通,只收齐两款雀舌。开汤斗茶时昭告身边茶友,并不费力就召集了好些品茗客。他们大多是冲着雀舌的大名来的。

第一款雀舌,悠长持久的香

干茶外形匀整,条索纤细紧结,色泽是很深沉的乌绿与黑褐色,油润起霜。闻干茶香,花香沁人心脾,微微带点火香。
第一水,岩火香更显于茶的本香,滋味厚足,汤水柔滑。
第二水,香气激发出来,水中含香,唇齿回甘。
第三水,花果香更为明显,花香在鼻,果香在口,舌面两翼有微涩感,回甘快。
第四水,香和味保持平稳发散,没有太强烈的冲击力。连绵悠长。
第五水,还有淡淡花香,汤水淡薄些许,有回甘时的那种清甜。
叶片完全展开,呈现出尖尖的锯齿,叶片长而细,柔软油绿。
茶友品评:这款雀舌发酵程度高,花果香明显,挂杯香好,耐品。干茶香的表现虽不突出,水中含香甚是饱满,虽有微微生涩,很快回甘转圜。到了后段,香气褪去,还能保持茶汤的清甜,说明做茶师傅对这款茶的做法到位,发酵烘焙得当,文火慢炖,茶的芬芳物质在水的浸泡下一点点被释放。

第二款雀舌,销魂的三道香

茶叶外形不逊于第一款,匀整紧结,颜色更鲜绿一些,很明显看出发酵程度不如第一款。干香表现不俗,茶友的一致评价:“底香好,本香足。可以闻到茶的清香。”
第一水,汤色金黄明亮,赏心悦目。热香高,花香直接从盖碗中溢出,离茶桌最远的茶友也能闻到清幽茶香。不同于第一款,因为焙火和发酵轻,口感鲜爽,滋味清淡。
第二水,花香表现仍然高调,滋味浸出,带一点青味。
第三水,香气略微减弱,涩感明显于第一款茶。冲击回甘的感觉也更为强劲,水显得柔顺不足。
第四水,茶香更为清淡,气韵也略微低沉,回甘还有力度,口腔中是清冽的甜香味。
第五水,几乎感受不到茶香,也无涩感。水更显轻柔,汤底清透无杂质。清丽的黄更明艳动人。
茶友品评:因为工艺上的差别,使这两款雀舌各具特色。第二款茶香气更甚于茶汤的滋味,这也是雀舌的明显特征,加上轻焙火和轻发酵,让这茶的香更加高昂悠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高香之余,茶汤缺少厚度,耐泡不足,不过前三道水的雀舌香已经很让人销魂了。
雀舌是盖香、水香、底香三香合一,它把武夷岩茶的“花香”演绎到极致,单闻杯底的香气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以为带着“岩骨”气韵的武夷茶都是铮铮汉子,却也有这样柔弱雅致的女子,与她对话不多言语,只要对上她脉脉合“香”的眸子便读懂她的心思了。

沸水冲注,茶的幽香飘然而出。轻饮一口,我已触到那九曲流水的缓缓细腻。第一道茶汤,最为显眼就是它的细腻甘活。对茶而言,如不是必要,不必洗茶,确有道理。浓稠的茶汤,一滴滴地在展示与你相见的最初,爱与不爱,都在这时候表白无遗。

只觉回甘迅即,武夷山涧流水一般的香清甘甜,有着透骨的美妙,舌尖味蕾被轻轻拨动,汤水之活韵远非其它茶类能及。

人们常说,辛辣的是肉桂。细柔的是水仙,认不出的就是大红袍。而这般雀舌呢?它的幽细之气韵,怎可轻易说与人知。

留下一半的茶汤,待最后时品饮。

第二道的茶汤,只觉滋味从容、甜美,略有豆香。虽火气仍重,然入口则滴滴甘美细活,口腔清爽舒畅,回甘太快,两颊生津不断。

挂杯有着幽细的花果之香。不禁想到那座有着莲花一般清丽的山水。扣冰古佛在此修行,栈道的木板或已朽坏,洞天的冰雪映照着那些传奇故事。

第三道的沸水,让茶更加激荡。此时香气密实,汤水的气息犹如飘渺的雾气,心驰莲花峰峦。若是有三坑两涧的岩骨,应该更为绝俗;然而。莲花峰上的不羁。旷远深山的气息,却让人有另一番感动。

第四道的汤水,更显清澈剔透,是碧潭的清。又如玉的透彻。滋味仍旧细活留甘,更觉茶汤有爆破力。不觉已经为武夷山水沉醉,秋色中的武夷,茶花或已披满枝头,那红或白的绽放,与秋水一般,是隔世之美。

恰好有四川眉山的泉水,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山水清丽。这瓶水冷饮的时候,只觉得特别柔,与其他泉水差异甚大。已经冲泡了一壶水。这时候改用这款软水,晚了一些,但也无妨。谁会料到自己的际遇呢?

第五道再加细品,我从不曾放过每一道的体验,这是与茶最好的交流。这一道的茶汤,虽然因为水的不同。然而它的风流与气息,却是不曾有少更改,却在滋味之间多了些随之而应的甘美。

重新烧开的水,在铁壶内初沸,冲注、静待、出汤,在秋天里有暖暖的茶香。

第六道的茶汤,略略浓了一些,一丝苦涩觉之即化。夜深。茶汤倾倒,潺潺有声,有厚醇的茶味,那是阳光照耀下的莲花峰的花草之气。

室中的秋兰花开三茎。每到清晨,就有不尽的幽香。此时虽复深夜,亦有淡淡幽美。惟恐夜深花睡,秉烛夜照,不知是否打扰它的清梦。

武夷的山涧,多有兰蕙。茶与兰香,彼此不可分割。

雀舌的滋味,正如花中君子。七至八道,汤水更为清亮,滋味仍是不可说的细活,杯中仍旧冷冷的花果余香,甘醇之味长留舌本。冲至九道,正是最极致的数字,甜细不减本质。

停杯,风住,花香留连。

茶汤恰如山泉流动一样畅快,又似高手轻拂古琴的轻微淡远。也就停留于此。哪怕风骨并未曾完全坦露,心迹却已经跃然于杯中。

叶底极为细小。成熟的叶片只有水仙品种的二分之一。两头尖细,锯齿锐密,触之柔软明亮,嗅之清香无改。

城市静了,世界也静了,饱满的茶香可以慰藉劳顿的人们。我在这样的秋夜,品饮的是春天的茶味。春与秋的光阴轮回,在茶汤里能够定格。我再回头饮啜第一道留下的茶汤,浓稠,冷香,忘却了时间的流转。

常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元素

九哥阅读(6)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跟所有的茶空间都有相似之处,富有古典韵味,突出茶的传统之美。但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跟武夷山当地的许多民间和文化艺术相融汇在一块,集木竹石、香茶花之后,就更具表现力,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的茶空间。

常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元素

常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元素主要有根雕、竹制品和兰花。

根雕。武夷山度假区除了茶叶店为数众多,根雕店也不少,店内根雕作品林立,有万马奔腾、孔雀开屏、游龙戏凤、如来观音等惟妙惟肖的根雕,成了街面上独特的风景线,令许多游客驻足观看。武夷有这么多的根雕艺术作品,自然成了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的选材,为此,还有特意加工成的茶座式根雕。在武夷山的许多茶馆、会所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根雕,大到跨度四五米的茶桌,小到几厘米的辅茶器,都为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的一部分。

竹制品。武夷山盛产竹子,武夷山人就地取材,增添了品茶空间的乐趣。竹桌、竹椅、竹刻、竹帘、竹画、竹筒,以及其他竹工艺品等,为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增色不少。不可居无竹,人为之,茶亦之。有竹的茶空间,变得很富有清新感,整个空间变得更加雅致。

兰花。武夷山兰花资源丰富,占据中国70%的兰花品种,品种繁多,多为寒兰。寒兰品种多、香味好,资源丰富,且具有“轩昂的株型,幽雅的风姿,卓立的花箭,飘逸的花朵”,而在国内兰花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武夷山也被成为“中国寒兰之乡”,兰为花中君子,茶为水中君子。武夷山许多茶馆、会所、门店皆有养兰花,兰情茶意,在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的角落里书写着,静默地对话着。一到花开之时,香气扑鼻,满室飘香,与茶香相媲美,整个空间使人非常享受。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空间设计案例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阅尽碧水丹山,品得岩骨花香。武夷山的茶馆、茶会所的茶空间风格依企业形象、个人喜好、地域特色而各有不同。现列举以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茶空间。

观景式。位于九曲溪竹筏码头的永乐天阁茶楼的内部空间构造以木雕为主,整个茶楼把外景充分运用,在茶楼内品茗,可以看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所以此茶楼的格局上别出心裁,每个包间的观景大不相同:漂荡的竹筏、林立的群峰、苍松翠竹、飞雀翔鹭……尽在视觉内,图为永乐天阁的观景窗一隅。

展览式。如果是茶厂的茶空间,也可以规划一区作为制茶展示。岩上茶业茶楼就注重普及制作技艺,在其一楼大厅的一角特别规划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大红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展览区。除了有图文并茂的介绍,还有一套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器具,所有制作器具跟真正的相比小了许多,小灶、小锅、小篾盘、小焙篓等,显得迷你又精致。这样的展览式,一方面加深来者对制茶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传达武夷岩茶(大红袍)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制作工艺,这一角也成为茶楼里独特的介绍技艺的传承空间。

木质式。武夷山天驿古茗的形象店主体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颇有古代驿站的样式,黑色古典式的门框和栏杆、黄褐色的货架和根雕茶座,甚至连壁画,都以实木为主。茶本木本,以木衬茶的茶空间既显得古朴典雅又环保。另外,闽北盛产木材,取材方便,岂有不选木质空间为先。

禅风式。天心禅茶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其间的空间布置禅意无处不在。大厅里大肚弥勒根雕、博古架上白瓷观音、墙壁上的佛教典故挂画等无不与佛家相关的。人常说:“禅茶本一味。”在禅茶居茶与禅得到完美的融合,领禅意,品茶味,本一心。尤其是在禅茶居大厅的灯具设计上,将《心经》印刻在灯罩上,开灯照明,明心见性,来者自知。

 

武夷岩茶大红袍常用泡茶水测评

九哥阅读(6)

武夷岩茶大红袍该用哪种水冲泡

茶滋于水。在不同时代,茶的形态不同,其饮用方式也不同,对水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以武夷茶为例,在明代之前大都是团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黜龙团,推广散茶后,开始以散茶为主。同样是散茶,不同茶类,对水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六大茶类相形之下,一般来说红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对水的要求略低,绿茶、乌龙茶对水的要求较高,而乌龙茶类中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水的要求最高。

该选用哪种水冲泡武夷岩茶大红袍,相信这是所有喜欢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武夷山,适于品茗的优质泉源比比皆是,而对其考察最详,评判最当者莫过于明末的吴栻。吴栻不仅精于品鉴,还谙练于茶的制作,曾试采武夷茶用“松萝法”制作,汲虎啸岩下语儿泉之水烹出“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的”鲜美茶汤。他还自携茶具,对遍布武夷山南北数十处泉源实地考察,各各指出优劣。吴栻以九曲溪为界,九曲溪以南的为南山,以北的为北山。他认为,武夷山南山泉水“皆洁洌味短,随啜随尽”,只有出自虎啸岩下的语儿泉,才“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而北山泉与南山泉迥然不同,主要原因是“两山形似而脉不同也”。在他访到北山39处泉源中,连排名在最下等的泉水“亦无硬洌气质”。经实地考察品鉴,他举荐的北山名泉依次为:

小桃源泉,该泉水涌出地表高达尺许且“汲不可竭”,又称“高泉”。这一处的泉水“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入,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小桃源的泉水已非以“味好”可概括,它如轻歌妙曲,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小桃源以下的北山诸泉,吴栻更有一段品鉴妙文:“次则接笋之仙掌露,而仙掌碧高泉黛,碧虽处亚,犹不居语儿之下。譬之茶高泉黛也。仙掌,虎丘也,语儿则松萝,带脂粉气矣。又次则碧霄洞丹泉。元都观寒岩泉较之仙掌,犹碧之与黛耳。九星泉带阴湿色,雪花泉多沙石气。人传冲佑二龙井,火食泉也。”他认为接笋峰的仙掌露比武夷南山诸泉之首的语儿泉还好,仙掌若比为虎丘茶,语儿泉就相当于松萝茶,而后者显得脂粉气。

武夷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保护极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而山中矿泉在武夷山自然保护核心区地下循环时间长,未遭工业污染,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且具有矿化度低、电导率低等特征,因此,武夷山泉水非常适于泡茶。

为了测试武夷山不同地点的水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口感的影响,我们特意选取了遇林亭、黄岗山、武夷山庄、慧苑寺、兰汤等地的水进行了评测,并选取了农夫山泉、叠峰茶泉、岳口牌矿泉水、黔山秀水矿泉水以及西藏神水进行对比。

武夷山常用泡茶水取样测评

评水地点:武夷山宝岛大酒店闽派茶业

水质特征:各采水点采来活水之后,经过净水器沉淀、过滤

经过初步评测,得出水质对比表,如下:

各测试水样的口感如下:

遇林亭泉水:四周生态环境好、此水出于岩层之间,冰凉、甘冽、甜度足,但还是不够软;清澈、净度很高,又一次可以确定为石源水。

黄岗山泉:水质很轻,因为有经过净化,清和净都满足,泡茶后期多寡味,稠度较低。

夷泉桶装水:清、无杂味,但不够轻(泡茶时香不扬),谈不上活、冽,甘甜有余。

武夷山市度假区自来水:有明显的漂白剂味道,还有其他异味,用于泡茶汤色偏暗,滋味略偏涩。

五种品牌水水质对比

对于武夷山常见的几种品牌水,我们也进行了对比。我们选取的五种品牌水的名称及水源地如下:(以下信息来自各品牌产品包装)

农夫山泉:千岛湖深层水;

叠峰茶泉:楠溪江源头海拔800米以上的石蒙尖地涌喷泉水

黔山秀水:贵州省贵定县定南乡虎场村王格捞水

西藏神水: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5128米处

水之品: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伯强林场(海拔2310米)

各品牌水特征性指标对比表如下(以下数据来自各品牌产品包装):

由此可以看出,在五种品牌水中,硬度较小的是“农夫山泉”、“水之品”和“叠峰茶泉”。

相对于其他茶类,武夷岩茶大红袍“烈性”较大,如果泡茶时选用 “烈性”同样较大的硬水,则会造成“硬”“硬”相克的结果,会对茶的色、香、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此考虑,我们建议读者在冲泡武夷岩茶大红袍时,应选用“柔性”较好的软水,以使得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性得到最好的释放。

电解测试

为了进一步对以上几种水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还进行了电解水测试。测试所使用的工具是电解器(电解器由深圳市超康科技有限公司供应)。

这种仪器带有正负两极的电解棒(一个是铁棒,一个是铝棒),即作为电场引入的两个电极。电解器通电以后,在电流的作用下,溶解出正价的Fe3+离子,他们会与水中负价的OH-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Fe(OH)3微粒,这些微粒对水中胶体粒子的凝聚和吸附活性很强,并由此形成对水中有机或无机物的吸附、凝聚过程。

同时,由于电流的作用,原来溶于水中的金属粒子,如锰、钾、钴等还原出来,并逐渐聚集形成金属团,由于不同金属离子的显色不同,从而产生颜色的分离。

以下是由深圳市超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电解后的水出现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水中的各类杂质信息:

黄色:溶解酸素、硅化合物、有机矿物质、钼、硅、氟化物、其他有机物

绿色:砷(砒霜)、汞、铅、铜、钠

蓝色:细菌、病毒、致癌物质、有机磷等(化肥、洗涤剂和农药)

红色:铁及铁锈、细菌

白色:铅、锌、汞、无机盐污垢

黑色:重金属(锌、铅、铜、铬、锰、镉)

同时,我们对电解的水样进行了编号,如下表所示:

经过电解后,各水样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古人论水源 古人总结出亨茶用水要清、活、轻、甘、洌,但究竟哪里的水更适宜泡茶?大家说说。

我认为在武夷山泡茶.山泉最好.星村镇红星水库的河水次之.井水更次.自来水最差.在大城市泡茶矿泉水优于纯净水.自来水根本就不能泡茶.烧水碳火最好,电烧次之.液化汽最次.

2015-12-19 20:22

岩韵pop0717

以下是引用岩韵pop0717在2004-12-19 20:22:29的发言:我认为在武夷山泡茶.山泉最好.星村镇红星水库的河水次之.井水更次.自来水最差.在大城市泡茶矿泉水优于纯净水.自来水根本就不能泡茶.烧水碳火最好,电烧次之.液化汽最次.

2015-12-19 21:23

南苑茶叶

在野外活动时,可取就近的山水泡茶,一定不错。

2015-12-20 17:59

圆真

关于这个问题,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进行了详细论证:“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揣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灭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2015-12-22 20:11

只爱正岩

陆羽品了20多处的水源,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

2015-12-22 20:14

只爱正岩

以下是引用只爱正岩在2004-12-22 20:14:35的发言:陆羽品了20多处的水源,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

2015-12-22 20:17

乌龙寻韵

《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中泡茶用前一年收藏的雨水,栊翠庵的妙玉用雪水烹茶,而且用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后,一直埋在地下的雪水

2015-12-22 20:49

岩茶mm

偶首选山泉

2015-10-27 19:46

snidt

个人认同用当地宜用山泉水泡当地茶…

2015-2-1 16:42

言茶

泡岩茶最好用山泉水,泡铁观音,绿茶最好用纯净水

2015-2-25 19:14

闻香阁

每个地方的山泉水未必适宜武夷岩茶的茶性。

2015-2-26 09:13

凝香千盏

茶和水的结合就跟男的女的搞对象差不多

2015-2-26 09:52

东山岩

论水,东山兄比较有发言权

2015-2-26 12:08

竹影

已经老了,落伍了,没有发言权了。
要不然不至于看到社会上各种名堂具有神奇功效的XX水,才发现学了那么多年水专业居然没学到一点相关的知识,不至于看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净水设备,才发现按照所学专业知识和标准生产的自来水“毒性”那么大

2015-2-26 14:33

东山岩

不过,自来水用净水设备过滤一下也是好的。我看过更换的棉棒,都是铁锈,一层黄泥似的。活性炭里的东西见不着,更不知道有啥了。

2015-2-26 15:41

凝香千盏

自来水不是纯水,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各种物质,另外在铁管道输送过程中也会增加一些铁的杂质,但自来水通过管网送到用户端是符合饮用水安全标准的。
如果有净水设备再过滤一下更好,没有也是可以放心饮用的,问题没有象某些宣传所说的那么严重,那只不过是为了卖产品故意夸大而已。

2015-2-26 16:28

东山岩

不会吧。自来水可以达到饮用标准。。。。

也许是心理作用,我老觉得自来水泡茶不干净。另,我们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水中碳酸钙含量较高,水质偏硬,煮水器容易积水垢,过滤后,可见到的好处是茶壶内非常清爽,没有水垢呢。

2015-2-26 16:37

凝香千盏

是饮用水安全标准不是直接饮用标准。
水中碳酸钙含量较高,水质偏硬,煮水器容易积水垢,有些天然矿泉水含钙量也很高。含钙高可以起到对身体补钙的作用。
自来水的概念是生活用水,不是泡茶用水。

2015-2-26 16:51

东山岩

补钙倒是没听说,只是我们本地很多朋友用净水器过滤水的初衷是预防结石。没办法,这里是结石高发区。

2015-2-26 20:09

凝香千盏

凝版理解错了,俺说的是矿泉水中含钙离子多,常温下钙呈离子状态,极易被人体所吸收,起到很好的补钙作用。
长期饮用含钙高的水,是对身体不利的。

2015-2-26 20:38

东山岩

学习了.

2015-2-26 22:26

四方

好多讲究哦~~
俺都是用的桶装矿泉水。。。。。

2015-2-27 08:20

双刃剑

俺保存了两大瓶雪水, 是08年初那场席卷南方的雪. 虽然收集自农村老家, 应该不会受污染. 但细看, 有少许沉淀物, 而且也放置了一年多了, 所以不符合“清、轻、活”, 不知道“甘、冽”这二项指标能不能达到要求
所以, 个人看雪水应该不是上乘之水

2015-3-7 10:11

涸泉

现在的瓶装 桶装水里 化学成分还是有 不如泉水 但是泉水得找干净的 没有一点污染的 要不有细菌!

2015-4-9 14:12

小茶鲜儿

学习中、

2015-4-9 23:57

淡茶味

平时泡茶身边有啥水就用啥水,除非特别高档的茶就会用“农夫山泉”。

2015-4-23 13:45

天宝

一般水只要讓其自然沈澱一晚,就好許多了。

2015-4-23 17:09

老茶古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9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