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武夷茶文化 探大红袍茶香

九哥阅读(6)

武夷大红袍香进行曲

打开本文图片集我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有关武夷山的那些大红袍旅片段,从此被定格成我人生的珍藏,交织成生活的一幅幅篇章,而篇章多了便成书,待白发苍苍时慢慢品味追忆。

[ 前奏 ]

忆当年

过了二十多年安逸的生活,总向往着走出自己的围城。总觉得城内的空间有限美好,城外的世界无限灿烂。近些年东奔西走,细细数来倒也去了不少大红袍山(大红袍区)以及大红袍叶嗜好地:杭州龙井村和梅家坞、湖州长兴、南京、黄山、安溪、潮州凤凰山、武夷山、厦门、广州、昆明、北京等。大红袍叶无数,各有千秋,色香味形,铭记于心。这当中,两年前的武夷山之行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于是最近又启程前往,故地重游,带着些许熟悉和期待……武夷山是我的福地,这个说法是在我返沪1个月之后在星座解析中看到的,也确实得到了部分验证。

坐着晚上的火车,不安静,鼾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不知何时入眠,我一觉醒来,已接近目的地,感觉浑身疲惫。跟当年开车前往的一路风景相比,人、时、物、事都发生了变化,可喜的是多了很多同行者,诗人雪漪还特地从北京飞来,我们一路天南海北、阳春白雪地聊,不亦乐乎。

还是有些想念那条被我们誉为“心中最美的高速”,不知她是否依旧?

[ 副歌 ]

寻文化

产大红袍之地往往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建阳文人墨客辈出,留下了不少华丽词章和人文古迹。

代表人物—朱熹

朱熹集理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书法家于一身,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现代人对其却没有如孔子般推崇。他的安息地位于建阳黄坑后塘村大林谷,当地人将他的墓冢重新修葺,全部由光滑磨圆了的大鹅卵石堆砌,高低错落、质朴无华,低调得很雅致,沿袭了朱子“君子固穷”的好风范,有种回归的宁静感。朱熹和夫人刘氏合葬于此,不知是后人所为还是其本意如此: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不在了,心却依旧,我有些感动,就献上山边的野花,聊表敬意。

代表古迹—建窑遗址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建窑遗址,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在山坡上裸露着一个个废弃的古窑坑,爬上山坡后,只见碎片混着泥土暴晒于脚边,无物遮挡、无人监管,这些宋朝的“古董”像石头般不被重视。现此烧制技艺已失传,而台湾一带有很多仿制品在市面上售卖,古代皇家式的高贵及精细索然不见。作为中国伟大文明的象征之一,真希望建窑可以恢复及更加发扬光大。

[ 高潮 ]

探大红袍香

一望无际的绿、一望无际的蓝,这是我对武夷山的第一感觉。绿的是地,蓝的是天,天地合一,不分彼此。蓝得透彻空灵,绿得苍翠欲滴,两种色彩映入眼帘,直入心底,深深吸上一口空气,清新怡人,还是当年那个味。

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我们来到大红袍园体验采大红袍,不到几分钟就汗流浃背,没过多久汗又被吸干,浑身处于烘烤状态,闷热难受。而在这个季节采大红袍工们天天如此,因为今天不采,明天大红袍叶就老了,做出的大红袍品质就会下降,可谓是争分夺秒。“204”大红袍种香气优雅、略带奶香,通常加工后称作“金观音”。为保证香气,采摘时必定是一芽两叶,真是技术活!我们一行八人本想帮着采摘增加些采大红袍工的收入,可一圈下来有些惭愧,几斤鲜叶仅仅几元钱,采摘费远远没有我想象中多,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元的工人确实不易,是真正的辛苦钱。

当日采摘的大红袍叶必须当日加工,需要经过晒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因此就只能通宵达旦地做大红袍了。喝到刚刚制成的新大红袍你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大红袍香怡然,令人联想、令人陶醉、令人动容、令人感怀。

三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不分白天和夜晚,我们谈论着已发生的事件,仿佛时光已过去久远,可以记忆的太多太多。不得不提一下《印象大红袍》,因为精彩二字已不足以形容它,应该说过瘾,而且非常过瘾!张艺谋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宏大的气场浓缩到了一个360度旋转的舞台上,灯光及现代技术都应用得淋漓尽致,使得远处的大王峰、玉女峰和亭台楼榭都被吸纳进来做了背景,显得荡气回肠。大红袍叶传说、爱情故事、制大红袍工艺在短短90分钟内利用诙谐、时尚的语态表达得惟妙惟肖,令人印象深刻。再欣赏其大胆的用色,中国红、紫、绿、蓝、黄,各种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搭配交织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直令人惊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中国大红袍叶神秘莫测、变化无穷!

[ 尾声 ]

享回甘

每一次出行都有收获,在这一程,我收获了经验,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情。我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有关武夷山的那些大红袍旅片段,从此被定格成我人生的珍藏,交织成生活的一幅幅篇章,而篇章多了便成书,待白发苍苍时慢慢品味追忆。

就这样,冲泡时光,怡享回甘。

“熹·茗袍”一个高端大红袍品牌的塑造

九哥阅读(6)

面对纷繁复杂的茶行业,“熹·茗袍”大红袍如何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又如何深受高端目标客群的青睐?

2010年3月31日,张艺谋的又一力作,山水实景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茶博园正式上演,这部《印象大红袍》在技术手段应用上独具特色,其中实景电影与360度旋转的观众台成为整台演出最大的亮点,而武夷山独特的自然山水、浪漫传说与以大红袍为代表的茶文化,也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在这场美轮美奂的实景电影中,“熹·茗袍”大红袍掳获了不少现场观众的眼球,作为本场演出唯一指定用茶,“熹·茗袍”大红袍用其沉淀了350年的历史韵味将观众的精神感官提升到了极致境界。

当年,曾经炒作得大红大紫的普洱茶,现在几乎销声匿迹;而青茶的概念炒作,如今也是不了了之;红茶价格则奢侈得惊人,以至于曲高和寡……概念众多,缺少标准,价格混乱,茶行业市场杂乱不堪,正是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下,武夷岩茶——“熹·茗袍”大红袍凭借后天的努力,迅速崛起,从制造产品到销售品牌,“熹‘茗袍”打造了完善的品牌价值系统,一举夺得了中国乌龙茶业茶王桂冠。

“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有“半壁江山”的美称,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从产地上看,“熹茗袍”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但面对纷繁复杂的茶行业,“熹·茗袍”大红袍是如何从一个自主品牌到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又是如何深受高端目标客群的青睐,夺得了中国乌龙茶业茶王桂冠的呢?

秘笈一:溯源茶文化

中国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的差距就在于没有形成鲜明强烈的文化。品牌没有文化,品牌就没有强大的排他性的力量,品牌就得不到消费者的绝对忠诚。那么熹·茗袍应当成为怎样的文化角色?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名,其礼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礼的发展与远古时代的宗教典礼仪式密不可分,茶饮自古就代表了“礼尚往来”,是礼尚文化的象征: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茶作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礼品,传递着人们的深厚情感。那么以此为基础,“熹·茗袍”茶文化的根就是中国的礼尚文化,一种和谐文化,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秘笈二:塑造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

清晰的目标:政商消费群

经过目标市场的消费群研究,分析出“熹-茗袍”的目标客群阶层为政商阶层,由政府高级官员、国有大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高层、大中型私有企业主以及外籍人士或海外创业归来者构成,是中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数量很小,但对社会影响很大。

其中,大私有企业主财富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顶端,权力和声望的地位次于他的财富地位。但这些人有的具备政府身份,有的与各级权力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差异化的定位:高端礼茶品

在茶行业中,竹叶青的耳熟能详在于其成功的品牌定位,将历练完美的大师级好茶与修身之道结合,其次参加国际奢侈品展,从而提升茶的价值。红岁红茶主要强调血统纯正,产地正宗——云南(世界红茶原产地),诉求其悠久的红茶文化,强调现代加工工艺,品牌定位为世界顶级红茶,但产品支撑力不强。

定位的本质是建立消费者的心智认知,竹叶青和红岁的定位,仅仅从自身出发,强调高品质的茶品,而“熹·茗袍”则是真正从消费者出发,针对主力目标市场——政商界礼品市场,定位为高尚文化礼茶品类,与竞争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区隔。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尚大国,礼尚文化在政商界最为风行,且送礼的档次、文化及品位逐年提升。结合目标群追求文化品位档次,将熹·茗袍打造成政商界高端礼尚文化的代表,这不仅符合“政商界文化尚礼”的定位,而且形成“熹·茗袍”独特的品牌文化即是政商界礼尚文化,开创了中国高端礼品市场的先河,引领中国政商界礼尚文化风潮。

独特的品牌名:融合“熹”文化

提到大红袍,必然想到产地武夷山,提到武夷山、提到文化,必然想到朱熹,因此,要体现“熹·茗袍”深厚的文化底蕴,集大成的文化特性,必然从“朱熹”展开。朱熹,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经过反复创意,最后以“熹”来命名新品大红袍,原因如下:

1、从字形结构来看:熹,形声。从火,喜声。本义,烤炙。下有水,如煮茶之形态,逼真体现了茶属性。熹,造型丰富饱满,美观。

2、从字义来看:光明;炙,炽热;字义看也很好,寓意美好。

3、独特性:熹,单字的品牌名称,非常独特,能最大化体现我们的区隔性。

4、文化性:熹字,直观联想朱熹、武夷山,体现我们丰厚、集大成的思想文化底蕴。

简言之,熹,直观的传达出产品名;茗袍,简明的表达茶行业属性,茗袍,通名袍,也寓意知名的大红袍。

至诚至高的品牌主张:“茗袍观止 礼尚至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熹·茗袍”所承载的礼尚、和谐价值观馒有了更深的含义,它是精英群体的价值观,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包括了家庭的和谐、企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中国古代视和谐为一种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大德日生的人文情怀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熹·茗袍”的品牌主张:茗袍观止,礼尚至诚。茗袍观止,代表“熹·茗袍”的观止者,达到顶峰;礼尚至诚,代表博大精深的礼尚文化,是礼尚文化的至高者。《中庸》有言,至诚,是不间断的,不间断则可以长久延续,长久延续,则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则更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则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则高大光明。广博深厚可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则像天地般无止境。有德方有得、至诚终大成;世事千变万化、吾道一以贯之。

品牌主张“茗袍观止礼尚至诚”的提炼,是“熹·茗袍”最终体现的品牌精神与价值,属于“熹·茗袍”本身品牌文化的哲学。它又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景,同时其表现的结果又超越愿望本身,给人惊喜。这种礼尚文化的艺术美学思想内涵让人期待,将紧紧维系着茗袍观止的品牌忠诚度!

秘笈三:提炼产品独有的文化

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是世界双物质文化遗产之山,而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武夷山岩缝之中,奇特非常;距今有380多年的历史,兰香持久岩韵悠长,据记载,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而大红袍历来都是皇帝贡品,尊贵传奇,可以说历史文化极具丰富。同时,大红袍夺得过“正岩”、“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

深挖礼尚文化 差异化包装

依据大红袍独有的历史文化特性,“熹·茗袍”从目标消费群政商阶层展开,精准细分消费群,根据不同消费群特色,展开产品规划,通过打造定位各异的产品系列,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建立与不同消费群的价值传递。

顶级塔尖人群:产品档次定位,奢侈品(形象产品);产品设计风格,顶级奢华风格。

高端政界人群:产品档次定位,高端(主力产品);产品设计风格,皇家尊贵风格。

高端商界人群:产品档次定位,高端(主力产品);产品设计风格,富有思想艺术文化风格。

制定七个维度 树立业界标准

品质永远是硬道理,“熹·茗袍”通过从海拔、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空气、炼制七个维度,建立其独特的卖点,七维标准炼就的顶级新香大红袍,并将其发展为行业内上好大红袍的标准,从而打造成大红袍的代表。

秘笈四:升华终端视觉管理系统

在终端的打造过程中,“熹·茗袍”将主形象白驹立在中庭,马背上驮着“国礼”大红袍,建立其“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内涵,从而树立内在形象;情景式管理,高度统一视觉管理体系,区别于其他终端店形象,建立独特的产品视觉形象。

“茗袍观止,礼尚至诚”的品牌主张不仅说出了目标消费者的心声,同时,更好地传递出“熹茗袍”品牌文化精神。“熹·茗袍”

围绕品牌核心主张,设置了独有的礼尚文化手册,从而打造属于中国政商阶层的礼仪之道。

秘笈五:契合目标客群的品牌推广

在品牌媒介推广过程中,“熹·茗袍”契合目标客群,进行品牌体验。针对目标区域市场,“熹·茗袍”在福州、厦门所选择的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软讯与硬广相结合。在传递“熹·茗袍”产品七维标准的同时,进一步传达中国政商阶层礼尚文化。新闻炒作标题先是集中传递中国礼仪之道,传递出顶级大红袍的文化,再围绕目标消费群消费心理紧密轰炸。软文标题为“中国礼尚文化”、“奢侈中国茶,礼仪大红袍”。

同时,针对目标客群所经常出入的场合,进行电子电视屏字幕告示,“熹·茗袍”顶级大红袍:茗袍观止 礼尚至诚——中国政商界文化尚礼。

媒介推广之外,还进行关系活化。在公关传播事件中,结合目标客群,定期举行大型茶话会,大红袍品鉴会,影响意见领袖,造成口碑传播,此次,张艺谋的《印象大红袍》中植入节目,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熹·茗袍”顺级大红袍不论对于东南市场还是华南市场,都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其目标客群定位为中国最不可显的阶层——政商阶层,这群人造成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但他们的媒介接触面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在策略上,要考虑精准传播,选择对其影响力大的公关新闻、财经、贸易类的报刊杂志等,当然,电台、广播等这些媒介也是必不可少。

效果显现

“熹·茗袍”顶级大红袍通过提炼产品独特文化,全新规划之后,建立起完善的品牌价值体系,拥有了传递出尊贵感的品牌形象。同时“熹·茗袍”顶级大红袍的专卖店设计富有文化感,68%以上的目标客群在“熹·茗袍”专卖店中能感觉到喝茶其实喝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情,在这种心情中,感觉到“熹·茗袍”专袁店是一个休闲放松、心灵停歇的港湾。从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熹

茗袍”单店数量稳步增加,来店客人到访率高达82%,单店盈利能力平均提高45%以上。

郁榕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好山好水出好茶

九哥阅读(6)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山峰绵延不断,但又各有各的自身特点。山多名山也多,名山出名荼。从广义上来讲,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武夷山则是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主要为读者具体展示了武夷山地貌的相关问题。在这一期报道中,我们将着重针对茶树的生长条件:水分、土壤、光照、气候等问题进行详解。

问:茶树作为一种陆生植物,它的生长自然离不开水,那么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何具体要求?武夷山茶树生长的水分主要来源何处?

答:茶树在系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耐荫性的特征,故对水分要求较高。武夷山的茶树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降雨和溪流。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年降雨量是1500毫米左右。一般茶树在生长期中,每月降雨量有100毫米就可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但茶树在生长期中需要水量是不平均的,一般夏季需水量较多,春秋两季次之。武夷茶区的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7月份,尤其以4-6月份最多,平均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

另外。在武夷山又有三条主要溪流: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这三条溪流虽然都属于山区性河流,但大部分为清澈见底的山泉水。三条溪流中有两条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而保护区内大片茂密的森林,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三条溪流中源源不息的水流,也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资源。

问:明末清初阮文锡在《武夷茶歌》中有“……溪北地厚溪南次”的说法,其中的溪北与溪南是如何划分的?两地的茶区环境又有何区别?

答:武夷山三条溪流中的黄柏溪和九曲溪都是崇阳溪右岸支流,而崇阳溪和黄柏溪都是从景区边界流过,只有九曲溪的下游穿过武夷单斜山的内部,这将景区在地形上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当地人称为溪南和溪北。溪北区域约占景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区域内的茶园大多为幽谷、坑涧、断陷盆地,土质多为火山砾岩和页岩。而溪南区域则以峰林、山间盆地居多,峰林中成片成片的常绿阔叶林生理性的落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肥料。由于地壳运动长时间的自然风化,火山岩风化后成为肥沃的土地。茶园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透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高、山中土气宜茶,乃武夷岩茶大红袍生长的最佳环境。

问: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对日照有什么要求?是不是说日照越充沛越好?

答:茶树是一种耐荫的阳生植物,它和其它植物一样,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取得自身生育所必需的能量,但日照不宜太强。在武夷山,许多武夷岩茶大红袍山场都有岩崖、峰林,茶树是在漫射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日照较短,况且四周有山恋为屏障,也无风害,可使鲜叶的持嫩性增强,十分有利于养分的积累,为茶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问:武夷山茶区经常被云雾缭绕,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武夷山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答:在武夷山,茶园这种云雾弥漫的现象很普遍,但是不同的茶区又有不同的原因。首先,武夷茶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茶园湿度较大。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断裂与断陷,各种大小断裂控制了地形,比较容易形成茶园小气候和微域气候;另外,武夷山春冬季节温度较低,在溪流经过的茶区,溪流水中砾石冲击翻滚。会溅起无数的小浪花,当水温高于气温时,水汽与冷空气接触会凝结形成一条烟。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饱和并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会产生雾,这样大大增强了空气的湿度。

茶树的生长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达80%。空气湿度的提高,不仅影响水分的蒸发和蒸腾。同时也可改变光的性质,导致直射光减少漫射光增强,使茶树芽、叶生长旺盛,产量提高,新梢持嫩性增强,积累的内含物丰富,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好山:首先指的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山,我们称之为青山。它地处闽、赣边界,地形复杂、古地理环境优越。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8座,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112座,群山峻岭之中密布着葱翠的森林,覆盖率298%,基本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其次是指丹山。亿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给这座大山带来了一系列串珠状的红色盆地。一片片如晕似染的红色山体,展现了武夷山脉不同层次的美。由于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各种大大小小的断裂控制了地形,形成了断崖、断块山、幽谷、断陷盆地。其山高多雾,日光少见,山岭中丰茂的植被为茶树遮阳蔽日,抵御风寒。这些高山、幽谷、断陷盆地都完全保持了它们自身的自然状态。大自然的造化,像是天地间好大的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山峰在雾中凸显,青山与丹山共存。万里重山环绕,地沃山强,峻伟群山的非凡力量,给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产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微域气候和优越的地理地貌。

好水:武夷山的水是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河水、泉水、浅层的地下水。由于武夷山植被保持较好,红层(丹霞)主要为砂粒物质,水土流失轻微。再则武夷山的三条溪流水流速度快,稀释自净能力强,河水、泉水清澈透明。

好茶:武夷岩茶大红袍耕植于这奇山秀水的丹霞美景中,茶园大多分布在群山峻岭和山坑岩壑之中。其理想的地貌特点、丰沛的水汽资源和山涧清泉,以及云雾弥漫的漫射光、煦暖的光照与烂石砾壤肥沃疏松的土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茶树生长旺盛,鲜叶中有效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多酚类物质的积累,为秀骨天成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奠定了基础。正如史料中记载的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

名词解释

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庇荫条件下,完成其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

凝结核:是指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温和与张扬

九哥阅读(6)

问福建的评茶师他们习惯喝什么茶,他很有可能告诉你:“武夷岩茶大红袍。”
 

在专业领域,喝武夷岩茶大红袍似乎才是正道,它是乌龙茶的始祖,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它有禅茶的风韵,重要的是性温健胃。

它适合大部分人的性格:以中庸温和之道赢得认可。它亦懂得适度张扬,握有利器,比如,岩韵,比如,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烂石”中的抽象岩韵
 

近些年有许多老茶客从喝铁观音改喝武夷岩茶大红袍了,问他们缘由,“环境”,很多人这样回答。单从地理环境来说,武夷山无疑要胜过福建许多产茶区。

例如九龙窠里的那几棵大红袍,口口相传中人们迷信它的神奇,是说九龙窠那样的地方就是出好茶的所在。那样的山形决定了山风流动的方向,也决定了那里的温度和湿度,那样的山形还决定了日照的时间,岩壁上渗下来的泉水,不旱也不涝地“滋润”着茶树。

去过九龙窠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那几棵孤傲地长在岩壁上的大红袍。

老茶客喝茶入了迷,都会找机会到产地去看茶,回家以后再喝那茶,滋味就和没去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这是“通感”的作用。当茶汤入口,那滋味渐入肺腑的时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定会浮现出去过的茶园和山水以及那茶树的。山水印象融合着茶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喜欢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人都知道三坑两涧,都迷信三坑两涧里产的茶,如果有了一泡这几个地方的茶,一定会兴师动众招呼朋友来品尝。“三坑两涧”是传统对武夷山正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区的统称,具体是倒水坑、牛栏坑和惠苑坑,流香涧和悟源涧。这五个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涧流泉、迷雾沛雨,夏日阴凉,冬少寒风,温差较小。所以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青制优率极高。

武夷山还有“九十九岩”的说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这九十九岩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的茶岩韵明显。而现在经过国家颁布统一标准,把武夷山风景保护区生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都称做正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个区域包括天心岩、马头岩、大坑口、慧苑、霞宾岩、观音岩、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武夷岩茶大红袍好喝是因为所谓“岩韵”。

岩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人才能够体会,但是难以表述。曾经有喝茶的朋友说岩韵就是“太阳晒在岩壁上”的味道,但是许多人不能苟同。也询问过许多茶人,甚至是茶人中的大家,也没有谁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它的含义,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讲到“岩韵”,武夷山的大红袍技艺传承人叶启桐的解释就有“力道”,他说: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核心是岩韵,岩韵是中国人的顿悟,一种直觉,一种大自然的气息。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所谓正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的茶园土壤都是“烂石”,所谓“烂石”就是岩壁天长日久被风吹雨淋风化剥落下来的碎石,因为这些碎石含养分独特,所以养出来的茶就有独特的韵味。而所谓“半岩”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是没有武夷山中心区域那样纯粹。洲茶准确是指溪河边上沙洲上的茶园产的茶,后来扩大为武夷山中心区域之外的茶园茶,当然洲茶就没有所谓岩韵了。

要理解“岩韵”,可以去武夷山看看“烂石”。某次我去武夷山,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有时是一片一片的山坡,有时是一条一条的茶垄,但是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上。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大红袍有岩韵的说法。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断剥落下来碎石,这些碎石又逐渐化为粗糙的土壤,正是这样独特的土壤才养成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独特韵味。

{武夷岩茶大红袍}天心寺的温和茶禅

武夷岩茶大红袍好喝,自然环境好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它的独特,那就是人。

很多武夷山的茶人都强调这一点。

这些茶人在解释这个特点的时候都会拆字,当他们把“茶”字拆开的时候,有一种顿悟让你开窍。所谓“茶”字,就是“人”在“草”“木”之间。

在讲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历史的时候,这个草木之间的“人”是僧人。这样构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你想啊,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茂盛的草木之间有一个人在那打坐参禅,不是一位高僧又会是谁呢?

中国宗教文化都讲究修身养性,喝茶作为人类修禅和体悟人生智慧、揭示自然心性的最直接途径,历来为世人所崇尚。茶实现了人与草木间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而武夷山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在这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造就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

中国的茶历史都强调茶源自佛家寺院,武夷山也是如此。如今人们普遍认可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祖庭。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几乎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天心永乐禅寺独特的禅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中被誉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四大名枞中的大红袍和水金龟都源自于天心永乐禅寺。生长在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大红袍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为什么叫大红袍?说法很多。一说与明朝大将胡潆有关: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大将胡潆奉明成祖之命抵达武夷山,借寻访张三丰之名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而在天心寺,胡潆被寺里的茶香所吸引,驻留了一个多月,回京后将天心禅茶进贡皇上。品了天心禅茶后,明成祖十分欣喜,于是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从此,茶由寺出,寺以茶荣。传说其二说的是在1385年(洪武十八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由闽江上溯进京赶考,在路上中暑,到天心寺休息,天心寺僧人见他被风寒侵袭,就将禅茶熬了一大碗给丁举子喝下去,以茶入药丁举子发了一身大汗就痊愈了。他离开天心寺北上时发愿如果能够高中一定回来答谢天心寺,结果他真的考中了状元。为报佛恩,丁状元以红袍披在了那几棵茶树上。于是才有了“大红袍”的名字。

而现代茶人们对草木间的这个“人”的解释偏重于制作技艺。“茶是天地人的奇妙结合”,大红袍的制作技艺是我国茶业技术中最为精巧的一种,工艺繁杂精细,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是制茶的核心,因为茶叶的老嫩、天气的变化等全部靠茶人来判断,需要茶人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去体会和总结。而且天地总是在变化当中,制作技艺也就需要适应自然不断变化发展。

武夷岩茶大红袍不是文化遗产,“制作技艺”才是文化遗产,那是一种精巧的技艺。理解这个“茶”,一定要从人的精神层面去理解,是天地人的结合,天——阳光雨露、四季风物,甚至不可知的宇宙力量。茶人对天十分敬畏,都说做茶是“靠天吃饭”。地——承接阳光雨露,土地供奉出了茶这样的灵物,特别是在武夷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产生出独一无二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而人——天造地设的精灵,要去理解天地的恩赐,把自己的精神融到精细的制作技艺里去。

除了大红袍,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当家品种还有肉桂和水仙。肉桂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四大名枞之一,俗话说“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肉桂在武夷岩茶大红袍中以香气见长,冲泡后有花果或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茶汤橙黄清澈,叶底均亮,冲泡六七泡后,仍有岩韵缭绕,回味悠长。由于肉桂产量高品质好,这些年成为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主要品种。而肉桂中最著名的是所谓的“牛肉”,即牛栏坑肉桂。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极好环境,从倒水坑流来的泉水沿着岩壁渗下来,点点滴滴都浇在茶树根上,即使遇上大旱,这里还是水滴不断。那泉水还从岩壁上带来败叶腐草,堆在树兜上,日久就沤成了肥料。这里又是山垅,七分阳,三分阴,那土干干湿湿,湿湿干干,寒暖也很适宜,是好茶的极好生长地。

大概也是因为这种茶与自然的神秘结合,每当品尝到一泡好武夷岩茶大红袍,眼前就会浮现出武夷山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溪流,就会想起那芸芸的茶人。所以喝武夷岩茶大红袍,常常喝的是那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通感”。

如何挑选武夷岩茶大红袍

因武夷岩茶大红袍有多种类别,没有完全一致的评判标准,总体来说,好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

请教有关大红袍的几个问题 接触岩茶时间不长,可能问题比较菜

1、武夷山大红袍的种植是像安溪种铁观音一样,茶农家家户户都种植和制作,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集体来种植制作?

2、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大红袍在销售,有散装的,有品牌的,有几十块一斤的,也有几千一斤的。品牌的大红袍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有品质等级价格的差异。企业也出散装的吗?那散装的如何理解?

3、虽然说不能只看价格,最低等级按国家标准制作的大红袍价格大约是多少?反过来说,低于多少钱的大红袍是假的可能性大。

4、假的大红袍是用什么冒充的?看来是问题比较菜。。。

问题提的不错,只是过来先看看,考虑后再回答

2015-12-3 14:29

只爱正岩

谢谢女主人
期待

2015-12-3 14:31

东山岩

这个问题看了一下,还真不好回答,我谈谈个人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大红袍作为纯种的,只要有苗都可以种,作为商品茶是拼配的,多种不同品种的茶叶拼配
2、散茶的概念嘛,应该说有几种关键因素:
a、茶属于农业产品,作为散茶,无具体标识,容易鱼龙混杂,好坏有消费者或经销商定,主观标准为多,客观标准淡化。
b、散茶粗包装,品质不稳定,农业产品较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时期和环境,散茶的品质差异较大
3、第三个问题,就来源于大红袍是多种茶拼配的,这样的话就会存在配方的问题,政府层面,作为大红袍制作技艺已经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今年也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红袍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界定的话,应该属于国家认可的技艺传承人制作的均属正品。专家,传承人认可的应该也算吧。
至于价格,价格是市场定的,不好说具体是什么价格才是真的。

2015-12-3 15:09

饮者

问的问题很专业啊!

市场上有没假的大红袍我不知道,我想应该只有次的,没有假的!

2015-12-3 15:14

壶涂涂

可以肯定的说,假的大红袍是有的,现在大红袍就是武夷岩茶中拿出手分量最重的一张名片,只要有利益的驱动,我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2015-12-3 15:43

言茶

我想只有以次充好,外山茶当正岩茶,总不可能拿铁观音来做成假的大红袍来卖。

还一点就是所指的“大红袍”是什么概念。不会是指母树大红袍吧!卖的大红袍不可能有母树大红袍。

2015-12-3 20:06

壶涂涂

我所指的大红袍是指商品大红袍。商品大红袍拼配里面是不是必须含有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为主原料,主原料要达到多少(虽然配方保密,但标准是否对上述有规定),还是说只含有1%母树大红袍品系就可以叫商品大红袍,或者说里面不含母树大红袍品系用其他品系只要制作出“大红袍”的品质味道也可叫商品大红袍。

2015-12-3 21:02

东山岩

这些问题还真不好答.什么是大红袍?曾有人说岩茶都叫大红袍,也曾听说政府也曾经想把岩茶都叫大红袍

2015-12-3 21:09

竹影

我感觉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就是在这样卖。。

2015-12-3 21:15

东山岩

是的,我在一些茶展会或者店里就碰到过,老板说这是大红袍,我问有没有肉桂,答曰‘只有大红袍’

2015-12-3 21:26

竹影

岩茶统称大红袍

2015-12-3 22:51

岩石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N(N>或=10)年前老家那里的“岩茶”就是这样卖了…

2015-12-4 00:13

言茶

我想茶农自己种植制作的散装岩茶卖到市场上去,不管什么品种都称“大红袍”来卖。
我在北方市场上只见到各种价位几十块到几千块的大红袍和一些高价位的品牌的肉桂和老枞水仙、名从。
那些普通的肉桂、水仙、奇种到哪里去了?
引用一句话:“全国人民只懂大红袍而不懂肉桂水仙怎么办?只好咱们也俗一下全说成是大红袍就得了。”
 

2015-12-4 09:21

东山岩

岩茶在很多地方确实不好买,幸好有了网络,消息变通了

2015-12-4 12:01

竹影

2015-12-4 12:59

叮叮糖

以为有高人来指教。。。。

2015-12-4 13:06

东山岩

怎么没人对我说的进行评论呀,也不知道是否合适
 

2015-12-4 16:20

饮者

也就是说谁都可以种植制作销售大红袍,那么茶农自己制作的大红袍的品质能不能达到标准就不得而知了,也被送到市场上当做大红袍来买。即使里面不含母树大红袍品系只用水仙、肉桂、奇种拼配成的茶也可能被茶农说成大红袍买到市场上,只能靠消费者自己辨别了。
做任何商品都有成本底线,按标准做的最低等级大红袍几十块能不能买到?

2015-12-4 20:39

东山岩

如果是正岩区的茶,几十块是不用想了。

2015-12-4 21:21

广州一盏红

一级红袍是有标准的,厂家还要送样、留样。一级以上就没有特别的规定,但同一厂家的特级应该是比一级更好的茶。
红兄说得没错,几百上千的也未必是正岩茶,但十几块钱一斤的绝不可能是正岩茶。

2015-12-4 21:40

竹影

我的意思是说,假如说按标准制作茶的最低成本是200元,卖到市场就要300元以上,那200元以下的茶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有可能200元也能买到真的,对于产量有限,市场需求大的大红袍来说,这种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虽然说不能只看价格,但起码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2015-12-4 21:57

东山岩

制作成本200元,市场零售价至少应该在500-600元以上

2015-12-4 22:04

竹影

我只是打个比方,具体卖多钱我也不知道,

2015-12-4 22:19

东山岩

这么看,在自己鉴别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还是买品牌的岩茶吧。

2015-12-4 22:22

东山岩

俺也是瞎猜

2015-12-4 22:32

竹影

我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刻意研究价格,只是想把茶喝得明白。总不能喝着半岩茶体会正岩茶的品感,喝着所谓的“大红袍”体会大红袍的品感。

2015-12-4 22:56

东山岩

我一直是以南苑的茶作为基准来衡量其他岩茶的

2015-12-4 23:02

竹影

同道。

2015-12-4 23:13

凝香千盏

那更要搞明白了,要用同种同级别的茶和南苑比,才能感觉出南苑的茶好。

2015-12-4 23:15

东山岩

同等价位就可以比较了

2015-12-4 23:17

竹影

同等价位也要货真

2015-12-4 23:20

东山岩

是指品牌的,是不是散茶尽量不要购买。。

2015-12-4 23:28

东山岩

为自己定一个基准

2015-12-4 23:29

竹影

以大红袍为准,别管是不是拼的,广州市面一级标准的话,500吧,一级以下的我就不清楚了,没卖过,也不想喝。

2015-12-4 23:34

广州一盏红

不存在价格问题,只想喝到真正的茶。以前喝的大红袍都是朋友送的,是品牌的,以前很少喝岩茶。
现在喜欢上岩茶了,朋友送的不够喝,要到外面买,所以想搞明白,不至于花冤枉钱。
 

2015-12-4 23:58

东山岩

谢红兄指教
以后喝品牌的 南苑牌的
 

2015-12-5 00:06

东山岩

我不是说价格基准,是品质基准。对你我来说,现在每年喝茶的量不大,价格还不存在问题,至少现在是这样。

2015-12-5 10:40

竹影

特级、一级也好,大红袍、肉桂、水仙都可,最起码是真正的正岩茶

2015-12-5 11:34

东山岩

也不完全吧。散茶也有好茶的哦。只要你会看、识货,就会买到好的岩茶了。
 

2015-12-5 12:01

玉玲珑

东山兄,喝岩茶,喝南苑的绝对没错。

2015-12-5 12:04

玉玲珑

建议从南苑的茶开始,南苑的山场不多但都在正岩产区,想了解更多再慢慢尝试其他的。看东山兄的贴,觉得兄对观音了解较多,喝岩茶对其品质的判断应该不难.

2015-12-5 12:13

竹影

以前喝铁观音,都是朋友惹的祸,给了几次岩茶和凤凰单枞,喝长了再喝铁观音感觉没味道了。
朋友说了只管开头,不管以后。。。

2015-12-5 12:58

东山岩

开篇很重要

2015-12-5 13:00

竹影

问题是朋友只喝绿茶,不喝岩茶。别人送他,自己不喝送我了
喝铁观音的很少有人喝品牌的,所以我想搞明白散装的岩茶。

2015-12-5 13:15

东山岩

中午下班让人去买了少许两种所谓的散装大红袍,泡喝一下,我不太会描述,感觉从香气、汤色、口感、耐泡上跟正规品牌的差距太大了

2015-12-5 13:44

东山岩

有比较,才能找出差距。散装的也有精品,但要你去判断

2015-12-5 14:14

竹影

要是东山兄也不喝,可以转送我的

2015-12-5 14:15

竹影

我这种水平找散装的精品,不知要花多少冤枉钱
还是喝正规品牌的,喝明白了再找吧

2015-12-5 14:25

东山岩

挣茶米,拍状元

2015-12-5 21:41

竹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5-12-6 10:01

言茶

向兰衣学习,短短几个月就是茶米第一人了,而且基本都不是纯灌水.

2015-12-6 10:28

竹影

东山岩问的好,我也在想南苑茶

2015-12-8 22:26

茶三

去南苑淘宝店买了

2015-12-8 22:29

我喝铁观音

国标有2级,一级,特级三种,比特级更好的才是没有特别的固定

目前正岩的毛茶不管品质,从茶农手上收购都到20多了,你想精制要多少钱呢?

2015-12-12 14:10

饮者

很简单,认准南苑牌

2015-12-12 14:14

饮者

这里所指的毛茶去梗后净茶有几成

2015-12-12 22:34

东山岩

这个要做茶的才知道,我是路过的,嘻嘻

2015-12-12 22:44

壶涂涂

路过的下场。。。。。。嘿。。。嘿

2015-12-12 22:52

东山岩

我也不知道,呜呜,我出来买酱油

2015-12-14 10:00

饮者

是用碗打酱油吗

2015-12-14 10:08

东山岩

瞧你们,都把小娃娃给弄哭了

2015-12-14 10:51

善忆

南苑来京开店,我们就有正确的可以比较了。我们

2015-12-14 14:53

茶三

解读武夷岩茶大红袍——新手篇

九哥阅读(6)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的美誉,品种的优良成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武夷岩茶大红袍繁多的品种有的是历史上保存流传下来的,有的则是近代人选育培植的。武夷山历代的茶师、茶农,从武夷原始“菜茶”品种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选育,积累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名枞。历史上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都是从“菜茶”中分离出并经过选育的优良茶种。除此之外,武夷山还有数不胜数的花名品种。

菜茶、名枞、花名……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常常让新接触武夷岩茶的人有些不知所措,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完全辨识清楚。为了让茶友们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红袍官网针对新手特推出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解析。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从唐朝生产的蒸青团茶到清朝初生产的红茶和乌龙茶,都称武夷茶。它包含着武夷山地区所生产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这三大茶类。明末清初,福建武夷山的先民创制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这种茶称武夷岩茶大红袍。也就是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一种半发酵的乌龙茶,是指乌龙茶类。而武夷岩茶大红袍又按地域分为正岩、半岩、洲茶,改革开放后,2002年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地域又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

1.正岩茶

所谓正岩茶指的是生长在武夷山中心地带的岩石缝间的茶树,被视为最高品质的岩茶。正岩茶香气纯正收敛,汤水有力,持久性好,有韵,需要有经验才能识别,产量少。

2.半岩茶

所谓半岩茶是指生长在武夷山边缘地带的岩石上生长的茶树岩韵略逊于正岩茶,被认定为一般的岩茶。半岩茶香气相对要细些,茶汤水略有韧性,可以做普通欣赏。

3.洲茶

是非生长在岩石上的茶树产的茶,又叫外山茶。外山茶香气偏粗放,茶水相对淡薄,虎头蛇尾,品质优良的适宜工薪消费、平常饮用。。

岩茶的茶树品种

1 水仙,原产于建阳,后引种到武夷山,由于产量多、质量好,现成为武夷山的当家茶树品种之一。

2 毛蟹、本山、黄淡、奇兰、佛手、梅占、铁观音等品种在武夷山也有种植,这些品种都是外来的,不是武夷山本地的。

3 省茶科所和武夷山市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种。金观音、黄观音、丹桂、悦茗香、金凤凰等品种,在武夷山也有种植。

4 武夷菜茶,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树品种原是野生于武夷山山岩沟壑之间的实生苗茶树,这些实生苗茶树统称为菜茶,也就是说武夷菜茶泛指武夷山茶树有性群体。菜茶就茶树而分,有直立高大的,有匍訇于地的,有开张如伞的,有扩展如飞鹰的,有植株矮小的,有枝干细小直立的,有树干粗大的,有叶长如柳叶的,有叶缘下垂的,有叶面绵绵无光的。有叶面皱厚有光的,有清明前发芽的,有清明后、谷雨前后发芽的……武夷菜茶其形态千姿百态。也就是这些千姿百态的野生茶种。造就了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这些千姿百态的野生茶种,造就了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具有特定地理生态条件下,有着与我国其它茶类所不同的超凡品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武夷山茶树品种与外来的品种自然杂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各岩峰生态条件的影响,形成了茶树性状与特性混杂多样的武夷山当地有性群体的菜茶品种。据林馥泉先生撰写的史料记载,武夷菜茶分为武夷菜茶代表种、小圆叶钟、长叶种、小长叶种、水仙形种、阔叶种、圆叶种、苦瓜种。

花名与名枞

何为花名

历代武夷山人从武夷菜茶的原始品种的有性群体中和有性杂交繁殖的后代群体中,经过反复单株选育,积累了很多的单株,然后进行单株选择,分别采制,进行质量鉴定,以最终的质量是否优异作为标准,在发现某些单株具有优异的品质后。再经过反复评比,然后再依据树形、叶色、山岩山峰地点、香气、滋味等不同的个性特征来命名,叫花名。

据史料记载仅慧宛岩茶树花名就有830多种。武夷山花名的命名历史上大致分8类,现在有的说分9类,也是可以的。但首先必须要有优异的品质作为先决条件,然后依据其不同特点来命名。

1 以茶树形态命名:钓金龟、凤尾草、醉海棠、一枝香等

2 以茶树叶形态命名:瓜子金、金线、竹丝、金柳条等

3 以茶树叶色命名:太阳、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等

4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不知春、迎春柳等

5 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石乳香、夜来香、十里香:白麝香等

6 以传统种植年代命名:正唐树、宋玉树、正唐梅等

7 以神话传统命名: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状元红等

8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不见天、石角、岭上梅、过山龙、金钥匙、水中仙等

9 以区别名丛分离类型命名:正太仑、付独占、正柳条、正玉兰等

何为名枞

在众多花名和单枞生长期的质量选育过程中,武夷山人不断精心培育、选择、质量鉴定、优中选优,从中挑选出普通名枞,再从普通名枞中挑选出名岩名枞。从而形成了现今琳琅满目、品质风格各异的名枞。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其中大红袍是从名枞中单列出来的名丛,是名丛之首和公认的武夷茶王。这些”名丛”茶叶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汤色橙黄明亮,大部分有野茶的风味。名枞岩茶的生长更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名枞多种植在名岩区内。

清香型岩茶与传统型岩茶

清香型武夷岩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轻发酵轻焙火的武夷岩茶,其表现香气清鲜、高飘,是做青程度较轻所表现的一种清花香或花香且略带青味。但缺点是此技术尚未成熟,而香气保存时间短,也不耐储存。(目前武夷山只有少数人采用这种生产方法)。另外一种传统清香型是按传统半发酵工艺,与传统型的区别仅在焙火上,轻焙火也称为清香型(轻焙火)。

清香型岩茶的特点: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但带稍带微涩。品种特征明显且易鉴别。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叶底鲜活,看相好,三红七绿,赏心悦目,但韵味较弱,香气与传统型(中,足火茶)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该类型相对适合于接触武夷岩茶的新消费群体。相对比较适合女性、现代派、年轻一族,或者口感清淡者。

传统型岩茶的特点:制作时发酵程度适度(半发酵),焙火程度中,足火。其香气浓郁而平稳,杯底香(挂杯香)好。上品带有花果蜜糖香。滋味醇厚、顺滑,岩韵强而耐泡,茶性较温和、不伤胃。 叶底无看相,大多是起”蛤蟆皮”。没有太多欣赏的价值。保管妥当,储存时间较长。如果是陈放饮用,必须使用此类岩茶。

小贴士:传统型岩茶与清香型岩茶的区别在于精制焙火吃火的程度上,而不在于初制的发酵。传统岩茶都经过长时的低温、炭火烘焙(文火慢炖),而促进茶叶的内质酶化反应,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使其改变风格。清香型岩茶经低温短时间烘焙而尽量保留毛茶原风格(香气清高,茶汤鲜醇)。因为焙(吃)火程度的不同而导致茶叶的风格完全不同,因此只记住传统型岩茶为中,重焙火,而清香型记为轻焙火茶就可以了~

岩茶的产品分类

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按国标规定,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

认识武夷岩茶可以从大红袍,肉桂,水仙三个系列先入门,有茶友人戏称其为武夷岩茶的三个代表。认识清楚这三个品种后,再进行深入学习。”名枞”品系繁多,可先找几大名枞试喝,作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他们的特征特性。名枞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类别,所以按照国家的标准,技术监督局也制定了专门的统一标样。名枞不一定每种喝过才肯罢休,名枞具备共同的特征特性,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且种植在名岩区内种植的环境一定要好,如果种植的环境不好,其特有的品种特征就很难表现出来。优异的名枞是优良独特的生态环境(好的原材料)+优良的品种+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缺一不可)

总之,武夷岩茶种类繁多,对它们的品鉴、欣赏、研究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新手们可以慢慢尝试,用心领会,这一定是一个妙不可言的美的历程。

好呀,整理的好。楼主辛苦了,谢谢。

2015-10-22 00:22

眉目

这个也是我建论坛以来一直想让管理员做的,可惜的是自己对电脑一直处理不来,没有这个水平,所以直到现在,四方帮助整理了,再次表示感谢!

2015-10-22 00:58

只爱正岩

谢谢领导表扬,喝茶不行,归纳总结倒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写文章的不是我,功劳全变我的。

2015-10-22 02:38

四方

很方便了,是要表扬的

2015-10-27 22:16

zippo

是啊,就连我自己找贴的时候都经常找不到,现在好了,直接这里点击就可以了

2015-10-27 22:46

只爱正岩

好文!谢版主!

2015-10-29 09:46

老普

谢谢版主!这样查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些东西,不同的时候读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2015-10-29 16:53

竹影

建议楼主把侯总的文集放到热门标签那,就更方便查阅

2015-10-29 17:13

盈盈一水

有道理.

2015-10-29 17:33

四方

辛苦了

2015-10-29 20:24

九曲灵韵

我想给这帖加精 可惜我等级不够

2015-10-29 20:56

天水茶

好贴支持一下了

2015-10-30 02:38

大哥

楼主兄很有条理,谢谢

2015-10-30 12:55

海螺

版主的攻劳大大地!

2015-10-31 10:33

老枞水仙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11-30 16:39

雨诗妾

神秘的武夷名丛演变(姚月明)内容跟题目不符

2015-1-16 21:05

东哥

特别感谢,兄是认真阅读了,

经查找并补充,现已经改正错误了,兄可以再往看之,希望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感谢.

2015-5-8 09:12

四方

收益匪浅

2015-6-12 16:17

蓬莱蔡

看到这个帖心跳都加快了,真是好人好帖啊!
那么多的学习资料,还那么的方便,真的很开心!
谢谢!

2015-6-28 22:06

海棠烟雨

好贴,要经常看,经常顶

2015-8-14 16:26

木木

欢迎常来

2015-8-14 17:17

竹影

都是好帖啊,学习中

2015-8-25 14:37

聚沙成塔

学习的好资料!

2015-9-7 21:28

漂流瓶

对 初学者的我非常有用 谢了

2015-9-22 11:02

zh789

感谢这么详细的资料,受益匪浅呀。

2015-10-6 21:27

心海禅舟

学习了,感谢。

2015-10-7 09:59

161417zs

好资料,可以经常看看学习学习.

2015-10-7 11:00

壶涂涂

2009年伊始,偶努力学习,终于可以背着书包上学了,好高兴。

2015-1-4 12:57

waimoya

好贴,好贴。
楼主,马路,树猫辛苦了

2015-1-15 18:49

风之谷

学习中、

2015-4-9 21:50

淡茶味

来学习的,这贴很好

2015-4-18 12:42

hui_blue

感谢楼主的条理,方便我们大家

2015-7-5 20:19

水滴

旁听生向您致敬!方便,细致,省得到处翻找。谢谢。

2015-7-16 10:07

六月荷

2015-7-16 11:49

飞鸟

茶文化与武夷岩茶大红袍

九哥阅读(7)

中国是茶的故乡,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喝茶,但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唐人陆羽和他的《茶经》。中国茶文化其核心是“和”的思想,它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当今中国十大名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茶人在细细品味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同时,或许于人生能多少有些感悟人生。

一、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人所共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先民很早便开始饮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饮茶方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要到八世纪中叶,时当唐朝,中国出了个陆羽,他写了本《茶经》,将文化注入饮茶中,才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缘何一般的饮茶到了陆羽手里则成为生活的艺术,这跟唐朝的时代精神有关。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唐帝国又是十分开放的帝国,胸襟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各种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陆羽撰写了《茶经》,终于将饮茶提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教对饮茶是怎样的态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于修身,他们认为茶性俭,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养,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对饮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对饮酒的,认为饮酒乱性;同时,佛教也反对食肉,这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门弟子在古寺青灯里念经礼佛。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先苦后甘的茶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空的是苦的,我们只有礼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脱生死轮回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淫欲;在色界里人已没有了食欲淫欲二欲,但还有色欲,即有形的物质障碍;到了无色界,也没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质障碍。),进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励饮茶的。再来看看道教。道教讲究乐生,讲究法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们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职此之故,道教对饮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这样说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个大发展,产生了后来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他的后来被奉为茶的圣经的《茶经》,就不是一件纯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换句话说,正是儒、释、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假陆羽之手,将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所谓“茶禅一味”,它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品武夷岩茶大红袍,感悟人生

举凡嗜茶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时对不同的茶的孰优孰劣就不免要起争执。其实,这是一个如俗语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对自己喜好的茶,谁都可以说出一番理由来。由于长年游食于闽北,这里自古是产茶的地方,我个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理当借此纸端对它说几句好话。

武夷岩茶大红袍作为茶中精品,唐代被载入史册,宋代鼎盛辉煌,元明时期成了贡品,清代远销海外,现代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将它比作少妇,她的优点是内敛的,她的美是有如秋林环绕着的一口水塘那样的美,一种沉静的美。领略这种内在的美是急不来的,须得一定的时日慢慢地品尝。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

当武夷岩茶大红袍遭遇冻顶乌龙工艺

九哥阅读(6)

冻顶乌龙与闽北乌龙有着深深的渊源,用冻顶乌龙的工艺制作武夷岩茶大红袍,以前我们没有听说,但这一次,我们却正好碰上了。

正值岩茶上市,在武夷山,我们偶遇了一位林姓的台湾制茶师傅,他正在搬运刚从茶农手中收购来的肉桂茶青。当得知他准备做一个构思已久的“试验”,即用冻顶乌龙的工艺来制作武夷岩茶大红袍,我决定加入这个“试验”团队。

林师傅是台湾南投县人,南投县正是冻顶乌龙的发源地。林师傅出生于制茶世家,三代制茶。当他得知冻顶乌龙的祖先是建瓯的矮脚乌龙,而最早的冻顶乌龙又与岩茶的加工模式相同时,他便决定来福建各地寻茶,寻求一种特殊的制茶模式,能把茶的品质和口感发挥到极致,这一呆就是整整7年。我们不禁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100斤茶青到位后,我们帮助林师傅在空地上把茶叶均匀铺开,进行日光萎凋。林师傅介绍,萎凋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呈波浪状起伏为准。萎凋之中,嫩梗部因消水使表皮呈现皱纹,心芽及第一叶柔软下垂。萎凋完成时,茶叶重量会减少25%~35%。我用手触摸经过萎凋的茶叶,感觉茶叶有如天鹅绒一般柔软,闻之则是一股清香。

之后,我们共同把茶青移入室内静置。此时,茶青薄而均匀地铺在水筛上,每面水筛大约铺3斤茶青,再把水筛放在木架上。这道工序是为了让茶叶水分继续蒸散。岩茶工艺要求在晾青的时候需要把茶青铺厚一些,与岩茶工艺不同,冻顶乌龙工艺要求水筛上的茶青要铺薄,尽量照顾到每一片叶子,让茶叶能够自然“走水”(水分蒸散),在这个过程中,茶青继续进行缓慢的发酵作用,生成茶叶的特有香气及滋味。

铺完茶青,林师傅指导我们手工翻动搅拌茶青。这个步骤很关键,香气有无是决定冻顶乌龙茶成品等级的主要条件,而香气的高低强弱,都由萎凋时搅拌处理的技术得当与否所决定。我猜测,如果遵照冻顶乌龙的制茶工艺,这100斤肉桂茶青在这个环节上出的香估计要高于用岩茶工艺制作的茶青。

林师傅解释说,搅拌茶青的目的,是以双手将茶青翻动,并用轻微的力量,以两手手掌合执抖动茶青,以使鲜叶于鲜叶间发生相碰摩擦作用,引起叶缘细胞破损,接触空气,促进茶叶的发酵,同时使叶中的水分能够平均进行蒸散作用。翻动搅拌完,让茶叶继续静置1~2小时,然后继续搅拌,让茶叶重新活起来,接着让茶叶静置,这样“静置”、“搅拌”反复3次。

以冻顶乌龙的工艺,最后一次静置时间需要6小时;而岩茶工艺的静置时间要短一些,4小时左右。把茶青重新铺好,水筛上了木架,一看时间已经晚上11点钟了。我们商量着回落脚处凑合眯上会,到早上5点左右回来收茶青。

后来,林师傅提前叫上我们进茶厂收茶,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让我们前一天的心血付诸东流。我们到了茶厂车间,找到了放水筛的木架,可是让我们震惊的是,木架上空无一物。林师傅一拍大腿,忘记在木架上贴字条说明情况了,因为新茶初上时节,整厂的茶工们在日夜赶制新茶,最有可能的便是他们不明就里把我们的茶提前拿去炒青了。我们绕着车间找寻,幸亏林师傅眼尖,及时叫停一个正往机器里倒茶青的茶工,拯救了我们的“心血”,林师傅因此得名“救茶大师”,这是后话了。

经过6小时静置发酵后,茶青能看到明显的绿叶红镶边。后面的炒青、揉捻环节和岩茶的制作工艺一样。最后的烘焙环节又有所不同,冻顶乌龙工艺使用的是蒸汽烘焙法,关键是堵住烘干机的出风口,让空气中的水分不会一下散发,这些水分可以在烘焙机里循环,目的是让成茶的汤水更柔更软。

每过一段时间,林师傅都要打开烘焙机,取出一小把茶来闻闻香,泡着喝喝看,火候不足或者太过了都会影响茶的品质,看来要成功做出一款好茶,并不容易,单凭茶师的技术和经验还不够,关键要看做茶人下的工夫和花的心思,很多茶区流行一句话“用心做好茶”,这次我是着实体验了一把,收获不小啊。

最后还有一些加工工序,挑梗、包装等,我在武夷山呆不上太多天,便和林师傅约好,成茶出来了,给我寄些茶样。

几天后,我收到茶样,迫不及待地烧水、冲泡、品鉴.喝着的过程中,那两天辛苦做茶的情景一一在眼前浮现,茶水在口中的滋味伴随着百感交集在身体的肺腑血液中蔓延开来……

对比品鉴

新岩茶(用冻顶乌龙工艺制作的岩茶)

香气:香气清鲜,花香中带绿茶的清高鲜爽。

汤色:汤水橙黄至黄绿色,较淡。

口感:滋味甘爽,但带青涩,品种特征明显易鉴别,但岩韵不够突出。

叶底:叶底鲜活,赏心悦目。

传统武夷岩茶大红袍

干茶:条索大小均匀、完整,几乎看不到碎末。颜色呈蛙皮或黑褐色,有厚重的光泽感。

茶汤:金黄带红,或者浓重的褐红,清彻透亮,汤底有极细微的沉淀物。

口感:香气浓沉厚重,杯底香好,滋味醇厚甘活,岩韵强且耐泡。

冻顶乌龙

干茶:茶叶成半球状,色泽墨绿,边缘有金黄色。

口感:;中泡后,茶汤金黄,偏琥珀色,带熟果香或浓花香,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十足,带明显焙火韵味。

茶底:茶叶展开,外观有青蛙皮般灰白点,叶问卷曲成虾球状,叶片中间淡绿色,叶底边缘镶红边。

大红袍与大红袍功夫茶具之美

九哥阅读(7)

台湾的大红袍功夫茶艺文化约在30年前开始蓬勃发展,林荣国说当时所使用的大红袍功夫茶器具不外乎三种类型:艺术家作品、一般陶瓷工厂制品与大陆宜兴的制品。陶艺家的作品虽有创意,但由于多系手工拉胚,不仅单价过高且无法大量制作。而陶瓷工厂制品虽可大量生产,但创意和质量可能有待加强。由于自己本身专攻工艺、工业设计与陶艺创作,也曾至陶瓷工厂实习,可说兼具了量产的技术以及艺术创作的能力。林荣国矢志打造独具台湾特色的大红袍功夫茶器。从客厅设立工作室拉胚开始创业,试着将陶瓷艺术与技术结合,从事大红袍功夫茶器具一系列的创作、开发以及制作。“陶作坊”的产品介于手工与量产之间,价位则介于量产与陶艺家之间,因此不仅深受大红袍功夫茶人与文化人的肯定,更能深入一般家庭,成为品茗或居家生活的一部份。

年轻时的林荣国曾深入研究整个中国大红袍功夫茶器的源流与演进发展,不断揣摩已经有七百年辉煌历史的宜兴壶文化,并试着以不同于宜兴壶挡胚成形的方式,以台湾土、手拉胚,烧出带有宜兴紫砂风格的一把壶。30年后的今天,尽管陶作坊已成为两岸大红袍功夫茶器风潮的引领者、台湾文创产业的模范生。林荣国仍不忘饮水思源。特别再以老岩泥素材原样重制,并命名为“思源壶”,不仅大受大红袍功夫茶人喜爱,也可看出他充满感性的一面。

陶作坊早期原料大多为台湾陶土与日本瓷土调配,煮水器则使用特殊调配的低膨胀耐热陶土,注^^文的意涵。而2006年采用天然岩矿结合陶土调配而成的“老岩泥”,更将陶艺与大红袍功夫茶具回归最原始的呈现,胚体呈现朴拙、千变万化的质感,以及自然粗犷的窑变拙趣。由于老岩泥壶导热较慢,醇厚的大红袍功夫茶汤能安然稳于壶内,大红袍功夫茶香更能在老岩泥的包覆与气孔流动中瞬间爆发。而近年推出的怀汝系列,则呈现传统汝窑官瓷釉色,施釉不厚,且成色均匀,让大红袍功夫茶人能充分感受汝窑的特有色泽与风采。

林荣国特别强调陶作坊在“陶”方面的专业,因此继孟宗竹紧压成形的大红袍功夫茶盘系列后,近年也以老岩泥制作推出“濡大红袍功夫茶行方”,堪称简洁、明快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大红袍功夫茶盘,特别的是,不慎滴落的大红袍功夫茶汤或水渍,在大红袍功夫茶盘上能迅速被吸附干净,呈现品茗时的简洁、雅致、禅意与情趣。可以说,濡大红袍功夫茶行方不仅能保持泡大红袍功夫茶环境的干燥清洁,也能赏玩,一次次大红袍功夫茶汤吸入陶坏内产生的变化趣味,如同在酝酿一件自己创作的作品。随着不同大红袍功夫茶叶、不同浓度与不同的使用习惯,产生不同的惊喜效果,有如养壶般的情趣。

今日陶作坊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将实用及原创性的陶艺表现技法加上人文的意涵应用在大红袍功夫茶器具上,造型简洁、典雅,釉色温润。可以说,林荣国的理念即是注入传统大红袍功夫茶文化精神为内涵,以大红袍功夫茶器具作为媒介,提供人文、雅致,且兼具品味与实用性的艺术生活精品为创作宗旨。尤其为了让大红袍功夫茶文化往下扎根,除了大红袍功夫茶艺讲究的行方大红袍功夫茶承、薪火相传等系列作品外,林荣国所精心设计开发的同心杯组等系列,即便繁忙的上班族也能以简单而精致的大红袍功夫茶具为自己泡出一壶好大红袍功夫茶。

累积30年的大红袍功夫茶器具设计经营开发经验,陶作坊将形、色的外显淋漓尽致地发挥,今天更跳脱产品意象,提出“以器皿形塑生活美学”概念:藉陶瓷专业与深植大红袍功夫茶器界的能量,将资源有效透过设计,结合东方文化意涵,转换成时尚表现。因此继2011年“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现新东方美学形象、在“2012台北世界设计大展”推广多元大红袍功夫茶席派对Tea Party,邀请八位国内知名设计家,集中为台湾大红袍功夫茶陶产业提出全新的台湾元素,引起各界广泛回响后,林荣国又再次以融合传统意境与当代生活美学的概念,在“2012上海台湾名品博览会”文创区,以“取法于中国自然哲思,彷佛置身天地间”,聚焦于“用设计,将大红袍功夫茶带入生活”品牌精神的传递,甚至取法山水名画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图中布局,让现场有山有水,呼应“陶作坊”的作品取材于大地,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大红袍功夫茶器皿,藉引入自然界云水山气的意象,烘托大红袍功夫茶器设计的文化底蕴,令人激赏。

林荣国说。陶作坊的作品首重人因工学的执握力度,考究工法与用途间的琢磨,“每一分毫的取舍,都在乎握执的人那一秒钟的接触感”。作品造型线条取决于当代简约的美感,形象轮廓则承袭时代的雅致意境,厚植文化底蕴,让大红袍功夫茶具有了返古今用的韵味,喝大红袍功夫茶入口的瞬间,满足灵性与玩物的结合。正如每一家门市都可看见的大型海报“以器引大红袍功夫茶”那样,瓷清、岩醇、陶朴,让传统又亲切的大红袍功夫茶艺,能以全新的生活美学面貌呈现,散布陈列在所有展位空间中。

中国的茶和茶具的搭配

 

 

红茶和乌龙茶可以用一样的茶具吧!色泽差不了多少。

 

2015-4-11 14:20

小风

图片配的很不错

2015-4-11 20:52

柒柒茶

 

QUOTE:

 

2015-4-14 12:59

小风

请教一下:
我喜欢用玻璃的盖碗来泡茶,
包括武夷岩茶和铁观音,能看到色泽,杯子也漂亮。
不知道用玻璃杯泡出来的味道,是否不如紫砂的好?

2015-7-2 19:06

海棠烟雨

不会了,我也喜欢用了,主要是好清洗了.

2015-7-3 01:25

大哥

呵呵,如果泡的是白茶、黄茶、绿茶,应该差别不大;如果是泡青茶、红茶、黑茶,那无疑还是用紫砂壶的好。

2015-7-3 12:41

兰衣

谢谢!
受教了!

2015-7-4 11:36

海棠烟雨

客气客气,大家一起切磋交流

2015-7-4 13:36

兰衣

喝茶讲究的东西太多了。。。。。。

2015-7-8 22:09

壶涂涂

因人而异吧,也无须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2015-7-9 15:08

兰衣

支持支持!

2015-7-9 22:01

壶涂涂

俺倒是认为,主泡人的爱好对泡出来的茶影响很大,如果让主泡人用他不称手的茶具冲茶,应该会影响了他的心情,八成茶味也变了

2015-7-10 13:37

兰衣

茶具不顺手对泡茶是有影响的,有时对不顺手的茶具我都不愿泡,宁可不喝。
所以专业主泡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好

2015-7-10 20:10

竹影

但真正的高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所谓“无声胜有声”,无器胜有器,云:无能而无所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窃以为然也。

2015-7-11 09:37

兰衣

三花聚顶,人剑合一,是为“剑人”

2015-7-11 09:55

竹影

人剑

2015-7-11 11:27

兰衣

那就无敌了

2015-7-11 12:01

竹影

“剑人”一说另有同音,怕引起误会导致骂街

2015-7-11 12:22

兰衣

白茶还没喝过,茶具基本都只用盖碗和紫砂壶…

2015-12-13 00:06

言茶

所以以后泡茶不用茶具,直接把茶叶放口里,再冲水。

2015-12-13 00:09

广州一盏红

那要洗茶怎么办?

2015-12-13 00:50

凝香千盏

吐出来啊,难道还下点牙膏不成?

2015-12-13 12:37

广州一盏红

这个很考技巧,最重要是高冲底斟。

2015-12-13 12:44

清河猷熹

得准备钢牙才成

2015-12-13 19:19

茶荷

高啊!!

2015-12-16 11:03

双刃剑

偶就一盖碗加一玻璃杯,简单啊~~

2015-12-16 11:05

双刃剑

“大红袍茶文化”杂感

九哥阅读(6)

时下有很多人都在谈论大红袍茶文化,虽然不见得真正热衷于大红袍茶文化的学习,也不见得有着真思考和真热爱,但谈却总是爱谈的。好像在他们漫不经心的说说道道中就真的能为自己说道出一个活生生的“大红袍茶文化”来一般。

在开口谈大红袍茶文化之前。至少的态度,是要先问问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会为什么会有以及需要这么个“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它与西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然后才能对大红袍茶文化有个真的思维和认识。毫无疑问,大红袍茶文化是属于道地的中国文化范畴,如果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而去谈大红袍茶文化。大概开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可以遇见种种“中西文化交流”之类的活动,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立意,好像凡是传统的、保守的、物质落后的那些东西就统统归于中国,而新鲜的、开放的、创新的那些元素,则多是来自西方的某种精神。而很多人还常常会以我国“五千年传统文明”和儒释道云云的为荣,并摆出姿态要致力于向西方传播我们的这种文明。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只是依傍于我国先贤们所创造出来的遗产而吃祖宗饭。把有形物质层面上的古玩字画、建筑服装、曲艺园林、语言民俗以及“大红袍茶文化”等等之类的所谓“中国风”,引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某种骄傲,以此献媚于西方。好像这样便壮了胆气,便可以当老师,便至少有资格做个西方的好学生,有了某种心理的平衡一般。在中国人面前,他们会去代言西方的种种“优秀”和“先进”,而在西方人面前,他们又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和东方情调以及儒释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这实在不是在传播我国的文明,而是一边利用祖宗,一边与西方人做种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易。他们往往也会在中国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证明自己终究还是个中国人。这些人往往是对中西方都谈不上喜欢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们只是偷懒式地爱占各种便宜罢了。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那按你说应该怎么个做法才对,难道这些不是我们的文化,不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对外交流吗?难道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还会有错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你怎么去继承和交流,你让西方人来了解什么?你只是为了交流而生搬硬造出一个“交流”罢了,目的不在交流而是在交易。

我们当然也知道中西文化肯定是有大不同的,但也只是停留在含含混混的知道上,至其根本不同处在于哪里。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至于人的长相性格、服饰语言、建筑生活,乃至学术宗教,诸如这些,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了吗?若是这样,那这些所谓的“不同”,只要稍有接触。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也都能“研究”得出来,哪里还需要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之流前仆后继地去著书立说和“促进交流与合作”?

这些所谓的中西方的“不同”,我们中国古人称之为“象”,是形而下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已。通过这些“象”,虽然的确是可以“格物致知”而明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和“理”,但我们只停留在这各种“象”的上面,把这个“象”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得心应手。这是讲道理的事情吗?

因此,要我说来,那些真正喜爱大红袍茶文化的人,是一定会有甚深思考的,绝不会忙于做各种表面文章。因为至少要面临的思考就有这么三个大要素:其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根由之不同处;其二,要在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明了中华文化之正统所在;其三。要清楚古今时代境况之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对中华大红袍茶文化有一脉之相承,也才能够有可能真正谈对了大红袍茶文化。

常读古书的人大概会知道,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是找不到连在一起的“文化”这么一个词语的。“文化”这个词,是近代从英文中翻译而来。而近代中国先贤们翻译外文的初衷,只是迫于“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势,是为了了解突如其来的我们当时实在难以理解的西方器物文明,以便能与其做文明上的沟通,也以便能正面迎接其挑战,而从来就不是为了向他们去学习云云,一味引进他们的所谓“文明”。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鸦片战争,然后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然后是百日维新君主立宪的尝试,之后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最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所有的这些努力,前仆后继,荡气回肠,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贤们深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深刻了悟我们中国文明的本质优越,因此为了解决中国所骤临的这个“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而所做出来的种种思考、尝试和变革。他们绝非是因为受了“教育的洗脑”然后为了去爱国而造作地“爱起了国”。而是真正理解和清楚地看见了我国文明优越性之所在和之所以然,因此而做出了一种理智上的决定。而正因了这份深刻的理智,他们的奋斗才是勇往直前的,他们的情感也才是真情流露的。先贤们的这份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苦心,现在的这许许多多盲目热衷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种活动的人们,能否真正理解倒在其次,但至少不应该完全地罔顾茫然。还找各种各样不成体系的新潮的西方式的“理论”和“价值”,为自己的内心找依靠,也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所谓“人权自由民主个性”之类云山雾罩的空口抢白。

近代用来翻译英文的“文化”一词。在我国自己的典籍中自有其出处和源流,只有先明白了这一关节,明白了“文”和“化”在纯正的汉语语境中的意味,才有可能会理解当时为什么选出这么两个字组成这么一个词来体现西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从而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明白“文化”的前世今生。

 

东南地域道脉绵长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116页至117页):“东周王国与宋、鲁是当时三个文化中心,王国文化对诸侯更有大影响……在这三个中心地区,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惟创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李耳(老子)创道家学派……楚在春秋时先后吞并四十五国,疆土最大。楚国群臣自称是蛮夷,专力攻伐华夏诸侯……居住在国境内的长江流域蛮人,淮河流域夷人以及被征服的华夏诸侯国人,经长期的文化交流,融合成巫文化渗入华夏文化的楚文化。原来局限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通过楚国伸展到吴、越两蛮族国”。武夷山正是在“吴、越两蛮族国”的疆域,从上述引文可以知道远在战国时期,武夷山地区就有“巫文化”的渗入。巫文化正是其后所产生的道教学派并不等于道教文化,但正是道家学派文化引导了道教文化的成熟。

武夷山景区中总是隐隐约约闪现着老子的身影,武夷山三仰峰是景区最高峰,海拔717.7米,此峰又名老君岩(见《武夷山志》),上有“武夷最高处”勒字,它的隐意正是太上老君高踞“武夷最高处”,一览棋局!武夷山北马头岩附近有“悟源涧”题刻,在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之旁。此水渠蜿蜒延伸,溯源而上,则直通老君岩。由此可知“悟源”的隐意则是在启悟我们明白武夷文化之多种解释,但其中重要的一解是指老子,老子的诰封是“玄元”。唐朝时,老子一度被诰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见《中国道教史》)。

武夷茶文化

武夷悬棺的道教底蕴

武夷山,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物莫过于悬棺了。悬棺又名架壑、仙艇、金棺材等。武夷悬棺是武夷山古越人悬棺葬的遗物,架托悬棺的木板称为虹桥板。葬制奇特且高悬于绝壁,自古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78年,福建省考古工作者研究于取自武夷山西北部白岩的一具悬棺。棺木年轮校正的数据是3620+-130年。据此,学术界普遍认为,武夷山悬棺始于商末周初,晚至春秋战国,是国内发现的各地悬棺年代最为久远的。“在葬俗中,悬棺葬与神仙信仰更为密切,葬所常称为仙人山、仙蜕岩、升真洞等”(见《晓望洞天仙府》),如余江县仙人城,“悬岩多大穴,中有铁冶、盐廒、仓廪、棺椁之属,皆去天数千尽,世传武夷山仙人归葬于此”(《西京杂记·卷三》)。“如果说土葬象征阴间、鬼的世界,那么悬棺高出地面,表示高于阴间,象征着神仙世界和升天成仙。崖葬雕刻题材中,屡见楼阁、云气、三足乌、凤、麒麟、朱雀导引升仙图案,喻示着墓主的升仙。表现了死者及其家属的神仙信仰心理”(见《晓望洞天福地》,第22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武夷悬棺中还曾发现有一件“龟形木盘”。笔者认为,不是“木盘”应该是木枕头,象征用它驮死者的灵魂升天!因为很久以前龟就被认为是“龟寿万年”,是通灵之秀,《札记》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是中国人对四种神灵的传统信仰。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据《中华五千年奇闻异事博览·下册》记载:“河南省南阳市考古工作者1989年在市郊发掘出一座罕见的汉画像石墓,墓室极为豪华,布满各种奇异画像155幅。其中一幅‘乘龟升仙图’系国内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使人们依稀看到了武夷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悠久历史渊源。

在武夷山马头岩下的磊石庵,迄今仍可以看到工艺精湛的一组石料浮雕,图案是腾云驾雾,奔向太阳的麒麟,这是清代的道教文化遗迹,图案的文化含意已十分明显。

武夷山道脉绵长,延续2000余年,不绝如缕……

神仙信仰

神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完善,最理想的人格,他们完美无缺。神仙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最高追求目标由来已久。《说文解字》中说:“仙,迁也,迁入山中也”。在武夷山有“洞天仟府”碑刻,其中仙字(仟)就是人字傍加一个迁字榜而成,桃源洞附近“仟源”二字仙字也是这么写。《汉书·艺文志》中说:“所以保全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去留各从其所好耳”。既然神仙来去自由,所以武夷山灵岩一线天上有飞舄台。舄,鞋子;习舄,即是脱鞋飞去。大王峰顶有通仙台,小藏峰上有飞仙洞,御茶园有通仙井,意思是神仙自由通行,可上天,可入地,“去留各从其所好”。神仙并不 道家的发明,它源自先民的想象,但神仙学却是道家文化的主体,所以道家也叫“仙家”。武夷山是“仙源”,所以武夷山是道家的世外桃花源,是“尘圜别界”(水光石题刻)。神仙快乐无比,逍遥自在,所以游九曲溪叫“逍遥游”。接笋峰有仙云亭,三曲有宴仙坛,四曲有仙人床,六曲有游岩:丰衣足食,游乐快活。

修炼成仙

普通人如何成仙呢?“神仙非自然,全凭修炼成”。要想当神仙过快活曰子,就必须勤修苦炼,所以九曲岸边水光石上有巨幅“修身为本”的勒字。成仙的途径很多,择要言之,主要有下述几种:

①服食仙药。并莲峰麓有紫芝石,紫芝即是灵芝草;八曲水畔有仓廪岩,宋李纲《仓廪岩》诗中写道:“神仙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灵芝千庙个中藏”。隐屏峰上有承露井,并有“仙掌露”题刻,四曲大藏峰趾有“飞翠流霞”题刻,“流霞”就是道家酿制的仙药、仙酒之类。仙药又称不死药,在《山海经》中就已有记载,至战国时期,不死药之说已极为流行。除了“昆仑之墟”和海外“三仙山”可以找到这些不死药之外,还可以自行炼制,于是道士仙家们又发明了炼丹术,武夷山桃源洞、三仰峰,以及止止庵附近偶尔会见到有人工打凿的圆坑那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安置丹灶的丹井。

②辟谷食气,吐纳导引。“辟谷”就是“避谷”,不吃五谷杂粮,靠呼吸吐纳,所谓“采天地之大气,夺曰朋之精华”。可采的灵气很多,这些灵气来自太阳、月亮(太阴)、巨松、怪柏,以至于人体,如“房中术”棗采阴补阳等等。据说,避风向水的地方灵气聚而不散棗即是所谓“风水宝地”,武夷山止止庵的风水被认为最好,能止驻于此修仙炼形最为理想,能找到这样的地方,确实“有缘”、有福,所以武夷山止止庵附近有“有缘”二字题刻。正是因为这里“三面皆穹壁,溪涧会于其前,不深而幽,不高而敞,称胜地焉”,所以武夷山的几位最著名“神仙”,如皇太姥,张湛,鱼道超,鱼道远,李铁笛,李磨镜,李陶真,白玉蟾等,皆“于此炼丹焉”(见《武夷山志》卷三第23页至25页)。

③内丹炼气。由于历代历朝有很多人因服丹药而中毒身亡,于是道教徒众转而热衷于身心的修炼,即称内丹,为区别丹药将丹药统称外丹。内丹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看街,把身体当成炼丹的炉鼎,把精、气、神作为药物,炼到人的精气神合一,结于下丹田棗结成“金丹”,从而长生外视。这就叫“内丹”炼养。宋元时内丹炼养理论已十分成熟。这一道派的理论的鼻祖是东汉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三卷,借《周易》的爻象思想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把炼丹术(炉火)与大易、萌老三者参同契合兼及内丹外丹,被后世为“丹经之王”。武夷山的大王峰的命名。内丹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支派,北派是王重阳首创,南派是张伯端首创。张伯端是钟、吕内丹派的初祖(世称紫阳真人),白玉蟾是第四代传人,是为第五祖。“内丹术比外丹术更为玄奥难懂,故大多在道徒中流传,在民间百姓喑影响甚微”,这一道派理论融摄三教文化,高深玄妙,在内功修炼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达上乘,臻于化境,是道派中的阳春白雪。武夷山是白玉蟾修道多年的地方,发掘这一道派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给武夷山气功保健旅游项目增加许多魅力。

④修善积德,严持戒律。修仙之道要积善修德,严持戒律。武夷山桃源洞开源堂过去有一石堂门,左右题刻一副对联:“开成极乐国;源度本来人”,横额为“开源堂”:建成世外桃源的极乐国,是为了源源不断地超度本有慧性的人。武夷山为什么有不少摩崖题字没有著名落款,因为道教戒律要求他们不求名不求利,要清静自安。例如《玉清经·本起品》说: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使放逸,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扩……

修仙之道还有种种,不再赘述。

洞天福地

道教称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武夷山属于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又名“武夷洞天”。这些内容记载于唐代杜光庭撰的《洞天社地岳渎名山记》(见《道藏》第331页)。

“一”有丰富的涵容

“一”是道教教义重要概念,《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宋林希逸注云:“一者,道也。”

武夷山一线天景点所在岩峰为什么叫“灵”岩。为什么“天心明月”要题刻在“一线天”三个字的对面,为什么在一线天景区有“天下谷”三个字?因为“天得一以清”棗天清则月明;“神得一以灵”棗所以得“一”之岩名灵岩;“谷得一以盈”棗所以“天下谷”充盈饱满!

这里所说的“一”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形成,正常运作的普遍本质,其意义同于“道”。《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取胜形为太上老君”。将“一”等同于“道”,认为“道”的化身就是教祖太上老君。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又进一步解释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

总之,“一”就是一切,“一”就是规律,“一”是在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力量,“一”就是“道”。

武夷山天游峰上有“一览台”三个字,它有几种含义,读者可以自己回答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为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相当于道。《老子》中的“玄”,意为“冥默无有”,是对“道”和“无”的一种形容。道家经典《老子》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意思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一些道教学者沿用“玄”的概念,将“玄”发展成为认识体悟“至真大道”的一种精神境界。认为主张“无”和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叫“玄”。但是“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道教文化有些十分深奥,“玄”的问题类似佛教文化的“禅”,正是因为有难度,所以人们把它当成一个“关”。

须知“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洞天仙府探秘

《武夷山志》明确告诉我们“武夷自开辟以来,天造地设,其山之钦崎险峻,水之曲折潆洄,若鬼斧神工,莫可窥测。海内山水之灵异于斯为最,然自秦汉面降历为主士羽客隐遁之所……”,“茅虑积久,帙散,古迹难名,来者徒诧,为仙窟神宅而不知”。

武夷山何以被称为是‘仙窟神宅“呢?按此线索发掘,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的武夷山。

2013年做大红袍茶叶注定很累

九哥阅读(6)

厦门市思明区槟榔边上沿着湖整条街,原来的酒吧全部休业了,两三年的重整经营,变成清一色的高档装修大红袍茶叶业会馆。昔日的熙熙攘攘灯红酒绿,现在由以大红袍茶叶为媒介的商务会所替代。从社会关系学而言,这是否也能算是人类在对物质需求和追逐的一种进步呢?

昨晚和一友及此,该会所门店形象很好,老板原是做工程出身,懂得那些设计门道和材料搭配,再加上舍得花钱,效果很好。会所里穿梭的经理清一色半熟青女,口齿清甜,打情骂俏恰到好处,也能深得那些“商务人士”的欢喜……请了一晚的大红袍茶叶,最能有印象的,便是当中一次不小心碰洒了杯盏、洒湿了裤脚,至于大红袍茶叶的品质如何,平平淡淡,没有印象。主人家所说的如何原产地、如何单一大红袍茶叶青,皆无可述评。

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的本身其实是很好的,但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那些物质的享受和追逐上,心很累!

大红袍茶叶,本是一叶之轻,如今却被要求承载着人们太多的需求:个人品味和档次、社会地位和身份,甚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相互冲突的时候,人际关系忽然就占据主打地位了。

大红袍茶叶,本身的魅力,无非源自大红袍茶叶本身的内质、口感、冲泡过程中带给人们美妙的色、香、味、形,以及在各种相同、相异的文化背景中相关的美好感受和联想!但如今中国人眼中的大红袍茶叶,更多是社会关系、精神思想、各种大红袍茶叶如人生的道道……不可否认,大红袍茶叶很累,而那些为大红袍茶叶之生的人陷入如此陷阱之中,也很疲惫。

朋友问:这会所如何?大红袍茶叶虽然贵一点,总体还不错吧?

我说:不错,是个好去处,就是不知道若干年后。是否如同花样年华夜总会一样,还有舞台表演什么的。

友笑道:真能有的话,也是不错啊,免得跑夜总会去,少喝酒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朋友的观念和出发点也都是与人为善优先,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观赏这些来自于他人的外在的绚烂——就如同看烟花一般,微笑,且心情愉悦。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2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