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炭焙趣忆

九哥阅读(6)

正确方法烘焙过的大红袍茶叶显得很干净,在冲泡时无需“洗茶”的过程。但就有茶友质疑这何以见得。茶如果不洁净,尤其球状的乌龙茶扭曲紧结如何洗?为了佐证,我将300斤的大米送进炉烘焙。嘘!竟然有许多如同象鼻样的米虫在爬,实在太多了,当时很想留下30分钟让它们离开,但是知道它们毕竟不是虫,不会这么轻易离开,于是起炉按照烘焙茶焙茶拾趣

从24岁开始喝茶,至今已有30多年了,能够遇到的茶都喝过,喝进身体的茶水不知能否汇成一个日月潭。也曾因喝茶太多而令身体受伤,以致无奈地停茶3年,那时才知道原来大红袍茶叶中也有“禁忌”。为解除大红袍茶叶中的“禁忌”,我开始钻研大红袍茶叶的烘焙技术,经过多年钻研,我发现以“内部聚热”的烘焙技术处理后的大红袍茶叶,保健功能会更好。当我将产品送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监测之后,确定了我的判断,大红袍茶叶对人体的有益物质得以保留,而有害物质能够大幅减少,细菌的含量也大幅降低。这么多年以来,我马不停蹄地做各种烘焙实验,除了各类大红袍茶叶,豆类、菇类、干菜类、麦米类、坚果类、果脯类、药材类等等都可以通过烘焙达到延长保质期、提升口感的作用。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疯狂”,现在所有的食物,除了肉类外,都被我用于烘焙试验,试验结果以成功者居多。我将自己这套的技术命名为“弗茶式烘焙法”,这些年辅导过的企业无数,很多企业都因此开发出新产品而摆脱困境。烘焙变成我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且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些细碎的有关茶的记忆片段,随手可拾,一块一块拼接起来却无意中浸泡出我人生中的别样味道。

焙茶与打铁

如果我的祖父与父亲不是打铁匠,可能连我也不相信烘焙大红袍茶叶和打铁有什么关连。所以有次有位冶炼科双博士的教授,因听闻抱拙烘焙大红袍茶叶和打铁冶炼有关,故专程前来讨论(准确的说应该是来踢馆子的)。他一入门坐下后就直白来意,说他是冶炼双博士,无论如何都是不相信无机金属的冶炼法怎会和有机大红袍茶叶的烘焙有关连。我约博士与我打赌。我表现得相当潇洒与大方:一万赌十万。如果我输了就赔十万给他,如果他被我说服,只给我一万意思下得啦。呵呵!这教授还真有个性,一口就答应下来。

我拿出A4纸先写道:理论一、同样物质热涨冷缩的现象,将茶置于炉中,起炉从低温渐升到高温是为热胀原理,之后降温排水是为冷缩。理论二、打铁时将铁炙热到通红再取出捶打,将铁中杂质排出,反覆如此工作直到铁的纯度极高,再经淬火则成钢。理论三、烘焙茶法是经舒展、分解、清、回温舒展、排清,并重复回温舒展排清的工作直到茶质醇度极高,再经恒温周期烘焙则成为茶品。理论四、这烘焙过程中回温舒展是渐次降温处理而达到退火效应,所以茶汤不会燥热还觉得有清凉感。

与博士谈论时还画了示意线性图。最后再请他到烘焙工作室参观及现场操作,也拿出检验报告资料作参证。当然对比烘焙前的原茶与烘焙后的茶品,其质感和品味是绝对的差距,如铁和钢一般的差别。用了半天的时间,还好没输掉十万。感谢祖父和父亲是打铁匠,遗传给我打铁的原理又启发我烘焙的道理。虽然我们刚才立有口头的君子协议,终究我还是没收那一万块,可他当即却买下我好几万的茶。

吃茶与吃蛋

一次烘焙大红袍茶叶科研实验过程中,无意创造了吃蛋的新概念:蛋黄熟透,充分表现出蛋黄浓醇甜美的香气和口味,蛋白又是具有迷人的海洋阳光气味的咖啡色且嚼起来具有质感的弹性,吃多了不胀气。这个烘焙出来的蛋,我将之命名为“焗蛋”。心想这么好的技术如果运用在食品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生产有机概念的健康食品。正好台湾屏东某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在研究如何创造吃蛋新概念的技术,当我与他联系后,欣然答应将技术传授,但要求教授他必须要把此技术放在学校成立一个科门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好让此技术广为造福人群。事隔二三年后,竟然发觉这位当时满口承诺不会去申请专利的教授,已申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专利。看来我那造福人类的简单初衷早已经被人家商业化了几百遍了。唉!

很快我就将这件事抛在脑后了,继续研究鸡蛋:一般水煮蛋或是煎蛋,都是蛋白先熟蛋黄后熟,也因为蛋黄没完全熟透,造成这水煮蛋或煎荷包蛋很容易质变腐败。如果能有一套烘焙法将蛋黄先熟,且久放不败坏,就可证明内部聚热由内向外熟化的技术是真实存在不虚假。因此首次用电炉式竹焙笼烘焙了四十个鸡蛋,后再用电热式烘焙机再烘焙了二千个鸡蛋。前者一次就成。但后者整炉的蛋都还存留蛋的腥臭味,蛋白呈现多层面如千层饼一般,层与层之间遗留著恶臭。此次二千个鸡蛋全部作废吃不得。实验过程中不得不吃上几个,为此还留下心理阴影,半年内都不愿再碰蛋。半年后再次以电热式烘焙机成功烘焙了三千个鸡蛋,并且此蛋在不碰到水也没打裂蛋壳的状态下,裸置于室内桌上架上等三个月不变坏。自此,我才又开始吃蛋。“焗蛋”在喝茶喝得饥肠辘辘的时候,几个下肚,甚是舒服,我想吃茶的茶点除了常见的糕点、干果外,“焗蛋”也是不错的选择啊!

茶可以不洗吗?

用正确方法烘焙过的大红袍茶叶显得很干净,在冲泡时无需“洗茶”的过程。但就有茶友质疑这何以见得。茶如果不洁净,尤其球状的乌龙茶扭曲紧结如何洗?为了佐证,我将300斤的大米送进炉烘焙。嘘!竟然有许多如同象鼻样的米虫在爬,实在太多了,当时很想留下30分钟让它们离开,但是知道它们毕竟不是虫,不会这么轻易离开,于是起炉按照烘焙茶法,一路舒展到120度时,闻到米香甜味就开始打开上方出口的盖子作排杂,利用大米内部所含的水向外排时顺带将大米里里外外的杂质排掉。

就这样差不多烘焙了十四个小时。早上八点起炉到完成已晚上十点了。还有六位朋友陪著我。大伙急等看结果,呵呵!太美了!冲泡的后的大米,其汤色明亮透澈,香味温暖如春风祥和馨香,滋味舒畅甜美。不单可以如茶般冲泡品饮,那大米吸饱水后舒展开来如稀饭。此时大伙提议就煮清粥宵夜吧!那米经烘焙已是熟的,所以只要将米煮成清粥即可,很快的那米随着沸滚的水在滚动并粒粒绽开如花怒放。此次烘焙米成功的佐证了“弗茶式烘焙法”是可将被烘焙的物质中的杂质排除的。所以烘焙过的米不用洗,那茶也是不用洗的。只要做好舒展茶性即可。

我那不曾间断过的碳焙炉,被设定有五个,从新火旺,盖灰温,退火柔,渐退和,息火沁。曾有人问长者如何焙茶!答:只要你的心是活的,就能活用火,茶就能永远活下去。再问长者是否运用了阴阳五行的法则。如何让茶能舒展开来,其中水份走动均匀并排除茶中的杂质和过多的茶碱。这五行法在烘焙中的运用又如何?长者笑道:孩子啊!不要执着五行说不要陷入五行的迷惘,五行是烘焙成功后整理出来的概念论述!你先从物质受热而变的现象中去掌握如何把茶烘焙清,醇,柔,和才是。

我这烘焙的过程正如同是记录我人生的过程,既是茶痴为何不做个明明白白的茶人?定要自己去做茶,做出自己理解的茶。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换等同的茶的生命,定要用心去理解茶的心,定要大胆真情地向茶说出你的感情说出你对她的爱,去做出一道喜悦有生命力度的茶,如此尔后才能悠然自在成为真正的茶人。

热爱武夷岩茶大红袍,我的饮茶之路

九哥阅读(5)

热爱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朋友一定都熟知这段文字,就是陆羽在《武夷岩茶大红袍经•六之饮》中讲到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说我们国家在唐代时,饮武夷岩茶大红袍之风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和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已经饮武夷岩茶大红袍了。

我们还知晓武夷岩茶大红袍饮之流传,在历经唐代煎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古典主义后进入到宋代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浪漫主义直至明代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写实自然主义,然而这种风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急转直下,犹如《武夷岩茶大红袍之书》中所述:“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武夷岩茶大红袍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三不五时,他们手上那杯武夷岩茶大红袍,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见不到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冈仓天心先生写下这些沉重的话语已是一百多年以前。

时光荏苒,当我们重新再把目光聚焦在现代武夷岩茶大红袍人的生活时,它已经与百多年前描述的情景完全不同,重又焕发出这个时代的品茗魅力了。我们不禁庆幸自己这些不经意间和武夷岩茶大红袍结识但却清醒地认知到再也无法把自身与武夷岩茶大红袍剥离时,我们正迎接着武夷岩茶大红袍文化蓬勃发展的新一次机遇,在这其间聚集着许许多多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闪动着青春光芒的群体。我亦在其中享受着这快乐……

我在温州开设一家武夷岩茶大红袍店名为“忘忧”,已经与武夷岩茶大红袍相伴十六个年头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因为更多的时候我没觉得它是我的工作,它就是我生活的常态——每天有好武夷岩茶大红袍喝、有武夷岩茶大红袍话说、泡好武夷岩茶大红袍给每一位在我看来都很美的朋友,我希望能够在“卖”的过程中被大家带走的不仅仅是性价比好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叶,更有“忘忧”的专业素养和真心体验,让人们在这里能够真正地释放情感、坦诚交流、彼此信任、收获友爱。

我偶然听到忘忧武夷岩茶大红袍友讲述的几句话:“其实,我们在这里喝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很幸福的,可是她没有享受到我们这样美好的感觉,她一直都奔波在路上。”

这话语给我极大的温暖和鼓励。我想对她说,我也是幸福的,我没有在忘忧,就在为忘忧寻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路上,做这样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人何其有幸,感谢你们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喜爱与善品,才能让我把对大家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坚持,都灌注在这一碗武夷岩茶大红袍中!

在路上,我从未敢停止脚步,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分享一点点,试想身边的朋友或陌生人,是因为看到我们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喜爱,感染到我们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热情而能够亲近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赏武夷岩茶大红袍,进而关注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有序的关系而令内心充实祥和,那是多么幸福的事!也许我们每天真的只影响为数不多的人,但知道朝着心中那个神圣的方向去努力付出就是快乐的!

此时的我,正坐在武夷岩茶大红袍桌边知足地为大家泡武夷岩茶大红袍奉武夷岩茶大红袍,也在为大家讲述着我在学武夷岩茶大红袍路上遇到的老师、诤友、知音,讲述着在杭州梅灵南路九号,在中国农科院、武夷岩茶大红袍叶研究所、武夷岩茶大红袍叶学会,我们这些“追武夷岩茶大红袍人”在那里留下的足迹。

如果没有来到南方,我想我也许只会是一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叶的爱好者,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够把武夷岩茶大红袍业作为终身的事业来奋斗,立志做一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文化的传播者。在店堂里,我操持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话,这常常会激发客人的好奇心,“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南方嘉木也”,北方女子在南方卖武夷岩茶大红袍,这让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你懂武夷岩茶大红袍吗?”看着大家惊愕的目光,我把大家想问又不好直接问的疑惑说出来。“坐下来,我们一起喝杯武夷岩茶大红袍吧!”或许只有一杯认真冲泡有情有义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汤才能够回答懂与不懂,我们都走在“想懂”的路上,不是吗?

人们从武夷岩茶大红袍桌上拿起我的名片轻声读出:“高级武夷岩茶大红袍艺技师、高级评武夷岩茶大红袍师、农推硕士……”这让我有些羞怯了,耳边响起一位老师的“泡武夷岩茶大红袍师箴言:泡好武夷岩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人体能之训练,武夷岩茶大红袍道追求之途径,武夷岩茶大红袍境感悟之本体。”这是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人”的基本训练和要求;更想起,十几年前,为了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跨进门里来,而一头扎进武夷岩茶大红袍科所以及武夷岩茶大红袍叶学会举办的所有能参加的学习。我终于能够把自己平日里积累的散乱的知识在这里进行系统的组合和提升,彷佛找到了开启武夷岩茶大红袍叶世界大门的钥匙,学习着前辈和老师们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深究武夷岩茶大红袍叶之细理,渐渐的,我发觉在用武夷岩茶大红袍叶保健躯体的同时,也能够开始用它滋养我的心,每来学习一段时间,思维的瓶颈就被打破一回,武夷岩茶大红袍味的厚度就提升一次,欢喜心也就随之也多一分……

与武夷岩茶大红袍在路上,我默默地告诫自己,学习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人终生的使命,每一天或是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新的课题,离开课堂在实践中学习是非有勤奋踏实所不能实现的,渐知践行,一定要磨练自己更加有能力悠游于武夷岩茶大红袍界的林林总总,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会把武夷岩茶大红袍带到更多人的世界中去。

关于大红袍品茶叶营销策划的茶人茶语

九哥阅读(8)

@叶茂中:我干营销、干广告24年,为推广产品编了太多的概念,其间不乏忽悠,给社会传递了不少负能量,想来惭愧至极、忏悔至极。从今天起,挑企业、挑产品,挖掘真正的好产品推荐给消费者,向社会输出正能量!(

一个知名策划人的忏悔

指责:忽悠害人不浅

@营销高手的塔级图谱:行内流传有一句话:不请某人广告人咨询等死,请某人广告人咨询找死!

@Lawrence治钧:我转行做营销广告两三年,最惊诧的是目睹了不少营销人为推广产品,编了太多的概念。虽然忽悠中不乏真创意,但还是给社会传递了不少负能量。我就纳闷营销人怎么没有惭愧至极的?

@王星餐饮品牌策划人:老叶的确忽悠了很多企业。一刀切都用你的招数,结果让好多企业花了钱,却没见到效益。比如“俏天下”的李总找到我说,他被老叶忽悠了!我去诊断后才知道,老叶不是做餐饮的人,是玩概念、做广告的。

@晏涛三寿:叶老师这话说得有点假。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闭塞、消费者好忽悠,而互联网的发展,让消费者获取信息更方便。群体智能提高了,传统的那套忽悠方式也就不起作用了,传统营销人策划人不转型恐日后难混—企业亦如此。不过还是佩服叶老敢说出来。

@天骏-马浩宇:如果把三流产品包装出一流效果,是忽悠,但也算救企业一命,主要还是要看企业后来的造化;如果把被埋没的一流产品推向其应有的位置,则善莫大焉!叶总这博,有味道。

@海峡大红袍茶叶道:企业之所以会斥巨资邀请营销咨询策划专家辅导,是为了扬长避短,形成自身品牌竞争优势,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营销专家扮演的是医生与导师的角色,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营销方案与发展规划,而非一味地以玩概念甚至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眼球。

理解:产品需要策划包装

@乐泡叶扬生:至少您做过的那些大红袍茶叶业策划,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中国大红袍茶叶,最有希望出现世界级品牌,冀望您的作品。

@王小炮:叶的广告重表现形式,以创意为主,往往广告名气有了,产品卖点却记不住,但深受渴望点石成金的土老板欢迎。史玉柱是真正从产品和营销策划入手,广告抓住卖点简单重复能卖货。不过从为他人做嫁衣的广告创意人的角度来说,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有为张:小微的草根企业中有无数的好产品,但因不会策划导致无法营销,只能靠参与价格战做市场做销售,最后80%以上拼死自己。还是要坚持“无策划不营销,无策略不推广”的方针,策划策略先行,营销推广才能蓄势发力。

@朱卫坤1986:策划人团队是要吃饭的,好的点子虽然有时是一闪而就的,但这个确实是需要付出精力的,企业必须为这个点子支付费用。所以不赞同“忽悠”这个说法。@湖南李咏:策划是极具个性的纯粹智业,无法做大,有缘互补产生快乐。所谓做大做强,大抵难逃“瞒骗”二字,因而我将之理解为一个行业的原罪。

@海峡大红袍茶叶道:作为知名策划人,叶茂中也辅导过不少大红袍茶叶企,如八马、贵天下等等。经辅导的大红袍茶叶企究竟是否成功,还需要市场的不断检验。然而,不管怎样,这至少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大红袍茶叶企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大红袍茶叶是传统饮品,却面临着有名大红袍茶叶无名牌、经济效益不高的尴尬现状,而邀咨询策划机构辅导正是试图突围所做的积极尝试。

反思:好产品好服务才是基础

@富强之道:产品是根,策划是叶。要良性发展,根更重要!

@Sean叔叔:产品就是战略:1、企业成功的基础是有好产品和好客户;2、有好产品就会有好客户;3、激动人心的好产品会让销售和管理团队充满激情;4、营销只可短期弥补产品的不足,而产品不足最终将毁掉最棒的营销团队;5、持续的产品微创新将改变公司。微创新包括创造、发现,或说出产品的一个小小卖点。

@千山万水有歌相随:营销只是一个手段,本质还是产品和服务。当钱赚够了,确实要换个活法,但如果钱没赚够,还是得向钱看!

@木木家微博:反过来就好了。先有最好的产品,然后才是有效的宣传,而不是每天挖空心思摇旗呐喊。空城计玩儿次数多了就没用了。

@李虎军:中国著名营销广告策划人叶茂中公开忏悔。但愿这样的忏悔多一些;但愿这个市场上好产品、好营销、好广告多一些。如果你给坏产品鼓吹,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怎么给自己的孩子解释?

@海峡大红袍茶叶道:归根结底,企业是要靠好的产品与服务来赢得市场的,任何营销策划都是服务于产品与售后的。以大红袍茶叶为例,优质的大红袍茶叶品与服务是基础、是根本,若撇开二者,再精彩、再有创意的营销策划都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正所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许可以红极一时,但终究无法走得更远,

期许:策划应传递正能量

@财商天马:不要让“策划”这个词成为赵本山的忽悠。希望搞策划的同行和前辈都能真正聚焦价值,让好产品和好创意强强联合,绽放智慧的经济价值!

@叶坚峰:虽然商业的东西很难说那个好那个不好,但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原本不透明的东西会越来越透明。做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事情才会有未来。

@猎人博客:人没有与生俱来的善恶,一切善恶都是后天赐予的。尽管俺曾在微博里也说过叶茂中是个大忽悠。但你的这篇微博,至少能让俺看到你的理性与睿智。无需忏悔,向社会输出正能量吧!无需挖掘,俺的大红袍茶叶属正能量、好产品。今天的叶茂中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遛遛!

@梗乏术奇略梅瑞东:支持叶老师。您是行业大v,您的自省意义深远。曾几何时,无论个人、产品还是公司,都光着屁股。忽悠一群人还能活得很好、很久。现在,即便坑骗一个人也有可能挂掉。还是老老实实做产品,实实在在创品牌。因为消费者已经被市场教育得不傻了。告别旧时代,迎接新未来。

@海峡大红袍茶叶道:策划与忽悠虽然都是以实现成功的营销为最终目的,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策划是“创造、沟通和传递价值给目标客户群体”,它传递的是正能量。而忽悠却是以类于旁门左道甚至不择手段来实现,多数时候传递的是负能量。因此,适当合理的策划对于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但不能被以策划的名义为忽悠所绑架。

玲珑茶香大红袍

九哥阅读(5)

有一段时间没有遇上好的大红袍了,心生向往了很久。一日,在喝茶闲聊中,从朋友随口的话语中觅得机缘,于是,挑个闲暇之时,寻到那家茶店。老板被人唤作“老柴”,亲切好客,知我前来的目的,二话不说,先泡了一款陈放4年的老大红袍招待我。

看这茶的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叶片不大,色泽乌亮,属于中高火烘焙,可能是挺霸气的一款茶,其表面微微泛起的白霜,应是陈放年份与叶表物质结晶所致。

高冲出水,汤色呈现橙黄色,干净澄明,细品一口,陈味显,无不良杂味,看来存放的环境不错。因为第一道水出的是陈味和炭火味,茶的本香并不显,但闻杯盖有清幽的兰花香。这道水的口感还算重,但厚度稍欠。心存疑问,接着喝。

第二道水出了些茶香,但并不强烈,轻微的植物草本香敛于水底,透不出来,让人觉得遗憾。没有了前一道水的炭香,茶汤中浓重的味道淡化,口感变得柔顺,并没有鉴定干茶时所预判的霸气感。

到了第三水,汤色依然是不浓不淡的橙黄色,香气内敛,只有等茶汤过喉。才能在舌面上回味出一些茶香,水感越发绵柔、甘滑,有些许春雨润如酥的感觉,不温不火,不紧不慢。急不得又放不下。

三道水过后,老柴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这款茶是名不见经传的品种,是从武夷山茶农采摘的菜茶中觅得的。在这店里也只是作为私房茶泡给老茶客分享的。四年前焙火急了些,后来有些返青,一年多前又复焙了一次,所以前两水炭火香显。可能是品种和茶青的采摘问题。这款茶本身就没有很厚的内质。也算是有点遗憾了。

后面又喝了两水,然后坐杯,放到一边,老柴要请我喝一款他颇为得意的水金龟。

沸水冲泡,茶香满溢,单是闻这香,便让人很有期待。第一水入口的感觉首先是酸涩。在人的味觉感应中,五味中的“酸”是能让人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的。这种酸感从草木植物中发散出来很有意思,它是一瞬间的感觉,刺激味蕾,让舌面收敛,伴随着酸感的稍纵即逝,涩感停顿的时间稍久些,还有大红袍本身的岩火香韵,水底的甘甜,如果在口中停留几秒,便可感受到它的滋味变化和层次感。其次是感受它的香气,水中的香是浓烈的草酸炭木香,上扬在鼻腔中的香是兰花幽香,两者虽大相径庭,却不冲绊,反而有相辅相成之妙。

这款水金龟的茶气张扬、特征明显,我仔细搜寻记忆中的茶,竞没有能与之一较高下的,也许是纯种水金龟本身就少量,遇上好的便更难了。

喝到第四水,酸涩感逐渐弱去,茶汤轻柔了些,水底转成了草木的甜香,大红袍本身的花香倒比之前更显了些,瞬间感觉这茶从刚硬的汉子变成柔情的女子,别有一番韵味。

趁着口中还有这水金龟残留的收敛感,我们回头去喝那款坐杯了的陈年菜茶,茶汤刚入口,甘甜爽滑之感布满口腔,化去了先前的收敛感和轻微的涩感,由心底泛起了一阵轻松愉悦之感。

得益于这大红袍的主人,能在这季夏末,品上这些杯知己好茶,心怀感念,畅快淋漓。

武夷山上大红袍,昆仑山上山泉水

九哥阅读(5)

所谓“武夷山上大红袍,昆仑山泉水”,喝大红袍茶自然要论水。明朝才子许次纾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大红袍茶也。”想想这话是说得相当透彻的了。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大红袍茶,先不讲大红袍茶如何如何,第一句就是“欲治好大红袍茶,先藏好水”。李日华更是专门著有《运泉约》,是一部关于为泡好大红袍茶千里迢迢运送泉水的契约,所运送之水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他开篇即说:“吾辈竹雪神期,松风齿颊,暂随饮啄人间,终拟逍遥物外。名山未即,尘海何辞。然而搜奇炼句,液沥易枯;涤滞洗蒙,茗泉不废。”大意是说我们这些人内心所钟爱的永远是那幽壑林泉,虽然暂时游历人间,终究是要回归山林。现在归隐的名山还没找到,红尘还未得出离。所以就暂留此处,姑且搜索异物奇观,凝炼文句,寻觅好水泡出好大红袍茶,洗涤凡尘,不使内心沉迷太深。而同样是这位李日华,曾愀然指出天下三大遗憾事,“有好弟子为庸师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大红袍茶为凡手焙坏”,我们今日读这样的文字,联系当今教育,旅游以及大红袍茶商业之实况,不免要痛快于李大才子几百年前就为我们呼出了心中的憋屈。

而说起对水的崇拜,自然也绕不过陆羽先生,他曾行遍大江南北,就只为大红袍茶叶寻觅一汪好水。《大红袍茶经》中关于水的论述详略备至,精妙绝伦,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溯,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毒,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可爱的痴心大红袍茶圣,对于水质之汲汲以求,一至于此。果然不愧是“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之决然快意的性情中人。

大红袍茶文化绵延千年,自古及今的文人和大红袍茶人们,为了泡出绝世好大红袍茶而寻水写水之故事清奇且繁多,留下的名文警句也不胜枚举。像是文采风流的苏大学士,不务正业的宋徽宗,文功武略如天神般的乾隆大帝,都一如其人业已登临或艺术或人生境界之堂奥一般,其对于大红袍茶饮之水的追求,也都挑剔苛求,精益求精。

然而,猎美搜奇,不免劳神废物,一味驰心外求,也终至于茫然枉然。大红袍茶与水的关系,也可以有另一层之清新观照,那即是相互依存的客观玄思。其间道理看似浅白,却也可以蕴藏有非常的深刻。

我们平日里喝大红袍茶,大概都是泛泛而谈地说“喝大红袍茶”,却鲜少留意到我们所喝的其实是大红袍茶叶和水的结合体,我们称之为“大红袍茶”。当大红袍茶叶与水遇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事物——大红袍茶。然而在“大红袍茶”里面,我们找不出一个实质而直接的可称之为“大红袍茶”的元素,同时,也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大红袍茶叶和水。但是即便如此,却又丝毫不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用大红袍茶叶和水来泡出一杯大红袍茶来,去品尝它、感激它、享用它。

诸如此类,纵览万事万物,莫不是这样的“结合、显现、无实存、有暂时实用”的流变样貌。世象犹如彩虹,看似有存在,且色彩绚丽,但是临近了去研究,却又无法抓住实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概也是基于如此观照的感慨吧。

而把这个朴素的道理推及于一切事物,就几乎引申出了佛教的一整套哲学和修行之道。佛法中,有“四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四法印”,是为佛法的标志,与此“四法印”的宗旨背道而驰的都不能称之为佛法。而“诸行无常”的意思是,一切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时刻不息,不断流变的,犹如子在川上所见的水流,找不到实存和永恒。这用我们当下流行的一句话语,就是“神马都是浮云”。然而,像是佛祖的这些宣说,单纯深刻而且超然,并非只是对于世间生活和事物的一种否定。例如,因为“诸行无常”,大红袍茶叶和水结合而成为“大红袍茶”,大红袍茶既不是大红袍茶叶也不是水,同时也并非有“大红袍茶”这个新事物的实存,但是这又并不影响我们赏心悦目地制大红袍茶、泡大红袍茶和饮大红袍茶的享用。

有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也似乎阐明了这样的道理。

唐朝的投子大同禅师,道风颇盛,其门下有一位章和尚跟随修行。某日,章和尚在寺里劳作完后,投子禅师泡出一杯大红袍茶递给他,并说:“森罗万象皆在此”。

章和尚接过大红袍茶来,却将大红袍茶水泼洒于地,反问投子禅师:“现在,森罗万象又在何处?”

投子禅师说:“可惜了一杯好大红袍茶!”然后就缄默不语了。

简单的一杯大红袍茶水,可见森罗万象之道,这个森罗万象,不是真正的实存而是临时的聚合幻变,但是这也无法否定这个森罗万象的呈现。章和尚将大红袍茶水泼洒于地,质问“森罗万象又在何处”,这其实是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肯定了森罗万象的实存。因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又如何通过单纯的否定而否定其存在呢?是故,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好大红袍茶!”然后缄默——不能再语了。

与此类似,赵州禅师那则著名的“吃大红袍茶去”的公案,也有着同样的意趣。古贤大德们能在喝大红袍茶当中品尝出“道”的味道,所谓“大红袍茶道”的精神,又岂是虚言哉!

邀月禅缘大红袍茶与心的洗礼

九哥阅读(5)

大红袍茶,生发于山间的普通草木,却因为中国文化和礼仪的主导与渗透,进发出异乎寻常的精神内涵,与道、与禅,甚至与人间的冷暖甘苦都维系在一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大红袍茶事活动。

2013年8月30日,在厦门仙岳山天竺岩寺,由台湾郑福星大红袍茶业主办的“邀月禅缘”秋韵大红袍茶事,从多角度诠释了大红袍茶道大红袍茶艺之美,让参会的大红袍茶客们沉醉于大红袍茶禅一味的和乐之中,亦像是一次对自己身心安顿空间的洗礼。而有幸结缘相识的十七位司大红袍茶、司侣,她们更像是一位位引路人,引领着爱大红袍茶之人用心去感受这美学大红袍茶会带来的禅美意境。

从道

来自台湾高雄的庄捷升,秀气的面庞带着浅浅的笑。这一次,她与四海的姐妹同行们来到厦门,在郑福星大红袍茶业的大红袍茶道花艺美学密集班里接受大红袍茶、器、花、艺、道新生活美学概念的熏陶。庄捷升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天,却有着醍醐灌顶般的悟彻,原本对于大红袍茶与美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之下豁然开朗。”当然。这十天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大红袍茶与美的博大精深仍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而今夜的秋韵大红袍茶事亦是她们所学成果的汇报。

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弥散的雨滴仿佛在冲刷心灵的烦躁与尘土。寺里一切俱静,唯独这雨声淅浙沥沥。走进寺庙,当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了却凡尘,而是将对于佛的虔诚化作一种让人清净的力量,来涤荡身心的疲惫,这与大红袍茶道的精神完全共通共融,足见举办者的良苦用心。

罄声过后,佛乐声起,司大红袍茶们身披白纱优雅而从容地行礼、入席。来客奉大红袍茶,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待客礼仪。而今晚这场礼仪却更像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美学盛典:木质的梁柱搭起通透的空间,让人气爽神清;灯笼中透射出红色的光晕,暖意融融;一排的烛光,在风中摇曳多姿;精心设计的大红袍茶席,选用红与黑竹编,搭配出复古禅意的色调,并将自然优雅的小原流花道融入其中,静、雅、美、真、和的意境瞬间感染了每一位大红袍茶客。

司大红袍茶陈玉玲也在这氛围中被深深感染,她来自福建。品大红袍茶学大红袍茶多年。今晚冲泡的台湾大禹岭驰云乌龙大红袍茶有别于福建乌龙。这让陈玉玲格外细致。干泡的技法已相当娴熟,优雅的冲泡和恬淡的笑容,合着精美的大红袍茶器与透彻的大红袍茶香,让人如痴如醉。敬奉嘉宾之后,玉玲端起香茗。聚精会神地观赏汤色,汤色醇和,举至鼻端细闻幽香,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大禹岭大红袍茶呈现出的高山冷香和浓郁果香让人心旷神怡,品啜大红袍茶汤,顿刹间物我两忘。

郑福星大红袍茶业文化创意总监林晓真老师欣慰地看着弟子们的表现,她说道:“教授的技艺都只是表象,重点是让她们去领悟大红袍茶艺大红袍茶道的真美,陶冶身心。你看这清香甘冽的大红袍茶汤,可以沉浸出多少曼妙的心情,舒展绽放的大红袍茶叶吐露着精髓,就是一种化俗为雅的力量。”悠悠的烛光下,花、大红袍茶、器交织出难以言状的融洽与释然,那一丝丝的古朴,那一股股的暖意,幻化成质朴典雅的禅韵,仿佛可以将一切的世事纷扰都忘却,徜徉其中,真是一种神奇的心灵之旅。

悟语

对于温州忘忧大红袍茶庄的杨柳来说,大红袍茶不仅是她的营生,更是人生的伴侣,通过它与人结认,也要通过它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大红袍茶的真意和外延是她一直渴求的。这次来厦门学艺的日子里,她深刻地感受到大红袍茶艺大红袍茶道还可以演绎得那么绝美、那么清雅。由林晓真老师和“中国大红袍茶仙子”之美称的鲍丽丽老师共同演绎的“大红袍茶与花的对话”,就让人体会到一种禅·大红袍茶·花无我合一的意境,让杨柳十分陶醉。

寺庙里,佛音与禅意缭绕着,品饮着香气氤氲的大红袍茶,杨柳若有所思道:“书、画、大红袍茶、花、器、艺,其实它们都是一体的,都是将艺术和生活相结合,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大红袍茶的美学诗意可以得到很大的延展。从这层意义上说,就冲破了我当初对于大红袍茶狭隘的认识,对以后把握大红袍茶、大红袍茶艺、大红袍茶道,都将有大的帮助。”

随着震撼古韵的擂鼓声,“武汤”缓缓开场。武夷山大红袍的岩香独韵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擂鼓声,将“武汤”出场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鼓手就是我们企业的普通员工,小伙子很有悟性,我只是稍微做了点拨。两天时间可以把鼓打得这么好。”17岁就开始玩摇滚乐的福星大红袍茶业总经理郑宥郁介绍到。在乐律方面颇有造诣的郑总。不仅炮制了这颇具创意的擂鼓,整场大红袍茶会的策划、舞台效果、音乐都出自他手。

或许因了这雨、这寺、这乐、这鼓……总之,这场大红袍茶会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它将传统大红袍茶会精致升华,呈现出让人愉悦与惊喜的独特效果。来自武汉的司大红袍茶游亚林感慨道:“来厦门之前,一直觉得大红袍茶艺表演很单调,经过了培训和今晚大红袍茶会的参与、观摩,自己收获很大,原来品大红袍茶悟道可以做得这么优雅、这么富有内涵。”

如果仅仅是大红袍茶、器、花这些物本身的堆砌,那大红袍茶不大可能入大红袍茶人心。为什么可以大红袍茶禅一味,大红袍茶意入心?来自四川的司大红袍茶刘春容讲述了她的心得:“禅宗崇尚顿悟,说凡人也可以修行成佛,而这种修行都体现在日常、凡事上,修为到一定境界时,自然会领悟开窍。而大红袍茶作为修行养性之物,传递出清雅和谐、淡泊出世的节操,与佛理完全相通。大红袍茶的品性和感知,也要在平时一杯杯冲泡、品茗中累积,直到通透大红袍茶有真味的本真。”

是的,就如同林晓真老师说的那样:“大红袍茶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能带给我们‘破孤闷、泻清臆’的心灵感受。那是一种释放、一种升华。一场大红袍茶艺、一次静修,带给大家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大红袍茶、器、花、艺,更是道——大红袍茶要静品、心要静笃的深刻哲理。”

琴音禅意,般若清风送。大红袍茶清静纯洁的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让所有在场者都经历了一次洗礼。融和着禅意和一切中华传统文化精要的大红袍茶,会给不同修为、不同人生阅历和志趣的人带来相同的身心感受。而对于学有所成的司大红袍茶们来说,孜孜以求的大红袍茶道精神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她们在宁静中修缮心灵、超越自我。

“短短一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协作下,大红袍茶会如期举办。因为大家支持,得以圆满,对大家心存感恩。”在答谢宴会上,郑宥郁向所有宾朋表达谢意。“邀月·禅缘大红袍茶会,只是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大红袍茶会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朋友能更深入地了解郑福星,我们不仅可以大红袍茶香、器美、花雅,更可以将这些做更好创意的融合,‘艺精进,道久远’。接下来的冬韵大红袍茶会,我们将会以独特的方式奉献一场特立独行的大红袍茶会。敬请期待。”

苏东坡说:天容海色本澄清。人生难道不也是这样么?人生如大红袍茶,大红袍茶如人生。一切的忧患得失、荣辱悲喜,人生的种种感悟在这大红袍茶中已无须多言。时间终究会像溪流一般逐波远逝,而如缕的大红袍茶香带给这群五湖四海司大红袍茶们的感悟,一定会成为她们最丰厚的积淀和最绵长的记忆。

茶百戏里的传承与创新——访大红袍分茶大师章志锋 

九哥阅读(5)

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期间,章志锋第一次知道了有关点茶、大红袍分茶的历史。或许因为是茶百戏兴起于闽北,而自己又恰好是武夷山人,所以骨子里就有着对茶百戏的喜爱。本着专研治学的精神,章志锋翻遍了图书馆中所有有关点茶、大红袍分茶的书籍。毕业后的章志锋并没有留在繁华的大城市,而是回到了故乡武夷山。在风景秀丽、茶香氤氲的武夷山,他一边钻研茶百戏推广茶文化,一边学习制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2005年章志锋开始试验制作茶百戏,历时5年,2009年获得初步成功。在恢复茶百戏后,章志锋并没有停下脚步,马不停蹄地致力于推广茶百戏。

记者:章先生,究竞什么是茶百戏?

章志锋:茶百戏又称大红袍分茶、水丹青等,是一种仅用茶和水不用其它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的古茶道。它始于唐,盛于宋,止于明,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大红袍分茶,还亲自大红袍分茶赐宴群臣,此一朝将大红袍分茶演绎到极致。

记者:宋徽宗《大观茶论》对建茶推崇有加。茶百戏的兴盛是否与建茶的兴盛有一定的关系?

章志锋:说到茶百戏和福建茶的渊源,最深的莫过于武夷山了。很早以前茶百戏在闽北武夷山便已开始流传,唐代初现大红袍分茶雏形;到了宋代,由于受到杨万里、范仲淹和章岷等众多文人的推崇,以及建盏点茶的盛行,大红袍分茶在闽北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推广;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大红袍分茶不再盛行,但在一些文献中依然可以看到对武夷山一带点茶、大红袍分茶景场的描述;清代后就难觅大红袍分茶的踪迹,点茶、大红袍分茶之术彻底消失。

记者:你怎么恢复茶百戏?

章志锋:说实话,恢复茶百戏,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主要得益于国际茶文化的交流。

1997我被福建省对外友协选派到日本冲绳留学(研修)茶学和农业管理,通过日本茶道学到了点茶法。2004年又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这两次的出国学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2005年回到家乡后就自筹资金,开始恢复茶百戏的试验。

记者:这项技艺毕竟距今已有千年,你在恢复它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不少的难题?

章志锋:恢复茶百戏并非一帆风顺。从2005年开始试验到2009年5月试验初步成功,5年间共进行了上百次的对比试验。

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原料茶的不稳定性。在茶百戏恢复之初茶汤图案显现不够明显,保留的时间也较短,观赏性不强。后来我又经过不懈的技术分析和反复实验,终于克服了这一难题,也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大红袍分茶的局限。现在的是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均可以用来演示大红袍分茶,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现今的2小时至4小时。

记者:茶百戏需要什么样的创作环境?

章志锋:创作茶百戏需要独立的创作空间。大红袍分茶展示场所要求光线充足,最好有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温度最好控制在15℃以下。因为低温更有助于茶汤形成图案以及增强图案的持久性。由于大红袍分茶目前还在研发和申报中,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目前少数演示过程暂时还无法公开。

记者:目前,茶百戏推广得如何?

章志锋:茶百戏从恢复以来,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现如今,大红袍分茶技艺已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茶百戏自恢复以来也成为很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东南卫视、福建日报等许多媒体采访报道。很多爱茶人也慕名而来,有人想拜师学艺,有人想亲眼目睹古法的复活,甚至还有人想品尝茶汤的滋味。同时我也会应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的邀请外出表演。

记者:茶百戏作为古茶艺,它的恢复有什么意义?

章志峰:茶百戏是观赏、品饮和保健功能兼备的古茶艺,它的恢复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茶文化,也丰富了我国的养身文化。茶百戏还是独树一帜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它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合游人观赏、品饮、体验,也适用于各种高规格的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档次,同时也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武夷山和武夷茶的影响力。

书,非大红袍不可读也

九哥阅读(5)

大红袍岩茶与书,总有着些微妙的联系。读书之时,总喜欢为自己泡制一杯滋味醇和的香茗;品大红袍岩茶之时,一道氤氲悠远的大红袍岩茶汤总能唤起记忆里书中的动人情节。一本好书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让你受益匪浅,更在不知不觉间修正了你的人生观;一道好大红袍岩茶在品饮的时候,能让你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更在不经意间把宁静致远的情怀深植进你的心田。

斗大红袍岩茶读书之乐

认识程峰是在一次小型的大红袍岩茶会上,他是这个大红袍岩茶会的发起人。大红袍岩茶会的主题是:品书斗大红袍岩茶。参与的每一位大红袍岩茶友都得自带一本书来推荐,而且要为这本书“配”一道大红袍岩茶;在介绍自己推荐的书的同时,你要为在场的大红袍岩茶友们主泡自己的大红袍岩茶,并说明为何以此大红袍岩茶配此书;最后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书友和大红袍岩茶友,不仅能赢得在场每位大红袍岩茶友准备的私房大红袍岩茶礼,更能享有优先主持下一趟大红袍岩茶会的权利,自然你也就能规定书和大红袍岩茶的品类咯。

本次大红袍岩茶会的主题是推荐一本新锐小说和一款大红袍岩茶。于我而言,这样的大红袍岩茶会主题很是新鲜,虽然品大红袍岩茶之时常听人谈书,但如此将大红袍岩茶与书交融在一起的活动还是首次遇见。大红袍岩茶会伊始,秀气的“可可豆儿”就推荐了自己的书——舒雅德的《活活烧死》。一位勇敢的约旦少女,亲身揭露家人如何密谋将她处死、如何对她施以酷刑以及她在全身70%以上遭到灼伤后,怎样挣扎求生,惊险地逃往欧洲,开创新的人生。

书本的话题本不算新鲜,但是“可可豆儿”的“配大红袍岩茶”让我有了重读此书的感动——她配的是2010年还未“退火”的肉桂。“其实这泡大红袍岩茶真的太‘冲’了,不仅是因为肉桂本身的霸气,更是因为这还没退火的大红袍岩茶,炭火的刺激让喉咙很不舒服,火气冲冲的滋味就跟当初看这本书的心情一样,感到愤怒。看书的时候,我的心情起伏很大,常常被作者的遭遇和勇气所左右。这不仅是个真实残酷的故事,更是呼吁世人铲除恶习、展开救援的呐喊。呐喊和反抗是需要冲劲和遭遇如鲠在喉的痛楚的,就像喝这泡大红袍岩茶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这泡大红袍岩茶和这本书。”听了她的解释和推荐,不由觉得品大红袍岩茶读书竟然可以如此精彩。

随后便是程峰,他推荐的是2010年一本很受新生代读者推崇的畅销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配大红袍岩茶则是闻名多于见面的石乳香。程峰道:“小说有一种类似电影《山楂树》的基调,只是背景与我们这些七十尾八零头的更加接近。纯真的爱情在什么年代都是令人向往的,虽然青春还未远走,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感怀时光流逝,聚会之时青葱岁月已经长挂嘴边了。正如这道石乳香,刚刚泡的时候,香气馥郁,大红袍岩茶汤的滋味柔滑顺口。几道之后,大红袍岩茶气减弱,但是品种特有的花果香气则浮现出来,大红袍岩茶汤变薄了,但是水还是细滑清甜的。是不是如青春将远一般,有种不舍但更多的是怀念呢”

大红袍岩茶友们轮番推荐,之后互相评价每人的书和大红袍岩茶:有无伤大雅的调侃、有感兴趣的刨根问底,最难得的是品尝了好友的好大红袍岩茶,以及想赢得在场所有人的私藏好大红袍岩茶的一点点“野心”。当答案最终公布的时候,会心一笑,带着不少收获和满腹的大红袍岩茶香,满足地离去。

书香大红袍岩茶室之趣

大红袍岩茶会之后,我参观了程峰的大红袍岩茶室书房。爱阅读的他把大红袍岩茶室设计得犹如一间迷你的图书馆,各种书籍按分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而书柜的下方,则摆放着由各式各样的容器收纳的这几年来他到处收罗到的好大红袍岩茶。大红袍岩茶室正中央,一张宽阔的大案上摆放着一个已经微有大红袍岩茶色的紫砂大红袍岩茶盘。最妙的是大红袍岩茶组公道与笔筒齐头,大红袍岩茶杯垫与阅读卡并排。可见阅书品大红袍岩茶已是他的习惯了。 说 起大红袍岩茶、书之缘,程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大红袍岩茶之好,在形、在色、在味。如果仔细认真辨识,还是能够凭感官判定;书之好,秀在内。秀在文中的思想、秀在字里行间跳跃的智慧,可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故此,有了之前的大红袍岩茶书会,鼓励那些喜欢喝大红袍岩茶的朋友一起阅读。大红袍岩茶可静心,静心读书更能领会大红袍岩茶的奥妙。

一贯秉承着好书配好大红袍岩茶,品好大红袍岩茶读好书的程峰,说起自己的大红袍岩茶书配对,犹如大孩子般顽皮之色挂在了脸上: “品大红袍岩茶读书都要静心,用心体会它们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大红袍岩茶有不一样的风味,不同的书有不一般的意趣。读冰心,清纯淡绿,鲜如清明嫩尖;读鲁迅,浓如云南普洱,酽烈过瘾;读梁实秋,老练淡定,似陈年乌龙;读余秋雨,浑身芳香,如碧螺初春……”所以大红袍岩茶室设计之初,他就与设计师沟通,务必要营造一种放松舒适的阅读环境,并且提升空间的收纳能力。因为,这里要装下的,是他的书和大红袍岩茶。

对程峰来说,读书与品大红袍岩茶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品大红袍岩茶是很有讲究的,一杯大红袍岩茶要分三口喝:第一口是试大红袍岩茶温;第二口是闻大红袍岩茶香;第三口才可慢慢啜饮。呷大红袍岩茶入口,大红袍岩茶汤在口中回旋,顿感口鼻生香;读书如品大红袍岩茶。一本新书到手,犹如品大红袍岩茶一样,亦分三步阅读:一是浏览。了解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序言(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阅读;二是粗读。从头到尾速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三步是精读。精读必用笔来读,一章一章,一段一段,读到精彩之处划个记号,揣摩文中要义外,动笔摘抄警句妙语或做点读书笔记,汲取精华,指导言行。书的真正价值靠品,一品文字,二品义理,三品精神。品书的过程是一个洗涤灵魂的过程,犹如泡大红袍岩茶首先必须心平气和抛却浮在面上的灰垢,然后把大红袍岩茶叶充分浸润。待到大红袍岩茶气腾腾,细啜慢饮,边饮边思,方能满口大红袍岩茶香,领略其中意蕴。

闲暇的时光,让我们拾起闲置已久的书籍,泡一杯清大红袍岩茶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静下来,体会古人那“大红袍岩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的写意情怀。

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

九哥阅读(5)

乌龙茶的原产地在武夷山。乌龙茶又称青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与绿茶、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茶类;与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并列为六大茶类。

像其他茶类一样,乌龙茶诞生的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但是能确定的是,乌龙茶应该源远流长,它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逐步演化而来。福建自唐开始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知名的茶产地,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

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徐夤(894—898年)《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可见,唐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诗中提到研膏、蜡面的制法,说明武夷茶的栽制应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武夷茶已成为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崇安(武夷山)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描述了当时武夷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这与现在乌龙茶制法相似。1717年任崇安(武夷山)县令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然后再加炒焙。武夷茶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

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作为乌龙茶发源地的福建武夷茶,对于乌龙茶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说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

乌龙茶源于武夷山,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但是长期以来,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这其中有的是主观臆解古籍诗文,有的是误把地点与制作人混淆起来,有的则是为本地争誉而杜馔文章。凡此,混淆了视听,搞得业外人士似是而非。

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佐证,同时就乌龙茶为何会发源于武夷山、乌龙茶制作工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对于茶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乌龙茶起源武夷山的记载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摇之意),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此文被当时(1717-1720年)在崇安县(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下同)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

对于《茶说》之记载,前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先生认定该法即为乌龙茶制做工艺,并说“现福建崇安武夷岩茶的制法乃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

当代茶界专家、乌龙茶泰斗张天福说:“乌龙茶是世界三大茶类之一,起源于福建崇安武夷山。”并于2002年初挥毫题写“乌龙茶故乡武夷山”,馈赠给笔者。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的原由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笔者认为,当是从散茶及松罗茶制作工艺演化而来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最早记载的唐代“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的武夷“晚甘侯”,还是元代四曲皇家御茶园制作的武夷贡品“石乳”,均为蒸青团茶或饼茶。由于团、饼茶经蒸捣不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自然风味,且制做、饮用程序繁冗,既不能满足世人品饮的要求,又影响茶叶发展。因此,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绿茶,其制作工艺较之团、饼茶有了大简化,只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但散茶茶青采摘细嫩尖小,不经萎凋,主要工序在杀青,即将茶叶放入红锅热炒,用以蒸发水份,破坏酶的活性,产生香气,虽然保持茶叶自然真味,但缺乏熟香浓醇。

尔后,崇安令招黄山僧来制松罗茶(此茶约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它较散茶香高味浓,遂仿之。松罗茶与散茶存异之处,明代闻龙《茶笺》载:“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炒起当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松罗制法是个大进步。但由于缺于做青,叶片内含物没有适度转化,无法使香气、滋味发展。明人张大复谓之“有性而无韵”。周亮工(1612-1672)在《闽小记》中载之曰:“经旬月则赤紫如故”。时人为了克服以上弊病,即摸索进行做青,目的使茶青叶片部分发酵,后炒焙之,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才得以成功的,其中也有它的偶然发现。

关于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清朝年间,有一队官兵经过武夷山,当时正值采制季节,厂主及工人们仓惶躲避,士兵们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厂主见茶青已变软,部分边缘发红,痛心不已。无奈之下,将其炒、揉、焙,结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罗茶更无苦涩。笔者认为,士兵们在茶青上睡觉时压迫、滚动,这种无意识的简单“做青”,却起到了部分发酵的效果,真是“歪打正着”。厂主、茶师们喜出望外,逐渐揣摩而为之,终于摸索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这当然是初级阶段的乌龙茶。有人将此引证为红茶起源,笔者认为欠妥。因为红茶主要在揉捻后发酵,而乌龙茶是在炒揉之前发酵,士兵不可能睡在粘乎乎的红茶茶胚上。

这种偶然的巧合是有它的前因的。姚月明等茶叶专家和老茶农推测认为:由于别于丘陵地带,武夷山中茶山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且离茶厂较远,采茶时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震动、斯磨,且加之在挑青茶篓中压放时间较长,必然会变软、红边,大晴天更为严重。由于这种状况下制出的散茶缺乏青绿,制出的松罗虽“色香亦具足”但“经旬月,则赤紫如故。”僧道茶师们企图易之技法,但“转辗相效,旧态毕露”(周亮工《闽小记》),苦于不得新法。而清兵睡压过的发酵的茶青,制出的干茶刚好顺应和发展往日所采的茶青少量红边、发酵的特点,因此茶师们便改弦更张,采用半发酵法制做武夷茶,这是工艺上的大改进。

由于有了这种正确的开端,尔后经过长期的逐步完善为晒(雨天则烘)、摇、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并据情况“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力求水分挥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发越即炒、揉、焙之,形成了乌龙茶制作完整工艺。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比之绿、红茶更为繁复,且做青达十几个小时之长,要求茶师们力具匠心。其独特工艺造就出武夷岩茶具备“香清甘活”、滋味醇厚的独特岩韵,因此,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是武夷山的一大贡献。自此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因此,“溪茶遂仿岩茶样”,引得“郑世报父子引进、种制武夷水仙于永春”,形成“武夷苗裔台湾茶”。

王草堂其人简介

对于乌龙茶问世的记证人王草堂(名复礼),过去很少见诸介绍,其实王是位富寓学识的文人。据方留章等查证及山志载记,王草堂,浙江钱塘人,是明代王阳明(谥号文成公)的六世裔,系布衣文士,一生主要从事修志著文。清代康熙戍子四十七年(1708年)夏,67岁的王草堂受福建制台、抚台的聘请来闽,寓居武夷。为继承先祖阳明先生的遗愿,在大王峰麓重建“武夷山庄”,三年始成。后一直隐居于此,著文修志,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1708-1720年)崇安令,终老于武夷。

王草堂在武夷山隐居十多年之久,对此地倾注深情,赞言此地“真堪娱老忘归”。其留下了珍贵的《武夷山九曲志》和诗文,特别是他记叙并留存于今的乌龙茶起源文章至为珍贵,不但充分肯定了武夷山在茶史上的地位,而且还避免了乌龙茶发源地纷争,当受今人缅怀。

闽南人的作用

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形成,闽南人起了重要作用。明朝灭亡,清人入关。一些明代遗民入山隐居,或削发遁世,以消极行径来对抗清政。其时风景秀丽,且远离都市的武夷山便成了隐者、释家的向往胜地。加之山中盛产岩茶,释家以茶参禅,以茶为产;隐者品茶消闲,品茶为乐。武夷岩茶便成了山中主要农产和商品,倍受青睐。《县志》和《山志》载:“武夷山向为羽流栖息之所。清初闽南教徒始入修持,嗣是玉华、清源、碧石寺相继以兴,天心永乐禅寺至有释教徒一百余人。是时,百二十里山中大小寺庵院有五十多处,几乎无山不庵,山僧多为闽南人。”主要的有同安籍的释超全,漳浦籍僧衍操、释超位、铁华上人,龙溪籍的僧如疾、释超煌、道桓、明智,晋江籍的兴觉、真炽,泉州籍净清,漳州籍的性坦等。本来“茶和寺院佛教有着深远的关系”,在武夷山尤为明显,因为该山中几无农田。僧人便茶为主产,以茶为生;念经参禅,以茶解困;消闲待客,赏茶为乐。这种珍品自然由僧人传到闽南家乡,很快地引来了闽南商贾前来经营岩茶。时山中茶厂大部分系闽南茶商所有,成品茶则运往闽南、潮汕及海外销售。为此,释超全《安溪茶歌》有“迩来武夷漳人制”之句。有人将制作人与发源地点、制作工艺混淆起来,大概是误解了此意。

闽南人进入武夷山,参与制作、发展乌龙茶还有另一途径。武夷茶早年往北“茶马互市”,特别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唯一口岸后,武夷茶均过分水关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时为水运重要码头),再行包装或烘焙,载船由信江达鄱阳湖转赣江南下往广州。由于明、清时福建实行过海禁,大量福建沿海农民迁往江西之铅山、上饶。《铅山县志》载:其处(指铅山县)向为福建人迁徒移居之地,仅明、清两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新建村落达523处(注:移民单独建村而居),占所迁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598处的87%,其中不乏闽南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河口茶行多达48家”,“当时河口制茶技术较高,在全国茶叶行内都有一定地位。武夷茶的主要产品福建崇安县的制茶师,大多聘自河口。”据1985年《上饶县地名志》载:全县35个公社、场几乎都是福建移民,其中与铅山县邻近的南部为多。迁入者多为泉、漳、汀州、泉州、永春、南安、莆田等县。有的由于搞不清原籍州、县,只标明“下四府”(注:当时福建的南部的四个府)。如与铅山县毗邻的大地公社,85个自然村,就有29个是闽南移民所建;高泉垦殖场25个自然村,就有15个全系永春移民所建。以上移民时间大多在清康熙年间,迟的下抵清光绪末年,早的上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这些“下府人”之移民与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用,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当包头、茶师。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后裔。闽南僧人、茶商与当地山民为共同创制、发展武夷岩茶做出了贡献,这是应当肯定的。

持“乌龙茶发源于闽南”观点者,则认为闽南人先迁武夷山,后转迁铅山和上饶县。这与闽南移民始迁于明代早期,早于乌龙茶工艺形成时间、且迁到铅山县和上饶县人数及居住区域大大超过武夷山天心岩茶村人数和区域的事实。另从当今天心村民的族谱及口述,都说明“下四府人”是先迁江西上饶铅山,后再移居武夷山。

乌龙茶对茶文化的影响

乌龙茶的问世,给茶叶增添了一个新类型,系一大飞跃。由于它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备受世人赞赏。特别是在武夷山独特自然环境中生长出的茶叶制成的乌龙茶(专称武夷岩茶),更是醇厚幽远、独具岩韵,饮者青睐。并成出口贸易的重要产品。

乌龙茶的创制成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内函,茶书上的武夷岩茶诗词文赋屡见不鲜,赞声不绝。特别在品茗艺术上大有发展,所谓的功夫茶当源自于斯,并非妄言,有文佐证。清代才子袁枚丙午(1786年)游武夷山“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清悦性”。由于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在武夷山为僧管山、制茶及经营武夷岩茶的“下府人”(即闽之下四府)人,便将武夷岩茶及品茶文化传至闽南。加之闽南海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民生活优于闽北,因而品饮武夷岩茶便成了他们体面高雅的赏心悦事。时告老还乡的宰相兼太子太保蔡新(漳浦人)吟有“食武夷,看金鱼”之句。清《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王官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有的甚至“薪必以橄榄之核”,到了玄乎其玄地步。此等侈奢饮风,致使有的瘾君子倾家荡产。这种品茗风尚,很快传到临近的潮汕,当地士人郑重其事,增繁添序,冠以“潮汕工夫茶”雅名。陈镜雄等《潮汕工夫茶话》有文戏茶癖“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称茶主要来自闽省。据福建茶叶专家庄任考证:“工夫茶指最初所用茶叶多尚武夷,源自武夷传统茶名”之品饮方法。与此同时,闽南、潮汕、广州三邦竞相经营武夷岩茶。清中至民国间,武夷山麓的下梅街、星村街、赤石街先后为茶叶集散地,茶行茶庄毗邻,一片繁荣兴旺景象,有人揣测“全崇安”盛名当由此而出。武夷岩茶自此昂居中国茶叶“十哲”之位。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省,虽然在清嘉庆(1796-1820)年间就移去武夷山茶苗种植繁衍。终因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无法成就武夷岩茶“岩骨花香 ”之韵。台之饮君仍然钟情岩茶。因此清《台湾通史》编者连横在其“茗谈”一文中写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长期以来台湾、武夷茶界往来不断。近十几年中来,更是频繁,或切磋茶事,或交流茶文化。

综上所述,武夷山创制出乌龙茶,不但是茶叶史上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于弘扬武夷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都有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应继承武夷先民的创造精神,而且要十分珍惜武夷岩茶及武夷茶文化,让它为当今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武夷茶的历史与大红袍的诞生

1、悠久的历史

武夷茶最早被人传颂,见于苏轼的《叶嘉传》,文中有汉武帝赏用武夷茶的传说,距今已二千多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全唐诗》,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沈香末,水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唐代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信中,把出产在“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美称为“晚甘侯”。意为,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晚甘侯”是武夷茶的早期美名。

北宋武夷之茶也被统称为“建茶”。其意为建溪流域和建州域内所产之茶。当时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和饼。茶北宋诗人范仲淹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正式建县,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茶也随之名气大盛。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武夷茶,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成为官家邀宠之佳品,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

南宋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时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茶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传说在隐屏峰下,朱熹手植名茶一株,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福建行省招讨使、右副都元帅高兴奉招入朝,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凤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

武夷山四曲的御茶园遗址 明代是武夷山茶叶生产大变化的时期。由于延续生产、制做龙凤贡茶,严重地加重了茶农和当地政府的经济负担,因而茶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茶山抛荒,产量锐减。之后全面按朝廷的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由于散茶不要舂打拍印,因而产量得以增加,工艺得以简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茶叶品质。

明代后期,武夷山延请黄山僧来制做松罗茶,此种又炒又焙工艺,当是发酵茶的起端。此后不久,红茶首先在武夷山的桐木、星村一带出现。自此红茶制做工艺逐步向武夷山周边地区扩展。红茶工艺的出现是茶叶生产的飞跃。

清代武夷山的茶农又在原制发酵茶的基础制作出乌龙茶。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形成,是武夷山茶农的一大贡献。自此武夷茶之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由北向南传播,直至台湾。清初闽南教徒始入修持,僧人便以茶为产,以茶为生;念经参禅,以茶解困;消闲待客,赏茶为乐。这种珍品自然由僧人传到闽南家乡,很快地引来了闽南商贾前来经营武夷茶,时山中茶厂大部分系闽南茶商所有,成品茶则运往闽南、潮汕及海外销售。闽南僧人、茶商与当地山民为共同研制、发展武夷岩茶作出了贡献。

民国前期,武夷茶岩茶产量约5000多担,红茶出口量约3000多担。赤石、星村仍是武夷茶的集散。仅赤石仍有茶庄、茶行30多家。后由于及日寇入侵交通受阻,外销无门武夷茶产量减少。岩茶产量仅130多担,红茶产量才几百担。

民国时期,原先设在沿海福安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由于回避沿海南下日寇的侵扰,于1938年10月迁往崇安县的赤石,更名为“示范茶厂”。由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厂长。1942年7月崇安示范茶厂被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任所长。1946年又改由国民政府农林部接管,改名“农林部中央实验所茶叶试验场”,又由张天福任场长,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至1978年总产达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目前栽种面积约3万里,成为当家品种,品质优异,多次获奖,受到好评。

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且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通过。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

2001年正山小种红茶获国家质检总局通过,获得“原产地注册商标”。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扩展阅读——乌龙茶的三味

随着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出现,岩茶品质的提高,品尝艺术也更加高雅,内涵更加丰富,奠定了喝功夫茶的基础,茶家们不仅讲究茶叶、煮水,而且讲究水质、品茶器皿、品尝饮用的方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秋,大文人袁枚游武夷,当时僧家道人多有敬茶献盏,“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使用如核桃般小巧的茶杯,首先领略岩茶之馨香,而后再徐缓专注地细尝茶水的滋味。武夷山让袁大才子饱赏了绝妙的品茗艺术,使他感慨良久,发出了“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也。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袁枚品茗得个中三昧,历史上传为佳话,引为典范,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清人卓尔堪,号宝香山人,用大明寺泉烹武夷茶浇诗人雪帆墓。诗云:“茶试武夷代酒倾,知君病渴死芜城。不将白骨埋禅智,为写清泉傍大明。寒食过来春可恨,桃花落去路初晴。松声蟹眼消闲事,今日能申地下情。”此诗好像一篇祭文,倾注了诗人对朋友雪帆(宋晋之号、道光进士)的哀悼之情。其以武夷茶代酒,可见这两位挚友对武夷茶的赏识。

自古僧人道士擅长品茗,栖息于武夷山茶区的僧人道士,不仅精于制茶,而且更精于品尝。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主要是茶叶,且拥有“茶王”大红袍,寺僧们种茶、制茶、卖茶、品茶。以茶当酒,饮茶破睡,饮茶坐禅,成了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人林佶诗:“武夷山上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见清《武夷山志》22卷)天游观的道士静参不但把茶分为四等,而且还把茶品也形象地分为四等:茶值得一尝,首要以香馨动人,香还要求清纯幽雅,等而上之还要求甘,“香而不甘,则苦茶也!”但武夷山绝品的岩茶,还有更高的层次:活!“活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是其它名茶所没有的。其中妙谛若细加意会,雅趣无穷。

由于乌龙茶的熏陶,因而逐渐在闽粤等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夫茶的品尝体系,茶店林立,比屋皆饮,不分权宦平民,无不以赏茶为乐事。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豪商巨贾,每每携重金接踵而入武夷,把新茶囊括而去。武夷茶一旦运到,“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甚至还讲究“扇必琯溪之蒲“(见《龙溪县志》),颇有宋代斗茶之遗风。由于当时茶之价格高昂,令人咋舌。较高的每市斤60多块银元,至低的也要16块银元(一市斤相当时之千斤大米)。有些人为了争夺斗胜,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因而有“富家一盏茶,抵得穷人半年粮”之谚。然而佳茗并非只为富贵者包揽。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任永安县令的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招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真乃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堂堂的七品县官大人,也仅能在野室里偶然一享武夷奇茗,自然会慨叹于口福远远比不过野叟,可知当时若要真正享受武夷佳茗,确实不易!

清代饮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功夫茶的兴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情趣,难怪有人这样感叹:“瓦屋纸窗,佳茗清泉,若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其已成为好茶者魂牵梦绕,日夜追思之珍品。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九哥阅读(5)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发酵程度在30%-60%之间,在制作过程中半发酵,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既没有绿茶的苦涩,又没有红茶的燥烈,是一种深受广大茶友喜爱的茶叶种类。武夷岩茶需要有特殊的制作工艺,下面就以大红袍为例讲讲如何制作岩茶。

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鲜叶—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拣剔—复烘—炖火—团包—补火—成品茶

采摘

要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最好是早上十点左右开采,青叶上不至于有晨露。
 
茶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并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茶青从山上采下先要晒青,也就是萎凋。

萎调

萎凋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调散发水份,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成茶品质的优劣。萎调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调);晒青(日光萎调);烘青(加温萎调);人控条件萎调。

茶青进厂后,即倒入青弧内,用手抖开(避免紧结发热红变),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每筛鲜叶约2斤,摊好后排置于竹制晒青架上,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以及鲜叶老嫩、品种的不同进行灵活掌握时间。此法称为“倒青”。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凋状,光泽渐退,即将两筛并为一筛,轻摇2、3下后摊开,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晾青”。

晒青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水分蒸发掉15%左右为适度。晒青原则”宁轻勿过”,这样才能在中有利于恢复青叶一部分弹性,才有利于做青的进行。鲜叶除了用日光外,遇阴雨天还可采用加温萎凋方法

做青

武夷岩茶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包含了摇青和发酵两道工序交替进行,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其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总之,应通过摇动发热促进青叶变化,又要通过静放散热抑制青叶变化。

具体做法:茶青移入青间前,均需将茶青摇动数下,然后移入较为密闭、温湿度较稳定(温度25℃左右、湿度70%~80%)的青间。放置青架上,静置不动使鲜叶水分慢慢蒸发,继续萎凋。经1~1.5小时后,进行第一次室内摇青,摇青次数约十余下。用武夷岩茶特有的摇青技术,使萎凋的青叶在水筛内成螺旋形,上下顺序滚转,翻动的叶缘互相碰撞摩擦,使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摇青之后将茶青稍收拢,仍放置在青架上。第二次摇青时可见叶色变淡,即将四筛茶并为三筛,再进行摇青,同时用双手掌合拢轻拍茶青一二十下,使青叶互碰,弥补摇动时互撞力量的不足,促进破坏叶缘细胞(俗称”做手”)。做手后须轻轻翻动茶青并将其铺成内陷斜坡状(水筛边沿留有两寸空处,不放青叶),在青架上静置2小时后,再进行三次”摇青”,其方法同前。摇青、做手的次数及轻重,视青叶萎凋程度适当增加,此时的茶青已呈萎软状态,放置相当时间后,枝茎部分所含水分逐渐扩散,青叶呈膨胀状,富有弹性,当地制茶工人神秘的将此称为”走水返阳”。第四次摇青时,茶青四筛并为三筛,摇青转数逐渐增多,力度逐渐加重。之后,摊叶面积缩小,并铺成凹形,中有5寸直径的圆圈,水筛边沿留3寸空处,这样可使空气流通,不致使青叶发热、发酵过度。整个做青过程需经6~7次的摇青和做手,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摇青”和”做手”较为关键,因青叶经数次摇动后,叶缘细胞已完全破坏,随着发酵作用越来越快速,青叶的红变面积逐渐增加,叶内的芳香物质激发出来,青叶由原来的青气转化为清香,叶面清澈,叶脉明亮,叶色黄绿,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红边显现。这说明做青程度已适度,即可将茶青装入大青弧,抖动翻拌数下,然后装入软篓,送至炒青间炒揉。单单做青这道程序就得7、8个小时左右,如果是上午采下的茶青制作到了炒青基本已经到了凌晨了。

炒青

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火力,破坏酶的活性,中止发酵,稳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质,纯化香气。炒青时,炒灶火力要极大,锅温逐渐增高至230℃~260℃以上。每锅约0.75公斤左右投入锅中翻炒。翻炒时两手敏捷翻动,翻动时不宜将茶青过于抖散,以防水分蒸发太干,不便揉捻,约二三分钟,翻炒四五十下后,青叶表面带有水点,已柔软如棉,即取出揉捻。

手工炒青很讲究技巧,炒青的手法有翻炒法、团炒法、吊炒法等等。因师傅们要在高温铁锅上翻炒茶青,一不小心有可能手上就会炒出个大泡,因此在炒青时炒青师傅要全神贯注,并且手法要多变,以使茶青受热均匀。

揉捻

揉捻茶青一定要趁热,将炒好的茶青倒入准备好的圆竹筛子上,即炒即揉,揉茶时先将茶青握成一堆,一手的虎口握在下方,另一只手放在茶青顶上往下压,全身的力气集中到双手上,揉搓时成字母U形,以小腹前为中心点分别往左右两侧前方揉搓,再返回到中心点,一定要使茶青滚动,揉捻时力度要巧,动作要快达到揉搓成条索状不易散开时即可,接下来就进行到初烘这道程序。

初烘

初烘是将揉好的茶青放在竹制焙筛上用木炭烘焙,俗称”吃毛火”,定时要翻焙使茶青均匀受热,待水份基本烘干即可下焙,此时毛茶已形成。

拣剔

拣剔,将毛茶的梗、黄片、三角片剔除,使茶叶条形匀整,净度良好。拣茶要在较亮地方进行,古今均由女工担任。在此之后,还要进行归堆,即要同类茶放堆于一起,以便复焙、装箱。

复烘

复烘,也是用炭火烘焙(文火慢炖),这道工序是精制茶叶中最重要的工序!复焙的目的是为了使茶叶焙至所要求的足干程度,以减少茶香丧失和茶素的减损。复焙时,温度应比初焙时低。经拣剔的茶叶,放入焙笼内,每笼约4斤左右,将其平铺于焙笼中,将笼罩于焙窟之上。烘焙所需的火温通常以手背感到有烫热感为宜。焙至二十多分钟,进行翻焙;其后焙至约四十分钟,进行二翻;三次翻后,再焙约半个小时,用手捻之,茶即成末,说明茶已经足火,即行起焙。这只是一般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凭焙茶师的经验灵活掌握。每次翻茶时对焙窟的火堆,须进行一次“刮灰”或“开火”,即用木制小焙刀,将火堆上的木灰刮匀、刮薄,或用焙刀插入窟沿,轻轻撬动,使火力保持前后均衡。

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火慢焙,俗叫“炖火”。此法是武夷岩茶传统制法的独特工艺。岩茶经过低温慢焙,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进一步转化和稳定,同时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使香气、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炖火的高超技术的应用,为武夷岩茶所特有。炖火的火温,传统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笼外侧,有一定的热手感为适度,或用眼睛距焙笼内的茶叶5~6寸,利用对火温视觉来感觉温度。科学而言炖火的温度以85℃左右为宜。为了避免香气丧失,焙笼还须加盖。对优良品种及名丛,在炖火时,还须垫上“小种纸”来保护茶条。炖火过程费时较长,一般需6~7小时左右,时间的长短,要依据茶叶内质和消费者要求不同而定。同时还应根据茶叶的变化,及时进行翻焙处理。武夷岩茶在焙至足火时,观其茶叶表面,会呈现宝色、油润,闻干茶具有特有的 “焦糖香”,此为理想之茶。这种焙法独具特色。因此,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焙茶时不但要靠眼观手摸,而且还要即行泡品来确定是否达到要求。

团包

茶叶在炖火后,即“起焙”用毛边纸进行团包。此包为图形肉包状。每样还要附上红纸捻样签。

补火

补火俗称“坑火”,目的是去除纸上的水分,避免被茶叶吸收而降低茶叶火味。

大红袍是公认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的。所以要格外细心,有耐心,才能制作出好茶。难怪茶界泰斗陈橼教授曾说过“武夷岩茶的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以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由此可见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之独特,也h不难理解为何大红袍会成为茶客们争相追求的精品。

[原创]了解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侯总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一采二晒三做青,四炒五揉六初烘,七拣八筛九风选,十焙绿叶变乌金。道道皆辛苦,环环工夫深。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
 

2015-11-20 00:51

只爱正岩

何谓“手工茶”,何谓“空调茶”
手工茶一般是指武夷岩茶,在做青工艺中的摇青方法是用手工操作而完成的茶叶,其特点是茶叶品质相对较高、香味纯正、香气较持久耐储。在岩茶制作工艺中,其他工艺机械操作的质量都不亚于手工操作,因此才有“手工茶”之说。
空调茶一般是指安溪茶,夏秋季高温高湿季节,在空调环境下加工的茶叶。其特点是去除夏暑味、改善茶叶滋味。
 

2015-11-20 14:05

侯总

 

南苑茶叶的制作工艺和武夷其他茶厂工艺也都一样的吗,有区别吗?武夷岩茶都要经过以下:武夷岩茶的基本制作工艺为:采摘 →萎凋→摊晾→摇青←→发酵(做青)→ 杀青→揉捻→烘干→毛茶→初拣→分筛→复拣→ 风选 →初焙→匀堆 →复焙 →精茶→包装或入库。

 

2015-11-20 14:21

吴正睿

没有想到在喝茶的背后还有那样复杂的加工过程呢。以后品茶就会更加珍惜了。

2015-11-21 03:48

烟斗

侯总的制茶风格的确与武夷山众多的厂家有不同之处,品他的茶给人的感觉是不仅香高,而且水中有种霸气更让人忘怀。

2015-11-30 18:51

岩茶mm

 

以下是引用侯总在2004-11-20 0:50:23的发言:了解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乌龙茶制作工艺包含了绿茶和红茶的各个工序,是工序最多、工艺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武夷岩茶的基本制作工艺为:采摘 →萎凋→摊晾→摇青←→发酵(做青)→ 杀青→揉捻→烘干→毛茶→初拣→分筛→复拣→ 风选 →初焙→匀堆 →复焙 →精茶→包装或入库。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特点(区别与其他茶类之处):1、鲜叶要求生长较完熟(中小开面采摘)。2、独有的做青工艺(摇青与发酵多次重复进行)是形成乌龙茶风格特征和品质高低的最关键工序,且历时长(最长达十几个小时)。3、精制焙火独步天下,碳焙低温慢炖是形成岩茶醇厚甘滑和显露“岩韵”的关键工序。4、从鲜叶到成品历时最长,快者一个多月,慢者3、5个月。  

 

2004-12-2 21:33

圆真

这样的制作工艺是形成岩茶特有品质(岩骨花香)的重要工序,一环紧扣一环,是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

2015-12-6 20:01

岩茶mm

听说侯总长的制茶工艺不错,还是我们农林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否多介绍一下你的制作工艺,好让我们多学习。谢谢!

2015-12-6 22:20

观音韵

可否也介绍你观音的制作方式?

2015-12-7 19:54

乌龙寻韵

 

2、独有的做青工艺(摇青与发酵多次重复进行)是形成乌龙茶风格特征和品质高低的最关键工序,且历时长(最长达十几个小时)。

做青要这么长时间,累死人啊请问摇青与下图中的摇青一样吗?狭义的发酵概念:微生物通过无氧氧化将糖类转变成乙醇的过程。广义概念:利用微生物生产一切产品的过程。请问发酵是怎样完成的?谢谢http://bbs.77cha.com/dispbbs.asp?boardID=14&ID=6875&page=1

 

2015-2-21 11:09

美猴王

 

以下是引用美猴王在2015-2-21 11:09:27的发言:

2、独有的做青工艺(摇青与发酵多次重复进行)是形成乌龙茶风格特征和品质高低的最关键工序,且历时长(最长达十几个小时)。

做青要这么长时间,累死人啊请问摇青与下图中的摇青一样吗?狭义的发酵概念:微生物通过无氧氧化将糖类转变成乙醇的过程。广义概念:利用微生物生产一切产品的过程。请问发酵是怎样完成的?谢谢http://bbs.77cha.com/dispbbs.asp?boardID=14&ID=6875&page=1

 

2015-2-21 11:33

乌龙鱼

 

不太一样.我的认为是岩茶的制作工艺,在摇青中通过叶与叶的碰撞产生三红七绿,而观音不要求三红七绿,所以摇青相对没有岩茶重.发酵我个人认为是摇青后先使茶叶”受伤”,然后通过静置,在一定的温度下使茶叶的内在物质产生变化的过程.

以上铁观音制作图解,从制作工艺来讲,不够细致.我所计划在今年会对岩茶的制作工艺进行认真的跟踪,并配上图解,让消费者和爱茶之人真正了解岩茶.

 

2015-2-21 11:41

只爱正岩

现在岩茶发酵是用多少的温度啊?

2015-3-2 13:33

青眼茶人

 

武夷岩茶的发酵包刮乌龙鱼小弟和只爱正岩所说的内容都有,茶叶鲜叶只有损伤和空气接触才会氧化发酵(茶多酚氧化酶把茶叶中的茶多酚氧化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绿叶红镶边。在岩茶做青发酵的过程中,未破损的鲜叶内也在物质转化,包刮特有香气成分的形成,这个内在物质转化过程也是发酵的重要内容。

温湿度是影响做青发酵的重要因数,适度的发酵才能形成优良的岩茶品质。岩茶做青发酵的最佳室温为22-26度。

 

2015-3-2 20:50

侯总

我在等啊,等春茶

2015-3-18 12:58

我喝铁观音

 

我们最早的春茶就是凤凰单丛了,在4月底就可以部分上市了。这款茶品对于喜欢清香型岩茶的茶友来说,可以试一试。

 

2015-3-18 23:27

只爱正岩

 

请教:好的茶汤金黄明亮,很清澈。那么茶汤混浊/黯淡是怎么形成的?是加工中哪一步骤的失误造成的?

 

2015-3-29 13:20

九曲

 

形成茶汤浑浊、暗淡有茶树栽培管理、加工制作、储藏保管等各方面的因数造成。

 

2015-3-30 17:30

侯总

 

请问茶汤的颜色是否和茶的发酵有直接的关系?

 

2015-6-17 15:13

一叶之秋

 

以下是引用一叶之秋在2015-6-17 15:13:01的发言:

请问茶汤的颜色是否和茶的发酵有直接的关系?

 

2015-6-17 22:14

乌龙鱼

 

有没有方法不用揉边又能去掉茶红素等

 

2015-6-17 22:51

soulbringe

 

以下是引用一叶之秋在2015-6-17 15:13:01的发言:

请问茶汤的颜色是否和茶的发酵有直接的关系?

 

2015-6-20 19:39

只爱正岩

对啊,发酵轻,茶红素就少了,汤色自然浅啦!!

2015-6-21 12:57

乌龙鱼

哈哈,真长见识

2015-3-10 22:48

圆梦家园

 

谢谢!我对岩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5-4-5 20:08

aycloud

 

QUOTE:

 

2007-4-5 20:34

南苑茶叶

报告烟鬼老师,自学完毕。

2015-4-5 20:41

素念清心

请问茶汤灰暗是怎么回事啊?

2015-8-29 17:58

yt贵宾

 

是不是茶汤放到第二天?有冷后浑的现象

具体还是等侯总回来再解答了

 

2015-8-29 21:35

只爱正岩

呵呵,确实有冷后浑的现象!还有就是一些不好的岩茶,汤水始终不透亮乌涂涂地,是怎么回事呀!哪个环节的问题造成地呢!

2015-8-30 17:34

yt贵宾

 

多方面原因的。

冷后浑的茶继续冲开水,又是透亮的。

 

2015-8-30 18:41

只爱正岩

看到过个说法,说是会泡茶的,就是尽量把茶叶还原到制茶前的状态,这个说法对吗?

2015-9-25 15:47

天水茶

不懂什么意思?好象没有这个说法

2015-9-26 09:46

只爱正岩

就是泡到青,应该不可能,给他一泡炭火茶.或者红变茶.或者渥堆茶,让他再试试.

2015-9-27 08:46

四方

这说法是不科学,或者说可能词不达意,谁能把熟饭变成生米呢?

2015-9-28 03:34

凝香千盏

就是呀,,所以看不懂了,怎么可以把茶叶还原到做茶前的状态呢?那可是茶青啊

2015-9-28 19:26

只爱正岩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一采二晒三做青,四炒五揉六初烘,七拣八筛九风选,十焙绿叶变乌金。道道皆辛苦,环环工夫深。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一连串真道出了茶人的辛苦啊

2015-11-24 00:03

zhaohuaxh

程姐在唱山歌?下次再去武夷山,一定要听听!

2015-12-7 15:37

竹影

包揉得少或不包揉是不是成茶样子变化不大?

2015-12-7 23:37

茶荷

制茶不易,制出好茶更不易,学习了。

2015-12-29 16:38

言茶

学习了。

2015-1-6 20:01

waimoya

认真学习

2015-3-26 22:04

jessielily

一采二晒三做青,
四炒五揉六初烘,
七拣八筛九风选,
十焙绿叶变乌金。

我还是得去看看!

2015-4-1 00:36

青花茶痴

学习中、

2015-4-10 02:07

淡茶味

学习非常地积极

2015-4-10 10:41

言茶

你也一样

2015-4-10 11:51

淡茶味

学习中

2015-4-10 12:38

laocha

谁知壶中茶 叶叶皆辛苦

2015-6-27 19:32

飞鸟

学习

2015-6-28 14:20

HUHU123

学习中、

2015-8-18 02:33

九华山人

认真学习.

2015-8-19 08:00

海龙

看一遍学习一遍 侯总的肉桂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2015-8-19 22:19

逍遥郎

学习了,受益匪浅!!!!

2015-9-5 22:30

大海

工艺复杂才出精品。

2015-8-24 17:11

大红袍导购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4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