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知识问答汇总精选二

九哥阅读(5)

好山好水出好茶(下)

                                                陈郁榕口述 冯静静整理 图片提供_张俊国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山峰绵延不断,但又各有各的自身特点。山多名山也多,名山出名茶。从广义上来讲,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武夷山则是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主要为读者具体展示了武夷山地貌的相关问题。在这一期报道中,我们将着重针对茶树的生长条件:水分、土壤、光照、气候等问题进行详解。

 

依山附岩傍水的武夷茶区

     问:茶树作为一种陆生植物,它的生长自然离不开水,那么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何具体要求?武夷山茶树生长的水分主要来源何处?

    答:茶树在系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耐荫性的特征,故对水分要求较高。武夷山的茶树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降雨和溪流。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年降雨量是1500毫米左右。一般茶树在生长期中,每月降雨量有1000毫米就可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但茶树在生长期中需要水量是不平均的,一般夏季需水量较多,春秋两季次之。武夷茶区的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7月份,尤其以4-6月份最多,平均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

另外,在武夷山又有三条主要溪流,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这三条溪流虽然都属于山区性河流,但大部分为清澈见底的山泉水。三条溪流中有两条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而保护区内大片茂密的森林,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三条溪流长流不息的源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资源。

 

    问:阮文锡在《武夷茶歌》中提到“……溪北地厚溪南次”的说法,其中的溪北与溪南如何划分?两地的茶区环境有何区别?

     答:武夷山三条溪流中的黄柏溪和九曲溪都是崇阳溪右岸支流,而崇阳溪和黄柏溪都是从景区边界流过,只有九曲溪的下游穿过武夷单斜山的内部。这将景区在地形上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当地人称为溪南和溪北。而溪北区域约占景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溪北区域的茶园大多为幽谷、坑涧、断陷盆地,土质多位火山砾岩和页岩,溪南区域则以峰林、山间盆地居多,峰林中成片成片的常绿阔叶林生理性落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肥料。由于地壳运动长时间的自然风化,火山岩风化后成为肥沃的土地,茶园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透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高,山中土气宜茶,乃岩茶生长的最佳环境。

 

      问:在武夷岩茶产地介绍时,我们常常会提到山场的日照强弱,那么武夷岩茶的生长对日照有什么要求,是不是说日照越充沛越好?

     答:茶树是一种耐荫的阳生植物,它和其它植物一样,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取得自身生育所必需的能量,但是日照不宜太强。在武夷山,许多岩茶山场都有岩崖、峰林,茶树是在漫射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日照较短,况且四周有山恋为屏障,也无风害,可使鲜叶的持嫩性增强,十分有利于养分的积累,为品质奠定基础。

 

      问:我们在参观武夷山茶区时,时而会在茶区中看到云雾缭如绕仙境般的景象,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武夷山岩茶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答:在武夷山,茶园这种云雾弥漫的现象很普遍,但是不同的茶区又有不同的原因。首先,武夷茶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茶园湿度较大,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断裂与断陷,各种大小断裂控制了地形,比较容易形成茶园小气候和微域气候;另外,武夷山春冬季节温度较低,在溪流经过的茶区,溪流水中砾石冲击翻滚,会溅起无数的小浪花,当水温高预期温度时,水汽与冷空气接触,会产生凝结形成一条烟雾。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饱和并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会产生雾,这样大大增强了空气湿度。

      茶树的生长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达80%。空气湿度的提高,不仅影响水分的蒸发和蒸腾同时也可改变光的性质,直射光减少漫射光增强,使茶树芽、叶生长旺盛,产量提高,新梢持嫩性增强,积累的内含物丰富,为岩茶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好山,一是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山,我们称它为青山。地处闽、赣边界,地形复杂、古地理环境优越。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8座,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112座,葱翠密布的森林严严实实地覆盖在群山峻岭之中,森林覆盖率达98%,基本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二是指丹山。亿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给这座大山带来了许多红色盆地。一片片晕染般的红色像是给大地涂上了一层胭脂,点染着山川岩石。由于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各种大大小小的断裂控制了地形,形成了断崖、断块山、幽谷、断陷盆地。其山高多雾,日光少见,山岭中丰茂的植被为茶树遮阳蔽日,抵御风寒。这些高山、幽谷、断陷盆地都完全保持了它们自身的自然状态。大自然的造化,像是天地间好大的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山峰在雾中凸显,青山与丹山共存。万里重山环绕,地沃山强,峻伟群山的非凡力量,给武夷岩茶的生产赐予了得天独厚的微域气候和优越的地理地貌。

     好水,武夷山的水是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河水、泉水、浅层的地下水。由于武夷山植被保持较好,红层(丹霞)主要为了砂粒物质,水土流失轻微。再则武夷山的三条溪流水流速度快,稀释自净能力强,河水、泉水清澈透明。

     好茶,武夷岩茶耕植于这奇山秀水的丹霞美景中,它不仅自然景观美,同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茶园大多分布在群山环绕和山坑岩壑之中。理想的地貌特点,丰沛的水汽资源和山涧清泉,云雾弥漫的漫射光,煦暖的光照,烂石砾壤肥沃疏松的土质,为茶树生长赐予了稳定的生态环境。茶树生长旺盛,鲜叶中有效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多酚类物质积累,为秀骨天成的武夷岩茶品质奠定了基础。正如史料中记载的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

 

探访老枞水仙——遇上一道茶 爱上一座山

九哥阅读(5)

遇上一道茶 爱上一座山

 

       夏末秋初,总算盼来了“新茶”滋味,虽说慢工出细活,可是这磨人馋虫吊人胃口的岩茶,总是牵住了许多爱上它的人。徜徉在郁郁葱葱的茶园之中,你方能感受到古人“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那种将自然、生活与艺术充分融合在一起的意趣,此景、此意,值得叫人细细品味。

      告别尘嚣,远离世事,这个夏末再一次走进武夷吧。带着轻松的心,慢慢走在武夷群山之间,走进最吸引你的那座山涧,邂逅让你心动的一道茶。

 

徒步莲花山  惊喜遇老枞

       莲花山位于九曲溪上游,原属四新采育场管辖,自从被划归风景区管委会后,这里便成了一个受保护的绿色生态园,成为武夷山大红袍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清早,在武夷山沿着小路骑着自行车,穿行于青山之间,穿行在绿水白云之间,那惬意的感觉很难用言语来描述,远处落隐落现的山峰吸引了我。沿途绿树环绕,青山接连,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的绿意和清新的山风,淡淡的云雾夹杂在这山色中,有如进入仙境一般。大约1小时的车程,便来到我到了莲花山脚下,一条小径蜿蜿蜒蜒盘桓而上,抬头仰望,一袭又一袭的茶树沐浴在阳光里,好山好水出好茶,看来今日有口福了。

       路果然不是很好走,小路很窄只有我们肩膀宽,沿途还有不少小斜坡的沙路,行走起来真的要费些气力。还在我有一位耐心的向导,大红袍岩茶园的主人——老山,有他在前引路,这“曲折风光”才不至于错过。沿着弯弯曲曲的向上蔓延的崎岖山路,途中,树林阴翳,乌声不断。再加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就像是一首优美的大自然乐曲,好像万物都沉寂在这美妙的歌声中,使人心旷神怡,怡然自乐。每一个转弯都能看见茶园一角,刚刚结束了修剪,茶树整齐地排列着,空气中涌动的青草花香。“再往上走,就是老枞水仙了。刚刚接手老枞水仙茶园的时候,这片都没人管,老枞水仙茶树枝杈窜的老高,去年冬天修整了一次,今年开春新芽发的就很好,今年的水仙味道很不错呢。”一边走一边老山不停地指点介绍,连绵几个山头的茶园经过他的整理已是旧貌新颜,满眼郁郁葱葱,也只有他了解这那一块是什么品种,那一块今年出了好茶。

       走了数百米后,我们渐渐的听到了水声,知道离这里的瀑布不远了,便加快了步伐,随后一拐弯,那瀑布便呈现在眼前了,这条瀑布分三层,越往下覆盖面越大,在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交界处,飞檐直下的水柱打在了交界处的岩石上,溅起了一道道水珠,但溅出的水珠不忍分离,又汇聚在一起,流下了第二层。第二层与第三层的交界处也是如此。我们站在瀑布脚下,第三层是我们看得最清楚的,落下来的水流仿佛是一串串珠帘吊挂在这石壁上,一串落下去了,又有新的一串来补充,落下去的水帘到水池里就不见了,但是却溅起了一颗颗的水珍珠,也别有一番趣味。而依偎在这水边的便是一片老枞水仙, 茶树干都大约有小手臂那般粗细,缠绕着绿绿的青苔,靠近水边的,青苔尤其显现,虽然经过了修剪,茶树不像之前老山介绍的那样高扬,但是新剪去的枝条口也有手指一般粗细,足可想象它原来迎风摆舞的摸样。

临湖赏老枞水仙新茶  “老山”说老山

       爬了一早上的山,太阳蒸干了我们的水分,加之老山不停的推荐介绍,老枞水仙的诱惑实在难敌。于是放弃了继续前行,改道去大红袍茶园旁的茶厂尝新茶,茶厂就在大红袍茶园边上与茶山临湖相望。青山绿水间品茶是一份难得享受,在老山的建议下我们将小茶桌、泡茶器搬至了湖边,这茶当然是由最了解它的主人来演绎。取8克老枞水仙,将一把稍小的紫泥老壶塞满,沸水高冲,还要焖上一会,茶汤出来橙黄透亮几乎得快要和普洱的汤色比美了,他有滋有味的喝着介绍着,泯一口我却皱了眉头,那个苦和涩呀,把我的舌头麻得都快找不到北了,不敢喝第二口,等待着,慢慢的我的口开始生津苦褪去,我感觉到口里有一种奇香久久的久久的不散。我拿起杯子闻,挂杯的香气是那样的悠长和高远,但再喝茶汤水仍然是苦麻。我犹豫了,看着我的反应,老山就告诉我:喝茶一定要喝滋味。快进快出,茶香品的见,茶气就不一定能感受的到来,特别是这样有故事有底蕴的茶,要慢品细嚼才能捕捉到它藏在汤水里的山水史诗。

      我开始思索老山说的老枞水仙岩茶的滋味。接下来我自己尝试着品味,先用他的“霸气”泡法而后再用自己的“温柔”泡法加快出水时间。我简直不敢相信,无论怎样茶水浓而不涩汤水稠而不苦,悠悠的香完全融在水中,饮后余香在口久久不退,那份霸气和独特的丛林味彰显无疑。就如老山所言一般,这“有经历”的茶,果然才是茶山的主人,它和此山此水共同经历了风雨云雾,通过茶师的手告诉了我们。

     或许就如爱老枞水仙岩茶的老山说的一般:“一壶茶是案几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山,不是死了万年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静静地诉说着自然地故事;水,不是汹涌一时的波涛,而是卷卷的溪流,默默吐纳着山川的精气……用枞味象征着我的年轮,用辛辣表达我的沧桑,用云雾述说写意的曼妙,用芬芳找寻另一个理解我的灵魂。”因为一道茶,你会爱上一座山,因为一道老枞水仙茶,你会更深刻认识这写意的人生。

学习大红袍茶艺除了要有大红袍茶的专业知识

九哥阅读(5)

喝大红袍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喝大红袍茶的人并不多。喝大红袍茶看似很简单,但仔细思索,却有着很深的道理,如:刚泡好的大红袍茶很烫,所以喝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如果分心于其它事物,很可能就会被烫到;当专心喝大红袍茶时,会感觉从苦到回甘的大红袍茶很好喝,但许多人不懂也不知道什么叫好喝,喝了也觉得没甚么,只是有种特别的味道,认为不同的大红袍茶叶有不一样的味道罢了。

其实。喝大红袍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会泡大红袍茶,泡大红袍茶要按照步骤来,要自然熟悉地去泡大红袍茶,还得要有很高的稳定性,不能紧张,紧张就会不稳定,甚至出错。就不能泡出一壶好大红袍茶来。泡一壶好大红袍茶、喝一杯好大红袍茶,才算是真正的喝大红袍茶。如果要享受大红袍茶,那就得懂得大红袍茶艺了。

学大红袍茶艺。不仅仅只有泡大红袍茶这件事而已,还要懂得大红袍茶叶,从种大红袍茶到制作大红袍茶的每个过程。每种大红袍茶的好坏都会受到一定的气候、温度、高度、湿度等多种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用心做的好大红袍茶叶,价格会那么高,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了解如何选大红袍茶,找到自己喜欢的大红袍茶叶。如何泡一壶好大红袍茶。喝一杯好大红袍茶?大红袍茶筵席的设计,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营造不同的人地时事物,以及自然又有设计感的氛围,更是大红袍茶艺的重要内容。

一组大红袍茶席设计是否有水平、有深度、有广度。一般决定于大红袍茶席设计者是否用心。然而,只是用心,还远远不够。大红袍茶筵席设计是一种整体文化底蕴。是大红袍茶文化的根底和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如果设计者没有足够的文化深度、没有理论、没有学理。那么大红袍茶席就会流于肤浅的摆设,变成没有设计只有布置,这种布置没有经过思考、发想、构建,主题不够明确,布局不够统一,甚至有些大红袍茶席缺乏大红袍茶文化的知识,只适合观赏。不具备泡大红袍茶、品大红袍茶的功能。大红袍茶筵席是一种应用艺术。是一种生活艺术,主要是能用,不能用就不能称为大红袍茶筵席设计了。大红袍茶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红袍茶席摆设除了要很用心去思考该如何摆设外,设计者本身也需要接触很多自然艺术的灵感。真正好的大红袍茶筵席设计者,是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学习相关的知识,再融会贯通到大红袍茶筵席设计中。

大红袍茶艺工作者的仪态很重要,一起品大红袍茶的大红袍茶侣礼仪也是不可少的,除了服装仪容不可随便外,就连坐姿也不能马虎,谈话也不可大声喧哗,品大红袍茶也最好把大红袍茶汤都喝完。有些人认为喝大红袍茶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其实参加大红袍茶筵席聚会。是一点都不能随便的。

现代大红袍茶文化经过不断的推广演变,已经成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饮大红袍茶已是大众化的时尚,大红袍茶艺也就跟许多专业知识一样,成为现代人应该学习的生活知识。

学习大红袍茶艺除了要有大红袍茶的专业知识,以及学会如何泡一壶好大红袍茶,如何享受一杯好大红袍茶外,还可以更成熟地去学习每一样有兴趣的事务。像插花、挂图、点香、演奏音乐、大红袍茶会设计等。不要只学一点皮毛,要深入地去探讨,训练自己以后做每一件事情都能细细体会,学得一技之长,再认识大红袍茶与相关艺术的应用,人生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大红袍茶艺是现代生活中高雅的休闲文化,中华大红袍茶文化就是代表着二十一世纪文明的现代文化

两个品饮大红袍前辈的对大红袍的观点

现在武夷山的岩茶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强调正岩茶是好茶

(注:1),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整明白正岩和半岩,有多少人能喝得出岩韵? 而市场的主力,仍然是那些不懂而又能接受岩茶的消费者. 岩茶还必须改变消费者心目以次充好中假货泛滥的市场形象 (以大红袍为列)与其花气力去整治这种现象.还不如整合岩茶的整体品牌.把假货光明正大的变成真货. 你外山茶菜茶冒充大红袍,是坑蒙消费者。 但如果没有什么正岩的概念,而是只有”武夷岩茶”的整体概念,那么这些外山什么的茶都堂堂正正的可以叫武夷岩茶了.岩茶现在推行的是错误的以点带面的市场策略 ,以为把大红袍品牌化推广出去,就能带动整个武夷茶业的发展,这样做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宣传武夷山镇山之宝:母本大红袍 ,一方面又满山遍野的推广商品大红袍,

(注:2)这样所有的消费者都会一致的抵制大红袍.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那六棵才能算大红袍.这样反而形成一个尴尬的市场共识 ,那就是所有的大红袍都是假的,这样的推广策略害了武夷岩茶。类似的比较就是 ,如果安溪人说只有最早那些母树才叫观音 ,又或者引导消费着说只有感得的,或者祥华的才是真正的观音 ,那铁观音能有今天的局面么?如果观音也是抱残守缺固守传统做法 ,而不是适时的采取清香化的制作,能有今天的局面么?

(注:3),这是面向一个整体市场的战略,特提出2点建议。。。

一,放弃大红刨的推广.而转向整体包装”武夷岩茶” 。大红袍的推广不能放弃,岩茶也需要包装。

二,大量推广清香型岩茶.并放弃所谓正岩丹岩外山的概念教化. 这个是必要的,而且现在也是这样推行的。

(注:1)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在2006版的国标中已经明确了武夷岩茶不再划分产区,只分等级。我的观点来看,不分产区的原因有二,一是:原来产区的划分不合理。丹岩区(原来的说法里的一个产区)的岩茶受小环境及加工工艺的影响,其品质不一定就低于名岩区的茶品。其二,某些产区的茶品产量是有限的,过份的追求山场,无非是给商家一个理由卖茶。在岩茶中,淡化山场观念,以等级标准来规范市场,一可以让消费者有据可询,二是可以带动茶人制茶的积极性。从自身的体会来说,确实一些非名岩区的茶品也有做得很好的。其品质不逊于名岩区的茶品。同时也可以让从更多方面来认识岩茶。最少我认为岩茶不单仅受岩韵这一唯一因素的影响决定品质的高低。

(注:2)关于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山的注册证明商标。也可以说是武夷岩茶的一个品牌。从六棵树的保护,到商品大红袍的推广。现在好多人对商品大红袍也都有一定的认识。再次说明下,拼配茶可以互补茶中的优缺点,这种推广是必要的。更何况也在市场上的大红袍基本上是拼配的商品大红袍,当然,这个得依据国标定等级。而且也有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做对应的评定。

纯种大红袍(也就是插扦的大红袍)具有其本身的特殊品质,做为高端大红袍产品的推广也未尝不可。

大红袍只能做为一个品牌或品种在岩茶中进行推广。国标中也明确的指出岩茶的分类:

一:大红袍,二,肉桂,三,水仙,四,奇种,五,茗枞。这五大系列的品种也同时说明了大红袍是武夷岩茶是一个品种的事实。

(注:3)岩茶与观音不能一概而论。岩茶是最传统的乌龙茶,武夷山也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做为一款茶品的特色,岩茶的碳焙工艺,决不能放弃。基理由是岩茶迷人的火香。

好多真正爱上岩茶的人还是爱上传统的岩茶,中足火以上的茶品方能更好的体现岩茶的特色。做为小批量的推广清香型的岩茶,让初接触岩茶的人先从岩茶的香气方面入手,慢慢的转向传统岩茶的品饮,才能算是正确的路线。今年曹墩产区很多厂家就已经从清香型工艺转向重发酵走中足火路线了。

以清香型岩茶吸引人,以传统工艺迷住人,这才是岩茶真正需要的推广方式。

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产业化的希望 ,固守传统抱残守缺是永远没有发展前景的.岩茶的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没有根本的营销观念的改变是不行地!

新手应该怎样去了解学习武夷岩茶

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据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按国标规定,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枞和奇种。

其中大红袍是从名枞中单列出来的名枞(是名枞之首和公认的武夷茶王),其余的名枞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有几百、上千种,统归一个系列(名枞是武夷山历代茶人从武夷菜茶中经过单株选育,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单枞”。这些单枞表现好制出了优质的成品茶,便加以命名,称之为“花名”。经过评比斗茶,从众多花名中评选出品质特别优良的,称之为“名枞”。名枞发展后,栽培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这些“名枞”茶叶在武夷岩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名枞”也是原产地保护内容之一)其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汤色橙黄明亮。大部分有野茶的风味。名枞岩茶的生长更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名枞多种植在名岩区内。

作为一名岩茶爱好者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什么是清香型武夷岩茶与传统型武夷岩茶。认识武夷岩茶可以从大红袍,肉桂,水仙三个系列先入门,有茶友人戏称其为武夷岩茶的三个代表。认识清楚这三个品种后,在进行深入学习。“名枞”品系繁多,可先找几大名枞试喝,作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他们的特征特性。名枞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类别,所以按照国家的标准技术监督局也制定了专门的统一标样。名枞不一定每种喝过才肯罢休,名枞具备共同的特征特性,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且种植在名岩区内种植的环境一定要好,如果种植的环境不好,其特有的品种特征就很难表现出来。优异的名枞是优良独特的生态环境(好的原材料)+精湛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品种构成!(缺一不可)

认识外引品种: 近年还从外地引进了很多的乌龙茶优良品种如丹桂、黄观音、金观音、黄旦、黄奇、矮脚乌龙、毛蟹、梅占、奇兰、八仙、等几十种品种。其品种特征较明显,制优率较高,香气好,但韵味较弱! 外引品种的风格大多数是走清香型风格,香味相对较好,但是韵味比较低,对于其的认识,通过几个品种认识他们的风格就可以了,鉴别认识一个品种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个人认为一种品种的完全表现,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它无法完全认识。建议从三个代表(大红袍,肉桂,水仙)入门,要不为了品种而去研究武夷岩茶可能一辈子的时间都要用上。 武夷岩茶从三个代表学习选择,最终的选择应该还是回到这三个系列上面。

清香型和传统型,清香型在武夷岩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轻发酵轻焙火的武夷岩茶,其表现香气清鲜、高飘,是做青程度较轻所表现的一种清花香或花香且略带青味。但缺点是此技术尚未成熟,而香气保存时间短,也不耐储存。(目前也武夷山也少数人采用这种生产方法,可忽略不计)另外一种传统清香型是按传统半发酵工艺,与传统型的区别仅在焙火上,轻焙火也称为清香型(轻焙火)。

清香型岩茶的表现特点: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但带稍带微涩。品种特征明显且易鉴别。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叶底鲜活,看相好,三红七绿,赏心悦目,但韵味较弱,香气与传统型(中,足火茶)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该类型相对适合于接触武夷岩茶的新消费群体。相对比较适合女性、现代派、年轻一族,或者口感清淡者。

传统型岩茶的特点:制作时发酵程度适度(半发酵),焙火程度中,足火。其香气浓郁而平稳,杯底香(挂杯香)好。上品带有花果蜜糖香。滋味醇厚、顺滑,岩韵强而耐泡,。茶性较温和、不伤胃。 叶底无看相,大多是起“蛤蟆皮”。没有太多欣赏的价值。保管妥当,储存时间较长。如果是陈放饮用,必须使用此类岩茶。

掌握:传统型岩茶与清香型岩茶的区别在于精制焙火吃火的程度上,而不在于初制的发酵。传统岩茶都经过长时的低温、炭火烘焙(文火慢炖),而促进茶叶的内质酶化反应,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使其改变风格。清香型岩茶经低温短,时间烘焙而尽量保留毛茶原风格(香气清高,茶汤鲜醇。因为焙(吃)火程度的不同而导致茶叶的风格完全不同。武夷岩茶的风格用传统与清香区别茶叶的风格有助于普通消费者的理解。因此只记住传统型岩茶记为中,重焙火,而清香型记为轻焙火茶就可以了~

个人认为武夷岩茶的发展应该以推广精品传统型岩茶为主(口味较重者,老茶客),清香型岩茶为辅(对于习惯喝轻发酵茶、绿茶的茶友、或者口感清淡者大多女性应该以清香型岩茶入门)

“名枞”品系繁多,可先找几大名枞试喝,作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他们的特征特性。名枞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类别,所以按照国家的标准也制定了专门的标样,品质要达到其标准才行。不一定每种喝过才肯罢休,名枞具备共同的特征特性,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

外引品种的风格大多数是走清香型风格,香味相对较好,但是韵味比较低,茶汤滋味相对传统品种淡薄。对于其的认识,通过几个品种认识他们的风格就可以了,鉴别认识一个品种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就是因为武夷岩茶太复杂了,所以总结下该如何入门。

总的来说,你能分辨出什么是清香,传统的武夷岩茶,一泡岩茶的焙火程度如何?能区分出,肉桂,水仙,大红袍,名枞,那么你就算入门了。

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每种具体的名枞,几百种,要认识清楚真的很难,不要客意去追求认识所有的外引品种,几十种要认清也不是那么容易。打个比方,就是武夷岩茶专家,你不告诉它茶叶的名字,要他认识所有的品种,目前也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作为一名岩茶的入门者应该要先认清的是: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与外引品种的风格具体如何,这样就简单明了,很快走入武夷岩茶了.

漳平水仙茶品鉴

九哥阅读(6)

三足鼎立——品鉴三款不同产地的漳平水仙
 

漳平水仙茶在福建乌龙茶类里面不算大品种,但作为福建乌龙茶类里唯一的紧压茶,却因其独特的方形茶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漳平市政府通过各项举措,积极投入到水仙茶的发展中,在南洋、双洋、拱桥、官田、永福、象湖、吾祠等乡镇,连绵百亩以上的水仙茶青翠欲滴。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漳平水仙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总之,今天,漳平水仙不再是空谷幽兰,不再是深闺佳人,而是以更多样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期的“鉴茶圆桌”我们选取了目前漳平三个水仙茶主产区的茶样,分别是南洋乡的营仑、梧溪和双洋镇的中村,三个茶产地从地理环境到制作工艺都略有不同,但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根据三地水仙的品质特色,我们以具有岁寒三友之美誉的“松、梅、竹”作喻,希望能给茶友们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松——双洋中村
 
漳平市双洋镇中村是漳平水仙茶发源地,中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间云雾缭绕,烟雾弥漫。史料记载,从唐朝中期开始,就有茶树在此扎根生长。
 
文人墨客笔下的“松”,象征着坚毅及长寿。把“松”定位为传统的中村风格,主要取其历史悠久,坚持传统的特色。品味如“松”的中村漳平水仙给人一种清冷、沉郁的感觉。
 
 
 

 
中村的漳平水仙属于纯正的水仙品种,
 
采用较为原始的制作工艺,保证四遍以上的摇青,炒锅的温度不是太高,坚持用柴火炒锅。茶叶的采摘要求很严格,要等叶面有些发白、发黄的时候才能采摘。
 
口感上有轻微的苦涩,汤水金黄,喉韵较足,挂杯香好。叶底大张,能看到明显的“三红七绿”,逆光下透明感强。
 
梅——南洋营仑
 
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常年云雾缭绕,全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1650毫米,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营仑村的茶叶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初期,这里的先辈就从石冻高山上移植“水仙茶”。上世纪30年代初,营仑村开始走上规模种茶、制茶的发展道路。从此,水仙茶传统的栽培、制作技术在村里代代相传。
 
“梅”喻意品格高洁坚贞。梅级别的茶叶定位为营仑一带的风格,取其制作讲究,工艺严谨之意。
 
 
漳平水仙茶品鉴

 
营仑的漳平水仙茶既有传统的味道又有现代工艺的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感觉较中庸。
 
营仑村茶农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制茶设备,当地茶农师傅做茶认真仔细,制作过程非常严谨,基本都采取空调压饼工艺。
 
竹——南洋梧溪
 
漳平市南洋乡是漳平水仙茶的“茶乡”,而在南洋乡,梧溪村又以其占全乡1/3的茶叶产量备受外地客商青睐。梧溪村海拔600~800米,空气清新,水质纯净,雨雾充沛,独特的绿色生态环境非常适宜水仙茶和铁观音的种植。
 
“竹”蕴含正直清逸的气节。把“竹”定位为梧溪一带的风格,取其如兰似桂的花香特点,具有开拓创新的境界。
 
 
漳平水仙茶品鉴
 
梧溪村的土壤相对贫瘠,叶子相对不那么肥厚,轻摇,以摊凉发酵为主,花香浓郁,汤色淡绿,不苦不涩,回甘很好,水仙特有的厚重感较弱,传统水仙的品种特征比较弱。
 

相关链接: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加工方法是深度发酵,闽南铁观音主要采用浅发酵的方法,漳乎水仙茶恰好介于二者之间。发酵程度及火功较之岩茶不及,较之铁观音则过之,既有铁观音之花香气,又有岩茶之醇厚滋味与回甘。
 
漳平水仙茶原产于漳平市双洋镇中村和南洋乡北寮村的客家地界石牛岽,石牛岽海拔1365米,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还遗存看几十株郁郁葱葱的水仙茶母本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被专家妙称为漳平水仙茶母本活化石。清朝,漳平水仙茶获得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民国初期,漳平水仙茶便漂洋过海。大量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从大红袍的“岩骨火香”分辨大红袍的正岩茶

九哥阅读(5)

静品大红袍的“岩骨火香”


 
说起品武夷山大红袍,最常听见的就是“这道茶火功过了”或是“轻焙的,香不错,水薄了点”。除了茶青本质的优劣之外,火功,不但成就了大红袍特殊韵味,更是赋予大家百转千回的大红袍岩骨花香。
 
大红袍俗语里有一句“三分做青、七分焙火”,倒不是说焙火比做青重要,只是做青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天气、茶青质量等,相比之下,焙茶则是可控的,焙茶师傅根据毛茶的状况采取不同的焙法,使之达到最佳的状况。焙火,能够更好地体现茶的本质,而且相同的茶青在不同的火功之下,其滋味韵感亦有明显的区分。为此本刊特别收集了牛栏坑肉桂(中火、足火);天心岩大红袍(中火、足火)四款同品种、不同火功的大红袍岩茶做了一次品鉴。
 
 牛栏坑肉桂(中火大红袍)
 
大红袍干茶:条索肥壮,匀齐,色泽墨绿带褐;香气平和,略带花果香气,干香悠长。
 
大红袍汤色:茶汤色泽橙黄透亮,带有明显的品种香气。三至四道之后焙火香气退却,花香更显;七道之后,茶汤色泽、香气转淡,挂杯香气悠长。
 
大红袍口感:茶汤带有明显的桂皮辛辣味,特征明显。二至四道茶汤入口口感较为平和,但是品种香气明显,带有淡淡的甜感,滋味甘醇。回甘快;五道之后,茶汤的滋味开始转淡;七道之后出现水味。整体感觉品种特征明显,水感好,但岩韵略欠一些。
 
大红袍叶底:叶底柔软、青褐,可以略见绿叶红镶边。

 
牛栏坑肉桂(足火大红袍)
 
大红袍干茶:条索肥壮紧实,色泽乌黑略带褐色,香气悠远,有明显火功的香味。
 
大红袍汤色:茶汤色泽橙红透亮,香气高锐,肉桂的品种香气明显。一至三道焙火香气显,品种花香幽远;四道之后焙火香气开始退却,品种花香更显;七道之后香气依旧持久。
 
大红袍口感:茶汤初入口苦感较重,但随即在口腔内化开,茶气足,岩韵显。头三道茶气霸道,品种特征明显,第四道之后回甘显,带有焦糖甜味,茶汤之中的品种香开始显现,水感稠厚;七道之后,滋味依旧,其茶本质更显。整体滋味醇厚,回甘明显。
 
大红袍叶底:叶底肥厚油润。色着青褐。叶面上略带“泡点”。
 
牛栏坑的肉桂大红袍,向来以霸遗著称。这两款茶品都属老丛肉桂,品种特征明显,但是在不回火功之下,其滋味体现则大有不同。中火内桂桂皮花果香显,水感柔滑,香气轻扬,宛如大家闺秀气韵独到,温柔有佳;足火肉桂,炭火味和品种香交融,香气高锐,水感稠厚,犹如江湖霸主,大气稳重。
 
天心岩大红袍(中火)
 
大红袍干茶:条索匀整,略松散,干茶稍扭曲,色泽绿褐略带有宝色,干香悠扬,花果香气显。
 
大红袍汤色:茶汤色泽橙黄清澈,带有明显的兰花香气。
 
大红袍口感:茶汤口感饱满,特征明显。头三道茶汤入口品种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甘鲜爽,岩韵显;五道至七道茶汤滋味依旧很足,茶性稳定,品种香气高扬、持久。整体感觉茶气、滋味较足,岩韵明显。
 
大红袍叶底:叶底软润。色泽红绿相间。略见拼配痕迹。
 
天心岩大红袍(足火)

 
大红袍干茶:条索狭长,相较更为紧实,色泽乌褐油亮,干茶香气炭火味明显,兰花香幽。
 
大红袍汤色:茶汤色泽橙红偏黄、清澈,火功香气高扬,杯盖带有明显的桂花香气。
 
大红袍口感:茶气相较更为霸道,头三道茶汤入口炭火香明显,品种香气随回甘显现,滋味醇稠,回甘快,岩韵显;五道至七道茶汤滋味醇厚,品种香气开始显现。整体感觉茶气和滋味表现稳定持久。

 
大红袍叶底:叶底柔软、肥厚,鲜见“绿底红镶边”,亦可见拼配痕迹。
 
两款大红袍都有拼配的痕迹,所以地域特征不及肉桂茶品明显,但岩韵和滋味都相对纯正。在不同火功比较之下,香气和滋味的差别也十分明显,中火茶品入口柔和,适于刚刚品饮岩茶的茶客,其大红袍的品种特征也表现明显,足火大红袍则把茶本质体现得更加到位,水感强劲。
 
不少大红袍友,偏爱高、足火大红袍,认为这是茶质好的大红袍。其实不然,不同品种的茶由于其自身的品种特性,吃火程度也不同,例如,奇兰等高香型品种多数只焙轻刘中火,很少人焙足火,因为这个品种特点是香高不耐火:如水仙等含水量高的耐火品种多数是焙中到足火,很少人焙轻火。因为这个品种的特点就是含水量高耐火,这就是所谓的量体栽衣,因茶而异。不能说根据焙火程度来划分岩茶的等级,这是个误区。
 
足火大红袍可以让大红袍的韵味特别是水里的韵味得到极大的展现,也比较好存放,和掩盖茶青缺陷没什么关系,相反不是好底子的岩茶还不敢吃到足火呢,因为如果底子不好吃了足火以后除了有火味,茶汤是一点内容也没有;高火大红袍比较特殊,有些是由底子好的茶焙到高火是为了适应特殊口感的人群,主要是中高档茶,还有些是底子不好的茶青,用高火来弥补一些缺陷,主要是中底档茶。两者虽然都是高火茶可是口感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碰到这样的茶。您不妨耐心一点喝足八水,底子略欠的一般在四水以后就像加了颜色的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了,而底子好的大红袍即使到了八水茶汤中的韵味犹存。

我居然是第一个?!

2015-7-23 05:19

sawxl

好详细,侯总辛苦了。

2015-7-23 09:20

且听风吟

 

侯总辛苦了!

学习中…

 

2015-7-23 09:36

竹影

这个点评好!等着下文.侯总辛苦了.

2015-7-23 10:20

杂饮

 

学习了。

一泡茶的好坏,香气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015-7-23 13:56

闲筝

洗耳恭听   期待中-----------------------

2015-7-23 17:10

品茗人生

期待继续精彩点评

2015-7-24 16:15

门对西山

搬张椅子坐………….

2015-7-24 21:29

盈盈一水

精彩,坐前排沙发等着

2015-7-24 21:31

乌龙鱼

好象点评基本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大家提问题了

2015-7-25 00:27

只爱正岩

 

关于岩茶的火功:

 

2007-7-25 01:09

侯总

怎么会这样?

2015-7-25 01:11

侯总

 

关于岩茶的火功:

 

 

 

 

 

火功能去除岩茶的青味、潮味等杂味,还能改变岩茶的香型和香气高低。火功香也是岩茶特有风味。因火功高低不同,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火功香:类似于烤地瓜的香、爆米花的香、焦糖香、咖啡香、焦火香等等。岩茶的花果香加上淡淡的火功香,就形成了使人愉悦的岩茶香。传统火功的处理程度,是依据消费时间来决定。在交通不发达的清朝,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来决定火功的处理程度。如果新出产的岩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退尽,茶叶销完还未返青,那么这种火功就是处理的最好的。

 

 

火味能掩盖岩茶的很多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品饮岩茶时也不是火功越高越好(当然也和个人爱好有关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斗茶赛是在7月7、8日举行,所以参赛的茶火功都不会很高,是正常的。但可以肯定的说,所有的参赛样茶品在精制时都有经过传统的焙火程序,只是程度不一,只有中、低火功才能达到要求。前人也有“家家卖弄隔年陈”的现象,这也是对岩茶火功要求的表现。

 

 

用同一号岩茶原料来精制焙火,火功越低时,香气越高飘,滋味越清爽,偏苦,汤色越浅淡,偏黄绿,有时带浑(足火后转清澈),叶底越亮。火功越高时,香气越浓沉(或浓厚)、悠长,滋味越醇滑,偏涩,汤色越深浓、清亮,偏黄褐,叶底越暗。

 

 

 

 

2015-7-25 01:12

侯总

 

请教侯总:

“陈茶复焙后口感的变化”与“新茶因火功不同而滋味不同”这两者在火功方面是否同理?

新茶的返青与陈茶的返潮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吗?

新茶的保存与陈茶相反?——新茶需要适当的与空气接触而陈茶得适当密封?

 

 

2015-7-25 05:11

sawxl

以下是引用<i>sawxl</i>在2007-7-25 5:11:00的发言:</b><br/><p>请教侯总:</p><p>“陈茶复焙后口感的变化”与“新茶因火功不同而滋味不同”这两者在火功方面是否同理?</p><p></p></div>

同理。都是火功的作用!

2015-7-26 00:49

侯总

 

QUOTE:

 

2007-7-26 00:52

侯总

 

QUOTE:

 

2007-7-26 00:54

侯总

 

QUOTE:

 

2007-7-26 04:16

sawxl

学习了!!!

2015-7-26 20:31

烟枪

 

还有一点不知大家认同否:岩茶的风格最多样化,岩茶的鉴别技术最难掌握.


岩茶可以按品种分为N多。目前没有一个人敢说喝过所有的武夷岩茶的品种,更不用说全部鉴别的出.


  岩茶按地域可以细分出N个层次和地带。受栽培管理和加工制作的影响,目前没有一个人能准确断定他不知底细的一号茶的详细位置.


岩茶按火功高低可以演变出N种口味。从轻火到足火、甚至焦火的岩茶都各有人喜好,也都各有高、中、低档,也都是传统工艺制作的(没有少了任何一道工序,只是度的高低不同)。如轻火岩茶,每斤从几十元到上万元都有。(以前生产的母树大红袍成品就是低火的)

 

2007-7-29 01:07

侯总

 

QUOTE:

 

2007-7-29 01:09

武夷岩茶茶痴

 

谢谢了!

轻火的岩茶并非水就一定差,足火的岩茶也并非水就一定好。每种类型中都有好坏、高低之分的。斗茶赛中,也有很多轻火的(带青味)、很多火气过明显的被淘汰了。

如果斗茶赛中的所有岩茶分为文状元(轻火)和武状元(足火)来颁奖,那么文状元肯定是711好(网品4号),武状元当会是714(网品5号)。其实香好的茶,水也要跟上,水好的茶,香也要很好,才能说是一泡好茶。

 

2015-7-29 01:30

侯总

 

QUOTE:

 

2007-7-29 07:08

sawxl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7-29 08:51

且听风吟

 

QUOTE:

 

2007-7-29 22:52

sawxl

 

茶叶的香气,有多种方式的表现.就岩茶来说,香气主要有:

干茶香(次要),杯盖香(冲泡时),水中香(最主要),杯底香(或看叶底香).

岩茶香气的衡量标准,主要还是看品饮时的水中香.其他方面的香气高低主要是在鉴赏时用的,四香合一才能更准确地判断香气高低.

 

2015-8-3 12:55

侯总

谢谢侯总的点评,学习了:)

2015-8-3 23:38

琴有独钟

岩茶的韵,也就是大家说的“岩韵”,可以看看以前的关于岩韵的讨论帖子。只是有时香气特别高的茶,会把其韵味盖了部分,就体现不出特别强的“岩韵”(一般是指中、低火的岩茶);相反有些岩韵特别强的岩茶(足火的),也把香气盖了部分,香气没那么高了,其实水中香和杯底香还是很好的。这两类岩茶都有香高韵强的特征,鉴赏时要注意被掩盖的特征。

2015-8-4 00:20

侯总

 

跟香比,我更喜欢口感和韵味,所以喝清香型的总是觉得嘴里少了些什么。

 

2015-8-4 08:44

且听风吟

 

本论坛禁发纯广告贴!!!

 

 

2015-8-5 14:09

侯总

侯总……

2015-8-5 21:09

sawxl

 

我是挂名的管理员,其实管不来网站,电脑也不通,打字还慢,别笑哦!

现在有正式的管理员了!

 

2015-8-5 23:53

侯总

 

哈哈,侯总找到合适的打字员了?

 

2015-8-6 00:48

sawxl

再学习。。。。。。。。。。

2015-8-15 14:51

盈盈一水

喜欢岩茶,尤其是肉桂.

2015-8-15 19:24

梦里水乡

欢迎梦里水乡,请喝南苑肉桂

2015-8-15 23:49

只爱正岩

 

我也要了

 

2015-8-16 04:15

大哥

 

QUOTE:

 

2007-8-16 10:24

只爱正岩

 

QUOTE:

 

2007-8-18 23:25

东南风

呵呵,这个问题就要侯总来回答了,他这两天没有时间,明天就可以了

2015-8-19 22:20

只爱正岩

从火和香两方面来说,同一款茶在轻火时,汤色更浅、偏橙黄;香气更高些、更冲些,也就是更高飘;滋味更鲜爽、浓饮时更苦涩些。在足火时,汤色更深、偏金黄;香气更浓沉些、更悠长些;滋味则更醇厚些、更柔滑些,更耐泡些。

2015-8-21 23:49

侯总

谢谢侯总的解答

2015-8-23 22:31

东南风

客气了,我们这里就是要大家多提问题,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2015-8-29 00:39

只爱正岩

 

QUOTE:

 

2007-8-29 12:17

竹影

看来竹影更喜欢韵味....

2015-8-29 16:20

只爱正岩

茶最终是要入口的,所以滋味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以香来衡量,我想臭豆腐应该没有人吃了!

2015-8-30 08:29

竹影

 

要香水都好的茶,才叫极品茶

 

2015-8-30 16:51

只爱正岩

 

程姐说的是!

对我来说极品一生能有一次足以,真正长期伴随自己的始终是粗茶淡饭,所以要善于从普通之中发现其可贵之处了!

 

2015-8-30 17:02

竹影

有道理!极品茶是可遇不可求的,粗茶淡饭是每天必须的,在商品茶中寻找可贵,才是聪明之举!

2015-8-30 18:37

只爱正岩

评价岩茶大多是说香或水,很少有评说霸气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霸气难道不是很重要的指标?我说的霸气是指茶叶刺激身体的深度和广度。

2015-10-4 16:57

石头

如果说霸气是“指茶叶刺激身体的深度和广度”,那对个人而言,随着对茶叶的适应,茶对自己的刺激就会减弱,茶霸气也相对减弱,那么为了追求记忆中的那种刺激,只能再找霸气更大的茶。于是所喝茶叶的品级越来越高……
不敢再想了,是否还有回头路?

2015-10-9 12:52

竹影

另外请教,岩茶的“厚”与“薄”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是品种,环境,工艺还是冲泡?或者皆有之,如果皆有,哪个影响最大?

2015-10-9 12:56

竹影

专业问题要发到专业版块由专业人士回答

2015-10-9 14:46

天水茶

那就麻烦水版帮忙转一下咯,版主那么好当呀?

2015-10-9 16:45

竹影

我代侯总回答。
岩茶厚薄的影响因素,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其次才是品种 工艺 气候等等,而冲泡影响最大的是浓淡,其次是香气 苦 涩味等。

2015-10-9 19:21

只爱正岩

学习了

2015-10-9 21:34

凝香千盏

暂戒一周之后在饮茶,从低重新开始….一旦又被抬高,则重复前面继续暂停等等~~~

2015-10-9 23:14

武夷岩茶茶痴

谢谢程姐和宁兄解答!
我想这段时间之所以觉得茶淡,可能是因为这段老喝4#茶,其他是蹭别人的铁观音,普洱,六堡,都是好茶!唉,这下完了,这两天喝喝绿茶吧!

2015-10-10 12:31

竹影

2015-11-23 17:39

竹茶

细看细思 功力太浅也感觉学到很多!!

2015-11-23 17:45

竹茶

好贴值得反复看,隔时看感受不同,

2015-11-23 18:26

茶言茶语

同感,听说喝茶越多味蕾越敏感,而我今天再喝同一款肉桂,却没有8,9月时喝得刺激,记得那时很辛锐,香气高扬,而现在似乎变得醇和,
不知道是茶在变化(茶是密封保存的,今天才开袋)还是我个人对茶的感觉在变?
有时候也会因为没有找到记忆中的那种刺激感而怅然若失……

2015-11-23 19:02

善忆

呵呵岩茶的迷人之处就在一个”变”

2015-11-24 00:15

茶言茶语

继续学习

2015-11-24 00:57

茶荷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8-12 10:46

snidt

一起学习。。。

2015-8-12 14:03

真茗居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看到,学习。

2015-8-12 16:10

zanble

这么好的贴,我怎么到现在才发现呢

2015-8-12 17:39

小狗笨笨

学习。。。。。。

2015-9-15 10:20

巴比葫芦

好贴真不少,但得仔细找。
一旦被找着,赶快仔细瞧。
光瞧不过瘾,还得仔细品。
———岩茶之魅力

2015-9-27 12:23

lk9.99

出口成诗!好文采!!!

2015-11-4 12:24

侯总

很复杂,慢慢学,谢谢侯总的讲解!

2015-11-8 15:28

陆羽茗

收藏~慢慢学习!

2015-11-8 18:57

HUHU123

学习 收藏了~

2015-11-23 22:27

inspnovo

大红袍的煎煮

九哥阅读(5)

午后饮大红袍茶,茶炉中余炭犹炽,遂将火种夹出,掩埋在火钵中,想着晚间读书煮大红袍茶或者可用。现在不大读经典著作了,多耽于佛经典籍,因此少了许多读书的乐趣。好在此前好些年天天乐此不疲,读书之积习仍在,所以今天晚间的所谓读书,其实只是旧梦重温而已。

古人用山泉水煮大红袍

虽然不大读书,但买书的习惯仍在,每季度大概总要买一些杂书的,大都是资料性质的,随意翻看几页后就放归书架上,以待后来读者。总以为作者著书,都是极其认真的,费了一番心血,我等曾经读过书的人,应该珍惜这份成果和情谊。

前些天卖的几本小书中,有几条关于“大红袍茶汤”、“吃茶”的考据,特别是“吃冷大红袍茶”一条,就很有趣味:宋·吕居仁《轩渠录》:强渊明字隐李,除帅长安,辞蔡太师。蔡云:“公今吃冷大红袍茶去也。”强不晓而不敢发问。后来,亲友间有熟知长安风物者,因以此语访之。乃笑曰:“长安妓女,步武极小,行皆迟缓,故有吃冷红茶之戏。”

这则逸事里不仅说明宋代长安依然保留吃茶风俗,而且还说明茶楼酒肆歌妓们不但步行迟缓,而且脚步很细碎,这大概是延续了汉、唐以来的古风吧,和当今街市上步武雄赳的女子大为不同。

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本闲书是日本藤井宗哲和尚的《禅食慢味》一书,由台湾橡实文化出版,刘雅婷译。虽然以谈饮食和禅悦之味为主,然而书中所流露出来的闲雅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意却更能感动读者。譬如书中有这样一节描写:拙庵的后山传来阵阵山莺的啼叫声,我心想:哦,已经是这个季节了啊。不到三天,莺啼便响遍了整个山谷。也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黄莺之声先于释迦的法声。去年如此,今年也同样在花祭来临之前,就先听到了黄莺的法音宣啼。

日本铁壶煮大红袍

书中还有不少关于日本红茶的描写,读来也颇为有趣。譬如这样一段:

极品的玉露大红袍茶喝过两泡后,把大红袍茶汁压干,然后将大红袍茶叶放在砧板上切碎。昆布高汤加上少许盐后,和刚炊煮好的白饭以及刚刚切碎的玉露大红袍茶叶搅拌混合。其它使用玉露的料理还有“玉露佃煮”、“玉露天妇罗”等,风味也都有所不同。令人期待。

这种对季节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注重是日本人特有的,特别是禅僧们,大概总会想到“此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样的偈子吧。所以就特别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时乃至每一件琐事,所谓“赏樱的心情”、所谓“一期一会”等,都是由这样的民族特性所引发出来的。我们在唐诗宋词中仿佛也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好了,书就读到此处。该说说大红袍茶了。

今夜围炉煮大红袍茶,所用大红袍茶品为桐木关大红袍茶,用日本老铁壶煎煮。不但能得大红袍茶之香、之味,更能得读书意味,欢喜无比。

我国大红袍茶叶烹治之法由来已久,自汉至唐及宋及今,历经变化。大概而言,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唐代为煎饮法,宋代则流行点茶法;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团茶逐渐被叶茶代替,大红袍茶叶冲瀹法大兴。一直延续至今,便是俗称的“泡茶”法了。

关于煎大红袍茶法,清人唐晏《天咫偶闻》里感叹说:“煎大红袍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固多嗜大红袍茶,然止于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大红袍茶如《茶经》、《茶录》所云者。屠纬真《茶笺》论大红袍茶甚详,亦瀹大红袍茶而非煎大红袍茶。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大红袍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有所悟。时正侍先君于维扬,因精大红袍茶所集也,乃购大红袍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大红袍茶为得大红袍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可谓一言中的。

流传至日本的《煎茶诀》一书,署名“越溪叶隽永之撰”、“蕉中老纳补”。叶隽,字永之,清代越溪(今浙江宁海县境)人,生平不详。其“煎大红袍茶”条说到:“世人多贮大红袍茶不密,临煎焙之,或至欲焦,此婆子村所供,大非雅赏。江州大红袍茶尤不宜焙,其它或焙,亦远火温温然耳。大抵水一合,用大红袍茶可三四分。投之滚汤,寻即离火。不尔,煮熟之,味生芳鲜之气亡。若洗大红袍茶者,以小笼盛大红袍茶叶,承以碗,浇沸汤以箸搅之,滤出则尘垢皆漏脱去,然后投入瓶中,色、味极佳。要在速疾,少缓慢,则气脱不佳。”这一条简要介绍了煎大红袍茶的几个关键步骤,可以和唐晏的《天咫偶闻》参合阅读。

时节冬寒,万物凋敝。大红袍茶室和暖,其乐融融。晚间围炉读书,饮啜大红袍茶汤,大红袍茶罢作此闲文一则,以尽雅意。忽然想到世间尚有千千万万众生,有饱经战火者。有流离失所者,有忧思哀痛者,有不得温饱者,思之但增惭愧,却也无可奈何。唯有以此小文回向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愿他们早日得乐离苦,享受到人世间和平安稳的生活。

乌龙老茶不经意间的精彩

九哥阅读(5)

春暖时节,植被都冒出嫩绿的新芽在阳光里微笑,满眼的绿意盎然叫人期待今年的新茶可是对于好茶者而言,这个时节却叫人有点“难受”,只好靠着老茶一解茶瘾,趁着天晴日暖,便和同事一道找茶去,谁想在街口转角倒真寻到了两道滋味醇正的老茶。

年轻的小萧有点羞赧,虽然经营茶的时间不长,但自小与父亲一同种茶、制茶,聊起茶来倒是满满的自信,见我们也是好茶之人,便请我们喝了两泡自己珍藏的老茶。

20年的闽南乌龙茶

干茶:条索松散带梗,色泽乌褐,干茶香气带明显的老茶陈香。

汤色:茶汤色泽橙红略暗,带有明显的陈茶香气。品种香气稍逊。

口感:茶汤带有明显的陈茶滋味,滋味醇厚。二至四道茶汤入口口感较为顺滑,但是闽南乌龙品种香气滋味并不明显。带有淡淡的甜感;五道之后,闽南乌龙茶的底蕴透过陈茶滋味显现出来。

叶底:三至四道之后,叶底开始舒展,柔软,色泽乌褐透亮,翻看叶面可见其发酵程度。

第 一眼见到这款老茶的时候,还真有点被唬住了,松散乌褐的条索与如今市面上的闽南乌龙茶有点大相径庭,倒是更接近于岩茶。据小萧介绍,当时闽南地区并没有引 进茶叶包揉技术,制茶,更多的是家庭手工制作。过去的老茶亦不同于现在,摇青次数与茶叶的发酵程度都较重。小萧介绍说,这款老茶是当年没有被收购完的茶 叶,被长期存放在干燥透气良好的陶缸里,置于家中老屋,直到翻新旧屋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份时间留下的“礼物”。由于保存良好,茶叶没有受潮霉变,且由于当时 的茶品质量良好,在时间的转化下。成为了难得的品质优良的陈年老茶。

15年的凤凰沱茶

干茶:沱茶紧结,色泽乌褐条索分明。香气带明显的陈茶干香。

汤色:茶汤色泽呈酒红色,略带糯米陈香,香气浓郁。

口感:滋味绵润稠厚,入口微甜,顺滑。

与 之前品饮的乌龙老茶不同,开汤之后普洱熟茶浓郁的品种干香和陈茶香气占领了我们的鼻腔。或许是许久没有喝普洱的缘故,品茶的时候,入口稠厚顺滑的口感有一 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几遂细品之后有细滑柔顺、清淡甘苦的滋味,陈化后散发的香气温和。淡然的茶气将此款茶的优点表现了出来。

说起这款茶。店 主与其结缘倒还有一段故事。五六年前,店主到广州创业的时候,发现自己带去的闽南乌龙并不受好评,大多数的广东人还是喜好这滋味醇厚的普洱茶。店主也因此 与普洱结缘。初识普洱的时候还是不太习惯生茶的霸气,倒是熟普的温和更显得平易近人。一次不经意的机缘与此款沱茶结缘,价格适中。滋味芳醇。就喜欢了起 来,慢慢地将它下架收藏起来。“倒不是说它有多珍贵值钱,只是喝一道少一泡。担心自己喜欢的以后都没有的喝了。”说起藏茶缘由,店主显得有些羞涩。

不经意的储藏、不经意的结缘成为了叫人惊喜的礼物,这或许就是老茶的魅力所在。时间的洗礼。岁月的转化使其褪去了表面的浮华,在朴实的外表之下,蕴藏的是经历久远考验的丰富内质。

了解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

九哥阅读(5)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及有的大红袍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大红袍茶叶全书,都把大红袍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地武夷山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岩茶大红袍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品种。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大红袍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武夷岩茶大红袍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方面来命名,至今尚见记载的达280个。这些武夷岩茶大红袍名颇具文彩、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产品茶,并订有感观标准。

除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外,还有广东的凤凰单丛等。

“丛”解释为:“聚集,如:丛生”(见《辞海缩印本》,40页,1979年版);“丛”字的繁体字为“鼗”,释之为:“丛生的草木”(见《汉语大词典》2卷891页);“鼗”字的异体为“横”。《汉语大字典》第二卷1323页上释之:“横,俗鼗字,草木丛生。”

据查,“鼗”用于武夷岩茶大红袍“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自行想当然地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字,其繁体为“檄”,音(ZONG,冲),其义为:树木名:柳杉、松;姓:如汉代有枞公;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见《辞海缩印本》,1275页。1979年版)。

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它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家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中也均用“丛”字。

大部分时间俺都很随意,因为觉得活得太正经没啥意思,但当俺对某些事物特感兴趣的时候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玩儿呗……

一直就对丛和枞有疑问,今天终于在论坛看到关于“枞”与“丛”的讨论,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丛念cóng ,讨论的结果以叶版主搬出文件告终,“岭头单丛”战胜了“岭头单枞”,“凤凰单丛”打败了“凤凰单枞”。

现在“武夷名丛”与“武夷名枞”、“十大名丛”与“十大名枞”的争论开始喽,俺发现在岩茶品种的介绍中,侯总长提到“武夷名枞”和“十大名丛”,枞与丛混用,而在茶书茶论中,枞与丛常混用。如华夏出版社《中国茶事大典》,就用枞,凤凰单枞,武夷名枞;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专家林冶则用名丛,武夷茶业学会会长赵大炎也用名丛。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丛,读如丛,为量词,与棵通用,一丛稻,一丛茶,一丛树,大丛则称“蓬”,这样看来,枞确是错,准确的应为丛。(这几句大字转自三醉南茶的贴子)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

5 分类

5.1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传统品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

5.2 武夷岩茶名枞分类

名枞包括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

5.3 武夷岩茶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根据国标得出结论:“武夷名枞”战胜“武夷名丛”,“十大名枞”理应挑落“十大名丛”。

新的问题是: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应该怎么念呢?先看看枞zōng的解释:〔~阳〕地名,在安徽省。再看枞cōng的解释: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冷杉”。所以,根据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武夷名枞念成wǔ yí míng cōng更合适些,但是如果大家都念“武夷名葱”“十大名葱”的话,会不会有损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呢?

引经据典告诉您“枞”还是“丛”

学习岩茶,不仅要学习喝懂山场、工艺、品种,也要学习与岩茶相关的专业与文化知识。双管齐下,才能更加精准、系统的构建岩茶知识体系。在学习岩茶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问题是大家一定遇到过的:

“丛”与“枞”的问题。

“四大名丛”问题。

“三坑两涧”问题等。

今天先来说说“丛”与“枞”的问题。

随着老丛水仙(暂用此“丛”)知名度的提高,其是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丛水仙的“丛”字,到底是“枞”还是“丛”呢?

要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个问题,小微认为至少需要弄清楚几点:

最早的“老丛水仙”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当时用的是何字?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老包装上的,用的是哪一字?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用的是哪一字?

最早的“老枞水仙”概念

是何时提出的,

当时用的是何字?

老丛水仙的定义是树龄至少四五十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制成的茶叶带有丛味(青苔味、棕叶味、木质味)品质特征的茶。据史料记载,水仙是在清代光绪年间(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引入武夷山的,若按照树龄的要求,那水仙茶树至少要在1911年至1958年之间方才陆陆续续具备“老丛”的条件。

第一次出现“老丛水仙”概念的应该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漳州林金泰茶行“老丛水仙、厦门傅泉鑫”“宝国名种”等在闽台小有名气,并在台湾市场上成为闽茶名优产品,在这里用的字是“丛”。但当时“老丛水仙”的概念是源于该茶是由有一定树龄的茶丛做成的,“老丛”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水仙。

另外有趣的是,小微在查阅历代以来对武夷岩茶的不同划分中发现:“老丛水仙”概念并未出现!

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提到:“以上奇种(指百年老树)为优,次为奇种(乌龙、水仙),再次为茗种,最下者小种……”说明在1921年以前,水仙是充当奇种售卖的。

再据史料记载,在40年代,已经将水仙单独采制,不与乌龙混合售卖,五六十年代水仙的划分仅分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之分,亦无“老丛水仙”概念。甚至到70年代样价改革以后,还未出现。

后来小微又咨询了早期的岩茶工作者,他说:“当时说老丛,大家都知道是大于40年的水仙,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以前茶又少,又容易喝出来。”“是谁提出来的,就不清楚了。”“而且是叫老丛,并不是叫老丛水仙。”(说明老丛当时不仅仅指水仙)“后来有些人认不来,就改成枞了。”(这是何时,具体又是什么原由就不得而知了)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1“枞”的基本释义:

枞树,也叫冷杉,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可做家具或建筑材料。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枞 <名> cong(第一声)

枞树。常绿乔木,又叫冷杉。

枞,松叶柏身木也。从木,从声。――《说文》

2“丛”的基本释义: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

丛姓。

从这一点出发,小微又发现,在对水仙茶树植物学特征描述是:水仙,系半乔木型树种,老枝呈灰白色,幼嫩枝条稍呈红褐色……这两点与“枞”的字意不谋而合!再从“丛味”的角度出发解释,“枞”字比“丛”字更有说服力!

若是“枞”字,不仅从植物学特性上说得通,从茶叶品质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丛”字,“老丛”能解,但“丛味”就不好解释了!

老包装上的,

用的是哪一字?

老一辈茶人,在“老丛水仙”流通包装上,用的是何字?小微找到的是以上那样的。这些都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茶企流通的外包装,可以发现,“枞”、“叢”、“欉”皆有出现,在流通上,似乎也没有人发现不对。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

用的是哪一字?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类别繁多。与武夷岩茶关系密切,权威性颇高的一些资料中显示:“丛”与“枞”依旧使用混乱。举例如下:

作者:林馥泉

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二年六月

该资料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字;名枞,用“枞”字;单枞奇种,用“枞”字;茶丛用”“丛”字。

作者:王泽农

出版时间:1944年9月

该资料中显示:茶枞用“枞”字。

作者:叶启桐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丛用“丛”字,单丛用“丛”字。

主编:骆耀平

出版时间:2008年2月

该书本中显示:凤凰单枞用“枞”字;岭头单枞用“枞”字;凤凰黄枝香单枞用“枞”字;(备注:以上例子与水仙茶树皆属小乔木型)

出版时间:1984年7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单丛用“丛”。

主编:萧天喜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该书本中显示:单丛与单枞皆有出现;四大名丛用“丛”

主编:李远华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该书本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名丛用“丛”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老枞水仙用“枞”

作者:姚月明

时间(未出版):2004年2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枞用“枞”;单丛用“丛”

主编:安徽农业学院

出版时间:1989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枞用“枞”

除此之外,现在武夷山大大小小的茶企,用“丛”的有,用“枞”的有,在市面上流通的茶叶包装更以“枞”字居多,小微也着实糊涂了!当然,要长期的传播,这个字也应该被统一。

再说茶树到底应称为“丛”还是”枞”?

这个问题到目前一直没有定论,也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叫“从”或是叫“枞”。

我最近查了一些资料,也翻阅了一些书籍,目的是想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在一部茶书中我找到了关于“丛”与“枞”的解释,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应该称之为“丛”而不是“秋”,并且引用了许多名人茶书中的“从”作为依据。我对上述的解释既不反对也不认同,我亦有自己的观点:

在新华字典中,“枞”字所代表的意思,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

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冷杉”。茶树如果按树型划分:按现行茶树的分法为,乔木、小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茶树符合“枞”字所代表特征的有:

1,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最低分枝高度一般在离地面30厘米以上者。

2.小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尚明显,最低分枝高度一般都在地面以上者。

3,部分品种的茶树为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型,这一特征符合“枞”的思想,比如武夷山的“水仙”为大叶半乔木型,安溪县芦田乡“梅占”为小乔木型,广东“凤凰单枞”为小乔木型,广东“风凰水仙”为乔木型,云南“普洱茶”为大叶乔木型,安化“黑茶”为大叶乔木型,如果把这些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型茶树称为“从”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丛”的认识,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一首诗词《咏梅》来解读“丛”的性质。

*风雨送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解:在寒冷的冬天,所有的野草和山花都不见了,唯有腊梅花在孤独的百丈悬崖上,冰天雪地里开放。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解:春天来了,野草绿了,山花开了,遮住了梅的身影,梅把自己躲进了草丛中在笑。

梅——诗中所咏的梅是指腊梅,属落叶小乔木型。梅春去冬来,具傲雪报春的崇高品德。

丛——诗中所提及的丛,是指灌木型植物或草从,是冬去春来,只图享受而经不起风寒。

我认为,“茶”有乔木、小乔木及灌木型,一年四季绿而不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丛”既不符合“梅”的品德,也不符合“茶”的精神,与部分茶树属性也不符。

所以不应将所有科目的茶树作为“茶丛”用字。如果有人对此有异议,也可以按目前茶树的科目进行分类,作者认为,正确的茶树分类方法应该是:

(1)把各种乔木或小乔木型的茶树归类到“枞”的行列,叫“茶枞”。

(2)把所有属于灌木型的茶树统一归类到“丛”的行列,叫“茶丛”。

这样给茶树进行分类是比较科学的,将来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包装上“枞”与“丛的标注来识别茶叶的所属科目,更容易进行识别。而在目前实际应用中,对茶树到底该叫“秋”还是叫“丛”并无明确规定,概念也比较模糊。根据每个人的理解,使用“枞”或使用“丛”字来代表茶树都可以。

南苑茗茶大红袍

九哥阅读(6)

武夷山有许多茶馆,有特色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在武夷山喝茶,喝的当然是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山的主流,虽然有些茶店也卖铁观音,但极少有人泡。到武夷山喝茶,最好喝水仙或是肉桂,能喝到老丛当然是最好了。然而在武夷山到底有多少老丛茶?每个茶店都在卖老丛,有那么多老丛吗?老丛者,一般认为应该在60年以上的老茶树才敢称,这样的老茶树在武夷山并不多,在全民喝茶时代,真正喝到老丛的我想不会很多。

武夷山南苑茗茶大红袍

自从与武夷山大红袍结缘,我每年都会去武夷山,最多1年竟去了4次,到武夷山主要是会朋友与喝大红袍。武夷山的大红袍喝了,总是叫人挂念,叫人无法放下,我是循香而去……

在武夷山喝大红袍的同时,也见识了好几家茶馆,总是大同小异。最近一次去武夷山,朋友带我到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喝茶,其门面装饰就让人过目不忘。一整堵墙面是以百年老青砖砌成,门上方嵌入武夷山古民居特有的精美砖雕,配上两扇高大的木门,就有了一些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据茶馆主人介绍,这一堵墙面的老砖全部是百年老砖。购自乡间古民居完整的一堵墙的方砖,以原样复原。如此用心去营造喝茶氛围,足见主人的品位不俗。门墙两侧挂着两块樟树原木锯的板材,保持了树的外形,上书对联:“汲取九曲溪中水,闲烹十方岩上茶。”巧妙地把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元素和南苑茗茶名嵌入联中。“南苑茗茶”3个字刻在一段樟树片上,横挂在青灰色的砖墙之上。一点都不张扬,却充满了禅意,恰到好处。

南苑茗茶大门朝东。吸纳东来之气。迎接每天日出。门前一棵老香樟树,据说有600年树龄。密匝匝的枝干覆盖一方天空,无风亦自凉。从树的身边走过,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樟木特有的芳香,亲切感人,似乎是岁月的呼唤。与这样一株古树相遇,虽然见不到古人,在喝大红袍时,抬头望见古树。突然间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正坐在600年前的某个时辰,大红袍茶香与樟木淡定的香相融,这一刻,心中一片澄明……

喝茶需要一种境界,随后才是心情。当跨入茶馆高高的门槛后。只见东南两面。整堵玻璃墙面,通透明亮。玻璃上挂着绛红色纱帘,透过镂空的纱帘。窗外绿意隐约可见。堂中那湾水池,在狭窄处,铺上两块取自乡间的石板,连接厅堂与里面三间茶室。正是曲径通幽。迎面一堵墙上伸出一截竹筒,有水流出,注入下方一个古旧的石臼中,溢出后,水从一个缺口流入一湾水池。这如古乐一般的水声,传递出大自然之音。水池边随意摆放着几块高低不同的石块,在石块缝隙间植几丛兰花,大堂的一些角落也放了几盆兰花。有了这些袅娜多姿的兰花,茶馆平添几分大自然原生态韵致。

古朴与儒雅是南苑茗茶有别于它处的地方。那湾水池里游着几条红鲤鱼,像文士读诗书一般摇头晃脑,十分可爱。水池边上摆放着一张七弦古琴,并非摆设之物。有空时,女主人会坐在琴前,弹几曲古乐。琴后边照壁上,黑胡桃装饰的根雕作品,正是天工之作“嫦娥奔月”!两边配有竹刻对联:“明月一池水。清风万卷书。”未喝茶,已先醉在这文化味中。

南苑茗茶主人程总热情而优雅,像武夷寒兰,清雅而不俗。看她娴熟的泡大红袍茶姿态,亦如品赏散文诗一样曼妙。当她泡上去年刚评出的水仙王大红袍时,幽香与醇厚的武夷岩韵,侵袭味觉。端杯啜一口,呼出的气真如古人所言:吹气如兰!后来再喝一泡可以说是展示了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中至高无上的极品茶一金针梅,让这次品茶达到了一个巅峰。这是后红茶时代大侠,就如金庸笔下隐士高人风清扬,其武功自是出神入化,已到了无招胜有招之境。正如此茶,细如针毫,冲泡之后,汤色并不红艳,呈现的是华贵的橙黄,韵却耐人寻味。温和,博大,香醇,甘甜而悠长,极为耐泡。其茶采自白鸡冠、大红袍的嫩芽,以特殊工艺精制而成,更因为其产量极少,而成为许多茶客追求的茗茶。其价每500克已达到万元!

在南苑茗茶能喝到好茶,也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好茶。比如金骏眉,这是正山小种的提高版,泡出来的汤色金黄高贵,让人领略了金骏眉红茶的神韵。呷一口,两颊生津,唇齿留香。未饮,先醉在那赏心悦目的汤色中。

坐在悠远旷达的佛教音乐声里,再急躁的人心都会安静下来,而铺在南苑茗茶地上的每一块古方砖,透射出沉着安静的古意。这真是一个噶茶的好地方,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叫人难舍。

到武夷山,喝了南苑茗茶的大红袍和红茶之后,想必是再也无法忘却了,都会留下几缕牵挂……

武夷岩茶茶沫下隐藏着的秘密

九哥阅读(5)

茶叶起泡真的只是因为茶皂素吗?会不会和农残有关系?会不会和茶叶品质有关系?会不会和茶汤口感有关系?会不会……?

茶叶起泡的原因是什么?

茶叶冲泡过程中起泡的原因归纳起来总共有这么几种:

1、茶皂素的超强起泡特性,这也是起泡的主要原因。

2、茶里的碎末儿、茶屑偏多。这主要与起泡的数量及类型有关。

3、茶叶属于多毫品种。

4、某些蛋白质及粉尘(微粒)也可能引起起泡。

对于武夷岩茶来说,除了第3点,其他都适用。

泡沫中隐藏着哪些惊人的秘密!

【1】泡沫多和农残有何关系?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关乎大家的身体健康。但事实上,茶叶起泡和农残并无直接联系。

起泡是因为前述物质溶于水后发生的物理现象。而就目前国家规定的可以使用的茶叶农药来说,基本上属于脂溶性物质,并不溶于水。因此,茶叶泡沫和农残一点关系都没有。

【2】泡沫多少和茶叶品质有何关系?

不同的品种之间,茶皂素的含量是有差异的。例如水仙和肉桂的茶皂素含量就存在差异。不同外形条索之间,茶皂素的浸出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决定泡沫多少的关键因素多数在于茶树品种自身差异以及成茶的外形。就单一品种来说,茶皂素是一种性状十分稳定的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可能转化途径也就相对少,因此,泡沫多少并不能直接决定茶叶品质的好坏。

【3】泡沫多和茶汤口感有何关系?

茶皂素具有辛辣味,起泡多说明茶皂素含量更高,则主要更能体现茶汤的刺激感,在香气方面并无突出表现。

【4】泡沫类型不同,与何有关?

A、干茶外形条索大的、粗松的泡沫较少、个头较大

条索大的,一般比较粗松,揉捻程度应更轻,茶皂素的渗出量更少,碎末等也更少(与浸润面积有关)。

B、茶树品种不同,起泡量不同

茶树品种自身的茶皂素含量存在差异,例如肉桂会比水仙更能起泡。另外多毫的品种会比毫少的更容易起泡。

泡沫,最终是美丽的

茶皂素在医药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这泡沫终究是美丽的!它的好处数不胜数,为了大家更加深刻清晰的了解它,还是需要提一提的:

1、溶血和鱼毒作用。茶皂苷的鱼毒作用可以应用在水产养殖上,作为鱼塘和虾池的清洁剂,清除敌害鱼类。当然,还可以用来捕鱼,在乡下小河塘,应该很适用!

2、茶皂素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研究表明,茶皂素对致病真菌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对多种皮肤病瘙痒有抑制作用。

3、茶皂素抑制酒精吸收和保护肠胃的作用。当然通过饮茶是不行的,必须服用合适的茶皂素药片或饮料才行。日本现已开发出含茶皂素的饮料、冰淇淋和药片用来解酒。

4、茶皂素是良好的表面活性剂。茶皂素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润湿、去污、发泡等多种表面活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

5、茶皂素是头发生长促进剂。研究表明每天服适量的茶皂素,可使头发乌黑茂盛。不用霸王也可以很黑很浓密哦!

6、生物激素样作用。用提纯的茶皂苷和茶根皂素处理茶苗,能够刺激生长,促进茶叶增产。

7、杀虫、驱虫作用。茶皂苷对鳞翅目昆虫有直接杀灭和拒食的活性!这绝对是防治病虫害的第一良药啊!

对于茶叶冲泡过程中的起泡不要过分担忧,泡沫的多少与茶叶的农残、品质并不能直接挂钩,也可以说是毫无联系。但还是建议把泡沫刮去后再饮用,这样显得茶汤更加洁净,饮用起来更加舒心!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8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