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大红袍——文火慢炖出来的清凉

九哥阅读(5)

夏日喝茶,很多人选择清爽的花茶绿茶,而大红袍和金骏眉红茶则被认为放在冬季来喝可以暖胃、是啊,特别是中高火亦或是急火烘焙的大红袍让人在夏日热上加“热”。贪茶的人也只能浅尝辄止,或者干脆饱尝一顿再猛灌凉茶,其实,夏日喝茶也可以两全其美。这日,在朋友处喝到三款大红袍香气清幽,口感却不失岩骨霸道之气,止渴生津,两腋生风,亦可清凉一夏。

朋友告诉我,三款大红袍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关键在于烘焙环节均为文火慢炖。把茶叶放在“文火”的焙笼上慢工烘焙,经人工反复焙揉,让茶叶均匀缓慢受热,借文火慢炖充分把茶叶中的香气与滋味由内而外激发和转化。

正岩老丛水仙大红袍“丛”意盎然

这是一款正岩老丛水仙,干茶条索细长,均匀整洁,闻着干茶带着淡淡的焦糖香。沸水冲泡,快速出汤。茶汤入口,舌苔和口腔的第一感觉是汤水稠密。接着是一股淡淡的蜜糖清甜的香在口中化开,这股茶香清冽持久,回味之余,还能感受到些许冰凉聚拢在舌苔上。这是生长在岩上的老枞水仙才具有的特色,岩石所赋予草木天然的矿物质能收敛舌苔。毛孔收缩后便能感到凉意。

练武的人常把身子底好的人说是“天生的练家子”,后天拜个好师傅,轻轻点拨,便能把他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这款生长在正岩里的老丛水仙自身内质丰富,基础好,在制茶师的细腻手工和文火慢烤下,老丛水仙内在的芬芳物质充分转化成美妙的香,溶解在水中,水中带着香,水气和香气弥散在空气中,“丛”意盎然。

空谷幽兰花香肉桂大红袍

这款花香肉桂大红袍出奇的香,在沸水八杯时我们都闻到了香气,第一泡出汤时我们舍不得倒掉,直接喝了。浓郁的肉桂大红袍香直接钻进我们味蕾的毛孔,滋润着炎热夏天里我们干涸的躯体,所有的人都是一副陶醉的表情,发出啧啧赞叹,真不愧是花香肉桂!

第二道、第三道,肉桂在缓慢苏醒,香气虽没有开始时来得凌厉,却变得像空谷幽兰般绵长悠远的香。如果说最开始时的香是古龙笔下的霸王刀,那么后几道的香便是冷艳的孔雀翎,威力小却是最厉害的暗器。

也有茶友说。这款茶似乎少了肉桂特有的辛辣香。这款花香肉桂长年生长在武夷山的内坑中,见阳光机会少,也便少了辛辣感。去年制作完保存到今年夏天,取出来品尝也不见返青,这还要归功于大红袍制茶师傅焙火的经验和功力。很多人觉得文火慢焙制出的大红袍经常没有烤透,叶片中还保留着些许水分,导致干茶不易存放,容易返青和变质。如果是功力深厚的做茶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制茶经验,他们看茶制茶,用手捏捏叶片便知道这茶是否焙到火候。朋友说,他的大红袍都要求制茶师傅用文火来烘焙,而且还要是他钦点的大红袍制茶师。

大红袍

回过头来看这款肉桂,喝到七八道了,香气滋味丝毫没有减弱,气韵悠长,久久不散。我感觉这应该是文火慢炖出的悠远和耐人寻味。文火一点一点把茶叶里的香烘烤出来,并积蓄在叶片中,不像急火烤出的香是留在表面,这种积蓄的香需要不厌其烦一道道地冲泡才能淋漓尽致地挥洒。

正岩上等大红袍北斗1号“东方不败”

说不出这款茶的具体品种,它是以正岩上等北斗1号为基础,搭配正岩矮脚乌龙和奇种制成的,取名为“东方不败”,源于一位常来店里的大红袍茶客。他不仅是茶人,还是成功的企业家,理所当然具备商人好斗的气质。据说他从店中收走这批大红袍,然后常常带上几泡去和茶人朋友斗茶,结果成了常胜将军,他便给这款爱茶起名“东方不败”。

茶汤入口,果然很霸气。水里带着霸气,香里带着霸气,给人一种震慑的力量。这款大红袍茶以北斗为主,北斗本身带着霸气,这种震慑感我们并不惊奇,但是霸气有余,茶汤却很顺滑,犹如夏天里女性爱吃的龟苓膏,细嫩爽口。北斗本身有缺陷,水比较粗,不可能有这种顺滑感,但是拼配上少量的矮脚乌龙,感觉便不一般。矮脚乌龙水质黏稠,刚好成了北斗的润滑剂,这样搭配的确很妙。加上朋友对制茶师傅千叮万嘱的文火慢炖。既保留了北斗的霸道茶气,又能让保存完好的芬芳物质在水中完全释放,更能让我们一品大红袍这夏天难得的清凉。

万里茶路、通仙庵、传说、仪式与历史的交织

九哥阅读(3)

前述有关“奇苑茶庄”的记载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安溪人林燕尔流落在武夷山岩厂当雇工,后来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这既反映出了“奇苑”的创始者的闽南籍茶商的身份,同时也表明了其最初是以茶工的身份进入武夷山的茶叶产制中的。事实上,武夷山的茶工大多并不是本地人,很多来自于邻省江西。在民国以前,武夷山茶工几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贫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这从当地流传的采茶山歌中可以反映出:

清明过了谷雨边,打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真可怜,半碗咸菜半碗盐。

有朝一日回江西,吃碗青茶赛过年。

此处的“福建”指代制茶之地崇安县。类似这样的茶谣虽然只在江西籍茶工中流传,但若对他们的祖籍地追根溯源,事实上这些茶工大多数是清初福建实行海禁时,由福建沿海迁往江西之铅山、上饶、玉山、广丰等县的闽南后裔。江西铅山“向为福建人迁徙移居之地,仅明、清两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新建村落达523处(注:移民单独建村而居),占所迁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598处的87%,其中不乏闽南人。清乾隆年间,河口茶行多达48家……武夷茶的主要产区福建崇安县的制茶师,大多聘自河口”。又据《铅山县地名志》载:上饶全县35个公社、农场几乎都有福建移民,其中与铅山县邻近的南部为多。迁入者多为泉、漳、汀州人。有些搞不清原籍州、县者,只标明“下四府”……以上移民时间大多在清康熙年间。这些“下府人”的后裔,与武夷山的闽南籍寺僧、茶商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佣。各茶厂、茶行的包头、茶师很多都是这些会说闽南话的江西人。现在武夷山天心村的村民,很多都是这样的闽南人后裔,他们从清末民国开始,又从江西逐渐迁徙和定居于武夷山,并正如“奇苑茶庄”的传奇一样,很多昔日“走崇安”的江西茶工都成功地转变为今日的武夷山茶商。

在武夷山当地,有关下梅和赤石究竟谁才是万里茶路的起点的口水仗从来就没停过。尽管下梅村抢先在村口竖立起了一块“万里茶路起点”的石碑,但赤石村的村民仍不断地用赤石宽阔的河面、19座船运码头与下梅村清浅的当溪和4座小码头作对比,试图以此说服来访者赤石才是万里茶路的真正起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茶》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据说昔日的赤石(有青茶号60余家),星村(有红茶号50余家),茶庄林立,茶商云集,茶香飘荡,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分别被誉为“小上海”和“小苏州”。民国时期的赤石茶行、茶厂、妓院、酒馆林立,比崇安县城还热闹。很多岩主、茶商都在这里交易,每年采制春茶时,岩主的船一到,妓女和包头都要到岸边去放鞭炮迎接。老板们谈完生意后就到旁边的“桂林”喝花酒,娱乐、消遣、抽大烟。而现在靠近赤石的“桂林”,当地话的发音是gaimareng(盖妈扔),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鸡母林”,意为“鸡婆住的地方”。Reng(音扔)是形容房子鳞次栉比,一座接着一座。当时这里的妓女都是一人住一间屋,叫“一阁一凤凰”。

由于1998年涨洪水时,赤石古街几乎全被淹没,再加上旁边机场占地,现在的赤石村民大多迁到了距此地3公里左右由政府统一规划的“赤石新村”,只在每年华光大帝生日做庙会时,村民仍会赶回老赤石的通仙庵,在那里热热闹闹地喝一回酒。我在武夷山期间,碰巧也赶了一回赤石的庙会。
 

 

通仙庵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三进院落的古老建筑,粉墙碧瓦,精美的砖雕装饰的门楣正中阳刻了3个大字“通仙庵”,除正中间的大门外,两边还各留有一个小偏门。庙里主要供奉光华大帝,这一闽南的神祗信仰和妈祖一样,也是随着茶叶的流动,在民国时期由经营茶叶的下府商人带来的。进得门来,由于正逢庙会,满屋子都是明灭摇曳的烛光、袅袅的香火以及悬挂着一些写满字的纸符。大殿右边放着一张长桌,几个负责接待的会首在那里登记名字和记账。我主动去接待处交钱,他们都很热情地招呼我先进去吃饭,再“随喜功德”。饭厅里摆放了5张圆桌,每张桌子上有六七个素菜,有豆腐、白菜、芋头、粉条、黄豆和咸菜。我盛了饭,加入到中间的一张桌子。据说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这里是人山人海,走都走不动。我去时正是中午,有好些人已经吃完回家了。由于饭堂摆不下,吃的是流水席,吃过饭的人自己的碗筷收拣去洗了,下一个人再坐过去,这样就随时都可以补上去吃饭。

现在通仙庵一年有两次大的庙会,即每年农历的9月28日与2月13日,分别为华光大帝的生日和武夷境主的生日。据一位潘姓老人介绍,以前赤石一共有4个大的庙宇,分别为通仙庵、下府庵、妈祖庙和鲁班庙,而华光三兄弟分管赤石镇的3个社:老大管赤石上街的隆津社,老二管赤石下街的隆祖社,老三管隆兴社。现在老二和老三的庙宇都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机场的时候拆掉了,仅剩下这一座老大的通仙庵。这个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但说不清到底是哪个年代建的。那个时候每次庙会做馒头(所谓的“馒头”其实类似于麻糍,也就是将刚蒸好的糯米打烂,再倒进滚烫的油,和芝麻、红糖等在一起揉搓成一个圆饼,黑不溜秋的。据说吃了能保佑平安健康,卖4元钱1个。)都要做1000多斤,还要喝米酒。

华光天王非常灵,据说修建这座庙的木材就是华光天王显灵运来的。华光天王曾托梦给赤石一村民,告诉他某一天从上游会漂下来木材,可以用一半来修庙,一半拖去卖了赚钱。到了那一天果然从上游漂下来许多木材,那人用一半的木材修了庙还了愿,剩下的一半拿去卖赚了很多钱。另一位腿有点瘸的大叔说,他以前做馒头的时候不小心让滚油烫到了手,抹了庙里的香灰就好了,一点痕迹都没留下。他还撩起衣袖让我看他的手臂。村民们还告诉我,以前通仙庵的华光天王不止是赤石的人来拜,连江西、浙江的人在做庙会时都会来拜,他们以前在这一带流浪时,得了病都会来通仙庵求药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前摆放着两筒签,人们可以求“药签”,也可以求“运气签”。

潘姓老人的介绍体现了历史记忆的叙事模式与社会情境的交织共融,并通过庙会网络与求药签这样的仪式实践,将“神话的真实与历史的隐喻”联系起来:一是武夷山区茂林修竹、盛产木材,解放前上游砍伐的木材和毛竹都是顺着九曲溪漂流而下,又漂到崇阳溪再运至县城,因此贩运上游漂流下来的木材本来就是存在于当地的一种历史事实;二是解放前从江西省来武夷山做茶工的人特别多,有时偶有感冒风寒等小疾,大多无钱看病,只能进庙求神。但他们求的神并非闽北本地的神佛,而是闽南普遍信仰的华光大帝。因此庙会网络与神祗信仰背后潜藏着复杂的人群流动。闽南的茶商北上,与江浙的茶工南下,随着茶叶的流动而在武夷山赤石镇的通仙庵交汇了。

大红袍茶文化可以如此美丽——走进童启庆的大红袍茶艺人生

九哥阅读(10)


大红袍茶文化可以如此美丽——走进童启庆的大红袍茶艺人生

童启庆的一生与中华大红袍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研究茶叶的种植栽培技术到浙江农业大学的茶学系教授;从最初独自一人创作大红袍茶艺茶道的艰难到找她学艺的人遍布天下;她编写过很多大红袍茶文化著作;她勇敢地在挑剔的日本人面前表演自创的大红袍茶艺;她表演大红袍茶艺时浓妆淡抹动作柔美;她常开玩笑说,“我是一个和小姑娘抢饭碗的老太太。”

研习大红袍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大红袍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大红袍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大红袍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大红袍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大红袍茶文化可以如此美丽——走进童启庆的大红袍茶艺人生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大红袍茶文化。大红袍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大红袍茶艺表演来诠释大红袍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大红袍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大红袍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红袍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大红袍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大红袍茶文化。“大红袍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大红袍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大红袍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大红袍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大红袍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大红袍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大红袍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大红袍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大红袍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大红袍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大红袍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大红袍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大红袍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大红袍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大红袍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大红袍茶文化的窗口,因为大红袍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

茶艺:在喝茶品茗中得到欢喜心与思考空间日之茶艺,即是外趣内养的修为

茶道:于品茗饮茶中,日积月累而有所思有所得日之茶道,即是外整内修的工夫。

 

 

明白,以前只知道个大概,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类名词解释的说出来呢!学到!

 

 

2015-3-21 22:36

小风

学习

2015-3-22 00:10

潜龙勿用

 

茶艺 怎么样泡好喝 茶道 喝了舒服有感觉 自在喝茶 喝茶快活 最高境界

 

2015-4-2 14:56

潜龙勿用

少林功夫 打架的艺术

2015-4-2 15:00

潜龙勿用

以后就只到这里了 每日关注美女斑竹

2015-4-2 18:35

潜龙勿用

 

有理走遍天下

 

2015-4-4 03:25

品茗人生

 

总结的精炼

 

2015-4-4 09:40

武夷岩茶茶痴

 

我觉得茶艺是民俗的,大众的。而茶道是儒雅的,神圣的。

 

2015-4-4 15:32

素念清心

突然多出个帅哥斑竹 灌水要小心了

2015-4-4 20:47

潜龙勿用

我觉得茶艺是民俗的,大众的。而茶道是儒雅的,神圣的 吓得我够戗 腿软良久 平日喝茶 我光顾着快活了 没想到茶道 下次喝茶 诚惶诚恐 胆颤心惊

2015-4-4 20:51

潜龙勿用

只有真正的爱茶、懂茶之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2015-4-14 13:17

红梅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可惜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一套茶艺茶道理论!很多内容都是舶来品,其中不乏日本茶道的东西。其实日本的茶道也是吸收借鉴了中国自宋以来,乃至唐的斗茶和品茶的内涵,加以自己的创新和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文化。

2015-4-14 16:31

茗客

学习中。。。

2015-8-25 03:12

无色无香

道可道,非常道

2015-8-14 15:23

木木

嘻嘻,俺朋友茶业公司的广告语:茗可茗,非常茗

2015-8-19 12:10

兰衣

无语了……

2015-8-19 13:24

竹影

还是喜欢大益的广告语……

2015-8-19 15:43

兰衣

2015-8-19 18:26

善忆

啥意思?

2015-8-20 08:48

兰衣

不可说,不可说

2015-8-20 12:30

善忆

不说就做吧,表演

2015-8-20 16:48

兰衣

赞同!积以时日,参悟践习,道在其中矣!

2015-8-20 16:57

山云松人

茶是一个平台,让人们感受艺术、让人们领悟人生

2015-8-21 12:37

兰衣

茶就是一个大众饮品,三大饮料之一,过于抬高茶的地位和功效并不是什么好事

2015-8-21 12:40

竹影

茶是雅俗共赏的,不分界线

2015-8-21 14:33

兰衣

是滴!
文人、骚客、士大夫喝的那叫茶,布衣、黎庶喝的那也是茶。

2015-8-21 16:41

竹影

人喝滴是茶,奇怪滴是竹子怎么也喝茶?俺原以为竹子只会喝露水

2015-8-22 08:01

兰衣

呵呵,衣服都喝茶了,竹子喝就没什么奇怪了哈

2015-8-22 09:10

竹影

衣服也不止喝汗水哦!

2015-8-22 09:11

竹影

好热闹,我去搬个凳子来~

2015-8-22 10:12

岩瘾

有双座的吗?俺也想坐着听单口相声

2015-8-22 10:23

兰衣

万事万物的最终境界:返璞归真…所以还是简单喝茶为好!

2015-12-10 23:45

言茶

喜欢享受喝茶的过程。

2015-1-8 19:03

waimoya

给花竹子施肥——-有机肥

2015-1-9 09:38

兰衣

当你喝懂所有茶叶后,就返璞归真了!那真的是简单喝茶,因为任何一泡茶都有它的特点,哪怕是喝出所有的缺点,也是成就!!!

2015-1-12 00:23

侯总

福建茶业的发展与腾飞

九哥阅读(3)

千百年来,福建茶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和花茶5种茶类争奇斗艳的局面。其间虽历经战乱,但是自新中国成立的8年中。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福建茶产业正一步步地朝前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迅猛增长和跃步腾飞3个阶段。

福建茶业的逐渐恢复阶段(1949~1978)

新中国之初,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全国。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社会政治的稳定为福建茶业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福建省委、省政府对茶叶生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通过发放各种补助的政策鼓励茶农开展茶叶生产,充分调动了茶农们的积极性,福建的茶叶生产开始逐渐恢复。

福建茶叶产量逐渐恢复、稳中有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福建全省茶叶产量为0.39万吨,1952年发展到0.49万吨,1957年产量达0.7万吨,1958年产量0.93万吨,但这些茶的质量都不高,多以一些粗老茶为主。其后,经历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刚刚恢复生产的福建茶业再度萧条,茶叶产量急剧下降。1962年时,福建茶叶产量为0.43万吨。从1963年开始慢慢恢复,产量恢复到0.48万吨,到1969年时,茶叶产量才基本恢复到1958年的产量水平。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茶叶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不断高涨,到70年代中期的1975年,福建省茶叶产量达1.67万吨,1976年升至1.76万吨。


福建茶业“统派统购”政策加强市场管理

从建国之始至1953年,茶叶是实行自由贸易,而从195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1954年的毛茶预购政策、1957年的派购政策以及1958年颁行的《关于农副产品、食品、畜产品、丝绸等商品分级管理办法》,茶叶逐步被划入国家规定的2类物资范畴,实行“统派统购”管理。其间,政府加强了对茶叶市场的管理,全面取缔茶叶商贩。关闭茶叶自由市场,茶叶产品由主渠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各县属国营茶场(厂)为茶叶基本经营单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它们执行国家计划,组织收购、加工、调拨、销售茶叶。各县茶叶由茶叶站统一收购,在派购任务未完成之前,严禁茶叶流入市场,完成任务后应取得社队证明,才能出售。

福建茶业的迅猛发展(1979~2000)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全国范围内汹涌袭来。1984年,国务院国发[1984]75号文件出台之后。茶叶产销得以放开。更是给福建茶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福建茶业茶叶产量飞速提升

改革开放的实施,无形中为福建茶产业的发展添翼,茶园面积不断增长。茶叶产量也不断攀升。1979年,福建茶叶产量达到2.28万吨,此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到1980年茶叶产量发展到2,59万吨。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意见的报告》,确定了将茶叶内销市场与外销市场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边销茶实行派购。而收购计划与收购价格也由指令性转变成指导性,这份文件对于长期在计划经济轨道下运行的中国茶业而言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解除“束缚”以后。茶叶流通环节不断增多。从1979年以来,福建省茶叶生产连续18年获得增产增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茶业效益得到了巨大提升。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茶园面积达到159.2万亩,茶叶产量突破5.82万吨。1996年全省茶园面积达195.62万亩,茶叶总产量10.18万吨。茶叶总产量已从1979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居全国第一位。200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1289.13万亩,产茶12.35万吨。

福建茶业良种布局和茶类结构渐趋合理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的美称。据统计。全省茶树栽培品种达100多个,本省32个优良品种(其中全国审定的19个,省级审定的17个)。均有一定的栽培面积。此外,还少量引进如龙井43号、台茶12号、台茶13号等省外良种,未经审定的品种也多有栽培,但面积不大。栽培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17个。包括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毛蟹、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菜茶、铁观音等。

福建茶业名优茶开发方兴未艾

从1981年,福建省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科技为先导,科技兴茶,狠抓茶叶质量,开始积极开发试制名优茶生产。至1999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2.47万吨,产值达641亿元。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茶叶总产量12.35万吨和总产值14.73亿元的20%和3.53%,花色品种达上百个。

自1983年开始,福建省农业厅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性的名优茶审评。包括名优绿茶和名优乌龙茶审评。1999年又增加了全省名优花茶审评,通过名优茶审评,不仅推动了全省名优茶开发,同时提高了基层生产名优茶的积设性。名优茶的生产与开发使福建茶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福建茶业专业市场涌现

福建茶叶市场的建设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茶叶市场体系。在销茶区,福建的众多茶商参与了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山东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上海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在省内,安溪县先后合计投资2.8亿元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功能配套齐全的“中国茶都”;1992年福州市农工商部门于福州五里亭兴办了有130多个摊位的“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漳州市在闽南新城综合大市场建立“闽南新城茶叶批发市场”……茶叶交易市场的建立。为茶叶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产销直接见面,进行期货或现货交易,开展代销、联营、自营业务提供方便。

福建茶业发展中闽台交流与合作增多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台商纷纷入闽投资茶叶。促进了闽台两地茶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自199Q年台胞首次在闽投资创办茶叶企业以来,到目前台商已在闽投资茶叶企业42家,在安溪、漳浦、晋安、闽侯、南靖等地开发茶园2万多亩,仅在安溪登记注册的台资茶叶企业就有24家,投资总额976万美元。近年来,两岸在经济贸易、文化、学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大片台资茶叶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台商不仅带来了新资金、技术,而且还带来了新的观念、管理经验和经营管理方式。

福建茶业实现跃步腾飞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国家对茶业发展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而且伴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消费也日益追求多样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福建省积极投入发展茶叶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使茶叶在生产、消费和流通领域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尤其是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福建茶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更是发展得更加成熟。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福建茶业蝉联了六个“全国第一”的大满贯,分别是:茶叶产量占全国20%,位居全国第一;茶类之齐全为全国第一;乌龙茶产量、产值、出口刨汇全国第一;茶叶单产全国第一;国家级、省级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良种率全国第一;对台茶业合作与交流全国第一。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有利于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也为福建茶叶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经多方的共同努力,茶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逐步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

福建茶叶年产量逐年攀升

福建茶园面积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在8.8万亩/年,平均涨幅为4.0%。2008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达24.73万吨,占全国的19.2%。居全国第一位;茶园种植面积260万亩,占全国10.5%,居全国第二位;亩产量达9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2%。

福建茶类品种花色日臻齐全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在六大茶类中,福建就占了4种。分别是乌龙茶(青茶)、绿茶、红茶、白茶。还有生产属于再加工茶的茉莉花茶。其中自茶是福建省特有的茶类,福建是中国茶类最齐全的产茶省。在这4种主要茶类中。名优茶琳琅满目,最著名的就是闽南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和闽北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具有独特的“音韵”和“岩韵”。此外,还有绿茶中的太姥翠芽和各种造型茶、红茶中的正山小种红茶和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政和工夫)、白茶中的白牡丹和白毫银针以及茉莉花茶中的荣莉龙珠都是茶中精品,齐全的茶类和丰富的茶叶花色品种为茶业企业的产品多样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福建茶业大红袍等乌龙茶产销日新月异

福建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也是全国乌龙茶产量、产值和出口量最高的第一大省。福建共有35个县、市、区生产乌龙茶,2006年产量达到9.7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48.5%。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乌龙茶毛茶产值达到20.77亿元,占全省毛茶总产值(42.7亿元)的48.7%;1950-2006年,乌龙茶出口年平均价增幅6.1%;高于出口茶叶合计年平均增幅的0.9%,2006年,全国乌龙茶出口量为2.1万吨,出口金额5,188万美元,福建乌龙茶出口量约1.26万吨,出口金额约3,112亿美元,约占2006年福建茶叶出口总量的72.6%,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60%。2008年,以大红袍为代表的乌龙茶产量占全国85.7%;毛茶产值约70亿元。居全国第2位。

福建茶业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福建茶产业作为福建的支柱产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全省毛茶产值达42,7亿元,涉茶行业产值近200亿元,福建茶业经济这块“蛋糕”呈现出越做越大的态势,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外市场对福建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销售量和出口量稳步提升,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福建茶叶出口量约2.3万吨。特别是乌龙茶、白茶等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中占重要地位。乌龙茶的对日贸易近年来基本稳定在1.8万吨左右,约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80%。占日本茶叶消费总量的10%以上。花茶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出口国别最多的茶类;绿茶主要出口西非、日本、欧美等;红茶主要出口英国和东欧国家;白茶出口主销港澳地区和德国。

截至2008年底,福建拥有大小茶叶初、精制加工厂8000多家,现有国家龙头企业2家。省部级龙头企业26家,获省名牌产品55个,中国名牌产品或名牌农产品6个,9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茶业企业如八马茶业、华祥苑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等,则改头换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探索品牌建设之路,借助强大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开展资本运作。发展连锁经营,在全国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

在经营方式上,福建茶业实现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完善,使茶叶这一农业时代产品一举进入网络时代,应运而生了茶叶网络商城,涌现出了一批如中国茶城网、易购茶城、天翼海峡茶都、大红袍官网等一批优秀的茶叶网络商城,而一些大型的茶业龙头企业,如上述的八马茶业、华祥苑茶业等,也都有自己的网站开展茶叶电子商务,实行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的新经营模式,使买卖双方交易更加便捷。

有机肉桂大红袍品鉴

九哥阅读(3)

揭开有机肉桂大红袍的面纱

有机茶作为茶叶发展的一个方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念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在那么多茶人津津乐道“有机茶”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在想,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茶农选择,茶商选择,茶人选择……在此,我们邀请了武夷山茶界的权威人士对四款不同山场、选用不同肥料培育的肉桂大红袍进行品鉴,为广大读者揭开有机茶的美丽面纱。

品鉴地:武夷山风情商苑钦品茶庄

品鉴专家

赵大炎:福建著名茶人,原武夷山岩茶总公司总经理

刘安兴:武夷山市岩茶厂副厂长,国家级评茶师

叶水华:武夷山茶艺培训师,止止茶庄庄主

陈泉斌:武夷山有机茶叶台作社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

余泽钦:钦品茶庄庄主,高级评茶师

茶品:两款清香型肉桂大红袍(5g)。一为玉龙谷施用有棚巴,一为玉华洞施用复合肥;两款熟香型肉桂大红袍(5g),山场同为马头岩,一为施用有机肥,一为施用复合肥。

品鉴报告A

首先品鉴的是两泡清香型肉桂大红袍(5g),从干茶上看,玉龙谷施用有机肥料的条索整洁壮实。有光泽,匀整度较好,干香更显;玉华洞施用复合肥的条索大小不一。相比没有那么壮实,稍带碎末。开汤香气:施用有机肥的品种香显,且带花果香;施用复合肥的品种香尚显,香气尚纯正。滋味:施用有机肥的地域香显,滋味醇厚;施用复合肥的稍显干涩,滋味单调,内含物少。三泡过后,施用有机肥料的香气依旧持久,口感醇厚,带桂花香,回甘度很好,叶底软亮,绿叶红镶边;施用复合肥的香气较前两泡稍显好一些,口感微涩,带青草味,叶底没有完全舒展,红边不显,色泽明暗不一。

专家点评

从茶山立地条件上来说,玉华洞的土壤、气候等种植环境是优于玉龙谷,但由于施用的肥料以及茶园栽培管理科学化程度的区别,间接影响决定了成品茶的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茶山,叶张肥厚阔大,香气自然更显,大小均匀,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走水程度可以保持一致,不会影响口感滋味。

施用复合肥的,由于化肥是单养分矿物质合成肥料,缺乏茶叶所需微量元素的补充,导致采摘时叶片鲜老不一,青叶走水程度无法保持一致,嫩叶苦水没有排完全,成为口感带涩的直接原因;其二。有机肥料是高有机质含量的肥料,是化肥、复合肥无法比拟的。

品鉴报告B

更杯换盏,专家们又对同为马头岩、施用不同肥料的两泡熟香型肉桂大红袍进行品鉴,总体上来说,施用有机肥的干茶条索壮实、匀整;茶汤清澈明亮,带琥珀色;香气浓郁,品种香显,滋味浓厚纯正且带桂皮香,岩韵显:叶底软亮,红边明。

专家点评

有机茶园专用肥是根据不同茶山特质,针对当地土壤缺乏的有机物和微量元素而专门配制的纯生物无污染、高有机质含量的肥料,可确保茶树充分吸收营养成分,同时利于保水保肥;此外对于中低档茶园还可起到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作用,从而为实现茶山的可持续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链接:世纪阳光(福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在福建境内已建成两个生产基地:位于尤溪的尤溪绿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位于建瓯的世纪阳光(南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另有一个建设中的生产基地位于云霄县。公司已开发并批量生产出微生物肥、有机肥、有机一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系列肥四大类肥料;产品包括复合微生物菌剂、有机茶园专用肥、精制有机肥、有机复混肥、桉树有机专用肥及生物农药。“绿滴”商标作为本企业的销售品牌,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
 

解析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种解说

九哥阅读(3)

解析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种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的美誉,品种的优良成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武夷岩茶大红袍繁多的品种有的是历史上保存流传下来的,有的则是近代人选育培植的。武夷山历代的茶师、茶农,从武夷原始“菜茶”品种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选育,积累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名枞。历史上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都是从“菜茶”中分离出并经过选育的优良茶种。除此之外,武夷山还有数不胜数的花名品种。

菜茶、名枞、花名……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常常让爱茶人有些不知所措,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完全辨识清楚。为了让茶友们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福州御华蔸茶庄举办了专题讲座,邀请陈郁榕老师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种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解析。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而武夷山岩早干武夷茶。武夷山范围很大,不是所有的茶都生长在山岩之中,历史上武夷山所产的茶,从唐朝生产的蒸青团茶到清朝初生产的红茶和乌龙茶,都称武夷茶。它包含着武夷山地区所生产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这三大茶类。

明末清初,福建武夷山的先民创制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这种茶称武夷岩茶大红袍。也就是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一种半发酵的乌龙茶,是指乌龙茶类。而武夷岩茶大红袍又按地域分为正岩、半岩、洲茶,改革开放后,2002年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地域又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树品种

1 水仙种,原产于建阳,后引种到武夷山,由于产量多、质量好,现成为武夷山的当家茶树品种之一。

2 毛蟹、本山、黄淡、奇兰、佛手、梅占、铁观音等品种在武夷山也有种植,这些品种都是外来的,不是武夷山本地的。

3 省茶科所和武夷山市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种。金观音、黄观音、丹桂、悦茗香、金凤凰等品种,在武夷山也有种植。

4 武夷菜茶,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树品种原是野生于武夷山山岩沟壑之间的实生苗茶树,这些实生苗茶树统称为菜茶,也就是说武夷菜茶泛指武夷山茶树有性群体。菜茶就茶树而分,有直立高达的,有匍訇于地的,有开张如伞的,有扩展如飞鹰的,有植株矮小的,有枝干细小直立的,有树干粗大的,有叶长如柳叶的,有叶缘下垂的,有叶面绵绵无光的。有叶面皱厚有光的,有清明前发芽的,有清明后、谷雨前后发芽的……武夷菜茶其形态千姿百态。也就是这些千姿百态的野生茶种。造就了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这些千姿百态的野生茶种。造就了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具有特定地理生态条件下,有着与我国其它茶类所不同的超凡品质。武夷岩茶大红袍以山川经营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其泉洌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武夷山茶树品种与外来的品种自然杂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各岩峰生态条件的影响,形成了茶树性状与特性混杂多样的武夷山当地有性群体的菜茶品种。据林馥泉先生撰写的史料记载,武夷菜茶分为武夷菜茶代表种、小圆叶钟、长叶种、小长叶种、水仙形种、阔叶种、圆叶种、苦瓜种。

武夷岩茶大红袍花名与名枞

何为花名

历代武夷山人从武夷菜茶的原始品种的有性群体中和有性杂交繁殖的后代群体中,经过反复单株选育,积累了很多的单株,然后进行单株选择,分别采制,进行质量鉴定,以最终的质量是否优异作为标准,在发现某些单株具有优异的品质后。再经过反复评比,然后再依据树形、叶色、山岩山峰地点、香气、滋味等不同的个性特征来命名,叫花名。

据史料记载仅慧宛岩茶树花名就有830多种。武夷山花名的命名历史上大致分8类,现在有的说分9类,也是可以的。但首先必须要有优异的品质作为先决条件,然后依据其不同特点来命名。

1 以茶树形态命名:钓金龟、凤尾草、醉海棠、一枝香等

2 以茶树叶形态命名:瓜子金、金线、竹丝、金柳条等

3 以茶树叶色命名:太阳、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等

4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不知春、迎春柳等

5 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石乳香、夜来香、十里香:白麝香等

6 以传统种植年代命名:正唐树、宋玉树、正唐梅等

7 以神话传统命名: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状元红等

8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不见天、石角、岭上梅、过山龙、金钥匙、水中仙等

9 以区别名丛分离类型命名:正太仑、付独占、正柳条、正玉兰等

何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名枞

在众多花名和单枞生长期的质量选育过程中,武夷山人不断精心培育、选择、质量鉴定、优中选优,从中挑选出普通名枞,再从普通名枞中挑选出名岩名枞。从而形成了现今琳琅满目、品质风格各异的名枞。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产品分类

建国后,国家对毛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毛茶也纳入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管理。当时收购分为武夷岩水仙、武夷奇种、品种、武夷肉桂、名枞,而名枞又分为普通名枞和名岩名枞。收购后调入建瓯茶厂加工。最初,建瓯茶厂对武夷岩萘的加工还有80多个品种。后来经过茶厂的拼配加工后,剩下20多种。直至1975年,政府决定武夷岩茶大红袍由祟安茶场茶叶精制厂加工,建瓯茶厂只加工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为规范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产品规格,崇安茶场加工武夷岩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并制定了各级别的标准。结束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花名、名枞、茶树品种、岩名加品种的杂乱现象。

国家于2002年制定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文字标准,武夷水仙分特级至三级,武夷肉桂分特级至三级。奇种分特级至三级,大红袍分特级至二级,名枞没有等级。

鉴赏武夷岩茶大红袍名枞

在当天的讲座现场,御华苑还准备了十几个岩茶品种供茶友品鉴,有茶友们常见的肉桂、水仙、白鸡冠。也有比较难见的小品种,如小红梅。醉贵姬等。相比肉桂和水仙,这些小品种有些还尚未形成独特且稳定的品质特征,因此在陈郁榕老师的指点下,鉴赏以品尝其香气和滋味为主,茶友们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1 白鸡冠:武夷山传统五大名枞之一,原产于慧宛火焰峰下的外鬼洞,香气较浓,滋味较醇。

2 老君眉:原产于九龙空,香气较浓带花香,滋味较醇并水中带香。

3 小红梅:原产于九龙窼,香气较浓。滋味较厚。

4 半天腰:武夷山传统五大名枞之一,原产于三花峰第三峰绝顶崖上,香气较浓,滋味较浓厚。

5 玉观音:原产于钟鼓岩,当天品尝到的这泡玉观音略带药香,滋味较浓厚。

6 醉贵姬:原产干蜂窜坑,香气较浓,滋味较厚。

7 玉井留香:原产于蜂窼坑(内鬼洞),香气较浓郁,滋味较醇厚甘滑。

8 向天梅:原产于北斗峰,香气较浓稍长,滋味较浓厚。

武夷岩茶800名枞

武夷岩茶名丛(慧苑茶树花名表–崇安县文史四辑): 铁罗汉 素心兰 铁观音 不见天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仑 水葫芦 夜来香 金狮子 红月桂 瓜子仁 醉贵妃 赛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绿蒂梅 正碧梅 过山龙 醉海棠 醉毛猴 正太阳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红梅 正碧桃 瓜子金 醉洞宾 白雪梨 正太阴 并蒂兰 正芍药 正瑞香 绿芙蓉 白杜鹃 付独占 碧桃仁 正玉兰 白射香 白吊兰 绿莺歌 金观音 正蔷薇 月月桂 红孩儿 白奇兰 粉红梅 金柳条 绿牡丹 正黄龙 大绿独占 罗汉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猴 正珊瑚 水金钱 莲子心 苦瓜 石中玉 不知春 万年红 正木瓜 万年青 石观音 水金龟 正梅占 四方竹 满树香 奇兰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龙须草 金钱草 观音竹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满山香 灵芝草 叶下红 满地红 满红红 太阳菊 渊明菊 精神草 日日红 半畔药 老来红 状元红 沉香草 东璃菊 凤尾草 蟹爪菊 水沙莲 午时莲 佛手莲 千层莲 八角莲 瓶中梅 岭上梅 出墙梅 庆阳兰 莺爪兰 石吊兰 四季兰 金蝴蝶 金玉蟾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换 玉狮子 麒 麟 玉莲环 红梅裳 红鸡冠 红绣球 爪黄 玉孩儿 绿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绿菖莆 水中仙 老君眉 老来娇 老翁须 点点金 向日葵 剪春罗 剪秋罗 国公鞭 蟾宫桂 孔雀尾 万年松 关公眉 马尾素 七宝塔 珍珠球 叶下青 人参果 石莲子 吊金龟 双凤冠 威灵仙 过江龙 佛手柑 双如意 提金钗 小玉桂 一枝香 一叶金 翠花娇 蓝田玉 洛阳锦 节节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钟乳 隐士笔 同心结 竹叶青 洞宾剑 天明冬 不老丹 马蹄金 五经魁 芭蕉绿 西园柳 虞美人 夹竹桃 香茗涩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条 梧桐子 宋玉树 步步娇 笑牡丹 莲花笺 夜明珠 绣花针 观音掌 紫金绽 名橄榄 紫木笔 迎春柳 野蔷薇 山上臻 十八草 墨斗笔 醉和合 还魂草 胭脂米 醉小仙 白苍兰 白豆蔻 白杜鹃 白玉梅 金紫燕 金沉香 白玉笋 白玉簪 玉樱桃 白茉莉 赛龙齿 赛羚羊 赛珠琪 赛玉枕 赛络阳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盏 正斑竹 正玛瑙 正参须 正荔枝 正松罗 正白毫 正紫锦 正长春 正束香 正琉璃 坠柳条 正浮萍 正银光 正唐树 正荆棘 正罗衣 正棋楠 红豆蔻 玉兔耳 岩中兰 七宝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东葵 海龙角 倒叶柳 蕃芙蓉 初伏兰 向天梅 玉堂春 虎爪红 月月红 正青苔 正白果 正凤尾 正萱草 正桑草 正竹兰 正玉菊 大夫板 万年木 君子竹 紫荆树 千年矮 九品莲 金锁匙 水杨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忧草 正唐梅 玉女掌。。。。等八百三十名。

现代的武夷岩茶都以茶树品种命名,名种名茶相得益彰,因此,茶名繁杂最为突出。为便于应用,除了极品岩茶外,其他都归为特殊茶名,使人顾名思义地识别之。

武夷岩茶随历代的茶类发展,茶名更换频繁。因此岩茶分类仁者见仁,智者风智,尚无确切定论。

武夷茶名随时代推移,从唐代之研膏、蜡面;宋代之龙凤团;元代之石乳、京铤;明代之紫笋及灵芽、仙萼之类。此皆系第历代武夷名茶或贡品,大都属于蒸青绿茶,是发展武夷岩茶的基础。自明朝从安徽传入松萝茶制法,就与全国其它茶区相同,从蒸青绿茶改制炒青绿茶。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云:”崇安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成茶,时有武夷松罗之目。”

清初武夷山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制出半发酵乌龙茶,使岩茶的品质得到很大提高,至于乌龙茶和红茶谁先有之,尚属茶界有争论的问题。关于乌龙茶的制作,还流传很多饶有风趣的传说。其一是说,有一年采摘春茶时节,一支军队路过武夷山,在某茶厂驻扎。士卒们用新采来的茶叶当睡垫。老板心急如焚,但也无奈,只好认倒霉。军队开拔后,老板看到茶叶边呈红色,且散发出浓郁清香,经炒青揉捻烘焙后,成了”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其较绿茶香更烈、味更醇,真是有”歪打正着”之妙。茶叶专用设备家程启坤、陈彬藩分别在《中国茶经》和《茶经新篇》上撰文,认定乌龙茶的制做源于武夷山。这是武夷山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

清代武夷岩茶分类、分档,几经变易。清雍正末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茶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洲茶(乃溪边之茶),名称有龙须、凤尾、紫毫、兰香、清香等。公元1753年,刘靖在《片刻余闻集》提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功夫、次则功夫、次则功夫花香。公元1886年,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的排列为奇种、名种、小种、次香、花香、种焙、揉焙、岩片。此外,梁章钜在《归田锁记》、施鸿保在《闽杂记》中都对武夷岩茶分类、名称作了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武夷岩茶分类也较繁杂。公元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将岩茶分为上奇种、奇种、茗种、小种四等。廖存仁分武夷岩茶为:提丛、单丛、奇种、名种、焙茶。林馥泉则比较详细,归类为名丛奇种、单丛奇种、顶上奇种、奇种、名种、焙茶等。依茶树分类为:菜茶、水仙、乌龙、奇兰、桃仁、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肉桂等。依地域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半岩茶、洲茶。依制茶时间季节分有:首春茶、先春茶、二春茶。依茶品种又可分别制成:菜茶可制成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腰、水金龟等;用水仙制成者有水仙、水仙米、奇种、名种;用乌龙制成者有乌龙、铁观音、奇兰等。花名有素心兰、正太阳、正太阴、不见天、水红梅等到八百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初制、精制分开加工。在五、六十年代,则分为名丛、提丛、单丛、品种、岩水仙(包括水仙米)、洲水仙、外山水仙、岩奇种(包括种米)、洲奇种、外山青茶、焙茶、茶头。作为商品茶则除名丛、品种单独加工成堆外,水仙、奇种均分特级到四级,另加武夷粗茶、细茶、茶梗三唛。七十年代后样价改革,则分名岩名丛、普通名丛、品种、水仙、奇种五大类型。前三个类分上中下三等,水仙、奇种则分为十一等级。此外,岩茶还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春茶最佳,秋茶次之,夏茶因天气炎热,内质较差。

初涉茶苑的人,对武夷岩茶的分类及名称感到繁杂难记,其实它是有规律的。所谓武夷岩茶,现今特指生长在武夷山上的茶叶,都是制成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先有岩茶、洲茶之分,后有小种、奇种之分。现在大都以茶树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之茶,则叫什么茶。如采于肉桂茶树之成品茶,则叫肉桂。所谓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如水仙、乌龙、佛手等等;所谓名丛、单丛是指从菜茶中,依据个性特征命名,数量上很少,也形不成批量,只能称之为名丛、单丛,不能等同于品种。。

武夷山大红袍制作萎凋方法

九哥阅读(3)

由科学研究所得,大红袍自树上采摘,叶离枝干之时起,便起种种极复杂之物理的及化学的各种变化。在萎凋所呈之变化,使大红袍茶叶中所含之酵母以充分发展。盖酵母实为主要或唯一要素,能影响于茶之香及色。即茶冲成饮料后之茶浆,品质之好坏,全恃此种酵母变化发达之程度为定。萎凋作用,在补鲜叶离树后,自然变化程度之不足而举。是以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制茶品质优劣至巨。此项工作,在萎凋与揉捻发酵过程分开之红茶制造,已不易处理,何况介于半发酵萎凋与发酵过程无法划分之大红袍制造,更为不易。但此项工作,在经验丰富、技术老练之武夷大红袍茶师,却能处理得当,达到尽善尽美之阶段。

1、大红袍日光萎凋(俗称为晒青)—茶青自山场挑进厂后,做青茶师(即专事茶青萎凋发酵之茶师)应先判别茶青之种类,实行做青唯一之法则所谓“看青做青”,分别予以处理。如入厂之茶青系普通菜茶或水仙,数量较多,即倒入于青弧内(此青弧俗谓“开青弧”,直径有一七五公分,高约三十公分,系用竹篾编成网眼方八公厘,每方四十公分,边有较宽厚竹篾为骨干),青弧放置于活动四脚架上,然后将青篮内茶青倒入,稍稍翻动,俗称为“开青”。遂以敏捷手法,将青摊布于竹制圆筛中(俗称水筛直径为九二公分)。其法取大红袍鲜叶约一市斤,放入水筛中,双手执筛,稍一抖转,鲜叶便均匀摊布于水筛上。每筛摊叶摊布极薄,几未见重叠之叶。抖转功夫并不易学,所用之力量,正好使叶均摊于筛之全面,且无一叶掉落,此事多由做青茶师亲自处理。摊完一筛,即交与帮手,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为晒青架)。如系种类不同之茶青,应分别提出,另加处理。晒青棚之大小,随制茶数量多少,可能地位,以及日光照射程度而有出入,通常每搭一棚,可晒青五六十筛至百一二十筛。棚宽约五公尺,仅一小竹之长,可排四个水筛为准。长因受上述条件限制,并无一定,由五六公尺至十余公尺不一。棚向内侧稍稍倾斜,即人立工作之一边较低。水筛由一边排至他边,排筛及收筛,则用一竹柄,尖端装有一四公分长三公分径之小木节,柄上约三公尺,用于推拉晒青架上之水筛用。颇为灵巧便利,俗称为“青钩”。

初采下之大红袍茶青,含水量百分之七○—八○,富有弹性,且有光泽。如天晴朗,阳光炎热,茶青曝晒八、九分钟后,水分蒸发约减至百分之六○—六五,此时叶之呼吸迟缓,叶中细胞生机大减,物理的萎凋已达相当程度,于是化学的萎凋随之开始,若干碳水化合物即各自活动供给营养,并发生极复杂之作用及反作用。过氧化酵素及氧化酵素,亦在此时发动,加紧在变化中之工作。但此刻进行尚慢,大红袍叶片在此时已呈萎凋,原有光泽亦见减退,叶中所含有芬芳精油,亦随水分之蒸发扩散出来,鼻尖近叶,闻之已有芬芳之味。若以手握叶(大红袍萎凋通常忌用手触摸鲜叶,惟恐碰伤叶细胞,使局部红变),则有如握绸。此时即将二筛茶青并为一筛。但如阳光较弱,须经一次翻青,再行并筛。并筛后放置于阴处冷青架上,进行阴萎凋,俗称为凉青,以发散热气,使水分慢慢蒸发。此处应特为提出者,水仙之日光萎凋,与菜茶日光萎凋略有不同,水仙因叶大水分较多,一次晒于烈日之下,时间不能过久,在厚实之叶柄叶脉水分未及蒸发,而较薄之叶片已成日焦,例须晒十分钟日光始足使萎凋适度者,可于六七分钟曝晒后,即须二筛并为一筛,放于阴处凉青架凉之,使水分得慢慢蒸发不致有过于不及之弊。候叶冷后,再排置晒青架上晒三、四分钟久,并将叶稍摇动,且收离筛边一寸许。略厚摊布放于凉青架上,经相当时间之凉青。菜茶叶较小,水分蒸发较易,如非炎烈阳光直射,大红袍无须两晒两凉。

有时叶挤,晒青架不敷应用,或晒架受荫已无日光,可放水筛于地上晒大红袍,但须特别注意,水筛不宜紧贴于地上,筛下须填放竹木,后架筛于上,使筛离地数寸,以免大红袍鲜叶上受日晒,下受地面辐射之热,上下受热,而成日焦。

大红袍晒青之程度,随采次数而不同,例如第一次所晒程度,较第二次青稍轻。因此在后萎凋与发酵处理上之时间,比其他各次为长,水分蒸发不能于一次使其达到相当程度,致其他步骤之处理,发生困难。反之,午后所采之青,晒青时间可以稍长。一日所采大红袍茶青,全于当日午夜,一次制毕,午前第一次青,及午后末次青,相差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自然萎凋处理,不能无异。其中因天候关系或茶青种类数量以及用具等等之不同,其处理方法均有出入。此须凭茶师之经验而调度,笔者在一九四○年五月十五日于武夷碧石岩观察老练茶师对于一日八次茶青萎凋处理时间之不同,有实际之记载。

2、大红袍阴处萎凋—大红袍鲜叶之萎凋,在一短时间使其迅速完成“物理的萎凋”,叶细胞的生机在数小时之内,使足够的减损。化学变化接着迅速进行,此在全发酵之红茶并无不可,但在半发酵之绿茶,化学变化若使其过速进行,不仅处理困难,几无法抗制鲜叶,令其达到半发酵之适宜程度。因此,化学的萎凋,跟着物理的萎凋的缓慢进行,是要求合法之处理。故大红袍日光萎凋后,将青并筛,放置于通风阴凉处所凉青架上,继续萎凋。大红袍鲜叶并筛后须稍稍摇动,使叶蓬松而不互压,收集于筛中,较厚摊放,边沿留寸许空位不放。叶放置时间,依天候而定,潮湿寒冷之天,时间稍久,经三十至四十分钟。如天气干燥,则一、二十分钟已够。鲜叶水分,受日光曝晒蒸发,而成萎凋状态,因细胞尚未损失生机,其后尚可吸收叶脉及叶柄水分,故凉青后仍恢复未萎凋时状态。此时芬芳暂浓,即可三筛再并为二筛,略摇数下,即可放入发酵室内(俗称为青间),进行后萎凋及发酵。每筛摊放叶量约二斤半至三斤。

3、大红袍加温萎凋—加温萎凋法,在大红袍制造中,不论天晴或天雨,均须举行。在晴天每日下午最后之一二次青入厂,因已无日光,无法进行日光萎凋,必须籍火力萎凋。如雨天加温萎凋,更须全日进行。俗称加温萎凋为“烘青”。用此法萎凋,实为不得已之事,茶师每遇天雨,无不蹙眉愁容,因加温萎凋,不仅耗费柴火,且于制大红袍茶常有不良之结果。

(1)就萎凋原理言之,为使大红袍鲜叶于蒸发至相当程度,接续开始各种化学变化之良好起见,务使大红袍鲜叶有较长时间之继续进行呼吸作用,叶面水分蒸发完毕,叶柄之水仍可靠微管作用,与叶细胞未全毁灭之前,流入补充,使水分平均蒸发,化学变化之进行不致局部急剧进行。据印度孟博士之研究所得,鲜叶置于凉爽而通风处所,经四十八小时以上之天然萎凋,所得之茶浆,常比应用热空气之短时间萎凋者所得之浆味强烈而浓厚。盖袛须叶勿干枯,如单宁等之可溶解物会因萎凋时间愈久而愈增多。且用柴火之烘青,发生之烟直冲鲜叶,大红袍鲜叶呼吸作用未止,不免将烟味吸入叶细胞内,使中原有之芬芳沾油气味不纯,大红袍茶色味均受影响。

(2)大红袍加温萎凋在处理上亦觉困难。一因大红袍鲜叶放入烘青间,大面积之摊放,厚薄难以平均,且因火力之热气,在萎凋室中流动不均,近热之端,其鲜叶总比他端萎凋较速,往往有萎凋过度与不及之弊。他如摊散、翻拌、收集等项工作,无法仔细,茶青易受损伤。而工作间之人,均因烘焙间火烟熏绕,常须眼泪横流,盖经不起熏烟之侵袭,工作更为草率,致使此重要工作,被所搁误。有时几使后半段茶青之处理,无法进行。

武夷各大红袍茶厂,对加温萎凋之设备,系一烘青间。多数设于焙间之上,离地三公尺处,上铺设细长木条楼板,木条宽约三公分,厚二公分,条与条间隔三公分。

上面复铺以疏孔竹簾(孔眼大约七八公厘),室之四面无窗,仅开一门,由室外设梯,以资上下运送鲜叶。茶青摊于竹簾上,厚度较摊于水筛者为厚。摊时用手撒开,然后于楼下室入门处,燃烧木柴,为使热力不致直冲楼上之一处,而使热传散全面起见,在距离地面约二尺处,自桁下四边离壁约二公尺,四角吊以绳索,横直架以小竹或木条,架上铺以竹簾(各茶厂均利用破坏之水筛、簸箕等),热气冲起,受此阻挡,不致直冒,热向四边徐徐上升,传绕全楼,使鲜叶平均受热,鲜叶之萎凋得以均匀。

据云:昔时茶业景气好时,烘青设备较为考究,加热并不固定于一处燃烧木柴,系用木炭烘青,置木炭于一小铁锅上,燃烧后置锅于一小木架上,架下设车轮,可随意推动,遍走室内,半屋亦不加阻挡,可使室内各处,平均受热。此项设备,随茶业之不景气,且地方变乱,山主不克亲来监制。包头因简就陋,自一九二七年以后,即废用而采用上法矣。

照上法烘青,所经时间,随摊叶厚薄及火力大小,大红袍茶青次数并无一定。但与晒青具有同一原则,即第一、二次之茶青,烘萎凋程度,较其他各次为轻,末后一、二次则较重。其理与上述日光萎凋随次数先后而异其程度者同。每次大红袍烘青,尚须经过一、二翻拌,使叶受热齐一,水分平均蒸发。翻青时间与次数,亦无一定。依笔者一九四○年五月十一日在碧石大红袍制茶厂举行由记录制造所得记载,云天午后五时,所采来茶鲜叶,摊后三公分,烘青间温度为摄氏三十八度,经半小时翻青一次,至六时十分,萎凋适度,取出凉青。有时逢雨天,又属末后一二次所采之茶青,因离炒青时间不久,恐萎凋不足,在烘青间须行抖青一二次,使水分加紧蒸发,促发酵之迅速进行。即将叶收集一堆,用双手轻轻由左右对合将叶抖起,使其互碰,然后堆高约十一二公分,边沿稍后,堆中留一小孔,以利通气,候叶柔软若棉,发出清香,此乃萎凋之适度。

大红袍烘青适度后,即集叶下楼,放于青弧上,再依照上述方法摊于水筛中。每筛数量约三斤,照法放入凉青架凉青。

水仙与乌龙或其它单丛名丛大红袍,在雨天通常不采摘,有时也迫于万不得已而采摘,在烘青处理,虽极尽小心之能事,亦无法制成佳品,多当为普通茶制作。不过如此情形鲜有。经烘青所制成之菜茶,均归为名种类中。

4、大红袍做青人工—于此应附带提及者,尚有“做青”人工(即处理茶青萎凋发酵之工作者,俗统称“做青”师傅),做青茶师,在大红袍制造中,是唯一要角,技术之巧拙,为决定全盘制茶优劣。是以包头每春对做青茶师之招雇,极其慎重。雇之以来又得恭之敬之,祈望彼等能尽心竭力,使一年经营之一春茶叶,能有良好之收成。

大红袍做青茶师,内分有阶级,主持本春做青之大红袍茶师,被称为“头手”。“头手”之下有“二手”一、二人协助之。“头手”责在对茶青之判断,并直接处理较精细之工作。“二手”之下,不称为茶师,是为“帮青”,意即帮忙做青。“二手”及“帮青”之雇用,均由“头手”决夺招雇。

大红袍做青茶工人数,以各厂随制大红袍茶数量多少而有增减。以清源厂制茶量一千零八斤为例,则用“头手”茶师一人,“二手”一人,“帮青”四人。碧石厂大红袍制茶六百七十五斤,用“头手”一人,“帮青”三人。

大红袍做青工人在工作上之劳苦,比大红袍采摘工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午至迟八时,第一次大红袍茶青就运送入厂,此时即须开始工作,接连二次三次大红袍茶青源源而来,第一次大红袍茶青萎凋适度后,送入发酵室,第二次大红袍茶青即在凉青架凉青,而第三次大红袍茶青已在晒青架萎凋,四次接着又运到。一日奔走于晒青架与发酵室之间,连三餐吃饭,都得数人先后轮流。入夜,大红袍茶青全数入发酵室,即须进行做青中最繁重之摇青工作,及至各次茶青处理适当,分批交炒后,时已约在上午三、四时矣,于次日第一次大红袍茶青尚未入厂前,始可获得二、三小时之休息。青挤之时,竟有七、八夜未能卧寝。手持水筛,不停射动,当初数日,尚可支持,惟日日如是,继续达二十日之久,最后数日,两臂酸痛万分,其苦难以言喻。笔者亲眼见碧石一较年轻之“做青”大红袍茶师,初来厂时,面红体胖,精神抖擞,直至茶制完下山,渠已判若两人,面色灰黑无光,精神萎靡,丰满面部已见颧骨高耸,其劳苦可知。

“做青”大红袍茶工之工资,各厂有同一最高标准,相差无几。“头手”大红袍茶师,以一九四○年而论,工资得三十四至三十八元。“二手”得二十元。“帮青”比“二手”约少四、五元。除应得工资而外,各岩厂主常有额外尝贴三、五元至数十元不等,须视本春制茶成绩如何,但至少亦比其他人工加尝给猪肉一、二斤。

摇数和转数各控制什么? “萎凋不充分的茶青要减少摇青次数,增加摇青的转数;反之,萎凋充分的茶青则应增加摇青次数,较少摇青转数”

那么,摇青的次数和转数各自控制的是什么?偏重的目的又是什么?

大家解答一下,先谢过!

不懂,等高手。

2015-4-2 19:37

清河猷熹

做青是由摇青和静置交替进行而完成的。(综合做青机还加上吹风的程序)
整个做青过程可以摇青5次、6次、7次、、、直到做青适度为止,再进入杀青。
每次摇青的转数代表着每次摇青的轻重。
上句话的意思是说萎凋偏轻和偏重时的做青方法。

竹子不是要学做岩茶吧?如果要学做茶,我再教你萎凋偏轻和偏重时的做青方法。

2015-4-5 00:45

侯总

学习了
估计竹子正在盘算这事儿,侯总作好收徒准备

2015-4-5 01:28

武夷岩茶茶痴

我好像明白了,萎凋不足(偏轻)时,则要加重摇青程度,让茶青走水,以弥补萎凋不足。而萎凋偏重,则要设法让叶脉水分回流,让其“还阳”,避免产生死青。
谢谢侯总的解答!我现在还没有要做茶叶,只是有个毛病,什么事总想弄明白,要不会堵得荒。

要是能拜侯总为师,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能学习顶尖制茶技术不说,至少能蹭师傅的好茶

2015-4-5 13:37

竹影

竹子喝茶学茶的心比女人的还细,不得不佩服呀,偶喝茶,就讲究口感,水厚薄还有那熟悉的、抓不着的、说不全的岩韵

2015-4-6 08:56

盈盈一水

已经是学生了吧.咱们是光荣的南苑一期呀. 不过师傅和学生好象两回事,那就先恭喜了.

2015-4-6 09:18

四方

太专业了

俺躲
 

2015-4-6 15:58

snidt

呵呵,在南苑见过圆筒状的综合做青机器,侯总一说,更容易理解了。
 

2015-4-7 20:39

凝香千盏

竹影兄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啊。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5-12-21 10:12

言茶

已经喝出名堂了,羡慕ing

2015-12-22 10:12

zzzyyy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个人认为,做茶最重要的是能准确掌握各个阶段的最佳衔接点,讲究一个最好的过渡,每个过程都很重要,好的师傅能把整个过程处理的恰到好处,就产生了好茶。

2015-3-15 08:35

513

学习了,学问。

2015-3-15 09:13

大红袍导购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禅茶醉

九哥阅读(5)

受聘“闽北慈善会”顾问,我有缘结识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住持释泽道法师。每次访问祥寺,存素心、悟茶道的住持总是煮大红袍茶礼待,把茶当酒,与我谈禅论道,说理释经。讲述人与茶的自然和谐。

引大红袍茶入禅,源于禅宗寺院经济。禅机深厚。法缘殊胜的泽道施茶于我而言道:“茶佛一家,天心永乐也!”自北魏到隋唐,由于政教失融,儒、释、佛三教的论争,佛教曾经历几次毁与兴的洗礼。佛教子弟限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开始了佛教世俗化、大众化的变革,提倡众生平等,特别是百丈怀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规,僧人农禅并举,以补充寺院经济来源。各地寺院亦发挥自身优势效之,形成禅茶合一的文化传统,得到社会的认同。在“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的武夷天心庵,扣冰古佛望天心圆月而悟,后人改庵为寺。九曲武夷方圆百里,红岩叠嶂,云雾山中,寺院从唐贞观年间就开始种植大红袍岩茶。明末,同安人曾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的一代大红袍茶僧释超全禅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巧制大红袍茶工艺,善烹大红袍工夫茶。他云游山川名刹,尝天下名茶,最终向往如梦似幻的武夷自然仙境。在这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茶园里,茶僧创始了大红袍乌龙茶工艺。禅是茶。茶是禅。赴茶宴,研茶艺,探茶道,说茶德,超全禅师写下了七言四十六句《武夷茶歌》,刻画出天心禅茶的风采:“如梅斯馥兰斯罄,大抵焙时候香气”。至今,半山岩上那三株大红袍老茶树的灵姿如茶歌所赋“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禅茶。教人和平相处,和气长生。一日茶会,我悠然笑问:“何为和尚?”知茶性,明禅心的主持答:“以和为尚!”从他大乘之风中,我适然领悟到中国佛学的融通、简易、和谐。三教相融,茶是天使。据寺中记载,从小受禅学影响慧根极深的朱熹,进士及第后。贯通儒释,来武夷天心寺与大慧禅师彻夜品大红袍茶论禅,精神领会,日后创立了集儒、释、道之一体的理学体系,留下北有孔子,南有朱子的中国理学灿烂文化。进山的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留有清康熙大帝为来京说佛的天心寺铁华上人的御书“佛”刻大字,浮现政教和通!茶。教人修心养性,安静、思考、理智、清和就是茶的灵性。南韩人说茶是“清和礼乐”,日本人道茶为“和敬清寂”。而中国的儒家在茶中“清心寡欲”,道家在茶中“清修无为”。佛家在茶中“清静般若”。世人在喝茶中交流思想,在融通百家中喝茶。佛学的“普渡众生”,儒学的“以民为本”,道学的“一视同仁”,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把人类社会的“无”与“空”。把顺应自然与因果道理统一起来。这里,大红袍茶中味的浓与淡、苦与甘就是辩证法。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如梦令》词中,“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今政通人和,以和为贵,人们醉心于构建和谐社会,大红袍茶话会上,清茶一杯,共识社会科学发展观,同建全面小康社会,不就是百姓之渴么?但愿“清茶能醉客,人间皆天堂!”

大红袍茶,让人理性,给人明白。一次风雨之晚,我领友人到寺,泽道住持巧在,他在大红袍茶宴中笑云:“你们前来,是机缘,亦是茶缘!”喝茶,愈喝越清楚,愈喝愈有味。友人问及寺中国宝“大红袍”。大和尚把如烟往事讲述得如现,让人身临其境。岩茶历史以来就被文人所喜好,唐散文家孙樵把这丹山碧水的茶取名“晚甘候”,宋代诗人苏轼也将这嫩叶为紫红色的岩茶拟姓名嘉,称之“嘉品”。明洪武年间,朝廷关心民生,改龙团为散茶,由天心岩山北的茶叶代替溪南的御茶园的茶为贡茶。明代闽县知县徐柳,祟佛好茶,游九曲胜景,品天心禅茶,茶浓情更浓,茶醉心不醉,举笔一气写下了著名的《天心茶疏》,描下“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玉雪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茶中,有禅的意境;禅,在大红袍茶香中跃出。

茶缘来自人缘。人缘在大红袍茶缘之中。永乐初年,尚书胡潆奉命来武夷暗访时,却流连忘返于洞天花雨的禅院。耽迷天心寺的禅茶,见到茶僧的制大红袍茶功夫,聆听报恩茶大红袍的由来,沉醉于芳香的大红袍禅茶中,月后回京献茶朱棣帝,龙心大悦,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下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泽道述茶中情,以寺中两块圣旨碑佐证。我思之,一片大红袍茶叶,是金、木、水、火、土的集成。寺旺大红袍茶兴,是禅茶培育在这片净土上,一方山水之功,展一方大红袍贵茶之美!武夷处于丹霞地貌,重岩滴泉,茶树以山岩为骨。饮露沐风,人勤种护,方现茶之本色!然而,听大红袍的美丽传说,谁也忘了下山时间,一个个如痴如醉……

人生开门七件事,其中少不了茶。茶是社会文化贯通的桥梁,是人们思想共识的载体。下山的路上,泽道住持说:“茶,奉献人生,禅。愿众生得安乐!”禅茶。是皇茶,也是民茶。大红袍茶与禅神合,以大红袍茶会友,以大红袍茶为媒,造福了武夷山的人民。茶绿,是诚信,茶红,是振奋。禅茶之德,觉我,觉他;大红袍禅茶之道,律己,律人。天心永乐寺的茶僧们,资戒心,明定心、智慧心,继承农禅一体、禅茶一味的精神,广辟茶园,使天心禅茶成为茶文化交流窗口。禅茶利乐有情。带来武夷的兴盛,迎来山寺的金光。禅是缘,茶为诗,景如画,展现出一幅“红袍施满恒沙界,永祝龙图亿万春”的景象。

大红袍茶企业要用有泡茶师资格的人

九哥阅读(3)

会把大红袍茶泡好、会把大红袍茶介绍得好的人是大红袍茶企业最需求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职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大红袍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征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征者中找到可用之才。

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一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大红袍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年至今)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大红袍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大红袍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大红袍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户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大红袍泡茶师为客人泡大红袍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大红袍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地泡好茶,更完美地呈现茶汤作品的大红袍泡茶师。泡茶师是大红袍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大红袍茶企业的基石。

大红袍的“岩”语新说

九哥阅读(3)

炭火明灭,大红袍茶在焙笼里透发出迷人的幽香。是火的曼舞,重新定义了茶的生命。无数焙笼慢炖出的茶香,在武夷山村舍的上空盘旋萦绕,古老的大红袍茶和万古不变的碧水丹山交织成了永恒。

岩茶大红袍不老的生命力来自它独特的魅力。一颗普普通通的大红袍茶籽,也许是不经意间落在了烂石沃壤中,很可能就此埋没腐烂乃至化作尘泥。但是,造化并没有选择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来终结一个稚嫩的生命,而是让它在山涧幽谷里萌发生长,直到被人发现,变成优雅的嗜好,然后创造芳香的传奇。而当它被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将相所垂青,也被植入了统治者的意志,成为某一段历史的华丽注脚。

不知从何时开始,几乎所有到武夷山的人,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带着一种类似宗教的虔诚去观瞻至今仍在岩上吸风饮露的大红袍母树。这似乎是来自于人们内心对于有关“祖先”的一切崇拜与敬畏,也来自于因年湮代远而产生的神秘与深邃——它们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看见并且觉知的大红袍最原始形貌。

“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当我们把这句话在想象中细细铺展,会惊奇地发现,这完全是一幅唯美曼妙的画卷,大红袍带着暖暖的余温与浓浓的情味。文人们总是把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赋予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让它们的神韵在诗词里跃动飞舞。“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在武夷茶大红袍面前,就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也渐渐舒展开他那紧锁的眉头,让发自心底的欣喜,借着疾走的笔墨,在纸上恣意地倾泻飘洒。

旧诗行的韵脚在书页的末尾驻足,杯中的大红袍茶还温热着,杯底暗香流动。掩卷深思,心赏余韵。“岩骨花香”这四个充满质感的文字,可以让我们乐于在流质的大红袍茶汤与无形的香气里逐一去搜寻描述中的感官体验。然而,当我们试图去捕捉这种被称为“岩韵”的感受时,它竞藏匿得无影无踪,就算穷尽所有细腻的言语也无法侔色揣称。这或许可以用修辞手法中的“通感”来形容,或是类于“禅”的意味,无从说起,亦难以名状。

岩茶大红袍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能勾起我们心灵深处对于回归宁静与质朴的渴望。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悟源涧、流香涧、马头岩、三仰峰、水帘洞、竹窠……这些雅俗共赏的名字,不仅是酝酿“岩骨花香”的原乡,而且还暗合了诗意栖居的真谛。徒步行走在武夷山的羊肠小径,淙淙流水,牵着思绪往山的深处走去。空气里充盈着草树苍苔的清香,零碎的鸟鸣虫语,仿佛在重复吟唱着千古的回响。如果有雾,这漫无目的的游走会变得如同邀游仙境,因为雾岚会慢慢地为山峦披上一层若隐若现的轻纱,然后再在人的衣裳上留下拂不去的潮湿。

也许,在迷离惝恍中,我们会暂时地迷路,但是却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我,越来越慢的脚步不觉地与周遭的静谧合拍。当浮躁的铅华在近乎真空的阒寂面前一一剥蚀脱落时,一颗鲜嫩轻灵的心也一览无余地显现了出来。

蓦然地,我们的心在岩茶大红袍的清芬中实现了隐遁,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4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